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孩子与恶》有感
读《孩子与恶》有感
我看《儿童与邪恶》这本书的时候,正值期末复习时间。我不禁感叹这本书来得正是时候。这本书是来拯救我的。这本书是上帝赐予我灵魂的力量。消除焦虑让我真正平静地度过了这最后的复习期。
在第一章《邪恶与创造》一开始,作者就说自己在当时的日本遇到了很多有创造力、令人惊叹的人,但这些人没有一个能被称为好孩子,也没有一个长得像一个善良的孩子。好孩子。童年。逃学、偷窃、欺凌、撒谎、孤僻、反抗等等,都可以成为一本“坏孩子”手册。但他们后来的成就无疑是非凡的,但河合先生表示,这些人似乎都没有从学校教育中得到多少好处。后来,有人提到“现在日本的教育很统一,排斥哪怕一点点陌生的力量都太强了,使得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人很难在普通学校生存”。这些话让我耳目一新,我也有同感。这是在谈论日本的教育。这不也是在谈论中国教育吗?我不禁为每天在教学第一线“辛劳”的老师们感到一丝心酸。毕竟这些创意人才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
在“个性的表现”部分,河井先生表示,现在的日本教育界特别愿意强调个性的发展。日本人要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不可能总是以统一的形象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作为个人与他人互动的重要性。当我读到这里时,一群木讷的日本人似乎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笑的时候,心里突然涌上一股苦涩。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悲剧吗?这种幽默的背后或许隐藏着河合先生对日本教育的失望!河合老师说,如果想要表达自己的个性,出发点一定是这个人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充满热情。说白了,性格外表总会散发出一点“邪恶”的味道吧?那么什么是“恶”呢? “为了维持一个团体,必须制定一定的规定。违反规定就是邪恶。违反规定就意味着扰乱了团体的秩序,危害了团体的继续存在,这就是邪恶。”明知破坏秩序,明知对自己无益是有害的,但我还是忍不住这么做。成人和儿童没有太大区别。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人心”是具有破坏性的,具有邪恶的倾向。尽管不同文化对邪恶的标准有所不同,但可以说所有文化都强调不应该做恶。但与此同时,邪恶的人在任何文化中都永远不会灭绝。我不得不说,邪恶在人类生活中非常重要。
河合老师的一番话让我认识到“恶”无论如何都必须存在。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就无需为“恶”的存在而烦恼。想想班上孩子们的种种“恶行”,以及生活中不同人散发出来的种种“恶行”,我不禁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觉得人们实在没有必要接受事物的必然存在。这非常令人伤脑筋。一位哲学家说:“创造一切善良是不可能的,因为善良缺乏想象力。”换句话说,邪恶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恶”,就没有创造。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再看看那些发呆的多动症患者,课堂上东张西望的人,一个小时写不出几个字的蜗牛,或者那些爱给别人起外号,或者横行霸道的人。在操场上造成麻烦。孩子们,我不再感到愤怒,心里却多了一些疑虑。他们会是那些有创造力的人才吗?想到自己不能成为一个扼杀未来人才的历史罪人,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受。保持冷静,冷静地处理他们的问题。我发现了一种以前从未体验过的神奇效果。当你平静地倾听他们的想法,耐心、认真地陈述你的要求时,他们似乎变得安静并开始反思。我对自己此时的表现感到非常兴奋。突然我感觉自己找到了教育的真谛,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席卷全身。河合老师说:“任何创造的背后都是混合着破坏性的。我们生活的世界已经形成了它应有的秩序。如果你想在现有的秩序内创造一些东西,你就必须摧毁一些旧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够早点认清现实,明白世界就是这样的。我们为什么要焦虑?我们只需要耐心等待并解决问题。我真的很幸运能在书中遇到河合先生。
在“身体与邪恶”部分,河合先生说:“随着历史的慢慢演变,现代人已经成为逐渐脱离自己身体的存在,对生命体的感觉越来越弱。当你活着的时候,你成为了人,而不是只注重自我认识和思考事情,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大脑发达、四肢无力的“大头人”。大人期望孩子们努力早日成为这样的人,认为这是最好的事情。孩子们,看看夜校和高中的学生,他们就像我们小时候看不起的富家少爷一样,不讲道理、风骚、懦弱、欺负、欺负人。害羞强者……”读完这句话,我真的感觉很多人都有同感。现代人盲目追逐、比较。很多人都活在自己有限的游戏规则之中,无法自拔。当朋友聚在一起时,他们发现没有人倾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焦虑之中,但当你想要安慰他们时,却只是触及表面,根本没有帮助。有时候我真的很困惑,到底是“大家都醉了,我清醒”还是只有我一个人醉了?
