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读后感四要素之一-感汇合70条-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800字1

自认为上次读《非暴力沟通》已经很认真了,今天拿来重读,居然又有好多新的感悟。

《非暴力沟通》在前言当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开端。当我们遇到人际冲突时,总是一厢情愿的认为他不理解我,我的观点完全正确,他为什么总是执迷不悟?我们自认为自己正确无误,是源于我们的自信,可是我又说服不了对方,因为他也有自信。所以,双方就纠缠于为自己辩护,最后谁也战胜不了谁。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却徒增烦恼。我们渴望进步,我们渴望良好的沟通,我们渴望和谐的人际关系,可是问题出在哪里呢?我如何才能说服他呢?这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

《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我们需要转变的是沟通方式,我们要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苏菲派诗人鲁米写到:“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初读这句话,觉得作者真是没有底线,怎么连道德与不道德都不进行区分了,那这世界上还有正义吗?如果对于不道德行为不去谴责而放任自流,哪里还有公平正义?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再往后看,慢慢理解了。作者的意思是,在沟通的过程当中,我们不要条件反射地对对方以道德或不道德进行

书中又讲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表达—需要—请求

四个要素非常简单,但真正做到却很难。书中的“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其中四个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是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这句话清晰的给出了一直困惑我们的问题的答案。道理很简单,为什么我们总是做不到?那是因为我们的觉察不够。我们表达的错误,是因为我们觉察的不准确;我们体会不出内心的需求,那是因为我们没有觉察到内心真实的声音。

“而我倾听每句话包含的情感和需要。我并不将他的话视为攻击,而当作来自人类同胞的礼物。”当我们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是觉察了。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800字2

读完《非暴力沟通》,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其一,马歇尔。卢森堡是个很聪明的人,他能通过无关或反面的语言了解说话的人背后的感受和需要,让对方有种遇到知音样的感觉,而人一旦觉得自己被理解了,后面的事情就好说了。我们与人交流的时候要“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去体会他人”。人与人之间随着年龄、阅历、立场的不同,想法也会不同,但是哲学上说“别人也是另一个我”,也就是说人性有很多共通的东西,与人沟通时如果能站在对方立场上去想问题,可能就容易理解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言行。准确了解到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是有效沟通的基础。

其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到心平气和。当我们生气时,很容易把自己的愤怒情绪怪到别人身上,“都怪你,我都被你气死了!”这样的话我们可能都说过。这样的话一出口,对方要么是否认,心想“怎么能怪我呢?你就知道怪别人”,要么是自责、内疚,反正都是不舒服的感受。可见生气的时候少说话,减少语言伤害发生率。先倾听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要,再心平气和地表达出来。生气的时候也少做决定,因为我们在心情好的时候和心情差的时候做出的决定可能完全相反。

其三,这本书的作者是个外国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沟通模式跟老外又有些不一样。老外沟通模式比较开放,有一说一,心里有想法会直接说出来,照章行事。而我们中国人常常心口不一,说是,可能是不是,说不是可能是是。我们比较含蓄,很少会把想法直接说出来,甚至一句话可能有好几个意思,中国人是最难琢磨的。我们还容易反驳别人,即使心思被对方猜中了,也要嘴硬说“不是”。据说国际上通用的重要文件都是用英文写的,不能用中文,因为中文一句话含义太多,有争议的时候不好解释。

要知道我们是一个处处留余地的民族,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心里有对方,开心好说话,心情好的时候说什么都愿意听。愿我们成为心平气和的人,用和气的磁场去感染别人,有爱,有心,好好说话,开心工作,舒心生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800字3

本书中指出的问题,在许多文化中都存在,即压抑个人的感受。在中国,我们每个人被各种关系定义:父母、孩子、朋友、上司、下属……每个人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你应该这样做、那样做,至于感受……不重要。

我的感受,当然重要。你的感受,也同样重要。非暴力沟通提供了一种沟通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在别人容易接受的前提下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诉求。

我认为这种沟通方式尤其适合家庭,家庭中的成员有着不一般的感情纽带,相互关心、相互支持,但同时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小矛盾。如果这些小矛盾不能很好的处理,会给家庭带来不小的伤害。

