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词人李清照
千古词人李清照
1、一颗破碎的心依靠谁?
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初一,天下兵马将军康王赵构在建康(今南京)即位称帝,年号为“建言”。这就是历史上朝廷无耻的投降——《南宋》“建此。
李诗后期,随着国家崩溃、丈夫去世的大动乱,以及战火纷飞的逃亡生活,她的诗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没有了前期的清新明快,反而变得悲凉凝重。她的大部分作品都贴近生活现实。这部作品表达了他对混乱生活的痛苦和对祖国过去的深深怀念。具有强烈的时代观和一定的社会意义。
建炎元年,外敌入侵刚刚建立的南宋,内乱不断。自九月金人出兵攻宋以来,河间、潼关、登州、郑州、钦州等二十余州县相继被金兵攻破。在他统治的地区,军事叛乱频繁爆发。襄阳的李孝忠、成都的杜盘林、关中的施彬、杭州的陈同,甚至内廷都被后军将领孙奇扰乱。从时间上看,这已经是近一个月的混乱了。新的南宋朝廷真是两面受敌,内忧外患。
今年12月,明成家乡青州又爆发兵变。叛军杀了县令曾孝胥,然后烧城。他们存放在青州明诚姐姐家里的书籍和古董也被叛军烧毁。清照和明成得知消息后,伤心欲绝。为了避免再次被抢劫,他们只好带着剩下的十车古玩字画,向建康新宫赶去。
《蝶恋花上巳节呼亲》:
永夜困而乐,空梦长安,认长安路。要想报今年春色好,不如拍花拍月色。
杯盘虽随意,但酒香梅酸,就像一个人的怀抱。醉酒插花时别笑。穷人如春。
(上巳节:三月上旬在水边补刻的节日。长安:指汴京。梅酸:酸梅酒。微宝:闻闻。)
这首诗是清照随明诚驻守建康时所作。她望着漫漫长夜,心里有挥之不去的悲伤。也许是因为向往,她仿佛在梦中看到了汴京的宫殿和城池。听别人说,今年春天的景色还是和往年一样好,只是现在的情况不如以前了。她担心国家安全,也没有心思过节,只能随心所欲!可当她喝了酸梅酒后,才发现酸梅酒和她自己悲伤的爱国心一样酸。何不趁酒玩花?花儿,别笑我。老板什么也不做。 “贫民如春老将军”:此时,由于高宗、赵构不接受李纲、宗泽等人北伐的誓言,金兵大举南下。她担心连建康也有危险。他用“人民”来比喻朝廷,意思是再这样下去,国家很快就会灭亡!
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明诚刚刚调任池阳,上任没几天,就被任命为湖州知府。当时正值六月酷暑,烈日当空,时局不明朗,部队人心惶惶。明诚独自骑马前往建康受命,不料途中染上痢疾。当清照接到信后从赤阳乘船到达建康时,明诚已病重,生命垂危。 8月18日,明诚因无法挽回生命,含恨离世。
国家灭亡,家庭灭亡。这一巨变,对清照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强迫自己埋葬明诚后,她整天以泪洗面。曾经戏水的鸳鸯,如今变成了孤雁。她失去的不仅是一个爱她的丈夫,更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理解她、欣赏他的知己。
世界如新棋,人际关系如纸。此时,觊觎其藏品已久的医官王继贤趁势,以威逼利诱的方式,以区区三百两黄金低价从清照手中收购了一批珍贵文物。这时,那些对清照怀有深仇大恨的人终于高兴起来,开始嘲笑她的遭遇。其中有受过清照批评的文坛人士,也有与明诚政见不同的官场人士,甚至还有嫉妒他们夫妻恩爱的人。各种诽谤和打击无疑是在伤口上撒盐、雪上加霜。没过几天,清照就因身心疲惫而卧病在床。她给自己准备了棺材,准备和明成一起西行!
