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游武夷山读后感集锦56句-读后感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一)
今天,我读了一篇《阿里山和武夷山的传说》的文章。在这篇短文中,写了一个叫花珊的年青女孩,辛苦九九八十一天练成了一身好功夫,为当地人民除妖的事情。
事情是这样的,在以前的东南沿海一带,武夷山和阿里山是连在一起的。山下有一个美丽的村庄,生活着许多幸福的人们。但被一个非常凶狠的妖怪霸占了。十九岁的花珊看到了零乱不堪的村庄和流离失所的乡亲,发誓要为民除害。经过九九八十一天,她练成了一身好本事。辞别母亲,勇战妖怪。可是山开了(就成了现在的阿里山和武夷山),水来了(现在的台湾海峡),花珊和母亲却永远不能相见,分别化成了岩石和树木隔海相望。读了这一课,我不明白,老天为什么要让花珊看不到妈妈,妈妈看不到自己的女儿呢?山为什么要分成两半呢?为什么?是妖怪!是妖怪破坏了人们的幸福生活,是妖怪剥夺了花珊美好的青春,是妖怪抢走了妈妈心头的宝贝。我恨死了那妖怪。我想:如果让我见到那妖怪,我早就打110了,可那时候没有电话。可是,我也为花珊的善良、勇敢、无畏所佩服。一个十九岁的女孩,为了妈妈,为了乡亲的幸福生活而不辞辛苦苦练奔本领,为民除害,这是一种多么无私、高尚的品质啊!愿天下所有人都不要再有、离别,永远平安、快乐、幸福。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读后感(二)
四年级下半年我学了《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我很喜欢这篇课文。
这篇文章为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东南沿海的武夷山和台湾的阿里山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来了一个妖怪危害人间,美丽、聪明又勇敢的花珊苦练本领,决心除掉妖怪。就在妖怪被铲除时,武夷山断为两半,中间的沟形成了台湾海峡。花珊的妈妈盼望女儿回家,变成了武夷山上的一块岩石,而花珊因思念母亲变成了阿里山的红桧树。日月潭水就是花珊思念母亲时留下的眼泪。
读了这篇课文,我不得不敬佩花珊的勇气与孝心,她竟然敢一个人去除掉妖怪。要是让我去除掉妖怪,可能还没遇上妖怪,就已经一溜烟的跑掉了,所以我不得不敬佩花珊的勇气,而且,我以后也要像她一样,有勇气,遇到困难不退缩。
现在武夷山在福建,阿里山在台湾,这说明福建人与台湾人是血浓于水。我们流着同样的血液,我们永远都是炎黄子孙!
虽然这篇文章不引人注目,但在我心中,这是我们大陆人与台湾人和平相处的证据,证明了我们永远都是一家人。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读后感(三)
很久以前,武夷山和阿里山是连在一起的,山上的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后来山里来了一个妖怪,把人们赖以生存的大山给毁了。原来肥沃的土地干裂了,原来茂盛的树木枯萎了,原来美丽的小溪也干了,人们只好拖儿带女地离开了大山。
大山的西面有一对母女,()女儿看见大家被妖怪害得活不下去了,就下定决心除掉妖怪。她开始苦练本领,终于练就了高超的射箭本领和好刀法。一天,她决心要去除掉妖怪,就上山了。经过不断的努力,妖怪终于被打死了。不过,大山被女儿砍出了一个大沟,女儿跳到了东边,这时海水将大沟填满了,变成了现在的台湾海峡,那断裂的大山,西边就是现在的武夷山,东边就是现在的阿里山。妖怪被杀死了,不过,女儿和妈妈却被分开了了。妈妈和女儿分别爬上了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山顶,思念着对方,妈妈变成了一块巨大的岩石,女儿则变成了一棵红桧树,据说,日月潭就是女儿流下的眼泪形成的。
文章中母女的感情让我十分感动。我也要象故事中的女儿一样,拥有勇敢、不怕困难的品质。这篇文章还隐藏了一个意思,大陆和台湾本是一家人,我们都希望祖国能够早日完成统一。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1
历代舆地沿革也是古代高士们的主要话题之一。但徐霞客却发现:“昔人志星官舆地,多以承袭附会。”“山川面目,多为图经志籍所蒙。”
徐霞客不迷信前人旧说,善于独立思考,注重考察实证,勇于探索求真。不论对于山脉河流,还是奇洞怪穴,甚至聚落村居、逸闻传说,总要细细观察,思考分析。遇有奇异疑问,必穷究不舍。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其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说《徐霞客游记》,“读起来并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纪的学者所写的考察记录”。
他对于桂林七星岩的考察就是典型事例,他先后考察了两次,对岩洞的位置、方向、大小、深浅以及洞内形态结构和洞外情况等,都作了详细的记录和生动的描写,这些记录和描写竟与用现代科学手段勘测的结果基本吻合。他关于石灰岩地貌的考察和描述,比欧洲人要早。
另外,他似乎很精于堪舆学,《徐霞客游记》中经常使用龙砂、虎砂、朝山、案山等堪舆术语来分析山形水势,在旅途中遇到一些危难困惑,常求神问卜。由此可知,他读书博杂,见识多,不适合功名科举。散人按其使用的堪舆术语推断,徐霞客学习的可能是堪舆学的杨公风水派。杨公风水其实效性立竿见影。从大唐至今。
