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清平乐六盘山读后感收集86条-经典语录

学习内容:

《清平乐·六盘山》

学习目标:

【第1句】:了解毛泽东创作此诗的历史背景,理解词义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第2句】:有感情的朗读诗词,背诵并默写。

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诗词,背诵并默写

难点:

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1句】:自主学习

【第1句】:给字加音。

逶迤 磅礴 丸 崖 岷

【第2句】:理解词语含义。

望断:

长缨:

屈指:

苍龙:

【第3句】:理解句子含义。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第2句】:合作探究

【第1句】:作者都写了哪些景象?

【第2句】:作者远看六盘山的景象,又想到了什么?

【第3句】: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词的理解。 、

【第3句】:展示反馈

【第1句】:默写《清平乐·六盘山》

【第2句】:说说:“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给你的启示。

【第4句】:拓展延伸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原文:

清平乐·六盘山

[近现代]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飞到了天际尽头。不登临目的地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里的路途。

在高峰险峻的六盘山上,勐烈的西风吹得红旗猎猎地卷起来。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注释

清平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双调,四十六字。上阕押仄声韵,下阕换平声韵。也有全押仄声韵的。

六盘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甘肃省东部,是陇山山脉的主峰,南北走向,长约240公里,主峰海拔2928米。六盘山上下约60里,山势险峻,山路曲折险窄,要盘旋多重才能到达峰顶。六盘山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前的最后一座高山。

望断:望着,直到看不见。

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

屈指:弯着手指头计算。

红旗:1957年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作“旄头”。1961年九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1961年10月7日的《光明日报》。

漫卷:任意吹卷。

长缨:指捕缚敌人的长绳,出自“终军请缨”的典故,这里指革命武装。

在手,在共产党领导下。

缚住:擒住。

苍龙:《后汉书·张纯传》注:“苍龙,太岁也。”古代方士以太岁所在为凶方,因称太岁为凶神恶煞。苍龙,毛泽东注:此处指蒋介石的国民党反动派,因为当前主要对付的是国民党反动派。

赏析:

这首词回顾了万里长征的行程,表达了红军战士们勇往直前的钢铁意志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这是一首在战斗中前进的胜利曲,是一篇振奋人心,激扬斗志的宣言书。

上阕“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起笔境界辽阔,写站在六盘山高峰之上仰望所见。两句词紧扣十月天空景象:天空净朗,云层疏淡,大雁往南飞。“望断”二字涵义丰富,寄意尤深。“望断”,指望了又望,直到不见还望。因为大雁到了秋天,就要由北向南,到南方去过冬。看到南去的大雁自然就会勾起作者和红军对南方革命根据军民和故乡父老乡亲的无限思念,所以才有望断的神情。这两句虽是写景,但景中寓情。

接下来“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两句,抒情显得十分自豪。作者屈指一算,红军所行的路程已经两万里前面已经没有险峻的高山了,预定目的地是一定会到达的。“不到长城非好汉”,还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北上去抗日前线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只有北上抗日,才是真正的好男儿。

下阕首句“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先接上阕末句的抒怀咏志,将落笔之处回转到六盘山的现实景象。放眼处,座座高峰,远近错落,尽收眼底。然而,这还不是画面的关键,关键是山峰上飘扬着红军的旗帜。这旗帜高耸在山之峰巅,应和着狂野的西风,舒展飘扬。这是信仰的力量,是坚持的力量!在这段最为痛苦的岁月里,信仰的追随者同生共死,终于走出重围。而“漫卷”二字则高度凝练地表现出革命的力量依旧强健,依旧潇洒自如,依旧敢于在风口浪尖搏它一搏,这象征着革命的希望之火熊熊燃烧。所以下阕首句回转到六盘山的现实景象,绝非重复。它所表现的情感已较上阕首句更进一步,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平静和休憩、个人胸怀及智慧,而是革命集体的崇高与可敬及革命信仰的强劲活力。形式上回到了起点,情感上却有了新的格调。

