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母亲读后感1000字集合96句-经典语录

读完高尔基的《母亲》,按理说写出的

读完《母亲》,确实在一些方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反思。

母亲——作为生活在当时俄国黑暗社会最底层的工人代表,从一个没有灵魂的麻木的人,一跃而为一个具有先进思想,为推翻沙皇统治而站在第一线的人。在母亲身上,所发生得重大变化,让我们震撼,尤其是母亲不识字,却比那些识字的更加理解真理,理解俄国的未来。这些与她的儿子帕沙卡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她的儿子是工人的代表,是工人运动的领导者,不断对他的母亲灌输革命的真理,将母亲的思想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这与母亲本身也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她对儿子的理解,对儿子所从事事业的信任,没有对儿子的自豪,对儿子深深的爱,也不会使她在儿子被捕后,下定决心走儿子的路,从而真正成为一个革命者,一个大造新时代的人。

这里我们谈到了理解,这不仅让我想到一句话:理解万岁。确实,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无价的,理解可以创造奇迹,就像理解可以将帕沙卡和她的母亲,两个思想完全不同的人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一座信任的'桥梁。

在现代社会,很多问题有待于理解来解决,代沟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试想,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加强交流,增进理解,又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呢?有时候我感觉父母不理解我,当然,问题是出在双方。父母当总是让我一个劲的学习,殊不知,为了责任而学习是很累人的。

再者,书中的革命者为了信仰,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而奋不顾身。

其突出代表就是母亲的儿子帕沙卡和他的同志安德烈,雷兵等革命者。他们有着智者的信念,不知疲倦的像工人,农民宣传革命知识,剖析他们受苦受累而没有得到回报的原因,他们不惧资产阶级及其他们的走狗们,把坐牢当作工作之余的休息,出狱后依旧投身革命事业。这是多么让人敬重!这不仅让我想到了我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同样的故事也在我们这片热土上发生过,那些革命的烈士,将长眠在共和国的怀抱之中。

这里提到了信仰,在革命时期,信仰高于一切,有着执着信仰的人会为它而抛弃生命。那些舍生取义的事迹一直被人们穿唱,慢慢的好像已经成为了传说,我曾经怀疑,所谓乱世出英雄,不知道在现代社会,还会不会又为了信仰而献身的人,还有没有那份勇气,坦然地面对死亡,正气浩然。在那时,信仰是人们前进的动力,这不仅让我思索,伟人为了信仰而不断奋斗终究成为了伟人,而在当代,如何确立自己的信仰呢?我小时候想当五星女上将,现在想来却也可笑,一没有军事才能,二没有军事胆识,三没有军事机遇,谈何成为女将军?小时候想当女将军想必那是战争片子看多了,盲目崇拜上面的将军罢了。

说实话,从那时起就有点迷茫,在各方面的呼吁下努力学习,却终究没有确定一个明确的理想,总是过一天算一天,完成当前的任务就算了事。我也常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总是安慰自己,总之以后能报效祖国,名垂青史就是了,这就算我笼统的人生理想吧!

在前面我提到,由于害怕写得太庸俗,所以不打算写母爱的内容,可是当我写到这儿才发现,这本书中未提一个“爱”字,却无处不洋溢着母亲对帕沙卡的爱。从母亲对帕沙卡反常举动的担心,到得知他从事失业后的提心吊胆;对儿子的支持,到以儿子为自豪,直至投身革命事业,一个母亲年迈而执着的爱心,又对儿子的爱上升到了对全世界为真理而奋斗的无产革命者的爱,这是历史的跨越。

陪孩子阅读是妈妈的习惯。从我呀呀学语开始,妈妈就有意识的为我读一些小人书,有时是行走在回家的路上,有时是坐在床头的灯光下,也有时是在书店的摊位前。我上小学二年级了,为了提高我的阅读水平,年初,她又特意从邮局订购了两份书刊,一份是《简明法》,一份是《课外生活》。她对我这个孩子的要求不高,只要我能拿书,并且能静心的看上一小会儿,她都会为我感到高兴。平时,她也总是亲自为我朗读一些小故事,在读的时候,她会要求自己读的声调尽量做到有声有色,吐词一定要清晰准确,这对培养我的普通话很有帮助。她说她发现,从我小时候有兴趣听一直到现在有兴趣读,每个晚上睡觉前的陪读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有时候是她为我读,有时候是我自己看,也有的时候是我们一起读,我的这种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这里确实凝聚了妈妈的辛苦。

说心里话,妈妈工作了一天,也有累了的时候,想早点休息,想“偷懒”装作忘记了,或者干脆提出不读了,我这个女儿会不高兴,并且提出抗议。很多次,我会主动的把书塞到妈妈的手上。妈妈看着我调皮的眼神,她为自已感到力不从心而心生内疚。很多个这样的夜晚,我都是在听着故事时静静地入睡,妈妈看着我在睡梦中满足而略带甜蜜的笑,作为一个母亲,她说她觉得很幸福,真的幸福!这种幸福,其实从我阅读的那一天开始就没有离开过。