非暴力沟通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这四个要素有两种用法:表达自己&倾听他人。书中对整个体系有着详细的介绍,我只想讲两个我感受最深的点。

区分评论和观察结果:

我们总是下意识对我们看到的事物进行评论,比如我看完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会说这本书写的非常好,这就是一条评论。

如果换种表达方式,我仔细考量我的观察结果以及自己的感受,那应该是这样: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一种全新的沟通体系,解答了我的“怎样做才算不评判”的疑问,让我知道了听到不中听的话时产生的负面情绪的根源在于我们的某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本书带了我如此多的帮助,我读完以后感到非常的惊喜,忍不住想要推荐给其它人。

倾听他人:

小孩尤其需要被倾听。小孩不是天使,也不是恶魔,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而且他们的探索不会预设前提。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应对这样“不讲理”的探索让他们头痛不已。非暴力沟通可以帮助我们应对“不乖”的小孩。

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当我们被理解的时候,我们会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愿意去做一些本不是很愿意做的事,小孩也不例外。

如何倾听呢?当我们懂得如何去使用非暴力沟通四要素(敢穿、感受、需要、请求)去表达自己了以后,我们也可以基于这些要素去倾听和理解他人。

我家饭饭不到三岁,开始有了各种各样的要求,当然也包括不合理要求。当他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只要能够认真的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并且让他感到他被理解了,通常接下来的沟通就会变的容易许多。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800字4

小时候犯了错,我通常是还没开口便止不住地抽泣。

奶奶会对我说:你先别哭,好好地说,把这件事一五一十地说出来,就行了。

妈妈会说:你再哭,把事情弄成这样,还敢哭,知道错了没?!

如果说要把《非暴力沟通》用一句话总结,便是:把事情说具体了,不要大而化之,在上升到某种意义层面上前,先就当下的'事,有条理地表达出前因后果,再说出当下的真实感受,便是好的沟通,或者沟通的基础。

于是,也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奶奶和妈妈对我的教育方式,奶奶是老人特有的慈祥,母亲是典型家长的威严树立,奶奶引导我建立沟通的前提——真实表述事情的过程,母亲告诉我延续沟通的条件——表达感受。彼时年幼的我当然是无法将这两种沟通方式结合在一起来看,但是随着和越来越多的人接触,早年养成的沟通方式越来越得以显现,特别是在看完《非暴力沟通》后,引发了更多共鸣。

全书六百多页,作者用了1/6的篇幅,在开篇讲“让爱融入生活”、“是什么蒙蔽了爱”。爱和信任,就是打开沟通的大门,“我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

作者告诉我们,非暴力沟通,就是爱的语言。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

那么,怎么开口呢?

“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如刑警探案,首先都不会直接下定论,而是先回到原处,尽可能地还原现场,再逐一寻找证据,通常我们所遭受的“语言暴力”后,最先感受到的是情绪,但是为了解决暴力本身,情绪的冲动并不是答案,只是我们表达的推动力,我们需要像探案一样,首先一五一十地表达出我们听到的或者说过的语言现场。“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

非暴力沟通的一方面是诚实地表达自己,另一方面是关注对方,用同样的方式,先去观察对方的言行,再以此为基础,发现对方的需求。也许心门不只一扇,我们依次打开,去互相展现,对方才能看到门后那个你的真实世界,才愿意张嘴说出爱或者有关爱的语言。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与其它沟通类的书籍有所不同,一般市面上沟通类型的书籍主打场合式的沟通技巧,而这本书讲的是从人的情感诉求出发,说话前三思,并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来进行交流的温和式沟通。

初次看到书名,我就感到疑惑,暴力沟通难道是武力解决问题吗?相对而言,非暴力沟通就是常言道的“君子动口不动手”吗?书中给出的答案是,暴力沟通指的是语言暴力,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语言伤害性往往比肢体暴力更严重,也更持久。书中指出,生活中大多的矛盾与冲突就是因为这些被长期忽视的语言暴力引起的,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要做到的是,学会观察对方与自己,讲究内心的需求与感受,并用温和的语言表达出来。

