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浆果的人读后感收集90条-经典语录
迟子建的《采浆果的人》继承了她一贯的朴素叙事的风格,主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采浆果的人》首发于文学杂志《收获》(2004年第5期),这是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据笔者所知,它至少选入了2004年度三种小说选本:《小说月报》编辑部编选的《小说月报2004年精品集》;林建法编选的“太阳岛文学年选系列”――《2004中国最佳短篇小说》;《人民文学》选编、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04年文学精品》。更不用说,这篇小说发表后,国内著名的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小说选刊》及一些文学网站纷纷转载。
细读《采浆果的人》,可以感觉到迟子建一贯的文学手法和人生态度。在不少女作家以时尚的笔法书写城市欲望的当下,迟子建却仍然蘸着诗意书写乡村的神性,这种不含媚俗的美学追求,使她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体风格,以致能使我们仅仅依靠浏览小说文本就可以敏感地判别出来。
原始风景的描绘
在这部小说中,在迟子建的很多小说中,她讲述的都是身边常见的人和事,但她不屑于再现现实生活,而是执意寻找人物和生命的意义,叙述人讲述一些事情,介绍一些人物,大都在于渲染一种气氛,营造一种意境,借此反映一种生活状态,传达一种审美情调。我们把迟子建的这些小说命名为情调模式小说,应当是恰如其分的。“情调”作为人的一种感情特征,在心理学上一般指同感知觉相联系的某种情绪体验。
迟子建自述道:“我还对童年时所领略到的那种种奇异的风景情有独钟,譬如铺天盖地的大雪、轰轰烈烈的晚霞、波光荡漾的河水、开满了花朵的土豆地、被麻雀包围的旧窑厂、秋日雨后出现的像繁星一样多的蘑菇、在雪地上飞驰的雪橇、千年不遇的日全食等等,我对它们是怀有热爱之情的,它们进入我的小说,会使我在写作时洋溢着一股充沛的激情。
这样,在常人眼中飘渺冷莹的星星变成了毛茸茸、黄莹莹、新鲜而可爱的刚出壳的鸡雏;普通平凡的榛树叶与杨树叶不仅披上火红与金黄色的美丽外衣、呈现出鹅掌形和心形的幽雅姿态,而且变成了活泼调皮的小鸟簇拥在苍苍婆的头上,像是护卫老婆婆的一群精灵;就连黑熊也是善良无比。它舍不得吃苍苍婆,只是轻轻地给她的衣裳留下一道撕痕;还有掩埋了金井人全部收获、让金井人痛哭流涕的大雪,也丝毫没有一丝残忍冷酷的冰雪之气,而是“像一位端庄、美艳、率性的公主,没有跟任何人打招呼,就乘着冬天的雪橇来了”。对浆果的描写,更是不吝美词,把哈姆雷特无限赞美的人性赋予其身上,“浆果与人一样,也是有秉性的。喜静的,生长在河谷和阴沟里,比如山丁子、稠李子和水葡萄。而爱热闹的,则热情奔放地散布在植被丰厚的森林中,如都柿、野草萄、马林果和牙各答等”。通过这些满怀激情的对自然的美化与人格化的描写,我们能很明了地领略作者的情意之所在: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将自然视为有生命的主体,自然具有与人一样的地位和尊严,“悬崖峭壁、水草地、小马,还有人,统统属于同一个家族”。应该说,这种“情意”对改善我们的现代生活是有意义的。
在《采浆果的人》这篇小说中,故事并不是迟子建主要表现的东西,即使故事格外地打动人。迟子建是一个自然风景画家。
对自然生命的敬畏
