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月神话1500字读后感整理100句-读后感
人月神话读后感1
最近读了一本书《人月神话》,这本书是软件工程类的一本经典著作。阅读这本书的第一感受就是感觉这本书不像是一种和学习相关的书,更像是用很多形象的比喻,阐述项目管理当中的一些问题,让读者能够很轻松,明白的去阅读。
一般在大学学习计算机行业的时候,都会学习一门叫做软件工程的课程,老师也会跟我们讲一些关于“软件项目开发的完成与增加人员的问题”,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这个问题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很多人认为,当任务在规定期限内还完成不了的时候,适当的加一些人员进去,可以加快任务的进度,从而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但是这个观点在软件工程当中是不适用的。这也是我在阅读完《人月神话》这本书时最大的感受。
这本书的第二章就讲述了人月神话的关系,完成工作的人数和时间是不能进行简单的互换的。因为新加入的人对原有的项目不了解,需要花时间培训,读后感交流,同时新人也有可能对原有的设计有不同的意见,这些都会导致任务的进度大打折扣。“向进度落后的项目中增加人手,只会使进度更加落后”,是这本书作者布鲁克斯得到的结论。
我觉得开发一个软件,要有合理的时间进度安排,项目开发的人员少而精,团队开发之前要提前交流,开发的时候要持续的沟通,合理的分配任务工作。所有只有在一个团队沟通了解,通力协作和努力下,才能更好的完善项目。
人月神话读后感2
《人月神话》这本书风行已经很久了,写成于1975年,经历这么久的时间,在当前又重新流行,让我很惊讶,但是一直没有时间读。今天突然想起自己的机器上有本拷贝别人的电子书,决定读读。我今天只看了两章,即焦油坑和人月神话。
人月神话看上去这么浪漫的名字,原来并不是真的说神话故事,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在软件开发项目上项目进度和增加人员这两个概念是不能互换。虽然已经时隔20多年了,这本书依然给我震撼,一是让我惊讶的是,美国20年前软件项目所面临的问题,在我们现在依然如此,糟糕的情况没有改变,大家仍旧在焦油坑里挣扎,而且看上去没有解决办法。二是作者对软件项目失败的总结,每一个问题我们依旧再犯,特别读到“是当意识到进度的偏移时,下意识(以及传统)的反应是增加人力。
这就像使用汽油灭火一样,只会使事情更糟。越来越大的火势需要更多的汽油,从而进入了一场注定会导致灾难的循环。“,我对这句话简直是太有感触了,因为我身边这样的悲剧整天都在上演,公司对所有的项目搞得都是人海战术,进度没有提前,还整天加班,最后用户不满意,开发人员整天郁闷,结果是用户对公司失去了信任,成了一槌子买卖,开发人员就像割韭菜,旧人一一辞职,新人天天引进,公司何谈发展和积累,做了n年,涛声依旧,做法没有改变,情况没有改观,公司没有发展,好在中国人多地大,呼悠完一个行业,再呼悠另一个行业。三是作者在那个时候,就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对于软件任务的进度安排,以下是作者使用了很多年的经验法则:1/3计划1/6编码1/4构件测试和早期系统测试1/4系统测试,所有的构件已完成我们公司是通过cmm3认证的,理论不用我说,大家好像都明白,实际情况呢,有谁真的拿出那么多时间作计划,又有谁拿出那么多时间作测试,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大家确实在向这方面改变,比如我们公司测试部现在就是一个很大很关键的部门,所有的程序发布都需要测试人员的'签字。
当然,也许可以找点客观原因,比如现在国内多数客户不成熟,签单子靠关系,一旦签了又恨不得明天就正式运行,但是本着“没有任何借口”的观点,我们该怎样改进呢,我决定读下去,看看能否找到作者所说的银弹呢。
人月神话读后感3
当我捧起《人月神话》,马上就被深深的吸引了。书中很多细微之处都对我的思维造成了冲击。上一本给我类似感觉的书是那本四人帮的《设计模式》,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么好的书了,郑重推荐。
把感触比较深的几点记下来,顺便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与大家分享。
