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读后感总汇80句-经典语录
《中国大历史》的作者黄仁宇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之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影响到13亿中国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它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他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实在需要很强的取舍功夫。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大历史之所以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黄仁宇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历程,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他是以一种全新的手法,从长远的社会、经济、财政、社会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环境等多种视角来观察中国历史的脉动。在历史的图景中为我们描绘出了历朝历代的大政治,大财政,大文化,大军事,大法令,而这些都是我们历朝历代兴衰的根本所在。在著作的意图上,作者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又前后连贯的纲领。在文字中,他还加了很多与欧美历史的比较,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状态描述,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因此,我们不必要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要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历史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同时也能够在其中给我们更多的借鉴。
《中国大历史》从小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查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行政技术与经济组织的'冲突,以及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分合。它不以一种民族狭隘的心理去看待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而是将中国的历史放在一个庞大的历史背景下来探讨,或者放在西方观点下来评价。黄仁宇一直在西方研究中国历史,因此它能更用接近西方的方式和观点来思考我们自己的问题,这也许就是这本书不同于传统历史书籍的原因所在。
历史不是偶然的,每一次历史转向的背后,都是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相互交融的结果。历史是需要客观评价的,这点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尤难做到,因为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添加自己的主观成分,但是当你读了这篇书以后你就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生动,形象,打破了以往教科书式的罗列,将历史又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对今日的现实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相对于今,当代的许多重要事件,在宏观历史来看都显得微不足道。如果将视野拉开,许多历史上经历 之事在今日仍然存在或发生。尤其是中国人的政治、官僚体然依然存在,读古验今、令人惊诧。
《中国大历史》成功之处是黄仁宇把专业的历史知识写成了趣味读物,却又蕴含历史沉重感与深刻的历史的反思。特别是书中对当今社会的预言的兑现让我们佩服不已。由此也实现了历史的最根本目的:以史鉴今。《中国大历史》对我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另外一方面,王朝的盛衰,如同人生的轮回,如果把自己置身于“人生大历史”中来看,最大的收获便是领悟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的生命极为渺小,因此对于生活中的许多纷扰,片刻的痛苦与偶尔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也许我们可以以一种更加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笑看人生。
历史书籍读后感1
《中国大历史》是历史学家黄仁宇体现其“大历史观”的一部专著,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内容,分析中国历朝发展的问题,从欧洲的历史,到经济学都有利用。
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提起中国历史,对我而言只是停留在一个很肤浅的层面上,自己知道的只是一些朝代和历史重大事件,有的还对不上时间,总的来说都是零零碎碎的。读了此书才系统的了解中国历史的独特与辉煌,这些使我受益匪浅。
很多关于中国历史方面的书籍,大都是以历史朝代为时间顺序,以史料为借鉴内容。但从《中国大历史》我感受到的是跨越性与总体性。书中著眼于历史大局、中国,从宏观角度阐述中国历史,将中国历史与外国历史进行对比。中国历史的经济、政治、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自己的独特性。我深深体会到历史中蕴含的价值。
一般的历史著作将中国历史看成帝王家史。先秦时代,中国实行世卿世禄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封邑、官职都是父子相承的。这种世袭的次数理论上是无限的,直到更朝换代活占据这个爵位、官职的家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为止。在此书中,作者向读者传达出鲜明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历史,是一种道德的指引下运行。帝王要有所作为,也必然依著道德轨迹,否则便得不到万民的支持,俗话说“得民心者的天下”。