金井村是一个典型的在现代工业社会包围中的一个小农庄,欲望是可以支撑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它可以无限地延展,使生命萎缩或辉煌;它可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化合指斥人的心灵,使人的价值得到彰显。对小人物欲望的描写,是迟子建创作中习以为常的作为。小说写了只有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庄人的欲望。金井的人像迟子建其他小说中的人物一样都是干体力活的,从凌晨到傍晚,拼命种田、收割……对于金井这个小小的村落来说“土地就是命根子。从来没有事情能阻止得了秋收,但今年例外,一个收浆果的人来了”。这个收浆果的中年汉子,高个、方脸、大嘴巴,面色红润,具有村人没有的豪气和狡黠。这个平常而陌生的客人,打破了金井往日的宁静与规圆矩方的规律,唤起了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幻想,使他们作出了以往任何时候都没有过的选择。于是,村民们都出来为“奢侈”的城里人采集浆果,并为自己去获取还在梦想中的买酒、买花衣等的钱,丢下了秋收。全村只有智弱的大鲁、二鲁例外,他们按照父母临死前的嘱托,按照时节照常秋收。
比女人采浆果还要灵巧的村民王一五,他十指修长,不爱种地,他爱穿针引线,做了百十件什么人也穿不了的衣服,而他老婆要他补衣服时,他却跟受了羞辱似的,仍然无法抛弃中国传统的大男子式的陈习旧规。他对生活的安排常常充满怨言,而命运却并不让他如愿以偿,他是农民因而还得种地。儿子豆芽,爱画花鸟鱼虫、房屋河流,从来不画人。他们都有自己的多种理想,而种田除外。采浆果的消息来了,父子俩都像花蝴蝶,是村里采的最多的人,因而遭人挖苦。可是,他们还是赚了村里人中最多的钱。
曹大平夫妇找到了一处隐秘的地方,那里的'果子比别的地方多得多。他们为了自己的欲望,生怕别人知道那隐秘的地方。天刚破晓,夫妻俩就出发了,太阳出来时,他们就到了结满山丁子的树下。两人边采摘,边笑着谈赚来的钱的用途,心里十分羡慕那有钱的收浆果的人。采完此山的山丁子,背篓就装满了,而太阳正当午。他们又过青鱼河去对岸的山上采山丁。冰凉的河水,让曹大平腿抽筋,扑通一下栽在河里。妻子救他,装满山丁的竹篮被水冲走了。河水还冲走了另一装千粮的篮子,以及曹大平的一条裤子,他们不但未赚钱还赔了东西。曹大平发烧病倒了。梦想一下成了泡影,而更大的不幸还在后面预设着。
当一夜大雪使金井的山峦与小村披上了厚厚的雪装,村民未收的田间地头的粮食全淹没在雪海里时,金井人几近疯狂而欲哭无泪。
这些都是迟子建此篇小说中描述的平实的图景,她用简约的笔触把它们串联在一起,充满着诗的韵味与浪漫。那么,简约的笔里包含的是什么呢?是朴素、洗练、逼真的生活故事,它带给读者莫名的悲哀与真诚的无奈,外加深深的同情。
为了加强这种意愿与理念,迟子建又以相对的人性与相反的结局来现身说法,这就是曹大平式的人生遭遇。在金钱的鼓舞下,曹大平夫妇怀着阳光心情出发了,一路上作着最美的打算,到中午时分已有了不少的收获,但他们不满足,又要涉水渡河去对岸采浆果,结果就在过河时鸡飞蛋打,差一点把命搭上。其实,曹大平大妇对物质的欲望是多么微薄啊。男人只是要一个电动刮胡刀或一坛黄酒或一顶山羊绒帽子。女人惦记着家里的菜刀钝得磨不出锋刃了,可又想添一条毛料裤子。但就是因为这点可怜的欲望,曹大平夫妇就遭受了灭顶之灾,作者在这里是不是有些残忍冷酷?这里的残忍冷酷正好和作者给予大鲁、二鲁的深情厚谊形成鲜明的对比,它明确地宣布了迟子建对现代物质文明的反对:“高涨的物质生活是走向毁灭的根源。”在毁灭之后,曹大平病在床上恶狠狠地要“把那些盛浆果的坛子炸他妈个稀里哗啦的”,金井人“恨不能戳瞎自己的眼睛。他们认定这辆卡车是魔鬼变成的”。在这里,作者又用金井人的悔悟与憎恨来加强对物质文明的否定。否定物质文明就是让人回归自然文明、让人清心寡欲,这又从相对的方面表达了迟子建根深蒂固的自然生命观。到这里,我们就发现了迟子建为了捍卫自然生命观而反对现代工业文明与物质生活的偏颇与幼稚。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
