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抢班夺权拼音读后感总汇70句-读后感

《论语》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下面是论语

论语读书笔记800字一:

《论语》是一部文案体散文,全书总共20篇,计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所以他主张“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观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 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对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说明: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做呢?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旁的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心理表现,即广泛而不精、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难情绪。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补救。就是说,学生心理的差异性,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

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如子路、颜回,子贡和子夏就是这样做的。

性率直而鲁莽的子路,出于对孔子的爱护,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当有的学生对子路不太尊重时,孔子对他们说:子路的学问是不错的,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由于颜回从未对孔子提出过疑问和批评,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子贡是孔子言语科的高材生,他经常向孔子请教《诗》。有一次,子贡引《诗经¡卫风¡淇奥》篇上的话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论语¡学而》)意思是,《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精益求精。孔子听了高兴地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子夏是孔门晚辈中的高足,长于文学。有一次,子夏引《诗经¡卫风》上的诗句,向孔子请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论语¡八佾》意思是,《诗经》上说:有酒涡的脸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转得真叫人喜爱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 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接着进一步阐明说: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高兴地说: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进一步讨论《诗》了。孔子敢于承认比他小44岁的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有启发,说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学习的勇气,其精神可敬佩!

儒家学说,后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正统学说,《论语》就成为儒家学说的主要经典。到南宋时,理学家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到了明清两朝,规定科举

论语读书笔记800字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犯上者,鲜矣;不犯上,而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每次读到这一节,心里就在想,为什么会是有子的话放在了第二位。孔子活了72岁,说过的话不计其数,谈到孝弟的也多,为什么选择有子说的这一句,如果选择一句孔子的话,不是更容易让人接受吗。其实既然是记录孔子的思想的书,都记录孔子说的话,不就完了嘛,干嘛把孔子的徒弟们都拉出来,你一言,我一语的,唱戏啊。《孔子家书》里孔子说的话,那家伙,长篇大论的,就像《孟子》一样,道理说得透透的,足够编一部论语了,干嘛把这些人放在里面?看看佛教的分歧,天主教的异端,大家都抢班夺权,天下就是这么被搞乱的。

这个问题,自己想了很多答案,没有结果。

不去想它,一时半会看样子是搞不懂了,先这么着吧。

搜索《史记》,调查调查这个有子书里是怎么写的,

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他日,弟子进问曰:“昔夫子当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弟子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夫子曰:‘诗不云乎?“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昨暮月不宿毕乎?’他日,月宿毕,竟不雨。商瞿年长无子,其母为取室。孔子使之齐,瞿母请之。孔子曰:‘无忧,瞿年四十后当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敢问夫子何以知此?”有若默然无以应。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

上百度再看看,输入“有若”。

有说《论语》即为有若的学生编辑而成。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卞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平阴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有子”。

原来如此,有若被打倒了。但还是一个好学生。

从“有子”这个称呼来看,这一节应该是有子的弟子写的,所以才尊称“子”。有若有当第一代教主的机会,可志大才疏,没有搞定,但个人魅力还是有的,说不定还是《论语》杂志社的主编,所以才抢了个第二。

先不管它排名,还是读书要紧。

这一节中的主要意思是孔子学说中的中心思想---仁。

借有子的口,从孝弟引出仁。

孝弟为齐家的关键,而仁是治国平天下的关键。

和第一节紧密相连,上一节说我们孔门弟子的志向是治国,这一节就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方针,行仁政。

而孝弟是仁政这个大纲里面具体而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才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意思是说,我们的施政方针是行仁政。我们的主要思想是仁,为什么呢?因为仁里面包含着孝弟这两样东西。我们认为,在家里为人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的人,而在工作中喜欢对上级不恭敬的,不礼貌的,又坏心思的,不多,这种人,你想让他造反,没有听说过。所以,如果让我们执政,老大们都可以放心,我们绝对不会抢班夺权,造反,那是违背我们的宗旨的。我们还要把我们这种优良的传统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这个不造反运动的团体来。以此来保护老大们的宝座,财富和美女。

这样理解,有人就会说,坏蛋们也有孝顺父母的,也有和兄弟亲如手足的,犯上作乱的可不少啊。这该怎么说呢?

