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对话录读后感收集70条-读后感
篇一:《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这是对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可以说这个城邦是历史上“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在《理想国》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柏拉图是通过对正义的深入探讨。
《理想国》在讨论到城邦的建设的时候,首先说的就是人的正义问题,在柏拉图的理解中,他认为我们如何去理解正义首先需要理解的是一个城邦的正义,如果我们理解了城邦的正义那么也就理解了个人的正义,所以,理解就是一个从大到小的过程,但是在我们的课堂的讨论中有的人的言论让我有这样的想法,在我们一个直白的理解中,我们认为一个人的正义是最重要的,就是说,有个人才有国家的一切,在一个认同个人主义的时代中,在自由主义的思想的指导下,这样的想法是没有什么不对的,但是我想强调的是,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我们要知道柏拉图写作的背景和写作的意图,所以从一个城邦的建设意图出发,城邦的正义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服从城邦的正义的,在城邦的需要的时候,个人正义往往应该让位给城邦的正义的,所以,我们在理解柏拉图所说的“先写大字,再写小字”的言论是从城邦的理念出发的,因为他认为城邦才是最重要的,那个时代也只有在城邦的完善的情况下,个人的一切才是有保障的,因此我们要把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充分理解,如果我们仅仅是从个人正义的角度来理解柏拉图的正义的话,那样的话,我们的理解是偏激、狭窄的,那样的话就很容易误解柏拉图的意思,在当今社会,理解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是我们正确理解柏拉图的一个重要因素。理解两者正义之间的关系后,我们现在来理解柏拉图的正义观念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明显的提出正义的概念是“个人做自己分内的事情”。或许是我们这样的理解,在柏拉图的意思中或许认为,人本来就是有区别的,等级的划分并不意味着一定是级别的划分,或许是秩序的要求,因此柏拉图要建立自己城邦的时候,他不能不考虑到一个城邦对于秩序的要求。此外柏拉图关于人应该各做各的事情是基于人本身的内在素质,或许换个说法是每个人在他生来就有自己属于自己的禀赋,而他的禀赋决定了他所应该从事的事业,那是正义的。这就是柏拉图所说的正义,当然这些是柏拉图从他的城邦的正义推导出个人的正义,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样的理解或许适合于当时的城邦的正义,而对于如今,关于正义的描述是困难的事情。
此外,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学说,用三个著名的比喻解释了他的思想。他认为每一类事物都有其共同的特性,如美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美”,红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红”等。这些共同的特性是事物的“共相”或“理念”,理念是完美的,是感性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根据。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其有了美的理念,善的事物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其有了善的理念。理念是在感性世界之上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是分离的。柏拉图强调感觉和理性的区别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感觉只能认识外部世界及其影子,只有靠理性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认识理念。他对人类的认识作了如下区分:对外部事物的影子的认识是“猜测”;对外部事物的认识是“信仰”,在理智阶段,人们所认识的是较低的理念的认识,如对“圆”和“三角形”的理念等的认识。理性阶段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最高阶段,在此阶段,才能把握到最高的理念,获得真理性的认识。猜测和信仰不是知识,是意见。对理念的认识才是知识。柏拉图在著名的“洞穴”比喻中讲了一个人如何经历了猜测世界、信仰世界、和形式世界理念世界的过程。这个人获得了关于理念的知识后,感到有责任教导那些还在洞穴中的人们。柏拉图由此指出,在一个正义的国家里,哲学家应该成为国王,凭借责任治理好国家。
