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50回读后感集锦86条-经典语录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我看了《红楼梦》以后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很佩服曹雪芹,他可以写出这么好的作品,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好像就站在我面前。我要向他学习,练好作文基本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读完它感触颇深。它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我读了《红楼梦》后就非常佩服曹雪芹,他写出这么好的作品来,能把里面的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说明他的写作功底十分深厚,里面的人物个个好像站在我的眼前,同我说话似的,让我跟他们共同欢笑,共同悲伤,共同成长。我要学习他的写作的方法,把写文章的基本功打扎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活,将其攫取、裁剪,再加以创造,《红楼梦》这幅画卷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一经问世就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我看过一本书叫《红楼梦》这是在捐书活动中,分到我的那本书。
第一章是这样的,原来我们的天是不整齐的,是女娲用五彩石把天补好的,可是还有一个五彩石落单啦,没有用被扔去了。那块石头通了灵性,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到处游玩。
这是木石前盟的故事,这红楼梦挺好看的。
红楼梦读后感 篇6
我读了《红楼梦》这本书。里面从第一章甄士隐梦中见“宝玉”到第二十五章得通灵宝玉绝尘缘,里面的经过是:女娲补天洞,顽石变玉却通天,兴衰成败失计算,贵贱祸福不由人,不知金玉良缘,哪管木石前盟,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尝遍人间三百味,石头回去谈空空。
这本书的意思是:石头通灵尝人间百味,世间顽愚惜真假不分。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红楼梦读后感 篇7
《红楼梦》这本书记载了几个很奇幻的而又很妙的故事,里面有一
《红楼梦》里面有一
贾宝玉在梦中梦到仙女,让我的印象很深刻。
红楼梦读后感 篇8
今天,我终于读完了《红楼梦》,心情却难过到了极点。黛玉的那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也一直在我的耳边回荡。红楼女儿的悲惨下场,令我感到叹息不已,而宁荣二府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堂”的惊天巨变更让我沉思许久。
红楼梦读后感 篇9
读完红楼梦之后,我知道了,这里面,有很多人物,让我,对他们的印象非常深刻。
首先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聪明灵秀的贾宝玉,心直口快的史湘云,聪明能干的王熙凤。
书中的一个主人公就是贾宝玉,他是通灵宝玉的化身,清灵、纯洁。他不喜欢读书,因为他不想考取功名,不想混迹与污浊的官场。
红楼梦读后感 篇10
《红楼梦》是是一本章回体小说是清代的曹雪芹写的。贾宝玉怜香惜玉林黛玉体弱多病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述了贾家荣、宁国府之间,表现在婚姻、建筑、文化、财产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塑造出的一大批栩栩如生、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比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就连作者寥寥几笔勾勒的晴雯、紫鹃、雪雁等丫鬟,都成为了我国文学画廊中的著名艺术典型。
红楼梦读后感 篇11
我从小就爱看《红楼梦》这本书,喜欢冰清玉洁的林黛玉,喜欢纯真率直的湘云,喜欢娇蛮泼辣的玉熙凤,喜欢懂事可人的袭人,喜欢《红楼梦》里所有人物。
我喜欢《红楼梦》里的宝玉和黛玉的从两小无猜到青梅竹马,都十分令我痴迷。我最欣赏的是林黛玉骨子里的诗情画意,每当黛玉和姐妹饮酒作诗,总是艳压群芳物。
红楼梦这本书是一本可以带给大家思考的书,十分好看。
红楼梦读后感 篇12
曹雪根在《红楼梦》真实地再现人物的复杂性,让作品中的人物像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地阅读,《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不能贤惠,不能说善,不能说恶,不能光明,不能说坏蛋和恶来。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这样的。就连王熙凤这样臭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把她写成“都是坏的”,而是在“讨厌”中编织出某种“小可爱”,展现出各种矛盾和复杂的实际情况,形成人物“迷人的真相”。
红楼梦读后感 篇13
今天心情像外面的太阳一样热,因为今天一口气看完了《红楼梦》,很开心。我告诉你!
我最喜欢《林黛玉作诗夺魁》。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宝玉看着黛玉去钓了一会儿鱼,然后俯在宝钗耳边说了几句话。
我也喜欢《元春归省大观园》。我喜欢宝玉的一句话:“我的路有伤口,穿过一个隐蔽的空洞是慷慨的。”
我也喜欢《宝玉听戏悟禅机》,最喜欢的标题是《鲁醉五台山》。
如果你也喜欢《红楼梦》,来看看!
