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角的父亲读后感合计56句-经典语录
墙角的父亲读后感一:
上周注意力训练课上,家长谈到“孩子做作业很磨蹭,总是喜欢玩电脑,手机,打也用过了,骂也用过了,惩罚也用过了,好像都无济于事。”
的确,当孩子很不听话,父母会很生气,很愤怒,很容易用打骂的形式来教育孩子,可是,我们发现,打骂的形式并不能改变孩子。
其实,我们说让孩子改变一个行为,孩子必须要有改变的意愿、改变的决心、意志力,否则改变只是表面的三分钟热度,或者是在有人督促时做到,无人监管时又打回原形。
怎样的沟通方式,才可以让孩子改变行为呢?经过多年的研究和
也有很多家长喜欢“教”,就是苦口婆心地讲道理。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是为什么天天讲都没见效呢?是因为道理就是道理,它无法触动到孩子的内心,只有触动到孩子的内心,才有可能改变孩子。
这里的“说”,更准确的应该是“表达”,表达我内心的感受。例如:“儿子,今天早上你已经玩了4个小时的电脑,到现在都没有停下来。吃饭时间到了,你迟迟不来吃饭,我感到非常非常生气,很希望你能帮忙做做饭,烧烧菜,但是叫你多次都没有来,所以我真的很生气。同时我也很担心,担心你如此玩电脑,对你的身体、眼睛、精力都是一个很大的伤害。”这样更多表达内心的话语,对孩子会是一种触动。
“问”指的是“发问”,例如:“儿子,你说中段
“做”,就是为孩子做一些事情,没有任何目的,没有任何条件。当孩子看到父母为他付出的爱的时候,孩子就会非常感动,从而改变自己。前段时间,刷爆朋友圈的一幅父亲为孩子打伞的图,就再一次印证了“大爱无声”,如果孩子看到这份“大爱”,我想孩子就会马上改变他的行为,因为这是触动孩子心灵深处的行为。
这两天,看到一篇文章《墙角的父亲》,讲的是一个叫大将的大学生不再沉迷网络,改过自新的经历。让他做出改变的是蜷缩在墙角的父亲。此时无声胜有声。也许再多的打骂,再多的说教,再多的“问”都没有这样的一个画面更让孩子动容。
大爱无声!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反思!
墙角的父亲读后感二:
父爱如山,高大而巍峨,让我望而生怯不敢攀登;
父爱如天,粗旷而深远,让我仰而心怜不敢长啸;
父爱如河,细长而源源,让我淌不敢涉足。
父爱是深邃的、伟大的、纯洁而不可回报的,
然而父爱又是苦涩的,难懂的、忧郁而不可企及的。
墙角的父亲读后感三:
曾经,我不了解父亲,总是埋怨他工作太忙,没空陪我玩。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开始了解父亲,我开始懂得如何去关心老爸,因为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孩子的生活与学习。这样的父亲,我却埋怨他的忙。却不懂得在他劳累之时送上一杯温水。不懂得在他疲倦之时,为他捏捏酸痛的肩膀。父亲为这个家背负了太多太重的责任。岁月的摧残,已使不到五十的父亲的头上长出了白发,每次看见那刺眼的白色,我的心就刺痛得无法呼吸。
父爱如船,陪伴我人生的航行;父爱如灯,照亮我人生的道路;父爱如伞,遮挡我人生的风雨;父爱又犹如那一杯浓浓的茶一样,带给我无限的暖意。人生的道路,因为有了父爱,我不再彷徨,不再孤独,不再害怕一人在黑暗中前行,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因为有了父爱的陪伴与相随。
