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论语子罕十则其一读后感集锦60条-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篇1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读后感 篇2

我们学习了《论语》十则,我在课后读了许多遍,它给我的感受很深,很深……简直像个“大宝库”。

《论语》十则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几则中,教我们在学习知识时,不要不懂装懂,要聪明好学,学习永不感到满足……学习方法中教我们要时常复习旧的知识,在学习知识时,既要学又要思考;与别人在一起时,要学习他的长处,他做的不好的地方如果自己也有的话就要加强改正……。而最使我欣赏的一则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它讲了要爱好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一点。同学们都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从不向其他同学和老师请教,既使是自己不懂的地方也不会“哼”一声,不懂装懂。这样使有的同学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各方面得不到发挥和发展。在课文中给我们讲了一个典型的人物棗孔圉。他就是爱好学习,不以向他人请教为耻,因而得到了人们的称赞。我们就要向孔圉一样,经常向同学和老师期间,才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论语》十则虽是十条语言简洁的文案,但它给了后人很多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我以后会以这十则《论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为自己走向成功搭一座坚固的桥。

《论语》读后感 篇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

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论语》读后感 篇4

《论语十则》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及态度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这十则教给了我如何处世待人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小学学古诗《枫桥夜泊》时,其中有一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老师给出的解释是:江边的枫树伴着渔家的灯火,带着思想之愁我难以入眠。可是我发现:枫树“性恶湿”,不宜生长在江边。我又查阅了一下,发现“江枫”还有一种说法为:“江边的枫树”且当时就有一座桥名曰“枫桥”。因此,我认为江枫应采取第二种解释。我将我的想法告诉了老师,老师说:“现在大多采用第一种解释,而且这两种说法处于争论之间,还是选择第一种更为妥当。”老师还夸我善于思考、探究呢!既然“学而思”如此有益,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说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凋谢的。我们正应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何种境地都应坚贞不屈、高风亮节。文天祥面对着敌人提出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诱惑,义正言辞地加以拒绝,忍受着敌人残酷的严刑拷打,宁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表现得大义凛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应当像他一样坚贞不屈,不畏艰险的环境,保守自己的节操!我们应勇于挑战困难,像松柏一样在寒风中挺立!

《论语十则》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读书笔记 )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有人说过:“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论语》读后感 篇5

在学习班里,同初一预备班的学哥学姐们读到了初一上册的课本,其中,《论语十则》这篇文章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

起初,我看不懂这奇怪的古文,看不懂那极其深奥、奇怪的文字。后来,教文言文28年的那位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其中的大意,让我们读三遍,然后,背下来,我觉得非常容易,比死记硬背强多了。最后,我写下了这篇读后感,下面,我选了几则论语,分享给大家。

论语之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大意是:学习之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到来,不也很快乐吗?所以我觉得,人生,好比一块面包,你已经把一块面包吃完了,不一定你的一生就过完了,你可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更好吃,更有用处的东西,不是吗?

论语之二: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大意是:我每日反省自己:替别人出主意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读到这篇论语的时候,我觉得现在的孩子一般都很任性,不会反省自己。我应该学会检讨,学会反省自己,同学们你们也应该行动了!

论语之三:子曰:岁寒,然后之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大意: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读了这篇论语。我知道人的知识是无穷的。随时随地都可以想出一个创意。

以上几句中,有好几句论语是孔子先生写的,他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儒家创始人,是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读了上面几句论语,你是否感觉自己又增长了一些知识,又懂了几分道理,那就请继续在论语中遨游吧……

《论语》读后感 篇6

这几天,我们都在学《论语》十则,在这十则论语中,我喜好个中的三则,它们别离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觉得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几句的意思都是关于念书和进修的。如第一则讲了进修的要领和立场以及做人要有涵养;第二则讲了要复习已经学过的常识,就能贯通新的内容;第三则讲进修要领,叙述进修和思索的辩证相关。

