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群英会故事读后感集合60句-读后感
群英会蒋干中计读后感 篇1
今年暑假,我读了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其中的第十七回“群英会蒋干中计”非常精彩,也很曲折,我特别喜欢。
这一回讲的是:曹操让精通水战的蔡瑁、张允训练水兵,这个消息使周瑜很担心。恰好曹操的手下蒋干来拜访周瑜。周瑜很熟悉蒋干的性格,便设了一计,让蒋干带回去了一些假的情报,不费吹灰之力就利用将干除掉了蔡、张、两大将军。
读过这个故事,其中的三个主要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的,就是周瑜。他的聪明机智、足智多谋在文中的许多地方都能体会到。比如将干来拜访他时,他一眼便看出了蒋干来的用意;还有他料到蒋干会在他桌子上找机密情报,就故意写了一封蔡、张二人投降的书信放在桌子上;他知道曹操冲动多疑,所以料到自己的计谋会成功……我非常佩服。
还有蒋干。他是个自不量力的人。他一开始就被周瑜看透了,自己却还不知道,按着周瑜设下的陷阱一步一步的走下去。
在这个故事里,最后悔的恐怕就是曹操了。由于他的冲动和多疑,杀了两名无辜的大将。只可惜当他醒悟过来后已经太迟了。
《三国演义》像一座宝库,里面有无数颗闪烁的宝石。让我们坐上知识直通车,一起去寻找它们吧!
群英会蒋干中计读后感 篇2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曹操兵至三江口,初战失利,正在筹谋破敌之计,而周瑜欲除蔡瑁、张允无策,在这矛盾斗争的形势下,引出了“群英会蒋干中计”这段紧张动人的故事来。
从周瑜设下群英会款宴故友蒋干,直到蔡、 张二人被杀,是本篇的主文。群英会有两个用意,一是为了安蒋干之心,使其相信周瑜以故人相待,对自己并不怀疑;二是借此展示东吴文官武将人才济济,有足够的力量抗拒曹操,和自己坚决抗曹的不可动摇的意志,并借此堵住蒋干说降的嘴。
群英会的主要作用是一副道具,是周瑜实施反间计的道具;蒋干是粉饼,是装饰周瑜雄姿英发形象的一块粉饼,最终皆以蔡瑁、张允被杀而谢幕。
群英会表明了蒋干不过是一个言过其实、急功近利、依附于人的幕宾而已,还把曹操的`变幻莫测、机变狡诈的性格表现出来,同时塑造了周瑜深谋远虑、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步步为营的儒将风范。
群英会蒋干中计读后感 篇3
《群英会蒋干中计》是一篇多次入选高中语文的传统名篇,很多人从小就通过但是连续剧连环图以及缩写本对其情节耳能详,然而,对于原作的节选,作为高中的语文课本中的文本学习,又应该确定怎样的教与学目标的目标,在21世纪的今天,尽管有许多水煮三国之类的书以及讲座,学习这篇文学作品又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呢?
王澜老师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作品虽然是节选,篇幅仍然比较长,人物关系比较复杂,情节发展也环环像扣错综复杂,要想学生尽快理清线索还是有相当难度的。王澜老师就采用画人物关系框图的办法将平面的内容变为立体直观的关系图。
情节复杂,就采用倒推的办法,让学生一步步从结局开始,寻找到情节的扑朔迷离中的发展关系,杀蔡张——得密信——劝周瑜——表关系,其中的劝,展开为主人翁周瑜的“堵”与“诱”两大部分,最后分析几个为什么:蒋干为什么要去劝降,曹操为什么失败了不认账,周瑜为什么不让蒋干有劝说的机会……
关于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分析,将作品的学习价值推向了现实,课后的作业设计“今天的蒋干还在干什么”,无疑是有力的将学生的文学作品的学习与现实社会的观察体悟有机的结合了起来。
说课的过程中,一些规定的内容难免会影响整个内容的陈述,如何更加简洁以突出重点,还需要进一步琢磨。
群英会蒋干中计读后感 篇4
《群英会蒋干中计》是《三国演义》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其中的“同窗交契”者周瑜和蒋干,一亮相都显得很有自信心,但其自信心所建立的基础不一,结果就自然有天壤之别。
探看敌寨照常理应是悄无声息的暗中行事,可周瑜却“带着鼓乐”“至操寨边……楼船上鼓乐齐奏”,这显示了年少气豪周瑜的充分自信心,他深知曹军素不习水战,水上优势绝对在我,对方即使训练,一还要有些时日,不能即刻练成,二要有懂水战的好教练。正因此,当看到对方“深得水军之妙”时才会“大惊”,才惊出妙计——借操之手除掉优秀教练,然后大败曹军。
所以周瑜的自信心是建立在知己知彼上的,是建立在依据客观形势变化而变化上的。
再来看周瑜的老同学蒋干。蒋干毛遂自荐,在曹操面前说“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周瑜来降,“必要成功”,也是显得多么有自信心,弄得“操甚喜,置酒与蒋干送行”。然而一到江东,先是“愕然”,接着“惊愕”,最后“面如土色”。一个未见过世面的胆小鬼跃然纸上。
可见蒋干的自信心是盲目的,没有跟着外界局势和人物处境、地位的变化而变化,结果被人玩得团团转,充当离间工具而不自知。
