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合计66条-经典语录
在一个学生受教育的十几年时间里,会遇到多少个老师呢?粗略估算下,少说也有几十位吧。能被他记住的能有几个?这些老师是什么原因留在了他的脑海里?那些在他跌倒时轻轻扶了一把的,那些在他迷茫时指引方向的,那些在他无助时投以信任目光的。。那些有智慧的有个性的,或是温柔或是严厉的老师,像一盏一盏的灯,在他的童年世界里成为了最难以忘记的画面。
直到今日我依然感谢我小学五年级的班主任周芳老师,在我犯了严重错误时没有喊家长,也没有当同学面批评我。只是把我叫到走廊上轻言细语的把利弊向我分析。谢谢她能够原谅我一时的不慎,保护好了我柔弱的自尊心。之后这么多位老师,有的学识渊博,有的才华横溢,但是对于我来说周老师才是那盏给我温暖的灯。今天,我又一次从吴非老师的笔下深深地感受到了灯的教育内涵。
这是一本很平凡的书,书中记录了六十个不同的老师经历的教育故事。这六十个小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从不同的角度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直白而朴实的文字像灯光照亮读者的心。在这些故事中或多或少能看到与我们类似的教育经历,让我有所触动的有很多。
这里想分享其中一篇叫《小志的石榴》。文章中的小志长得憨憨的,眼睛一个大一个小。在班上应该是那种不起眼的小孩。潘老师很爱吃石榴,有一天潘老师刚进教室,小志就笑容满面的递给他一个黑乎乎的塑料袋。里面是半个石榴,可能掰开很久了,皮打着卷,上面一层石榴子干瘪瘪的,像被啃过。潘老师看到脏兮兮的,伸手一推,笑笑说:谢谢,老师有好多,你自己吃吧。到了中午,潘老师分完饭后,小志又走到面前说:老师,你中午没有水果,吃石榴吧。看到经过半天揉搓挤压更黑更烂的石榴,潘老师尴尬的推开了石榴。小志看看他,走了。到了下午的写字课,小志又上台来送石榴。这次其他同学嚷了起来,“老师,你吃吧,他早上就带来了,一直在手里握着,上课还抓着呢。谁都不让碰。哪个老师都不给,就给你。”原来前一天晚上家里吃石榴,小志特意留了半个,还藏在被子里没让妈妈知道。看着眼前腼腆的小志,潘老师愣住了,这哪里还是石榴,分明是小志送给他的一颗鲜活纤弱的心。他却一直在嫌弃推开这颗心。潘老师剥了几颗放进嘴里又放了几颗在小志嘴里。小志开心的笑了。
看到这个故事,不由得想到平时有很多热情的学生们也会时不时送个小零食送个自己做的小玩意给我。我一般会对他们说:谢谢,你们自己吃吧,你们留着玩吧。下意识觉得小孩子的东西不好意思吃,那些对于他们来说好玩的`东西我们大人觉得没意思。他们通常也是回答:哦,好吧。不会像小志这么执着。所以我从来没有考虑过拒绝他们是否正确。看了文章之后,我有点后悔了。当他们兴高采烈的拿着自己以为最好吃最好玩的东西送给老师时,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气啊。他们一定是喜欢这个老师的,希望老师能欣然接受并且与分享他们的快乐。被拒绝时,这份欣喜变成了失落,也许下一次就不爱与人分享了。
吴非老师是这么总结的:面对儿童用双手捧过来的东西,无论如何不要漠然视之,因为那上面有人间最纯真的爱,爱护他们的纯真,不拒绝学生的心意,有时,教师必须蹲下来和他们对话。我想下一次再有学生送我东西,我一定会蹲下来微笑的说声谢谢。
先贤有言,当一名学生毕业后,把学校教给他的知识全忘掉,剩下的才是教育。我们应该在工作中反思,我们的行为在孩子眼中是什么样。我们应该成为学生的灯,作这样一盏最亮的明灯,点亮孩子的世界,点亮孩子内心的真善美,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
一盏一盏的灯观读后感600字1
吴非老师主编的《一盏一盏的灯》,收录了十多个省市各学段教师的六十个故事,一个个感人肺腑,令人心情澎湃的事例,这些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由小到大,由浅入深,这些教师用自己的一节节课、一个个教学案例及一个个事例,向我们展示了他们无穷的魅力和智慧。读着这一个个故事,仿佛置身于其中,许多故事又似曾在自己身上也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着,让我一次次哽咽,一次次感动。
书中《开在角落里的花》,一个可爱的“星星的孩子”;《窗帘钩成了精》,一个心灵手巧的小精灵;《老师,你很天真》,一位心灵纯净的好老师;《因为我当年的微笑》,老师的笑有永恒的力量;无一不让我感动。特别是《不一样的“阿慢”》和《我想听你把话说完》使我受益匪浅。
故事中的《不一样的“阿慢”》讲的是一位凡事比别人慢一拍的“阿慢”,虽然慢一点,但总是能做到最好。运动会三千米比赛,“阿慢”获得了第三名是他建立自信的一次契机,他的成功与张小兵老师“纵容”他的慢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啊,教育最像农业和林业,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要经历必需的过程。欲速则不达,学校和教师不能违背教育教学的规律,拔苗助长;要尊重、保护、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并启迪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树立自信心。正是当年张小兵老师“纵容”他的慢,使他有了自信心,才有了他博士毕业和获得四项专利,到材料研究所去工作这样的结局。每个教师,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你亮一点,孩子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过于暗淡,孩子可能就不得不徘徊。