我先说一下我对第一则的读后感吧,我以为第一则的第一句讲的是进修要领,人在进修和实践中把握常识,增添手法,这不就是进修中的爱好吗,第二句讲的是进修的爱好,孔子与别人一路接头题目,这不就是进修的爱好吗。第三句讲的是为人立场,孔子的意思是让我们做人要气度坦荡,要有涵养。

我对第二则的领略并不是很深,可是我知道孔子的意思是在温习的进程中,可以得到新常识,新领会,新发明,这种人可以做先生。有一个好的进修要领很重要,常识就是通过不绝地创新才不绝的.富厚和成长起来的。

第三则就是一个进修要领,但愿同窗们记着这句话。学是思的基本,,思是在学中举办,二者相辅相成,不行以偏废,这才是正确的进修要领。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想:遇上开心的事,就尽情享受,与人分享,因为你的快乐也会让别人快乐;遇上难过的事,一时的悲伤难过人之常情,但长时间沉迷于此,你的生活质量就会大大下降。希望大家都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快乐地生活!

《论语》读后感 篇7

这周,同学们学习了《(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二千多年前的伟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文案,

这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前一则是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那么他们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要以诚实为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是同样具有教育意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许多人,而每个人都有许多长处,值得学习,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拿我们的班来说吧,在这个60人的集体里,就有许多小“能人”:有的擅长绘画,有的写着一手好字,有的是篮球场上的闯将,有的是象棋盘上的英雄,有的富有数学家般敏捷的思维,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赋……多向他们学习学习,多向他们的长处靠拢,正所谓“扬长避短”。这样不就可以使我这株置身于万顷细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识的养分吗?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渊博的知识,就应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取他们的点滴长处。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话,那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强烈的虚荣心,不要为了一时渴望得到荣耀,而不懂装懂,其结果只是无聊而又可笑的。

朋友们,让我们拜能者为师,且不要不懂装懂。这样,成功的大门才会时刻向我们敞开!

《论语》子罕篇读后感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是历来倍受争议的一句话。学术界对它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何晏《论语集解》说:“罕者,希也。利者,义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行之盛也。寡能及之,故希言也。”

刑昺疏:“此章论孔子希言难考之事也。罕,希也;与,及也;利者,义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行之盛也。孔子以其利、命、仁三者,常人寡能及之,故希言也。”

朱熹则同意程颐的观点: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谈到:“《论语》中讲‘仁’虽多,但是一方面多半是和别人问答之词;另一方面,‘仁’又是孔门的最高道德标准,正因为少谈,孔子偶一谈到,便有记载。不能以记载的多便推论孔子谈得也多。孔子生平所言,自然千万倍于《论语》所记载的,《论语》出现孔子论‘仁’之处若用来和所有孔子平生之言相比,可能还是很少。诸家之说未免对于《论语》一书过于拘泥,恐怕不与当时事实相符,所以不取。”

刘宝楠认为“利命仁三者。皆子所罕言。而言仁稍多。言命次之。言利最少”。

杨树达分析孔子“罕言仁”的原因是“所谓罕言仁者,乃不轻许人以仁之意,与罕言利命之义似不同”。

以上解释均认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应解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在此,“与”被译为“和”的意思。

二、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如此断句则把此句解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功利,赞许命运,赞许仁德。在这里,“与”被译为“赞许”。

史绳祖《学斋占毕》:“《论语》谓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古注诸家皆以为三者子所希言,余独疑之。利者固圣人深耻而不言也……如命与仁,……尝不言。且考鲁论二十篇问答,言仁凡53条。张南轩已为诛泗言仁,断之曰言矣。又命字,亦言之非一。……孔子罕言者,独利而已,当以此句作一义。曰命曰仁,皆平日所深与,此自别一义。与者许也。”

郭沫若:“‘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他很少谈利,但称道命,称道仁。他既说‘仁者不忧’又说‘知命不忧’。既说:‘君子无终食间违仁’,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命与仁在他(孔子)的思想中俨然有同等的斤两。”

