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与安生的读后感汇编70句-经典语录
读《七月和安生》时,我被诱入了故事深处。当我读到:“我已经无法再伤害你,七月。我是你这一生最应该感到后悔的决定。当我问你去不去操场。你不应该跟着我走。第一次,七月看到安生明亮的眼睛开始黯淡下去。像一只鸟轻轻地收拢了它的翅膀。疲倦而阴暗的,已经听不到凛冽的风声。……” 我从未见过安妮的文字里透出过这么多的忧伤,令人窒息的。或许这是唯一一篇关于友情的,而对于友情她胸怀着的巨大的柔情才充分地溢出来,贯注到字里行间。而对于情,安妮地思考关于它所带来的疯狂与占有,情作为背景总是灰色的,让人看不到一点儿光亮。但也许仅仅是,友情还是情在她那里(在这篇文字里)并没有清晰地分野。 我长久地沉醉在《七月和安生》里,站在远处看两个十三岁的少女在操场上闲谈,看她们并排躺在床上,安生因为害怕而搂着七月。安妮的文字在这篇文字里是这样的强力,它们推着我快步地走,停不下来。七月在站台上送安生离开故乡,她被一种钻心地感觉罩住,蹲下来哭;她到上海去看安生,远远望见荞麦一样肤色的安生,她病态的瘦,只有她的笑容是她所熟悉的,那个树上的女孩。假如你们都看了这篇文字再来看我的诉说,也许觉得这些复述太过蹩脚了,但这些情景在我心里一再地重现,使我忍不住。 这是一篇关于两个女孩之间友情的故事,其中的家明只是她们产生挫折的道具,假如没有他故事也可以继续,只是来得不够强烈。安妮是偏安生的,在这两个角色中,应该是这个和她更为相象些(我希望这样说不会引起一些人的反感,在我看来那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她给她安排了死亡,在她看来死是美可能达到的极致,而七月还要继续活下去,的可能在后面,但很难企望其中还有多少令人心动的美。 家明没有自己的选择。安妮让他喜欢安生更胜过七月是因为她觉得这是一种自然的判断,正常的心智和对美的直觉能力。“家明说,安生是个不漂亮的'女孩。但是她像一棵散发诡异浓郁芳香的植物。会开出让人恐惧的迷离花朵。”我觉得在安妮那里,恐惧一词的含义常常就是的另一表达。假如我们不能对一个对象产生美和的感觉,那么很难想象我们会因它而感觉到恐惧。当然这个概念并不是可以任意延伸的。 在《七月和安生》里,即使不加注意,也可以看到安妮把所有美好的联想和描述都送给了安生,和她的其它许多作品中的女主角一样,她在对她们的美的渲染上从不吝惜笔墨。 “很老的樟树,树叶会散发出刺鼻的清香。安生踢掉鞋,用几分钟时间就能爬到树杈的最高处。她像一只鸟一样躲在树丛里。晃动着两条赤裸的小腿,眺望操场里空荡荡的草地和远方。七月问她能看到什么。她说,有绿色的小河,有开满金黄雏菊的田野,还有石头桥。一条很长很长的铁轨,不知道通向哪里。然后她伸手给她,高声地叫着,七月,来啊。七月仰着头,绞扭着自己的手指,又兴奋又恐惧。可是她始终没有跟安生学会爬树。” “七月想,如果安生在这里,她还会踢掉鞋,爬到树上去眺望田野吗。安生坐在大樟树最高处的树杈上。空旷操场上回旋的大风,把她的白裙吹得像花瓣一样绽开。安生伸出手,大声地叫着,七月,来啊。她清脆的声音似乎仍然在耳边回响。” “那天晚上,七月看见少年的安生。她穿着白裙在树上晃荡着双腿。长发和裙裾在风中飞扬。还有她的笑脸。” “但是安生一贯都这样。就像13岁的安生会踢掉鞋,飞快地爬到树上。她把她的手伸给七月,她说,七月,来啊。但七月不会爬树。她仰着头看着树上鸟一样安生。” “安生在阳光下的笑脸。她说,我们去操场看看吧。散发着刺鼻清香的樟树。安生在风中绽开的如花的白裙。” “我你。七月。她们回到母校的操场去散步。