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精练50句-经典语录
第一篇:《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
有幸拜读了一代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一部大作,名叫《赋得永久的悔》,感人至身深,季老先生的永久的悔是离开了故乡,离开了母亲,离开后直至他母亲去世才相见,他曾暗暗发誓,等大学毕业,就把母亲接到身边,颐养天年。可上天是残忍的,在他还没有大学毕业之时,他母亲变撒手人寰了。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作为子女的最大的悲哀。
倘若说爱情容易变质,到不如说人世间有一种情,它永远都不会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那就是亲情,天下的父母,时时刻刻都在为自己的儿女着想,他们能想到你没有想到的,做到你做不到的,他们身上散发着一种人性最美的光辉,伟大而又渺小,他们可以为自己的子女无私的付出,所以伟大,他们无私奉献的同时,却不到子女的孝顺理解,却也显得特别渺小。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可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有多少人真正读懂了父母那本大书,孝顺不孝顺暂且不论,单看季老先生去世后,他的文化遗产倍受瞩目,掀起轩然大波。亲戚朋友为此撕破脸皮。季老尸骨未寒,就有人对他的财产动了心思,真是令人毛骨悚然,君子爱财,取有道,对那些图谋不轨的人,我要说一句,“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尽管物质的诱惑很大,但耍尽手段得来的东西,你享受得安心吗?遗产该是谁的就是谁的,没有必要去争去抢,就让季老先生安歇吧,不要让他的灵魂在天堂里不安宁。让我们祝他在天堂里一路好走。
第二篇:《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
今天又读了《中国最美的
如今的我们大概是都觉得季羡林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了,文学水平提高了,当然也出名了,发财了。这样有什么不好的呢?!但是其实季羡林的内心也是极为痛苦地!丧母之痛!
其实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样,季羡林老人家幼年的时候家里是非常穷的!唯一“阔”的一阵还是在作者还未出生的时候,作者的九叔买了一张奖券竟然也幸运的中奖了!也理所应当的分给了自己的兄弟(季羡林的父亲)一笔钱,可季羡林的父亲却没有拿这笔钱用于投资,却欢欢喜喜的办了一桌宴席!!钱便又“挥霍”完了,季羡林的家里又是变得“一贫如洗”了。
季羡林只在这篇文章里只是写到了关于吃的东西,例如:“白的”(麦子面饼子)——当时最好的食品;“黄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饼);最差的是“红的”(红高粱面饼子)。由于家庭条件,季羡林从小就只能吃又苦又涩的“红的”。
儿时的季羡林只在他六岁的时候就被送出了家庭,所以所知道的儿时的记忆大多都是吃的东西,而对于只有六岁的他来讲,对于母亲的记忆是少之又少的!而在季羡林大学毕业以前可怜的他只回家了2回,只见到过母亲一次面,且只有短短几天的时间又离开了。第二次便是回家给母亲奔丧了。
所以季羡林是十分后悔当初离开家的,他自己宁愿一辈子只吃“红的”,也不愿意离开自己亲爱的母亲啊!难以割舍的对母亲的思念与追悼。所以离开母亲,乃是季羡林老人家一生中最最后悔的事情了!
第三篇:《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
想想已然有好几年没有真正意义上认真的读过书了,看着书架上摆着女儿新买的几本新近出版的名家名作不禁顺手拿起了几本想拜读拜读,平息一下内心的浮躁寻一方净土好让自己焦虑无需的神经平静下来。
季羡林的《赋得永久的悔》一下跃入我的眼帘,永久的悔多么沉重的话题,大气的可以赋得的人古往今来又能有几何?而季老确是当之无愧可以“赋得永久的悔”的人!