孔子确实很少谈到利。虽然他也很少谈到命运,但他对命运所持的态度与他对仁所持的态度一样,都是正面的。而在《论语》中,孔子提及“仁”的次数多达59处。因而将“与”译成“赞许”也表达了孔子对利、命、仁的态度。“如果以肯定否定论,孔子应该说,子罕言利,但赞同命和仁,后者与讲多讲少没太大关系。”

三、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讲利少,是因为他重义轻利;讲命也少,是因为天命难言;讲仁很多,是因为他推崇仁。这句话,如果以讲多讲少论,孔子罕言,可不止是利,还应有命,孔子应该说,子罕言利言命,不该把命和仁放在一起,与利对照,或把三者视为一类……”因此将这句话解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功利和命运,他赞成仁德”。第一个“与”字解释为“和”,第二个解释为“赞成”。

读书如果读到这个深度,才可言读,我查了众多注释,个人偏向于第三种,孔子很少直言利益,天命,但赞同仁。我为什么会选择第三种,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利,仁,天,可以把它看做人生的三个层次:一,是利益,如果人活着只为了追逐利益、金钱,那就太低级与悲哀了;二,是仁,孔子一生都在宣传仁,倡导仁,践行仁,可以说论语的`通篇都在讲仁。这里补充一下,原来觉得仁很伟大,离我们很远,我们根本不能做到,其实仁不远人,我们善念一闪,就是仁;我们改正错误了,就是仁;我们努力学习了,就是仁;我们忠于工作了,就是仁;我们孝敬父母了,就是仁;我们帮助别人了,就是仁;打扮的符合自己的身份了,就是仁。。。。。。仁是力行,要自己一件一件的做,而不是看个热闹,或是背上几句。仁不是嘴头工作,是要脚踏实地去做,就像我们每天吃饭,每天就像吃饭一样,做仁德的事儿,一点点儿来,从最简单的做起。我现在每天回家,跟母亲聊天,做让母亲开心的事儿,就是仁。

忏悔一下:有时聊着聊着,就话不投机了。顺言,色难,真是好难好难呀。本着一颗孝顺母亲的心,也常做让母亲生气的事儿,悔之,悔之。

《论语》子罕篇原文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子罕篇读后感1

《孟子》中说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对这一点,我深表赞同,咱们读经其实也一样,“独读经,不如众读经”。大家一起读经可以各抒己见,辨明是非,发现一些自己难以自查的错误。比如今天读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我一直理解成“天气冷了,我们就知道松柏凋谢了”,犹如“一叶知秋”。其实不然,经过大家一起解读后,我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天气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树。比喻,苦难能历练一个人”。真真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呀。因此,我很高兴能与那么多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心得,并发现自己的错误,一起进步。

今天我们读了《论语》第九篇《子罕》。这篇文章中阐述了好几方面的道理,主要包括处事原则、做事恒定、如何对待他人的批评,以及自信心、时间观念等。其中不乏名句,例如“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上面哪句都是朗朗上口的名句。但我最钟情的文案却是一句不起眼的——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达巷这个地方的人说孔子博学多才,却无专长。有嘲讽孔子,其实是大而无当,并无真才实学的意思。听了这个话以后,孔子对弟子说:“我有什么专长呢?是射箭呢?还是驾驶马车呢?就算是驾驶车马吧。”

孔子最大的才能显然不是驾驶车马。可是为什么他要这样贬低自己呢。把自己从一个大学士贬为一个马夫。这显然是有隐情的。南怀瑾先生对此的理解是,驾驶马车,寓意孔子想做引领时代的先锋。我的理解倒是有些不同。我觉得孔子可能并没有那么多深意。因为我们知道孔子年少的时候从事过很多低贱的工作,包括当马夫。因此跟射箭比起来,他可能更擅长驾驶马车。但是为什么他不说自己擅长文学呢。我觉得他故意用自嘲的口吻风趣幽默地来回应达巷党人的质疑。对于达巷党人的刁难,孔子没有暴跳如雷,也没有忧心忡忡,他也不屑于跟无知者去辩论。但他又不能对自己的*谤置之不理。因此,他用这种幽默风趣的自嘲方式反击对方,既显示了自己的大度,又自证了清白,可谓是高明呀。此时,一个优雅、淡定且不失风趣的儒雅的形象顿时跃然纸上。孔子的形象在我心目中瞬间变得鲜活可爱起来了。