柏拉图认为品德来自于教育。教育是排除不理性干扰,将真理发掘。而柏拉图认为教育是一个回忆的进程。此外辩证法也是找回真理的主要手段,同时“让灵魂安适”的求善欲望又为求知提供了不竭的动力。然而这种教育往往会遭到他人的不理解。柏拉图将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形象地比作了洞穴。因而那些缺乏哲学的人被视为关在洞穴里的囚犯,那些哲学家便是走出洞穴的人。哲学家用真理教育他们,说服他们出去,但由于突然离开了阳光,眼睛受到刺激,他看到的影子还不如别人那么清楚,在别人看起来,他仿佛比逃出去以前还要愚蠢。因此唯有强制大家都认识到真理,走出洞穴,哲学家才能最终得到解放,这是上天赋予哲学家智慧的天然使命。因此作者认为唯有由哲学家作为统治者,强制推行。同时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才智,利用社会资源,使得“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国家才会最为强盛而和谐。柏拉图将这种哲学家为王的国家称之为“理想国”
与柏拉图的其它对话一样,《理想国》一书语言优美,极富文学价值。因此不仅可以在提问与回答、定义与反驳的过程中锻炼哲学思维的能力,深入钻研其中重要的哲学问题,同时也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作为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学生,柏拉图继承并发扬了苏格拉底的学说,终其一生都在思索真理,传播真理,也始终在与大众的偏执作斗争。正如柏拉图所说的“在我们从错误知识走向正确知识之前,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处于无知的状态”。
篇二:《理想国》读后感
我拿出了很大的勇气才决定看《理想国》,它还真是没让我失望,果然看了一遍简直是不知所云。所谓的“理想国”我看第一遍之后的感觉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城邦,那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方,那里的人都不是“人”,因为我相信在现实的社会当中是不存在的。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它比起来,简直差远了。
但是我还是坚信受到那么多美誉的它,肯定还是有它的独特之处的,所以我又拿出了12分勇气看第二遍,虽然是断断续续地看了半个多月才把第二遍给看完,但还算是完整的又看了一遍。不过我看了第二遍之后好像更晕了。我现在也不知道自己要怎样表达我在看了第二遍之后的感想了,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了。
《理想国》是对话体的形式,就是比女人都还能侃的男人在聊其所谓的“理想的城邦”。一开始就在讨论关于“正义”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当然是各执一词。对于这个问题我也不想去纠结了,因为我搞不懂。不过我对所格拉底和波勒马赫斯的一个对话印象非常深刻,
苏:如此一来,岂不把仁人君子当成仇敌,却把邪恶之徒看作好友了吗?
波:没错,是会这样。
可是在我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这样,苏似乎把人类看的都太愚蠢了。这样的情况不是没有,但是频率应该不是很大。苏还有一个类比是把马受伤,狗受伤之后其本质变化,类推人受伤之后正常的美德也相应地退化,这是不正确的,人是有肉体和精神的高级动物,说一个人身体受伤之后,道德精神层面就会退化,这是不正确的。没有谁听说过一个人生病之后信仰就改变了吧。
关于正义问题的讨论告一段落之后,他们就对建设一个正义的城邦或者说国家展开了设想。他们想象的城邦是超乎我们常人的想象能力的,至少我是不能在那里生活下来。那样的城邦至少在我看来是枯燥无味的。他们所谓的正义就是指每个人做自己的事情,绝对不能做自己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否则城邦就会秩序混乱不堪。他们只允许简单的音乐、体育、几何学、天文学等学科的存在。而且音乐的风格要一成不变,不然也是会改变人们是风尚的。我觉得这样的城邦能一直维持下去吗,这样一成不变的生活就真的能够永久的留存下去,不被破坏吗?肯定是不行的。如果事物不能更新和进步,那么迟早是会被淘汰的。这样的城邦又怎样始终保持其所谓的合理的秩序呢?还有就是城邦的成员构成,也是分了三个等级的。我姑且先不讨论他们这样有没有阶级歧视,就只说他们对于护卫者这一阶级的要求,我觉得是近乎苛刻。他们的付出和收获是完全不能成正比的,这还有什么公正和正义可言呢,这样的城邦还能算是一个正义的城邦吗?护卫者,在他们看来是最有能力的,也是最辛苦的,对城邦也的贡献最大的,可是他们不能有一丁点自己的私有财产,否则就会有腐化的危险,所以他们除了给予他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以外,什么都不给。这样只有付出没有回报,公平吗?