作为教师,应该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强大光源,坚持正确的教育观,恪守教育常识,具有人道精神,培育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教师要用自己挺直的腰杆和教育的光辉,照耀孩子们人生的道路。
一盏一盏的灯观读后感600字2
读完吴非老师的《一盏一盏的灯》一书,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他将老师的作用比喻成“灯”,里面有几句话说的非常好。“灯光亮一些,学生就走的远一些,灯光暗淡,学生就会徘徊。”所以,老师是学生的成长道路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书里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案例,向我们传递了教育的智慧和思考,洗涤着我们的心灵,启迪着我们的智慧。 张小兵老师写的 《不一样的“ 阿慢” 》,黄雅芸老师写的《我想听你把话说完》,《开在角落里的花》,《窗帘钩成了精》…… 这些有爱心,有耐心的老师,用心呵护着每一个幼小孩子的心灵,成为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孩子前进的道路。
我回想我十几年的学习生涯,有几个老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的余光依然时时影响着我,我的'幼儿园的老师,我的小学的班主任,我的初中的英语老师,我的高中的第一位英语老师和第二位班主任,我的大学的一位老师,想想他们之所以给我留下这样深的印象,是因为他们给了我深深的爱,他们对我的宽容,给我的温暖。虽然我也有错的时候,可是他们的殷切的希望感染着我,让我一直怀念着他们。还有他们人格的魅力。
反思自己的教学,也应该给予孩子爱和温暖,呵护他们的心灵,在他们的成长中用真诚和真心浇灌心灵的花朵。让自己也能成为一盏灯,也能引领学生走一段路程。
书中有几句话说的非常好:“一个人在接受基础教育的12年里,会有几十位老师教过他。他会记住其中的多少人呢?有多少人能像灯一样在他的生命中长久地闪烁呢?他会记住的是魅力的爱与微笑——那些在他跌倒时轻轻扶他站起来的,那些在他迷惘时给他指过路的,那些在他登攀时托了他一下的,那些在他绝望无助时投来信任的目光的…… 那些富有智慧的人,那些有鲜明个性的正直善良的人,像一盏一盏的灯亮在他面前,留存在他童年世界最早的画面中,成为他青春歌谣中难忘的意象”抄录至此,值得思考。
一盏一盏的灯观读后感600字3
假期我读了吴非老师的《一盏一盏的灯》这本书,书中讲述了六十多个朴实感人的教育教学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炼美丽隽永的教书育人精神、教育教学常识和教师职业道理,展现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每个故事以叙述为主,还原现场或情境,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教育的美、爱、责任。
六十多位老师从自身实际出发,演绎了一篇一篇精美的篇章,演绎了一位位老师的风采。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所担任的不单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是他们的引路人和精神的支柱。一个孩子的成功与否可以说和我们有很大的关系。黄雅芸老师写的《我想听你把话说完》,黄老师遇到的这个问题——是否拖堂?不拖堂我们平时认为应是教师的好习惯,但当一个孩子正在努力组织语言、想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的时候,下课的铃声响了,教师该怎么办?是立刻打断孩子的发言,结束这节课的内容,还是坚持让孩子将要说的话说完?在一次明确规定拖堂就扣分的大奖赛的课堂上,黄老师坚定地选择了后者,继续给这个孩子一分钟的时间,鼓励他把话说完整。她坚信,只有今天让孩子慢慢地把话说完整,将来他的发言才会准确简练、既精彩又睿智。是否获奖已变的不再重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信心成为我们的应该去面对的事情。
亲其师,而信其道是我国几千年以来的一句话,一个孩子喜欢上一个老师了,相信这个孩子这门学科成绩不可能会差,甚至是这个学科的佼佼者。每位教师,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你亮一点,他就能走得远一点;当然,我们并非是为了照亮别人而生存的,教师先得照亮自己,审视自己走过的路,让我们自己的心中充满光明。
一盏一盏的灯观读后感600字4