在经济上,书中阐述了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从古至今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体制的变化往往对应著社会体制的改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历史的作用下中国逐渐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制度。
在政治上,中国历史走过了古代的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到今天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经历了历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蜕变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总结历史经验,以史为借鉴才能维持祖国的繁荣与统一。
历史发展乃上下两重力量互相作用的结果,要维持整个国家稳定,上下必须达到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在古代正是道德。作为古代经济基础,正是“农业”与“商业”。古代繁荣时期,都有解决土地问题的良策,如果农业凋敝,国家自然混乱了。
这种历史著述,固然没有引经据典满篇考证那样的学理感,没有继承传统史学用以佐政或臧否人物的用途,但是却可以使我们免除习史的价值负累。因此,我们不必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历史“应当如是”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习史对历史“何以如是”的因果关系的好奇心。
历史书籍读后感2
这个寒假我读了。这是一本能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书。《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历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的意义便是在此了。然而,历史又是一个极不易说破的词。就算历史学家,触及历史的本源时也是相当谨慎的。那么现在我来说历史的意义,是不是属于寻找海市蜃楼的根基那种的无知行径呢?我想,历史都列为过往的陈迹余音了,当下的我们循迹辩音追索渐渐被流光掩盖的遗踪,从历史废墟的蛛丝马迹里探求当代的意义,可以说是不能被偏废。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为任何一个君王、一个党派,一个民族而停留过,一个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绩,多么的文成武德;一个党派有何等优越的制度;一个民族有何等优良的血统,多么的文明灿烂,历史都是如公证的无私的,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庇护。因而不断思索历史的意义作为一个永久的命题和课题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与解决。
大唐盛世时魏征直谏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说话,她的沉默正是她的价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纳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着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罗惯中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见,一个朝代的兴衰总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后必是乱世,乱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着中国的阴阳学说。历史可以作为当政者的参考,然而也只能是参考而已。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下的,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尽量吧!尽量延缓那天的到来……
当然历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避免和借鉴,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谈地重复这样的论调,目的在于树立历史的这层意义在我们心中的标杆。从历史中找寻相关的意义,不论我们何种角度去看待历史,得出怎么样的结论,哪怕是肤浅甚至的错漏屡现的结论亦不能阻挡我们初衷。广视角多-维度地去把握历史,应该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责任所在吧?
历史书籍读后感3
在读完了《品三国》之后,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三国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段历史?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当中的那些主要人物?
在《品三国》的开场白《大江东去》中易中天教授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说实际上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面形象,即“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
所谓“历史形象”就是正史上记载的形象。但“历史形象”不代表“历史真相”。每一段历史都有它的真相,但要弄清楚却相当困难,因为历史离我们太遥远了。
“文学形象”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例如《三国演义》。
还有一种是老百姓主张的形象,我们称为“民间形象”。对于同一个历史人物,也许在不同人的心目中也会有不同的民间形象。例如一部历史剧拍出来以后,对于扮演某个历史人物的演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说那个演员扮演得非常好,有的人却说扮演得一点也不像。那你又凭什么判定呢?你知道真正的历史人物是什么样子吗?
