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自传读后感精选66条-经典语录
《从文家书》读后感1
其实在翻这本书的时候,内心还感慨了一下,以后再也不会有这种书信集的书了。纸质的书信已经退出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连带以前小说里惯用的书信体小说,或者书信类情节都不会再有了。
现在人们也写e—mail,但那更多是商业信函或工作内容,偶尔能有的会表达情感的email也会由于它的电子化,使得保留下来的可能性很低。
这是时代的变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确凿的变化。胶卷、磁带、纸质相片,甚至以后的报纸、纸质书籍都会变成一种怀旧的东西。
书信这种文学类型,有它独特的地方,因为很多书信集是真人真事,由于他们在写这些信的当下,并不知道这最终会是出版物,它所表达出的情感,是真真切切的,那是一种绝对真实的力量。你会由于那些自然真诚的情感而感动。所以书信集具有一种非虚拟类的真实,但同时又有虚拟类的抒情,兼而有之的特点。
更由于这种特点,很多小说家会在小说里用到书信这个工具,通过它来表达对白所不能传递的情感。
而这种情节可能以后会在描写现代生活的小说里越来越少的看到。
沈从文这个书信集要从文学性上来讲,可以说是一点都没有价值。我觉得它更有可能的意义在于它忠实地记录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文革期间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他的家庭,他的工作,他的身体,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但通常书信里所表达的那些情感,在沈从文的这些书信里,几乎是看不见的。他表达得非常有限。
这也许跟他的.自我性格有关系,你能看到他在信里表达他对沈虎雏(二儿子)一家的思念,对小红红(沈虎雏的女儿)无限的爱,但沈从文的这些表达都体现在信里真实的家长里短上面,比如寄200块的路费,小红红画画很有天份,嘴甜惹院子里的老奶奶欢喜,都是一些具体的事情,他没有在抒情。这更像是一个真实的普通人所写出来的信。它过于真实,甚至过份真实,而显出无聊和无趣。
里面也有沈从文非常绝望的时刻,在文革早期,他一直担心自己的高血压和心脏承受不了,有一封信他黯淡地谈到希望沈虎雏有时间来看他,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就是这种表达,他仍然是在非常有限的几个文字里面。
他整个的情感被压抑在那些具体而琐碎的生活事件里了。
沈从文应该在现实生活里也是一个不善于表达自己情感的人。而那个可怕的文革时代,人与人之前,甚至家庭里关系最亲密的人与人之前,都已经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情感了。沈从文在这些信里写了很多感谢党的废话,当然我知道其实那也是他的真心话,因为那时候的人,已经分不清哪部分是真的哪部分是假的了。这些洗你脑的标语是真正烙在他们的脑子里,在对自己的家人说话时都无法排除掉。
在越来越接近文革结束的那些信,沈从文似乎更为放松,小红红被送到北京,大儿子刚出生的女儿也留在北京跟他和他妻子一起生活,他的信里也变得更为生活化。
读到最后,我似乎觉得他的这些书信,更接近我和母亲之前在现在这个时期的聊天,我已经长大,而她开始衰老,我们之间操持克制的情感,在我们单独相处的时候的那种表达方式,她拿个毛衣在那里织织,或者择择菜,然后她有一搭没一搭的聊起过去我们共同认识的一些人的现状,而我拿本书坐在那里听着,偶尔地回应着。如果有那么一个睡完午觉的冬日下午,我们就愿意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我爱你,没有拥抱,没有亲吻,只有隔着一段距离的闲聊。
《从文家书》读后感2
假期里闲暇的时间较多,便读起了从淘宝上买来的《从文家书》。看沈从文行云流水般的文笔,看他与夫人张兆和婚前婚后的情感交流,看他们经历乱世和动荡岁月却依旧坚如磐石的高贵人格和精神力量,我不由得感慨无比,甚而动容。我知道自己的脆弱,很容易就能被一句话,一片景色,一个心灵所打动。但,沈、张的书信打动我的不止这些。
在我的记忆当中,沈从文与张兆和是一对琴瑟和谐的恩爱夫妻。而且正是这种恩爱幸福的夫妻关系使得沈从文即使在抗战的严酷岁月里,仍然能够写出像《边城》那样的田园牧歌式的小说。但,真实的情形却并非如此。
我很感意外的是,沈从文追求张兆和竟然有着 【第3句】:四年的艰辛历程。一方面,作为老师的沈从文在几百封求爱信里顽强地表达着对张的孜孜以求,另一方面,作为学生的张兆和却是无动于衷、冷漠以对。不过,这丝毫改变不了沈的执著。他将张兆和奉若神明,喻为月亮:给他永恒的光,却从不索求什么,也不因人的赞美而有丝毫动容。
紫色的山峦,清澈见底的潭水,五颜六色的石子,高出水面丈高的吊脚楼,胡须全白而身强体壮的老船工,两岸曲声、狗吠、小儿哭闹、送客的寒暄……这一切在他笔下犹如声色俱全的影片跃然眼前。那也许是他们夫妻经历的最平和的一段岁月了。
虽然是文人,但并不能免俗,会有柴米油盐的琐碎烦恼,会有怀疑、猜忌、抱怨、责备。尽管不能免俗,但他们却又高于普通人。因为普通人做不到如他们一般,纵使身不由己,朝不保夕,却不忘忧国忧民,始终心存善良。纵使战事未停,颠沛流离,仍然会有闲情咏时伤怀,描景抒情,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
书中最简洁最打动人的是这样一句话: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应当为自己庆幸……还有:不要让我这个话又伤害到你的心情,因为我不是在窘你做什么你所做不到的事情,我只在告诉你,一个爱你的人,如何不能忘你的理由。我希望说到这些时,我们都能够快乐一点,如同读一本书一样,仿佛与当前的你我都没有多少关系,却同时是一本很好的书。