还有,他们认为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之间还有一个中间地带,即存在和不存在之间有一条空隙。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有一些东西,看似存在又不存在,它会成为纯粹的存在和绝对不存在之间的媒介”。原来“灰色地带”也是可以这么定义的。
当然,这只是我在看了《理想国》之后的一点点小小的想法,都说这是一部大书,要好好地读、认真地读。我觉得我的知识和我的见解还没有达到能
篇三:《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和
本书开篇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正义?”,正义是“将他人的东西归还给他吗?”,正义是“将善给予朋友,把恶给予敌人吗?”。柏拉图认为,正义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这对后来人们在考虑国家正义、法律正义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柏拉图的正义提醒我们,重要的不仅是计算我们从社会获得了什么,而且还要计算我们为社会的顺利和成功提供了什么。
智慧是真理和知识的源泉,最高知识就是善的理念,善的理念就是最高智慧。这就是《理想国》中的柏拉图密码。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是:以全新的目光认识自己和世界,明确认识到自己要走的路、世界已经走过和正在走的路。
0一、他是太迷恋土地,自家的土地那种感觉,非同一般。
一个在人民公社时期的不合作者,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的可怜者,勇敢者,执着者。经过实践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后来人民公社还是解体了,但他的先知先觉却遭到了批判,他知道公社走不长,因为一家人都走不长,更何况不是一家人的大锅饭,怎能走长呢?所以坚决不参加集体,他就是要单干,结果成了牺牲品。
人类历史前行的脚步中,这样的悲剧人物就是时代的悲剧。
0二、劳动本身是充满乐趣的,农民也有自己的敬业精神,他干不好活,是很耻辱的,割一手好麦子,刨一手好地,他自己也很骄傲,而且赢得周围百姓的尊重。劳动过程中,他们实际上体验了很多乐趣,他们即使去跟别人干活,也是在体会劳动的快乐。
不要小看农民的农活,他们也是分着高下的,任何劳动认真努力地做,跟敷衍了事的做,都会是不一样的效果,学习更是如此,如果能够把学习上升到自己的劳动层面,干不好活是遭人耻笑的,也许将会有别样的境界。
0三、教科书和小说的英雄人物通常都是叛逆者,但现实生活中,教育的另一面又教你要循规蹈矩,这就是教育本身的矛盾。
其实叛逆是另一种思想的呈现,不可盲目地一棒子打死,一定要分析叛逆的原因何在,都成了顺毛驴,也许安稳好管,但没有新鲜因子的刺激,可能就没有活力了。
0四、意大利的读者很热情,人家小城市的文化节搞了七八年,已经有国际性影响了,完全是民间的,根本没有一个官员出面。
行政管理文化,是不是能管好呢?
0五、高素养自会消除一切偏见。
读不懂是因为自己的素养不到,读不进是因为自己见识狭隘,体验不够。
0六、因为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可以被“误读”,没有“误读”就没有文学,这是我的看法。
文学作品所呈现的思想或情感或观点应该不是单一的,即使作家有自己的理解和嫁接,但读者的误读也许才应该是这部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就如《红楼梦》一样,不同的人从中看到的内容和收获是完全不一样的,1000个人眼里有1000个哈姆雷特正是这个道理。
0七、日本学者有一种特别认真的态度,为了一个问题,他可以飞越大海,不远千里来问你。
有这样的从容对待知识的态度,有这样的缓慢从容,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我们总是太过急躁,太过功利,以至于很多东西都学不精。
0八、我觉得所有文学首先是世界的,是人类的,然后才是民族的。
这是一个完全颠覆的观点,原来先是民族的',然后是世界的,而莫言认为,应该先是人类的,然后才是民族的,人性的很多东西是相通的,无论是种族还是民族,人性都是不一样的。
十、我觉得一个作家的童心很重要,假如是一个过分成熟,过分理性的人,写出来的小说,生活气息就要淡薄很多。
只有童心才可能有新奇的眼光,只有童心才可以有天真的发现,只有童心才可以有纯正的坦率。
十一、通过文学暴露人性恶的一面,批评人性恶赖以产生和膨胀的社会现实,然后我们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文学的功能也许就是揭示,也许是唤醒,但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文学还远远没有这个功能。
十二、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厚道,所以精明的最高境界也是厚道。
大智若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十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悟性,他们很快就会意识到,重要的不是写作,而是通过写作把自己跟别人区别开来。