《徐霞客游记》是古代高水准的舆地游记,涉及山形地貌、悬崖岩洞、江河水文、地热泉流、物产风俗、政区地理、道路交通、宗教民族、史迹文物等等方面的考察研究及其丰硕成果和科学价值。
《徐霞客游记》还是一部游记文学名著。虽然作者的本意,并非专在从事文学创作,因此从科学考察的需要,但是他对神州山川的极其热爱之情、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卓越的文学才华,却自然而然地在这“流水账”中十分鲜明地体现出来。
本散人很敬重徐霞客这种孤往独行之人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2
徐霞客是明朝人,徐霞客喜欢读地理和游记,所以,他很想出去考察探险。徐霞客的母亲非常支持他。徐霞客20岁开始游太湖,在外旅游了30年。走遍了16个省和自治区,写成了举世闻名的《徐霞客游记》。
其实徐霞客并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为了进行地理探险考察,他在地理学上最大成就,就是对岩洞,溶洞地貌的考察。
现在人们进岩洞很方便,可是徐霞客进了250个溶洞,历尽了千辛万苦。有时他会踩到蛇,差点就被蛇咬。有时迷了路,会找不到出口。
徐霞客走了500多条河,记录了许多资料,特别是关于长江的起源。徐霞客还知道很多植物的知识,他记下了150多种植物。
徐霞客探险了30多年,终于累倒了。去世时,他的床头放着植物标本和写了30年的《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使我认识到徐霞客是一个做事执着、信念坚定的人,我也要向他学习。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3
我读完《徐霞客游记》这部书后,我感觉它是一部用“脚”写成的千古奇书!为什么呢?因为这部书是作者用脚“走”遍中国近二十个省的途中写的,所用的时间有三十多年,直到作者生命的结束。
作者徐霞客出身书香门第,他的祖上曾建了一座“万卷楼”来收藏书,这给了徐霞客博览群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可是徐霞客认为一个人要想写出好文章,达到妙笔生花、下笔如有神助的地步,除了破万卷书以外,还必须行万里路!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就这样,他的一生就在不停息地行走中开始了。在旅行中,他曾遇到过三十多次盗贼,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半途而废。他曾经在大雪封山的日子登上了天下第一山——黄山的峰顶,就连山上的和尚们也感到万分惊讶!他也曾通过实地考察得出了万里长江的源头是金沙江,而不是岷江……
徐霞客的一生都是在不停地跋涉中度过的,他的一生给我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惜的是: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丢失了,现存的这部书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这也没能影响《徐霞客游记》成为“古今游记之最”!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4
近日,我读了一篇名著,名字叫《徐霞客游记》。读后深有感触。徐霞客名弘祖,字振声,霞客是他的号,明万历十四年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县。他决心进行自己感兴趣的地理考察事业。他喜欢读地理、历史和游历探险方面的书,向往着“问奇于名山大川”的生活。徐霞客埋头专心攻读和研究前人的地理学着作,但是,他并不是把前人的着述当作一成不变的经典盲目地相信,而是在吸取前人知识的同时,进行独立思考。为了搞清祖国河山的真实面貌,徐霞客决定亲身进行实地考察。
从22岁起,徐霞客开始了游历考察生涯。三十多年间,他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相当于现在的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律、上海等19个省、市、自治区。在三四百年前,徐霞客游历了如此广阔的地区,靠的完全是自己的两条腿。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令人赞叹不已了,便何况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险滩呵。不难想象,他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随时有丧生的危险。徐霞客的考察探险活动,持续进行到公元1640年他55岁的时候。当时,他正在云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阴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可以说,徐霞客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地理考察事业。
