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遇见一个人读后感400字汇编96句-读后感

《当我遇见一个人》读后感1

爱孩子,便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我不要改变你,我只是“如你所是”地爱你。——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

孩子到底该穷养还是富养?对此,李雪说:真正的富养,是内心丰盛流动。决定孩子将来能物质丰盛的是心灵,而不是现有的物质条件。真正的高手只需轻轻一点,即切中要害,直击问题的本质。

想起我小时候,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不过爸爸妈妈总是竭尽所能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我,不管在什么事情上都不会让我等,比如学校要交钱了,妈妈总是第一时间把钱给我让我去交,不会因为暂时没钱给我就让我等着,即使真的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妈妈也是跟我讲清楚的。

好习惯无法培养,换习惯只因匮乏爱。一提到习惯,我就会想到小时候养成了边吃饭边看电视的习惯,那时候看西游记特别迷,一次吃饭的时候吃了一两个小时,饭都凉了,并且把碗摔了。

又一次妈妈把刚买的盘子放在柜子里,我就去开柜门玩,玩着玩着把妈妈刚买的盘子都给摔碎了,当时非常害怕,就吓哭了,但是后来妈妈并没有因为这件事情打我,在我的印象中妈妈什么也没说,看我哭了就抱着我,过一会就去给打扫干净了。

后来,我吃饭的时候并没有只盯着电视看,知道自己应该先吃完饭再看电视,或者是看电视的时候也得好好吃饭。

《当我遇见一个人》读后感2

卷卷刚刚过了两岁的生日。最近我感觉到她已经有了同理心。吃过晚饭后,通常是我和卷卷单独相处的时间,我会问她是出去玩还是在家玩。这天,她选择在家玩扑克牌。玩了一会儿,我已经给她放了一半的洗澡水了。她突然想出去玩。我同意了。

小区里有个“广场舞天后”,应该是有过舞蹈基础的阿姨,舞姿优美,我也是她的粉丝。

我们出去的时候,恰逢“天后”在教新的舞蹈动作,我便学起来。此时,卷卷跑向旁边的滑滑梯。跑了一段路后,看我没跟上,又停下来等我,嘴里说着“玩滑滑梯”。我便过去跟她说“妈妈想学会儿舞蹈,我们在这里跳舞好不好”。她同意了!

于是我们就继续跳舞,结果抬手时不小心碰到了卷卷,原来她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我身边了。好在只是轻轻的碰到,我赶紧蹲下来给卷卷道歉,发现她眼里含着泪水,喃喃道“滑滑梯,玩滑滑梯”,很明显的,是压抑了自己玩滑滑梯的欲望。她很爱妈妈,所以选择陪伴妈妈。

最近,我在微信读书上读了李雪的《当我遇见一个人》,书中提到:接纳并完善自己,教育是一种传递,当自己杯满之后,孩子自然会顺着对的方向蔓延。这本书的很多观念与我们的“常识”相背:“好习惯无法培养,坏习惯只因缺乏爱”。但值得仔细读读。

幸运的是,从卷卷很小的时候,我就请教过长辈,学习了与《当我遇见一个人》中提到的类似的教育理念,倾听孩子的需求,竭力去满足,尽量不评价孩子(详见:不评价的交流方式是怎样的——李松蔚,惭愧,自己有些时候还做不到完全不评价)。所以,即使卷卷偶尔淘气的乱扔东西,我也只是默默收起来,不批评。现在看来,只要多回应孩子,她自然的就培养了同理心,健康的成长。

读了《当我遇见一个人》,我又学习到了一些具体的与孩子交流的方式。比如提到了: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试图解决对方的情绪,其实只要确认对方的感受就好了。孩子失去心爱的小猫,非常想念。如果父母提出解决方案——别太伤心了,再买一只。其实是否定了孩子对小猫的`爱。如果父母只是陪伴或者回应——妈妈看到了你的悲伤,孩子就完整的体验“失去”的悲伤,变得自然平静,或许自己就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再买一只小猫。

