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郦道元故事读后感摘录60条-读后感

三峡的读后感1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全文无甚直接写景之处,只是以三峡游踪为经,编织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多次凸现三峡的文化含义,诗人、奇山异水、神女、昭君、屈原,三峡几乎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见证者。在作者笔下,三峡,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风景,更含有极具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作者心中的一块圣地,一个无从替代的意象。没有太多的抒情,却能让人的心头起伏不定,正如不需要风的吹拂,三峡的水湍急澎湃——因为水下暗流汹涌不禁佩服作者,不矫情不夸张,却在平和之中带读者作了一番留下深刻印象的游历。作者的学者气息、文人气息尽显无遗。《三峡》绝非泛泛的文人游记。读罢《三峡》,心中的汹涌远非释卷便可以静息。三峡是美景,更是历史与理想、力量与激情的结合体。这片美景外国人不懂,不可能懂,在千百年中历经沧桑的三峡仅属于中华民族,这是只有我们才有的骄傲与狂放不羁。

无论你有没有到过三峡,请与我一起,在余秋雨先生的带领下作一番记忆情的三峡文化之旅。

太多的故事起源于长江,长江的故事神化在三峡。你看那风干的白帝城、颤巍的神女峰、断垣的张飞庙,是它们在召唤着整个长江的魂灵吗?如果是,那么长江的魂灵就能幻化成中原的心,然后,将它再升华成中华的梦。

三峡实在太像一场梦了,因为她神奇得不真实,她是刘备的英雄泪、是李白的酒壶仙剑,是巫山云雨的恣意放浪。怎么会这么矛盾呢?哪来这么多情?哪儿来几许豪肠?哪儿来多少风流?哪去寻找?

也许是长江几万里最异常的一次脾性吧。劈开险峻的山、涌进湍急的河、混入颠簸的独木舟,让史上最特别的人性去物化这些视觉感受吧!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好一个三峡!就凭这四百里水路,魂牵梦萦着那么多骚客浪子、英雄美人的心,让他们一遍遍地为你歌吟。我想你绝对不会在乎一句“朝辞白帝彩云间”,也不屑一嘲白帝托孤”,更不会轻薄神女们的万般风骚。可是,当岁月的皱纹爬满你的周身,当无情的沧桑硬做你的附庸,你还会鄙薄人们的唱调吗?况且今天,还剩多少人愿意日复一日地为你谱写最原始的生命?别说是李白了,这样的身影早就绝迹千年,未来的三峡是一次梦的破灭、一次神化的平庸、一次故事的无能。

我的生命注定没有三峡,今天的三峡属于发电站、属于水库。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不属于刘备与李白了。三峡的波澜早就平静、三峡的`河道早已宽敞,刘备和李白不喜欢这样的三峡,于是,三峡也不会再出现刘备和李白伟岸的身躯。

三峡的读后感2

我从未亲身去过诗情与战火交融的白帝城,但我读过李白为它写下的诗词歌赋,也了解过刘备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同样的,我从未亲临到过三峡,但我读过余秋雨真实优美的现代文《三峡》,也细细品过郦道元娓娓道来的古文《三峡》。

但我发现读完后,不论是白帝城还是三峡,都呈一种纯自然的状态,如一幅画卷,伴随着阵阵凄凉的猿鸣缓缓展现在我眼前。且不说是几位诗人或是作家文笔描写太过真实优美,还是我的理解能力太多高超厉害,但我的脑海中,是有贴近三峡真实景象的画面的。

直到我因作业为由再读余秋雨和郦道元的《三峡》之前,我一直错误的认为,这样就已经可以了。三峡那层神秘奇幻令人神往的面纱早已在我与几位作者的紧密配合下,被我一举掀开了。我也没有认识到,这种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可笑。

又读两篇《三峡》,我甚至没有让那颗轻浮的心沉静下来。却越往下读,越认真起来。当然,余秋雨口中“中国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又岂能让我区区一个初中生了解透彻。

这里是屈原的故里,他投身汩罗江,自行结束了自己作为一个“疯诗人”潦草的一生,也搅起了三峡的波涛。这里是王昭君的家乡,她放着宫女不做,却远嫁他乡,使中国历史也疏通了一条三峡般的险峻通道。

