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不朽的失眠读后感锦集56句-经典语录

张晓风,台湾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笔名有晓风、桑科、可叵等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江苏铜山人。以下是“《张晓风散文》

《张晓风散文》读书笔记1

台湾出产的女作家中,龙应台和张晓风是有趣的对比。第一印象,龙应台是刚,是冷峻,可犀利如她,竟也写出过《孩子你慢慢来》这样柔情似水的文字;张晓风则相反,初读是柔,是华丽,是美不胜收,却句读处处透着一股子豪劲。

张晓风的散文集《从你美丽的流域》收了许多写儿女情长的篇什。从写作题材而言,张晓风跟其他女作家没有任何不同,爱情、亲情、友情几乎就是她的全部。可是当她起笔运笔,便完全超越了普通女人的情感。《母亲的羽衣》开头描写的是一个温馨场面,女儿入睡前,搂着母亲的脖子问:“妈妈,你是不是仙女变的?”接下来,甜蜜中有了感伤,再往下,又有了沧桑——世间每一个女子,究竟如何藏起羽衣,从仙女隐忍为平凡的母亲?张晓风写得极美,又极沉重,仿佛知悉世间所有的秘密。张晓风写自己的爱情观,一蔬一饭一鼎一镬都是朝朝暮暮的恩情,她说:“爱一个人,原来就只是在冰箱里为他保留一只苹果,并且等他归来……”这是作为平凡女子张晓风的爱情,可是她不凡的时候,爱情便是“执手处张发可以为风帜,高歌时何妨倾山雨入盏”的豪迈与“千泉引来千月,万窍邀来万风”的庄严。张晓风似乎有一种本事,再普通的物事,她总要忍不住翻过来,看看背面,甚至要透过经脉纹路去看它们在几千年前的模样。所以她写给丈夫的情书,写给儿子的诗篇,明明是写私人的感受,却似乎写尽了人类的共同情感,就连她写睡袍、围巾、绣品、油纸伞,也丝毫没有怡红快绿的娇弱之气。

张晓风始终是追求“大”的:大的格局,大的气象,大的胸襟,大的情感。她甚至是有点刻意为之了。十几年前龙应台出版《孩子你慢慢来》时请张晓风写序,我还记得她说的话。她说自己年轻时听到太多对女作家的嘲讽,人们觉得她们只会写些柴米油盐、丈夫孩子,所以就暗下决心,一旦自己“大笔在握”,坚决不写那些遭人辱骂的文字。她真的做到了。事实上从张晓风的文章里始终读得出她的良苦用心,唠叨琐碎自恋自艾她是看不上的,更别说撒娇作态,即使偶尔忍不住写写柴米油盐丈夫孩子,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她写风衣,那风,翻阅过唐宗宋祖,“而你着一袭风衣,走在千古的风里”。她写酿酒的理由:“如果孔子是待沽的玉,则我便是那待斟的酒,以一生的时间去酝酿自己的浓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刹那的倾注。”这样的文字比比皆是。张晓风的文章字里行间有一种江湖侠客的气度。

我读张晓风的感受,是仿佛放舟于岁月长河,溯回从之、溯游从之,追随着一路看来,千回百转,也被那百年烟波水气湿了一身。张晓风喜欢读古书,将它们视为夺地而出的`思想泉脉,她这样写自己读《尔雅》:世界如此简单壮丽,如此明白晓畅,如此婴儿似的清清楚楚一览无遗。我读她,亦如此。

《张晓风散文》读书笔记2

张晓风,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1949年抵台北,毕业于东吴大学中文系。现在台湾著名女作家,也是是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代表作:《红地毯的那一端》,《从你那美丽的流域》,《玉想》,《秋千上的女子》等。有人评价她的散文说:“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一直,就喜欢那些可以把古典信手拈来的作家。在他们的笔下,古典不在是在泛黄的纸堆里淹没,而是活灵活现地走了出来。如果是女作家,我认为她一定是着一席古衫,身上泛着宋词的馨香,款款而来。张晓风应该就是那样的一位。也许因为她的知识,也许是她有着一份敏感的心灵,把古典的花朵一一摘来,成文中花小小的一瓣馨香。在《秋千上的女子》里,她引用了古诗里好多带“秋千”的诗句:“秋千外,绿水桥平”,“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敢上秋千”……