写作的功能是不断地认识自我,认识到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十四、我们这代人越来越灰暗,越来越懦弱了,越来越活得不像个男子汉,越来越不敢张扬个性,越来越不敢在自己的社会生活里显示个性色彩,人越来越固化,人好像都一样,这种东西你可以用人的性格来解释,更重要的还是因为不正常的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压抑。
觉知环境对自己的压抑,觉知环境对自己的同化,觉知环境对自己的影响,才能够尽可能地跳出环境。
十五、佛教之禅宗是讲究顿悟的,当头棒喝,豁然开朗,瞬息间明白了天地间的大道理,其实所谓的顿悟,也是建立在长期的痛苦探索基础上,一个人获得一种豁达平和的心态,那是长期挣扎后的结果,即便有某个事件为契机,但顿悟的能量,还是在长期痛苦中累积的。
太正确了,同样的事件在不同人身上会起到完全不一样的作用,就是因为一些人是长期在想的,而一些人根本就没有想,一是主动的去受影响,一是被动的受影响。那个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和发明蒸汽机的瓦特,绝对不是偶然,他们长久的思索,在遇到一个触发点的时候,豁然开朗。很多能够抓住机会的人,是因为他们一直在寻找机会。
十六、人的一生就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当你看过世界,见过众生,才发现你要见的世面,是你自己内心的勇敢和自信。
人一生最大的成果是重建自我,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重建自我的,因为根本找不到自我在哪里,一个真正的自我一定是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勇敢和自信的人,他找到了前行的方向,而且不惧艰险。
十七、人与人的关系事实上从来没想象的中的美好,故乡是童年记忆基础上想象的产物,事实上是发明了一个故乡。
无论故乡是不是真的故乡,那个充满美好回忆的故乡确实带给自己很多灵感,那个故乡里包含着珍惜,包含着情感,包含着遗憾,包含着很多主观情感。
十八、人们总是对那些敢做大事,哪怕是大坏事的人心存敬仰,其实是一种英雄情结。
因为太缺乏英雄了,所以即使是反面的英雄也仰慕,因为自己做不到,自己没有办法克服自己的劣根性,对于那些克服了的人当然就心生向往之意了。
十九、在那些饥饿和混乱的岁月里,我发现了男人的外强中干和脆弱了,发现了女性的生存能力和坚强,男人是破坏者,女人是建设者,女人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把被男人破坏了的家园建设好,女人较之男人,更能忍受苦难,我想这是一种母性的力量。为了孩子,女人可以做出最大的牺牲,可以干出惊天动地的是事情。
千万不要低估一个女子的力量,她的忍耐,坚强,都是超乎想象的。
二十、一个十八岁的孩子可能是非常保守的,一个八十岁的老人可能是非常先锋的,我觉得一个作家是否先锋,就看他是不是虚伪,他是不是用一种虚伪的态度写作,余华说,生活中最让人切齿的就是虚伪的话语。
正如前面所说的,厚道就是最高境界。
二十一、人的一生需要两种状态,一是奋斗,不满足,另一方面就是知足常乐,随遇而安,这两种心态都需要。
千万不要认为是矛盾的,恰好是最好的结合,只有一个常乐的人,才可以从容潇洒地去奋斗,因为他没有太多的功利,奋斗就是他前行的姿态。
二十二、只有从红尘中滚出来,才能最终看破红尘,满脑子欲念没有满足,是很难看破的。
只要心中有欲念,就不可能看破红尘。
二十四、只有一个极端善良的和懦弱的人,才有可能写出这么残忍的事情,因为他对恶的敏感,恶人眼里家常便饭的事情,在善良者的眼里是无法忍受的。
只有善良者的眼里才可能有残忍,因为他不能忍受,他能切身体会到悲哀痛苦。同理,一个有道德感的人,才能看到道德的沦丧。一个没有道德的人,眼里是看不到道德沦丧的,他是漠然视之的。
二十五、日本人生活在危险地带,却安之若素,他们真把大自然当成朋友一样看待,火山,台风来了,就当它们发了脾气一样,一点也没有埋怨的意味,而中国人总想着改天换地,把大自然当成假想敌,我觉得日本人的想法更合乎大自然的规律。
这是一种心态和心胸,这是一种接受和坚韧。
我是在看中央电视节目里得知这本新书的,我专程到天津图书大厦 去购买, 结果营业员告诉我说缺货。我又到网络购买也曾一度脱销。现在终于买到手,很高兴,一睹为快,和大家交流一下,谈谈我的感想。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是一本赵启正和吴建民的对话录:赵启正吴建民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全国政协常事委员、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和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原驻法大使吴建民,他们一对话的形式合著的《交流,使人生更美好——赵启正吴建民对话录》。
赵启正和吴建民在言谈话语中流露着真挚之情,字里行间闪烁着智慧之光。他们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从交流的意义和艺术的角度叙述了各自的心得体会、经验教训,纵论关于交流的真知灼见。赵启正亲和幽默,人情味浓,反应机敏,善于思辨,通过思辨促进心智交流;吴建民则儒雅持重,言辞犀利而不失风度,说理深刻而令人信服。
