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读后感2000字摘录100条-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
《呼吸》读后感1
我挺喜欢特德·姜这个作家的,《呼吸》这本书里的九个小故事延续了他的一贯风格。
他不仅仅是一个科幻小说家,书中到处充斥着哲学思考、宗教认识、伦理讨论等内容。
宿命论在他的小说里随处可见,你相信自由意志真的存在吗?
特德·姜在小说中告诉你,自由意志并不存在。《商人和炼金术师之门》构思了一个能穿越时空的门。这个门只能穿越门建立之后的时间,比方说门是20xx年建的,你就可以从20xx年穿越回20xx年或者穿越到20xx年,但不能回到比20xx年更早的时间。
故事中列举了三个人的故事,这三个人每个人都想改变将来或者过去,在穿过门之后他们的确做出了一定的改变,但是结果却都是回到原点,只不过对自己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其中有个故事,商人妻子多年前去世,而当时的他却没有见到妻子最后一面,于是他耿耿于怀很多年。
在知道有炼金术师之门后,他想穿越门去救自己的妻子,经历重重困境,他还是没能见到妻子一面,却得到了当时看护妻子人员的带话,妻子一直很爱他,也原谅他没能赶回来见最后一面。于是这成了一个循环,年轻的商人因没有及时赶回听到看护人员的话而悔恨,多年后的他赶回来听到了看护人员关于妻子谅解他的话而释怀。
没有门,年轻的商人就能听到当时看护人员的带话,不会耿耿于怀多年。但是,有了门,年老的他截胡了看护人员的话,年轻的自己听不到于是多年悔恨。门的存在只是你人生必经的一部分,该发生的还是在发生,并没有任何改变。你以为你能改变过去或者将来,到头来只是一场空,命运早已标注了价码。你的命运早就注定,自由意志并不存在,你认为自己在自由的做选择,其实只是确定了的剧情。而你的悲欢痛苦都是切实经历。
九个小故事,各个都能引起人们的思考与反思。对于宿命论我持保留态度,只是认为这个理论很有趣。我还没有彻底看到我以后整个人生,在此之前,我愿意相信,还是我自己做的选择。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命运做斗争,不管怎样,要努力享受人生,那些切实存在的感受与瞬间都真正属于你,未来还很长。
《呼吸》读后感2
生活中,总会有透不过气的时候,唯一的办法只有用力呼吸。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用力寻找自己,寻找那个躯壳以外的叫做精神的东西。
读陆星儿这部
不同经历阅历的人,会从这部《用力呼吸》中听到自己内心久已压抑的呼喊。
生命,从来不是可推算的公式,它是个无常的变数,死亡随时随地地发生,不仅是人的死亡,还有灵魂的死亡、信仰的死亡、爱情的死亡……活着的人唯一能做的,是真实诚实地善待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信仰和爱情。
我佩服陆星儿的自我恢复能力,她具有永不放弃的货真价实的坚强。
癌症和痛苦似乎并不影响她思想的活跃和旺盛,思想的.触须因痛苦而无休止地努力延伸,反而促使她更多地思考那些对于生命至关重要的问题。痛苦刺激她思考幸福,死亡刺激她思考生命,不听话的躯体刺激她竭力弘扬精神。
陆星儿说自己一生开过两次刀,第一刀生出个儿子,第二刀生出个自己,而且生出个全新的自己。
我喜欢她身上一种毫无矫饰的本色纯朴与不存心机的随意安详。她那理想主义情怀和人间烟火气奇妙地混合与一身,让我感到她天性不属于浪漫。大病之后大彻大悟的她,变得纯粹了,轻盈了,浪漫了,有韵味了。读她这部《用力呼吸》,完全可以从一个很纯朴很平和的人的精神深处,发现惊人的浪漫。她说:“我这人表面上看很随意柔和,但骨子里有一种只听从自己心灵召唤的坚韧,这给自己带来曲折,但也救了我。我的精神始终是浪漫的!”她变得比以往更喜欢活在人堆里,她热爱和心痛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也许上帝考验了陆星儿的生命忍耐力厚,决定补偿给这个坚强的女人一片艳阳天,大病之后大彻大悟的陆星儿变了,变得越来越有韵味了。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变老,但未必每个人都会变得越老越有韵味。
读一读《用力呼吸》吧,它会告诉我们,对于每一段人生历程都有必要珍惜和回味,惟其倾注过生命,惟其无法重复。
《呼吸》读后感3
李希贵老师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呆板的说教,李校长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李希贵老师在他的人生感言中谈到:我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
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他们的教育对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像现代家庭中的独生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什么都帮他们做了,让他们享受一切成果,电脑比赛帮他们设计作品,让他们临模,演讲比赛帮他们修改文章,文章差到几乎由老师为他们重写。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让我们走出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误区。
《呼吸》读后感4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把《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看了,我被吸引住了,“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呢,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就让孩子多一份希望。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学生当成一个无知的不懂事的孩子对待。决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孩子。这样对孩子不公平,我们要善待孩子的错误和缺点。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而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了所谓的提高学生成绩,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把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机械重复的练习上,课堂上大量的讲解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结果呢?老师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时候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老师的任务不应该是告诉学生真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难免会碰到一些成绩不好,又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说实话,这些学生很让老师头疼,有时候像 “你还上吗?赶快回家吧﹗”之类的气话也会用在这些学生身上,书中有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要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在教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因为,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