红楼梦读后感 篇14
一卷红楼梦万艳悲,花月吟尽断肠梦。――题记
初读《红楼梦》时,并不能完全读透它,只觉得有趣,对其中的内容也是一知半解。直到如今,我才稍微读懂了它的意思。
我总是沉浸在书中丰富的诗词文曲,性格各异的人物,精彩动人的描写,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最让我佩服的是曹雪芹的笔下总能写出一个个鲜明的角色,而且他的文章虽浅,其意则深。似乎每个角色,每句话都深嵌我心。
红楼梦读后感 篇15
大部分篇幅写的是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目的很单纯,就是借钱。刘姥姥胆子极大。她想的是:穷人有的是智慧,只要撇下这个无聊的面子问题,什么事情都好办。这只是变相的不一般。
我们解读到了许多的表面和背后的故事。真叫人叹服曹雪芹无比绝伦的文学才华!这一回主要描写了贾府中的一些生活琐事;同时也暗喻贾府、宁国府里充满了污秽,缺乏生机勃勃的景象。也为后文俩家的败落埋下伏笔。
红楼梦读后感 篇16
我认为《红楼梦 》并不是一部爱情小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也不是中心故事,但这一败涂地的悲剧确实是整部书的.主要线索,无论怎样我们也都曾经为这两个人的结局深深地感到遗憾。 当然在地主阶级的两个叛逆者企图主宰自己的婚姻与命运,结局必然是悲剧性的。
红楼梦读后感 篇17
作者曹雪芹透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红楼梦读后感 篇18
林黛玉,金陵十二金钗之一,多愁善感形容她再适合但是,什么事都爱钻牛角尖,总是抑抑郁郁,最终落得自我一身是病,何必呢?至于贾宝玉,总是和丫头们玩在一块,却也真的喜欢黛玉,这是让我很的,虽说最终是个杯具,但那过程却也是刻骨铭心啊!
红楼梦读后感 篇19
在《红楼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王熙凤,她手辣,狡猾,能言善辩,聪明能干,这是她鲜明的性格,无论是从管理府内上下事务还是到赏菊和丫鬟们玩闹,都让我留下深刻印象,也许是我性格乐观的原因,在书中每次看见她给贾母讲笑话,我在书外,也笑得完全不顾形象,这是我最喜欢她的地方!可她毕竟是太过“辣”,最终落个杯具。
红楼梦读后感 篇20
前阵子妈妈特意给我买了少儿版的《红楼梦》,妈妈告诉我:里面讲的是贾府从兴旺到衰败的故事。周末我趁着空闲,我读了下,里面最主要的一个人物是贾宝玉,他最后出家了;里面最主要的一另一个人物就是林黛玉,她最后吐血死了。还有里面还讲了贾府的老祖宗,最后也死了。我觉得这故事太悲惨了,最后都是不好的。
红楼梦读后感 篇21
《红楼梦》这本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读着读着就落泪了,而里面的精彩情节更是引人入胜!
《红楼梦》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和含玉而生、性格顽劣的贾宝玉同吃同住,感情非常深厚。后因王熙凤从中使用“调包计”,使贾宝玉错娶薛宝钗,让林黛玉伤心得吐血而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最后出家。
红楼梦读后感 篇22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名著,也叫做《石头记》,作者是曹雪芹,重要描写了一个贵族家庭从荣华走向落魄的三代人的生活。
林黛玉是其中的女主角,金陵十三钗之首,贾宝玉的姑表妹,贾母的外孙女。自幼丧母,体弱多病,红颜薄命。林黛玉性格多疑,十分敏感。
红楼梦读后感 篇23
曹雪芹用笔创作出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的假的让人捉摸不透,这就是这本书的亮点。一般故事都以喜剧结尾,可是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故事以悲剧收尾。
《红楼梦》为我打开了一场无硝烟的战争。他们在面对封建礼数下的迫害,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
红楼梦读后感 篇24
这回写一个家境败落的一个联亲去贾家求助,刘姥姥带着外孙子去贾家后见了贾家的富贵,一路上看不够,贾母领着她领略了大观园的庭院流水,见了元妃的省亲别墅品尝了清茶,听过了大观园专用艺人演奏的欣赏了众美女的才艺与装扮,享用了无尽的美食。同时也见证了她一辈子也不可能拥有的财富。所有的表现即没法用任何语言来赞美,只能数声“阿弥陀佛”来表示自己的惊讶。凤姐在吃饭前故意取笑,吃饭时故意给她用的筷子。
红楼梦读后感 篇25
红楼梦是部古今旷世宏篇巨著。作者曹雪芹以大量篇幅,极尽细致地描写贾府豪华生活及宝黛的爱情悲剧,笔者以为这只是一种烘托,是一种炫宾夺主的笔法,并非是作者的创作立意。作者在开篇之初就讲: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其实,作者正是通过吃吃喝喝娱乐升平之中,巧妙的运用隐讳手法,流露出伤时骂世、诅咒权势的愤。
红楼梦读后感 篇26
我感觉《红楼梦》最后的结尾悲惨极了,我想改一改:最后,贾宝玉去京城考试,高中状元;林黛玉长得更加漂亮,而且病也没了,而且贾宝玉和林黛
玉结婚了。探春、迎春、惜春、汀云、凤姐、妙玉都有了好的结果。春天到了,大观园里到处春意浓浓,张灯结彩,欢声笑语。
红楼梦读后感 篇27
林黛玉,金陵十二金钗之一,多愁善感形容她再适合不过,什么事都爱钻牛角尖,总是抑抑郁郁,最终落得自己一身是病,何必呢?至于贾宝玉,总是和丫头们玩在一块,却也真的喜欢黛玉,这是让我很的,虽说最终是个悲剧,但那过程却也是刻骨铭心啊!