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姑且这么说,《大学》里面教导我们,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这样就好理解了,仁的教育是从家教开始的,为人先孝弟了,然后再学习其他的德行,就可以开始行仁政了。所以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关键是孝弟只是基础,还有其他一系列的技能要掌握,才能够实行仁政。

然后可以顺理成章的引出第三节。

引导语:下面是关于长恨歌之长恨悲歌的内容讲解,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

 

天宝十载,唐玄宗退朝回宫,只见一群宫女抬着一个锦缎做的大襁褓就出来了,那个襁褓里头呢,裹着是一个大胖子,胡子拉碴的,一头黄头发。然后一路就笑声一片,唐玄宗就赶紧问左右怎么回事啊,左右回答讲,没事,是这个贵妃在给禄儿洗三呢。小孩生下来三天,妈妈给他洗洗澡,这叫洗三。唐玄宗一听哈哈大笑,说贵妃这个当妈的辛苦了,赶紧放赏吧,赏了一大笔钱。这个被包在襁褓里这个禄儿是谁啊。他就是安禄山啊。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安史之乱的发动者。可是在这个时候,他的身份可不是一个叛军将领,当时他正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将军,也是杨贵妃的干儿子。那么这个殊荣他是怎么得到的呢?

安禄山是何许人,《资治通鉴》有这么一句交代,说,“安禄山者,本营州杂胡”,什么叫杂胡,杂胡是唐朝人对粟特人的一种统称,这粟特是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商业民族,在丝绸之路上来来往往,对沟通亚洲和欧洲的物质文化交往作出了很大贡献。粟特人呢,他们一路经商,也一边建立着自己的聚居点,这个营州就是他们在大堂境内建立的这个最东边的聚居点。今天辽宁省的朝阳附近,安禄山他就出生在朝阳,今天的朝阳,古代的营州。安禄山他的第一份职业,他是一个互市牙郎,就是在边境的互市贸易中做中间人的那种人,掮客。他怎么得到这么一个职业呢?因为安禄山这人啊,有一个特长,外语特别好,懂九蕃语,九种少数民族语言,当然也有一个说法,是六蕃语,反正当时在营州地区,像安禄山这样的懂几门域外,不是什么稀罕的,所以他这个互市牙郎也转不了太多的钱,赚的钱不够花怎么办?安禄山又经营了一份副业,什么副业呢?就是做贼啊,偷羊贼,这手偷羊,那手卖羊,产销一条龙。本来这日子过的还是挺滋润的。可是呢,就是在这个时候呢,他的人生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折。怎么回事啊?

因为当时河北北部,包括东北地区生活着两个少数民族,一个叫做奚族,一个叫做契丹族,这两个少数民族经常攻打唐朝的东北边境,搞得唐朝很是头疼。怎么办呢?这时候唐朝就新任命了一个幽州节度使,名字叫做张守珪,这个人我们讲过,让他到这边来控制奚和契丹,张守珪这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到哪儿去了?就是整肃社会风气,严厉打击小偷小摸等行为。当时呢,营州就属于幽州节度使的管辖范围。这样一来,这营州的偷羊贼安禄山就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给抓到了。抓到了怎么办呢?张守珪说,这种人乱棒打死,眼看着大棒都举起来了,安禄山突然大喊一声,“大夫不欲灭奚、契丹耶?奈何杀壮士。”大夫,难道你不想去把这两个少数民族给控制住吗?你怎么会杀我这样一个壮士呢?安禄山喊了这么嗓子,把张守珪就给震住了,这偷羊贼蛮有心胸的啊,再一看得又白又胖,粟特人是白种人啊,感觉挺符合唐朝审美标准的,很有气势,干脆放了他吧,留在帐下,当了亲兵了,具体是什么亲兵呢?捉生将,就是抓活口的,抓舌头的,侦察兵。当了侦察兵,安禄山可就成长起来了,他利用人熟地熟这个优势,很快就立功了。怎么立功法?有一次呢,张守珪让他带着五个侦察兵去探听一下契丹人的举动。早晨去了,下午回来了,五个兵一个没损失,后面拖着一串俘虏,好几十个,这就不是一个顶俩了,是一个顶十个啊。这样能干的兵张守珪能不喜欢吗?很快就把安禄山提拔为平卢讨及使,这是节度使之下的高级武官了。另外呢,还按照北方民族的习俗把安禄山收为养子,眼看着一条金光达到已经铺就在安禄山面前了吧,可惜,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又一件事情发生了,这件事真是对安禄山来讲最最倒霉,也最最幸运了。