有樟树的地方已经盖起了一幢新的楼。安生说,这里曾经有非常刺鼻的清香。她闭上眼睛深深呼吸了一下。似乎依然是站在浓密的树荫下面。可是她已不再是那个穿着白裙的光脚的女孩。会轻灵地爬上高高的树杈。旧日时光早已一去不复返。只有铁轨还在。依然穿过田野通向苍茫的远方。安生说,小时候我非常想知道它能通向何方。现在我终于知道了。原来它并没有尽头。” 以上的五个段落(或许)分别散处于小说的各个阶段,树上女孩的形象慑住了她,使她不得不一再地重复,在随风飘的白裙和散发着刺鼻清香的樟树上,留下了关于少年安生的一切。她在树上望着通向远处的铁轨,对自由和未来充满憧憬。 在小说结构上,本篇基本上采用了线性叙述的手法,但她巧妙地利用这种反复吟唱主旋律的回旋手段弥补了直线叙述可能带来的平淡。在这篇小说里许多情节是被多次提起和加以利用的,比如阳光下的合影、铁轨上的一对少女、七月在心里想着可以拿什么来和安生分享等,所有这些象某些电影画面一样,在小说中不断地闪回,与总体上的对往事追忆的调十分贴切。对那些抓住我们自己的意象和情节,不要轻易地让它过去,因为美有时是非常吝啬的,它并不象想象地那么多。 在《七月和安生》里,安妮一贯的文字风格得到最好的发挥,词语的洗炼和平淡地叙事格调似乎特别适合追忆式的诉说。她如同面无表情地讲着一个往昔的故事,一直讲到对面的人心里渗出血来,而她似乎还在微笑着不肯停下来。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写一篇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1
好闺蜜爱上同一个男人这种老套路,小说《七月与安生》之所以能成为经典,除了当年那种让人惊艳的语言风格之外,还因为比起一般的三角恋,七月与安生之间,闺蜜情超过了男女情,但却并非是因为有人发扬圣母风范,说什么假大空的只要你幸福我就幸福的鬼话,而是因为七月与安生代表着一个人灵魂的两个对立面,一个渴望安定,一个渴望漂泊,一个总是以被选择来逃避内心负累,一个总是主动选择主动背负。而两个女孩之间即便彼此伤害到刻骨依然无法割舍的友情,是因为对方身上有自己没有的品质:我爱你,因为你刚好是我向往的那一半灵魂。
如果有机会,能用内心另一半的灵魂去过另一种生活,那是难得的圆满,若不能,那是宿命。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都活在宿命里,圆满的人生就像完整的人格一样,稀少,且可遇不可求。《七月与安生》观后感250字
安生看似叛逆张扬,实则骨子里渴望安定的爱和生活;七月看似文静乖巧,实则骨子里向往自由的灵魂;安生爱七月,七月也爱安生,家明的出现,安生选择离开和成全,七月选择默认和把握,就像七月说的她对自己失望,她没有办法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安生,她对安生的爱是自私的,对家明的爱是自私的,但在最后她还是选择了安生,我恨你,但我只有你。她和安生就像两个藏了刺的刺猬,一旦露出刺便互相刺的遍体鳞伤,互相伤害后又心心相惜。影片中她们多次的分离也预示着结局的分离,最后一个场景,安生看到镜中的七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感觉是一部非常慢热的电影,说的是两位基友之间分分合合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像双生花一样,小时候7月是一个乖孩子,有幸福的家庭,爱护她的妈妈,他的人生,是可以看到边界,和未来的。安生不同,出生在单亲家庭,生活飘零。