艾提·海勒的日志中写道:“我不会轻易害怕。那不是我勇敢,而是我知道,他们也是人,我必须用心理解他们的行为。今天早上,那个性情粗暴的年轻盖世太保冲我吼叫,我没有生气,而是关心他。我想问:‘你的童年很不开心吗?女友抛弃你了吗?’他看起来愁眉苦脸、躁动不安、阴沉而又虚弱。我当时就想帮助他。他那么痛苦,一旦为所欲为,是多么危险!”我们常常在第一眼的时候就妄自下了批判与看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这就往往导致双方之间产生误会。

非暴力沟通就是突出强调这一点带来的伤害性有多大,书中介绍了实用的沟通模式。首先,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是随便地批评指责别人。第二,关切地倾听别人,而不是在未细心观察上解读为批评指责。人们容易混淆观察与评论,倾向于听到批评而反驳对方。比如,他是个懒惰的人。这就是评论。他是个四五天都不出门的人。这是观察。有人认为他不经常出门就认定他是懒虫。但未曾细想,几天不出门的人就是懒人吗?强加自己的价值观念于人就是一种暴力沟通的表现。

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责备对方;责备自己;体会自己的需求与感受;体会对方的需求与感受。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自己的见解,人们的反应常常是为自己辩驳。相反,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求与感受,人们就比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而在提出自我需求时,要具体明确而不是抽象模糊的概念。

比如,“我想要每个星期出门三天”,而不是“我想要自由”。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而是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和感受,帮助我们在倾听同时与他人建立联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在生活中,爱和伤害,似乎总是相伴相随,爱得越深,往往伤害也越深。爱的方式很多,伤害的行为一样也不少。可能是一个蔑视的眼神,一个鄙视的动作,一声冰冷的叹气。而最常见的,也是我们一直或多或少可能在伤害他人的,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会伤人,是“暴力”的,但是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因此,常常感到困惑,为什么有时候想表达对亲人、朋友和爱人的关心,反而被误以为是伤害呢?那么,怎么样的沟通才能够减少我们彼此的伤害,让爱融入到生活呢?带着这种困惑,我读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并做了总结和分享,希望能够加深自己的理解,也能帮助到身边的一些朋友。

那到底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爱呢?

【第1句】:道德评判

我们习惯于用自己的价值观、道德标准来评判周围的人和事,忽视了周围人的感受和需求,以至于给家人、朋友、爱人、甚至自己造成了无可挽回的伤害;特别是在网络时代,衍生出了键盘侠,在虚拟的世界里,他们占据道德至高点发表"个人正义感",企图对他人进行道德捆绑。

就像当年凤凰卫视“范跑跑”和“郭跳跳”之争一样,郭用“无耻”、“畜牲”之类的'字眼对范美忠进行辱骂。而这种辱骂,带着强烈的情绪,恰恰是郭对范进行了道德评判、甚至可以说是进行了道德捆绑。或许,郭只是对生命的珍惜产生了害怕,但若换做我们,面临灾难的时候,或许也会像郭做出一样的选择。

【第2句】:进行比较

进行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就像丹。格林伯格诙谐地建议:如果真的想过上 悲惨的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

这种诙谐的建议,正是我们社会的一个折射,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大环境里,大多数父母或多或少,都会说:“你看那谁谁的孩子,XXX。”正是这种教育的口气,无形之中伤害了孩子。

【第3句】:回避责任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不得不”和“你让我”淡化了个人的责任,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

【第4句】:强人所难

在生活中,由于我们拥有强大的控制欲,以至于习惯对别人的要求暗含着威胁。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沟通模式,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这种沟通模式四要素:

【第1句】:观察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在观察他人或事情时,我们往往掺杂着自己情感的主观臆断,从而扭曲了事实。因此,生活中我们更需要的是认真观察而并非评论。

【第2句】:感受

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感,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

喜怒哀乐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但在浮躁的现代社会里,我们只顾于功名利禄的追求,却鲜有关心彼此之间的感受,以至于我们的心灵被压抑却无法排泄,生活在痛苦与矛盾中。