1,保持设计的概念完整。无论对小软件还是大软件,都必须由一个设计师主导,最多两个人讨论来共同完成软件的整体设计。作为一个软件,一个系统,必须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概念模型,大家都在这个框架下工作,所有的创新发展都必须与基本的概念相吻合。具体的实现人员可以细化概念,但只有总设计者才有否定与发展基本概念的权力。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即使是总设计师一直是同一个人,他脑海中所认为理所当然的规则或者概念,很可能由于没有明确的文档化,而没有成为所有开发者共同的概念。在其他开发者编码的时候,就可能会生成与概念相抵触的东东(模块,功能,算法),导致整体结构的恶化。这个时候总设计师一定要即时发现,做出更正。
概念的完整性,对于很多小规模软件,由于开发人员不多,开发经理一般都能控制住所有的代码,概念完整性在组织层面就维持住了。但要注意以后的Bug修改,功能扩展的时候,也要时刻留意与最初的设计是否概念上相容。对于大规模的软件系统,则必须通过树状组织结构,层层控制,总设计师还是一到两人,每一层都有对下层的绝对把握能力。我以前参加过一个15人左右的项目组,就是分为两层。感觉整体概念完整性的控制效果还不错。我没有更多人数项目的具体实践经验,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参与比较大的项目。
2,“一个拿2倍工资的人,生产率可能是其他人的10倍。”我和我的同学,一个小公司的技术总监聊起这个,他也是十分的认同。不知道其他公司的程序员们如何看。我的同事中有一个牛人,做出的贡献特别大,应该相当于我们公司普通的十个程序员,不过工资最多也就是普通程序员的二倍。是不是有些不公平呢?我也说不清楚。因为那些普通程序员也十分的努力。不过,我觉得,作为公司,应该给最好的人最好的待遇,或者说给比目前更高的待遇。
组建一个团队,最好的就是那种精英团队,大家都是牛人,效率会特别高。微软就是这种思路吧,把最聪明的人集中在一起,想不都难亚。
3,进度落后与增加人力。记得当年看《C++编程思想》,Bruce说“十个妇女不能在一个月内生下小孩”(大意),于我心有戚戚焉。而本书作者Brooks得出的结论是对我是震撼性的:“向进度落后的项目中增加人手,只会使进度更加落后”。
以前,增加人手基本是挽救进度落后项目的主要办法。这个办法行不通的话,难道只有“加班”一条路了?但长期加班是对个人的摧残,我更愿意利用业余时间去看书,例如看这本“人月神话”。)
如果不想加班,不想削减功能,不想推迟发布日期,那么……唯一的方法还是只有…加人。加足够的人。而且不要逐步加入,一定要一次性加入。要小心的是,新加入的人可能对原来的组织造成冲击,或者对原来的设计有不同意见(特别是加入的人中有比较强大的设计者)。那么,就当作,新组建了一个团队吧。交流,培训新人,就设计达成一致,继续向者目标前进。
感触还有很多,以后如果有机会再写。不过,我决定去买本英文版回来,收藏,以后再多看几次。
《人月神话》这本书风行已经很久了,写成于1975年,经历这么久的时间,在当前又重新流行,让我很惊讶,但是一直没有时间读。今天突然想起自己的机器上有本拷贝别人的电子书,决定读读。我今天只看了两章,即焦油坑和人月神话。
人月神话看上去这么浪漫的名字,原来并不是真的说神话故事,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在软件开发项目上项目进度和增加人员这两个概念是不能互换。虽然已经时隔20多年了,这本书依然给我震撼,一是让我惊讶的是,美国20年前软件项目所面临的问题,在我们现在依然如此,糟糕的情况没有改变,大家仍旧在焦油坑里挣扎,而且看上去没有解决办法。二是作者对软件项目失败的总结,每一个问题我们依旧再犯,特别读到“是当意识到进度的偏移时,下意识(以及传统)的反应是增加人力。
这就像使用汽油灭火一样,只会使事情更糟。越来越大的火势需要更多的汽油,从而进入了一场注定会导致灾难的循环。“,我对这句话简直是太有感触了,因为我身边这样的.悲剧整天都在上演,公司对所有的项目搞得都是人海战术,进度没有提前,还整天加班,最后用户不满意,开发人员整天郁闷,结果是用户对公司失去了信任,成了一槌子买卖,开发人员就像割韭菜,旧人一一辞职,新人天天引进,公司何谈发展和积累,做了n年,涛声依旧,做法没有改变,情况没有改观,公司没有发展,好在中国人多地大,呼悠完一个行业,再呼悠另一个行业。三是作者在那个时候,就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对于软件任务的进度安排,以下是作者使用了很多年的经验法则:1/3计划1/6编码1/4构件测试和早期系统测试1/4系统测试,所有的构件已完成我们公司是通过cmm3认证的,理论不用我说,大家好像都明白,实际情况呢,有谁真的拿出那么多时间作计划,又有谁拿出那么多时间作测试,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大家确实在向这方面改变,比如我们公司测试部现在就是一个很大很关键的部门,所有的程序发布都需要测试人员的签字。