《当我遇见一个人》读后感3

20xx年7月我成为了一名父亲,家里买的书大部分是关于育儿以及如何与孩子构建良好关系,培养孩子的书籍,当我看到这本书就被这个名字吸引了,这本书颠覆了我的很多观念。整本书都在诉说着作者的最基本的观点:母婴关系,其实在我来说也是亲子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并从多方面阐述我们要爱孩子如他所是,而不是如我们所愿。

本书其实也是作者李雪自身经历的一些体验和提炼,从客体关系心理学的角度认为母婴关系决定了这个婴儿长大后的生命底色。婴儿出生的头两个月里处于“正常自闭期”。这个阶段的婴儿对外界的反应很少,基本上只有吃和睡。因为这时候的婴儿的感觉里,世界和自己是一体的,就像还在子宫里一样,尚不存在外在的母亲。母亲的积极关注和陪伴,维持了婴儿的这种“全能自恋”,即“世界与我一体,呼奶换抱。无所不能”。

当婴儿的“全能自恋”得到较充分的满足后,心智自然向前发展,逐渐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开,不仅仅关注自己,也开始关注别人。爱向内灌注满了,自然回流向外界。这就是所谓的“主客体分化”。完成这种分化后,婴儿对世界产生了最基本的信任,将来不会再遇到挫折时想要毁灭一切。如果婴儿在最初的体验里体验到自己的“无所不能”,他以后的生命底色将是温暖多彩的,反之则将是孤独灰暗的。

在没有接触到本书前,我们听说的”哭声免疫法”、”哭声控制法”、”定点定时哺育”、”睡眠训练”、”延迟满足”等,觉得会很好的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规范孩子成为一个有秩序的人,本书中却恰恰反对这样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教育方法,这样做的后果会让婴儿的“全能自恋”的心理基础严重受损,为以后的心理问题埋下了隐患,有损婴儿的生命底色。

本书中还介绍了满足孩子的“全能自恋”后孩子的表现,使父母对孩子的各种认为不乖的行为表现不至于太焦虑。同时本书还举例说明了很多对孩子的评判行为,转变评判思维,而不是一味的规范价值取向,需要通过事件本身来说明问题,而不是直接主观用自己以为的价值取向思维去规范孩子,作者主张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多一种规则就给孩子的无限可能多了一道枷锁。

通过这篇书籍的学习,我联想到了大学时期渐渐快遗忘的专业课程社会心理学:人格的形成是在婴幼儿时期就养成了,比如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是人类之父,人格主要决定于童年经验”。

他把心理发展阶段分为:口唇期(0—1岁)、杠门期(【第1句】:5—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8岁)和生殖阶段(成年人);还有美籍的德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这些心理发展阶段以及心理理论不禁让我想到了与本书的关联与差异,关联在于孩子都有各种心理时期以及不同的心理实际的满足程度对孩子的人格形成有影响,差异在于具体操作方法上是否使用行为主义心理学方法还是使用充分满足孩子的”全能自恋”,例如:当婴儿饿了需要哺乳满足”口唇期”阶段时是使用“迟滞满足”原理还是使用本文中作者观念,这样的差异也许只能在不断的认识和共同成长中慢慢的印证。

20xx年7月我成为了一名父亲,家里买的书大部分是关于育儿以及如何与孩子构建良好关系,培养孩子的书籍,当我看到这本书就被这个名字吸引了,这本书颠覆了我的很多观念。整本书都在诉说着作者的最基本的观点:母婴关系,其实在我来说也是亲子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并从多方面阐述我们要爱孩子如他所是,而不是如我们所愿。

本书其实也是作者李雪自身经历的一些体验和提炼,从客体关系心理学的角度认为母婴关系决定了这个婴儿长大后的生命底色。婴儿出生的头两个月里处于“正常自闭期”。这个阶段的婴儿对外界的反应很少,基本上只有吃和睡。因为这时候的婴儿的感觉里,世界和自己是一体的,就像还在子宫里一样,尚不存在外在的母亲。母亲的积极关注和陪伴,维持了婴儿的这种“全能自恋”,即“世界与我一体,呼奶换抱。无所不能”。

