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李开复七封信读后感聚集90句-经典语录

【提要】本篇《七封信

(一)

读完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七封信,感慨颇多却不知怎么用语言来表达。李开复谈了很多现在中国人不重视的品德,首先是诚信。诚信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诚信在世界上便寸步难行。读完之后心里有太多的感想却不知道怎么表达,这也是我们很多人都有的一项通病,那就是不善于表达自己。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努力地融入到集体中去,积极主动的表现自己,而不能默默地躲在角落。我是一个在陌生人面前十分内向的人,总是不敢表现自己,比如说吧,班里69个人,有47个人都去竞选班委而我却始终没勇气站上讲台。这是我以后要努力的地方。

当然,他还谈到了很多使我们受益终生的优秀品质,比如对学习的兴趣、处理好人际关系等,我就不在一一列出了。但他说的话却是不能只看这一遍的,如果我们多看几遍必定能获益很多。而能做到他说的大部分,那就离成功的人生不远了。

其实我们也不能只顾自己努力,还要学会跟同学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将来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诚信和自信使我们在社会的通行证,拥有了这两样,我们才有机会获得成功。在以后的大学生活中,多读读李开复的信,会让我们学会很多。

(二)

读了这七封信我深有感触,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

在为人处事方面,坚守诚信正直的原则。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一个人最基本的处事原则和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是“诚信”和“讲信用”。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生活在群体之中”是我们在学校乃至在社会中都应该努力做到的。这对我们的未来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团队之中,要勇于承认他人的贡献。如果借助了他人的智慧和成果,就应该声明;如果得到了他人的帮助就应该表示感谢。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就需要我们永远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要想把握机会就必须说服他人,向别人推销自己或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和意见。“客户的批评比赚钱更重要,从客户的批评中 ,我们可以更好的汲取失败的教训,将它转化为成功的动力”。

威廉·福克纳说“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更强”。它教会我们要挑战自我,开发自身的潜能,给自己设立一个更具挑战性的目标,才会有准确的努力方向和广阔的前景。有人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的存折”。拥有客观的眼光和独特的思考能力,心里想什么就讲什么,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对人开诚布公,勇敢说不,用适当的方法和口气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对于提高我们的沟通技巧有很大的帮助。

开复老师祝所有的学生“成功”“自信”“快乐”。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自己。自信的人既不对自己的能力判断过高也不轻易低估自己的潜能。做到了以上两点,我们也就拥有了快乐。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应该记住开复老师提到的21世纪的人才所具备的条件:

1 融会贯通者:听过的会忘记,看过的会记得,做过的才真正掌握。

2 创新实践者: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有用的创新。(.)

3 跨领域融合者:重要的不是深度的解析而是跨领域的合成。

4 三商兼高者:你的价值不在于你拥有什么而在于你贡献了什么。

5 沟通合作者:只会思考而不会表达的人与不会思考的人没什么两样。

6 热爱工作者:如果你找到了自己热爱的工作,你就会在一生中享受每一天。

7 积极乐观者:半杯水是半满还是半空主要是看你是在倒水入杯还是出杯。

与未来同行读后感1

我非常有幸能够阅读这本李开复博士所写的—《与未来同行》。首先,是因为在教育界,同行们之间都是努力并且快乐着。其次,书未读完,但是,很幸运的是,我读到了他的价值,我能早早的推荐给我的同事和学生们去阅读。

因为书到手的时间因素,《与未来同行》这一本书可以说还没有深读。我还是有选择性看,我着重看了第一部分“迎接未来—给青年学生的信”和第三部分的“憧憬未来—未来一代的教育和成长”。在我现在的生活中,我的重心还是放在孩子的培养上的。与孩子成长有益的一定是我的首选。这是我选择这两部分的.原因。好书一定要细细品读。才能成文。可是,现在我却等不及要发言了。书中有些观点,让我感触颇深。

例如:第一,开复博士提到我们要积极主动和避免被动。第二,开复博士提到要学会积极地推销自己。第三,开复博士说:“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被信条所惑—盲从信条是活在别人的生活里。最重要的,拥有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和直觉知道你真正想成为怎样的人”。