也许依旧有人对这些毫不在乎,毕竟这些精彩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年代成为了我们与他们之间最大的阻碍。没有人会想要鱼跃到他们的那个年代,问问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而最多就是在历史课本上见到了他们的名字,闲来无事地坐在电脑前,阅读着一段段排版整齐的宋体历史。甚至都不曾想过要揣摩他们的心理。

也罢,因为又有谁能真正揣摩出屈原和王昭君的心理呢?如同神女峰,人们为她捏造了那么多美丽的传说,编写了那么多精彩的故事,她却只是一座石头,日复一日地接受着江水的洗礼。直到曾经锋利的棱角被江水打磨的圆滑起来。

二文读罢,我突然如同那个曾经对三峡毫无所知的自己一样,想去三峡看一看。无论是诗情与战火交融的白帝城,还是壮阔美丽的三峡,还是拥有美丽传说的神女峰。尽管我永远都回不到那个年代,但我依然,想要亲身,去看看。

犹如神女峰,人们为她捏造了那末多绮丽的传说,编写了那末多粗彩的故事,她却只是一座石头,日复一日天接受着江水的洗礼。曲到曾锋利的棱角被江水挨磨的油滑起往。

但我收现读完后,非论是白帝乡借是三峡,都呈一种纯自然的状况,如一幅画卷,伴同着阵阵痛苦的猿叫缓缓展此刻我长远。

我从未亲身往过诗情与战水交融的白帝乡,但我读过李白为它写下的诗词歌赋,也理解过刘备那段战水纷飞的汗青。一样的,我从未亲临到过三峡,但我读过余秋雨真真优好确当代文《三峡》,也细细品过郦道元娓娓道往的古文《三峡》。

且不说是几位诗人或是作家文笔描写太甚真真优好,借是我的`理解才能太多崇高尊贵锋利,但我的脑海中,是有贴远三峡真真情景的画里的。

曲到我果作业为由再读余秋雨和郦道元的《三峡》之前,我一曲弊端的觉得,这样就曾可以了。三峡那层奥秘奇同令人神往的里纱早已正在我与几位作者的松密共同下,被我一举翻开了。我也没有熟习到,这种设法是何等的熟练可笑。

又读两篇《三峡》,我以致没有让那颗轻佻的心沉寂下往。却越往下读,越认真起往。固然,余秋雨心中“中国最值得往的一个天方”又岂能让我区区一个初中死理解透彻。

这里是王昭君的家乡,她放着宫女不做,却远嫁异域,使中国汗青也疏通了一条三峡般的险峻通道。

这里是伸本的故里,他投身汩罗江,自行结束了本人作为一个“疯诗人”潦草的一死,也搅起了三峡的波涛。

大体还是有人对这些尽不正在乎,事实后果这些粗彩的故事早已成为汗青。年月成为了我们与他们之间最年夜的阻碍。没有人会想要鱼跃到他们的谁人年月,问问他们事实是怎么想的。而最多就是正在汗青教材上见到了他们的名字,忙往无事天坐正在电脑前,阅读着一段段排版整洁的宋体汗青。

以致都未曾想过要揣摩他们的心计心情。

也罢,果为又有谁能真正揣摩出伸本和王昭君的心计心情呢?

两文读罢,我遽然犹如谁人曾对三峡毫无所知的本人一样,想往三峡看一看。不管是诗情与战水交融的白帝乡,借是壮阔绮丽的三峡,借是具有绮丽传说的神女峰。固然我永久都回不到谁人年月,但我仍然,想要亲身,往看看。

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选择和文化选择。那么反过来,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余秋雨

《三峡》余秋雨读后感篇一

我从未亲身去过诗情与战火交融的白帝城,但我读过李白为它写下的诗词歌赋,也了解过刘备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同样的,我从未亲临到过三峡,但我读过余秋雨真实优美的现代文《三峡》,也细细品过郦道元娓娓道来的古文《三峡》。

但我发现读完后,不论是白帝城还是三峡,都呈一种纯自然的状态,如一幅画卷,伴随着阵阵凄凉的猿鸣缓缓展现在我眼前。

且不说是几位诗人或是作家文笔描写太过真实优美,还是我的理解能力太多高超厉害,但我的脑海中,是有贴近三峡真实景象的画面的。

直到我因作业为由再读余秋雨和郦道元的《三峡》之前,我一直错误的认为,这样就已经可以了。三峡那层神秘奇幻令人神往的面纱早已在我与几位作者的紧密配合下,被我一举掀开了。我也没有认识到,这种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可笑。

