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汇集60句-经典语录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1

不知道怎么的,读《存在与虚无》就成为了我一个久未实现的夙愿。因为这书实在难找,书店不卖,网上不刊,我都差点想邮购了。还好,就像海德格尔说的一样,事物总是呈现在因缘之中,既然我有此意向,这事物就会有与我照面之时。但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个因缘之点竟然会集在一个旧书店里,一看到此书,立马买下,价钱很便宜,不到一半,而且是全新的,这不禁让我感叹:谁跟它怎么没缘呀!

《存在与虚无》由法国的让·保罗·萨特著。他“孤零零地活着,完全孤零零一个人”。以哲学家的坦率点出了人的存在的本质特征:是虚无之上存在起来的存在,是活着但又必然死去而重归虚无的存在。在本书中,萨特确定了存在的范畴,确定了自为的存在的结构与特性及其存在规律。在这个基础上,探讨自为的存在与其他的自为的存在、与自在即与处境的具体关系,从而论证了人的自由,并且最终以现象学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伦理意义,这也是“现象学本体论”的落脚点。

书中提到“自为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和“自在的存在”相反,它是指人的意识的存在,它是以对“自在的存在”的内在否定来规定自身的。自为的存在就是意识面对自我的在场。意识不能与自身重合,它是存在的减压。意识由于就是自己虚无化的能力,就是它固有的存在方式的原因,但没有任何东西是意识的原因,所以,意识在其存在中既不能被异于自己的东西解释,也不能被自身解释。“自力的存在是自我规定自己存在的,因为它不能与自身重合。由此而来的结论是:人是虚无由之来到世界上的存在,意识于是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人的内在结构。

人是“存在的虚无”,又是变成存在的虚无。自为不断地存在着,不断地显现,在消失之前无限地成为“自在”,也就是说从外部把握这个自为,意识就在“对某物的意识”时,成为对事物的某些“观点”,事物从而就有了规律或必然性,有了规定。意识与事物的关系就使意识成为与事物同类的存在,这种存在就表明了人的外在结构,就是“人为性”。自在的存在是脱离时间性的,而自为的存在是在时间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萨特对三维(过去、现在、将来)时间的现象学进行分析,目的是要达到对时间性的整体直观。“过去,就是我作为超越物所是的自在”。“现在不存在,现在的瞬间源于自为的一种正在实现的、物化的概念”(第172页),现在不是其所是(过去),又不是它所不是(将来)。而将来,则是现在朝着它超越的可能,它永远在人的前方,等待他去实现。所以这将来的“现在’实质是一种作为将来的虚无,在它过渡到显现出来的“现在”状态时,它的实现就变成了虚无。这就赋予作为整体结构的时间性以应有的意义。到底什么是虚无?实际上,虚无什么也不是,因为虚无就是什么也没有。我们不能像思考实有的东西一样来思考虚无,虚无是实有的对立面,其性质与任何“有”完全不同,但没有“无”也就没有“有”,老子不就说“有无相生”吗?没有“虚无”也就没有无所谓“存在”,逻辑上“有”就是靠“无”才能加以定义,虚无不在别处,就在存在内部。

虚无本身的性质决定它并不存在,它是“被存在”,它不可能自我虚无化,必须要有一种存在(不可能是自在的存在),这种存在具有一种性质,能使虚无虚无化,能用它的存在。

承担虚无,并以自己生存不断支撑虚无,通过这种存在,虚无来到事物中。就是说虚无由之来到世界上的存在应该在其存在中使虚无虚无化。而这种存在也就是它自己的虚无。这种要求通过虚无化(对自身和世界)去追求存在(自在的存在)的存在的脱离,就是人的过程。

但是人总不能忍受人的本质的不固定性,这种情境造成人的不安全感受,所以,人要努力寻找使自己由“自为的存在”变为“自在的存在”,变得像那磐石一般有不可动摇的坚实性。然而这可能吗?萨特沮丧地看到,由于人有意识,这可恶的意识,使人总处于摇摆之境。只要人活着,他就找不到他的坚实性。人的存在的极端不稳定性和偶然性是他命中注定,是悻论。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2

《存在与虚无》是萨特对我们的挑战之书,他的挑战不在于这本书你是否能读懂,而在于你敢不敢认真地读到生命的骨子里去,敢不敢接受这种哲学思辨——破灭所有让我们活得舒适、活得虚妄、活得借口的骗局,敢不敢跟他走一趟从虚无的灰烬中脱胎重生的旅程。