结合个人的学习生活实际,多数时间,我们是主动性弱于被动接受的。而且极不善于推销自己,处处等机会降临。总是让自己陷于被动。这些观念,对于我们这样已经成年的人都需要学习。更何况我们的孩子?李开复博士建议“选你所爱也不妨试试爱你所选”,对于大家是启发多多,必将帮助我们摆脱困惑、抛开烦扰,更加坚定、更加自信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并从中去体验快乐。

与未来同行读后感2

首先,认识了新的概念。之前,大家说得较多的是“智商”两字,而且片面地认为智商低的人很难干出大事或成绩。其实不然,除了智商,还有情商和灵商等等。情商是指人在情感、情绪方面的自控和协调能力,包括认识自我、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李开复博士在《与未来同行》中指出:在现代社会,如果只知道智商不知道情商至少在意识上已经落伍了。智商很高但情商不足的人欠缺领导能力,很难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这就是为什么在职场中“有的人能力很强可别人就是不服他,有的人能力一般却受到大家的高度肯定”的原因所在。灵商则代表价值观,分辨是非,甄别真伪的能力,没有是非黑白的人,能力越强对他人的危害越大。这与笔者前几天在《责任胜于能力》一书评论中所述的观点是一致的。

其次,接受了新的理念。李开复博士在《与未来同行》一书中,围绕“迎接未来、创造未来、憧憬未来”三个主题,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如他在书中指出:“敢于去尝试的人一定是聪明人,他们不会输,因为他们即使不成功也能从中学到教训。”这或许就是马云之类的成功人士的共同写照。毕竟,在这个社会中,有这么一部分人,忙忙碌碌工作了好多年,但总是成绩平平,默默无闻,缺乏亮点,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即缺乏尝试,墨守成规,原地跑步。因此,如果你有了好的思路,不要怕麻烦、怕责任、怕失败,则是要大胆去实践,去尝试,去努力,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否则就会错过积累经验和教训的好机会。

第三,学到了新的方法。李开复博士在《与未来同行》一书中,提出了 “用概率论的方法看问题”的观点,笔者认为这是该书最精华、最难得的地方。平常,大家都知道“两利取其大,两害取其轻”等道理,但对于其精神实质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作者所提到的概率论的方法,运用的利弊对照表的方法,把一件事情的利弊全部罗列出来进行对照,虽然方法简单,效果却很直观,对于提高选择的准确性有很大的帮助,这或许就是其系统化、严密化、精细化的写照吧。毕竟,在现实中有很多事情是利与害并存的,是利大一点还是害大一点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很难作出选择。对于职场人士来讲,概率论的方法可以帮助大家作出更加科学的选择,获得更大的成功机会。

最后,增强了新的信心。李开复博士在《与未来同行》一书中,有许多精彩的观点,如 “追逐自己的理想和兴趣,做自己理想和有兴趣的事情就是一种快乐。”“追求成功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带来快乐。”“快乐比成功更重要,心情好的人最能发挥潜力;快乐能提高效率,创造力和正确决策的概率。”等等,对于职场人士来讲无疑是心灵的点醒,使我们不再对人生不再感到迷茫。如对于不喜欢自己从事的工作,又没有条件从事自己喜欢工作的人,李开复博士建议“选你所爱也不妨试试爱你所选”,对于大家是启发多多,必将帮助我们摆脱困惑、抛开烦扰,更加坚定、更加自信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并从中去体验快乐。

《与未来同行》的作者李开复博士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与未来同行读后感3

李开复博士祖籍四川,1961年12月出生于台湾。11岁赴美求学,1988年获得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他所开发的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1988年最重要的科学发明之一。而他开发的.“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于1988年击败了曾获世界冠军的国际象棋大师。他还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

李开复博士先后在苹果公司、sgi公司担任要职。1998年,他加盟微软公司。亲手创办了微软中国研究院(后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XX年,升任微软公司的全球副总裁。随后成为比尔·盖茨的七个高层智囊之一。

XX年7月19日,李开复博士被google公司任命为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

《与未来同行》这本书汇集了李开复博士近八年来所撰写的25篇与人才成长、科技创新、企业文化和青少年教育等相关的文章。它们中的每一篇都是用写作的方式关心中国科技与教育事业,关注中国青年学生成长历程的缩影,它们中的每一篇也都凝聚着对中国科技、文化与教育事业的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读后令人受益匪浅。