暑假里闲暇之时,偶尔翻读了《一盏一盏的灯》,细品课本中的一个一个平凡而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触及我的心灵。书中收集的六十个故事就是六十盏明亮的小灯,每一则故事都是真情流露。许多故事好像就在我身边发生:例如老师的一个小小的等第,往往是孩子一辈子的记忆,在这本书里有这样一篇文章——《多年前的那个“中”》。想到我们一个不经意的评判,是多么的残忍,我们评价学生品德究竟有没有合理的依据?老师能不能因为学生的一些表现就轻易的给他们的品德打等第,贴标签?你可曾想到一位四十多岁的壮年男子还在为几十年前这样的等第伤心痛哭。因此我认为,老师如果把学生的性格问题误作为品格问题,势必会对学生的心灵造成极大地的伤害,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与方式,应当以人为本,不能过于草率;还有一篇《小志的石榴》这篇文章,也让我触景生情,使我想起我班的祝振栋同学,小小年纪,整天勤勤恳恳地学习,就是成绩不好,但他为了讨好老师,经常喜欢送一些好吃的东西给我,可是每次都被我拒绝,现在想来我在处理这件事情是多么的简单,直接,多么的伤一个孩子的心,在当时孩子是多么的失望啊,他无趣的缩回了他那稚嫩的小手。读了这个故事以后,我更清楚地认识到:面对孩子用双手捧过来的东西,我们绝不能漠然视之,因为那上面有人间最纯真的爱。
每个老师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如果你这盏灯亮一点,孩子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这盏灯过于暗淡,孩子就可能过于徘徊;教师要用真诚的心,点亮一盏明亮的灯,但愿我就是这样的一盏灯,一盏能指引孩子走向光明的灯。
一盏一盏的灯观读后感600字5
暑假里,细细地品读了吴非老师主编的《一盏一盏的灯》,感受颇深。品读这本书中的60个教育故事,从序言到后记,让我一次次哽咽,一次次感动。
在所有对教师的比喻中,也许“灯”是最好的一个。我同意吴非老师的观点。生命需要照亮,这种照亮首先来自自我,来自理想,来自人性的本质力量。对于教育工作来说,这种照亮更具有真实而永恒的意义。她对于我们自己,对于我们的学生,远比所有眼前可以争取到的功利都来得长远与珍贵。这“一盏一盏的灯”,能点亮我们的记忆,点燃教育的灯芯,更能照亮学生未来的路。
《开在角落里的花》,一个可爱的“星星的孩子”;《窗帘钩成了精》,一个心灵手巧的小精灵;《老师,你很天真》,一位心灵纯净的好老师;《因为我当年的微笑》,老师的笑有永恒的力量;《不一样的“阿慢”》,教育就是慢慢的艺术,慢慢的等待……我最爱的是《我想听你把话说完》。
不拖堂,应该成为教师的好习惯。但当一个孩子正在努力组织语言、想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的时候,下课的铃声响了,教师该怎么办?是立刻打断孩子的发言,结束这节课的内容,还是坚持让孩子将要说的话说完?《我想听你把话说完》的作者黄雅芸老师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难题,而且还是在一次明确规定拖堂就扣分的大奖赛的课堂上。她坚定地选择了后者,继续给这个孩子一分钟的时间,鼓励他把话说完整。黄老师坚信,只有今天让孩子慢慢地把话说完整,将来他的发言才会准确简练、既精彩又睿智。和是否获奖相比,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信心更加重要。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像文中作者描述的那位教师一样,呵护我们孩子柔弱的自信,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教育或许会简单很多。
每个老师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如果你这盏灯亮一点,孩子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这盏灯过于暗淡,孩子就可能过于徘徊;教师要用真诚的心,点亮一盏明亮的灯。
但愿我就是这样的一盏灯,一盏能让孩子们走得更远、更踏实的明灯!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1
假期里拜读了吴非老师的《一盏一盏的灯》这本书,书中讲述了六十多个朴实感人的教育教学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炼美丽隽永的教书育人精神、教育教学常识和教师职业道理,展现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每个故事以叙述为主,还原现场或情境,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教育的美、爱、责任。
例如《我想听你把话说完》中的老师在做公开课时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宁肯因延时扣分也让学生把话讲完,她做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是一名优秀的好老师,这不是以公开课“得分”来计量的。她的“分数”永远的记在了孩子的心中。再如《穿透乌云的那束光》中,类似“小舒”这样的孩子我也遇到过,而我也曾与文中的老师相似,自以为是不听解释,到头来了解事情的原委后后悔不已。但我要为文中的教师拍手称赞,因为她的临时改变使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灿烂明媚的阳光穿透了头顶上聚集已久的乌云。这些短小而令人感动的故事充满了暖暖的温情,故事中的老师们都做到了任何时候都以学生为主,理解信任孩子,用爱心和耐心默默耕耕耘,无私奉献。
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是我国几千年以来的一句话,一个孩子喜欢上一个老师了,相信这个孩子这个学科不可能会差,甚至是这个学科的佼佼者。每位教师,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你亮一点,他就能走得远一点;当然,我们并非是为了照亮别人而生存的,教师先得照亮自己,审视自己走过的路,让心我们自己的`中充满光明。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2