他注意到植物与环境的关系,观察在不同的地形、气温、风速条件下,植物生态和种属的不同情况,认识到地面高度和地球纬度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在徐霞客对地理学的一系列贡献中,最突出的是他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的地理学家。石灰岩地貌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有众多的岩洞。徐霞客亲身探查过的岩洞达100多个。
徐霞客不仅对地理学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文学领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诣。徐霞客在野外考察生活中,每天不管多么劳累,都要把当天的经历和观察记录下来,坚持写游历日记。他先后写了2000多万字的游记,这既是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又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
他的游记,与他描绘的大自然一样质朴而绮丽,有人称赞它是“世间真文字也许是在人生路上,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生下来第一件事就是学会走路,现在我们去某一个地方都有车骑,又方便又快,而徐霞客当时去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用的是什么走遍了大江南北,他用的是一双脚!让我们去学习徐霞客的意志力去学习他的精神,让我们向目标奋斗吧!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5
“饱经风霜三十年,踏遍祖国山水田”——《徐霞客游记》。
当我们游览石灰岩溶洞,看到奇彩夺目的石笋、石钟乳的时候,就会想起我国明代的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1641)的伟大功绩。是他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考察和研究,为地理学作出了卓越贡献。
1607年,22岁的徐霞客开始了他的考察旅行,从而开辟了系统地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新方向。地理考察的道路是和艰难的。那时候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主要靠步行,经常要攀登悬崖峭壁,穿越激流险滩,顶着狂风暴雨,忍受饥饿寒冷,露宿山野丛林。这些困难都挡不住徐霞客,他不仅一天天、一年年坚持考察工作,而且无论每天的旅途多么艰苦,总要坚持把当天的经历和观察心得记录下来。徐霞客三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地理考察,他的足迹踏遍祖国的16个省和自治区(按现在行政区划),对各地的山脉、河流、动植物等的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加以详细的记录,最后写成了二十卷的科学巨著《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裁写成的,是徐霞客毕生经历和心血的结晶,是一部对地理学的`研究于发展极有价值的宝贵文献。通过阅读了解,徐霞客的整个写作过程,揭示出徐霞客之所以能在地理学上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于他十分重视实践,他的知识是通过实践获得的,从而论证了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哲学原理。
人们的认识不是人的头脑中所固有的,也不是人们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徐霞客游记》不是在家中闭门造车写出的,而是通过多年的跋山涉水的实际考察形成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接触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获得感性认识并最终通过实践把握事物的本质,由此深入事物的内部,掌握事物的规律。因此,要认识某一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就只有亲身参加变革这一对象的实践,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6
《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一本中国古代地理书籍。作者徐霞客在各地游行,将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他一生几乎都是在旅行中度过,书中突出写了天台山、黄山、庐山等名山。