根据虚无的概念,虚无,或者说虚无化起源于对被虚无化的对象的“漠不关心”。萨特接受了海德格尔的观点:世界上的对象以工具性的关系暴露在人的面前。于是人被包围在这些对象或者说这些关系中间。“人在‘包围着他’的存在中间”突现而是世界被发现。这个发现过程就是否定过程。“人的实在分泌出一种使自己独立出来的虚无。”萨特说,这种可能性便是笛卡尔、斯多噶学派所谓的自由。

对于自由的问题,萨特在第四卷的第一章开始着重提到。不过到这里我们至少可以肯定人不是首先存在而后获得自由的,“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这样说也许还不准确,事实上,人存在与“人是自由的”两者没有区别。这如我前面通过否定的概念所理解到的那样:否定的过程亦是自身形成的过程,自由既是一种形成,准确一点说,自由既是存在着。

长话短说。虚无源于一种“漠不关心”,其对立面存在则对应于一种“关心”,换个词,即“采取”。但是存在并不是被莱克的那种“存在即是被采取”且否定其它形式的存在(如自在)。我们可以换个更好的词,即选择。价值、意义诸如此类的观念都是“从其要求中获得其存在的,而不是从其存在中获得其要求的”。

按照黑格尔的观点,我们所直观认识的东西都是抽象的、有限的。无限的存在是超认识的。真正的具体是存在物连同他的本质。如此,存在就成了最抽象且最贫瘠的。存在是直接的,本质是间接的;存在是抽象地,本质是具体的;存在是有限的,本质是无限的;存在时显现,本质是起源。“存在返回到它的基础,存在超越自身过渡到本质。”于是存在是先于一切规定的无规定,是作为出发点不被规定的东西。于是黑格尔在《小逻辑》中写道:“这存在是纯粹的抽象,是绝对的否定,直接的说,就是非存在。”这样一来,纯存在与纯虚无便是同一个东西了。事实上,与前面的否定变成纯粹的肯定是一个道理,这里只是一种纯粹的意见。

总的说,黑格尔的本质囊括了存在,并成为了其逻辑上的起点,是“从作为抽象物之基础的具体物出发的抽象物。”存在与虚无的区别在黑格尔那里仅在于意见。

这一点是与萨特根本矛盾的。黑格尔说存在与虚无均为抽象地虚空的。然而他的确忽视了一点:前者是不透明的认识上的不可抵达,而后者则是某种事物的虚空。斯宾诺莎说:“任何规定都是否定的”,在萨特这里,借用一下,即:“任何否定都是规定的.”。否定,意见。总之“非存在只存在与存在表面”。

而后,萨特又从现象学角度阐述了虚无。事实上和上述的从辩证法的角度的阐述一样,都是在辨析、强调概念,理论并未向前推进,只是原地巩固。于是这一段不再赘述。而在探讨虚无的起源时,萨特才真正开始触及其理论的要害。事实上,萨特完全可以吧第一卷的前四节归入导言中。把《虚无的起源》作为第一卷的开头。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3

维克多·雨果曾经说过,一种思想一旦适应了时代,就有无比的力量。这正是保罗·约翰逊在《知识分子》中,引用来定义存在主义地位的话。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既是一种出世的玄学,它带有鲜明的个人主义、抽象主义、唯心主义色彩;而它又是激情的行动哲学,大胆地宣扬自由,号召人去选择、行动,以此来决定自己的人生。也正是这种人道主义关怀的精神这使得存在主义,至少是作为它的一部分的自由选择论,能够上升至一种社会思潮,成为了大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世人的精神支柱。

萨特的理论形成之初便是着眼于对现实的人的困境的分析,这困境最主要体现在后来萨特的小说《恶心》里,主人公那一系列钻牛角尖的“人对于无可溯源的‘存在’只能表现得无能为力、呆若木鸡”的困惑上。萨特有超越这种现实的强烈愿望。在30年代初,受到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启发,又直接为海德格尔的“存在何以为存在”的主张所影响,萨特选择了从人的意识出发去研究人、人的存在和研究世界,并最终找到了一种排遣“自在的恶心感”的方法。存在主义高调地宣扬人的主观能动性,它告诉人们如何从荒谬的偶然存在中清醒过来,并跳脱出去。