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
《呼吸》读后感5
早就听说过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刚好办公室集体阅读的书目正是此,这正符合我愿。
看书前,我一直在想什么样的教育是自由呼吸的教育?李希贵老师又是用什么神奇的力量塑造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呢?怀着几分疑问,也怀着几分求知的迫切,我认真畅读了这本珍贵的教育专着,从中感悟到教育的自由原来是这般不易和美妙,李希贵老师就是这样用心、用情、用爱、用智慧创造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中,字里行间充满了教育的智慧,没有空洞的理论,也没有呆板的说教,李希贵老师用朴实而真挚的语言,创造了一部教育专着,从题目到内容,无不折射出一位教育家、改革家教育教育智慧的风采。
书中又这样一句话“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尊重了孩子的个性,也就意味着为孩子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李希贵老师的“
教育本来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只是我们人为的把它搞复杂了。如果把孩子们当做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人来看待,让孩子在校园里自由呼吸,教育就不会有多少问题了。
一本书的容量是有限的,但李希贵老师的教育理念给我的启迪却是无限的,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我,在享用他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最重要的是继续尝试,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用心读书,用心做事,用心做人,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做教育的人,一个珍重懂教育的人,一个在教育中“自由呼吸”的灵者!
《呼吸》读后感6
一个多月前,学校为我们每位教师购买了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刚开始读也没觉得太特别,随着读的越多,越来越被吸引。这就是名家的魅力吧,更是让我认识到:用心做教育才是我们教师最好的选择。
李希贵老师就是真正地在用"心"做教育,真正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着想。他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想我们很多老师也一定遇到过,只是我们通常的做法无非是心不在焉、草草了事,本来应该多想想再采取行动,却可能没有为学校、为孩子真正解决过。
相信读过这本书的都还记得一则名为《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的故事,它对我的触动很大。故事是这样的:在课间有学生用手机播放音乐排练舞蹈,一名学生在飞快跑过时顺手牵羊,把手机捡起来揣兜里走了。正好被李老师看见,现场抓住还是假装没见呢?最终在操场见到了真人,并完美解决了此事。学生丢东西,这样的事情我也经历过,不过是费了很大周折才解决事情,却又丢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感情。虽然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孩子要多一份宽容,我却在遇到事情时解决的依然是不那么完美。
不断地阅读,我明白了十多年来,学习过远处的扬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白潭中学,近处的学校也去了好多,其结果都不尽如人意,那是因为看到的听到的只是别人的成果、经验,而我们没有过多地关注、体验教育的过程,感悟名师的内在文化底蕴。
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但是一定会坚持用心读下去,最后借李老师的一句话:“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来激励自己:作为教师必须善于发现,有一颗敏感的心,而这种敏感来源于我们内心的爱和责任感。教育事关千家万户,关乎国家未来,作为老师我责任在肩。
《呼吸》读后感7
当我看到《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时,就被书名所吸引,更让我内心激动。通读后更让我坚信自由呼吸的教育就是生命化的教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
这是一本用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亲身经历过的小故事。在每一个故事中都会让我们读出李希贵老师对教育的独特思考与感悟,更可贵的是李希贵老师从自己失败的案例中得到启示,例如“让教育从细节入手”等,这些细节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沉淀的,在琐碎的小事里形成的。
在书中,李希贵老师提到“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记住你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让别人来管的人”。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约束学生,管制学生,而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形成一种习惯。作为教师更应该认识到“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感到自己很重要,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呼吸的教育。
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地呼吸。”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发现真理而不是告诉学生真理,那么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与众不同的兴趣,放开孩子的手脚,让他们自己走路,只要“鞋子”合脚了,他们就会以更快的速度奔跑起来,我们又何愁学生前面不会是一片自由的天空呢!