红楼梦读后感 篇28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红楼梦》第四十六与四十七回主要讲了哪些内容?阅读之后有哪些感想呢?
红楼梦第46回读后感
第四十六回主要讲贾赫看上了鸳鸯,欲纳做填房,鸳鸯死活不肯,最后因为贾母的庇护躲过了一劫,但也为她悲惨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曹雪芹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深刻地写出了专制皇权时期丫鬟们的悲惨。她们的悲惨并不在物质上,尤其如果在贾府这样显赫的地方,吃得好,穿得好,干的活也不累,从来衣食无忧,比刘姥姥这类庄稼人不知道过的好多少倍。但是她们的悲剧在于主子决定了你的一切,主子要你活你就活,要你死你就死,被主子打死没有人被追究。而且没有选择的余地。
金钏儿不过是跟宝玉说了几句玩笑话,就被王夫人驱逐出去,那时候丫鬟若是被主子驱逐出去,是很耻辱的,而且出路很少,要么随便找个人嫁了,要么去做粗活,想必在王夫人身边好吃好住,落差太大,于是金钏儿投井自杀。晴雯被蹿出去后,孤零零地病倒在床上,口渴了都没有人倒水给她喝。
再说回鸳鸯的事儿。首先贾赫怎么说也有四五十岁了吧,鸳鸯那时候才十来岁,而且从贾赫威胁鸳鸯的哥哥那番话来看,这个人霸道,蛮横,不讲理,目中无人,有病态的报复心,好色。而且对鸳鸯肯定也只是抱着一种逢场作戏的心态,过了那份热情就又有新欢了。鸳鸯就算依了他,下场也绝不会好到哪里去。因此鸳鸯拒绝是有骨气的表现。然而她是没有选择的余地的,她顺从,是被蹂躏,反抗,当没有了贾母这座靠山以后,贾赫是不会放过她的,于是她走投无路,只得选择自尽。
与她命运有一点点类似的还有鲍二家的媳妇。在凤姐儿过生日那天,贾琏趁凤姐不在家,强迫她与自己做见不得人的事情。被凤姐发现,贾琏只不过遭到了几句小小的责备,“馋嘴猫儿似的”,在那些所谓的“上等人”眼里,这些贵族子弟做这种事情就跟猫儿吃老鼠一样平常,而鲍二家的就要上吊自杀,即使她不自杀,凤姐也不会放过她。曹雪芹显然也比较鄙视这个鲍二家的,但他能写出她可怜的地方,她无法选择,如果她不依,像鸳鸯一样,贾琏怎么会放过她,依了,若是被女主人发现,也活不了。鸳鸯有贾母这座靠山,还可以暂时保身,但是所有的靠山都是冰山,人会老,会死,会变心,没有一个人能永远保护你,鸳鸯那句坚定的“若有造化,我死在老太太之先;若没造化,该讨吃的命,服侍老太太归了西,我也不跟着我老子娘哥哥去,我或是寻死,或是剪了头发当尼姑去!”已经清清楚楚地为以后的事情做了铺垫。
总而言之,不管物质生活多么安逸,若你的命运不能自己做主,那么终究是悲剧。
红楼梦47回读后感
《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红楼梦48回读后感: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说的是薛蟠在酒宴后被柳湘莲羞辱,自觉无脸见人,于是与家人一道外出经商。自薛蟠走后,宝钗把香菱接到大观园做伴。那天黛玉一见香菱心里高兴,二人谈起了诗。黛玉收香菱为徒,认真教她。
黛玉先讲了诗的格律,接着又强调了诗的立意的重要性。
香菱也颇有心得。黛玉见香菱聪明,吩咐香菱先读王维、杜甫、李白的诗,再读其它诗人的诗,不须一年不愁不是诗人。香菱读了王维的诗,对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理解较深,经黛玉指点,进步更大。宝玉、探春也来了,也加入讨论。香菱兴趣更浓。黛玉布置作业。香菱几经苦思,完成了第一首诗。不过黛玉点评“措词不雅”。