30年代对萨特来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事实上,萨特成为法国青年的精神领袖正是在之后的40年代初。当时,在《恶心》之后发表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正与日俱增地扩大着萨特学说的影响力,同时期的萨特的戏剧《苍蝇》和《禁闭》的先后上映,无不是对其学说的通俗化演绎;特别地,加诸这些小说、哲学文章和剧本的是“花哨的法国式评注和某些当下事件,传达了隐藏着的对抗性”。这样一来,一方面,萨特似乎准备要为自己那“朦胧的成为左派和青年阵营中的分子的渴望”付诸一些实际行动了——正是在二战爆发之初萨特决定对政治介入,而1940年前他基本上是一个出世的、没什么政治主张的人;更重要的另一方面,他那富有挑战性和颠覆性的个人主义哲学迅速成为了一种现世最夺目的主张,为当时的人们打开了一扇亮窗。

存在主义几乎等同于一种信仰,那是对生命自由的信仰。萨特抛弃了告诉我们,人是注定自由的,而这种自由正是通过人的选择与行动被赋予意义的。如果一个人走上了敢于行动而富有勇气的道路,那么他就是自己灵魂的绝对主宰!这无疑是一个任谁听到了都会幡然醒悟的“正确的观点”,而它本身流露出的人道主义关怀和积极向上的风格,对于当时陷入战争的迷惘的一代人和之后的数十年间所有体验过极权主义噩梦的人们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试想当一个人觉得他是能够冲破禁锢了的时候,还有什么是值得畏惧的呢。

可惜的是,萨特向人们鼓吹的那种美妙的自由却不是唾手可得的。这一切更像是萨特标榜了一种“理想的人”应当有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浪漫却不切实际。

存在主义的基本命题从一开始就针对古典哲学的“抽象人学”,他们认为这种普遍人性论抹杀了人存在的主观性和丰富性,企图以完全相反的方法来建立自己的“人学”。

所以,存在主义本体论将存在定性为“自在的在”与“自为的在”。“自在”体现一种顽固的荒谬性,存在就是存在本身,别的什么都不是。它既是外部世界、物质的范畴,又不完全等同于我们所能理解到的物质。因为我们所理解的外部世界,已经加入了自我意识的作用,被人为地赋予了它意义。所以“自在的在”是完全被动的,例如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是不可溯源,绝对偶然的。“恶心”的哲学意义即是对于纯粹偶然荒谬的“自在”的反感:“我们甚至不能问一下这一切东西是那儿来的,也不能问为什么要有一个世界,而不是什么都没有——(《恶心》)”。与“自在”的荒谬不同,“自为”是意识范畴的,萨特强调“存在先于本质”,其中的存在是指“自在”,而本质,就是指通过意识追问和领会到的自身的存在。“自为的在”是积极主动的,它是指向自身又是与自身分离的对一切既定的否定,即,没有什么先验的自我,人他自己不断造就的一个东西。

然而从客观的角度、一个自在的角度,否定性似乎是不存在的,否定仅仅是存在于意识中,作为我们处理知识的一种手段。也就是说,否定似乎只是一是给事物打下的一个印记。否定只能显现于自为之中。能够说声“不”的必要条件便是皮埃尔纠缠着咖啡馆,或者说虚无纠缠着存在。

现在谈论将来。

自在不能是将来,比如说满月不能是新月的将来,只有当满月向人进行自我揭露时才是将来。在此之前它和过去一样是自在,满月之所以是将来,那是因为它是新月本身包含着的满月的存在,只有像新月这种拥有一个要成为其存在的存在的存在,才拥有将来。

那将来是什么呢?将来不是表象,因为第一,作为未来的`表象是与我的表象相异的,于是它不是我的未来;第二,即使它是我的表象,也只是我的现在;第三,即使说这是一种受未来推动的作为现在的表象,它仍然囿于现在,无法预感未来。

自为只有从未来出发来到自身,自为自身之外朝着未来存在,它才是未来最重要的部分。比如说,运动员在接到迎面而来的网球之前的一系列运动(视线的移动、手臂的运动、起跳,等等)只有在运动员拥有一个击球的将来时才有意义,这些运动的意义与运动员的此在总是有距离的,外在于其自身的。