【第3句】:需要

生活中,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有四种选择:

【第1句】:责备自己;

【第2句】:指责他人;

【第3句】: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第4句】:体会他人的感受与需要。

但由于我们生活的社会,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的需要。所以当我们表达自己需要的时候,就会被看着是“自私”的行为表现。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大多数人都只是“情感的奴隶”和“面目可憎”,未曾成为“生活的主人”,那是因为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需要是矛盾和对立的。,我们未能在这种矛盾与对立中找到属于彼此的平衡。

【第4句】:请求

在描述观察、表达感受和需求之后,我们请求他人的帮助,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容易得到积极回应呢?

【第1句】:提出具体的请求;

【第2句】:明确谈话的目的;

【第3句】:请求反馈(当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给予反馈,倾听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由于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求,引来他们的反抗。因此,我们需要区清楚表达自己的请求,而非命令。

非暴力沟通,最终的目的,就是让人们重获生活的热情,让爱融入生活,所以我们需要倾听内心的声音(表达和倾听),然后 解决内心的冲突。

所以,我们在沟通过程中,务必做到,不批评,不指责,保持心态的平和:

【第1句】: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表达,是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至彼此的疏远和伤害。

因此在生活中,若是我们能够做到,不带评判地观察,清晰表达自己感受而非想法,明确自己的需求和具体的请求,有助于我们提升沟通能力。

【第2句】: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法国作家西蒙娜。薇依说:倾听一个处于痛苦中的人,不仅十分罕见,而且是非常困难。那简直就是奇迹;那就是奇迹。有些人认为他们可以做到,实际上,绝大部分的人还不具备这种能力。

有一句佛教格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能力: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

人与人性以及彼此之间,存在共性,我们越是倾听他人语言背后的感受和需要,就越不怕与他人坦诚沟通。但是生活中,我们往往做不到倾听,甚至在述说者还没有讲完,我们就开始对他言辞说教,往往只会令述说者更加痛苦。

这让我想起了一位好友C,大学的时候,他患有轻度抑郁症的时候,找我述说,我从不关切过他为何痛苦,更没有认真体会过他内心的感受和想法,也没有考虑过他是否接受我的请求,我就开始对他进行了说教。如今想起来,甚是后悔,或许当初我给他的伤害,远大于他来我这里寻求的安抚。

在沟通过程中,感激是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的一种办法,感激包含:

【第1句】:赞扬的动机

是为了庆祝他人的行为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而不是想要得到任何回报。如果我们利用赞扬施加影响,还有可能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第2句】:表达感激的方式

【第1句】: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第2句】: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第3句】: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第3句】:接受别人的感激

在听到别人表达对我们的感激是,我们也许会觉得别扭,但如果我们能够接受他人的感激时,我们就会思考:我们做了什么有益的事情,他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以及激发了他们怎么样的情感。

【第4句】:对感激的渴望。

因为在生活中,不管多努力工作,很少听到一句好话;但只要你犯了一点小错误,马上就会有人指责你。所以渴望感激时,我们会更加留意生活中美好积极的一面,并且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

【第5句】:充分表达感激。

语言表达感激虽局限性,但如果是发自我们内心的感激话语,相信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对非暴力沟通一直没有一个较为恰当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非暴力即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的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从十二个方面向我们阐述了如何让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品质得到提升。

首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爱,让爱融入生活。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去探寻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爱。我们要通过日常的观察,找到结果,并清楚的描述下来。要成功的进行非暴力沟通我们还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求,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沟通要求我们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有时候倾听比语言更具有力量,倾听会使人身心痊愈,因此学会倾听尤为重要。让爱融入生活不仅仅意味着要爱他人,同时还要爱自己。充分表达愤怒,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伤害,而不是为了惩罚他人。在情绪低落时,我们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平和,我们才会重获生活的热情。非暴力沟通还要求我们学会表达感激。

读完这本书,我了解到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性。学会非暴力沟通,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会受益匪浅。许是读的速度较快,对其中的某些内容理解的较为浅薄。但我相信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我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

