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收集90句-经典语录
《设计与空间》杂志,在内容方面会在已后的期刊中涉及多个学科和专业,这是明智的选择。在阅读本期创刊号两篇“考察游记”中,我就感悟到文学与艺术的完美,因为“文学是艺术之母”,现代艺术设计更需要文学和其它姐妹艺术(音乐、绘画、书法等等)的滋养,所以说《设计与空间》杂志,在内容栏目的选择上是合理的、科学的。
但是,《设计与空间》杂志,如果定位在学院内部刊物,那是不够的,因为读者的面小,影响力也就小,稿件的来源也小,档次也就不能提升。这就无形之中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不利于发展。以我之陋见:不仅“是让浙江林学院各学科专业间建立起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创刊号征稿启示中文),而且还应该充当浙江林学院与国内外兄弟院校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比如与兄弟院校相互约稿、相互采访报道等等。也可刊登社会上优秀设计师的优秀作品,以丰富杂志的信息量和提高信息品质。《设计与空间》杂志,不仅要“展示自己”,展示学院师生创作、研究成果,更要展示凡属符合现代设计潮流的院外优秀作品。有容乃大,不尽是气度,而是刊物本身发展的需要,是艺术规律发展的要求。又比如说:展示刊登历届毕业生在不同岗位上所创作的优秀作品,这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具有榜样的力量,因为历届生已在实践中把学到的知识和艺术表演手法转换他们的成果,这些成果、这些作品是得到社会实践的检验,被社会大众所接受了,这样的信息同样有吸引力的,能吸引更多的读者汲取真正的艺术养分,学以致用。
尚且如此,更何况国内外众多的优秀作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放眼世界,扩大交流平台,提升自已。
《外部空间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作品。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作者在书中通过对比,分析了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的异同,比如意大利的建筑偏于外向型的空间,而日本的建筑比较注重内部空间。芦原信义还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他所举的例子多数来自于他曾经亲自参与的工程,实例结合通俗的语言,十分通俗易懂。尤其是当我在街道上观察其理论时,发现其确实有其现实意义。
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外部空间理论,从总体上对整本书体系奠定理论基础,阐述了对外部空间定义的理解,他认为“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相对地,外部空间是从边框向内建立起向心秩序的空间。外部空间是作为‘没有屋顶的建筑’考虑的,所以就必然由地面和墙壁这两个要素所限定。”并且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的人对空间的感受也不相同。甚至从广义上说,一个正在演讲的人连同他所辐射到的听众也可以是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场。对于这一点,让我对空间有了新的理解,空间就是一个场,是一个营造了特定氛围并明确或暗含了具有某种界限的范围。一个人思考的时候他的思维殿堂就是一个广阔的空间,两个人由于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形成了一个只属于他们的空间,三个人更甚,而且这个空间开始逐渐变得复杂起来。他还举了意大利广场的例子,阐述了意大利把广场作为城市客厅的概念,这个概念也十分有趣,这把空间反而简化了出来,一个家庭是由外向的客厅和内向的私人空间组成,对于一个社区,社区活动中心是这个社区的客厅,每个家庭被简化成了一个个私人空间,甚至我认为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广场是客厅,社区又可以被进一步简化。再往大范围看去,甚至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比如中国,沿海的`开放城市比如上海,就像是一个招徕外宾的客厅,而内陆城市从地理位置来说就像是私人内部空间。不管是大空间还是小空间,都具有某种共同的特性,当多个空间元素组合在一起呢,每个空间的特性就凸现了出来,或是外向或是内向,或者是具有联系作用的灰空间。