就在开元二十四年,张守珪派安禄山去奚和契丹。安禄山恃勇冒进,做得很冒失,被人家包了饺子了。契丹没有打败,唐朝的兵马损失了不少。主帅也有责任啊,按照当时的军法安禄山是难逃一死。可是眼看着干儿子平常也没少立功,张守珪有点不忍心,他觉得胜败乃兵家常事,真因为这么一件事杀了这个安禄山,他觉得不太人心。怎么办呢?想来想去,张守珪把这个矛盾给上交了,他没有就地正法安禄山,相反他把安禄山绑着送给朝廷了,随人送上的还有一封奏疏,上面继写着安禄山这次失利的经过,也写着他以往的战绩,请皇帝、请朝廷裁决。那么朝廷是怎么裁决的呢?

我们刚才说了,这是在开元二十四年,当时的这个宰相,首席宰相可还是文官张九龄啊。张九龄是一个文人,当时正忙着打击皇帝对于边功的过分热情呢。现在一看,一个武将给绑了来了,这不是撞到枪口上了吗,马上大笔一挥格杀勿论。安禄山就要被拖出去斩首了。正在这时候呢,有一个人说话了,此人是个勇士,还是留下来吧。这话谁说的?唐玄宗说的。唐玄宗亲自来给他解围来了,唐玄宗为什么这时候给他解围啊?其实道路和张守珪一样,也被他那个又白又胖的长相给吸引住了。小伙子长得帅气啊,而且,我们东北正需要人才,何苦自剪羽翼啊,就算是有错,可以让他立功赎罪啊。所以,就主张特赦他,可是我们也要知道,张九龄这个人是什么人啊?是一个非常正直,也非常固执的人。经常跟皇帝闹别扭,特别是在边将问题上,基本上从来没有和唐玄宗取得过一致意见。现在一听,唐玄宗说要放任,张九龄又不干了,张九龄说笔下,这个人放不得,这个人有反相,我怕以后会酿成大祸。那么听张九龄这样说,唐玄宗又是什么反应啊?唐玄宗哈哈大笑说张爱卿,你不要神经过敏好不好?就算是你觉得他有危险,咱们就让他把所有的官职都剥夺掉,让他白衣从军好了,就是一个普通一兵的身份上前线好了。就这样,因为唐玄宗出手大放,本来必死无疑的安禄山毫发唯未伤,又回到营州战场上去了。可能有人就要说了,这宿命论看来不信是不行啊,你看,唐玄宗不信张九龄的法眼,他飞要救安禄山,最后不是自己栽在安禄山头上了吗?这不就是命吗?是不是呢?我觉得啊,其实所谓宿命论它不过就是一些马后炮。要知道,当时可才只有开元二十四年啊,距离安史之乱爆发还有足足20年呢。难道张九龄就真的能够看出来安禄山有反相吗?我觉得不是。这恐怕只是文人官僚对于武将恃功跋扈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本能的反感罢了,它不太靠谱。

解说:安禄山确实是个幸运的人。虽然经历了不少的波折,但每次都能够起死回生,逢凶化吉。但仅有这些还不足以让安禄山平步青云。事实上,在安禄山发迹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人物无意之中给他帮了一个大忙,这个人是谁呢?他是怎么帮到安禄山的呢?