雪窗帘的读书笔记1
你相信缘份吗?大千世界你并不可能认识每一个人,浩瀚书海你不可能阅尽每一本书。可冥冥中就是这样,因为一个偶然你与一个人相遇,成就了一段缘份;因为一个机缘巧合你与一本书相遇,蓦然就有了一种灵魂的触动。在这个美丽的初春,因为读书沙龙“有书共读”活动,我看到了《雪窗帘》……
淡淡的蓝底色上飘着洁白的雪花,这是《雪窗帘》的封面,装帧精美。“雪窗帘”一个清新的名字,透着薄薄的凉意。这是中国著名女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迟子建的最新短篇小说集,轻轻翻开扉页,一行行温暖的简介跃入眼帘:这是与雪国故乡的一次奇妙相遇,这里有浪漫、感人、温馨的故事,有宁静美丽、披着白衬衫的“金井”,有痴情善良却孤独一生的吉喜。徜徉在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中,遥望远方,你会看到七月的礼镇、亲亲的土豆花正在偷偷地聆听人间的对话……这里的人们很平凡,他们只是这片北国雪乡中最普通淳朴的人儿,但这些文字却传达着一种生命的韧性。这里的雪虽然是寒冷的,但是人却充满热情;这里的土地虽然遥远,但是它却就藏在与我们的心里。
这本书代表了迟子建30年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它用14个暖心的故事,讲述了唯美的雪国乡愁,让漂泊的人读后倍感温暖。拿到书我首先阅读了与本书同名字的小说“雪窗帘”,故事从火车上一位老太太的卧铺票讲起,老太太有卧铺票却不知换票流程,导致自己的铺位眼睁睁让给一位中年男人。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也或多或少都见过这样的场景,可我们没有去触及,去挖掘,而作者却用善良天性的视野所及,带领我们去透过隐藏在文章背后的一种世事百态的铺展与透视,引发对正能量的呼唤和直面社会诸多现象的深度思考。
当我慢慢合上这本书时,我深深地被她用心的讲述感动着,生于漠北的迟子建,冰雪予了她晶莹的心地,她的小说,美的就像散文。闲散而认真的文字,收放自如的篇幅,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书即故事,在迟子建的故事里,有太多我们身边人的影子。从《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中丢失了故乡的旅行中的作家,到《一坛猪油》里三个孩子的母亲,再到《旅人》里窗外异常宁静的那片海。我们在故事里,读别人的人生,却流着自己的眼泪。
苏童说:“迟子建的小说构想几乎不依赖于故事,很大程度上它是由个人的内心感受折叠而来,一只温度适宜的气温表常年挂在迟子建心中,因此,她的小说有一种非常宜人的体温。”相信读完这本书的人大多和我一样会在这个春天喜欢上这些带着宜人体温的故事,喜欢上迟子建,喜欢上她笔下的细腻感情,喜欢上那些古老的故事。喜欢上洒满春天的阳光,喜欢上花开满园的芬芳。
雪窗帘的读书笔记2
有人喜欢高调做事,有人喜欢低调而为。在我,喜欢低调的姿态。人若如此,亦是可喜。迟子建的《雪窗帘》新书,于我正有此感,因此,颇觉清欢有味。这许是乡村风味的一种拓展和影响使然,因为我是乡下人。
《雪窗帘》的书名自是新颖,这是好书的特色,吊起了读者的胃口,于是心甘情愿钻进去。这种互动,着实雅趣一桩,或成为展读的引子,逗弄人去寻找揣摩思量,因书名而惑的解,成功地成为悬疑。