在我看来,一个人判断一个演员扮演的历史人物的好坏,在于他平时对那个历史人物的了解,他了解那个历史人物的性格、气质,再结合演员的相貌来断定他像不像是具有那种性格和气质的人。但是我坚持“人不可貌相”这个原则,因此我不大爱评价历史剧中的人物。
历史书籍读后感4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套具有历史特色的书,讲述的是古代历史发生的大事,许多故事耳熟能详。
《上下五千年》先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到炎帝,黄帝,再到大禹治水,到刘邦项羽,到三国,最后到清。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很伟大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悠久,拥有灿烂文化的民族,了解祖国的过去,才能更加热爱祖国的现在和未来,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生过许多有意义的事件,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人物。
在这262个故事里面百里挑一,我最喜欢其中的王允计董卓,董卓,大家都知道,他可是出了名的恶霸,他乱砍乱杀,还抢夺百姓们的钱粮。那些被他杀死的百姓不计其数,抢夺来的粮食可以吃整整三年,得罪他的人都保不住性命,大家一心想除掉董卓,但董卓身边有一个干儿子,他力气特别大,射箭骑马的武艺,十分高强,他就是吕布,董卓每次出去,都要带着吕布,做他的保镖,大臣们看吕布在身边,没有机会下手,但是,司徒王允却想到了一个计谋,虽然吕布是董卓的干儿子,但他一不小心得罪了董卓,董卓也毫不留情直接拿刀刺向吕布,吕布好在眼疾手快,躲了过去,吕布十分气愤,就去找王允商量,王允见时机成熟,王允提出了杀董卓的计谋,吕布决定跟王允一起干,董卓进长安城那天,董卓一下车,吕布举起长矛,把董卓刺死了,大家兴高采烈,把自己的钱拿去买大鱼大肉,庆祝一下。
在《上下五千年》这本书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名人,英雄,其中我最喜欢诸葛亮,因为他是个博学多才,鞠躬尽瘁,有勇有谋的人,他还是个十传百,百传千的“智多星”。
《上下五千年》这本书赞美了古代人的勤劳与智慧,也赞美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看看这本书吧,那惊心动魄的故事,令你回味无穷。
历史书籍读后感5
我读了《上下五千年》这本书,里面有许多小故事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有的故事惊心动魄,有的故事感人肺腑,有的故事回味无穷。在那么多的小故事中,有几个故事我印象最深。
读完《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第四章:先秦重要历史纪事,不得不动容于中国古代的礼貌与发展,以及那时古人的高尚品德,当然,还有对于昏君的那种无奈与气愤。
你能够想像早在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能用兽牙,鱼骨,石珠……制成漂亮的装饰品吗?你能想像的到原始艺术其实也是丰富多彩,歌舞乐器在氏族部落简直就是一应俱全吗?恐怕你们连做梦都不可能明白我们的老祖先,其实也有爱美的观念和习俗。不要把他们想成全是一帮形似猿的,还没进化完善的“大老粗”。你瞧!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只红底白花的彩陶盆。盆中画着人头像,两旁绘有鱼纹图案。人像胖胖的圆脸,双眼眯成一条细缝,“眯眯眼”,咧着嘴巴笑眯眯的样貌,足以叫你爱不释手,十分惹人喜欢。如此多姿多彩的原始艺术,叫人大开眼界,叫我们对原始人群佩服得五体投地。它折射出我们祖先的无穷智慧,凝聚着中国史前社会的精神礼貌。
大禹治水,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对它再是熟悉但是了吧!传说尧舜时,黄河泛滥,洪水冲毁了房屋,淹没了稻田,拔倒了大树,卷走了人畜。叫老百姓们苦不堪言,活不下去了。于是,在舜主持的议事会上,人们一致选举禹领导治水。禹不敢稍有一点怠慢,努力工作,勘察山川地势。最后,禹不负众望,用了十三年的时间,最后把洪水驯服,治理得地平天升了。
从这个说小也小,说大也但是分的故事来看,我们能够深刻的体会到禹的品德是怎样一种的高尚,“三顾家门而不入”传进千家万户的俗语。依次禹经过家门口,妻子刚生了儿子不到十天,邻里乡亲的去看看儿子,可他此时却倔得像头牛,说此刻治水刚开始,没有工夫回去看。这是怎样的一种对自我工作负责的态度啊!我们也说,禹回去看一眼也费不了他多少时间,自个儿的亲生儿子亲骨肉啊!可禹为了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宁愿放下去看儿子的机会,还要惜时如金的去治水,不辜负老百姓对他的期望。
历史书籍读后感6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内心是感到多么地骄傲!每次只要翻开那一本书——《上下五千年》,我的内心就像大海那样澎湃着激情。这本书,主要记录了我国上下五千年中无数的辉煌成就以及数不清的英雄、文人志士。
其中让我感慨较深的是中国书法,它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是文化中的瑰宝。尤其看到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时,就想起我的老师也曾讲过他的《兰亭集序》可是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的。我也通过网上搜寻资料来目睹,看了后,真的是感叹不已,他的笔法结构并不是我这样的后辈能用文字去形容的。
而我又想到我自己,记得以前我写的字很是糟糕,后来学校开设了一个书法兴趣班,在家人鼓励下我就去参加了,从最开始的一笔一划练起,简单的一个横一个竖,都要练上好几张纸,更重要的还是没获得老师的赞许,看来想要真正掌控好并不是件易事,好几次,我失去了耐性,并感到厌烦。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就和我们讲了关于大书法家王羲之很多的故事,其中一个讲到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时间长了,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居然都变成了墨色。
听了他的故事以后,我觉得真要能练好字,的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顿时,也打消了退出的念头。现在看看我的书写,可是由之前的糟糕变成了美观。我想,我们能拥有那么美好的生活和好的学习条件,就应该更加努力地去学习。直到现在我一有空也会练习,所以现在我的书写,还算不错。
“重读好书,如逢故知”,我想,我会重读这样一本好书,定能收获得更多丰富的知识,能激起我更多的感触,能明白更多的道理!