季羡林是一位学识渊博有着质朴的情感和品德高尚受人尊敬学者,他平和谦逊的外表下孕育着一颗充满爱和善良之心,他对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无不填满恋惜,发自内心的赞叹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引领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岁月的长河、推开疑惑的屏障遨游于宇宙无限的空间里,陶醉于名山大川的秀丽风景之中。给我们书写描绘着一个如曼妙音乐般的冥想,带我们踏进一个色彩纷呈、绚丽多姿的美丽新世界。在老人一声声的赞叹中你感受到了造物主的神奇,他的温情和恋惜流淌在世界各个角落,在峭壁嶙峋伟岸的大山的林深处,在江河流淌的岁月长河里,在纯朴真诚的世界各地人们友好的温情里,让我们留连往返恨不能亲临其境去感受大千世界的魅力。他把内心的爱奉献给了每处让他赏心悦目满心欢喜的世间生灵们,他会心怀虔诚的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恭敬地
他让我们感受到世界文明如群星璀璨、呼之欲出文化魅力的源头,用他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引领我们遨游于世界文明的瀚海中。用他最真诚的心传递着友谊的种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色彩斑斓、铺满神奇的世界。最让人欣赏的是他真诚、豁达、开朗的人品,没有夸夸其谈的浮躁,有的是实事求是、爱憎分明的君子之气。他诚挚的赞美纯真的友谊,珍爱自己的亲人不离不弃、安静的享受真实的只属于自己的亲情,心怀感恩的对待爱自己帮助自己的人们,让我们真实的看到了一位德高望重、善良的老人就在我们的对面,我们正在聆听他的谆谆教诲,感受他谦逊的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
季老的一生是充实、美好的,他经历了少年求学的艰辛,学而有成的充实,在有生之年饱览群书,亲历大自然、遨游于世界各地,饱识生活给他带来的最美妙的感受好生羡慕!他谦逊温和的性格无处不受人尊敬和爱戴,有什么比人们崇高的赞叹更让人羡慕的呢?我在这里祝他有福了!(套用老先生的话)
想在他回忆一生时,回想自己的一生将不悔。正向他书中描绘的那样,吃了该吃的苦,行了该走的路,遇了相知的人,有了温馨的情。荣幸自己在岁月的长河里尽情的书写着婉约、优美洒脱的文字,有幸记录这一生的美好流芳百世,留世人去同他一起遨游于天地间的神奇和美妙是一件多么荣幸之至的幸事啊!让我们感受到为自己能作为人生于这奇妙的世界而感到自豪和荣幸。
想在季老闭上眼睛的那一刹那,您给自己所描绘的天堂就在您自己的脚下,您能看到美丽的天堂为您敞开的大门,看到儿孙们、朋友们和爱戴您的人们有说有笑的簇拥您前行,您会在星光的引领下无悔快乐的告别亲朋好友的送行,挥一挥手潇洒的开启天堂的光辉。
季老您是<负得永久悔的人>!
爱您!优美的文字!
爱您!爱憎分明刚柔兼具的性格!
爱您!天真无邪、溢满了博爱之心!
在这里我祝您安好!
读了季羡林的《赋得永久的悔》,被文中的情节深深地打动了!
《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一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这是季羡林先生写的《赋得永久的悔》。
在我的眼里,我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一缕温暖的阳光!从季羡林写的文章中,我体会到他对母亲的爱意,对母亲的怀念以及对母亲的歉疚。
作者的母亲多么盼望远离家人的他回来呵!不管有多少个日夜,她依旧眼望远方,等待着儿子的归来。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来,一直等到自己离开这个世界。
虽然作者立下了誓愿,但是当作者有能力赡养父母时,父母却已离去。季羡林先生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就会痛不欲生。当他赶回清平奔丧时,看到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是多么想随母亲于地下呀!
当母亲离开季羡林先生时,他才发现自己做了一件多么错的`事情。他错在不该离开故乡,更不该离开母亲,他宁愿没有名誉,没有地位,没有幸福,没有尊荣,不管每天吃的好不好他也愿意待在母亲身边,为母亲养老送终。
季羡林先生对母亲的爱,如同一望无垠的大海,是深情的,是崇高的!虽然她与母亲相处的时间仅有六年,但这六年的爱却好比别人的六十年
母爱,像那诗歌,悠远纯净、和雅清淡;母爱像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温暖情怀......
《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二
昨日读季羡林老先生《另一种回忆录》里面有一篇《赋得永久的悔》,感触颇深。
那是一种疼痛,那是一种悲凉,那是一种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折磨人的隐痛。
我多想,让母亲知道我过得还好,我多想让她不再牵挂,我多想每天陪在她的身边——
人大了,再也不能在母亲身边厮磨了;记得小时候,每当我抱着母亲胳膊并肩而坐的时候,母亲也是甩手走开说我磨人。母亲就是这样,她的成长经历里就没有这样的亲密,寡居的姥姥从小教给她的就是劳作、劳作、养家、照顾弟妹。所以每次回家的时候,总是要她趴在床上,给她按摩,用我的双手去传承我们身体与心灵间的亲密。
想母亲了,今天出发去山东,回来以后就去看她。
我不能像老先生一样有那样永久的悔与痛。
《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三
见习期间,遇上这篇文章——《赋得永久的悔》。关于母亲,关于那个年代。
一个母亲,毕生没有过过好日子。最好的食物,便是“红色的”。那生硬的高粱,居然是母亲一生的食物。在孩子小的时候,把“好的”都留给孩子。农村里,生理需要都得不到满足的地方,就别提其他的了。等到孩子长大了,却再也难以见到儿子。
季羡林先生在母亲身边只待到6岁,之后便一直在外奋斗、学习。风风雨雨中,他该是多么想念故乡的母亲。但是,为了胸中的理想,他只能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煎熬、想念。季羡林先生说,无论如何都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寒、儿子远离、她又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在儿子离开的长年累月里,她该是多么思念自己的骨肉啊!