而且空间之间又由于功能等内在因素而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若是把前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场抽象出来,大概也可以看成是一个个“小空间”形成的“大空间”。芦原义信提出了十分出彩的“消极空间(N)与积极空间(P)”理论,把消极空间与积极空间的特性和他们之间的联系用实际的例子加以说明。P空间就是最实在最丰富的空间,比如我们身处的室内空间,而N空间是相对无序的空间,比如建筑周围的自然空间。芦原义信还认为N和P空间可以相互转化,比如房屋旁边的N空间放在城市里就变成了兼具有内部性的PN空间。他还提出“逆空间”的概念,并指出设计要将建筑没有占据的逆空间也给予同样程度地关心,即把建筑周围作为积极空间设计,或者说把整个用地作为一座建筑来考虑设计,这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由此我认为建筑师在设计时,应该具有宏观的设计意识,就像开车一样,在开车的时候我们所关注的不仅是脚下的路,还应该注视目标前方,心中对整个环境有了大体的认识,设计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在接下来的几章,芦原义信开始从不同方面阐述外部空间设计的具体
第二章从外部空间的两个要素:尺度和质感分别展开。前面有说到外部空间由地面和墙面组成,其中墙面的变化十分直观,不仅其大小、形状会对其影响,墙与墙之间的距离不同也会给人不同的空间体验。芦原义信在此探讨了建筑高度(H)与临幢间距(D)的关系,以作者的观察,以D/H=1为界线,在D/H<1的空间和d h="">1的空间中,它是空间质的转折点。换句话说,比值增大会造成远离感,而比值减小会造成压迫感;而当D/H=1时,建筑高度与间距之间有某种匀称存在。另外,他还提出了两个十分有用的空间理论。一个是“十分之一理论”,即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另一个是“外部模数理论”,即外部空间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也就是说关于外部空间,每20~25米,或是有重复的节奏感,或是材质有变化,或是地面高差有变化,那么,即使在大空间里也可以打破其单调,有时会一下子生动起来。关于墙或地面的表皮,也就是质感,芦认为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距离与质感是极其重要的设计重点。预先了解从什么距离如何可以看清材料,才能选择适于各个不同距离的材质,这在提高外部空间的质量上是有利的。他认为在外部空间设计中可运用一种重复质感的方法,当人靠近一面外墙,能充分地观赏它材料质感的范围可考虑为第一次质感。然后,当达到看不到碎石的距离时,考虑由预制板接缝的分格构成第二次质感。第一次质感与第二次质感是分别按适宜距离有意识地进行布置的。这样的实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就比如我们走的人行道,也会有第一次质感和第二次质感的变化。
第三章则介绍了外部空间设计的具体手法。首先关于外部空间的布局,空间可分为只限于人的领域和也包括交通工具的领域。在具体设计时要注意两点:一个是外部空间设计要尽可能赋予该空间以明确的用途,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墙壁的造型、地面的高差等等。毕竟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空间的生成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它的意义绝对不可能是凭空强加的,而且牵强地强加意义最终出来的结果也一定缺少美学效果,关键是可能不具有使用功能,以至于被废弃。曾经达芬奇在制作发明时制造了一个供议会投票的机器,但是因缺乏实用性而被废弃,由此他感慨到科学家应该从人们需求出发制作实际有用的产品,建筑也是供人们使用的产品,道理大概也是如此。另外在外部空间布局上带有方向性时,希望在尽端配置具有某种吸引力的内容。他还谈到了空间的封闭问题,当进行外部空间布局时,有一种为各个空间带来一定程度封闭性,向心性地整顿空间秩序的方法。为此,就应当注意墙的配置及其造型。关于外部空间的层次,设计重点在于充分克服和利用一切地理条件,适应该空间所要求的功能种类和深度,创造出空间秩序富于变化的空间。还有一些其他手法,例如利用地面的高差。安排高差就是明确地划定领域的境界,而高差可以自由地切断或结合几个空间。甚至水的不同处理也会有非常有趣的效果。例如在空间布局时说过的那种不希望人进入的地方,以水面来处理,可以相当自由地促进或是组织外部空间的人的活动。可见空间设计师就像一个导演一样,在把剧本安排好了以后,人们只需按着剧本来游走,从始到末,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第四章为空间秩序的建立。这章分为加法空间与减法空间和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两个部分。