“交流互增胜,只烛难为明。”良好而有效的交流对于完善个人心智、创造美好生活、构建和谐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赵启正、吴建民因擅长交流而名扬中外,他们的交流艺术被广为称道。赵启正——曾任上海市副市长、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吴建民——曾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中国驻法国特命全权大使。本书是赵启正和吴建民应世界知识出版社之邀对谈“交流,使人生更美好”的对话录,在书中,赵启正和吴建民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从交流的意义和艺术的角度,叙述了各自的心得体会、经验教训,纵论关于交流的真知灼见,言谈话语中流露着真挚之情,字里行间闪烁着智慧之光。赵启正亲和幽默,人情味浓,反应机敏,善于思辨,通过思辨促进心智交流;吴建民则儒雅持重,言辞犀利而不失风度,说理深刻而令人信服,两人独到的交流风格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本书不仅是他们之间交流的成果,也是“交流”本身最好的写照。
我阅读本书后获益匪浅,下面是我的感受和体会:
一、本书的写作方式:与众不同。它的风格是以对话的方式, 加上历史图片,再加上世界名人介绍。通俗好接受,同时可以增长许多世界知识。这本书,渴望在适合事业上进步的年轻人读。对于今后的成长、成熟、进步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关于交流的定义: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接触、沟通的学问。交流是现代人的'基本功,交流解放潜能。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 你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交流会帮助你取得更大的成就,得到精神上的喜悦。
三、交流对人生的意义:
成就=知识×交流能力×机会×勤奋!我理解:机会是给予有思想准备的头脑,不勤奋成不了大事业,而交流是把金钥匙,可以让外界了解你, 打开扩大你发展的渠道。我认为: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里,在现代社会里, 不会交流, 不善于交流,那么你就不可能成功!
四、交流能力——综合素质:包括社会交往能力、与人沟通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分析事物能力、处理矛盾水平。我认为:姿势和身体语言,表情和语气都需要讲究。对于大学生来说,提高交流能力, 可以帮助你在社会上站住脚,帮助你的事业发展和前途。所以, 我觉得, 在每一个露脸的场面, 都要做好精心的准备。平时要注意自身形象的塑造,知识面的积累。
五、交流的目的:孤独是人生最大的悲哀,而多几个朋友,多与人交流,就可以帮助你走出困境。苦闷的人尤其应该多和朋友交流,千万别钻死胡同,那样会导致疾病的。人应该多交些朋友, 包括各个领域的。和朋友交流也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人要有几个知己、密友,经常做深层次的交流。在你遇到复杂的局面是,帮助你解决难题。你交流的对象就是你的好参谋。也是心灵的抚慰。
六、交流中所持的原则:说话要有根据, 态度上要谦虚,要坦诚实,敢于暴露真实的心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我认为:还应该热情,专注,投入,当作自己的事情, 去帮助别人。
七、提高交流能力的途径:一是扩大阅读面, 多浏览公认的好作品,二要多与比自己高水平的人交流学习,三要尊重老人,和他们交朋友,老年人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四需要锻炼训练,就和锻炼身体一样,通过锻炼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和演讲能力。五是要多思考,勤动脑筋,大脑是用进废退的。做个聪明的人,勤于锻炼, 勤于动脑筋,不要懒惰。
八、知识,阅历,重在实践:我赞成作者书中的观点。为什么有的外国回来的博士,都不好找工作,我以为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社会交往、交流个沟通适应能力差所导致的。笨嘴笨舌的, 在 社会上是吃不开的, 站不住脚的。有许多大专生或者没有学历的, 反倒是在事业上很辉煌,说明他们的交际、交流、交往能力强!
九、客随主便,主随客便:注意文化差异:中国人好客,热情,酒逢知己千杯少,你可以和中国人喝的一醉方休。但是,对于外国人来说,就不要罐人家了。我们开发区就有过这样的教训,把投资者喝跑了, 吓怕了!所以说,人家客人到我们当地来了, 就应该主随客便,叫人家满意。而当我们到人家那里去了, 就应该客随主便,尊重人家的规矩和风俗习惯。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交流,融合,增进友谊, 互相合作,实现共赢!
我认为:交流是一种生存能力,这一能力,是可以锻炼,可以提高,可以改进的。我忠心地感谢《交流,使人生更美好》一书给我的启迪,给我的智慧,给我人生的帮助!在此谢谢作者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