要知道开元二十四年,不光是安禄山的幸运年,它同时也是李林甫的幸运年。这一年的年底,李林甫取代张九龄成为首席宰相,李林甫当宰相期间,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建议,对安禄山来讲是大大的.有利,大大的辅音。什么建议呢?李林甫说,“文人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什么意思呢?这是一个任用将领原则的建议。他说用纲领的时候不能用文人,因为文人胆子很小,会临阵脱逃的。应该用什么人啊,应该用胡人,用胡人就勇敢善战,另外还得用寒门,因为寒门出身的人在朝廷里就不会结党营私。李林甫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条建议啊?说白了,就是因为他想专权啊,李林甫是一个爱权力的人,但是他有两大缺陷,不利于他专权,哪两大缺陷呢?第一他没有文辞,第二他没有边功。而这两项优势在唐玄宗时代都是特别强调的,正因为如此,李林甫就特别恨那些有文辞的人或者有边功的人,如果谁能把文辞和边功结合到一块儿,那李林甫简直就是恨之入骨。谁最有可能把文辞和边功结合到一块儿啊?那就是那些文官出身的节度使啊,他们受过教育,有文辞,然后在边境打仗立了功了,这不就等着出将入相嘛,如果他们出将入相,这不就会威胁到李林甫吗。所以李林甫就想着怎么样能够把他们拿掉,怎么拿掉呢,他就提出了这么一个用将的原则,起用胡人将领,胡人大字不识,再怎么着也不可能到朝廷里来当宰相吧,这不就不会撼动他的地位了吗?李林甫处于自私提出这么一个建议来,那么唐玄宗会不会同意李林甫的这个建议呢?唐玄宗可不光是同意啊,唐玄宗觉得这条建议简直提到他自己心里去了,为什么?因为不光是李林甫害怕别人抢位置,唐玄宗他也害怕别人抢位置,唐玄宗晚年的时候,最害怕的就是有人特别是有武将勾结太子抢班夺权,可是如果任用汉人将领的话,难保不会和太子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可是如果按照李林甫这个建议,任用胡人的话,胡人生长在边疆地区可就跟太子没有什么渊源了,那他们以后和太子勾勾的机率也就会大大降低了。所以这是一个好建议啊。就这样唐玄宗同意了李林甫这个用人方略了。

李林甫这个用人方略对谁有利啊,对安禄山是大大的有利,首先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胡人,另外在胡人里头他也是一个寒门,出身非常低,天时地利都对安禄山有利,能不能出头就看个人造化了。安禄山造化怎么样呢?造化也是超一流的,到天宝元年,他已经荣升为平卢节度使,张九龄是多大的建制呢?按照唐玄宗时代那个规格,大概是三万五千人上下,从三万五千人之一一跃升为三万五千人之首。这个跨度可是够大的,那我们也都知道,当时符合寒族胡人条件的肯定不只安禄山一个,怎么他就蹿升得这么快呢。

解说:在李林甫为唐玄宗出主意的时候,他可能做梦也没有想到,日后给唐朝掀起滔天巨浪的安禄山会因此发迹。但是也要看到,当时符合条件的胡人很多,为什么偏偏安禄山能脱颖而出呢?安禄山身上有那些优势呢?

安禄山除了外部条件有利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个人素质也是非常好的。个人素质怎么好,他有两项素质非常优秀,第一,暗地特别能战斗。我们不是讲过,当时唐朝在东北的主要敌人是奚和契丹吗,这两个民族经常联合作战,把东北搞得很不消停,很多节度使包括发现安禄山的那个张守珪,都栽在他的身上。可是自从安禄山当了当了节度使,那就不一样了。朝廷就经常能听到捷报了,而且这个捷报可不是浮夸风,虚报数字,那是实实在在地抓到俘虏。《资治通鉴》说安禄山是“岁献俘虏,不绝于路,州县疲于递运”。什么意思呢?每年都往朝廷献俘虏,而且一拨又一拨,州县都运烦了。

最夸张的一次是天宝九载,他一次性献奚人俘虏八千人,多大的一个数字啊,可能我们就要研究研究了,安禄山比别人强在哪儿啊。他怎么就能这么战功卓著呢?唐朝那本笔记小说《安禄山事迹》有一段话总结得非常非常好,是这样说的。“蕃人归降者以恩煦之,不伏者以劲兵讨论之,生得者皆释而代,锡以衣资,赏之妻妾,前后节度使招怀夷狄,皆重译告谕夷夏之意,因人而传,往往不孚,禄山悉解九夷之语,躬自抚慰,曲宣威惠,夷人朝为俘囚,暮为战士,莫不乐输死节。”