《闯浣溪沙》:
生病时,两鬓花开,躺下看窗纱残月。将小豆蔻尖放入水中煎煮,不要将其用作茶。
这是一个在枕头上放着诗歌和书籍放松身心的好地方。下雨的时候,门前的风景很美。我整天向很多人借花和木犀草。
(不分茶:这里是指茶性凉,与豆蔻的辛温药性不相容,所以不能一起喝。)
《孤雁》:
我从藤床纸帐下的睡梦中醒来,有说不完的言语和美妙的思绪。烟灰被玉炉寒气碎,情如水。三笛声,梅花心碎,春暖花开多情。
温柔的风雨,沙沙作响,催得万千泪水再次落下。当吹笛人离开玉楼,他的心碎了该投靠谁?如果你折断了一根树枝,天上天上都没有人可以送给你。
她因过度悲伤而卧病在床。她突然变得憔悴,苍老了许多,连头发都白了。大病初愈的清照无力地躺在床边,悲伤地看着纱窗洒满清冷的月光。她想喝茶,但是茶和药是互斥的,所以她不能喝。她病了,起不了床,最好的去处就是看诗看书消磨时间!
藤床纸帐篷的房间里,有无尽的思念之痛。她看着烟炉里断断续续冒出的浓烟,感觉它们冰凉如水。这时,梅花三巷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她回头一看,院子里的梅花也开了。原来,春天来了。
天上下起了小雨,坐在屋里的清照却已经泪流满面。明城已去,纵断早春梅花,与谁共赏?恐怕天上地下都找不到知己了!
2.事物和人不一样。
建炎三年(1129年)九月下旬,当清照还沉浸在无尽痛苦之中时,金兵再次南侵。赵构闻言,龙颜脸色惨白,仓皇而逃。
清照照顾着她病重的身体,带着下人去挑选了一些她和明成收藏的古物。她雇人租了一条船,踏上了她新的流亡之旅。
就在这时,又有人向朝廷举报,说她与明诚勾结敌人,以玉壶金献金。事实上,这只是在明诚病重的时候发生的。老友张飞青带着宝罐来拜访明成。没想到张回来后不仅投降了金国。现在,有人诽谤朝廷,说夫妇俩用玉壶送金,勾结敌人。如果这个罪行被证实,那肯定是卖国求荣的死罪,将彻底毁掉她和明成无辜的一生。
这时,清照听说赵构逃往衢州。她要赶上法庭,说出事情的经过,还他和明成的清白。她甚至想把剩下的藏品全部捐给国家,以免再次被军队抢劫。
而当她带着古物赶往衢州时,金兀术却从海上追击赵构。患有高度“黄金恐惧症”的赵构得知后,担心自己会步父兄的后尘,于是精简了许多随从官兵,卡了一条龙马屁股上插了旗子,轻飘飘的就逃了!
皇帝是一个国家威严的象征,是人心的聚集,而赵构却只知道逃跑。当父兄被俘、国家沦陷、浴血奋战中原军民时,他抛弃了国仇家恨。他宁愿一路吃苦,只为保住自己的财富和生命。更可气的是,他这么急着逃走,还不忘一次次派人向金人求和,而且他修改的证件还厚颜无耻地称自己为“康王”。这怎么不让人心寒呢?
清照不知道该去哪里。他一时间没有了方向,只能跟着歹徒沿着路走。一日,他们步行至贺州(今安徽省和县)。走着走着,一条小河就出现在了她的眼前。河面上波涛滚滚,空气冰冷。经过打听才知道,这条河就是西楚霸王项羽自杀的乌江。
清照得知后,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我想项羽虽是武士,却视荣誉为生死。他觉得自己被打败了,逃了出来,独自生活。他没脸见封他为王的江东长老,于是他恨自己,拔剑自刎。一江之隔,一时荣辱,一时生死。想到这些,清照不禁感慨万千,她含着泪背诵了千古传颂的名诗《乌江》:
生如英雄,死如鬼魂。
犹念项羽,不肯渡东江。
这首诗不仅高亢,而且豪迈。她在诗中明确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应该是男人中的英雄;活着就应该是男人中的英雄;他们死后应该是鬼中的英雄。清照用项羽惊天动地的英雄形象,批评了南宋朝廷无耻、只想逃亡以换取和平的无耻行为。简直是太正义了,让男人们都无法抗拒!