还有,她的文字,还会用古代耳熟能详的事迹阐发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因为走了那一步,文章就可以更容易打动读者。《不朽的失眠》中,她写的是张继落榜的事。作者根据自己独有的

她的语言,是成熟的。她拥有的不仅是自己的风格,还有就是大胆奇特而又贴近的想象。她在《常常,我会想起那座山》,中,把纷至沓来的群山比作花瓣,水上的自己比作花蕊;在《也是水媚》,因为报纸分好的类,看起来像一垛垛的砌砖,她仿佛就成了俯首着古墙而望的人,看到了高棉,看到了越南,看到了孟加拉,也看到了自己的故乡。如果一个作家连比喻也独具特色,那样的作家就真的成“家”了。我们在学一些作家文字的时候,不仅仅要看她们怎么写,还要看是他为什么会写这样的事情,又通过怎样的思绪转化,写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字。

余光中说:“张晓风不愧是第三代散文家里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这支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而即使在柔婉的时候,也带有一点刚劲。”张晓风,也只是尘世间一女子。只是,她通过自己独到的笔墨,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文字天地。闭上眼睛静听,那里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张晓风散文》读书笔记3

每个周五下午孩子们走了以后,都是我们教研的时间。但是今天的内容却很特别,老师们一起坐了下来,我的同事,也就是曾经被晒过育儿经的那位家长韩总为我们带来一篇散文《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作者是张晓风。

说实话,每到周五都是我们最忙乱的时候,孩子们提前放学,招办有两位老师因为押班车要提前走,会扔下一堆的事情,而这个周五又是我们春晚前的最后一个周五,我们还想再讨论讨论晚会的节目安排。六龄童2011年春季招生已经开始了,我们要研究招生的问题;记忆力课下周怎么上,我们还要研究一下;语文和数学如何巩固也要一起议一议……平日里,我们根本没有时间聚在一起,只有周末这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如果家长接孩子晚了,可能还不到一个小时)。很多的事情堵在我们心里,大家只是觉得有点燥、有点急,只是觉得不想坐下来学习这篇散文,似乎是浪费了我们宝贵的这点时间。

但是淡淡的音乐响起,吕主任为我们轻声地念着这篇文章,一个小男孩子第一次独自上学的样子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闭上了眼睛,静静地听着,静静地想象着文章中的情节……

在我心里有一种暖暖的、非常安静的感觉,我知道,其实家长已经交给了我们这些孩子,明年他们会变成怎样的少年人呢,未来将变成怎样的青年人呢。我们做教师的,除了爱以外,还有着那么多的责任。是呀,一个小小的孩子,在我们眼前长大成人,他们将走向何方?孩子要面临很多危险,而孩子却并不知情,他们能健康成长又是何等的不易。我们怎样给孩子一个“诚实又颖悟”的童年,我们怎样教会孩子正直和善良,面对如饥似渴般贪婪吸收新鲜事物的孩子们,我们做老师的能给他们什么。

家长交给我们你们的孩子,我们将交给你们一个怎样的未来呢?

读着文章,心里说不出的感动。面对一个个可爱的、纯洁的孩子,我们是何等的幸福。我们的一切努力,就是要把家长交给我们的孩子教育好,还给家长们一个健康向上、正直良善的少年人!

很奇怪,当我听完了这篇文章,我并未感到责任的沉重,反而觉得这个责任是多么的美好。这份责任带给我的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了自己内心一份难得的宁静。我似乎看到那个可爱的、背着小书包走在上学路上的小男孩儿,在我的六龄童班里,不是正有一群这么可爱的孩子们嘛。

文章听完了,内心平静了许多,面对“教育”这个甜蜜的“负担”,我想说,让自己沉下来吧,没什么大不了的。

天天忙忙碌碌的老师们,缺少的就是这份难得的平静,我们被太多琐碎的事情所缠绕,内心的浮躁,对我们是致命的。

感谢这个安静的午后,感谢这次独特的教研,感谢那个可爱的小男孩儿……

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家长交给我们一个孩子,我们还给家长一个怎样的少年,一个怎样的青年!