很长的一段话,什么意思呢,安禄山使用了恩威并施的方法,顽抗到底的固然是死路一条,但是如果你能放下武器投向,那就立刻既往不咎,不仅既往不咎,还要赏给你衣服,赏给你妻子,赏给你出路,什么出路啊,当兵啊,收到自己的麾下。这是瓦解敌人的一个很有效的做法,不杀战俘,吸收战俘。第二个,它的好处是什么啊,长与沟通啊。当年汉人当节度使的时候,也未必不想恩威并施,但是他们的一番好意传达到俘虏那儿要经过几层翻译,一句好话经过几层翻译是很可能被译得走了样的。所以,人家那些俘虏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不放心你,可是安禄山就不一样了。我们刚才讲过,安禄山这个人他是通九蕃语,所以,无论是哪个民族的俘虏抓过来,都能亲自沟通,这是第一个有点,可是我们也要知道,一个将来要想混得好,除了会打仗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会让皇帝放心。

别看安禄山是一个粗人,这点他知道得清清楚楚,怎么才能让皇帝放心,那就装傻充愣表决心吧,怎么表决心呢,举个例子,有一次安禄山去进见唐玄宗。正好太子李亨也在,安禄山拜完皇帝,理论上他应该接着拜见太子了,这是规矩,可是安禄山不一样,他拜见完皇帝之后就戳在那里了,不理这太子,左右看不过去,就催他,说赶快拜太子,要不就失礼了。这时候安禄山说话了,他说,“臣蕃人,不识朝仪,不知太子者何官?”说我是个少数民族,我不懂朝廷的规矩,太子是什么官啊?我为什么要拜他啊。唐玄宗一听这少数民族连这个都不懂啊,我教给教给他吧,他就说,这个太子呢是储君,等我百年之后,我死了之后,他要继任当皇帝的啊,很重要。听皇帝这么一说,安禄山做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他说,“臣愚,比者只知陛下,不知太子,”我很蠢,过去我心里只知道有陛下一个人,原来陛下你还有储君啊,还有太子啊,我可从不知道啊。我的心里严厉只有你啊。你想啊,唐玄宗晚年怕什么,最的就是大臣不忠和太子勾结抢班夺权,现在一听安禄山说,他心里只有皇帝,连太子是什么都不知道。他能不感动吗?眼泪都要流下来了,他可得好好待安禄山啊。(

再举一个例子,安禄山年轻的时候就胖,到中年以后更加发福了,咱们现在都说将军肚,没有谁的肚子比安将军的肚子更像将军肚了,安禄山肚子有多大呢?自称腹重三百斤,自己说他的肚子有三百斤重。这是很夸张的。

怎么叫重用呢?重用首先就要给官的,天宝元年,安禄山不是担任了平卢节度使了吗,到天宝三载又兼任范阳节度使,到天宝十载又兼任河东节度使。平卢节度使治所在现在辽宁的朝阳,范阳节度使治所在今天我们的脚下北京,河东节度使治所在山西的带原,整个东北边境被他控制住了。而且这三镇节度使有病历多少呢?超过20万。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当时唐朝全部边防军的40%就在安禄山手里,不仅如此,安禄山当时还兼任河北道采访处置使,这意味着什么啊?整个河北道,比现在河北省范围要大。这里头所有官员的升降就由安禄山说了算了。你看一个将军,把握着全国边防军40%的病历,再加上一道的官员升迁处置权,这是一个不得了的权力,前无古。这是第一条,给官做,给权力,光给权力还不够,唐玄宗对安禄山的宠幸那就更没边了。怎么宠幸啊?第一个,给他的评价高,评价高到什么程度?唐朝每年都要考核官员,考核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安禄山考评为什么呢?天宝九载安禄山不是俘虏吗,唐玄宗特地跟考评部门打招呼,给安禄山上上考,就是第一等,这上上考是什么概念啊?这上上考是一个从来不会给人的殊荣,别看设着这么一个等级,但是以前从来没有给过任何人,你看姚崇是一带贤相吧,当时也就评为中上考,李林甫特别擅长巴结,最高就评到上下考,这上上考其实就是高悬在那儿的一个理想,是圣人级别的,从来不会真的给任何官员,可是人家安禄山就得到了,考评为上上考还不算,唐玄宗还给他封爵做东平郡王,由边疆而封王,这在唐朝历史上也是破题第一遭。