你看,像孔子这样的圣人都会被人议论,甚至被人*谤,何况我们这种凡夫俗子呢。世间哪有背后不被人说的,也没有背后不说人的。就像范冰冰和赵薇刚红的时候被人都快骂死了,赵薇甚至在一次演出的时候被人泼大便。可现在呢?人家多淡定呀,都被称为人生大赢家。而好些人会对他人的非议则表现出愤愤不平,甚至怀恨在心,严重者伺机打击报复。如果真的那样做就略显胸怀狭隘了。面对别人的非议,我们应该像孔子一样淡然处之,不必言辞激烈地要与对方大吵一场,用一句玩笑回应即可。若是你越是要与对方争论不休,越能证明对方说得有理。这种时候释然了,反而是最好的争辩。总有一天,清者总会自清。以前也有被人误会为奸佞小人的时候,也有被人看作为大傻瓜的时候。但是,我不愿意去辩解,我相信时间可以证明一切。

上面谈到的是孔子对不当指责的态度。其实《子罕》篇还有一句话也涉及到对他人意见的态度。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意思是“严肃说出来的话,能不顺从吗?以能够帮助自己改正错误为可贵。谦逊恭维的话,能不让人高兴吗?以能分析一下是否正确,是否对自己有帮助为可贵。只知道高兴却不去分析,只知道顺从却不改正错误,这种人我也没什么办法。”

俗话说:“人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别人纠正了你的错误,你只是表面上唯唯诺诺,实际上,还是老样子。这样做毫无意义。错就是错,该改就改。既然都认错了,为什么还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既然不认错,又何必唯唯诺诺。也许有人说唯唯诺诺只是出于礼节,出于尊重。对比自己年长的和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直接顶撞可不是一个好主意,不如阳奉阴违。但是,时间久了,阳奉阴违还是遮不住自己的态度,到时候提意见的人不但会因为你不改变错误而感到愤怒,而且会因为你的不真诚而觉得被欺骗,后果岂不是更严重。我想,如果你觉得自己没错,你大可以笑而不答,既表明了你的立场也表现出了你的尊重。若是自己真的错了,那还有什么好说的.?改呀。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呀!

丑话大家都不爱听,不过甜言蜜语谁都爱听。谁不喜欢别人恭维自己,谁不喜欢被拍马屁呢。可是,千万别忘了“巧言令色,鲜矣仁”。别人恭维的话,有几句是真的,有几句是假的,你一定要学会分辨,别都照单全收。一个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若是被人夸几句,就飞上天了,不知道天高地厚了,一定会摔得很惨。古代有多少帝王就是被淹没在这种甜言蜜语中。昔日,乾隆写了几首歪诗,就被臣下夸得天花乱坠,简直就是李白再现。所以英明神武的乾隆处处留诗,来夸耀自己的才华,须不知赤裸裸地把短板展现在别人面前了。就像童话里的那个没穿衣服却招摇过市的皇帝,明明是赤裸着身体,还以为自己身着盛装。全世界的人都在骗他,他却不自知。

越是地位高的人,越是容易犯这个错误。因此当你身边的人都在夸你的时候,你该反思了,你该分析了。这时更应该清醒的认识自己,而不是醉死在甜言蜜语的酒缸子里。

总之,对于别人提的建议,不管是对是错,是好听还是难听,先别有情绪波动,心态平和地分析,辨别。最终再决定何去何从。

子罕篇读后感2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是历来倍受争议的一句话。学术界对它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何晏《论语集解》说:“罕者,希也。利者,义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行之盛也。寡能及之,故希言也。”