与历代贪恋山水风情的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情操不同,徐霞客不但对美景发出赞叹,同时对所到的地理、地质、地貌也有详尽的描述和科学观察。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游武夷山的一篇日记,游记中用优美细腻的文字描写了武夷山的美丽风景,突出了武夷山奇特的特点—奇峰峭拔、碧水丹峰,也怪不得武夷山有“奇秀甲东南”的美誉了。在他的游览过程中,记录的“架壑舟”,即是船形的悬棺,最让我感到新奇,这些古老的悬棺躺在险峻的悬崖峭壁的空隙中,饱受风吹日晒,可没人知道古人是如何把沉重的悬棺放到几百米高的峭壁中去的。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句诗正是出自徐霞客之口,是他,第一个拉开黄山的神秘面纱,将那数不胜数的绚丽风景公布于众。他是多么自在和清高啊!他不仅是一位将功名利禄抛之脑后的奇人,也是终身寄情于山水,不被俗世影响的伟人。他的旅行不仅美丽神奇,而且还十分惊险刺激,他已经超越了游玩的境界,而是彻彻底底的探险了。这种富有冒险精神、探索精神的奇人,不仅会受到旅游者的推崇,也同样使身为中学生的我受益匪浅。
书中那一片片壮阔辽远的风景,一座座高峻雄伟的山峰,似乎在催动我的探索的心,在攀登中获得乐趣,在探索里获得知识。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7
一个想成大器的人,必须要经历世间的种种磨难,就像一个人在没下雨的时候在街道上行走,所以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脚印。相反在泥泞的路上便可以找到自己的脚印,通过这个实例,我们便可明白,一个不经历挫折,不经历磨难,平平凡凡走过一生的人是永远不会有成就的。只有经历种种挫折的人,他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脚印”,留下辉煌。
这个故事讲的是:鉴真和尚刚剃度的时候,做了寺里的脚行僧,化缘时经常遭白眼。于是,他愤愤不平,便不去干活了,方丈知道了,便带他到寺前的泥泞路上,把泥泞留痕的道理告诉了他,使他大受启发,终于成了一代名僧。
泥泞的路才会留痕,一生碌碌无为的人,不经风雨,不经苦难,就很难成大器,而在苦难跋涉,经风沐雨的人才会有出头之日,那些脚印证明了他行走的价值。
历代许多人都在泥泞中行走过,所以他们便有所成就,比如说:徐霞客从小立志要游览天下,于是他从小便开始了他的行程,他每天走很长的路,风餐露饮,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大方几经生死,可他不怕苦,勇往直前,一年可磨坏许多鞋,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实现了理想,还写下了《徐霞客游记》。
像这样的太多太多了,如李时珍,海伦·凯勒。但也有一些人遇上一点点挫折,便开始退缩,比起他们可差远了,比如说我吧。有一次暑假,我练,一开始练得不错,可渐渐热了起来,我便不想练了,可是没办法,父母逼个不停,我只好惟命是从,可是太热了,我刚坐下就发牢骚,终于我便被酷热战胜了。一事无成。
“泥泞”多形象的字眼,它象征人间各种磨练,我只有在泥泞中走,才会留下光辉。我们走远了,但脚印代表汗水无价。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8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柳宗元的一句话与我看见徐霞客雕像时的思绪形成某种谙合。江边的雕像刻画了一个身背行囊,手拿草帽,衣着飘逸,目光炯炯的徐霞客。站在他身旁,向前望,寻找他两眼的聚焦点,目光竟穿越到了另一个新的空间:“风翳净尽,澄碧入流。”
翻开《徐霞客游记》,为了寻觅那青衫博带下的仙风道骨。60多万字的游记,记录了他从眉宇清隽的少年到风烛残年的老人的所见所思。
步步都是险境,步步都是犯难,千山万水行来,自山川源流,地形地貌的考察到岩石,洞壑,瀑布温泉的猎奇:从动物,植物生态品种的比较到矿业,手工业,物种的记录。他的足迹遍布奇山险壑,他无惧穷山恶水,因为他是大自然的朝圣者,他懂得朝圣路上必经磨难,所以他的脚步是那么气定神闲。
热爱地理的信念使他到人迹罕至的边疆地区,不避风雨,不怕虎狼,与长风为伍,与云霁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当他俯观山河壮丽,仰叹星河辽阔,在残垣老树之下点起油灯,燃起篝火,记录星宿位移,在我心中他对理的信念幻化为对美的信念。
当他用毛笔记下“程愈迫,则流愈急。”中国的探索脚步踏入一片新的天地。游记所保存的关于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广泛,深入的考察记述,比起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来,徐霞客远远走在了前面,他是历史的创造者。
徐霞客出生书香门第,年幼受父亲影响喜欢读历史,地理之类的书籍。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在父母的鼓励下,肩挑简单的行李,离开了家。他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
从小种在徐霞客心中的幼芽渐渐成长,他感到心里有什么要崩裂要挥扬的东西正在夺门欲出,于是他出发了。出门时定是“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吧。
当他攀上冲天的山峦,周围云雾萦绕,是不是有吐纳天地的万丈豪情?穿着一袭青衣,衣袂在风中舞动,这时远处山头的一片云弥漫飘散过来,把他包裹在内,一同回归山岚,他是否更强烈的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与自然融合,决定一生与其共舞?