本书以“未来”为主线,划分为三个主题。

迎接未来——给青年学生的信:这一部分收录的是我自XX年以来写给青年学生的七封公开信。以公开信的方式与广大青年学生交流思想,向他们介绍学习和成长的经验。

创造未来——网络时代的创新、人才与文化:收录在这一部分的文章可以说是写给中国企业的“公开信”。在这些文章中剖析了微软、google等著名跨国企业的成功之道,探寻了网络时代中it产业和现代企业所要面临的诸多根本性问题,并针对科技创新、人才战略以及现代企业的管理与文化等话题介绍了他的想法和建议。

憧憬未来——未来一代的教育和成长:收录在这一部分的文章均与中国的教育事业以及青少年的成长相关。其中不但包括写给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人或高校管理者,探讨中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公开信,也包括我向关注中国教育事业的人以及广大学生和家长介绍国外教育领域的成功经验,推荐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先进教育理念的文章,甚至还包括回忆李博士自己的大学生活的一篇“趣文”。

三个主题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涉及中国大学生的诚信、成功、自信、快乐,大学四年应该怎样度过 ,告诉你你有选择的权利,要拥有选择的智慧 ,21世纪最需要7种人才,面对 中国软件业的机会要抓住机遇、挑战未来, 新一代互联网拥有七大趋势,学习 微软的成功之 道,google的成功之道——引领“网络生存”的新型创新,有自己的人才观,并为之而努力,开阔自己的视野 ,了解当今的 科技、人才和教育,未来的教育应融会中西、完整均衡 ,还有李开复博士 给李岚清总理的一封信 ,给中国高校的一封信——请培养21世纪企业需要的人才,李开复谈成长给家长的一封信 ,告诉家长如何做最好的父母。

与未来同行读后感4

近段时间运用课余时间看了李开复的同行,对于迷茫的大学日常开始有了某些感悟。

《与未来同行》这本书汇集了近八年来作者所撰写的25篇与人才成长、科技创新、公司文化和青少年教育等相关的文本。他们中的每一篇也是用写作的方式关心国内科技与教育事业,关注国内青年学生成长历程的缩影,他们中的每一篇也都凝聚着对国内科技、文化与教育事业的完美未来的无限憧憬。

读完这本书,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思考是成功的源泉。

开复博士五岁时就给自我定下了奋斗的方向:“做一个有危害力的人”,此后,他以此来衡量自我所走的每一步,先后做出好多紧要的决定,包括从法律系转到计算机系,放弃卡内基。梅隆大学教书两年的年资加入苹果公司,放弃微软7年的人脉和比尔的信任投身谷歌等等,他始终明白自我的追求和爱好,因此他成功。

也许这些成功人士离我们永远是那么遥远,因此我们也习惯了漠视。但是细细品尝,总觉得他们的眼部似火眼,一眼洞穿千里,而我们却永远在小旋涡里转悠;他们精心设计好自我发展的每一步,而我们却总是习惯边走边看随遇而安;他们永远运用地追求进步,从不停歇,而我们总想更多地享受日常以不妄白走一趟世间。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双眼,是什么让我们太中意过“习惯”的日常,是什么让我们永远走不出去……

是不善于思考吗?这个答案我有点坚信了。同学拿到书看到封面后的第1眼就说,这务必是个很成功的人,你看他眉宇间透露出来的英气与睿智,那双眼部在厚重的镜片底下一样具有极强的射杀力,让人不敢直视。她开始并不了解这也是鼎鼎有名的李开复博士。我一向坚信思考能塑造1个人,能让他透露出与众相异的非凡气质。

记得高中校园曾兴起一个以传播李开复精神为宗旨的社团,我不了解它现时进展到什么程度了,至少青年的成长广为关注的今日,我们更应以敏锐的嗅觉汲取运用的思想,用精明和双手前行,正如治理学家彼得。得鲁克所说:这个世纪最紧要的事不是技术或互联网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取,我们务必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运用地治理自我。

与未来同行读后感5

从高中开始认识李开复,也是从高中开始喜欢上李开复,他的《做最好的自己》、《世界因你不同》......让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奋斗方式都有了改变。而这本书《与未来同行》,也带给了我很大的思考。