“语不惊人死不休”是种能耐,但以平实见长、文如行云流水雅然天成,我觉着更是种道行和气场。那种以文字折射出来的从容,每一个字都像野菊花在绽放,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在迟子建的《雪窗帘》中这种自然融入的妥帖,不做作,很像邻家女孩,透着种亲和力和朴实,轻易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原来,字如其人的这一面真是有迹可循的,而且很有说服力。
人生其程,有的人喜欢开始的时候就花团锦簇,有的人倾向于开始平淡,最后功德圆满。迟子建的《雪窗帘》显然是后者。书中第一篇"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如述家常,有种白米饭的天然纯香,很清浅,却以后面女巫师驱邪为压轴,波澜渐起,但不激烈,这种把高潮限制在一定文字温度上的表现方式,也是人淡如菊与文章的`彼此浸淫,这样的女子和这样的文字,细水长流,相得益彰,令人安然。
其实做人的棱角与人的品格,也有矛盾的时候。犀利的文风犀利的人这是种文学现象,平实的文风犀利的人这也是种文学现象,平实的文风平实的人亦是一种现象,犀利的文风温吞的人亦不失为一种现象。迟子建的文章风格,在我看来与”平实的文风温吞的人”比较合辙,出彩在她能在平实中彰显出一种精神上的升华拔高,这显然是迟子建的胸臆襟抱之底蕴创造出来的特色。如同“花瓣饭“里的父母在文革中携手患难婚姻的不离不弃,令人读罢如品清茶,貌似心里无波实则又为文字左右,心海浪起。
纵观此书,每篇文章都透着种不温不火的淡定,哪怕言及生死,也不那么风风火火的急躁狂妄,仿佛迟子建的个性就是如此。“物我一如”的“物”,即便是文章,也由不得与主人相异。又似乎滚滚红尘所有的生旦净末丑,全在按着人生大戏的天意来上演,剧本早就安排好了,根本不必为某些看似的意外讶然悲喜。这种文风,委实带给人另类感,却不觉突兀。
生命的有缘之遇,像个不老的传说,每个人都会被宿命牵引着遇到属于自己的缘。缘起缘灭,幻化成作者笔下带着泥土芬芳的“亲亲土豆”。礼镇以种土豆为谋生方式的秦山夫妇,本来夫妻和美,但秦山偏得了癌症去世了,病中不舍得住院花钱,怕人财两空吧,却在偷着回家的过程中,给媳妇买了漂亮的蓝旗袍,媳妇在医院找不到他,回家看到秦生在地里正起土豆呢。秦生送给媳妇的礼物是那件令人惊艳的蓝旗袍,媳妇鼻子发酸说明年夏天穿给他看,他说穿给别人看吧。他的心里,早知自己已然不能多活于世,他是在为日后做安排和了心事。饮食男女,平凡夫妻,到底因命运不能执手白头了,真可惜这份爱的不圆满,也心疼秦心和他媳妇,死去的人可怜,活着的更可怜。当媳妇穿着蓝旗袍为秦生守灵时,谁能忍心看这一幕?艺术的魅力到此,修成正果。这是令人凛然的残酷生活,这同样是令人动容的生离死别场景。故事中的人借智慧向现实中人卖力地上演着廉价的剧情,赚足了读者的怜悯。虽然“当时只道是寻常”,却不能否认寻常之美。
“逝川”这篇文章的悲怆感,我以为是这本书的精华,它用贴近生活的真实塑造了泪鱼这种奇怪的会哭的鱼和一生无爱的接生婆吉喜。我觉着,泪鱼的哭泣就是世人为生命不幸而泣地另一种表现,一生未嫁的吉喜则是悲剧主角,更像是泪鱼在替她和众生哭泣,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模式公允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可贵之处,引用一下原文:胡会曾在某一年捕泪鱼的时候告诉吉喜他没有娶她的原因。胡会说:“你太能了,你什么都会,你能挑起门户过日子,男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能过了头。”吉喜恨恨地说:“我有能力难道也是罪过吗?”于是,孤独终老的吉喜,到死都没等来爱情,遗憾是她生命的主题。明白了吗?女人太能事,并不是好事。女人天生是要男人来疼来爱的,但如没有男人来爱你保护你,你不妨自立,否则只能被命运淘汰。文字成为一粒粒可以左右的“果实”,在“农民”的侍弄下乖巧地陈列开来,像列队的士兵,井然有序。而作者,俨然指挥文字千军万马的将军。