却没有想到,过了十八岁之后,两个人的角色会发生互换。又好像是一个围城,没有得到的,总是想念。我想这可能是每一个个体,都希望得到圆满的生活。正如陈奕迅歌词所说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这部电影教会我的'事。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是那些人和那些时间,以及在那些时间里和那些人一起做过的事。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2
友情就如二三月的阳光,当你无助之时,她就如天使般张开双手,带你走向黎明;友情就如南飞的雁,当你失去方向之时,她就会围绕你身边,陪你走向远方。往往说之所以两个人可以成为朋友,在二者身上必有相似之处。但这相似之处最可怕的是二者会爱上同一个人,这样当友情遇上爱情会是什么样子呢?带着这份好奇心看了七月与安生的故事。
《七月与安生》是由陈可辛监制,曾国祥执导的现代爱情电影。由周冬雨,马思纯,李程彬等主演。该片由作家庆山的小说改编,讲述了两个从13岁开始就相识的女孩七月与安生,心心相惜成为彼此最好的朋友。机缘巧合之下,七月与安生爱上了同一个叫做家明的男生,
一个温柔恬静,一个热情似火,完全不同的两个女孩却走到了一起。其实安生的内心是脆弱的,虽然她表面很张狂,她的内心是极度缺少爱的。但七月由于家庭修养问题是个温柔的女孩,就这样两个不同的女孩走到了一起,爱上了同一个男孩。自从那晚七月给安生流露了她的心声后,暗恋家明,第二天安生就去学校警告家明,要好好对待七月,那种与众不同的个性深深吸引住了家明。但在第二天七月就像家明图书馆表白,最后俩人愉快在一起。安生作为七月最好的朋友当然是第一时间见证他们爱情的人。从此三人行,一起游玩。可家明的内心还喜欢着安生,那个感觉很与众不同的女孩。由于一次爬山活动,七月发现了这个秘密。从此安生告别了这片土地,踏上了流浪的征途。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在这途中发生了很多巧合。家明再次遇到了安生导致一切的误会发生,这时候的安生已经累了,想当初的七月一样,想有一个安稳的家,而七月由于家明的离开而重复走上了安生流浪的道路。两个女孩就这样因为爱情互相折磨着。我的心也颤颤发抖,她们的情感过于真挚。当七月抱着大肚子找到安生时的那一瞬间,在她的脸上仿佛看到了一切都安稳了。但最后七月死了,难产而死。安生开始了照顾她孩子的生活,从此再也没要她自己的孩子,写下了七月与安生。
其实友情就是这样,爱恨交织,所谓我的生活融入了你,你的生活中也蕴含着我;当我们再次相遇的时刻,你我彼此相靠,依然是一个整体。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篇一】
在我的观影史上,最好的电影都是西方的,后来韩国的一些电影不错,越来越好看,但自从我1988年从美国留学归来,对中国电影的印象却是:还没有到能够看的程度。
回顾中国电影的历史,小时候看过些描写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的电影,比如《小兵张嘎》之类的(我们小学的一位长着娃娃脸的小女生还被选中在电影里出演一个群众演员——看小嘎子跟胖墩摔跤)。到了文化革命,所有的电影都被禁掉,只剩下八个样板戏,全世界电影史上没有见过的奇观是:为了一个电影的评价和能否上映,中央政治局要开会定夺(以大庆王进喜为原型的《创业》)。你能想象美国总统副总统开会定夺一部好莱坞电影能不能上映吗?那个时候大家完全没有电影可看难道不是必然的吗?