正是这份痴爱,让兼具童稚般不泯灭的好奇和圣人般老道练达的思维。我仿佛看见,他一手拿着枯树叶制成火炬,一手抚摸着崎岖的岩壁,走进岩洞。耳边叮咚的滴水声,潺潺的流水声,组成一支小夜曲。他久久地蹲着,把手放入溪流中,感受那清凉的仙露爱抚的从自己的手指间穿过,他仔细观察溪底溪岸,经长时间冲刷已温润如玉,那乳白色中镶嵌着古老的黄褐,他有敲下一块带走的冲动,最终还是作罢。火炬的光芒渐渐微弱,他才依依不舍的离开。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9
读着本地名人的传记,我不仅想起了一本书,白话文的版本,配上一些名人的字画、老照片作插图,别有一番情趣。以致我看了很长一段时间后还历历在目,它就是《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名弘祖,江阴马镇人。生于明历十四年。从小便有游遍天下的大志。成年后仍矢志不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终于写成了《徐霞客游记》一书,使自己成为了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在中华人文史上具有其独特的地位。
古时候,生产力落后,交通不便,旅行就是自讨苦吃;那时候99%的男子人生主要目标就是当官光宗耀祖养儿子子孙满堂。可是有这样一个人,他按照自己的想法闯荡世界,用“另类”的方法留下自己的痕迹,哪怕这一路困难重重、惊险不断——被劫、被冤枉、被陷害和背叛,被贫困和疾病折磨着……文中关于这些的描写只是短短地几笔带过,接下来便是大段大段兴致盎然的景色描写、地质考察以及风俗纪录,好像这些艰难不曾发生过一般。看得出,徐霞客是一个真性情的人,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另类”,然而正是他另类的经历辅以奇文妙语,才给后人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食粮,也让这个“另类”的布衣之士被人们永远地记住。
他的游记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为早期的名山大川和晚期的云南风光。读《徐霞客游记》,我仿佛也跟着作者一起游历名山大川、野径深幽,有“足不出户,心游天下”之感。
好男儿志在四方,为了实现个人理想,徐霞客痴心不改,毅然将生死置之度外,这是何等的气度!数年如一日,坚持记录野外的所见所闻,从不间断,始成大作,他踏实勤奋的写作态度同样令人钦佩。
读徐霞客文,学做真人。我深深地羡慕和佩服像徐霞客这样的人,他们“出淤泥而不染”,无论遭受多少打击磨难,到头来依然心存善念、乐观积极。他们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并且真心地赞美它们,他们把不开心的事抛到脑后,于是乎每一天醒来都是新的开始。这是一群多么幸福的人啊!我坚信,只要努力,我的人生也定能如他们一般平实中见真奇。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10
想必大家都听过《徐霞客游记》吧!我也读了《徐霞客游记》。以下便是我读的这本书主要内容与我自己的心得感受了。
《徐霞客游记》主要讲了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的山河土地,他自二十二岁开始出游,30年间,东渡普陀,北游燕冀,南涉闽粤,西北登太华,西南游边疆。足迹及于今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云南等16个省区及京津沪等地。《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载精详而忠实地记录了徐霞客大半生跋山涉水见闻与心得。
我读的《徐霞客游记之山篇》,大家如果要读整版的买简易版,因为如果要读原版你可就死定了,原着六十多万字,不持之以恒是不可能读完的,我读的山篇就花了我一星期的时间。如果读原着一二年都是有可能的。徐霞客原名徐弘祖,字振之,别号才为霞客。《徐霞客游记》我发现他是以日记的方法编写而成。《徐霞客游记》它不仅是一部闻名于世的地理巨着,更是一部我们值得观看与品读的山水游记。《徐霞客游记》是以文学价值极高而见称于世,而被人们推为“古今游记之最。”这就是人见,花见花看,车见车要看的《徐霞客游记》。
这便是闻名于世!经徐霞客花了30年之久才写成的《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11
《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的形式进行记录的,作者是徐弘祖。他经过34年旅行而写出的,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他游历过的喀斯特地区的洞穴超过270多个,并指可以根据所见、所感、所思、所想得出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有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录。难怪现代科学家李约瑟说:“《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纪的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世界上最早一部记载石灰岩地貌的著作,是中国明代地理学家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他比欧洲最早对石灰地貌进行考察和描述的爱士倍尔早一百年,比欧洲最早对石灰进行系统分类瑙曼早两百多年。