现在的孩子就更可怜了。这些焦虑的成年人只关心孩子的成绩。父母根本不相信孩子的成长过程。除非与他人比较,否则他们无法理解自己的孩子。现代的孩子总是在大人的监护下,每个人都被培养成一个好孩子。在日本,这些好孩子并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是被嵌入某种规范之中。日本人富裕起来后,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舒适。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然而,为了维持这个局面,我们需要继续努力,我们的心思都花在如何赚钱上。家人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少,甚至很难和家人一起悠闲地吃顿饭。其次,为了平息烦恼,往往会用金钱来解决需要细心留意的问题。比如,我总是没有时间和孩子聊天、玩耍。为了弥补这些缺点,我给孩子买了很多不必要的零食、玩具等,或者给孩子买一些很贵的东西。这种情况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孩子被爱得太深了,但实际上孩子根本感受不到爱。也有人说不要太溺爱孩子。其实,既没有“宠”,也没有“爱”。这只是用物质的东西埋葬了孩子。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薄。当他们需要照顾孩子的时候,他们为了省事,干脆用钱把孩子送走。
卡瓦依老师说的太对了我们现在的父母不也是在做同样的事情吗?他们似乎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孩子需要什么以及如何帮助他们成长。成年人打着“善意”、“为了孩子的幸福”的幌子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让孩子陷入不幸之中。成人的过度干涉会导致孩子个性的破坏。总是找茬,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萎缩,无法充分拓展自己的可能性。老师和家长都太没有耐心,想马上教孩子,或者不断地指导,缺乏耐心等待孩子自发成长。当孩子心中开始出现“邪恶”的花蕾时,大人就伸手将其掐掉,然后等待观察“这个花蕾会如何发育,会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大人的“善意”的力量太强大了。
河合老师的这句话准确地指出了现代教育的弊端。我们的教育难道不值得反思吗?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呢?正如河合先生所说,找到这个时代教育应有的姿态,是我们现在必须做的。
在《现代欺凌》一节中,河井先生说道:“老师们无意识地对某个特定的孩子施加压力,从而无意识地从背后支持了孩子们的欺凌行为。反过来,如果老师们能够从底层认识到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在他们的心里,欺凌行为将会减少。”是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很重要,但老师的意识更重要,因为没有正确的观念,就难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得出错误的结果。那么面对欺凌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河合老师说,你的思维一定不能短路。焦急地试图根除欺凌行为,只会迫使孩子们竭尽全力避开大人的目光,让欺凌现象变得更加阴暗、更加狡猾。因此,为了考虑对策,我们必须认真考虑欺凌的情况,从根源上寻找解决办法。我们要重点关注如何让孩子发现学校生活的乐趣,引导孩子的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比如我们几百个班级、几千名学生的共享读书活动,每个班级都有读书,就非常好!总之,面对欺凌行为,我们不要寻找短视的“防患于未然”,而应该想办法让孩子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这样欺凌行为就很难发生。这让我想起我们学校组织的丰富多彩的课外特色活动和体育活动,让孩子们集中精力,为学生创造了展示个性的空间和舞台!
河合老师说,解决这类问题,没有一个通用的方法可以对应每一种不同的情况。我们必须找到适合独特情况的独特解决方案。但我想说的是,既然我们明白“恶”是造物之源,必然存在,那么至少我们不会再因为看到“恶”而感到焦虑。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可以淡定了。做教育。感谢赫赫老师的大智慧,让我拥有了平静的心态和做教育的信心!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46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