改革开放之后我去了美国,回来后看到中国有电影了,也不完全像教育宣传片了,有的竟然能在国际电影节得奖了。我把近年来的获奖电影分成两类,一类是浪漫主义的,一类是现实主义的,前一类如张艺谋的电影;后一类如贾樟柯的电影。这些电影不仅是可以看的,而且已经达到了电影艺术的巅峰。然而,不客气地说,属于商业电影范畴的各种类型片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像郭敬明韩寒的影片甚至都不是专业导演做的,只能说是蹒跚学步(有一次我碰到戴锦华,问她对《小时代》的评价,她老实不客气地对我说:你别跟我提这个,那根本就不是电影)。所以我一直觉得,中国的类型片还没到能看的程度。
近年来最火爆的只有搞笑的喜剧片,票房动辄过亿的都是这类,中国观众对于宣传教育片的反弹以一种夸张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除了喜剧片,严肃一点的全都无法接受,没人看。记得《万箭穿心》上映前,营销忽发奇想,想让文化人来帮助宣传下,找了崔健和我去看片,看后想句宣传词。我看后觉得非常好,想的宣传词是:这是曹禺《雷雨》之后最好的一个悲剧。没想到被他们一口否定,原因是:只要在宣传语中出现“悲剧”二字,票房就完全没指望了。难道中国的观众已经完全受不了任何严肃和沉重的话题了?
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严肃主题的现实主义影片还是在艰难地发展着,我们看到比较成功的例子是《桃姐》,它只是描绘了一个普通的人际关系,一个男人跟他家保姆的'故事,但是感人至深。看过《七月与安生》之后,我欣慰地感到:中国的写实主义电影也到了可以看的水准了,而且已经相当好看了。影片描写的是两个女孩的友情,她们爱上了同一个男人,以及后面发生的一系列冲突,悲欢离合。痛苦在折磨和考验着她们的友情,她们的友情命运如何?是中断还是延续?最终是个什么结局?影片从一开始就让人带着这个悬念,从头到尾,不能释怀。一个剧,怕就怕一切在意料之中,情理之外,而这部电影,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所有的情节让人觉得合理、合适、合乎人物关系的逻辑。就像沈从文有一次所说的,写小说的秘诀就在于“合适”,这是最见功力的地方。
我相信,中国的电影观众除了被宣传受教育和无厘头搞笑之外,也会慢慢成熟起来,而成熟起来的观众需要思考,需要感动,不仅需要被逗笑,还需要跟着剧情流泪,需要能够在自己的人生
所以我想在这里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中国的电影真的能看了。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篇二】
那一日,看完了安妮宝贝的《七月和安生》。
眯起因流过泪而酸涩的眼,在午后淡淡的阳光里,有一些微微地晕眩。二十几岁的人了,不会象小女生那样动不动就流泪,可这些文字,还是一再地触痛了我的心。
我和璎子,好象另一个七月和安生,在我们的少女时代。她和安生一样有着狂野的心和不羁的灵魂。轰轰烈烈的一场青春,却游走于风尘的边缘。爱过痛过,而今只得一个寂寞的躯壳,留与世人传说。不同的只是,安生的结局已经写好,她的,还在继续。
而我却做不了七月,做不了最后的七月。七月最终敞开怀抱,接纳了安生这只停飞的倦鸟。而我却无法接受已是面目全非的她。我是一个冷酷的人,我可以容纳她的伤痕,却无法容忍她的放任。她只能自己去寻找避风港。
好象所有的故事都是从从前讲起的。