香菱入了迷,众人皆以为奇。宝钗对宝玉道若有她的苦心,学什么都能成功。
香菱的第二首诗,被黛玉评价“过于穿凿”。香菱不灰心,日思夜想,天快亮时才睡去,竟于梦中得了八句。这第三首终于赢得了大家的好评:“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个人觉得,这一回是承前启后的一回,一边将十二金钗副册中的香菱引入大观园内,与园中众多女子团聚,同时也将香菱的才华尽显,显示了她的确是出身乡绅豪门。 而薛蟠的离家,也为之后尤三姐的悲剧埋下了伏笔。之后薛蟠巧遇柳湘莲,意外结为兄弟,原愿意为他与尤三姐结为一门好亲,却不料终成悲剧结局。
可以说,48回的内容,表面上看与宝黛爱情主线毫不相干,却从其他方面,展现了四大家族的没落,暗示了将来的悲剧结局。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原文
且说薛蟠听见如此说了,气方渐平。三五日后,疼痛虽愈,伤痕未平,只装病在家,愧见亲友。
展眼已到十月,因有各铺面伙计内有算年帐要回家的,少不得家内治酒饯行。内有一个张德辉,年过六十,自幼在薛家当铺内揽总,家内也有二三千金的过活,今岁也要回家,明春方来。因说起“今年纸札香料短少,明年必是贵的。明年先打发大小儿上来当铺内照管,赶端阳前我顺路贩些纸札香扇来卖。除去关税花销,亦可以剩得几倍利息。”薛蟠听了,心中忖度:“我如今挨了打,正难见人,想着要躲个一年半载,又没处去躲。天天装病,也不是事。况且我长了这么大,文又不文,武又不武,虽说做买卖,究竟戥子算盘从没拿过,地土风俗远近道路又不知道,不如也打点几个本钱,和张德辉逛一年来。赚钱也罢,不赚钱也罢,且躲躲羞去。二则逛逛山水也是好的。”心内主意已定,至酒席散后,便和张德辉说知,命他等一二日一同前往。
晚间薛蟠告诉了他母亲。薛姨妈听了虽是欢喜,但又恐他在外生事,花了本钱倒是末事,因此不命他去。只说“好歹你守着我,我还能放心些。况且也不用做这买卖,也不等着这几百银子来用。你在家里安分守己的,就强似这几百银子了。”薛蟠主意已定,那里肯依。只说:“天天又说我不知世事,这个也不知,那个也不学。如今我发狠把那些没要紧的都断了,如今要成人立事,学习着做买卖,又不准我了,叫我怎么样呢?我又不是个丫头,把我关在家里,何日是个了日?况且那张德辉又是个年高有德的,咱们和他世交,我同他去,怎么得有舛错?我就一时半刻有不好的去处,他自然说我劝我。就是东西贵贱行情,他是知道的,自然色色问他,何等顺利,倒不叫我去。过两日我不告诉家里,私自打点了一走,明年发了财回家,那时才知道我呢。”说毕,赌气睡觉去了。
薛姨妈听他如此说,因和宝钗商议。宝钗笑道:“哥哥果然要经历正事,正是好的了。只是他在家时说着好听,到了外头旧病复犯,越发难拘束他了。但也愁不得许多。他若是真改了,是他一生的福。若不改,妈也不能又有别的法子。一半尽人力,一半听天命罢了。这么大人了,若只管怕他不知世路,出不得门,干不得事,今年关在家里,明年还是这个样儿。他既说的名正言顺,妈就打谅着丢了八百一千银子,竟交与他试一试。横竖有伙计们帮着,也未必好意思哄骗他的。二则他出去了,左右没有助兴的人,又没了倚仗的`人,到了外头,谁还怕谁,有了的吃,没了的饿着,举眼无靠,他见这样,只怕比在家里省了事也未可知。”薛姨妈听了,思忖半晌说道:“倒是你说的是。花两个钱,叫他学些乖来也值了。”商议已定,一宿无话。