当今,金融危机正弥漫全球,对各方面的影响渐渐显现。对此,中央领导多次强调“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过去的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迎战过冰冻灾害,迎战过汶川大地震,成功地举办了令世人震惊的奥运会、残奥会,再次实现了千年梦想——神七上天,遨游太空,亿万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信心得到空前的彰显。所以,我们有理由满怀信心地应对、化解当前的金融危机。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想当年,周瑜不管曹军大敌如何压境,仍然是“雄姿英发”,舞照跳,歌照唱,从容镇静,指挥若定,“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灰”。()赤壁之战成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典范。证明了“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然而,生活中会有周瑜,也同样会有蒋干。像蒋干者,在平时摆出一付比谁都有自信心的样子,走路“昂然”,说话夸海口,困难也好,危机也吧,似乎只要他出山,就会“旌麾南指,刘宗束手”,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如果像曹操一样轻信他,把政府扩大内需的资金放在这样的人身上,怕是要害自己害别人的。这样的教训我们已很深刻,决不可等闲视之。
谁是冰山,谁是青山,放在阳光下,就立马显现。要杜绝蒋干之流来坏事,最好也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一切置于阳光下来操作——依法办事,照章办事,决不能轻信蒋干之流说了些什么,不论其如何信誓旦旦,也不论其如何拿脑袋担保。
当然,我们也有自信心来堵塞蒋干之流的得逞和发迹。
群英会蒋干中计读后感 篇5
读罢《群英会蒋干中计》,不禁为其中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捧腹,尤其是蒋干,想像一下他那样子:蹑手蹑脚地溜下床头,偷了假书信还当是宝贝一样,惶惶地过江去邀功。他的举动,就像跳梁的小丑一样好笑。
称蒋干为小丑,其一是因为他主动要求做说客,不自量力。你看他那点过度的自信吧,当曹操问他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他得意地说:“只消一童随往,二仆驾舟,其余不用。”俨然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要知道孙曹对峙,周瑜既然是孙权的得力干将,自然他在孙权一方的地位当非同小可,更何况小乔是周瑜的妻子,周与孙算起来还是连襟呢。你区区一个蒋干,就凭同窗关系怎么可能说服周瑜投降曹操呢?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而曹操居然“甚喜”,还“置酒与蒋干送行”。蒋干也真的是过分自信了,然“甚喜”,还“置酒与蒋干送行”。蒋干也真的是过分自信了,真的以为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能够劝得仙女下凡来、周瑜过江去。
称蒋干为小丑,其二是因为他拙劣的表演。蒋干一过江,阴谋便被周瑜识破。周瑜迎面一句:“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耶?”直白的问话立刻堵住了蒋干的嘴,他只好赶忙说自己是叙旧的。其实当时已经是两军对峙江边,这个“叙旧”也选的太不是时候了,除了傻瓜大概是没有人相信这话的、而周瑜借宴请之机,一番话唬得蒋干面如土色。若是他当真是深入虎穴有胆有识的谋士,也不会为周瑜使诈吓倒啊。最让人发笑也是最能体现蒋干小丑本色的,就是偷书信的那段了。如果蔡猖、张允果真通敌,那信件自然是顶级机密的文件了,谁也不会随随便便地扔在桌子上的,更何况是放在留宿敌方谋士的帐子里。蒋干稍稍用脑袋想想就会知道,是周瑜使诈了,也亏他堂堂一个谋士居然这样被人骗得团团转。可惜了蔡帽、张允,糊里糊涂的就死在了蒋干偷来的这封信上。
称蒋干为小丑,还因为周围人物的“配合表演”。其中起作用最大的当数周瑜了。周瑜的确是才干过人,一见蒋干来访,立即想到这借刀杀人的妙计,于是蒋干无意中成了周瑜的一枚棋子。周瑜给了一根林秸,蒋干就麻利地跳了上去,还很得意,让我们旁观者不得不捧腹。当然了,蒋干的失败还有曹操的“功劳”。曹操识人不佳,没有考察蒋于的真才实能就听信了他的吹嘘之言,以至于两位大将被斩,令人惋惜。