第一点:冥想是训练思维的好方式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就是让我看到:作为一个成年人,即使你曾经有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脾气暴躁的父母,缺少安全感的童年,你依然可以通过有效的思维训练,让自己从往日的伤痛中走出来,在你这一代终结上一代遗传下来的思维模式,用爱疗愈自己,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

在父母具备这项能力后可以引导孩子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训练,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我们谁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更没有哪一对父母可以保证一个孩子一辈子不遭遇困难挫折。我们能够给予自己和孩子的只有训练自己的思维,塑造我们对世界和他人的态度和看法,从而帮助我们自己拥有抗挫力和让自己幸福的能力。

目前疫情还未得到根本扭转,现在阅读这本书,也许是这个当下,我们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第二点:故事的真实性

可以肯定的说,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者詹姆斯.R.道迪是医学博士,斯坦福大学神经外科临床教授,也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慈悯与利他主义研究教育中心主任。他同时也是为企业家和慈善家。

有谁能够想到他的童年是如何度过的?妈妈抑郁症,经常过量服用镇定药片,吉姆(作者的化名)不得不央求邻居开车送妈妈去医院,而医院的大夫缺少同情心,常常嘲笑、鄙视他的家庭;爸爸酗酒、没有固定工作,经常殴打妈妈;受到家庭的影响哥哥是同性恋;一家人租住的房子经常因为拖欠房租而被警察贴了封条,驱逐到避难所。

在1968年,他12岁八年级暑假时,在家乡加州偏远的小城镇兰卡斯特市的一所魔法店里邂逅了一位普通而充满睿智的老太太露丝,露丝在连续六周里通过控制呼吸、摒除杂念和集中注意力等方法,帮助吉姆放松身体、驯服思维、打开心灵和明确意图。

这本书出版后几个月就成为了《纽约时报》畅销书,销量在美国早早过了百万册。

在整个20世纪, 人们都相信大脑是固化、静止、一成不变的。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大脑其实具有极强的可塑性, 它可以去改变、去适应、去转化。成长经历、反复训练和个人意愿都可以塑造大脑。

在过去几十年间, 得益于科技的飞速发展, 我们目前已经能看到大脑在细胞、基因, 甚至分子层面的转变能力。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 通过作者学到的知识告诉读者: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脑神经回路。

书中提供了一份十分精辟优雅的“心的字母表”:

C(Compassion)同情心

D(Dignity)尊严

E(Equanimity)平常心

F(Forgiveness)谅解

H(Humility)谦逊

I(Integrity)正直

J(Justice)正义感

K(Kindness)善良

L(Love)爱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这是一张很好的检查表, 对当今内心浮躁的人们非常有现实意义。

第三点:书中观点的科学性

作者本人是斯坦福大学神经外科教授, 目前依然奋战在脑外科手术台上。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让他有能力就自己的经历做出对读者更有价值的阐述。书中的观点都是有实证研究结论支撑的。比如:

作者在着手研究慈悯方面的课题, 他们发现慈悲心、利他主义和善良能够影响大脑的奖励中心, 从而改善周边神经系统的生理机能。原来慈悲心和善良是有益健康的。这也证明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对世界的善意能够实实在在地改善我们的身心健康。

心脏通过迷走神经, 与脑干中称为延髓(medulla oblongata)的部分相连结。迷走神经在大脑对心脏功能调节方面具有双向联系作用。放松和缓慢的呼吸能增加迷走神经输出, 刺激副交感神经系统, 从而降低人的心率和压。而抑制迷走神经则将激活交感神经系统, 导致心跳加速, 就像人在受到惊吓时所体验到的感受一样。而当时在魔法店里, 吉姆跟着露丝教的放松和呼吸, 会让他觉得很舒服、很平静。

让我们更加理解了人们常说的“战斗或逃跑”(fight-or-flight)模式。当大脑感觉到威胁, 或是感到有什么危及自身生存的时候, 属于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就会被激活, 释放肾上腺素。肾上腺同时会被下丘脑释放的荷尔蒙刺激, 产生皮质醇。