较之于”亲亲土豆“和”逝川“,“采浆果的人”这篇文章则更近以事实说理,只是说理的方式不用说教的方式来表达,而是以生活为佐料的一种极具质感的还原再现。开头蛮漂亮的,而且简洁:金井的山峦,就是大鲁二鲁的日历。这种行文的风格,在我是种偏爱。文字的一颦一笑,果真有杀伤力,我已主动靠近。收浆果的人,用现钱诱惑了本该收割的短视农民,最后自然是贪小便宜吃大亏了,一年的收成埋在大雪之下。怨得谁来?只有被村人取笑的大鲁二鲁,因为内心的坚守,没被欲望的沟壑淹没。说到这里,有谁以为这是单纯在说农民的收割?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事业,我们的爱情,我们的健康……哪一样不需要张驰有度?哪一样不是被我们自己的贪念毁灭的?收浆果的人说:“这浆果可都是绿色食品!现如今有钱有势的人,睡小姐要‘绿色’的,得是雏儿;吃果子自然也要‘绿色’的了!”金井人于是糊涂于小姐的绿色和人生的杂色。热闹氛围中,大鲁二鲁是金井人中唯一还在秋收的人。他们是一对双胞胎兄妹,大鲁是男的,二鲁是女的。他们秉持着老人的临终遗言,踏实做人,终有所得。这也是种做人的操守,苦心人天不负,很可意的结尾呢。
“雪窗帘”中,作者则以善良的天性勾勒出那个坐火车买了卧铺却因不懂换票事由而坐了一宿的阿婆,这是作者善良天性的视野所及,也是隐藏在文章背后的一种世事百态的铺展与透视,更是对正能量的呼唤和直面社会诸多现象的深度思考。世风日下,甚嚣尘上,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我们又能做到怎样?这个社会没有强行,一切只能靠自己心的指引。我以为文字的功用其一,便是走心。这种走心的文字,迟子建用得如同国画的留白,不着痕迹但能令人感同身受的舒服自然。这是种功夫在字外的情感表现。文字不会出卖她的心,也因此,文字能成为一种像春天的暖。慰藉世人,于某些文人来说,做到了便是功德。迟子建呢,可谓功德圆满。
通读此书,印象最深的文章有三。一是“亲亲土豆”,一是“逝川”,一是“采浆果的人”。好文的余味,如同绕梁的余音,享受才是惬意的得到。有意思的是,诗词的写法之一,起承转合的“起”可以平实而为,后面愈来愈精彩,引人眼球,万没想到,文章如是写来,也有新意。以白雪的墓园为结,在我觉着了清凉的诗意。人生的道场,悟道的人和修道的人都在努力追求和实现着什么,这“什么”的内涵值得玩味,如同人从生到死的必历,最后全是以坟墓为结,它不值得我们畏惧,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必然归宿。
温吞文字的炼就是需要时间的。看过迟子建的照片,感觉她年轻时应是个雷厉风行的女子,文章亦然。因由时间,性格磨炼成一种“慢”,慢时光里的慢书写当然是可意的收获。觉着迟子建的这本书有个现象,可能是她刻意追求的,或者是无意显出的,将精致的语言穿插于字里行间,以期抬高文章的美并养眼,其实,情笔之力尚未抵刻意修饰的文字溢彩。技巧有余,情感不足与技巧比肩。我是说相对的感觉,整体自然是好的。在一本书中,潜藏的某些文字的河流,平铺的架势,低调朴实的文笔,哪怕跌宕的故事,写出来也轻轻浅浅如小溪流淌,像说不相干的人和事那般温润,这应该是迟子建的写作风格。
雪国乡愁,人世温情里的脉脉馨香,浊尘似净,便是载沉载浮的人海,撑篙之人遭遇风浪也罢,碰到海啸也罢,都需秉持寻常心,因为——寻常心是道。生于漠北的迟子建,冰雪予了她晶莹的心地,她文章中的平实本就源于地域的给予,这恰恰是她文章的禅。
《雪窗帘》读书笔记1
迟子建的名字,在我上高中时都已熟知,但一直未能拜读她的作品,也许是因为她那时还不够“大师”级别,也许是因为她未曾经历过社会大变革,也许是因为她还未来得及步入中国近现代文学名家行列。总之,我一直以来,没有读她作品的渴望和冲动,直到近期的一次朋友小聚。