加法空间就是把重点放在从内部建立秩序离心式地修建建筑。代表人物为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作品如奥库森尼斯主教堂、赫尔辛基文化会馆等,其作品十分注意从内部建立秩序的方法,所以单元本身有居住性。而其作品集是沉默的,实际建筑要比看作品集动人得多。减法空间则是把重点放在从外部建立秩序向心式地修建建筑。代表人物为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作品如马赛公寓,其作品有超越了环境及地方的普遍性,作品集反而更加感人。关于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他用细胞分裂进行了类比阐述。假如一个内部秩序只是单纯内部化而又较大时,就会成为离心式的连贯不好的空间。可是,由于细胞分裂,就可以从没有上面那样大的框框中产生出向心式的质量好的空间。只有一个内部秩序时,周围为N空间,两个内部秩序时,因细胞分裂,期间则产生PN空间,若进一步增加发展的压力,产生许多细胞分裂,那就必须导入外部秩序的观点,这是必然的。另外,若是城市规划则是以二次元的外部秩序构成为重点的规划,建筑规划是以三次元的内部秩序构成为重点的规划。在三次元的内部秩序中,所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动作和活动,所有空间都是以人为中心而创造的。三次元的空间显然要比二次元的空间丰富更多,它不仅关于空间实体的布置,就连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底蕴也牵连其中,这样的空间才是真正为人类所创造的空间,是具有存在意义的空间。
芦原义信的这本书虽然是本专业方面的书,但是我想就算是旁人读起来也一定不会觉得太生涩,因为所有的这些理论都来自于生活,生活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所有的设计都是围绕人的感受展开的,是基于人的尺度人的视野的。事实上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们会关心自己的穿衣打扮,会布置自己的房间,会对自己亲眼所见的建筑做出最基本的评价。所以我们在做设计时一定要回归到人的感受上来,不能偏离了设计最初的意图。我总是提醒自己:初心莫忘。
心理学家R索默曾提出“个人空间”的概念,是说个人无论是与陌生人、熟人,还是群体成员之间交往时,喜欢与其保持适当的距离,过分的热情或者冷漠都会让人感到不适[1]。个人空间的存在表明人们本能的保护自己免受外界过多的刺激,防止过度的应激反应,防范身体受到他人的攻击,同时自发弥补私密性的不足。个人空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情绪、人格、年龄、性别、环境等。正是由于高校校园环境可以影响学生个人空间的变化,影响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校园的环境设计理应得到人们的关注。校园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承载梦想、放飞思想的地方,学生们的思想、行为在校园环境的影响下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可能影响学生们的一生。校园中以交往为主要功能的公共空间,已不能满足师生们多样化的需求,为了给广大师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交往环境,使学生们能够更健康茁壮的成长,校园的外部公共空间应实现功能复合化,除了具有健身、交流功能的空间外,还须兼有为师生提供静思、独处、放飞思想、使个人私密性得到保护的私密空间的存在。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从建筑师的角度将外部空间定义为建筑的一部分,是“没有屋顶的建筑”空间,设计的重点在地面和墙壁[2]。在此,笔者探讨的校园外部私密空间,与该书定义外部空间的观点相同,是校园建筑外部空间的组成空间之一。
1校园外部私密空间构成
校园外部私密空间由底界面与边界围合物组成,二者在构成空间的关系上是相反的,即边界围合物越弱,它作为创造空间的依据性就越不明确,而底界面将会更突出、更清晰[3]。
【第1句】:1底界面构成
底界面作为空间构成物的载体,是人类能够在地面上进行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空间设计活动的基础,因此,一切限定空间的活动都需要结合底界面。凹陷、凸起、架空是构成底界面的限定形式,私密空间的私密程度因限定形式不同而有所区别[4]。
【第1句】:2边界围合构成
私密空间的边界围合结构是设计的另一重点,它可以是实体的墙体、栅栏、绿篱等,也可以是具有空间暗示作用的边界记号,具有较强的空间限定性、遮挡性,是营造私密空间的利器。
2校园外部私密空间设计
【第2句】:1底界面设计