这是第一个评价高,第二个身份高,身份又高到什么程度呢?高到乱套的程度了。安禄山他既是杨贵妃的哥哥姐姐的干兄弟,同时,还是杨贵妃的干儿子,这是怎么回事呢?说到天宝六载,有一次安禄山陪着皇帝家宴,当时杨贵妃的哥哥姐姐都在座,这时候安禄山就说话了,说我是一个胡人,陛下把我擢拔到这个地步,我无以为报,我就希望哪一天能为陛下战死,唐玄宗一听很感动啊,正好当时不是贵妃的哥哥姐姐都在场吗,跟他们说,跟安禄山认了干兄弟算了地以后安禄山就是他们的哥哥了。认这个安禄山做干哥哥的人里有没有杨国忠啊,没有。杨国忠当时还是一个小毛毛虾呢,连想都没想起他来。那是人家杨贵妃的三个亲姐姐,还有比较近的堂哥还是得到这样的跟安禄山攀亲戚的荣耀呢。既然攀上亲戚了以后安禄山出入宫廷就更密集了。

有一天,他就天天腆着脸跟唐玄宗讲,我希望能够认杨贵妃做干妈,当时安禄山多多素数啊,45岁,杨贵妃呢?29岁,安禄山比杨贵妃还大16岁呢,这个干妈认得有点离谱。

史书是怎么记载的呢?这个豪宅最好的“豪出”它是给安禄山量身订作的,一切都按照安禄山的规格来的,安禄山不是胖吗,床就做家常加大版的,床是长一丈,宽八尺,那床大,帐子也得大吧。帐子是一张八尺,定做的。那人既然长得壮,想吃饭就得多,所以厨房用具也做大号的,大到什么程度呢?他用的淘米盆和饭碗啊,都能装得下五斗米,别说喂一个人,喂一个狗熊都够了。这个做特殊型号的,还不算什么的,更奢侈的是材料。那一般家具材料高贵,我们也能想象,最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厨房用具这个材料也特别高贵,高贵到什么程度呢?它不是金子做的就是银子做的。比方说吧,我们刚才说盛五斗米的饭碗,那个上面是涂金的,那个淘米盆是上面涂银的,洗菜的菜筐银丝编的,捞菜用的笊篱银丝编的。这样一下来,安禄山奢侈程度已经超过唐玄宗本人了,为什么把他搞得这么有点僭越啊?因为唐玄宗每次都派宦官来传达最高指示,什么指示呢?“胡眼大,勿令笑我,”说人家安禄山是粟特人,粟特是商人出身,世代经商,什么金银财宝都见过,人家眼界很高,所以咱们做的时候千万要高规格,别让他安禄山笑话我。那你想,有皇帝这样指示,做得能不好吗?安禄山他怎么就会这么得宠呢?唐玄宗为什么对他这么过分呢?

解说:在唐玄宗一生宠幸过的大臣中,安禄山可以说是独占鳌头,无出其右者,那么安禄山为什么会这样得宠?有人认为,就是因为安禄山常常说漂亮话,哄唐玄宗开心,那么对于这一点,蒙曼老师怎么解释的呢?