父爱如茶,父亲却毫不在意自己的劳累,一如既往的对我付出最好的关心,像以往一样在我学习犯困的时候,在我桌上放下一杯浓浓的绿茶,然后默默的走出去。因为他害怕打扰到我。每当这时,我都会举起桌上的绿茶,喝上一口,那浓浓的暖意驱散了身体的冷意,那茶后的爱意瞬间温暖了我的心灵。
父爱如伞,每次下雨的星期五,父亲总会在校门口等我,然后用他那惟一的伞把我遮的密不透风,然而,他却冷得瑟瑟发抖。在父亲的伞下,我获得了最温暖的保护。
父爱如灯,每当我夜归之时,父亲房间的灯一定还亮着,父亲就是这样,我没回到家之时,父亲绝不会睡觉。每晚都等我,这是父亲担心我的举动啊。在父亲的等候下,我忘记了独自夜行时的孤独与寒冷,因为我知道有一个人在家等我,父亲的爱,让我不再害怕夜行,父爱给了我驱散寒意的力量。
父爱如船,陪伴我人生的起航和靠岸;父爱如灯,驱散我人生的寒意和黑暗;父爱如伞,遮挡我人生的风雨与焦阳;父爱是水,我是水里的鱼,永远享受父爱的温暖。
家庭教育《墙角的父亲》读后感1
看了一篇让我感触很深的文章——《墙角的父亲》。这篇文章讲的是主人公大将回忆的一段往事:大将的父亲在外地打工挣钱,父子聚少离多。大将考上大学后沉迷于网络游戏。一次,他偷偷地跟着父亲来到工地,看到父亲腿上青筋暴起,依然不管自己身体状况日日夜夜没完没了地干体力活儿挣学费,大将的心震撼了,不想再虚度光阴。
可是好景不长,一次,网络游戏的人物又在向他招手,他又“激战”了五个小时,回校的时候看到教学楼的角落里佝偻着一个中年男子,大将定睛一看,那人正是他的父亲,父亲来到大将就读的大学给他送棉被取暖,为了省钱,他买站票坐火车来西安,也不舍得花钱住宿,在墙角蹲了一夜……大将不禁热泪盈眶……
后来,父亲去世了,给大将留下了三十七万元的存款,这是一个父亲对孩子浓浓的爱。
经过了这么多,大将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苦心,但是最后当他真正醒悟过来的时候,已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了。
他的父亲是一个伟大、无私的人,为大将无私奉献了许多许多,不求回报,为了大将再苦再累也值得!他自己穿得破破烂烂的,却把他的一生,他的所有都给了自己的儿子。
父爱如山。没错,父亲会尽自己最大努力,供我们上学,供我们吃穿。从小到大,父亲一点一滴地伴我们成长,他们对我们的关爱,比天上的繁星还要多。
是谁挣钱养家,是谁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鼓励与支持?那个人就是——父亲!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忍受着压力却装作轻松;他不辞劳苦,只想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他每时每刻为我们着想,一切都是为我们好。
一天晚上,我不知是怎么了,全身软弱无力,连站都站不起来,爸爸连夜把我送到了医院。他一直深爱着我,而我却常常不听话地淘气。他是黑暗中的那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他是我成长道路上的一块基石,呵护我成长。
无论你在哪里,请时时刻刻记住一个为我们付出无数心血的人——父亲!
