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术史读后感汇总100句-经典语录
《大话西方艺术史》读后感1
收到寄来的书后,大概打开浏览了一番,书里的纸张偏厚,很有质感。平时说起艺术,我们脑子里总会想到“高深”“不接地气”几个字,好像它们不属于日常生活,展览里的绘画作品也让人有些看不懂。
《大话西方艺术史》回顾了整个西方的艺术史,包括画家和流派。从几万年前的洞窟壁画到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再到印象派,直至二十世纪的超现实主义,仿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带领人穿越时空的隧道,见证一幅幅名画的诞生。书籍对专业人士来说或许过于简单,但对想要接触艺术的门外汉来说却值得推荐。
书中作者没有大谈特谈某种手法或故弄玄虚,而是通过有趣的语言和耐人寻味的图片展开阐述,每一章介绍一位画家或流派,逐渐将整个西方艺术史简单又清晰的阐述完全。每一章结束还会有一个总结:即“意公子说”,让人对本章内容和画家有了更深的理解。
如在作者介绍拉斐尔·桑西这一章时,用“你才是妈宝男呢,哼!”的有趣话语作为标题;
在写“自画像之父”阿尔布雷特·丢勒时,总结到:“关注自我、永远对这个世界抱有好奇心和探索的勇气,是丢勒身上最显著的特质,也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们为我们留下的启示。”
这算是我的第一本艺术类书籍,意公子的解读存在着许多见解、领悟和自己的感触,使印象中枯燥难懂的艺术史变得既通俗又有趣。
如果你现在问我:“艺术是什么”
我想我会回答:“艺术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尽管我还是不太懂得鉴赏画作,分辩不出好与坏,但却知道,一幅画能被做到极致,必定是不俗的。抛开画家和流派,我们把目光聚焦于画作本身,如《蒙娜丽莎》。
书中说明,这个神秘微笑的眼角和嘴角上竟有将近40层超薄油彩,薄到每层油彩的厚度不到两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五十分之一。人们推测,是达芬奇先把这些油彩涂抹在手指上,再用手指逐层将油彩抹到画布上,等完全风干再涂抹下一层,每次操作间隔至少两个月,《蒙娜丽莎》这幅画他用了十二年才完成。
试问,世间有几幅如此用心的画作?
达芬奇将匠人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在艺术的世界里,我们从色彩和结构中感受到的美千姿百态,只要你走进去,我想它不会让你失望。
《大话西方艺术史》读后感2
“大话”两个字你就能知道本书是通俗易懂向的,就很适合我这种艺术素养不是很高的人去阅读,是一把打开你艺术兴趣之门的钥匙。所以如果本身就是艺术专业的话就毋需浪费时间阅读本书啦。
时间线很明显从山洞中的壁画讲到当代艺术,时间跨度万年不过区区几小时就能阅读完。真的很有趣的一本书,感觉像一个“导游”带我走完了这段西方艺术史。
我出去旅游的时候总爱做足攻略,或者购买导游服务,不然我对一无所知的地方真不知道要怎么去感受。当你对风土人情有几本了解的时候,你在去体验,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兵马俑说白了就是个土坑,人俑破败且颜色褪去,如果没有那些故事那个时代的加持,真的很普通。我赞同艺术需要去感受,但有些时候我们需要有人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好在哪里。奇葩说有过一个命题“救画还是救猫”我第一反应就是救猫,我确实听不见远方的哭声,我感觉只要艺术家存在艺术就不会消失,可是眼前的生命你不救就消失了。很喜欢和学艺术的朋友一起看展,可以收获很多,自己去看展时感觉很寻常的事情也会变得厉害起来。
美是艺术嘛?艺术当然是包含美的,但艺术不仅仅是美。“喜剧的内核是悲剧”,但艺术的内核不单单是美丑。我所认为的艺术,它有着对一个时代有着颠覆性作用,它包含着这个时代里的特色,它是永不枯竭的素材库,它能表达出强烈的感情……从这些风格的更替来看,每当有新事物出现的时候总会有强烈的批评和反对,可历史很好的像我们证明了,没有人会给批评家立碑的,所以“艺术家”们不要压抑你们的好奇心限制你们的想象力勇敢的创作吧。
我不学艺术,可我想学会感受艺术。
《大话西方艺术史》读后感3
我现在已经对西方艺术有了初步的了解。
我非常赞同作者意公子的那句话:“我们不需要成为艺术界专业的学者,但也不能以纯粹无知的状态去欣赏艺术。”透过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它倒更像是一本精致的画册,但这本画册里呈现的不仅是一幅幅绝伦的艺术作品,而是透过这些佳作为我们解读蕴涵其中的深层意义。艺术来源于生活,了解了画家们个人经历与所处的社会背景,艺术似乎并不是“高高在上,琢磨不透”了。