是不是就是因为安禄山会说那几句讨唐玄宗喜欢啊,如果我们要这样想,那真是小看唐玄宗了。事实上,唐玄宗之所以那么宠幸安禄山,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心里装这东北边防,他希望能够笼络安禄山来巩固东北边防,我们原来讲过,唐朝嘛,首都是设在长安,是在西边,所以,西北防务一向重于东北。从战略意图上来讲,西北这边一向是采取攻势,东北一向采取守势。可是分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自从武则天时代开始,契丹人和奚人就在东北地区履降履叛,唐朝真是不胜其扰啊。在这种情况下,人家安禄山横空出世,居然就能把东北局势给稳定下来,这让唐玄宗是相当满意,在他看来只有安禄山把东北局势稳定了,朝廷才(

唐玄宗和杨贵妃还有朝廷整个都宠着安禄山,是带来了很多好处,但是,大家考虑考虑,它有没有风险?这个风险是有的啊,有什么风险呢?叛乱的风险。要知道,唐朝前期在军事上,实行的是府兵制,府兵制集中在中原,特别是长安地区,所以举四方之力,不敌关中。关中最厉害了,别处都比不上它,因此基本上不会发生边将反叛的事。这叫做内重外轻,但是到了唐玄宗时代就不同了。唐玄宗时代,随着随时府兵制瓦解,内地基本上就没兵了,相反,边疆节度使手底下倒击中了大量的驻军,内重外轻一变成为外重内轻了。这风险其实就已经存在了。

可是在开元年间,这样一项有风险的制度还有两个保险拴呢。什么保险拴呢?第一个,边疆节度使要用忠厚名臣,希望他对朝廷有一种自然的忠贞之心,第二个节度使不久任,不兼统、不遥领。什么意思呢?节度使不能长期任职,不能多方任职,不能遥控任职。这其实也是对节度使个人权利膨胀的一种限制,而且当时很多节度使文官出身,可以出将入相,本质对中央的向心力就是很强的。可是到了天宝年间,因为宰相自私,因为皇帝糊涂,还因为很多很多主客观的其他的原因,这两个原则就被冲破了,我们从安禄山身上看得非常清楚。你看他出身于杂胡,这可就不是忠厚名臣了,让他产生自然而然的忠新是不太可能的,他虽然整天献忠心,但是那是一种表演。第二,他任职多年,而且是见人三镇节度使,兵强马壮啊,早就形成了难以撼动的个人势力。在这种情况下他忠诚于皇帝则好,但一旦他不再忠诚的话,后果就是不堪设想的。那么这种不堪设想的情况,会不会出现了?玄宗君臣又将怎样应对呢?请看下集。

演讲人:蒙曼

讲师简介: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政治、军事史与中国古代妇女史。代表作品 《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中国社会通史·隋唐五代卷》,《蒙曼说唐—武则天》等。

内容简介:开元天宝时期大唐王朝迎来了它的辉煌盛世,国富民殷。虽然朝廷上有些不和谐音符,但似乎不影响大局,志得意满的唐玄宗沉浸在温柔富贵乡中,尽情享受生活。然而这种看似平静的背后,其实正暗流涌动,那么这股暗流是什么呢?从今天开始,蒙曼老师将为我们讲《长恨歌》的最后一部分《长恨悲歌》,而制造这个悲歌的与一个人密不可分。我们知道,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有两个政治明星的冉冉升起格外引人瞩目,一个是杨国忠,另一个就是安禄山。这两个人的发迹都颇具传奇色彩,杨国忠的发迹此前的节目已经讲到,那么安禄山又是如何出现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的呢?他是如何得到唐玄宗的宠幸呢?

①我们经常用竞技来比喻人生。在漫长的人生竞技中,什么都不是一眼看得到头的。一时的春风得意算不了什么,一时的失败其实也不能算数。林彪与越南的国防部长武元甲会见时。他告诉武元甲,与美国对抗只有一个字:熬。这一个字的确道出了人生的一种真谛,美国那么强大,和它对抗当然不容易,但因为“熬”住了,最后越南还是赢了美国。但真正熬得住又谈何容易。林彪自己经过了“熬”,成了接班人,最后却到底没“熬”住,闹到“抢班夺权”,遂有温都尔汗的一劫。

②“熬”住其实非常重要。人生中进进退退是寻常事,关键是能够“熬”得住。所谓“熬”就是对于自己的事情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就在那里一步一步地努力,有时候就好像龟兔赛跑的那只乌龟,未必跑得快,但“熬”得住,却能笑在最后。