实际上,就像李希贵老师所说的那样“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教育也是一样,贵在坚持,在生活中老师不再以成绩为唯一评价尺度,要用多元化的观点去看待孩子,让孩子在充满自信、充满阳光的氛围中茁壮成长,这也正是“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生活中,总会有透不过气的时候,唯一的办法只有用力呼吸。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用力寻找自己,寻找那个躯壳以外的叫做精神的东西。
读陆星儿这部
不同经历阅历的人,会从这部《用力呼吸》中听到自己内心久已压抑的呼喊。
生命,从来不是可推算的公式,它是个无常的`变数,死亡随时随地地发生,不仅是人的死亡,还有灵魂的死亡、信仰的死亡、爱情的死亡……活着的人唯一能做的,是真实诚实地善待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信仰和爱情。
我佩服陆星儿的自我恢复能力,她具有永不放弃的货真价实的坚强。
癌症和痛苦似乎并不影响她思想的活跃和旺盛,思想的触须因痛苦而无休止地努力延伸,反而促使她更多地思考那些对于生命至关重要的问题。痛苦刺激她思考幸福,死亡刺激她思考生命,不听话的躯体刺激她竭力弘扬精神。
陆星儿说自己一生开过两次刀,第一刀生出个儿子,第二刀生出个自己,而且生出个全新的自己。
我喜欢她身上一种毫无矫饰的本色纯朴与不存心机的随意安详。她那理想主义情怀和人间烟火气奇妙地混合与一身,让我感到她天性不属于浪漫。大病之后大彻大悟的她,变得纯粹了,轻盈了,浪漫了,有韵味了。读她这部《用力呼吸》,完全可以从一个很纯朴很平和的人的精神深处,发现惊人的浪漫。她说:“我这人表面上看很随意柔和,但骨子里有一种只听从自己心灵召唤的坚韧,这给自己带来曲折,但也救了我。我的精神始终是浪漫的!”她变得比以往更喜欢活在人堆里,她热爱和心痛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也许上帝考验了陆星儿的生命忍耐力厚,决定补偿给这个坚强的女人一片艳阳天,大病之后大彻大悟的陆星儿变了,变得越来越有韵味了。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变老,但未必每个人都会变得越老越有韵味。
读一读《用力呼吸》吧,它会告诉我们,对于每一段人生历程都有必要珍惜和回味,惟其倾注过生命,惟其无法重复。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篇1
在放春节假期收拾行李准备回家的时候,随手在书架上拿了一本专业方面的书和另一本名为《当呼吸化为空气》的书放进行李箱。当时有犹豫了一下确定在过年看本书吗?似乎觉得在大过年的热闹气氛下,看这本书或者讨论这个话题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但这是人生需要直面的话题之一不是吗?那这样又有何时间之差呢?