又读两篇《三峡》,我甚至没有让那颗轻浮的心沉静下来。却越往下读,越认真起来。当然,余秋雨口中“中国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又岂能让我区区一个初中生了解透彻。

这里是屈原的故里,他投身汩罗江,自行结束了自己作为一个“疯诗人”潦草的一生,也搅起了三峡的波涛。

这里是王昭君的家乡,她放着宫女不做,却远嫁他乡,使中国历史也疏通了一条三峡般的险峻通道。

也许依旧有人对这些毫不在乎,毕竟这些精彩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年代成为了我们与他们之间最大的阻碍。没有人会想要鱼跃到他们的那个年代,问问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而最多就是在历史课本上见到了他们的名字,闲来无事地坐在电脑前,阅读着一段段排版整齐的宋体历史。

甚至都不曾想过要揣摩他们的心理。

也罢,因为又有谁能真正揣摩出屈原和王昭君的心理呢?

如同神女峰,人们为她捏造了那么多美丽的传说,编写了那么多精彩的故事,她却只是一座石头,日复一日地接受着江水的洗礼。直到曾经锋利的棱角被江水打磨的圆滑起来。

二文读罢,我突然如同那个曾经对三峡毫无所知的自己一样,想去三峡看一看。无论是诗情与战火交融的白帝城,还是壮阔美丽的三峡,还是拥有美丽传说的神女峰。尽管我永远都回不到那个年代,但我依然,想要亲身,去看看。

三峡实在太像一场梦了,因为她神奇得不真实,她是刘备的英雄泪、是李白的酒壶仙剑,是巫山云雨的恣意放浪。怎么会这么矛盾呢?哪来这么多情?哪儿来几许豪肠?哪儿来多少风流?哪去寻找?

也许是长江几万里最异常的一次脾性吧。劈开险峻的山、涌进湍急的河、混入颠簸的独木舟,让史上最特别的人性去物化这些视觉感受吧!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好一个三峡!就凭这四百里水路,魂牵梦萦着那么多骚客浪子、英雄美人的心,让他们一遍遍地为你歌吟。我想你绝对不会在乎一句“朝辞白帝彩云间”,也不屑一场“白帝托孤”,更不会轻薄神女们的万般风骚。可是,当岁月的皱纹爬满你的周身,当无情的沧桑硬做你的附庸,你还会鄙薄人们的唱调吗?况且今天,还剩多少人愿意日复一日地为你谱写最原始的生命?别说是李白了,这样的身影早就绝迹千年,未来的三峡是一次梦的破灭、一次神化的平庸、一次故事的无能。

我的生命注定没有三峡,今天的三峡属于发电站、属于水库。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不属于刘备与李白了。三峡的波澜早就平静、三峡的河道早已宽敞,刘备和李白不喜欢这样的三峡,于是,三峡也不会再出现刘备和李白伟岸的身躯。

在《三峡》一文中,余秋雨老师引用的余光中先生的《寻李白》曰: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还有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说它是当代中国诗坛的罕见绝唱,那三峡的绝唱岂不也是它了?

伟大的三峡,落寂的无奈。

其实余老师写《三峡》时,三峡的风光还是那个风光,三峡的排浪还是那层排浪,三峡的群山还是那座群山。只是他却发现了三峡的景犹在,但韵已无。他看到了山峡的宁静,却听不出三峡的激壮。已如三峡的性灵一样,中国的性灵也随之黯淡。在三峡已经寻不到活生生的壮伟,只剩下浅浅的记忆:记得有一位诗人、记得有人留下的金光菊和女贞子的'许诺、记得窗外的昭君故里和屈原故乡……这种惨淡的回忆能够唤醒生动的复苏吗?也只有用“殷殷的企盼”来诉说自己的奢望。