不知道有多少日夜,母亲眺望着儿子离开的村口,一遍又一遍地想念,一次又一次地落泪,盼着儿子归来。这岂是一个“心痛”可以概括的感情?但是,这个儿子始终没有回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直到母亲去世,季羡林先生回到家的时候,只看到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屋子···看到这,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细算人的一生,能待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又剩多少呢?父母想要的不是珍贵的礼物,不是名誉地位,只要一个关切的电话,就够了,仅此而已。
在心里找个珍贵的地方,把他们放在那里。好好为之奋斗,记得电话联系,记得常回家看看,记得家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记得父母常常在想念我们,记得有时候母亲会因为想念而偷偷抹眼泪,记得母亲也曾一次次朝我们离开的方向眺望,久久,久久地···
读季羡林的《赋得永久的悔》,那是一种疼痛,那是一种悲凉,那是一种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折磨人的隐痛。
《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600字一
今日拜读了季老先生的作品《怀念母亲》、《赋得永久的悔》,被文中的情节深深地打动了!我的情绪被感染了。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抱终天之恨!”那份刻骨铭心的对母亲的眷恋,那份浓浓的爱母情怀!谁能赐予赎过的机会来冲刷心底积攒多年来的深深的忏悔,给一个补过的机会,好让他多陪陪母亲!但是连这样一个小小的要求都成了一种奢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这种感受谁能承受得了呢!
不由得想起了我。多年了,每次回家,妈妈对我们都像小孩子似的,忙前忙后,生怕每餐没有合口的饭菜,嘘寒问暖,千叮咛万嘱咐。每次走时妈妈都会送我们坐上车目送好远,那份不舍之情在那回首的一刹,在那转身低头的瞬间,我便将这一切默默化作眼底的泪,静静地流淌在心底,为心灵取暖,为旅途作伴。每次和妈妈通话,我这边是甜甜的一声“妈”,那头则是妈妈“哎……”的一声回应,接下来是我们母女格格的一阵笑,那声音好美,听起来好舒服,好欣慰,好幸福! 即使有了不快也会烟消云散的。和妈妈,我们有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
母亲的情是最重的啊1我告诉我的孩子们,将来不管何时何地,千万别忘了我们的母亲。不管我们将来会怎样,发达了抑或清贫,都别忘记她!常回来看看,多尽点孝道!也许她有一天会变得苍老难看,会牙齿脱落,会吁吁叨叨,会稀里糊涂,但,我们,永远也不要嫌弃!是她含辛茹苦生育养育了我们,冷了热了,病了痛了,失意难过,最最关心的就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一切就是她的全部!快乐着我们的快乐,悲伤着我们的悲伤!试问人世间还有谁会这样理解我们,宽容我们,体谅我们?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把最美丽的祝愿化作天边的云,托风儿捎给母亲,让雨儿滋润,最深的祝福都成真!
《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600字二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这是季羡林先生写的《赋得永久的悔》。
在我的眼里,我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一缕温暖的阳光!从季羡林写的文章中,我体会到他对母亲的爱意,对母亲的怀念以及对母亲的歉疚。
作者的母亲多么盼望远离家人的他回来呵!不管有多少个日夜,她依旧眼望远方,等待着儿子的归来。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来,一直等到自己离开这个世界。
虽然作者立下了誓愿,但是当作者有能力赡养父母时,父母却已离去。季羡林先生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就会痛不欲生。当他赶回清平奔丧时,看到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是多么想随母亲于地下呀!
当母亲离开季羡林先生时,他才发现自己做了一件多么错的事情。他错在不该离开故乡,更不该离开母亲,他宁愿没有名誉,没有地位,没有幸福,没有尊荣,不管每天吃的好不好他也愿意待在母亲身边,为母亲养老送终。
季羡林先生对母亲的爱,如同一望无垠的大海,是深情的,是崇高的!虽然她与母亲相处的时间仅有六年,但这六年的爱却好比别人的六十年
母爱,像那诗歌,悠远纯净、和雅清淡;母爱像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温暖情怀......