记得小时候读书时,冰心笔下的小桔灯就给了我温暖、希望、光明、胜利的象征。今天,我又一次从吴非老师的笔下深深地感受到了灯的教育内涵。
这是一本很平凡的书,书中记录了很平凡的小故事,没有惊天动地,没有豪言壮语,但温暖从一个个故事中流淌,思考从一个个案例中产生,智慧从一段段经历中生成。这六十个小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炼美丽隽永的教书育人精神、教育教学常识和教师职业道理,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他们用自己的真情,讲述了自己从教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一节课、一个案例、一段经历。
《窗帘钩成了精》:小信损坏窗帘,把窗帘钩掰成各种形状,丁爱平老师不仅没有生气,而是发现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再买来些窗帘钩让小信掰。智慧的老师,因势利导,奋力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在孩子心中点亮了一盏灯。
《不一样的“阿慢”》:凡事比别人慢一拍的“阿慢”,虽然慢一点,但总是能做到最好。张小兵老师无限“纵容”了他的慢,尊重、保护、发展了“阿慢”的学习个性,并启迪他在这一过程中树立自信心。每个班里都有慢的孩子,思维慢,作业慢,讲话慢,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总是最多,效果却最差,是最令老师头疼的学生。面对这些学生,如果我们能摒弃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观,承认每个孩子的差异,因材施教,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孩子的优点,激励他,给他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而不是一味追求优秀的成绩,比赛的名次,那么,你就能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这些孩子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藏族班的晚自习》:藏族班的孩子很不容易,小小年纪便要离开家乡去几千里地之外的地方学习,他们羞涩、内向却又单纯,我们应该换位思考,给孩子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小志的石榴》:一个纯真的孩子要送给老师半边石榴,竟然在手中握了整整一天,才最终散发出它的甜蜜。
《你知道我在找你吗》:那一个个特殊的孩子,特教老师那坚忍的爱,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至少,我能和我的孩子们正常的交流。
细细品味这一个个故事,我仿佛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我的学生,我的同事,和我这么多年教学生涯中的小事:
还清晰的记得,那是一个学习成绩很差的男孩子,放学后到处游荡,不是在网吧,就是在台球室,家长和老师提到他都较头痛。我曾经连续几个双休日到各游戏厅找他,带他参加了兴趣小组活动,平时多关注他,让他在课余为班级做点事情,锻炼和加强了各方面的能力,并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他,他慢慢地把兴趣转到了学习上,再也不去上网了,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对于每学年都会出现的特殊家庭的孩子,我更是付出了全身心的爱。班里有一个女同学,父母离异,与奶奶生活,性格孤僻,不愿与外界交流,同学们都不喜欢和她来往,从而影响到她的学习和生活。我从
还有一个男孩子,父亲不务正业,专门帮人看守赌场和网吧,作息时间日夜颠倒,受其影响孩子也染上了不良习惯,作业基本不做,上课睡觉、下课打闹,跟老师对着干,对自己的成绩无所谓,而孩子的妈妈在家里没有地位,说不上话。我找他的父亲谈话,他父亲拉着孩子就走,劝都劝不住。他还发短信来说不让孩子读书了,反正也读不好,就跟着自己混日子吧,也能混得很好。为了这个孩子,我一次又一次的找家长谈心、讲道理,让他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最后我难过地流泪了:“我既然教了他,他也是我的孩子,我有权利也有义务要让他至少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家长感动了,后来对学校的工作非常支持和配合,孩子的成绩也直线上升。我很多年都保留着那两条短信,为的是时刻提醒自己,有的家长也是我们必须教育和帮助的对象。
我为学生的可爱、纯真、懂事、进步而欣喜,我为老师的爱心、责任、付出、细致而感动。
这本书成为了我们的灯,我们更应该成为学生的灯,:点亮孩子眼中的世界,点亮孩子内心的真善美,照亮他们起航的方向,增添一分他们未来的辉煌灿烂。
我愿用我的一生,作这样一盏灯,一盏最亮的明灯。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48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