那天傍晚的饭桌上,闲谈时,一位朋友的妻子谈起了迟子建的短篇集子《雪窗帘》,说:“老冉,这真是一本让人心醉的书,真值得你一读。”于是,我有了读《雪窗帘》的想法。
小满的前一天,我去逛县城新华书店,走到“新书推介”处,一本封面装帧别致,给人以凉爽清新感的书,款款的映入我的眼帘,我疾步上前,是《雪窗帘》。
我拿了书,付了款,匆匆回到家,冲上一壶铁观音,急不可耐的打开书;我迷醉在子建描写的北国雪乡里;我牵挂着书里多样命运的芸芸众生;我欣赏着书中纯朴、天然的风物;我咀嚼着书里晶莹灵秀的语言。
子建在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缅怀中,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窗子,让氤氲的微光投射进来,明净而夺目,清新而暖人。岁月虽无痕,缅怀自有请。一篇篇文字,为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值得珍藏的宝物,恰如一扇半开半合的雪做的窗帘:晶莹、玲珑,纯真、美妙。却注定要悄然而逝。“最美的,往往是最易碎的、最留不住的。”我心里忽的蹦出这句话。
“有时候,亲情是一种打扰。”一读就知道,子建久离故乡,有了诸多的感叹。“近乡情更怯。”唐人在几百年前就禁不住的感叹,但和子建的感叹比起来,就显得年轻,天真,不如子建的风趣和睿智。
这部书收集的短篇,美的简直像散文,闲散而又认真,收放有度。跌宕的情节,一如起伏的人生。子建的故事里,有着许多我们生活的影子。从《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里丢失了故乡的旅行作家,到《一坛猪油》里有三个孩子的母亲,再到《旅人》里宁静的那片海。我读着小说里的人生,却禁不住流着自己的泪。
子建的文字,清新隽永的像沈从文,率真自然的又像她的同乡萧红。其实,子建承继了乡土文学的许多优良传统,而又有了崭新的发展。
我合上这本书时,已是凌晨三点多了。从此,我喜欢上了子建的文字,喜欢她描写的细腻如精雕,喜欢她叙述的自然如小溪,喜欢她文笔的灵动如阳光。真如友人妻子的话:一本让人心醉的书。
《雪窗帘》读书笔记2
最早听到迟子建应该是大学时期的文学课程上吧,当时就对迟子建的文章挺喜欢的,作为东北走出来的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位作家,迟子建的文字温暖而敏感,尤其是她的短篇小说当中,处处都洋溢着人与自然的相连、天地相连的淳朴和大气,在她从事小说创作的三十年中,她没有加入任何思潮和流派,只坚持自己内心最为真实的创作想法。
著名作家苏童曾经评价迟子建,说她二十多年的文学创作但是容颜一直未有改变,始终以均匀的创作节奏,追求自己地美学。正是因为自己的坚持,迟子建获得了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以及国外诸如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多项国外的文学大奖。她的长篇小说《外满洲国》、《群山之巅》、《额尔古纳河右岸》等都是很有名气的作品。
《雪窗帘》这部小说集通过14个短篇故事,用她独到的眼光给我们人性的启发,这里面没有各种各样的大道理,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场面,一个个短小精炼的故事,却把人性深处的东西给我们展现了出来。她对这个世界和爱的追求,都是这个时代的先锋,是正义的化身,是爱的传递者。