在谈论现在时萨特曾经指出,自为是一种逃遁,一种超出存在向着…的逃遁。自为是一种欠缺,它为了逃避存在而现时化(现时总是欠缺的),可能是自为所欠缺的东西,是相距于我所是的东西的在场,逃遁是朝着自我的存在儿逃遁。将来是欠缺,这使得在场的逃遁不再是自在,不至于陷入同一化。

自为不能是一种完全被确立的状态,它把自己看成未完成的自为,不断出没于反映-被反映物,从而使双方都被对方理解成一种尚未存在的东西,但满月是与新月一同涌现出来的,否则新月就无法面对满月把自己表现为尚未成为的满月。

最近借助杜小真的《存在和自由的重负》来理解《存在与虚无》,读得断断续续,中间还穿插读了沈复的《浮生六记》、纳博科夫的《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和博尔赫斯的《私人藏书:序言集》。因为较之后者的文学美带来的消遣性,前者更多是思辨的推论说理,需要安静的外部环境和沉着的内心状态。

所以我读得很慢,基本上是读几页大脑就开始疲惫,要睡一会儿再接着读,就是在这种“半昏迷”状态中一直读到了杜小真对“否定”的解读,到此读的每一页都通透明白,十分畅快。再回过头来比对之前写的《存在与虚无》的笔记,发现自己在不知道自己已经理解了的时候已经理解了,十分奇妙。

本篇主要再述从导言到第一章的“否定”的相关问题。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的“存在”是指自在的存在,虚无是指自为的存在,萨特更加关注后者。

萨特否定本质说,是因为事物的存在就是一个显像系列的集合,它只是一个整体,不能表明它“背后”有什么(本质),本质就是显像,现象是什么,本质就是什么。

萨特着重论证了一个“纯粹意识”的存在,它不是笛卡尔说的“我思”,也不是“认识”,而是把一切异于意识的东西从意识中剔除出去,得到一个对整个世界的位置性(对峙)意识,它是被净化了的,最纯粹最干净的意识,萨特认为它是一切哲学的起源。

这种纯粹意识在萨特看来是纯粹的虚空,是什么都没有,它要通过这个世界才能被揭示出来,这是意识的超越性,它依赖世界,但是只关心(揭示)自己。

当我们对具体和抽象进行考察,对虚无和无进行考察时,所采取的态度就是“考问”,而“考问”是架在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桥梁,因为提问本身就包含了是和否两个答案。

关于存在、否定和虚无的关系,杜小真引述了两个非常易懂的例子,一个是生命、自杀和死亡的例子,生命不能引起自杀,自杀是对生命的否定,通过自杀向自在的生命进行超越,使虚无有了意义。还有一个是金指环的例子,构成指环的金子是存在,指环中间的孔洞是虚无。

通过这种否定活动,人一直徘徊在存在和虚无之间——我想戒酒,就包含着我可以酗酒的`否定可能,这就是人的自由,正是人生而拥有这种自由,无可逃避,也就成为了我们生命的重负(书名即来于此)。

萨特经常引用胡塞尔“悬搁”的说法,“悬搁”就好比,为了看清一幅画,必须要后退几步,与它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悬搁就是不在场,就是对现实的否定,萨特把这种虚无化的行为称为“想像”。上文所说的“纯粹意识”是没有被意识到的意识,而通过否定将反思引入意识,就是对虚无的意识,虚无就是对虚无的意识。

我们对这种虚无(的意识)采取的态度是焦虑。焦虑分为面对未来的焦虑和面对过去的焦虑。人面对悬崖产生的焦虑就是面对未来的焦虑,之所以有这种反思的焦虑,是因为我意识到我有选择跳下去的自由,要消除这种焦虑,就是要立即采取行动(小心翼翼地迅速通过悬崖);酗酒者的焦虑就是面对过去的焦虑,因为反思使他意识到,他完全有酗酒的自由。

对于酗酒者来说,戒酒的决心已经成为过去,通过自由而对决心的否定而分泌出的虚无,把他同他本身分割开来。

但是为什么大部分人不会受这种永恒的焦虑困扰呢?萨特提出一种“严肃精神”的说法,这些人把世界的压力视作理所应当,他们心满意足地屈服于这种压力,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自由,因此也不会对这种自由感到焦虑。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如此,他们相对存在于自在之中,没有对虚无的意识,也就不用探寻背后的自由和绝望。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754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