他将喀斯特洞穴的特征,成因及其类型,详细地描述了出来,并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机械侵蚀造成,钟乳石是含钙质的水滴蒸发后逐渐凝聚而成等。他在游历黄山时,记录道:初五日云气甚恶,余强卧至午起。挥印言慈光寺颇近,令其徒引。过汤地,仰见一崖,中悬鸟道,两旁绿泻如练。余即从此攀跻上,泉光云气,缭绕衣裾。已转而右,则茅庵上下,馨韵香烟,穿石而出,即慈光寺也。寺旧名珠砂庵。比丘为余言:”山顶诸静至,经为雪封者两月。今早遣人送粮,山羊学雪没腰而返。“余兴大阻,由大路二里下山,遂引被卧。
这里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天气状况,地势地貌以及地理位置都很明显。说出了慈光寺周围环境状况,在茅庵附近有很多人在那里祭拜,因此香烟缭绕,从石缝中穿出。那里原本叫珠砂庵,在下雪时,受雪封路2个多月,有个早晨让人送粮食进来供人食用,走到半山腰,人都快被雪淹没了,不得已回去了。
徐弘祖让人钦佩的不仅是他的远见,对地理独特的见解,更是因为他的坚持不放弃,才使得我们今日可以看见这么多宏伟的著作,我觉得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他的坚定不移的优良品质。
福建参观见学心得体会1
参加“现代与经典”全国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回来已有一段时间了,今天终于静下心来,再次细细地回味、品读名师们的精彩课堂。曾经的我很是纳闷,如何在简约的课堂呈现教师的智慧,体现课堂的精彩。当我有幸听了福建省福安市实验小学阳泉校区罗鸣亮校长的一节观摩课四年级《认识整万数》,课后提出交流如何做教育的有心人,终于我有了自己的理解:简约课堂,精彩无限。当然,我无法复制罗校长的精彩,但他的课堂却留给我更多的思考和迫切想要与大家分享的几点心得。
一、留心生活,寻找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灵动设计教学环节。
这是罗校长上课后,与我们共同探讨如何设计教学时的一句原话。正是因为这句话,才出现了开课时罗校长精心准备的课件赵本山表演的春晚小品《捐款》,以及与此相呼应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听计算器的响声,报出各大牌明星为汶川灾后重建家园的爱心捐款数额。我佩服罗校长的用心,为了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活气息,为了让学生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他从生活中给儿子买计算器放车上不小心碰到发出响声的小事,就灵机一动设计了听声音报数据的捐款游戏,既巩固了整万数的读法、突出了分级读数的重要性,又达到教育学生奉献自己爱心的深远意义;从全国观众都喜欢收看的春晚节目中找到《捐款》,引出三百万,从放出一叠1万元人民币的实际图像课件,到10万、100万、300万的展示过程让学生初步体会整万数的概念,学生在感叹三百万有这么多钱啊的时候,教师适时提出如何在已学过的只有个级的计数器上表示出来?并选出代表上来通过拨数,遇到拨不出三百万的困惑,使学生陷入迫切需要帮助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因需而学,从而水到渠成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你看,这么有价值的数学素材通过教师的留心生活,就被用上了,教师看似自然实用心,看似无意实有意的教学设计成功了,学生也乐学了。在他的课堂里充满了智慧,洋溢者浓浓的数学味道。
二、使用简约的教学用具,生成别样的精彩。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有教师埋怨自己所在的学校教学条件差,没有先进的电化教学设备,实施不了课堂改革,学生学习差也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同是来自农村的罗校长却用一个信封,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猜数游戏,在信封的正面写明整万数,慢慢抽出纸卡显示66,提问:66后面可能有几个0?最多可以是几个0?至少有几个0?抛出利于学生研究整万数特征的思考问题,逐步开展探究活动,教师提供个级、万级的磁性贴片,确定计数表的个级和万级,引导学生认识数位顺序表及所表示的意义。学生在对0的个数到底是多少的争议过程中,领悟到整万数的特征。教师也一步步的追问,让学生文案自己读一读自己认为正确的数,文案为什么这样读?文案自己的读法和想法。以此导出分级读才能又快又准地读出较大数的方法,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虽然是一个简易的、随手可得的信封,但在罗校长眼里,却是一个宝,是一个“诱饵”,通过独具匠心的设计,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层层推进,还学生一个自我领悟,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到了极致。
感叹名师的精彩,也追问自己面对的困惑,我们都承担着素质教育的重任。但在今后的教育道路上,我想对教师们说,不要再埋怨自己的所处环境了,而是要静下心来,多学习努力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静下心来,用心挖掘生活的数学素材,尽自己的一切努力,为农村的孩子寻得有利的数学学习资源;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想一想,如何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如何实施我们的素质教育。我想:只要用心了,不成名师,心也坦然。
