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诸用明书读后感收集70句-经典语录
寄诸用明书读后感1
《寄诸用明书》写于阳明先生四十岁时。诸用明是阳明先生的妻弟,一个乐善好施之人,才华横溢却不求仕途,深得阳明先生赏识。但阳明先生得知他儿子参加科第考试,担心反而耽误了这俩侄儿的未来,就写此信提醒了一番。“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是这篇文章的精华所在。他的意思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是少年时期,应该“晦养厚积”,不被功名所束缚,才能成为圣人,这呼应了阳明先生十二岁就认为读书是做圣贤的抱负。在王先生年谱时说道,他二十二岁在南宫进士考试时落第了,同考试的舍友以不中第为耻,但王先生却笑着说:“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即是说王先生不以不中进士为耻,但如果不中进士而动了心,这反而是耻辱,说明了先生漠视功名,一心只想成为圣贤。最后一段则反映了先生在有限的人生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紧迫感。
这篇文章虽然不长,却充分体现了阳明先生淡薄功名的态度和不懈追求圣贤之道的人生观,令人非常佩服!
参加致良知学习小组已经两个多月,小组要求我们每隔一天要自学一篇,并和同修们分享一下心得。因工作很繁忙,出差频繁,第一遍也只能粗读。到发公众号时,就倒逼自己再精读几篇,每读一次都有新的体会,而且越学越有兴趣,收获也越来越大。但要把文言文翻译出来就显得有点吃力,找不到参考书籍,网上也基本上找不到参考译文,只能凭着导读的提示和自己的理解来译,感觉译得还是不太到位。所以,也期待能得到同修们及朋友们的指导,欢迎交流,相互砥砺前行。
寄诸用明书读后感2
读了这篇文章,我充分体会到了阳明先生淡薄功名的态度和不懈追求圣贤之道的人生观,令人非常佩服!“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是这篇文章的精华所在。他的意思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是少年时期,应该“晦养厚积”,不被功名所束缚,才能成为圣人,这呼应了阳明先生十二岁就认为读书是做圣贤的抱负。
作为员工,更应该铭记“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记得刚开始参加工作的时候,电力局单晶硅项目的厂长对我说的一句话:“做工人,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短短的一句话,说出了工人这个职业的苦,同时也反映出了工人这一职业的伟大。“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不求名利,但不懈追求圣人之道,大概唯有默默无闻的工人了吧!
最后一段则反映了先生在有限的人生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这让我想起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写下的经典句子:“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而于我来说最欣慰的是,现在已经把最宝贵的青春时光20多年献给了人类的太阳能事业。
寄诸用明书读后感3
读了王阳明先生的《寄诸用明》,深受启发。本文是先生给诸用明的'书信,主要阐明了修身修德、事上磨练的重要性。
书信中阳明先生所提到的诸用明的两个儿子诸阶和诸阳都年纪轻轻考上了功名,却不是什么值得庆幸的事情,因为有句古话说:“天下大事,得知不难,失之必易”!少年得志,未经磨砺,很难把控,说不定会耽误自己将来的发展。就如信中所述:“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先生打了这样两个比方来说明人要想做一件事情长久,得需要深厚的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发散是必然的。就如前不久新闻报导了马云1996年在北京推销被拒的视频,当时的阿里巴巴还尚未成立,正因为有前面的积累,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在委屈中不断撑大自己的心胸,放大自己的格局,总结经验,成功是自然而然的事。很多的企业家都是大器晚成,如华为的任正非,联想的柳传志等都是40多岁创业成功的。如果没有年轻时的苦难经历,很难体悟到管理的真谛,也就很难有自己的使命感把企业做大做强!而少年得志为何说不幸呢?因为没有经历过社会的磨练,做事情脱离实际,享受身边亲朋好友的吹捧,很难放下自己,致使养成轻狂傲娇,目中无人的恶习。回顾娱乐影视界,那些小童星,若干年后都在电视荧幕上销声匿迹了……还有年轻时学业有成备受家人呵护,除了学习,其他做人做事全然不顾的所谓的优秀学子很多都丧失了自理能力和社会道德,这种“高分低能儿”对社会来说是种负担。
“少年不宜过顺境、中年不宜过闲境、晚年不宜过逆境”!这是符合人生发展经历的逻辑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有尝过了人生百态才会更好的去珍惜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才有资格去享受人生。
“谦为众善之基”!阳明先生当时已经在仕途有所成就了,但他始终保持谦虚低调的作风。以此警醒世人珍惜光阴。岁月不待人,应精进求学,打好坚实基础,这样才无愧于心!才能更好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寄诸弟书读后感【篇一】
“省察克治”在整篇文章处处可见,如:“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人孰无过?改之为贵”“若尧舜之心而自以为无过,即非所以为圣人矣”“吾亦近来实见此病,故亦切切预为弟辈言之”等等。这几句话足以看出阳明先生是念念不忘“”存天理去人欲”,时时刻刻都在改过和责善。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是功勋显著,心力也达到很高境地,但他总是看到自己的不足,自称自己“习染深痼,克治欠勇”,足见他对自己要求是多么地严苛,胸襟是多么地伟大!