对于蒋干的跳梁之举,我们在捧腹之余,自然要思索一番。蒋干献丑,源于自己的过分自信,也源于自己的无知和愚蠢。我们想做大事,千万要多加思考,不要做出蒋干一般的小丑行为,做事不成反贻笑大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听到这首关于三国时期的词,就会让我们想起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在这个暑假里,我就去看了一下这本中外闻名的巨著。三国演义是由罗贯中所选编的历史小说,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这本名著刻画了近200个人形象,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各极其态。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东汉末期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这期间,200多个人物上演着群英会,在三组定义的局面下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绞尽脑汁想着如何凌驾与他人之上,战火纷飞的年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书中的一个故事情节,仍在我的脑海中回想,其中最令我记忆深刻的就属“三国茅庐”了。这个故事讲的是三国时期,刘备经过徐州琅邪郡阳都县,就是今天的山东南县,时听说人称“卧龙”的'诸葛亮就住在此地当中,当年刘备因没有一个好军师愁困不已,就在这时,他听到一些关于诸葛亮的评论,说他是忠、孝、义集于一身,他的智谋,超群出众,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用兵如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于是刘备便带上张飞、关羽去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可第一次却因诸葛亮不在家而回。第二次冒着大雪又因意外出而回。第三次去诸葛亮又在睡觉,只得等他睡醒才见到。正因刘备的真诚三顾茅庐,才请出了这位隐居山林的卧龙先生——诸葛亮。“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刘备这真诚的力量让仅是的一般的,诸葛亮先生所被打动,助刘备一臂之力,兴复汉室。
这则故事使我学会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只要想学做一件事,就不要怕遇到挫折,要三顾茅庐,只要用你的真诚打动对方,就一定能行。故事中的刘备注重以诚相待,以诚待人,我十分钦佩。他为了能够统一国家大业,屈尊求贤,礼遇下士,不怕碰钉子,不怕路途遥远,不顾天气恶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懂礼仪之人必定会取得成功,遇到事情要有礼貌,不能莽撞:遇到苦难要有恒心,不能轻易放弃,所以我们对别人要有真诚,做人要做真诚的人。
小学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1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想必大家都读过吧!在这四本书中,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给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它记载了中国古代三国时期的一段历史文化。
《三国演义》中主要记述了汉建宁四月开始,皇宫出现的种种不祥之兆,各种祸端接踵而来,一直天下大乱。之后出现刘备、关羽、曹操等人的战争。
《三国演义》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如忠勇双全的关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尊重人才的刘备、老奸巨猾的曹操······其中,我最佩服关羽。因为他武艺高强,曾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我不仅佩服他的武艺高强,更敬佩他对朋友的忠肝义胆。他和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一直被后世传颂。当他投降曹营时,虽受尽礼遇,但仍心向着刘备。他刮骨疗毒的故事更是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一次他被毒箭射伤左臂,每到阴雨天气,臂骨疼痛,医生说要刮骨去毒才可病愈,关羽即伸臂给医生,开始刮骨,血流盈,而关羽却一面饮食酒肉,一面与马良下棋,神态自然,似乎没有疼痛的感觉,他这才叫英雄气概呢!
《三国演义》也描述了许多战争的场面,而战争无非就是百姓遭殃,战争参与的人员大都是来自百姓,战争中死伤得最多的就是百姓,战争导致了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总之,战争的最终受害者就是百姓。只有远离了战争,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世界才能够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希望世界永远和平,不要让悲剧重演!
小学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2
假期里,我看了一本非常精彩的书,那就是《三国演义》,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吧!