在那篇《雪窗帘》的故事里,讲述了在火车上的一位老太太,她有卧铺票但是不知道换票,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铺位被一个中年男人占有,在漫漫长夜她坐在窗边打发时间,用手指将玻璃上的雪花刮成好看的图案。作者借助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展现了整个故事,在中年男人和老太太的沟通中,反映出的是人性的自私和冷漠,反映出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的一部分。由此不仅联想到,其实一夜的寒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这才是社会中最可怕的寒冷。
其实,在现实中很多事情都是考验人性的问题,我们总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悄悄路过,马路上摔倒的老人没人敢扶,有人被欺负却不敢站出来帮忙,很多人碰到类似的事情似乎已经麻木,也可能很快就被遗忘。中年男子的不自觉,年轻人客气地说让座,另一外老人揭穿时的口是心非,而老人最后可怜地在卧铺车厢坐了一个晚上。
《雪窗帘》读书笔记3
作家迟子建的作品,一向以温情脉脉的诗意与悲天悯人的良善情怀而著称,其作品被读者誉为“北极村的童话”。近日,她的新短篇小说集《雪窗帘》出版,可以说代表了她30年来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读后,让人再一次领略到迟子建所创设的文学诗意世界。
这部小说集,包括《亲亲土豆》《雪窗帘》《一坛猪油》等14篇,既有旧作,也有新题。迟子建出生在冰天雪地的中国北方,在她的雪国故乡,童年有那么多奇妙相遇,浪漫、感人、温馨。在她的这部小说里,诸多童年时期所经历的人与事,都跳跃出纸面,真真切切地来到读者面前:披着白衬衫的金井,痴情善良却孤独一生的吉喜,坐火车的老妇,《一坛猪油》中的孩子,还有那在偷偷地聆听人间对话的土豆花……
在她笔下,所有一切都那么善良、淳朴,那么有生命力,传达出一种活着的韧性和倔强,让人感觉北国的雪虽然是寒冷的,但是人与人却是充满温情的;这片土地虽然遥远,但它就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不可抹去。可以说,迟子建继承了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优良传统,写作风格融合了沈从文的清新隽永与萧红的率真自然,让人不由得联想到梭罗的《瓦尔登湖》,一切都无比圣洁高贵,清澈明净。
小说集中“亲亲土豆”“逝川”“采浆果的人”等形象,寄托着迟子建的雪国乡愁。这唯美的雪国乡愁,让漂泊的人读后备感温暖:“雪是冷的,但思念却是热的,家在远方,爱是否仍然留在心房?如果春天真的有飘雪,你可愿以爱相随?”苏童曾这样评价迟子建:“迟子建的'小说构想几乎不依赖于故事,很大程度上它是由个人的内心感受折叠而来,一支温度适宜的气温表常年挂在迟子建心中,因此,她的小说有一种非常宜人的体温。”
可以说,几乎迟子建的每一篇小说里都透着一股与自然相连、与天地相连的淳朴和大气,这也正是她从事小说创作将近30年,却从未归于任何思潮和流派、作品极富有个性和影响力的主要原因。
小说集中的《雪窗帘》,从火车上一位老太太的卧铺票讲起。老太太有卧铺票却不知换票流程,导致自己的铺位眼睁睁让给一位中年男人。作者是以一名旁观者的角度来描述这件事的,在写到中年男人与老太太的沟通交流时,我们看到了一幅不太和谐的画面,但是也看到了令人流泪、人性之中闪光的东西。生于东北的女作家迟子建,就是这样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文学的“窗子”,让人性的微光折射而入,温暖而夺目。