③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曾经看在大阪举行乒乓球世界锦标赛的电视转播,看到中国的刘国正和韩国金泽洙在男子团体赛上异常激烈的比赛,刘国正几乎老是要输,但居然能够九死一生地“熬”下来,也笑到了最后。当然这仅仅是一场比赛,但他旁边的教练蔡振华的经历就更加让我感慨。当年我还是学生的时候,蔡振华就是乒乓球运动员,以旋转球拍著名,他能够将球拍在手中飞速旋转,使对方无法知道他两面不同的胶皮,接不住他的球。但那时我们都是另外一位名将郭跃华的球迷。当时蔡振华多是赢不了郭跃华的,后来国际乒联又限制了旋转球拍,蔡振华便黯然退役。那时,郭跃华的辉煌和蔡振华的黯淡恰成对比。郭退役后开始从商,渐渐淡出了体育界,而蔡振华始终在这一行里“熬”着,直到成了国家体育总局的副局长。

④文人的生涯“熬”也不可或缺。我曾经听到一位知名的老学者讲笑话,说他大学时同屋的三个人中,另外两个都才气逼人,他觉得远远在他之上,不过,天妒英才,一个在大学时因失恋自杀,才华还没有表现就死了。另外一个在五十岁就病故了,才华同样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他却身体健康,活到高寿。老先生说:现在几乎没有自己的同代人了,学生或者晚辈自然都捧场。于是乎水涨船高,就是泰斗了。老先生当然是说笑话,但仔细想想也非常有道理。

⑤写小说也是如此。有些人偶尔才华一闪,就再也不见了的,终究难于让人记住。我记得90年代初有位小说家叫薛勇,写都市人的`心态写得非常妙,可惜作品不多,后来也不见再有作品问世。而贾平凹和莫言,从出道以来就没有中断写作,作品非常多,让人有了印象。未必他们每本书都写得好,我记得早年贾平凹还曾经被人批评过有粗制滥造的情况,但现在提起中国文学的大家,没有人能够绕过他们。这非常容易理解,在十部书中有两部杰作的概率总比仅仅写两部大得多。

⑥所以我们只能像阿甘那样,在人生的马拉松中“熬”住。诗人里尔克曾说:“挺住就是一切。”但“挺”字没有“熬”那么传神,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成“熬住就是一切”。当然,人其实也有不出场比赛或者中途退场的权利,但只要选择参加,就不能不“熬”住。(选文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采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 。(2分)

2.从第①段中摘抄一句有关人生辩证哲理的文案。(2分)

3.把第②段中的“龟兔赛跑”的事例换为“守株待兔”好不好?请简要文案理由。(3分)

4.第③段中划横线的文案在层次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 。(2分)

5.用你平时所积累的名言警句为本文补写一个道理论据。(2分)

6.把第⑥段中最后一句去掉好不好?为什么?(4分)

7.用自己的话从文中所列举的事例中提炼出你对“熬”的理解。(3分)

答案:

1.熬煮就是一切举例论证

2.在漫长的人生竞技中,什么都不是一眼看得到头的。一时的春风得意算不了什么,一时的失败其实也不能算数。

3.示例:不好。因为“龟兔赛跑”中的“龟”虽然跑得慢,但目标明确,坚持不懈,很好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而“守株待兔”中的“宋人(农夫)”虽然也在坚持,但异想天开,坐享其成,一味死守,与中心论点不符。(言之有理即可)

4.承上启下(过渡)。(2分)

5.答出与中心论点基本吻合的名言警句即可。

6.去掉不好,因为“当然,人其实也有不出场比赛或者中途退场的权利”,使人生竞技有了更多的选择,从而使论证更严密。同时“但只要选择参加,就不能不“熬”住”,又进一步强调了中心论点:“熬煮就是一切”。如果去掉,论述显得不够严密,中心论点就显得太片面、太绝对。(意思接近即可)

7.示例:熬,就是怀揣梦想,身心健康,脚踏实地,刻苦勤奋……坚持坚持再坚持!(意思接近即可)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494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