当然,也许可以找点客观原因,比如现在国内多数客户不成熟,签单子靠关系,一旦签了又恨不得明天就正式运行,但是本着“没有任何借口”的观点,我们该怎样改进呢,我决定读下去,看看能否找到作者所说的银弹呢。
导语:初入职场,新人往往不知道如何去适应新的环境,这个时候,不如停下手里的工作,看看这本书,也许你会有所收获。
《工作重在到位》
刚拿到这本书时,就有一种想看的欲望,于是一下子就把它看完了,虽然只有薄薄的两百多页,却深深触动着我的心灵,让我受益匪浅。
一、到位不到位,相差一百倍
"到位不到位,相差一百倍"——简单朴实的一句话,很多人可能不相信,提出疑问,差距能有那么大吗?书中提到的参观韩国企业时,企业老板的一句"中国人做事不到位"和实地参观当地企业,中国人发出的感叹"中国昂贵的人力资源",不由得让我们反思,就算一个人之间的差距就那么一点,可能造成一个企业成千上百倍的差距,因此,从自己做起,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位,将给企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如果我们不论在纳税服务岗位,还是税收管理岗位,如果人人都本着对纳税人负责、对国家负责和对事业负责的态度,那么,我们的税收事业何愁不辉煌?
二、该一定努力我一定得努力,该要我到位为我一定要到位
众所周知,作为一个管理者,下面的员工工作不到位的最重要原因是工作不主动,不积极,做起事来应付了事,领导肯定不喜欢。在企业,"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成为鞭策员工积极上进的座右铭。在各行各业,这样的例子一点也罕见。因为作为一个领导者,对于下面工作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就是员工可以努力工作,为其创造价值,单就一个职位来说,肯定是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这个是绝对不能将就的。
职场中还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对于一项任务,领导怎么要求到员工实际做时还是有些差距呢?答案很简单,领导要其到位,到员工那里就是做的可以就行了。这是为什么呢?工作不主动,领导的要求到员工那里就打折扣。所以怎么把工作做好,最重要的是员工要主动,积极去做,这样做出来的`结果肯定是很令人满意的。
三、 做工作要超过领导期望,方可获取发展机会
在企业,作为一个普通职工,在众多员工中脱颖而出,获得较大的发展,就必须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那怎么才能让领导另眼相看,认可你的价值呢?
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本职工作就做不好,领导怎么可能委以重任呢。其次,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把自己的工作做精,做到让领导刮目相看,超出领导对你工作的期望,这样你就有获得超级发展的机会。最后,就是认真对待领导交给的临时性任务,这也很有可能是领导考验你的机会到了,就像对待自己本职工作一样,做好做精,让领导满意,让领导认可,你的超级机会已经为期不远了……
四、把抱怨当提升工具,把批评当成长补品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句朴实的古话导出在人生成长路上,批评、逆耳良言是必须的,对其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同理,在工作中,难免因工作失误而换来领导批评、抱怨,但是换为思考一下,如果你作为领导者,下属做错事了如果你不批评、抱怨两句,说明这个下属已经没有批评的必要,那么你就离退休不远了。领导的批评、抱怨也是为了让你成长,所以作为基层的我们,要调整好心态,把领导的抱怨作为我们以后工作的标杆,向这个目标前进,从而提升自己;把领导的批评作为我们成长补品,说明我们还有进步的可能,从而督促自己慢慢进步。
结束语:看完这本书,使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洗礼,对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工作一步到位,绝不拖拉。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