当婴儿的“全能自恋”得到较充分的满足后,心智自然向前发展,逐渐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开,不仅仅关注自己,也开始关注别人。爱向内灌注满了,自然回流向外界。这就是所谓的“主客体分化”。完成这种分化后,婴儿对世界产生了最基本的信任,将来不会再遇到挫折时想要毁灭一切。如果婴儿在最初的体验里体验到自己的“无所不能”,他以后的生命底色将是温暖多彩的,反之则将是孤独灰暗的。

在没有接触到本书前,我们听说的”哭声免疫法”、”哭声控制法”、”定点定时哺育”、”睡眠训练”、”延迟满足”等,觉得会很好的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规范孩子成为一个有秩序的`人,本书中却恰恰反对这样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教育方法,这样做的后果会让婴儿的“全能自恋”的心理基础严重受损,为以后的心理问题埋下了隐患,有损婴儿的生命底色。

本书中还介绍了满足孩子的“全能自恋”后孩子的表现,使父母对孩子的各种认为不乖的行为表现不至于太焦虑。同时本书还举例说明了很多对孩子的评判行为,转变评判思维,而不是一味的规范价值取向,需要通过事件本身来说明问题,而不是直接主观用自己以为的价值取向思维去规范孩子,作者主张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多一种规则就给孩子的无限可能多了一道枷锁。

通过这篇书籍的学习,我联想到了大学时期渐渐快遗忘的专业课程社会心理学:人格的形成是在婴幼儿时期就养成了,比如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是人类之父,人格主要决定于童年经验”。

他把心理发展阶段分为:口唇期(0—1岁)、杠门期(【第1句】:5—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8岁)和生殖阶段(成年人);还有美籍的德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这些心理发展阶段以及心理理论不禁让我想到了与本书的关联与差异,关联在于孩子都有各种心理时期以及不同的心理实际的满足程度对孩子的人格形成有影响,差异在于具体操作方法上是否使用行为主义心理学方法还是使用充分满足孩子的”全能自恋”,例如:当婴儿饿了需要哺乳满足”口唇期”阶段时是使用“迟滞满足”原理还是使用本文中作者观念,这样的差异也许只能在不断的认识和共同成长中慢慢的印证。

夜深人静之际,靠在床上,抱着枕头,一口气把《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完,心灵仿佛经历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旅程。然后,蓦地眼界开阔,茅塞顿开。下面是关于《遇见未知的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

周末看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一本浅显易懂的书,并且很实用,这书拿在手里一口气看完,凌晨才睡去,今天的脸色居然还是那样的温顺,

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大多数人都会面临情绪的困扰,这本书里告诉了我们通向喜悦的途径,是喜悦不是简单的快乐,快乐是外向的索取,是有依托的,必须有外在的存在引起内心快乐,喜悦是真正内心能量的实现。通过心灵的修正,获得平和。

我们的内心与外界被许多许多的不应该包裹着,习惯,角色扮演,自我保护,旁人的眼光,逃避,欺骗,其实这一切都是内心的映射,都是大脑给我们的信息,大脑筛选的信息有多半以上是受潜意识影响的,支配行为的很多指令未必就是正确的,而我们都享受在这些指令下,随从这些指令。事实最大,所以要面对一切,接收一切发生的,每件你遇到的事情都是你必修的功课,磨练你,不要去压抑,要学会能量的转换,因为情绪会来,也会走,我

一直以来对很多事情,如果认为是不对的,就去排斥,不能接收别人的错误,更不能接受自己的错误,让自己内心有格局,从来都不是个温婉的人。曾经有段时间,自己无法接受现实,无法放弃现实,前进不得,后退不了,只有在事件中挨着,不接受发生的一切,一门心思的,追求自己内心的答案,其实那没有答案,像是面前有堵墙,非要穿越,后来无奈了,因为事件带来的困扰,让我无法再撑下去了,被周遭包围了,你无处可逃了,无奈心一横,就那样吧,放弃了所有外在眼光的标准,认为那都不重要,反而有解脱之感。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2