十一月,金兵先后攻克洪州、建康。 12月底,一直露宿的赵清照终于逃往衢州。由于朝堂上明诚表哥的帮助,再加上当时的局势混乱,玉壶赐金的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田子采桑》:
谁在窗前种了一棵香蕉树?心房充满阴;心房阴气充沛,叶叶舒畅,情绪饱满。
半夜雨打在我悲伤的枕头上;每一滴雨都是雨;我心痛,伤害了北方人民,他们听不惯!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八角的诗。这很简单,但很有意义。大概是清照迁居江浙时住旅馆时所写。这句话让她听着院子里雨打芭蕉的悲伤声音,想起了祖国沦陷的痛苦,表达了她深深的、深深的、痛苦的思乡之情。
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由于韩世忠夫妇岳飞等一批抗金将领的殊死抵抗,金兵前进屡屡受阻。多路作战毫无进展,金人只得撤出临安。
次年,赵构建都越州,改名绍兴。随后迁都临安,堂堂正正地坐上了龙座,成为了自己的皇帝。
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清照不知何故从衢州前往越南(今浙江绍兴),寄宿在当地人钟家。
当然,这次旅行是极其不幸的。一天晚上,清照存放古玩字画的房间被盗,并没有多少贵重物品被盗。虽然她向官员报告了此事,并许诺重金赎罪,但处处人心惶惶,官员们寻找了半天也没有任何消息。至此,她和明成一生的收藏全部丢失了。
绍兴四年(1134年)秋,伪齐帝刘裕向金人献计,可以联手南侵。宋朝和民间震惊不已。结果,晋兵再次南侵,赵构再次弃都逃亡。
这一年,清照终于为丈夫明诚完成了《进士录序》的撰写。十月,布洛金华开始撰写《斗马书序》。 (《战马书》序言是游戏文本,通过谈论游戏,引用了大量关于战马的典故以及历史上抵御邪恶、杀敌的行动,并热情歌颂了智慧和勇敢桓温、谢安等忠臣武将,字里行间,暗指南宋统治者不识人才、不愿与金朝作战的平庸无能。表达了“烈士晚年”的个人感情,一度流行于当时的上流社会。)
三月的金华晚春的一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天空万里无云。一女子见清照总是忧心忡忡,便让她乘船去双溪散心。清照叹了口气,根本找不到好心情,便婉言谢绝了!
《武陵春》:
风驻尘埃,香花凋零。我厌倦了日夜梳理头发。事物不同,人也不一样。一切都停止了。欲言又止,必先流泪。
听说双溪的春天还是不错的,所以打算坐船游览。恐怕双溪的船载不住了,我会很伤心。
(沉香:尘中落花香。句芒舟:形似句芒的游船。)
暮春的大风吹过,花儿都枯萎了。她趁着风景,想到自己的国家,想到自己的悲惨命运,悲痛万分。直到天色已晚,她才梳头。虽然每年都是这样春来花落,但现在一切都变了。国已灭,夫已灭,我贫病交加,无依无靠,流离失所。这其中的心痛和痛苦根本无法提及,因为我还没开口就已经泪流满面了!
她听说双溪的春天还没有结束,她想乘兰花船去散散心,但是双溪的小船承载不了她太多的悲伤!
虽然她只是一个没有名字、没有地位、没有正式头衔的布衣女孩,但在经历了世间的一切痛苦之后,她仍然拥有一颗纯洁的爱国之心。当前线的好消息频频传来时,这位年老体衰的姑娘登上八翼楼,写下《提八咏楼》:
八邕塔流传千古,为后人留下了遗产。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在江城十四州。
站在八庸楼上,她想着前线士兵从金人手中收复的那些城市。她不禁满心欢喜地望向祖国的方向。灰发女子像一位意气风发、运筹帷幄的老兵,又说道:“我不再有行千里之志,但愿渡过淮河”。
3. 为什么“悲伤”这个词如此重要?