璎子从三岁起就失去了父母的疼爱,也可能从来都没有得到过。支边的双亲因为工作把她从北方送到了南方爷爷奶奶身旁。从此,三五年难得一见。她对父母的感情是淡漠的,一如父母对她。
读书的时候,她跟我一个班。那时她是一个乖巧的孩子。长相甜美,眸光清澈。因为喜欢她,就在男生欺负她的时候挺身而出,做了她的勇敢却不实用的保护伞。然后从小学二年级开始,两个女孩子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说我们是朋友,不如说是姐妹来得贴切!无论是学习或生活,我们互相照应着。她经常来我家,把我的家当成了她的家,把我的爸妈当成自己的爸妈。我的家人也很喜欢她,因为她的聪明,伶俐,和活泼。
每晚临睡前,是我们最快乐的谈心时光。拥被而坐,分享彼此的秘密,讲述自己喜欢的男生,久久不愿睡去。有时碰上停电的夏夜,热得睡不着,就半夜爬起来偷偷溜出家门去街上逛。那份肆意和轻狂,是一生不褪的记忆。
我们就这样相亲相爱地过了九年,直到我去了另一个城市生活。而她,仍然是我心里的牵挂。我们开始书信往来。一向懒惰的她,倒是很喜欢给我写信。一封接一封,述说她的思念和寂寞。说自己好象是失去了翅膀的鸟儿,再也飞不起来了!读着这些信的时候,我的心里是疼痛的。
后来她在信中开始快活起来。她说她正在享受青春,日夜笙歌,非常快乐!看这些信的时候,我的心里开始有隐约的不安。但一想她本是一个天性纯良的女孩,应该知道分寸的,但也在回信中委婉地暗示了她。她手头拮据的时候,我也会给她汇一些钱去。
不久她的来信开始变得有点患得患失。信写得杂乱无章且言词暧昧。我知道她在恋爱了,但是爱得很痛苦。她跟那个男孩的恋情受到了男方家长的阻挠,而且态度强硬。我很是担心,她是那样一个性格刚烈的女子。遇此阻碍,不知会采取何种激烈的方式?
之后,她突然地就断了音讯。她在那个属于她世界,消失地无声无息。
好似过去了一个世纪那么久,我在一个深夜接到了她的电话。电话中的声音是疲倦的沙哑:“雯雯,我想你!”才听得一句,我已无法控制自己,大叫了起来:“你在哪里?你知不知道!这些年我有多担心你!怎么一走就悄无声息?”电话那头的她笑得苍凉:“我就是不想让你知道,这些年我是怎么过来的。”
原来这些年,她一直在外头流浪。
当年她和那个男生,年少轻狂,为了捍卫爱情,以一种绝决的方式做了反击。他们一起私奔去了深圳。在那儿,一人找了一份工作,在恶劣的环境中,固守着精神的乐园。以为便是这样终老,也是心甘情愿。
终究是世事无常。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噩运降临在了他们的头上。
她在一个娱乐城工作,一日被一帮流氓调戏,正好被她的男友撞上。看见心爱的女孩遭此污辱,年轻气盛的他不顾势单力薄,拍案而起,于是双方一场恶战。结果,两人都受了伤。男孩被打得浑身是伤,而她的大腿处,则被尖锐的啤酒瓶渣深深地扎了进去。
逃离娱乐城的他们无处可去,男友伤势太重,可是没钱去医院。也找不到可以依靠的人。坚持的理由在慢慢消失,于这个人情淡泊的陌生的城市。
万般无奈,她用身边仅存的钱拨通了男友家的电话。
他的父母正为爱儿的失踪而心急如焚。接到电话,连夜坐飞机赶来。
她知道她的一生,不会安稳。如此勉强,只会带给心爱的人更多的创伤。也不敢再见他的父母,强忍着不舍,安静地逃离了所爱的人身边。
他被爱他的父母接了温暖的家,而她却在凄风苦雨中失了方向。该何去何从?家里是不能回去了,那里已经变成了一个吞噬人的漩涡。
险恶的命运,注定了她的生存轨迹是一场流离失所的漂泊。
她的声音开始哽咽:“我当时真的是走投无路了!腿上的伤感染发炎,我却没钱看病。雯雯,我从来没有这么恐惧过。我以为我要死在那个地方,以为这一生再也见不到你了!”