“慎独自律”在文中也不时看到,特别是这句“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者,时时自见己过之功。就是说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时候,自己也要有发现不足的能力。这又充分体现了阳明先生的境界!
学习这篇文章,一是要应该学习阳明先生常思己过的克治之工,他说过,“人生大病,只是一个“傲”字!”人看不清自己,就容易骄傲自满,故步自封,止步不前。所以,应常常“省察”,要静坐思考,“吾日三省吾身”。发现不足,就要果断“克治”,身体力行。阳明先生说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所以,要去除人欲,必须要有否定自己的勇气,不断在“事上磨”,才能让自己的内心保持保持清澈通透。二是要学习他的胸襟和境界,特别是慎独时候,即使别人不知道,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如 【第1句】:心口如 【第1句】:知行合一。
寄诸弟书读后感【篇二】
【第1句】:改过之贵:"古之圣贤时时自见己过而改之,是以能无过,非其心果与人异也"。所以,人若能自见其过,且改过不吝,则贤圣矣。
【第2句】:改过之难:人往往责人则明,责己则昏,平日习染深痼,世累日深,精神意气亦日渐以减,故往往改过只停留在悔悟奋发之意,而无实实在在克己功夫。
【第3句】:改过之法:必须发耻心,畏心,勇心,从心上、理上、事上改,并要兢兢业业尝加"精一"之功。
【第4句】:自己立志改过:改掉急躁及厚责于人的过错,请远通致良知同学监督。
寄诸弟书读后感【篇三】
《寄诸弟》是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王阳明写给他弟弟们的家信。
王阳明真的可以用神奇来形容,以一介书生先后平定多场叛乱,但创立王学才是他在历史中辉煌的根本原因。王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基本内涵是知识不仅仅是在理论上有它的意义,还一定要还愿到生活的实践当中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
这一理论学说的提出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具有相当冲击力的行为,因为中国的知识分子一向有死读书且鄙夷实践的传统,结果是读了一辈子的圣贤书,却干不了半点圣贤事,真正的百无一用是书生。所以,王阳明提出,要改变这种只讲“知”而不讲“行”的毛病,其重大意义可见一斑。我由此想到了现在常讲的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问题,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实践出真知,理论抽象实践,这些不就是“知行合一”的进一步发展深化吗?
原文:
得书,足知迩来学力之长,甚喜!君子惟患学业之不修,科第迟速,所不论也。况吾平日所望于贤弟,固有大于此者,不识亦尝有意于此否耶?便中时报知之。
阶阳诸侄闻去岁皆出投试,非不喜其年少有志,然私心切不以为然。不幸遂至于得志,岂不误却此生耶!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诸贤侄不以吾言为迂,便当有进步处矣。
书来劝吾仕,吾亦非洁身者,所以汲汲于是,非独以时当敛晦,亦以吾学未成。岁月不待,再过数年,精神益弊,虽欲勉进而有所不能,则将终于无成。皆吾所以势有不容已也。但老祖而下,意皆不悦,今亦岂能决然行之?徒付之浩叹而已!
参考译文
接到来信,知道你近来学识增长,非常高兴!君子只担心学问没有修好,对于科第能不能中或者早中迟中都是不去追求的.。况且我平时对贤弟的期望都不仅是如此的,但不知道贤弟是否也有意于此事?所以写信告知你。
听说阶、阳两位侄子去年都出去参加科第考试,不是我不欣赏他们年少有志,但我内心却对此却不以为然。如果他们能够中第,但岂不会因此而耽误了终生啊!年轻人要有成就,必须令其收敛修养而厚积薄发。正如天体运行还没有形成聚气,则不能发散,何况是人呢?花如果有千叶但无果实,就是因为华美外表太早发散了。如果两位贤侄不认为我此番言语是迂腐,就会有进步的空间了。
好多人来信劝我为官之事,我也不是洁身自好不理解。之所以急急提醒你,并不是我仅仅觉得应该收敛隐晦,也是因为我并没有学成之故。岁月不待,再过几年,精神会越来越差,届时虽然想长进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则将会一事无成!所以我认为形势不容自己了。要去地下见老祖宗,也会无颜面,所以现在怎么能贸然处事呢?所以经常会有光阴白白付出的叹息啊!
《寄诸用明书》写于阳明先生四十岁时。诸用明是阳明先生的妻弟,一个乐善好施之人,才华横溢却不求仕途,深得阳明先生赏识。但阳明先生得知他儿子参加科第考试,担心反而耽误了这俩侄儿的未来,就写此信提醒了一番。“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是这篇文章的精华所在。他的意思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是少年时期,应该“晦养厚积”,不被功名所束缚,才能成为圣人,这呼应了阳明先生十二岁就认为读书是做圣贤的抱负。在阳明先生年谱时说道,他二十二岁在南宫进士考试时落第了,同考试的舍友以不中第为耻,但阳明先生却笑着说:“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即是说阳明先生不以不中进士为耻,但如果不中进士而动了心,这反而是耻辱,说明了先生漠视功名,一心只想成为圣贤。最后一段则反映了先生在有限的人生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紧迫感。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2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