刑昺疏:“此章论孔子希言难考之事也。罕,希也;与,及也;利者,义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行之盛也。孔子以其利、命、仁三者,常人寡能及之,故希言也。”

朱熹则同意程颐的观点: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谈到:“《论语》中讲‘仁’虽多,但是一方面多半是和别人问答之词;另一方面,‘仁’又是孔门的最高道德标准,正因为少谈,孔子偶一谈到,便有记载。不能以记载的多便推论孔子谈得也多。孔子生平所言,自然千万倍于《论语》所记载的,《论语》出现孔子论‘仁’之处若用来和所有孔子平生之言相比,可能还是很少。诸家之说未免对于《论语》一书过于拘泥,恐怕不与当时事实相符,所以不取。”

刘宝楠认为“利命仁三者。皆子所罕言。而言仁稍多。言命次之。言利最少”。

杨树达分析孔子“罕言仁”的原因是“所谓罕言仁者,乃不轻许人以仁之意,与罕言利命之义似不同”。

以上解释均认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应解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在此,“与”被译为“和”的意思。

二、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如此断句则把此句解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功利,赞许命运,赞许仁德。在这里,“与”被译为“赞许”。

史绳祖《学斋占毕》:“《论语》谓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古注诸家皆以为三者子所希言,余独疑之。利者固圣人深耻而不言也……如命与仁,……尝不言。且考鲁论二十篇问答,言仁凡53条。张南轩已为诛泗言仁,断之曰言矣。又命字,亦言之非一。……孔子罕言者,独利而已,当以此句作一义。曰命曰仁,皆平日所深与,此自别一义。与者许也。”

郭沫若:“‘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他很少谈利,但称道命,称道仁。他既说‘仁者不忧’又说‘知命不忧’。既说:‘君子无终食间违仁’,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命与仁在他(孔子)的思想中俨然有同等的斤两。”

孔子确实很少谈到利。虽然他也很少谈到命运,但他对命运所持的态度与他对仁所持的态度一样,都是正面的。而在《论语》中,孔子提及“仁”的次数多达59处。因而将“与”译成“赞许”也表达了孔子对利、命、仁的态度。“如果以肯定否定论,孔子应该说,子罕言利,但赞同命和仁,后者与讲多讲少没太大关系。”

三、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讲利少,是因为他重义轻利;讲命也少,是因为天命难言;讲仁很多,是因为他推崇仁。这句话,如果以讲多讲少论,孔子罕言,可不止是利,还应有命,孔子应该说,子罕言利言命,不该把命和仁放在一起,与利对照,或把三者视为一类……”因此将这句话解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功利和命运,他赞成仁德”。第一个“与”字解释为“和”,第二个解释为“赞成”。

读书如果读到这个深度,才可言读,我查了众多注释,个人偏向于第三种,孔子很少直言利益,天命,但赞同仁。我为什么会选择第三种,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利,仁,天,可以把它看做人生的三个层次:一,是利益,如果人活着只为了追逐利益、金钱,那就太低级与悲哀了;二,是仁,孔子一生都在宣传仁,倡导仁,践行仁,可以说论语的通篇都在讲仁。这里补充一下,原来觉得仁很伟大,离我们很远,我们根本不能做到,其实仁不远人,我们善念一闪,就是仁;我们改正错误了,就是仁;我们努力学习了,就是仁;我们忠于工作了,就是仁;我们孝敬父母了,就是仁;我们帮助别人了,就是仁;打扮的符合自己的身份了,就是仁……仁是力行,要自己一件一件的做,而不是看个热闹,或是背上几句。仁不是嘴头工作,是要脚踏实地去做,就像我们每天吃饭,每天就像吃饭一样,做仁德的事儿,一点点儿来,从最简单的做起。我现在每天回家,跟母亲聊天,做让母亲开心的事儿,就是仁。

忏悔一下:有时聊着聊着,就话不投机了。顺言,色难,真是好难好难呀。本着一颗孝顺母亲的心,也常做让母亲生气的事儿,悔之,悔之。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84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