书的作者是一名叫保罗。卡拉尼什(PaulKalanithi)的男医生。他成长在亚利桑那州的金曼,取得了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以及人体生物学的学士学位。其后于剑桥大学取得了科学医药历史与哲学的研究硕士学位。还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医学院毕业。之后保罗一直在斯坦福,并以神经外科住院医生的身份在与一个个神圣的“生命”打交道。
书中有描述到保罗在求学时期的回忆和在斯坦福住院部高强度的培训的工作生活日常。从初接触解剖人体的紧张到在神经外科面对过一个个不同程度病情的病人,到主刀了无数台重要的手术等等,这一些经验和付出,让他的医术有了飞跃般的进步,也收获很多荣誉。从一个刚进去接受培训,还不停跟在有经验的前辈身边学习的初出茅庐的男医生,到可以成为神经外科的总医生。
按照大家所预想,保罗医术精湛,事业处于上升期,也有一个陪伴已久且相爱的女医生妻子(露西。卡拉尼什)。这样的职业发展前景和身份,是多少人都敬佩和向往的啊~然而现实就像保罗说的一样,从一个医生一下子变成了病人,整个过程措手不及,慌张忙乱。也正是因为自己是医生,才更加明白得了癌症,自己将会面对的是什么。这让他不断思考在人生最后与时间较劲的阶段,应该怎么怎么渡过以及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面对死亡,是什么让我们的什么值得一活?
像露西所说,保罗并没有故作坚强,他允许自己敞开心扉,展露脆弱,接受别人的安慰。就算身患绝症,保罗也活得很充实,还是充满希望,希望充实地度过目标明确,意义深远的每一天。看到书中保罗从发现身体的各种不适,到确诊身患癌症,到之后每个阶段治疗的反应。这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的,甚至在身体极度不适的情况下,保罗还坚持回到医院工作和主刀了很多手术,这是需要多强的意志力才撑得下来啊!我想那个叫“医生”的岗位带给他的不止是高薪,而是真正的热爱和责任心,也是常年与生命打交道更让他明白不能这样在病床接受治疗且等时间夺取他最后的时光。他还想再留下些什么,这也与他重新坚持写作写下这本书,并要求家人保证会出版这本书可以理解到,他更在乎让人们引发对生命的思考等。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篇2
当呼吸化为空气,多么富有诗意的文字,然而阅读中好几处都忍不住热泪盈眶。不是因为这是一部癌症病人晚期的催泪之作,而是因为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能理智、清醒、用实际行动过好当下的分秒。
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你只是一个三十六岁的神经外科医生,你的生命本来有无限可能性,虽然你的职业让你有更多机会窥探死亡,但旁观者和当局者那根本不是一回事,尤其是对待死亡这件事。
我想,正是因为作者这一生都在探求生命的意义,而这个终极答案就是活在当下。所以当他得知自己得了肺癌之后还能平静接受,在不确定还能活多久的时间里,依然拿起手术刀去拯救更多的生命,去和死神抗争。
他对于事业、理想的近乎执拗的追求让人动容。对于家庭、妻子的责任心也让我感动。只是,当读到他得知自己的癌症病情而只得放下手术刀,闲下来的时候,他竟然感到无聊,我想一个普通人是很难理解他的人生的。这种时时现在人生的金字塔,理想唾手可及的人,本就不是我们这样的凡人,只满足于活下去。他是追求生活效率的人,他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没有退缩,甚至没有疑惑,如果没有癌症,他的前途无量,他可以说马上就能实现梦想,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了。
也许天妒英才,才让他这么走了。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正如他妻子露西所说,他虽然走了,她除了思念他,依然那么深的爱着他。我想,他也会影响每一个看到他文字的人。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篇3
真真实实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忍不住哭了好几次,为保尔的不幸,为保尔的坚毅,也为他与妻子之间的情意而感动。读的过程中自己常常会被其实作者早已不在这个世界上的事实所惊觉到(每次意识到后,又一股惋惜之情接踵而来,只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好好珍重自己的身体,不要把它不当一回事,趁还来得及的时候。人的一生当中除了健康问题,其他的.都可以不是问题。),因为书中人物形象真的太真实或者说保尔把他的所受所感全都让我们经历了一遍,不同的是虽然我们就像旁白一样目睹这一切,而保尔却是故事的主人公,多希望他只是故事的一个小角色啊,不用汇聚那么多的目光,不用多么强烈的存在感,不用肩负那么多的责任,只用平平安安的度过一生就好。
看完书,会审视自己的生活,会厌弃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够庸庸碌碌浪费生命呀。保尔连在生命的最后时期都努力去做自己喜欢而想要做的事情,让自己的一生生如夏花,是如秋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呢!