在《与未来同行》一书中,围绕“迎接未来、创造未来、憧憬未来”三个主题,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其中,李开复博士一开始就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他谈到了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必须首先做一个诚信的好人,我们的经验和能力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中学习到,但一颗正直的心是无价的。这提醒了我们在大学中,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培育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是健全人格的塑造,因为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的。所以,当我们努力的朝成功的方向前进的时候,千万不可把诚信等做人基本的准则遗失在成功的道路上,想要在社会上立足,首先应该学会的不是处事而是为人。

如他在书中指出:“敢于去尝试的人一定是聪明人,他们不会输,因为他们即使不成功也能从中学到教训。”这或许就是马云之类的成功人士的共同写照。毕竟,在这个社会中,有这么一部分人,忙忙碌碌工作了好多年,但总是成绩平平,默默无闻,缺乏亮点,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即缺乏尝试,墨守成规,原地跑步。因此,如果我们有了好的思路,不要怕麻烦、怕责任、怕失败,则是要大胆去实践,去尝试,去努力,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否则就会错过积累经验和教训的好机会。

“用概率论的方法看问题”的观点,我认为这是该书最精华、最难得的地方。平常,大家都知道“两利取其大,两害取其轻”等道理,但对于其精神实质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李开复博士所提到的概率论的方法,运用的利弊对照表的方法,把一件事情的利弊全部罗列出来进行对照,虽然方法简单,效果却很直观,对于提高选择的准确性有很大的帮助,这或许就是其系统化、严密化、精细化的写照吧。毕竟,在现实中有很多事情是利与害并存的,是利大一点还是害大一点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很难作出选择。对于职场人士来讲,概率论的方法可以帮助大家作出更加科学的选择,获得更大的成功机会。

李开复博士在《与未来同行》一书中,还有许多精彩的观点,如 “追逐自己的理想和兴趣,做自己理想和有兴趣的事情就是一种快乐。”“追求成功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带来快乐。”“快乐比成功更重要,心情好的人最能发挥潜力;快乐能提高效率,创造力和正确决策的概率。”等等,对于大学生来讲无疑是心灵的点醒,使我们不再对人生不再感到迷茫。如对于不喜欢自己学习的专业,又没有能力改变自己喜欢专业的人,李开复博士建议“选你所爱也不妨试试爱你所选”,对于大家是启发多多,必将帮助我们摆脱困惑、抛开烦扰,更加坚定、更加自信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并从中去体验快乐。

希望通过李开复博士的指导,通过自身不断的进步,我们在憧憬未来的同时,有信心去迎接未来,更有自信去创造未来,让我们一起,与未来同行。

国乃至全球各种最新的英文报告和资料,这对于他们把握研究方向、跟踪最新的发表研究成果都有很大帮助。(以前不知道英语原来扮演这么重要的角色,学英语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现在恍然大悟,学好英语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非凡的意义,为中华之崛起而学英语。)

与其说上大学是为了学好一门专业,不如说是为了学会如何学习,让自己能够“无师自通”,做一个有心人,充分利用在校时间为自己打好基础。打工只是学生生活中的一种补充,学习才是最重要的。打工只是为了开阔眼界,而不是提早上班。(明白了在大学如何学习;处理好了打工与学习的矛盾关系)

对自己的能力判断过高的人往往容易浮躁、冒进,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在事业上遇到打击时心里落差较大,难以平静的对待客观现实;低估了自己能力的人,则会在工作中畏首畏尾、踟蹰不前,没有承担责任和肩负重担的勇气,也没有主动请缨的积极性。无论上述那种情况,个人的潜力都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个人事业也不可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一)

李开复的新书将在今年6月27日首发。这是他的第六本书,书名叫《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讲述的是他与淋巴癌作斗争的17个月里的故事。

李开复今年54岁,祖籍四川华阳(成都下辖),据李开复的姐姐李开敏在《我的父亲李天民》一文中说,他们的先祖自创刘门教,门生无数,是个书香门第。李开复出生于台湾,有两个女儿。