家庭教育《墙角的父亲》读后感2
《墙角的父亲》是发表在青年文摘上的一篇文章。作者以主人公同学的身份,讲述了背井离乡到西安上大学的主人公大将与父亲之间发生的故事。大将来自于西安的农村,考上了西安某大学,大一迷恋上网络游戏。大将的父亲在徐州火车站打短工。十月底西安天气降温的时候,大将花光了从家带的钱,谎称生病花的,让母亲打钱,谁知父亲亲自送了过来,在大将晚上打完游戏,翻墙回宿舍时,看到了为省钱在墙角用破纸箱凑活睡觉的父亲。从此大将戒掉了游戏,节俭度过了大学。
文末作者的话“大将的父亲是这个世界很多贫困家庭里父亲的缩影,深沉而又无私的爱。所幸的是,他的孩子看到了墙角的父亲,而我知道,还有很多孩子想不到,也看不到墙角有爱”,感人至深。而我自己感受也颇深,从我小时候起,父亲就在外打工,做过煤矿工人,收过二手家具,现在仍在劳务市场揽工,我相信他的努力为的多半是我的幸福。
母爱是伟大的,它如流水,看得见,即使看不见,你可以听得到,即使听不到,你可以感受它从指间滑过的感觉;父爱是崇高的,它如高山,只能看得见,当我们在城市里埋头前行时,父爱我们却很容易忽视。母亲来城市帮我看孩子,与我朝夕相处。父亲在老家附近打工,定期回家处理农村琐事,照顾姐姐。除了定期的电话,突然感觉我与父亲沟通很少。
端午节的前一天,那天是父亲节。我在二手市场买家具家电,一位跟脚拉货的大叔帮我拉了两张床、两个柜子、电冰箱、洗衣机等,用三轮拉了两趟,我们一起把这些大家伙搬上二楼,天气很热,我们挥汗如雨。我感受到此项工作的不容易,想到父亲的工作有可能比这还辛苦。与大叔吃饭时,谈到了天下的父母,他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父母不需要你送东西,只需要定期关心一下”。这句话我没从父亲那里听过,这也许就是羞涩的父爱。我当晚给父亲打了个电话,跟他聊了很多,耐心回答了父亲的问题,房子、孩子入学问题,父亲结尾还是那句老话“你和你妈在北京看好孩子,家里事不用担心”。
如今,80后这代人开始当父母,开始体会父母的艰辛,房子、孩子等都让我们焦虑,我们也许觉得自己很苦命,但不要忘了比我们更辛苦的的父亲、母亲,他们被裹挟着来到不熟悉的城市,或看孩子、或打工,这不是他们的本意,他们很多时候在为我们奋斗。愿天下所有的父亲母亲身体健康,有钱没钱常回家看看。
家庭教育《墙角的父亲》读后感3
读了《墙角的父亲》这篇文章,我深有感受。文章中的大将是一个大一的学生。家庭并不是很富裕,家里的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
大将的父亲在城市里打工,挣钱,供大将上学,给予大将最好的生活。可大将却很不懂事,一直以为父亲独自一人在城市里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直到有一次,大将跟踪父亲,跟着父亲来到父亲工作的地方。眼前的一切都改变了大将之前的想法。看着父亲在炎炎夏日下,青筋爆出,十分困难的前行着。大将的心顿时不好了!
从那以后,大将要好好学习。可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网瘾,将父亲给他的钱都拿去上网用了!一次晚上翻墙出去上网,再回来的时候,看见墙角的一个蜷缩的影子,走进一看,是父亲来。原来父亲为了给大将送被子。在买车票的时候,买了最便宜的站票,而舍不得买坐票。
大将的父亲就是如此的伟大无私。为了给予大将的好生活,而拼命的打工。父爱真的`很伟大、如海般、宽阔无边。也正是因为海过于大、不适合我在其中遨游。甚至形象点说、很遥远。所以才导致了我们之间距离的疏远。
家庭教育《墙角的父亲》读后感4
上周注意力训练课上,家长谈到孩子做作业很磨蹭,总是喜欢玩电脑,手机,打也用过了,骂也用过了,惩罚也用过了,好像都无济于事。的确,当孩子很不听话,父母会很生气,很愤怒,很容易用打骂的形式来教育孩子,可是,我们发现,打骂的形式并不能改变孩子。
其实,我们说让孩子改变一个行为,孩子必须要有改变的意愿、改变的决心、意志力,否则改变只是表面的三分钟热度,或者是在有人督促时做到,无人监管时又打回原形。