绍兴八年(1138年),由于南宋削金诸侯,送金银为朝贡,又因内部争权,无暇南下,战局缓和。而李清照也在临安生活过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天。
短短几年,她就从诗意的贵族生活,转变为永远无法挽回的黑帮生活。她正饱受风波之苦,希望局势稳定,生活安定!因此,她将自己在临安的住所命名为“义安室”,并自称“义安居士”。然而,她的生活和身体状况一度恶化。由于长期的忧虑和悲伤,加上身心疲惫,她患上了多种疾病。
此时的她已经五十多岁了,身患绝症,没有孩子可以照顾。当她贫病交加、水深火热时,全靠弟弟李航的不断支持才得以生存。李航虽然在钦差大臣中担任官员,但由于国家困难,他的俸禄始终被朝廷拖欠。他养活了一个大家庭,经济上常常陷入困境。每当清照生病时,他都会挑选一些古玩、字画来典当。兑换银子给清照治病。清照晚年,李航成为她最大的经济和精神支柱。
《记秦娥》:
临高阁,漫山遍野都笼罩着薄薄的炊烟。炊烟稀,鸦归,暮色号角声。
香断酒满邪情。西风催梧桐落。梧桐树已落,但秋色仍在,孤独仍在。
(秦娥,这里指古代秦女农玉,爱吹笛子,相传嫁给了萧氏仙人)
平坦的田野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炊烟,炊烟中弥漫着夕阳的余辉。副歌强化了这片荒凉景色的渲染,让人感受到一种极其压抑的气氛,进而凸显出她无家可归、无限悲伤的人生经历。 《栖居》和《残香残酒》是她对过去美好幸福生活的怀念。她想起温暖的往事,烧香尝酒,“沉醉不知归路”。如今,香已淡,酒已淡,一切旧事早已烟消云散。 “梧桐落”三个字进一步描述了落叶对她精神和情感的巨大影响。落叶就像她无边的悲伤,怎么落都落不下来;阵风的声音就像一把把树叶吹过的声音。锋利的钢刀刺进了她受伤的心脏。
他在诗中委婉地表达了失去祖国、失去丈夫的痛苦,以及离开家乡的悲伤和悲伤。最后一句将全诗的情感推向了顶峰,从“秋色又回来了”的声音到“我还是孤独”的寂静传来。这种沉默当然不是田园诗般的沉默,而是她内心‘悲伤’的沉默,她流血哭泣,无处诉苦!
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金国毁约再次南侵。在全国军民的殊死抵抗下,战局迅速好转。区副书记岳飞率军在盐城击败金兀术主力,然后进军朱国。仙女镇,本想直奔黄龙府晋家,但此时,赵构接连颁发数枚金牌,并严令岳飞调兵回朝,使“十年功绩毁于一日。”
次年,朝廷与金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绍兴和约》。清照得知后,义愤填膺。她拖着病体找到了一些与她有来往的宫廷大臣,希望他们能够共同向高宗上奏奏章。目的是北伐,收复大好河山。其实,清照也知道,这只能算是绝望中的一点希望。现在朝堂由朱赫派来的二表弟秦桧把持。她为秦桧夫妇的行为感到羞愧。她这辈子,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联系了。
临安市,正是歌舞升灯的盛世。金銮殿里,人们载歌载舞,推杯放灯,庆祝自己的“伟大胜利”。仅仅一年后,赵构的大臣就陷害并杀害了抗金名将岳飞。
此时,年近六十的赵清照不顾朝廷禁令,连夜赶制明币。他带着纸钱作为供品,在临安湖上划船祭奠岳飞,泪流满面。