握着听筒,我的泪如泉喷涌。
而她,仿佛已经淡忘了伤痛,语调开始平静:“我告诉自己,我不能就这样死去,我要风风光光地回故里。后来我找到了他,一个属意我却被我拒绝数次的男人,中年男人,有钱有权,有家有室。”
“我的心已死,激情也已湮息。我出卖了自己的灵魂和肉体,去换取物质的丰足和精神的空虚。那个男人给我很多钱,我怂恿自已大把大把地花钱。我学会了抽烟,喝酒,学会了在赌桌上一掷千金。烟草,酒精,黑夜和男人,毁了我的余生。”她的声音有些黯然。
“终于他感到吃力,渐渐疏离我,直至把我完全放弃。而这时的我,已无所惧,他教会了我另一项谋生的本能。我很快又找到了另一个依靠。我象个游魂,游荡于各个城市,开始热衷于跟男人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只不过我是猫,一一捕获他们,再耍弄他们,吃空他们。你知道他们叫我什么吗?野玫瑰!哼!我最讨厌的东西!”她开始冷笑。
“可是雯雯,我付出的代价也好大!酒精和金钱已经把我风化。我的手腕上伤痕累累,刀痕,还有烟头的烙印。不是别人,是我自己自虐。有时候真的痛苦得活不下去。我喝过整瓶的香水,服过整瓶安眠药,可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还活在这个世上!上天给了我多舛的命运,为何要给我如此顽强的生命!”
所有伪装的坚强和倔强在这一刹那全然崩溃。隔着电话线,我听见了她沉闷压抑的哭声。
而我,却说不出一句话。
当年在风里欢笑的天真少年,如今已历沧海桑田。谁能相信,我们之间,只相隔了五个春天!
五年时间,或许只是弹指一瞬,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一步错!终生错?
璎子,你好傻!原本还有路可退的,是不是?为什么要给尚有希望的生活,做绝望的注解!
安生的飘泊是宿命的牵引,璎子的飘泊是求不来安稳的无措。
安生的永远是绚烂之后归于平淡,然后归于尘土。那么璎子,你的永远又是什么?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篇三】
还记得第一次听到《七月与安生》这个名字,貌似是在中学的时候,那时年少青涩,只能看看书的内容。现在重温“经典”,有了不同的感触。
七月第一次遇见安生的时候,是十三岁的时候。
新生报到会上,一大堆排着队的陌生同学。是炎热的秋日午后,明亮的阳光照得人眼睛发花。突然一个女孩转过脸来对七月说,我们去操场转转吧。女孩的微笑很快乐。七月莫名其妙地就跟着她跑了。
很久以后,七月对家明说,她和安生之间,她是一次被选择的结果。只是她心甘情愿。虽然对这种心甘情愿,她并不能做出更多的解释。
我的名字叫七月。当安生问她的时候,七月对她说,那是她出生的月份。那一年的夏天非常炎热。对母亲来说,酷暑和难产是一次劫难。可是她给七月取了一个平淡的名字。
就像世间的很多事物。人们并无方法从它寂静的表象上猜测到暗涌。比如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相遇。或者他们的离别。。。
家明这个男人就TM是一人渣!我想这个应该是看过的人都毋庸置疑的一个事实。
除了这个人渣,我不喜欢安生。我承认,安生那种敢爱敢做的精神是我欣赏的地方。但不是所有死了的人都是最可怜的。逝者死了解脱了自己,留给活着的人只有哀伤和愧疚,活着的人却要为她承受剩下的一切。为了成全家明和七月只是寻思理由中得一向,归根究底还是希望自己早点从这种混沌中解脱,而解脱的唯一办法就是死!她是死了一了百了了。可七月却要成天对着一个曾经背叛自己,而且让自己伤得很重的男人;可能还要面对那个被不负责任的母亲留在这个世界上的孩子。每当看到这些,想起的又是那个曾经最好最好的朋友,这样的心情该是多愧疚啊!
所以,我认为整场“闹剧”,不是死了的安生最可怜,而是生不如死的七月……
一段情散了,就忘了吧!再美好的回忆也只是昨天。一段缘尽了,就算了吧!再多的挽留也只是强求。一段爱消失了,就消失吧!不然你又能怎样。握不住的流沙,干脆就扬了它!断了线的风筝让它飞,它需要天空,你也需要自由!
【第1句】:
【第2句】: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7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