妈妈喜欢我在听她讲故事时的那份专注和入神,渴望的眸子里不时地闪烁着对故事的好奇,当听到灰姑娘最终得到王子的拥抱而解除魔咒,我会为灰姑娘而感到幸福;当听到大灰狼被猎人打死,小红帽和老外婆安然无恙地获救了,我对这份意外感到无比的高兴。我在阅读的时候,小脑袋瓜子也时不时地嘣哒出一些精灵古怪的想法,有些问题提得让人匪夷所思,不知如何作答,妈妈说我的那份童真,那份幼稚,可以让妈妈拂去外界的尘埃,看到一颗净美的心灵,也让妈妈学会倍加的珍爱孩子的这份纯洁!

妈妈对我阅读习惯的培养可能也有刻意的一方面。比如,周未的日子,她会带我和小伙伴一起上公园的藏书阁去坐一坐,让我去闻一闻那里的书香;在家,她会要求她尽量多读一些自己喜欢的小人书。另一个方面就是要我写日记。坚持天天写日记,哪怕我只是记流水帐,写总比没写的好。但前提是,必须自己把想表达的东西写出来,再读给妈妈听,然后给我修改的建议。不过,我很不喜欢妈妈在我的本子上涂涂抹抹,总觉得这样会挨老师的批评,妈妈尊重我,所以我们会在写之前,由我先构思,把内容口述一遍,再写下来,然后再让妈妈修改。我乐意这样不嫌麻烦,只是多耽误了妈妈的时间,妈妈想,这样的付出还是挺值的。

说起阅读心得,妈妈没有很深的`体会,只觉得陪我在一起看看书,可以让浮躁的心静下来,让身心的疲惫在看书的过程中不断的洗去表面的铅华。“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千百年来的古训自有它的道理,我始终认为,人类精神的积淀来自于书中,书上的知识,你学会了,永远都是你的,别人是拿不走的,所以,我总记住妈妈的教育,与书交朋友。妈妈认为我在这一方面不是特别的优秀,但至少愿意去读。当每次听我告诉她说我在学校借着看了一些家里没有的课外书时,妈妈真的很开心。她为我的进步感到自豪,更多的是幸福!

阅读拉近了我和妈妈的心,妈妈的陪读让我获益匪浅,我如今之所以能出口成章,习作不需大费周折,这都源于我那用心帮扶的妈妈。陪读的妈妈说她是幸福的。我又何尝不是呢?我有一个陪我读书的妈妈,我是最富有的;我有一个愿意听我讲故事的妈妈,我是最快乐的;我有一个讲故事给我听的妈妈,我是最幸福的!

“一夜亲思泪,天明又复收。”“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现代文学大家季羡林的《怀念母亲》,让我读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文章语言简短而又朴实,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浓浓的爱意。书中主要写了作者回忆从前,在他很小的时候便离开了母亲,那时候他才六岁,其间回家去过两次,但是和母亲相处仅仅几天而已,从小到大他和母亲一起生活的时间不长。当他上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年仅四十多岁的母亲去世了,让他很悲伤,流泪不止。后来他又去德国留学,异国他乡,他不但怀念母亲,更怀念自己深爱着的祖国,心心念念,祖国母亲甚至频频入梦来。

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让我感动不已,读着读着我不禁也想起了我的妈妈。我和作者有同样的感受,我也有一个慈祥的妈妈。但我又比作者幸福,因为我整天和妈妈黏在一块儿。有的时候,我会觉得妈妈太唠叨,总是叨咕个不停,“快点写作业!”“抓紧时间练琴,不要再说话了。”“你看看,半天时间才写了多少?”……我说一句话,她能接上二十句,烦都烦死了。可是,三年级时候的一天,妈妈跟学校里的同事外出了几天。她刚走的时候,我心里甭提有多高兴,心想:总算能清净几天啦!耳朵里都要涨茧子了。可是,到了晚上,我总觉得少了什么!我躺在床上左思右想,原来是没有了妈妈的“紧箍咒”,我好不习惯哦!我把眼睛闭起了脑海中不自觉地就回忆起了妈妈的话。我的思念渐渐加深,脑海里越是想妈妈的话,就越想念妈妈,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人。想想书中的作者季羡林在很小的时候就跟离开妈妈,那种整日整夜的思念是何等难过啊!妈妈回来了,“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又可以跟妈妈撒娇啦!又可以和妈妈一起睡觉啦!又可以听到妈妈的唠叨啦!有妈妈的日子真幸福,我深深地爱着妈妈啊!

作者季羡林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背井离乡外出

合上书,闭上眼,我静静地想着:妈妈是生我养我的人,是最疼爱我的人;祖国是我成长的地方,是我赖以生存的地方。我爱她们,我离不开她们,我要用最真挚的情感来回报他们。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890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