这本书的文学可是不得了啊,它是一部跨度近一个世纪的著作,其中生动的展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斗争,而且细致的描绘了以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的艺术形象,所以,几百年来,《三国演义》一书广泛流传,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刘备的军师诸葛亮,他拥有极顶的智慧,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草船借箭一篇中,由于大战在即,而蜀军缺少武器——利箭,一时又造不出很多来,所以诸葛亮想出了绝世秒招,趁着夜色和大雾,指挥20多条船,穿上排满稻草人,敲锣打鼓假装攻打曹军,曹军中计,只敢放箭拒敌不敢近战,诸葛亮轻轻松松就收到了曹军“送”的十几万支箭,难怪都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还喜欢赵云,在书中,刘备的家小正处于危难之时,是赵云舍命冒着重重危险把刘备的儿子阿斗救了出来,足以证明赵云是一个忠心耿耿的战将。在这里,我得批评张飞喝酒了,他因此被别人乘机暗下毒手,还觉得关羽也不应该骄傲,被敌人设下圈套丢了性命,我想学习诸葛亮那样的知识渊博、神机妙算,当然,首先就是要好好学习才可以,还有就是要爱好广泛,掌握好了知识本领,将来为国效力。
这就是我读《三国演义》有感,谢谢听赏。
小学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3
在开始读书之前,厚厚的书让我感到有些压力。可当我翻开《三国演义》的时候,尽管有很多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我还是被书中精彩的情节深深的吸引了。在不断的阅读和询问之后,我还是突破了这个难关,对书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书中有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例如奸诈的曹操,正直的刘备,武艺高强却鲁莽的张飞。其中最常提到的莫过于诸葛亮了。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有七擒孟获的料事如神,知人善任;更有在空城计中极为惊险的情况下,仍能沉着冷静地逼退敌人。在这各有特色的人物之中,我最佩服的人却是关羽。经过桃园三结义之后,他忠心耿耿,一心帮助刘备完成兴复汉室的愿望。他非常自信,武艺高强,留下了温酒斩华雄的佳话。在刮骨疗毒的`剧烈疼痛下,他爽快答应,过程中面不改色,更不曾发出一点声音,这是怎样的英勇!可惜这样的英雄,最后还是因为轻敌而死,也让我明白,英雄说到底是偶普通人,也会有弱点,才会有成败。这也是为什么罗贯中先生笔下的人物显得非常真实。
放下书,书中的情节依旧在我的脑海里停留。这样的好书,值得被称作名著,视为经典。同时我通过网络获得了大量信息,知道这本书留下了大量的歇后语,例如“张飞穿针——粗中有细”、“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更容易记住让我记住情节,也让阅读的过程更加有趣。还在等什么,一起来看书吧!
小学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4
自从读了三国演义中的赤壁败曹操,我大有感悟。
首先是曹操率兵八十三万浩浩荡荡来到长江北岸,诸葛亮和周瑜率兵十万来到长江南岸。曹操不想和吴军开战,就派周瑜的同窗好友——蒋干,去南岸说和。
到了周瑜大营,周瑜亲自到帐外迎接,然后把蒋干拉到帐篷里说:“这是我的同窗好友,虽然从北方来,但不是为曹操说和。”晚上,在周瑜的的大帐里,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群英会”周瑜喝的醉醺醺的,拉着蒋干到了自己的帐篷和他同船而睡。半夜,周瑜出去了,蒋干也跟着周瑜后面,于是连夜赶路,到曹营。告诉曹操这听到张允和蔡瑁将军是奸细件事。曹操气得直冒火,马上命人把张允和蔡瑁杀了。这说明了诸葛亮和周瑜十分聪明,知道利用人的那种戒备心理使曹操的两名大将白白损失。还说明了曹操对自己的部下不信任,作为一个统帅,要有宽阔的胸襟。
孔明借完东风以后,东南风呼呼的刮着,曹操站在船前,以为黄盖真会降,曹操的谋士劝他不要相信黄盖,而且刮着东南风。黄盖已经带着烧了火的船向曹军水寨驶去。风助火威,把曹军水寨烧的火光一片,犹如白昼。再加上船被一根根铁链拴在一起,一只船烧了,另一只船也烧了,真像多米洛骨牌。这一段给我的启示最大,告诉我要多听取他人的意见,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不要一意孤行。
这个赤壁败曹操主要目的是要告诉我们要学会用人,要多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要坚持错误的意见,不要固执到底,要集思广益,要全策全力。
小学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5
最近,我和妈妈看了《三国演义》。小时候,我只能看拼音版和节选版的,而这次,我决定看原著。我们看了四十二到五十回,都是关于赤壁之战的。
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曹操夺取荆州后,向东吴奔来。曹操大军号称百万,而孙刘联军总共只有五万人。所以,孙吴内部多数人主张投降。可是,最后,孙权决定,联合刘备,火烧赤壁,把曹军杀得从华容道逃走了。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胜利了,我认为最重要的功臣是诸葛亮。他智勇双全,能言善辩,通天时,识地利,熟知兵法……一开始,得知曹操要来攻打东吴,东吴大多数官员都主张投降,诸葛亮首先舌战群儒,令张昭等东吴文官无话可说,然后智激孙权、周瑜,最终使孙权答应与刘备联合抗曹,读后感。并封周瑜为大都督,主管联刘抗曹。那么,如何迎战曹兵?水陆作战最好的武器是箭。诸葛亮向鲁肃要了二十条船,立上草人开向曹营借箭。不费联军的半分造箭材料,就赢得十万支箭。吴营在东南面,那时正值冬季,刮的是西北风,周瑜心急吐血,诸葛亮说可以借东风。于是设七星坛为联军借得东风,解了周瑜的燃眉之急。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里说自己本是布衣,“躬耕于南阳”,杜甫《咏怀古迹》里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即使我不能像诸葛亮那么厉害,我也要做一个像他那样有用的人。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