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拔苗助长读后感500字

【第1篇】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拔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 “拔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告诉人们,如果忽视事物发展的规律,一味急功近利,最终将一事无成。虽然“引苗壮长”的故事被视为一个历史笑话,人们也明白这个笑话给大家带来的启发,但这个笑话却在几千年后的今天重演,并且变得越来越严重。

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很多家长在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女儿出人头地的驱使下,不顾孩子的兴趣、特长,给孩子报了很多课外辅导班。一到周末,家长们就带着孩子去“补课”。他们一上完作文课,就马不停蹄地奔向奥数班。奥数结束后,他们还要练习钢琴……然后回家后又要做学校作业。两天下来,孩子和家长都疲惫不堪。更可怕的是,有的人周一至周五晚上还要出去上课。结果,有的学生因体力不足,在课堂上打呼噜。这样,他们在课堂上就没有学好基础知识。他们如何接受课外课的知识?也有一些学生因为提高班的内容太深奥、难以理解,逐渐产生厌学情绪。他们努力学习。这岂不是说,偷鸡不成,就丢了一把米啊!

有些家长明知强迫孩子做得更好,并不符合我们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但他们却无奈这么做。他们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我的父母就是这样的心态。自从孩子入学以来,家长们就一直忙着寻找学校。进入好的小学后,还要为上初中做准备。现在很多中考不仅考课内知识,还考课外知识。因此,我们小学生要学习初中的英语和让初中生头疼的几何知识。我们“小皇帝”“小公主”好累啊!但没办法,我们还是要为我们的“未来”受苦!

玩耍原本是我们孩子的天性,却被残酷地剥夺了,让我们的童年失去了光彩。我真希望那些中学不要再为难我们,让我们参加不切实际的考试了!相信这样,父母就不会让孩子为难,我们也会有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

【第2篇】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千方百计保护孩子,都想把孩子培养成未来的人才。于是,年仅三四岁的孩子就开始学习钢琴、绘画、读书、算术……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就开始补课、上课外辅导班。父母的目的就是不输在起跑线上。优越的……

“不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是否有科学依据还没有讨论,但上述对孩子的教育让我想起了2000多年前的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拔苗助长》。

文章说:“宋代有人因秧苗长得不好,撬起秧苗,带着明亮的灯光回到家,对秧苗说:‘我今天生病了!我会帮助秧苗长大。’”他的儿子来看他,秧苗也看他,太丑了。”

意思是春秋时期,宋朝有一个农民,整天担心自家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了。有一天,他到地里把秧苗一棵一棵地拔起来。虽然我很累,但是我很开心。然后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向家人夸口说:“今天累死了!我帮助树苗长高了。”儿子听说后,急忙赶到田里,看到田里的秧苗全都枯萎了。

孟子借这个故事来形容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就会酿成坏事。它说明人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孩子在童年、童年乃至青春期都有“玩”的天性。在这种本质的启蒙中,很多知识在“玩”中得到启发、萌芽。一旦你熟悉了它,你甚至可以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边“玩”边学会它。正是这个“玩”的阶段,开启了孩子想象力、创造力、思维的萌芽。我们一些成年人出于对孩子的爱,过早地帮助孩子跨过这个自然成熟阶段,掐掉了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些优秀的花蕾,导致孩子在过度使用“化肥”后变成了“肥料”。于是,很多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机械地、重复地学习,导致成绩不佳。

我曾经听说有的孩子假装生病不想上学;有一个四岁的男孩想要一个小偷来偷他的钢琴;有一个六岁的小学生,不想上学……

在孩子的成长中,我相信我们作为父母应该学会用减法,让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6631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