清照最大的悲哀是她生活在南宋,众人皆醉,而她孤身一人。亡国是全体宋人的亡国,淫乱也是全体宋人的性欲。从君臣到百姓,人们依然沉迷于歌舞,只待在角落里!可悲的是,她不喝酒,以世界为己任。对于一个不鼓励女性独立思考的时代来说,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绍兴十三年(1143年),赵清照在战乱、流离失所中,终于编撰了明诚遗作《金石录》三十卷。在书的正文中,她精心写下了:宋秘阁修撰,知湖州东吴赵明诚。然后呈上朝廷,为丈夫明成完成了未竟的事业。
4. 惨不忍睹
虽然在当时的南宋时期,清照的诗已流传各地,但也有人将她的诗编成小曲,边纺纱、做布边吟诵;年轻人把他的诗刻在绣花手帕上,送给自己喜欢的女孩,表达自己的诚意。但即便如此,身边的流放者身边却没有人知道李清照是谁?人们只知道她叫李奶奶,是一个无夫无子的穷寡妇。她会写作、弹钢琴、作诗和音乐。因此,每逢逢年过节、婚嫁等大事,附近的邻居都会来请清照写对联,写上联。一首小诗什么的。
自绍兴十五年(1145年)以来,由于金国内部不断争夺权力,二十多年来与南宋几乎没有发生过重大战争。
这一时期,南宋统治地区的农业和生产力非常发展,经济也活跃,国家呈现出罕见的繁荣景象。
清照的心已经被风雨摧残得伤痕累累,满头银发。逝去的青春,逝去的亲人,无归的故乡,这一切,或许只能在梦中追寻。
《永余乐夕阳融金》:
夕阳熔金,暮云交融,人在何处?柳染浓烟,笛吹梅花。多少春天来了!元宵节期间,天气和谐,不会有风雨吧?快来召唤我,给你带来一辆漂亮的汽车和一辆宝马,并感谢他给你的美酒、朋友和诗人。
中州正值盛世,闺中闲暇之多。记住要关注三到五个。铺翠绿的花冠,缠绕金色的雪柳,簇簇丝带拥楚。现在我憔悴不堪,头发随风飘扬,鬓发雾蒙蒙,晚上不敢出门。不如到帘子底下听听人们的笑声。
这首《永余乐》是一首描写元宵节的诗。其成书年代已不详,但从词意来看,应是清照流放临安时所写。此时,宋金双方都已经停战,南宋的临安都城安宁。节日期间,人们又可以尽情玩耍了。
这首诗的第一部分着重描写了她自己在元宵节期间的心情,将元宵节绚烂的暮色渲染得丰富多彩,预示了元宵节的热闹场面。但随后笔突然一转,伴随着一声“人在哪里”的叹息,诗中道出了人们心中的迷茫和痛苦。
在诗的下一部分,她回忆了汴京的繁华岁月,当时她有充足的空闲时间等待元宵节的到来。这个时候,她就会“求救”,精心打扮,生怕自己没有其他女孩那么漂亮。可现在面对元宵节,她却一点兴趣都没有,心里十分沉重、郁闷。那些“酒友、诗人、恋人”纷纷来邀她上街看热闹,如今她却成了“鬓发霜的风婢”,面对别人的欢喜,自愧不如,他婉言谢绝了。
“夜不敢出门”、“不如躲到帘下听人笑声”,这些都是忧心忡忡的表现,同时也蕴含着对家国的深切思念。 《盛日》和《今日》两种完全不同的意境,隐含地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不同的时代和天壤之别的诗人的生活处境。它们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理解。不满与关心可谓“含蓄而永恒”的杰作。
作为一个饱受战争摧残的人,面对熟悉的场景,她感到痛苦和困惑。经历了这么多的坎坷,她自然比别人有更多无端的担忧。想起她曾经过着衣食无忧、悠闲安定的生活,但转眼间,靖康事变之下,她流离失所,丈夫也去世了。他的家人都去世了,他的生活也动荡不安,可见世事是多么的难以预测!