夜读晓风散文,为那美丽的文字和美丽的情怀而感动。

“校车过中山北路,偶然停在红灯前。一阵偶然的阳光把一株偶然的行道树的树影投在我的裙子上。我惊讶的望着那参差的树影——多么陌生的刺绣,是湘绣?还是苏绣?然后,绿灯亮了,车开动了,绣痕消失了。

我那一整天都怀抱着满心异样的温柔,像过年时乍穿新衣的小孩,又像猝然间被黄袍加身的帝玉,忽觉自己无限矜贵。”

“ 在乡间的小路边等车,车子死也不来。我抱书站在那里,一筹莫展。可是,等车不来,等到的却是疏篱上的金黄色的丝瓜花,花香成阵,直向人身上扑来,花棚外有四野的山,绕山的水,抱住水的岸,以及抱住岸的草,我才忽然发现自己已经陷入美的重围了。

在这样的一种驿站上等车,车不来又何妨?事不办又何妨?

车是什么时候来的?我忘了,事是怎么办的,我也忘了,长记不忘的是满篱生气勃勃照眼生明的黄花。”她有着这样一颗容易感动容易快乐的心!这样雅致的情怀!裙子上参差的树影能让她一整天都怀抱着满心异样的温柔,疏篱上的金黄色的丝瓜花能驱散琐碎的小烦恼,并让她长记不忘那明媚之美。

文人的心大抵都是这样柔软,常人眼里平凡不过的事物,却能让诗情画意在他们心里荡漾开来。美好快乐的心境像清泉般滋润着他们的生活。

从《敬畏生命》开始认识张晓风——恬静,清新却隽永非常,从那时起就开始喜欢上她的散文了。后来来对她渐渐的了解的多了,才知道她是一个笃信佛教的人。一切释然!她那“婉中带刚劲”的'笔风竟是有佛家的出入之辩。

就像她的名篇<<不朽的失眠>>描述失意的张继的心思是那样的千回百转,从愤然到释然,虽然是短暂的一夜,却是心态描绘的那样的令人信服。就好像她自己穿越千年回到姑苏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失意者一样。我毫不怀疑的认为是她那虔诚的礼佛之心赋予了她散文中如此强烈的人文情怀。对生命的由衷的赞扬,对自然由衷的敬佩是她散文思想的核心。

一般的散文都逃避不了耳提面命般的说教,让人读之生涩异常。而张晓风却像一个诵读佛经的居士一样,引领着我们一同走向安静平和。她的文章特色就是娓娓道来的感动……

张晓风得过台湾"中山文艺奖",当选过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她那婉约而又高华的文笔,在小说、戏剧、散文三个不同的文体领域驰骋,取得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成就,而真正为她赢得声誉的,是她的散文。

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称赞张晓风的散文往往"有一股勃然不磨的英伟之气。"大陆著名散文评论家楼肇明认为张晓风散文蹊径独辟,开创了"散文创作的诗性解释学道路"。名篇《地毯的那一端》是以一个天真浪漫的纯情少女情怀在抒写人生。选自散文集《步下红毯之后》中的《种种有情》这篇散文,写的是作家从生活的渊泽里捞起来的种种不尽的有情事。篇中的一点一滴小事,在作家的细细咀嚼与爱心关照之下,发掘出入世间的真、善、美,而散文中的事件与情感,则进一步展示了作家以爱心拥抱人世间的胸怀,使读者由微至宏地感受到宇宙人生的哲理与诗意。

而同是选自《步下红毯之后》散文集中的《许士林的独白》这篇散文,是凭藉古代故事《白蛇传》中白素贞和许仙的儿子许士林叩拜母亲这一情节,淋漓尽致地发挥想象力,"细细表出许士林叩拜囚在雷峰塔中的母亲的心情",写出人间的聚散无常,写出母—子情感的惊天撼地,令人读之荡气肠,情不能已!可看出在《步下红毯之后》散文集以后,作者显然给我们展示了更广大、更庄严、更美好的人生。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观察思考生活的深入,张晓风进一步领受了社会生活的风风雨雨。

在她笔下,或写身边人、事、物;或写自然花草、景物游览记;或写读书感想,以思绪的汲绠,掘地数寻,从古代历史人物身上汲取透明的诗。我们从中所感受到的,是对于母爱亲情的赞颂,是对于生命的礼赞和现实人生的关怀。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730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