历史书籍读后感7
在这个世界上,时间无疑是最永恒的,一切事物都会改变,时间则永远不会改变。如果把中国的年龄总计起来,就有五千年了,这虽只是时间长河里的一朵浪花,可是在这记录中华民族兴衰的五千年中,发生了多少故事呀!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在几千年前,在广袤的华夏土地上,曾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故事。这些天,我阅读了关于中国古代的一本书——《上下五千年》。这不,我就怀着澎湃的激情阅读了《上下五千年》。
《上下五千年》分为3册,共821千字,记述了我国古代盘古开天地至呀片战争这段故事。本书主要写了中国从古至今,从民族创建到现代这五千年间的历史。夏启创建夏朝、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三国时期群雄纷争、林则徐虎门销烟、建立新中国等等,故事内容十分精彩,一波三折,有将士出谋划策,如巧施连环计的王允,火烧连营的陆逊。有将士善于战斗,如单骑退敌兵的郭子仪,统一北方的李存勖。有爱国的勇士,如投江而尽的爱国诗人屈原,无辜而死的岳飞这些人物都令我十分敬佩。这都是我国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另外,也有我感到憎恨的人。如杀人不眨眼的商纣王,残害无辜的秦桧,乐不思蜀的阿斗——刘禅。其中,有一件事令我十分难忘,说的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
汉朝的司马谈立志要编一部完整而详实的编年史,他的儿子司马迁承接了父亲的遗志,继续编写这部史书。就在司马迁全力以赴地编写这部史书的时候,一件令他自己都意想不到的事情降临到他的头上。由于汉朝一位高级将领自行出征,讨伐匈奴,结果惨败被虏,汉武帝大发雷霆,司马迁勇敢地为这位将军辩护,却因此受到了汉武帝的酷刑。他痛不欲生,悲愤交加,想要了此残生,但他想到父亲的遗志,想到了史书还没有编完,又想到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的道理,于是咬紧牙冠,坚持下来,最终完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史记》。
悠悠五千年,弹指一挥间。《上下五千年》真是一部古代人民的杰作!它传承着一段段叹为观之的文明,进入了美好的21世纪,启迪我们走向社会。它是华夏子孙不可磨灭的记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只要坚持不懈、不屈不挠,无论多难的事情,多么不可超越的困难,都会被我们解决。想到这里,我就不禁想起一件事情。一个下午,我正在写卷子,眼看着就要写完,已经写到了思考题时,我被难住了,随后我想出了一种方法,却发现还是不对,之后又想了好几种方法,做了好几遍,但是都不成功。最后,我忍不住了,把笔往桌子上狠狠地一扔,大喊:我不做了!事后,想起《上下五千年》中那些国君、名人的成功之路上有多少挫折呀,他们不都是通过坚持不懈才成功的吗?
《中国历史》初中读后感1
今天我阅读了《中国历史》中的六册,其中一篇“宁可对不起天下人”是我印象深刻。主要讲了汉武帝去世后汉献帝继位,因国家大乱汉献帝无能治理不了国家,自己都没吃没喝的,跟普通老百姓一样。曹操看见后帮助并且保护汉献帝,让他安稳的住在自己的国家里,住在宫殿楼宇里,让他吃好的东西。可曹操却带领兵队去征战四方,占领了大西北,他心怀远大的梦想想要统一国家,不受打仗的战乱影响,让人们都过上安稳的日子。
我觉得曹操是一个勇敢、有追求,能用智慧解决问题的人,他以前也是一个读书人,凭自己的本事从一名读书人变成一名战士,从战士变成将军,我非常佩服他。他说过别人要对的起他,他可以对不起别人。从这句话中似乎觉得他是个坏人,但实际上在乱世中,这是一种生存方式,实际他是个保家卫国的将军,是一个希望和平,希望没有战争的人。
让我懂得做人要善良,要心胸宽广,不能做坏事,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的同胞!