作者在十二岁的时候, 皮质醇水平一定挺高的。这个时候身体中一切和战斗或逃跑无关的生理机能都会被关掉:消化放缓、血管收缩(但是肌肉血管舒张)、听力下降、视野变窄、心跳加快, 控制口水的唾液腺也会立即受到抑制, 让你嘴里发干。

现在的'我们已经知道, 一些非常古老、已经流传了上千年的技术。现在科学研究已经证实, 神经可塑性不仅真实存在, 而且是脑功能的必要组成部分。我们还知道, 大脑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注意力, 并且学会去屏蔽那些影响我们做出清晰有效判断的杂念冗思。

我们训练思维,思维训练身体。我们通过训练实现了排除杂念,放松了身体。我们自己的身体和思维是在我们自己的控制范围内的,虽然这听起来没什么了不起,但其实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能改变一切。

第四点:和非暴力沟通的相通之处:

非暴力沟通有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在进行思维训练时离不开前两个要素。比如书中提到:

练习察觉想法:通过闭上眼睛,专注于呼吸,用几分钟的时间放松一下身体,就会发现自己的思维不会再到处乱逛了,驯服自己思维后,心绪会平静。有意或是无意的, 是我们选择让自己如何被他人看待。你能接受什么, 拒绝接受什么。这些都是你的选择。你必须站起来捍卫自己的权利, 没人能替你做这件事。

在我们越来越能察觉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后,我们可以做到不被它们所引起的情绪反应牵着走。

这个过程不是非常容易,但是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练习,练习,再练习。

感受:感受并没有对错之分,它们只是感受而已。通过和身体感受的连接,找到放松身体的方法,每天做一个小时放松肌肉的练习。

活在当下:作者分享到作为一名外科医生, 病人常会说他们的疼痛会在夜间加剧。疼痛其实并没有在夜间加剧, 只是在夜里我们没有别的事物来分散注意力了。思绪一旦安静下来, 一直都在的疼痛就会显得更加突出。

同理, 这也是为什么如果在凌晨两点钟醒来, 当我们在黑暗中双眼圆睁, 各种对未来的焦虑或对过去的悔恨就会开始在脑海中轮流唱戏。通过学习可以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思绪, 实际上是在帮助我们停止反刍过去种种所带来的内疚和羞愧。

同时, 克服脑袋里那个电台对未知的未来各种无休无止的焦虑和恐惧。更重要的是不要再像以前那样, 对各种思绪做出情绪化的反应。让我们懂得不停地悔恨过去或是对不可掌控的未来忧心忡忡, 都是毫无意义的。

抛开“应该”、“必须”的思维模式:我们脑袋里永无休止的那些对话, 往往是极其负面和苛刻的。

这些声音会诱导我们做出不利于自己的决定, 让我们一遍遍反刍过去的往事, 停留在但愿事情能“应该”如何的冗思上。这都会让我们无法活在当下。

用肯定性的语言鼓励自己: “我有价值。我被爱着。我被关怀着。我关心别人。我只选择做对自己有益的。我只选择做对他人有益的。我爱我自己。我爱他人。我打开我的心。我的心是敞开的。“

需要:一旦我们学会了放松身体,摒除杂念,敞开心胸,去观想自己想要实现的事物,我们会发现是我们的思维创造了现实。如果我们不去创造自己的现实, 别人就会替你创造。

其实书中还有很多我非常同频的语句,就不再一一列出来了。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永远不会被创造或消灭, 但能量可以以不同形式存在, 也可以从一处传递到另一处。而这正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天赋。

当大脑改变了, 人就会随之改变。这是早已被科学证实的事实。但更伟大的事实是, 当心改变了, 一切都会随之改变。而这样的改变, 并不仅局限于我们如何看待世界,更是世界将如何看待我们, 以及如何对我们作出回应。

很多人把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误读为只有最强大、最具支配地位的物种才能存活, 而事实上, 长远来看, 能够存活下来的都是最善良、最具有合作精神的物种。进化过程让我们擅长合作, 擅长养育我们弱小的子女。为了群体的最大利益而共同繁荣。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61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