福建参观见学心得体会2
根据县教育局的安排,从4月17日至23日,县教研室陈林青副主任、宣红教研员组织带领全县小学
我们所到之处,都深刻感受到福建等沿海城市的飞速发展,无论是城市建设方面,还是教育方面都令人受到很大震撼。福州、厦门的城市建设,使我们耳目一新,而福建人民敢拼、爱拼的精神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在福州市钱塘小学,我们一行30多人除了参观校园,还深入班级学习先进班级管理经验和深入课堂听课。不少辅导员还逐一到各年级、各班的教室参观、拍照,利用课间与该校师生交谈,争分夺秒地向他们了解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情况,尽可能多地学习他们先进的经验和做法。特别是我们参加了第14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有幸走近经典,亲近名师。欣赏到了大师级专家的现场做课,如林莘老师上的《小木偶的故事》(四)、王崧舟老师上的《望月》(五)、朱文君老师上的《特色古诗文教学》(四)及洪丽玲老师上的《穷人》(六)。尤其是王崧舟老师,他那充满磁性的声音,那舒缓的语调,那充满诗意的分析把我们领入月光融融的美好夜晚,让我们沉醉在诗情画意的江月中。课上学生通过美美地读感受望月之美,通过背诗和写月亮练习写作,在轻松快乐中落实了知识点。总之,听每一位大师的课都像是得到了一种难得的享受。
这次赴福建省学习考察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教学是学校永恒的重心,提高教学质量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唯一标准,教育发展的水平决定一个地区的地位,决定一个地区人民的生活状况。
这次福建的异地教学让我们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开拓了教育强县思路,进一步激发了把我们的教育事业做强做大的斗志,让我们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此,我非常感谢县教育局领导给我如此好的学习机会!我一定加倍努力,把教学业务辅导工作做得更好,为博白教育的跨越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福建参观见学心得体会3
根据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的安排,从10月30日开始,学院组织全班学员赴福建省进行了为期6天的考察和学习。我是第一次去,所以心里很是期待和兴奋。我们先是参观游览了武夷山的风景,然后到福州社院听了专家的授课,接着去了厦门、漳州等地,整个异地教学活动组织得紧张有序。
我们每到一处,既能感受到福建的发展奇迹,也能感知福建的美好未来,确实受到很大震撼。特别是厦门——这颗“海西”明珠、“海上花园”的确璀璨夺目。无论是城市规划的大手笔,还是跨越发展的大气魄,都令人惊叹!厦门的城市建设,特别是统筹城乡发展、岛内外一体化,令人耳目一新,厦门的先进理念和厦门人民敢拼会赢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地处沿海地区的福建,趋利避害,坚持重大战略带动、重大项目拉动、改革创新促动、统筹协调推动,积极创造发展新优势,奋力推动新一轮大发展。我们所到之处,无不强烈地感受到大开放、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强劲态势和浓厚氛围。福建在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中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是以强烈的忧患意识为内核,不断解放思想、自我加压求发展的精神。
二是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为重要平台,着眼全局谋发展的视野。
三是紧紧扭住项目建设不放,以重大项目支撑跨越发展的气势。
四是坚持在发展中调结构,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强化竞争力的思路。
五是下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争创开放发展新优势的魄力。六是高标准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大手笔。
这次赴福建省学习考察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发展的水平决定一个地区的地位,决定一个地区百姓的生活状况。给我们最深刻的警示是,在发展问题上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自满和松懈。我们学习借鉴福建省的经验,最重要的是,紧紧咬住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这个大目标,坚定不移抓项目、抓投资,全力加速新型工业化、城镇化。
通过这次福建的异地教学让我们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开拓了发展思路,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22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