《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600字三
今日,葵巳年七月又二于重师大图书馆。因缘巧合得季老《赋得永久的悔》读之。季老之文,真情实意,感人肺腑,不由热泪盈眶。
这文章名是一位好友给季老出的题目,深得季老心怀,并爽快予以作文。季老谈到属于他的“永久的悔”,那就是对于母亲大人的深深的愧疚抱歉。熟悉季羡林经历的人都知道,他六岁便“离家出走”,离开自己的父亲,母亲,跟着叔父念书,当高中教员,后来去国外留学,去北大开设西洋文学系。但记忆中关于自己母亲的记忆却是少之又少,仅有的几次就是回家奔丧,而最后一次就是回去给自己的亲生母亲奔丧,连遗容都不给他一睹,是上天对他的惩罚吗?在后来他听人说起母亲的原话“早知道这一走再也不回来,说什么也不让他走啊!”。不仅热泪盈眶。
母亲眼里总是满怀泪水,心里饱含着痛苦。这种情感,把我们深深地渲染。该文前半部分属于叙述性的,最后几段抒情,但其情深深意浓浓,虽只有那么几个字但已足以征服所有有情之人的内心。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看过季老的一个公益宣传片,广告词很简单,那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说也成了他心中最深的愧疚的表达。可能你会问我为什么我会对这篇文章那么地推崇。是因为我有同样的经历吗?不是的,我的父母都还健在,没有那种担心。可能真正地说起来就不得不提及另外一件事情:今天,在幺姨的空间看到了父母的照片,我哭了,为父母的岁月和他们所要面临的残酷的现实而伤怀。他们经受了太多的辛酸,为我们而经受。
在我的印象之中,总是尽力去构造一幅美好的图景,父母兄弟之间和谐美好,他们身体好,无病无灾无磨无难。直到现实的出现,我才知道他们已经憔悴到了何种地步。今年,我能深深地感受到他们的衰老,长达30年之久的漂泊,辛苦持家,往日那谈笑风生,潇洒的父亲变得那样的邋遢,那样惹人怜悯,往日那么爱美的母亲变得截然不同,变成了自己最不愿意接受却又不得不接受的那种形象。
我不因此而对他们有丝毫的厌倦,因为我爱他们,胜过爱我自己的生命。
似乎说得和季老的“赋得永久的悔”有点儿远了,其实不是的,这才是我想要说的内容,才是我想要表达的情感。
和父母通电话,总能感受到一种来自于他们内心的无法回避的疲惫,是的,我怎么会不知道他们疲惫的身体,心理呢!可是我有什么办法呢!我现在拥有的是一无所有。只能给他们说,我过得很好,钱够用了,学习很好,我的一切都很好,你们不用为我担心,你们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一定要吃好,休息好。天知道,他们依旧还是那么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苦着。因为家里还有两个需要钱的孩子,没有钱,没有辛苦地付出,孩子就寸步难行,所以什么样的工作,也无论多么地辛苦,只要能挣到钱,咬牙拼命也要去做。
这就是我的父母,平凡而伟大而善良。
如实说来,我们两兄弟都不是很会谅解自己的父母,总是在让父母操心。是的,哪怕直到现在,我们都没有深深地理解过为父为母者的那份渴望,自己还在“自以为是,活在自我的狭小空间里面。”
对父母,一句对不起怎能言尽所有的愧疚呢。
可能在别人的眼里,我们两个孩子是争气的。读书认真,个个考上大学,为父母争气了,有出息了,光耀门面了。
可是我想说的是,我们没有为父母争气,因为我们没有做到最好,还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虽然他们嘴上不说,还一直说我们是不错的,他们的话我懂,别人的话我也懂。别人所说的回叙只是随口说说,或者可能还是一种机锋。
望着他们的照片,听着他们的话语,我心里无不哀伤和愧疚。十多年了,舒适优越的日子过够了吗?给他们的压力够了吧!
今年哥哥大学毕业,似乎这压力应该是减轻了吧,但我知道这不是的,至少对于他们自己来说不是的,毕业了就意味着买房娶媳妇儿,他们的操心丝毫没有减,而是加重了。在大多数眼里,这些似乎都是应该的,我从来没有那样的认为。我知道别人对你好不是理所当然的,包括你的父母。
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对于王欣欣的不再有奢望。在她眼里她的父亲出去指挥一下修路工作就是辛苦;我在心里反问自己,那我的父亲的工作是什么呢!该是你父亲的千倍万倍吧,这种讨论没有丝毫的意义。这就是差异吧,我承认它的存在,所以我选择了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不管这定位是自愿的还是被动的,都已经是现实了。
有些事情是天定的,有些事情是人为的。但人为的是那么的有限,天定依旧还在肆虐……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6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