事实上,晚年的清照因写下不少批评朝廷和当权者的诗篇,已经令南宋上层社会难以忍受。就连当时著名的文坛人物,如颜舒、欧阳修、秦观、黄庭坚、何柱等,都受到她的批评。她被公开批评,自然得罪了很多人。因此,人们对她的批评多于对她的认可和认可,而她也嫉妒了当时许多有权势的人和文人。
晚年,清照因无事可做,常常留在一些大人送上学的孩子们身边,教他们识字、读诗。
在清照身边的一群孩子中,常常有一个名叫孙氏(后来的陆游妻子)的女孩,她聪明、好动、乖巧、可爱。清照很喜欢她。每次看到她,都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十岁的孙姓女子再次来到清照家。清照关注她后,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她。想想自己都二十多岁了,怎么忍心把所有的时间都陪在她身边?她的才华也随之化为乌有。
于是,她决意收一个叫孙的女孩为徒。然而,当她高兴地告诉她这件事时,女人竟然脱口而出:“人才不是女人的事。”
清照一听,心如刀割,险些晕过去。童颜无忌彻底击垮了她一生维护的防线。世人嘲笑她、嘲笑她、诽谤她、攻击她。她能忍受这世间的寒风凛冽,能尝尽这世间的酸甜苦辣。她能对这一切保持淡然,因为她人生的最高信仰就是“菜早”。然而,如今连初出茅庐的孩子都认为写诗、作词、着书不是一个女人应该做的事,清照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在这一切中是那么的孤独、无助、可怜。世界!
《慢声》:
寻寻觅觅,荒凉凄惨。天热时呼吸最困难,然后冷时呼吸最困难。三杯两杯淡酒,也敌不过他的迟来!大雁路过,心酸,却是老熟人。
地面上开满了黄色的花朵。憔悴受损,如今谁值得被摘去?望着窗外,黑夜里怎么会孤单呢?梧桐树下蒙蒙细雨,黄昏时分,雨点点滴落。这一次,没有什么“悲伤”了。
(健熙:休养的意思。这次:很多很多的事情。)
看着整个字,纸上写满了啜泣。悲伤是压倒性的。
寻寻觅觅,荒凉凄惨。十四个重叠的字表达了她一生的迷茫、彷徨、悲伤和不幸。
她渴望找回失去的美好生活,但周围却空无一人;她渴望找到拯救国家、为人民带来和平的方法,但她却迎来了更加悲惨和悲惨的境地。在这个萧瑟的秋天时节,天气和她的心情一样糟糕,这只会让她更加难受。她想借一杯酒喝醉,但酒味太淡,配不上萧萧秋风带来的悲伤。这样的情景,让她想起了更多不堪回首的往事。记住。
年年花相似,年年人不同。抬头仰望天空,大雁从北方飞向南方。见状,他不也是从北方沦陷区向南逃亡的吗?这只大雁可能是我以前的熟人!看着满地堆满的心爱的菊花,有那么多的悲伤和绝望,她还有什么兴趣赏花呢?
旧情未去,新愁又生。坐在窗前久了,她感觉日子都快像过了几年了。直到天黑,她都不知道该如何生存。但黄昏时分,又下起了小雨,滴落在梧桐叶上的声音很像她自己的。抽泣的声音更增添了她心中无限的孤独和寂寞。这样的日子,这样的天气,让她百感交集,受伤,痛苦。一个简单的“悲伤”二字怎么能被容忍?
《慢声》之后,十多年来,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找到新的李词出版。至于清照的去世年份,并无可靠证据。据史料记载,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有人在临安(今杭州)运河边遇见了背着布袋的清照。
一代文学巨匠晚年独居江湖,卒年不详。这不能不说是清昭历史上最大的悲剧。这也是那个动荡时代留下的悲剧,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悲剧!
在几声鞭炮声中,千古词人李清照完成了她坎坷的一生,就像她笔下的西风一样,从文学的海洋里猛烈地吹来,惊涛骇浪之后,又轻轻地飘走了,没有人不知道她漂到了哪里,但我只知道,漂走的是她非凡的才华,漂走的是她雄心勃勃的高贵灵魂!
清照走了,但千百年来,她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词,为整个中国文学史竖起了一座坚实的丰碑。她是一座人类心灵史的丰碑,更是一座女性尊严史的丰碑!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4687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