不知在哪看到有人说:读刘良华的书是一种享受。暑假阅读书目里正好有他的书,所以就买来读一读。《教育自传》是回忆自己做孩子、做学生及做家长、做老师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归为三类:一是做孩子的时候祖父母、父母或兄弟姐妹是怎样教育我的话二是做学生时老师是怎样教育我的话三是做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的。书中没有大理论的说教,只有一种朴实的描述,一种坦诚的诉说,在近乎调侃的言语中,用叙事的方式来揭示朴素的教育内涵,它让我们走近教育,还原教育事件,体味人物的内心感受,给人一种教育就在身边,教育就在生活中的感觉。
“做学生的故事”与“我的生活故事”一样,都是作者的成长故事。我们回顾做学生的那些时光,我们几乎不曾对自己的身体成长有什么感触,但精神的成长就不一样,一些事件,一些人物,甚至某个细节,老师的某句话,某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对我们的精神产生影响。在这样的影响中,我们的精神与身体一样慢慢地发育了、长大了。
在这部分内容中,我比较看重作者的基础教育故事,即“小学的故事”、“初中的故事”和“高中的故事”。这些故事充满活力,让人更多的从“人”的角度出发云思考问题。“影响我的‘重要他人’”,是他的几个老师,一个是小学的胡老师,另外两个是中学的王老师和涂老师。胡老师的出现至关重要,他拯救刘良华于水深火热中,他的信任和器重,空前地增强了他的自信,在老师那里,他获得了尊严,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农奴翻身”,乃至于“小人得便猖狂”。也许这就是作者认为教师是高危职业的主要原因。如果没有胡老师的出现,也许就没有现在这个站在大学的讲台眉飞色舞、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的刘良华吗?另外两个“重要他人”,王老师以女性的.魅力和高贵的精神气质征服了学生,在很多时候决定学生的人生道路;而涂老师则在气质上相形见绌,“上齐下齐,粗脖子,圆腰,整个身体像个吹足了气的塑料袋”。但正是这个“塑料袋”老师,却教会儿作者最可贵的一点:宽容。这是人类精神上最重要、最应该援用的气质之一,“宽容”很美妙也很重要,老师送给他的这份礼物是如此厚重。刘良华在工作中不曾与人发生冲突,或泰然处之,或置之不理,他似乎有意在躲避冲突。我想,他不是没有想法,而是他“底色”中的善良和受益于师长的“宽容”使他平心静气,最终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可见老师的作用不谓之不大,正如作者所言:教师是一种高危职业,它可以成全一个孩子的一生,也可以损害孩子的一生。那么,如履薄冰,时时提醒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不应该做些什么,当是做教师应该特别明确的原则,或是应该时时具备的一种警觉。
我要时时向这位心中装着学生的学者学习,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不忘自己的职责,让我的学生快乐而健康的成长与学习!
假期里闲暇的时间较多,便读起了从淘宝上买来的《从文家书》。看沈从文行云流水般的文笔,看他与夫人张兆和婚前婚后的情感交流,看他们经历乱世和动荡岁月却依旧坚如磐石的高贵人格和精神力量,我不由得感慨无比,甚而动容。我知道自己的脆弱,很容易就能被一句话,一片景色,一个心灵所打动。但,沈、张的书信打动我的不止这些。
在我的记忆当中,沈从文与张兆和是一对琴瑟和谐的恩爱夫妻。而且正是这种恩爱幸福的夫妻关系使得沈从文即使在抗战的严酷岁月里,仍然能够写出像《边城》那样的田园牧歌式的小说。但,真实的情形却并非如此。
我很感意外的是,沈从文追求张兆和竟然有着 【第3句】:四年的艰辛历程。一方面,作为老师的沈从文在几百封求爱信里顽强地表达着对张的孜孜以求,另一方面,作为学生的张兆和却是无动于衷、冷漠以对。不过,这丝毫改变不了沈的执著。他将张兆和奉若神明,喻为月亮:给他永恒的光,却从不索求什么,也不因人的赞美而有丝毫动容。
紫色的山峦,清澈见底的潭水,五颜六色的石子,高出水面丈高的吊脚楼,胡须全白而身强体壮的老船工,两岸曲声、狗吠、小儿哭闹、送客的寒暄……这一切在他笔下犹如声色俱全的影片跃然眼前。那也许是他们夫妻经历的最平和的一段岁月了。
虽然是文人,但并不能免俗,会有柴米油盐的琐碎烦恼,会有怀疑、猜忌、抱怨、责备。尽管不能免俗,但他们却又高于普通人。因为普通人做不到如他们一般,纵使身不由己,朝不保夕,却不忘忧国忧民,始终心存善良。纵使战事未停,颠沛流离,仍然会有闲情咏时伤怀,描景抒情,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
书中最简洁最打动人的是这样一句话: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应当为自己庆幸……还有:不要让我这个话又伤害到你的心情,因为我不是在窘你做什么你所做不到的事情,我只在告诉你,一个爱你的人,如何不能忘你的理由。我希望说到这些时,我们都能够快乐一点,如同读一本书一样,仿佛与当前的你我都没有多少关系,却同时是一本很好的书。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0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