在看到高更的画作介绍时,我好像突然对毛姆笔下的《月亮与六便士》里那位以“高更”为原型的银行家多了几分理解。不论是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还是凡·高、莫奈,亦或是毕加索、弗洛伊德,每一位为艺术奉献的画家,都在以巧妙的心思和精妙的手法震撼着我的心灵。
艺术可以是有形的物体,也可以是无形的观念。世界和生活本身就是艺术。无论是技艺、构图,还是大胆的.想法,达到极致,即为艺术。
我很庆幸这本书丰富了我的生活。
《大话西方艺术史》读后感4
一本有梗的大话西方艺术史,作者用现代的语言和眼光带我们重读西方艺术的渐进发展史。这是一本了解西方艺术的科普读物,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让小白更好的去接受并且产生兴趣,其中也不乏含有语言的严谨。在开头就阐述了一种很有意思的说法,人怎么来的,你比较东西方之后会发现,竟然会有一些异曲同工之妙,人与人之间的想法会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属实怪哉。
这本书的每一小章节就诉说了一个故事,叙述了一个艺术家的一生伟大的创作以及人生中的起起伏伏,作者通过时间的节点以及亲切的第一人称语言带你去西方艺术的发源地开始,带你快速的游览了一遍各种风格的艺术,写实的,浪漫主义的,到黑暗的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人类关注从神到人的自身,以及环境的改变,时局的变化对艺术都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相对来说我会觉得这是一本比较适合历史新人的作品,或者对艺术感兴趣的一种精神美食。
《大话西方艺术史》读后感5
入门读物,有趣比专业更重要。
记得之前在看TED演讲的时候,听过一个生物学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意),“很多人说我教小孩不严谨,常常不严谨忽略个例,但其实并不是我不严谨。倘若和我交流的是个教授,我当然会十分严谨各种特殊情况都考虑上,边边角角,一处不落。但是和我对话的只是一个个刚接触生物的小孩子,要是弯弯绕绕,每说一个大规律后都要加上一个but的话,孩子们就会觉得很难受,兴趣度就没那么强烈了。我作为一个引路人,要做的是帮他们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而不是对一个初学者吹毛求疵。”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忽然想起了这位生物老师的这番话,并且深以为然。以前中学美术鉴赏课老师则以兴趣为主,但奈何课时太少,难以形成体系,而市面上其他西方艺术赏析又太专业,很难找到既有趣直白又系统有思考的入门级书籍,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兴趣就不得不作罢。
《大话西方艺术史》则很好的平衡了兴趣和知识框架体系,以浅白幽默的话语将知识、框架、见解一一道来。每一节的开头都足以有趣吸引眼球,而每一节的结尾都以“意公子说”的方式向我们传达蛰伏于艺术并高于艺术的闪光品质与价值观。
正如意公子所说,“我们不需要成为艺术界专业的学者,但也不能以纯粹无知的状态去欣赏艺术。”虽然始于兴趣,但总能收获新的知识与观念。这也许就是接触一门全新学科最好的开端吧。
《大话西方艺术史》读后感1
我现在已经对西方艺术有了初步的了解。
我非常赞同作者意公子的那句话:“我们不需要成为艺术界专业的学者,但也不能以纯粹无知的状态去欣赏艺术。”透过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它倒更像是一本精致的画册,但这本画册里呈现的不仅是一幅幅绝伦的艺术作品,而是透过这些佳作为我们解读蕴涵其中的深层意义。艺术来源于生活,了解了画家们个人经历与所处的社会背景,艺术似乎并不是“高高在上,琢磨不透”了。
在看到高更的画作介绍时,我好像突然对毛姆笔下的《月亮与六便士》里那位以“高更”为原型的银行家多了几分理解。不论是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还是凡·高、莫奈,亦或是毕加索、弗洛伊德,每一位为艺术奉献的画家,都在以巧妙的心思和精妙的手法震撼着我的心灵。
艺术可以是有形的'物体,也可以是无形的观念。世界和生活本身就是艺术。无论是技艺、构图,还是大胆的想法,达到极致,即为艺术。
我很庆幸这本书丰富了我的生活。
《大话西方艺术史》读后感2
一本有梗的大话西方艺术史,作者用现代的语言和眼光带我们重读西方艺术的渐进发展史。这是一本了解西方艺术的科普读物,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让小白更好的去接受并且产生兴趣,其中也不乏含有语言的严谨。在开头就阐述了一种很有意思的说法,人怎么来的,你比较东西方之后会发现,竟然会有一些异曲同工之妙,人与人之间的想法会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属实怪哉。