我想这就是保尔想传达给我们读者的东西吧——用尽全力去拥抱自己喜欢的事情和人生,不仅仅是文案而已。
“保罗在《当呼吸化为空气》中所传递的信息,很强烈,也很独特,但也有些孤独。”
让人受益终生。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篇4
死亡,是永恒的话题,因为生与死本是一体。保罗用自己亲身经历,描写了自己得知身患癌症后的心路历程,回忆一辈子的生活和每一个重要的选择。
保罗从小喜欢阅读与哲学,本科理所当然的选择文学,但在文学里,他找不到他想要的关于生命哲学的答案,于是为了更贴切的了解死亡,他弃文从医,成为了一名神经科医生。可就在自己将要成为一名医生前,老天和他开了个玩笑,他患上了肝癌。这样的晴天霹雳,打乱了他所有的计划,迎接他的是病痛缠身。在苦苦的追寻死亡的真谛后,他终于直面死亡,而他始终找不到他想要的答案。他试图回到文学里,翻阅更多的文献与书籍,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最终他给出了一份答卷,就是他的这本书,是最后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
书里没有慷慨激昂的悲情,没有起伏不定的情绪渲染,作者用平静的文字,理性的叙述从医生到病人的转换,再由病人的角度去理解医生的职责。医生不只是把病治好,更重要的是去理解病人的需求与每一个治理过程中的痛苦。
在生命最艰难的日子,最大的安慰应该是自己的妻女在身旁。在得知生病之前,妻子对他们的婚姻有过失望和怀疑,但当面临病魔,使得他们之间的爱更为突出和纯粹。因为爱,试管女儿降生,这是他们最大的幸福~
这是一本关于死亡的书,一是一本关于生命的书。没有真正靠近过死亡的人,永远无法了解活着意味着什么。虽然我无法去让自己身临死竟,但却可透过这样的文字,对生命有多一个层次的理解~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篇5
得知自己不幸患上癌症之后,你会做什么?是嚎啕大哭,怪罪命运不公?是默默接受,等待着死亡?还是完成自己最后的梦想,留些痕迹在这个世界。
保罗36岁时面临这个问题时,做出了决定,所以,才有我们看到的这本《当呼吸化为空气》。他在患病后留给这个世界的,一是可爱的女儿卡迪,二就是这本书。保罗的心理需要强大成什么样子,才能云淡风轻的把这些经历都写下来,不停地回顾,也就是在这些回顾中,他认清了生命的意义。
在书中,我曾看到这样一句话:“别因为你要死了才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情,而是要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去做。”是啊,我只需要问自己,此刻做的事情,有没有积极的意义?有没有把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过好?每每这样自问,对于死亡的恐惧和未来的迷茫,就变成了勇敢和笃定。这是多好的提醒人们的文案啊,无数人用最后的关头、一些突然的警醒作为行动或者不行动的标准,充其量不过是为自己的懒惰和拖拉寻找着借口。那些熟悉的场景总是频频出现:懒懒地什么都不想干;看着别人汗流浃背,想着自己如此松散;早起几天进行晨跑,便被自己的行动和勇气感动不已,坐在沙发上捧着饮料瓶开始享受“成功的自己”。
放低对自己、对生活没有要求,我们总是过于容易原谅自己,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在机会遍地的时候,躺着不动,却盼望着机会降临,等机会没有了才叹息后悔。正如保罗所说,别因为你要死了才去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任何你觉得有意义的事情,都值得一直做下去,不管何时,只要去做。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68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