家里七兄妹,他最小,是父母老来得子,他和他父亲年龄上差了半个世纪。在父亲生病的时候,他总是抢在姐姐们前面,在病榻前给父亲喂食。

李开复在台湾上的小学,中学和大学在美国,念过哥伦比亚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擅长人工智能和语音识别。他曾在苹果、微软和Google等担任要职,其中在苹果工作了6年,微软7年,谷歌4年。在微软和谷歌,他都是负责中国区的业务。2009年他从谷歌中国负责人任上离职创办创新工场。

他曾经有很多标签,最显眼的是青年导师和网络大V。但经历过17个月的“向死而生”后,李开复完成了一次身体和精神的升级。

在这场扑克大赛之前,兄弟会聚在一起做了一次封闭培训,主讲人是李开复。他讲的主题是“幂定律”:创业成功者永远是凤毛麟角,大的成功者的成就,比所有小成功者的成就还要大。

而在过去,李开复更喜欢的是跟创业者大谈“世界因我不同”。

“我觉得自己只有100天可活了”

李开复的病来得很突然。

2017年暑假的一天,李开复在台湾一家医院做例行身体检查,医生建议说,年纪大了,做个核磁共振全面检查下身体很有必要。这是李开复第一次做核磁。

创新工场联合创始人王肇辉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说,大概是2013年8月的一天,他和李开复在河北承德参加一个会议。李开复突然出去接了个很长的电话,打完电话后把他和公司的其他高管叫到一起,说台湾的医生让他尽快回台北去复查一下身体。

起初,李开复不以为然,当晚还跟同事们一起打了德州扑克。第二天跟电影《乔布斯传》的乔布斯扮演者阿什顿·库彻一起接受了腾讯的采访。然后就飞回台北进行复查。

李开复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说,当时检验技师拿着检查结果“哇”的一声瘫坐在椅子上,脸色发白,一言不发。李开复追问半天,医生让他看电脑屏幕,屏幕上一片漆黑,布满了二十多个亮点。

医生告诉他,这些亮点都是肿瘤,他可能得了淋巴癌,也可能是胃癌或者肠癌末期,造成癌细胞转移到了淋巴,当然也有可能只是李开复吃坏了东西,造成淋巴肿大。

当晚,李开复睡不着觉,想起了自己九十多岁高龄的老母。

几天后,王肇辉接到了李开复的电话。电话中李开复语气沉重,说自己可能得了淋巴癌,但他不太相信,不断想用数据和新的检测方法或者美国的案例来证明自己是小概率,直到后来医生从他肚子里取出活体肿瘤,做切片检查后确诊是淋巴癌。

从体检到确诊,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这对李开复和家人都是一种煎熬。

大女儿非常伤心,李开复要不断去安慰她。小女儿当时正好在申请大学,本来成绩不好,听说爸爸可能得病,她拼命努力学习,最后反而成功申请到很好的大学。

“当时我真心觉得自己只有100天可活了。”李开复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在美国的时候,李开复就立了遗嘱,回台湾后,有律师朋友建议他按照台湾的法律重新立一下遗嘱。李开复一直没当回事。这次生病后,李开复赶紧按照台湾法律立了遗嘱,但内容没有变。

“台湾的法律要求遗嘱必须是手写的,而且不能有错别字,开复跟键盘打了几十年交道,这次要带病用笔写字,而且是繁体字,一写就是好多份。”王肇辉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李开复开始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家人身上。他跟妻子说,想再去一次两人认识的餐厅,去两人度蜜月的地方再旅行一次。他不停地回忆起跟小女儿一起在水城威尼斯的游船上,跟着船夫一起唱歌的场景。

最终医生给出的答案是:淋巴癌四期。“这在淋巴癌里属于中间严重程度。”李开复说。

医生一直安慰李开复,说他的病情没有那么严重。但李开复不相信,最后医生无奈之下给他发来一篇意大利

在选择治疗方案的时候,李开复一开始选择中医中药,但后来还是转向西式化疗。在化疗期间,李开复开始构思《向死而生》。由他口述,几个台湾的朋友帮着整理,最后成书。

“你问问自己的心,千万不要骗自己”

确诊之后,李开复决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跟股东、员工、被投公司和公众做沟通。当时创新工场投资了八十多家公司。当李开复在微博上发出“癌症面前人人平等”这句.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724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