这本书的每一小章节就诉说了一个故事,叙述了一个艺术家的一生伟大的创作以及人生中的起起伏伏,作者通过时间的节点以及亲切的第一人称语言带你去西方艺术的发源地开始,带你快速的游览了一遍各种风格的艺术,写实的,浪漫主义的,到黑暗的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人类关注从神到人的自身,以及环境的改变,时局的变化对艺术都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相对来说我会觉得这是一本比较适合历史新人的作品,或者对艺术感兴趣的一种精神美食。
欧洲美术史读书笔记【一】
17—18世纪的欧洲美术是美术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它上承文艺复兴,下启欧洲的19世纪。17世纪的巴洛克艺术影响了后来的罗可可艺术,影响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印象主义以至20世纪的野兽派和表现派 ;17世纪的学院派古典主义影响了后来的新古典主义和立体派美术等;17世纪的现实主义艺术倾向,对后来的18世纪市民艺术、19世纪的现实主义也都有着明显的影响。
17世纪的美术是多元化的,即各种风格流派并存,并互有影响。在这本书中把17世纪的欧洲国家分为三种类型,而在这三种类型的国家中基本流行着三种艺术风格。第一种是天主教势力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在这些国家,受到宗教势力支持的巴洛克风格占上风;第二种类型是君主专制和王权至上的国家,如法国,在这里占上风的是古典主义艺术风格;第三种类型是以商人和市民为主的国家,如荷兰,在这里,封建王权、教会均不占主要地位,流行的是现实主义的市民艺术和卡拉瓦乔主义。
在上述三种类型的国家里,都流行着不同程度的卡拉瓦乔主义。卡拉瓦乔主义就是17世纪的现实主义,是一种倾向和思潮,曾在欧洲各国获得普遍承认和流行。它具有鲜明的 时代气息和民族、民主思想的特色,带有质朴的非官方的特征。卡拉瓦乔主义在17世纪的欧洲影响颇大,只有充分地承认它的存在,才能全面理解17世纪的艺术和17世纪艺术领域的对立和斗争。
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17世纪的欧洲美术首先是出现了许多新的民族画派,强调打破和谐,主张真实的自然美。卡拉瓦乔的艺术就是这样。同时,17世纪美术作品中的人物多具有鲜明的社会特色和时代风貌。有时带有明显的社会批判色彩,这和17世纪动荡不安 电动势带有关。进入17世纪,美术作品中的宗教气息更加淡薄。在这一时期,艺术家的队伍开始两极分化,有的成为教会或宫廷的座上客;有的走向基层变为平民,甚至成为贫民窟的破产者,不可避免地促成了艺术思想上的对立,加剧了流派之间的斗争。17世纪美术的体裁和题材大大地丰富和扩大了。17世纪艺术家由于重视观察自然,加深了对描绘形象的研究,更加丰富了艺术的表现手段,特别是对光的运用。
总之,17世纪各派杰出的艺术家都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各有千秋。卡拉瓦乔主义艺术、巴洛克艺术和古典主义艺术构成了17世纪艺术发展的主要内容,但是,这三个流派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既有区别,也有相互交流与影响。正是由于这种关系,才造成了17世纪欧洲艺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欧洲美术史读书笔记【二】
约翰·赫斯特的这本《极简欧洲史》是我读过的第一本教科书以外的西方历史读物。因为本人的历史知识积累比较少,书中有些历史事实还需要借助互联网搜索引擎。但读完了这本书之后,确实增加了自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也让我对西方的历史产生了兴趣。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希望可以在今后的日子里多读历史,增加自己的文化积累和修养。
这本书是本公认的好书,极简却不简单。作者主要通过三大元素——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日耳曼蛮族之间的关系和发展来引出整个古代、近代欧洲史。前部分概述了这样的关系和发展,后部分通过几个主题来展现特定时期的历史风貌。这三大元素的三次连接分别是:罗马帝国变成基督教的天下;教会变成罗马人的教会;基督教会将希腊和罗马的知识成就保存下来。这三点基本算是构成近代欧洲的起源。后面的六章分别涉及到争战、启蒙、政体、神权与皇权、语言和民生。从时间维度看,作者将欧洲史划分包括古典时期、中世纪和近代。古典时期从公元元年到476年日耳曼人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中世纪从476年到1400年。虽然书名叫做《极简欧洲史》,这本书却脉络清晰的将欧洲史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剖析和讲解。