看了《遇见未知的自己》我很感动,这本书使用小说深入浅出的方式,表达生命成长的蓝图,很棒,给读者很多具体可行的建议,可以缩短茫茫摸索的阶段。

这本书主要介绍女主角生活上的起伏和冲击,很多人生的课题和智慧也随之展开。女主角最后能够在智者的指点之下,改善内在的状态,进而改变了外在的'世界,就像春蚕破茧而出,迎风飞扬。我看完这书,给我深刻印象的一点是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快乐,也要接受人生的不完美,而甘心情愿地学习“臣服”的功课。

如何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快乐,我就有非常多的感悟。我觉得要真正做起来都很难的。因为人的一生,遇到的不快乐的事情真的很多很多,在学习上,在生活上,在工作上,在家庭上都有很多很多的烦心事,累得自己够呛的。那样难道我们就要活在不快乐之中吗?我以前都常常活得不开心,我讨厌自己为什么要长大,自己的身份越来越复杂,是老师,是妈妈,是别人的女儿,是别人的媳妇,是别人的……,很多角色,很多责任,压得自己很累,很不开心,我觉得有时真的很想回到儿时,那就好了,可是随着年年的过去,自己的思想漫漫成熟起来,我对自己说,善待自己,善待别人,不要难为自己,做好自己本分的事就好了,要让自己快乐起来,我终于基本能做到了。

无论发生什么事,要学会去接受,这一点相信我能做得到,你呢?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3

我在暑假里阅读了老师摧荐的这本《遇见未知的自己》,说实在的,只读了一遍,对书的内容也没能真正地理解透彻,只知道读完后,心灵变得宁静了。

书中提到,这天底下就三种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我的事。说得多好啊!我且不说老人讲得多有道理,就拿自己来说吧,暑假偶尔去打打麻将,这不就有了以上的三种结果了:去打麻将是我的事,能否赢钱输钱是老天的事,别人是否从我这赢到钱是他人的事。反正我把打麻将当成是娱乐的一种方式,它也是我其中的一项兴趣爱好。这样一来,不管结果如何,我都成不了“自己思想和情绪的奴隶”。因此感悟:心态很重要!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麻烦和困扰:工作环境不称心,事情处理不公平,期望中的事情落空,先进评比没有份,自己工作辛苦没有得到领导的认可,受冤枉挨批评等等。对这类事情,如能保持积极心态,心里就会想得开,心胸也就会豁达,这样就能妥善对待、处理好这些事情,使工作顺利,心情舒畅。

我们享受生活,要建立积极的心态,多从正面看问题,乐观地对待人生,乐观地接受挑战。这对一个人的为人处事至关重要。心态是后天修炼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修炼我们的心态来成就我们的事业,改变我们的人生,让生活的每个角落都铺满阳光!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4

我一直都是一个自卑的人。

最近看了本书,却让我心态放平了许多,也许不只是这本书的功劳,只是从这本书开始,我有了真正的变化。所幸,真有了质变,我希望这质变能持续进行下去,让我变成自己想成为的人。

小时候,有位老师评价我说我学习是“蜻蜓点水”,我一开始不服气,后来渐渐长大,反省自己,发现自己真是这样,所以也经常那这句话警醒自己,不要再“蜻蜓点水”!但是,秉性难移啊……后来我渐渐发现,我做事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好像我的自信是建立在别人的鼓励、赞赏、羡慕之上,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自己学习这些知识,只是一种虚荣心在作怪。比如说这次学习园运动,看到别人回答问题都回答的很好,而我能回答出来的都是书上能找到的,找不到答案的脑袋就一团乱,总想着得到老师的鼓励,所以这之后我总是要先自嘲一番,然后小我萎缩到不行,幸福的学习过程变成了羡慕别人打击自己的过程。自己有时也忍着不去看别人的精彩答案,但是总避免不了的啊,所以有时痛苦,有时难过……

现在,这些我都放下了,虽然不知道是不是真正的放下了,但我现在确实心里很轻松,因为,不管我答得好与坏,完美与否,我都切实的学到了知识,得到了锻炼,我希望我能真正的自己肯定自己,不依赖别人的评价,虽然我不聪明,但我在尽力做到勤奋!我想慢慢的,等那些基本知识我都掌握牢固了,我会越来越熟练的运用联系的。

我看见我在寻求被打击的痛苦感受,我全心的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50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