《中国历史》初中读后感2
作者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之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影响到13亿中国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它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首先,作者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实在需要很强的取舍功夫。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大历史之所以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历程,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他是以一种全新的手法,从长远的社会、经济、财政、社会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环境等多种视角来观察中国历史的脉动。在历史的图景中为我们描绘出了历朝历代的大政治,大财政,大文化,大军事,大法令,而这些都是我们历朝历代兴衰的根本所在。在著作的意图上,作者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又前后连贯的纲领。在文字中,他还加了很多与欧美历史的比较,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状态描述,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因此,我们不必要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要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历史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同时也能够在其中给我们更多的借鉴。
其次,在这本书中有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书中认为明朝是内向的;整个华夏古代史,就像是一部完整的农业文明;16世纪末的中国就像玉制的装饰品,表面光鲜但内在异常脆弱。纷繁错综的社会现实,经他这么一说,就清晰而简单了。
《中国大历史》从小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查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行政技术与经济组织的冲突,以及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分合。历史不是偶然的,每一次历史转向的背后,都是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相互交融的结果。历史是需要客观评价的,这点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尤难做到,因为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添加自己的主观成分,但是当你读了这篇书以后你就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生动,形象,打破了以往教科书式的罗列,将历史又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对今日的现实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相对于今,当代的许多重要事件,在宏观历史来看都显得微不足道。如果将视野拉开,许多历史上经历之事在今日仍然存在或发生。尤其是中国人的政治、官僚体然依然存在,读古验今、令人惊诧。
《中国大历史》成功之处是作者把专业的历史知识写成了趣味读物,却又蕴含历史沉重感与深刻的历史的反思。特别是书中对当今社会的预言的兑现让我们佩服不已。由此也实现了历史的最根本目的:以史鉴今。《中国大历史》对我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另外一方面,王朝的盛衰,如同人生的轮回,如果把自己置身于“人生大历史”中来看,最大的收获便是领悟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的生命极
为渺小,因此对于生活中的许多纷扰,片刻的痛苦与偶尔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也许我们可以以一种更加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笑看人生。
《中国历史》初中读后感3
我最开始不喜欢看《中国历史》,是老妈“骗”我看的,但看了几天后,我发现了我以前的好多“认为”都是错的,所以我一口气看完了上册。
我以前一直以为是人类主宰了地球,其实人类出现才区区二三百万年,地球形成后,早在几亿年前就生活过很多动物,比如在古生代的大海里的三叶虫,笔石,甲胄鱼,爬上岸的总鳍鱼,中生代的大霸王恐龙,以及新生代的始祖象,三趾马等,它们全部都要比人类早很多。
你们知道吗,在远古时期,是妈妈当家做主,爸爸没权利,称为“母系社会”,后来由于耕田,打猎,劳作等都需要力气,爸爸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后来才当了一家之主,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才男女平等。
后来还有秦始皇统一六国,越王卧薪尝胆,太多了,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你们自己去看看这本书吧,虽然我也有很多地方看不懂,但这本书还是蛮有趣的。
《中国历史》初中读后感4
假期,走近历史。
我有一套书《中国历史》,是妈妈送给我的暑假精神食粮。满满当当的14本书,让我好有压力,可是当我打开它时,马上被里面精美的图案、丰富的故事所吸引。
它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介绍了远古时期到清朝末年的中国历史变迁,内容博大精深。这套书里有许多历史故事,而且都是发生在中国的故事。为什么要读这套书呢?妈妈告诉我,因为这些生动美丽、惊天动地的故事,时间久了难免会显得陌生遥远,让人觉得“不干我的事”,所以作为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认识祖国的历史。
你知道人们最早怎样记事的吗?你知道是谁发明了文字?你知道最早养蚕抽丝纺布的人是谁?你知道第一位帝王是怎样产生的吗?这套书里都有介绍。这里有千古流传的友谊——管鲍之交;有心怀理想,育人不诲的老师——孔子;有各有本领、施展才华的“春秋五霸”,还有为了富国甘做奴隶、卧薪尝胆的勾践……
这套书不仅将中国历史像一幅幅精美的画一样展现在我面前,更让我走进历史中的名人,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人文精神!
《中国历史》初中读后感5
我就读了这么一本经典的书籍《中国历史故事集》,爸爸说,读了这本书,就可以对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了基本的了解。果然,一打开这本书,我就被书中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本书从春秋战国故事讲到了三国故事,而且所有的故事都用一个生动的四字标题,比如说:晏子使楚、完璧归照、三顾茅庐等。这些故事有得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足智多谋,有的表现了友谊的珍贵,还有的讲一些不忘国耻的故事。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孟母搬家"。小的时候也背过"昔孟母,择邻处",但是不明白其中含义。今天,我终于懂了。书中说的是孟子小时候很调皮,他妈妈对他非常严格。为了让他有个好的环境,能够专心读书,搬了好几次家。慢慢的,孟子开始变得懂事了,爱看书,也有礼貌了。孟母还教育孟子"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孟子长大后,成为了天下文明的大师。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妈妈也为了我能专心读书,放弃了很好的工作,细心在家教导我,教育我。虽然有时我会嫌她唠叨,但渐渐地我明白了她的良苦用心,都是为了我能够成为有用的人。“不能辜负妈妈的期望“,“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用好的成绩来回报我亲爱的妈妈”,我给自己定下了目标。
这本书里我喜欢的故事还有晏子使楚,说的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用他的机智,巧妙回击了楚王,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这样有趣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一个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让我认识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璀璨,中华民族崛起所遇到的艰难困苦,明白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如此的珍贵,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富强。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49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