可三峡到了我这儿就不同了,我已经难觅几多遗存,就连当初死寂的环境都无从找寻。“高峡出平湖”成了“高峡变平湖”,极其宽阔的江面让我倍感郁闷。两岸矮矮的山让我触摸不及,渺远得难受。记得三峡水库蓄水的时候,那么多当地农民举家东迁,开始流浪,难道连三峡曾经的证明都成为遗迹了吗?又看到无数印迹被江水淹没,太多故情被江浪拍打……

三峡的生命,不再神圣。

再多的辉煌都只属于过去,历史的诗篇吹不来今天的激动吟唱。李白的身影再伟大也只能覆盖住盛唐,怎能归属他的千年身后?中华文明的三峡是三峡的李白,而李白的三峡则是整个中华!这也许有些复杂,但不能否认,这些曾经的声响,才是中华文明的最华丽乐章。

这种声响已然绝迹?

我们只能说:希望不会。

当年偶尔为三峡歌唱的诗人都已经不再流连这儿,他们美妙的感叹又是那么的脆弱,整个三峡的诗歌他们也无能复原,况且今天的三峡已经不再与过去相识。三峡哭了……

刘备的泪,当是今天的三峡泪。

英雄泪,向来是不得以而为之。

三峡的泪,又岂会滥发嘶鸣?所以当三峡真的放声哭泣的时候,止泪的手帕,却不能仅凭一纸长诗。

刘备们入土了、李白们去远了、游人们玩累了,三峡也干涸了。不是水的枯竭,而是生命的枯萎。

我们,能来拯救这将死的生命吗?哪怕,仅仅是一瞬时的回光返照?

我希望这样,努力的方向,也许就应对准三峡。

《三峡》余秋雨读后感篇二

三峡 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甚至直接写景之处,只是以三峡游踪为经,编织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多次凸现三峡的文化含义,诗人、奇山异水、神女、昭君、屈原,三峡几乎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见证者。在作者笔下,三峡,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风景,更含有极具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作者心中的一块圣地,一个无从替代的意象。没有太多的抒情,却能让人的心头起伏不定,正如不需要风的吹拂,三峡的水湍急澎湃——因为水下暗流汹涌不禁佩服作者,不矫情不夸张,却在平和之中带读者作了一番留下深刻印象的游历。作者的学者气息、文人气息尽显无遗。《三峡》绝非泛泛的文人游记。读罢《三峡》,心中的汹涌远非释卷便可以静息。三峡是美景,更是历史与理想、力量与激-情的结合体。这片美景外国人不懂,不可能懂,在千百年中历经沧桑的三峡仅属于中华民族,这是只有我们才有的骄傲与狂放不羁。

无论你有没有到过三峡,请与我一起,在余秋雨先生的带领下作一番记忆情的三峡文化之旅。

太多的故事起源于长江,长江的故事神化在三峡。你看那风干的白帝城、颤巍的神女峰、断垣的张飞庙,是它们在召唤着整个长江的魂灵吗?如果是,那么长江的魂灵就能幻化成中原的心,然后,将它再升华成中华的梦。

三峡实在太像一场梦了,因为她神奇得不真实,她是刘备的英雄泪、是李白的酒壶仙剑,是巫山云雨的恣意放浪。怎么会这么矛盾呢?哪来这么多情?哪儿来几许豪肠?哪儿来多少风流?哪去寻找?

也许是长江几万里最异常的一次脾性吧。劈开险峻的山、涌进湍急的河、混入颠簸的独木舟,让史上最特别的人性去物化这些视觉感受吧!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好一个三峡!就凭这四百里水路,魂牵梦萦着那么多骚客浪子、英雄美人的心,让他们一遍遍地为你歌吟。我想你绝对不会在乎一句“朝辞白帝彩云间”,也不屑一嘲白帝托孤”,更不会轻薄神女们的万般风骚。可是,当岁月的皱纹爬满你的周身,当无情的沧桑硬做你的附庸,你还会鄙薄人们的唱调吗?况且今天,还剩多少人愿意日复一日地为你谱写最原始的生命?别说是李白了,这样的身影早就绝迹千年,未来的三峡是一次梦的破灭、一次神化的平庸、一次故事的无能。

我的生命注定没有三峡,今天的三峡属于发电站、属于水库。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不属于刘备与李白了。三峡的波澜早就平静、三峡的河道早已宽敞,刘备和李白不喜欢这样的三峡,于是,三峡也不会再出现刘备和李白伟岸的身躯。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00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