通过这篇小说,她分明想告诉我们:所有的回忆及书写,都恰如一扇雪做的窗帘,如此纯真,如此美妙,却又注定要悄然而逝,不留踪迹,所以记住曾经的美丽和感动,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小说集之所以以《雪窗帘》为题,也正是想表现这一宗旨。
迟子建的小说唯美大气,让我们在她描写的故事里看到了别人的人生,流出了自己的眼泪。的确,迟子建总是满怀真诚写出那么多充满爱意与温暖的人情物事,反复吟唱着人性美的主题,这个主题因崇高而强大,直至成为迟子建一种叙述上的信仰,给读者以思考和启迪。
《雪窗帘》读书笔记4
你相信缘份吗?大千世界你并不可能认识每一个人,浩瀚书海你不可能阅尽每一本书。可冥冥中就是这样,因为一个偶然你与一个人相遇,成就了一段缘份;因为一个机缘巧合你与一本书相遇,蓦然就有了一种灵魂的触动。在这个美丽的初春,因为读书沙龙“有书共读”活动,我看到了《雪窗帘》……
淡淡的蓝底色上飘着洁白的雪花,这是《雪窗帘》的封面,装帧精美。“雪窗帘”一个清新的名字,透着薄薄的凉意。这是中国著名女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迟子建的最新短篇小说集,轻轻翻开扉页,一行行温暖的简介跃入眼帘:这是与雪国故乡的一次奇妙相遇,这里有浪漫、感人、温馨的故事,有宁静美丽、披着白衬衫的“金井”,有痴情善良却孤独一生的吉喜。徜徉在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中,遥望远方,你会看到七月的礼镇、亲亲的土豆花正在偷偷地聆听人间的对话……这里的人们很平凡,他们只是这片北国雪乡中最普通淳朴的人儿,但这些文字却传达着一种生命的韧性。这里的雪虽然是寒冷的,但是人却充满热情;这里的土地虽然遥远,但是它却就藏在与我们的心里。
这本书代表了迟子建30年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它用14个暖心的故事,讲述了唯美的雪国乡愁,让漂泊的人读后倍感温暖。拿到书我首先阅读了与本书同名字的小说“雪窗帘”,故事从火车上一位老太太的卧铺票讲起,老太太有卧铺票却不知换票流程,导致自己的铺位眼睁睁让给一位中年男人。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也或多或少都见过这样的场景,可我们没有去触及,去挖掘,而作者却用善良天性的视野所及,带领我们去透过隐藏在文章背后的一种世事百态的铺展与透视,引发对正能量的呼唤和直面社会诸多现象的深度思考。
当我慢慢合上这本书时,我深深地被她用心的讲述感动着,生于漠北的迟子建,冰雪予了她晶莹的心地,她的小说,美的就像散文。闲散而认真的文字,收放自如的篇幅,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书即故事,在迟子建的故事里,有太多我们身边人的影子。从《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中丢失了故乡的旅行中的作家,到《一坛猪油》里三个孩子的母亲,再到《旅人》里窗外异常宁静的那片海。我们在故事里,读别人的人生,却流着自己的眼泪。
苏童说:“迟子建的小说构想几乎不依赖于故事,很大程度上它是由个人的内心感受折叠而来,一只温度适宜的气温表常年挂在迟子建心中,因此,她的小说有一种非常宜人的体温。”相信读完这本书的人大多和我一样会在这个春天喜欢上这些带着宜人体温的故事,喜欢上迟子建,喜欢上她笔下的细腻感情,喜欢上那些古老的故事。喜欢上洒满春天的阳光,喜欢上花开满园的芬芳。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026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