底界面的设计有多种手法,但大体上可分为竖向上的和平面上的设计手法。
【第2句】: 【第1句】:1竖向上的设计私密空间在竖向设计上主要是采用变换高差的手法(主要有地形的凸起和凹陷)为人们带来丰富的空间体验。这个高度变化的程度,根据设计的需要而有所区别,它既可以是没有缓冲效果的变化(如楼梯、梯田),亦可以是具有明显缓冲作用的变化(比如连绵起伏的草坡)。
(1)地形凸起:将地面抬高一定的高度,可以创造出具有特殊感受的空间。比如,将一块区域抬高70~100cm,对坐在上面的人,尤其是儿童来说,就会明显感觉到该区域与环境的分离感;当抬高到超过成人的视线 【第1句】:5m时,这个区域会给人带来强烈的隔离感与私密感[3]。在校园中通过抬高地面的方式创造私密空间,可以给师生带来丰富的空间体验。但是要综合考虑场地地形以及校园总体规划,做到因地制宜,不可盲目地为达到设计效果,而不顾土方平衡,最后导致经济预算过高的后果。湖南工业大学图书馆旁有1座小山坡,由于自身地形高于相邻地块,加上天然植物具有一定的遮挡效果,将其设计为校园中1处外部私密空间,无疑会受到师生们的喜爱。校园规划者对这座小山坡进行规划设计,在坡顶开阔处进行空间设计,对空间原有植物并未做太多处理,尽量保持其自然形态,只在局部采用兼具艺术性的种植设计。经过设计后的小山坡,是校园中被学生喜爱的空间之一,学生在此空间中不但可以安心看书、与人交谈,还可以眺望远处校园风景,开阔视野、舒畅心情。
(2)地形凹陷:地形凹陷同凸起一样,均能创造特殊感受的空间。区域降低的高度给人带来的感受,主要围绕在与环境的联系感和隔离感上。比如,将区域地面降低30~50cm,与环境的联系感较强烈,而将区域降低的高度超过 【第1句】:5m时,与环境的隔离感则占据主要地位[3]。通过将地形降低或者下沉的处理手法被广泛应用在校园、公园、街头绿地等公共空间中,作为喷泉广场、集散广场、私密空间等场所而存在。
【第2句】: 【第1句】:2平面上的设计这里所说的平面上的设计是指所处空间没有高差上的变化,主要通过地面铺装等形式创造丰富、具有趣味性的底界面设计。
【第2句】: 【第1句】:3铺装地面作为校园外部私密空间组成的二要素之一,铺装精美、满足功能需求的底界面,往往会受到师生们的欢迎。在现实的'校园环境中,地面铺装可以通过不同材质、不同铺装造型以及不同的铺装尺度来营造不同的私密空间感受。在材质上,底界面铺装是采用木材还是石材,取决于设计师想营造的空间效果。比如,踩在用木质铺装的地面上,相对于石材来说会比较柔软,而地面若采用鹅卵石铺装,则可以拼成有趣的图案,同时踩在上面还有按摩的功效。在造型上,可以通过细部的符号、文字、图案等表达空间的个性或者特色。比如可以在私密空间的底界面上通过铺装材料拼接出可以传达校园文化的符号、图案等,增加空间的趣味性与识别性。在尺度上,可以通过不同的铺装尺度给师生带来不同的空间体验。比如采用尺寸较大的铺装材料,会有开阔、大气之感,而采用尺度较小的铺装材料密集铺装,会给人以亲切、小巧之感。总之,设计师可以在私密空间的底界面铺装上通过多种方式与手法来营造符合设计主题的空间供师生使用。
【第2句】:2边界围合设计
这里讨论的主要是墙体和植物设计。
【第2句】: 【第2句】:1墙体设计将墙体作为限定空间的做法,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比如我国传统民居中的院落,至今还有留存,其手法有些还被应用于现代的空间设计当中。墙体作为一种设计元素,具有多种形式,它可以是木质的,也可以是混凝土结构的;可以是镂空的,亦可以是实体的。在校园外部私密空间设计中,可以对墙体的材质、高度等因素进行分析设计并合理运用,进而界定、创造出丰富的私密空间。
【第2句】: 【第2句】:2植物设计植物在空间环境中,除了可供人们观赏、改善环境、保持水体、调节空间小气候等作用外,还可以限定空间,作为空间边界围合物来使用。比如可以运用修剪整齐的绿篱、矮灌木等植物代替墙体来创造空间,这种手法在欧洲的许多院校中比较常见;可以采用不同疏密程度、不同树形或者不同高度的植物来营造需要的空间效果;可以在空间的边界采用孤植、群植等不同种植方式种植植物,具有空间限定、暗示空间范围不同的作用。植物设计除了应讲究艺术性、经济性、安全性外,还要注意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
3结语
在外部公共空间中,高校师生是相对需要私密性的适用人群之一,他们也希望校园外部公共空间中有地形的起伏变化,这样的空间无疑是有趣的,并且地形的起伏变化必然会带来具有一定私密性的空间,空间中的植物若再结合地形高低错落的种植,无疑会更好地满足师生对校园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如果起伏的地形变化并不能用在指定的校园规划设计中,在地形相对平坦的场地,也可以通过对地面铺装以及植物、墙体等边界围合物进行有意思的设计,来满足师生对校园外部私密空间的需求。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9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