怎样的沟通方式,才可以让孩子改变行为呢?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经验,我们发现沟通方式有效性排列依次是:打骂教说问做。也就是说,当孩子特别不听话,令家长特别特别生气,感觉说教已无法解决问题,就会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希望孩子可以铭记在心,不要再犯。然而,这样通常是无效的。被打的孩子,由于做错事,很内疚感,但是被父母骂了一顿,打了一通,他会认为,你发泄完了吧?我犯了错,挨了打骂,也就扯平了。
也有很多家长喜欢教,就是苦口婆心地讲道理。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是为什么天天讲都没见效呢?是因为道理就是道理,它无法触动到孩子的内心,只有触动到孩子的内心,才有可能改变孩子。
这里的说,更准确的应该是表达,表达我内心的感受。例如:儿子,今天早上你已经玩了4个小时的电脑,到现在都没有停下来。吃饭时间到了,你迟迟不来吃饭,我感到非常非常生气,很希望你能帮忙做做饭,烧烧菜,但是叫你多次都没有来,所以我真的很生气。同时我也很担心,担心你如此玩电脑,对你的身体、眼睛、精力都是一个很大的伤害。这样更多表达内心的话语,对孩子会是一种触动。
问指的是发问,例如:儿子,你说中段考试目标是班级进步20名,你认为把4个小时花在电脑上这样的行为是让你离你的目标更近了?还是更远了?你真的很希望进步20名吗?你做到了吗?如果没有做到,你认为你的目标定得有意义吗?如果目标是没有意义的,那么你认为什么才是有意义的呢?环环相扣的发问,让孩子思考,让孩子自己找到答案,让孩子自己反复扣问自己的内心。问比说更有力量。
做,就是为孩子做一些事情,没有任何目的,没有任何条件。当孩子看到父母为他付出的爱的时候,孩子就会非常感动,从而改变自己。前段时间,刷爆朋友圈的一幅父亲为孩子打伞的图,就再一次印证了大爱无声,如果孩子看到这份大爱,我想孩子就会马上改变他的行为,因为这是触动孩子心灵深处的行为。
这两天,看到一篇文章《墙角的父亲》,讲的是一个叫大将的大学生不再沉迷网络,改过自新的经历。让他做出改变的是蜷缩在墙角的父亲。此时无声胜有声。也许再多的打骂,再多的说教,再多的问都没有这样的一个画面更让孩子动容。
也许是因为喜欢它可爱的封面,或者因为我想了解残疾人如何创造奇迹的,促使我买下了它《墙角的小婷婷》。当我看完了它之后,才知道了原来残疾人虽然身体上有缺陷,但他们的心灵却没有缺陷。就像婷婷姐姐,她虽然失去了耳朵,失去了听力,但她依靠眼睛完成耳朵的任务。她可以看对方的口型知道了对方讲什么,从而改变自己不能听的缺陷。如果我和她交谈,在不知道她耳聋的情况下我大概会以为她是一个健康人。
《墙角的小婷婷》主要讲了婷婷姐姐从小到大的一些事迹,其中有第一次说话、针灸时不哭不闹、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数字、如何爱上学习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感悟最深的是婷婷姐姐进行针灸治疗时不哭不闹。我没做过针灸,所以我不知道针灸的痛苦。但我从婷婷姐姐的'描写中感受到了,从“有许多小朋友哭闹着”,从“针要插入两寸多深”,我感受到了针灸的痛苦。可是婷婷姐姐却不哭不闹,为什么呢?因为她爸爸告诉她,她要是再哭闹,爸爸妈妈就要伤心死了,婷婷就要像三毛哥哥那样,流浪街头。婷婷姐姐哭了,但她在第二天的针灸时,无论多痛多难受她都挺过来了,当她稚嫩地对爸爸说:“爸爸,我没哭吧!”她的父亲早已泪流满面。是呀,她的爸爸只是想婷婷在针灸时配合治疗,如果痛就哭出来吧,可天真的婷婷不是这样理解的。她觉得她必须不哭不闹才可以,她的爸爸怎能不心疼呢?
看看当今社会上,几乎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爱全部倾注在我们这一代身上,所以爸爸妈妈从来都不让我们做家务,这才有了“小公主”、“小皇帝”。这些娇生惯养的小公主、小皇帝一点苦都吃不起。让他们稍微帮一下忙,就这个说“我累死了”,“我没力气了”,爸爸妈妈也只好作罢。如果让他们去做针灸,看来他们肯定死活也不要去。还是婷婷姐姐好,虽然身体有缺陷,但是她的毅力不是我们能比的。
向婷婷姐姐学习,向婷婷姐姐致敬!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887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