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为什么西方的历史进程和中国的历史发展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直到读到书的最后结语部分,有句话我想是对这个问题的一个解答。“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属于国王,这是欧洲自由和繁荣的基石”。针对这句话,我也在网络上寻找了一些更具体的中西方历史文化的对比,我的答案是正是西方这种权利的制衡成就了现代的西方文明。欧洲虽然跟东方国家一样有王国专制的朝代更替,但东方国家是将所有权利收归于皇帝一人独裁,并且重农抑商,重视农业经济的自给自足,抑制商人发展的繁荣。而欧洲国家不仅有国王,还有宗教里面的教皇,王权与神权之间互相牵制。而且当时的欧洲继承了古希腊的民主概念,对于财产所有权和私有制非常重视,所以拥有财产所有权的商人地位并不低,商人可以以财富为筹码去决定整个国家的统治者。这样也引发了各种思想变革浪潮在欧洲蓬勃产生,而在东方国家,诸如中国“焚书坑儒”、“八股文””等,从源头上就遏止了思想火花的绽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到两百年也被“独尊儒术”所替代。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四大发明在中国,但经济的繁荣,科技的革新却发生在欧洲,因为那里有滋润各种思想的土壤。
第二个困惑就是宗教为何在西方文明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中国似乎并非如此。我们从书中可以看到中世纪的各种热潮争议都没有离开过“宗教”这个话题,从古典
时期的宗教是上帝拯救人间的桥梁,到后面怀疑宗教是否是迷信,是否是属于私人思想领域的权利。于此种种,而在古老的东方,据我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没有一种宗教可以像西方的基督教一样在社会和文明的变革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个困惑,我同样查阅了相关资料。任孟山老师在对《中国社会中的宗教》这本书的书评中写道,“在欧洲、印度和中国这世界三大文明体系中,惟有中国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最为模糊。与欧洲国家不同,在中国历史上的多数时间里,没有强大的、高度组织性的宗教,也没有教会与国家之间长期无休止的斗争。”另一方面,“在西方社会的组织架构中,基督教有着正式的组织性体系,独立于世俗社会之外,而且拥有非常明显的结构性地位,甚至可以和主权国家分庭抗礼,中国则不是。中国是一种分散性宗教,其神学、仪式、组织与世俗制度和社会秩序等方面的观念与机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对于这个问题,让我想到基督教信奉的是唯一的神,人们所有精神的需要都向惟一真神祈祷。但是中国人是为不同的目的向不同的神明祈祷。直到现在依然如此:做生意想发财的时候敬财神,想要孩子的时候拜观音,不想挨饿的时候敬灶神,祈求下雨的时候敬龙王。正是这种宗教的分散性导致没有一种权利可以和君权相制衡,也就无法在社会文明的进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第三点我个人非常喜欢和向往西方集理性、科学和浪漫、信仰于一身的文化。从这本书中我也找到了西方为什么能形成这种文化的答案。赫斯特在书中写道,“其他的文明只有单一传统,不是这种具有三重元素的大拼盘,欧洲在道德和智识生活上一直受到煎熬、困扰和瓦解。欧洲的血统来自一种非常混杂的渊源,没有一个可以称为‘家’的地方。”我觉得就是这种矛盾形成了欧洲文化的魅力。法国启蒙运动宣扬理性、科学,而以德国尤烈的浪漫主义运动崇尚感受、情绪以及所有强烈的情感。这点让我想到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崇尚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却越来越失去本国的文化和信仰。怎样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文明更好的结合,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以上是读了赫斯特《极简欧洲史》的一些感想和思考,这本书虽不能让我真正走进西方的历史,触及到西方文明的本质。但却是一个很好的开头,让我对西方文化史有了个框架性的认识,也给了我学习英语的一些背景铺垫,同时也让我拥有了继续了解西方历史的兴趣和勇气。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6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