下阕末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和上阕末句一样,从眼前的实景宕开,直接表现内心情怀和志向。但在表现的内容上也有了一个推进。上阕末句,是在古今战争之间寻求尚武勇勐之精神,在谈笑、屈指间举重若轻;而下阕末句所表现的情怀意志则似乎已经完成了自我肯定和自我升华,而有了更为具体的战斗冲动。诗人手持“长缨”,片刻的休息与感慨已经足够,疲乏与困顿已经一扫而空,激情与力量早已恢复。诗人已完全做好了战斗准备,只等“吹角连营”,上阵擒龙。“何时”二字更见出诗人此时内心的战斗渴望。

这首词景象开阔,意蕴丰富,起承转合,层次分明,在意境和艺术结构上都称得上是一篇佳作。它在陕甘宁边区一直广为流传,解放战争时期,延安广播电台也时常朗诵播放。时至今日,我们同样可以在这首作品中体味出当年岁月的艰辛以及领袖人物的宏大气概。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第1句】: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2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毛泽东创作这首词的历史背景。

【第3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这首词。

教学难点:体会词的意思。

教具准备:课件(长征路线图)、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第1句】:板书,揭示课题。

【第1句】: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第2句】:教师解释课题:清平乐是词牌名,是决定音韵和格律的。

【第3句】:教师简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第2句】:读通词,掌握相关的生字新词。

【第1句】:学生自由读词,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尽量读出韵律来。

【第2句】: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重点指导“缚”的声母是“f”,“陕”是卷舌音,“缨”是后鼻音;“雁”的里面是两个单人旁,不要写成双人旁。

【第3句】:学生齐读生词后正确、流利、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3句】:读懂课文,深入了解词的背景。

【第1句】:教师导读:这首词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读中学习并掌握本课的其他生字新词,再和同桌说说毛主席创作这首词的背景。

【第2句】: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第3句】:指名反馈(要求简单地复述课文内容,也就说出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第4句】:教师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一边看图,一边介绍创作背景。

【第5句】:教师引导: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你能想像出毛主席当时写这首词时的心情吗?

【第6句】:学生怀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一读,读出革命者对胜利的信心和期待。

【第4句】: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毛泽东领导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挽救了中国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同学们课后还可以搜集有关红军的

【第5句】:布置作业。

【第1句】:抄写生词。

【第2句】:熟读词,读出词的韵律来。

【第3句】:搜集毛泽东主席的其他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第1句】:学习词,理解词的意思,体会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2句】:总结全文,诵读毛泽东主席的诗词。

【第3句】:有感情地朗读词,背诵这首词。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效祖国,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配乐朗诵《长征》)。

教学过程:

【第1句】:复习,导入新课。

认读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

【第2句】:理解词的意思。

【第1句】:教师出示注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说说《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的意思。

(六盘山、望断、红旗、长缨、苍龙)

【第2句】: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词的理解。

【第3句】:品读,体会情感。

【第1句】:指名读词额上半阕和下半阕,想一想,作者都写了哪些景象?

【第2句】:指名反馈:上半阕,作者看到了什么?

【第3句】:师导:这是词人远眺六盘山所见到的景象,这让他想到了什么?请大家把词中的句子画出来。

【第4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词。

【第5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下半阕,说说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第6句】: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4句】:拓展延伸,读《长征》。

【第1句】:教师:同学们,翻过六盘山,红军长征即将胜利,能不高兴吗?在这漫长的长征路上苦难重重,但是我们的红军战士从未畏难过。你们听――课件配乐朗诵毛泽东的《长征》。

【第2句】: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诗词,集体交流。

【第5句】: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克服万难、流血牺牲争取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将来建设祖国,为祖国争光。

【第6句】:布置作业。

【第1句】: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背诵词。

【第2句】:开展毛泽东主席诗词朗诵会。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977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