至次日,薛姨妈命人请了张德辉来,在书房中命薛蟠款待酒饭,自己在后廊下,隔着窗子,向里千言万语嘱托张德辉照管薛蟠。张德辉满口应承,吃过饭告辞,又回说:“十四日是上好出行日期,大世兄即刻打点行李,雇下骡子,十四一早就长行了。”薛蟠喜之不尽,将此话告诉了薛姨妈。薛姨妈便和宝钗香菱并两个老年的嬷嬷连日打点行装,派下薛蟠之乳父老苍头一名,当年谙事旧仆二名,外有薛蟠随身常使小厮二人,主仆一共六人,雇了三辆大车,单拉行李使物,又雇了四个长行骡子。薛蟠自骑一匹家内养的铁青大走骡,外备一匹坐马。诸事完毕,薛姨妈宝钗等连夜劝戒之言,自不必备说。
至十三日,薛蟠先去辞了他舅舅,然后过来辞了贾宅诸人。贾珍等未免又有饯行之说,也不必细述。至十四日一早,薛姨妈宝钗等直同薛蟠出了仪门,母女两个四只泪眼看他去了,方回来。
薛姨妈上京带来的家人不过四五房,并两三个老嬷嬷小丫头,今跟了薛蟠一去,外面只剩了一两个男子。因此薛姨妈即日到书房,将一应陈设玩器并帘幔等物尽行搬了进来收贮,命那两个跟去的男子之妻一并也进来睡觉。又命香菱将他屋里也收拾严紧,“将门锁了,晚间和我去睡。”宝钗道:“妈既有这些人作伴,不如叫菱姐姐和我作伴去。我们园里又空,夜长了,我每夜作活,越多一个人岂不越好。”薛姨妈听了,笑道:“正是我忘了,原该叫他同你去才是。我前日还同你哥哥说,文杏又小,道三不着两,莺儿一个人不够伏侍的,还要买一个丫头来你使。”宝钗道:“买的不知底里,倘或走了眼,花了钱小事,没的淘气。倒是慢慢的打听着,有知道来历的,买个还罢了。”一面说,一面命香菱收拾了衾褥妆奁,命一个老嬷嬷并臻儿送至蘅芜苑去,然后宝钗和香菱才同回园中来。
香菱道:“我原要和奶奶说的,大爷去了,我和姑娘作伴儿去。又恐怕奶奶多心,说我贪着园里来顽,谁知你竟说了。”宝钗笑道:“我知道你心里羡慕这园子不是一日两日了,只是没个空儿。就每日来一趟,慌慌张张的,也没趣儿。所以趁着机会,越性住上一年,我也多个作伴的,你也遂了心。”香菱笑道:“好姑娘,你趁着这个工夫,教给我作诗罢。”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今儿头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各处各人你都瞧瞧,问候一声儿,也不必特意告诉他们说搬进园来。若有提起因由,你只带口说我带了你进来作伴儿就完了。回来进了园,再到各姑娘房里走走。”
香菱应着才要走时,只见平儿忙忙的走来。香菱忙问了好,平儿只得陪笑相问。宝钗因向平儿笑道:“我今儿带了他来作伴儿,正要去回你奶奶一声儿。”平儿笑道:“姑娘说的是那里话?我竟没话答言了。”宝钗道:“这才是正理。店房也有个主人,庙里也有个住持,虽不是大事,到底告诉一声,便是园里坐更上夜的人知道添了他两个,也好关门候户的了。你回去告诉一声罢,我不打发人去了。”平儿答应着,因又向香菱笑道:“你既来了,也不拜一拜街坊邻舍去?”宝钗笑道:“我正叫他去呢。”平儿道:“你且不必往我们家去,二爷病了在家里呢。”香菱答应着去了,先从贾母处来,不在话下。
且说平儿见香菱去了,便拉宝钗忙说道:“姑娘可听见我们的新闻了?”宝钗道:“我没听见新闻。因连日打发我哥哥出门,所以你们这里的事,一概也不知道,连姊妹们这两日也没见。”平儿笑道:“老爷把二爷打了个动不得,难道姑娘就没听见?”宝钗道:“早起恍惚听见了一句,也信不真。我也正要瞧你奶奶去呢,不想你来了。又是为了什么打他?”平儿咬牙骂道:“都是那贾雨村什么风村,半路途中那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认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今年春天,老爷不知在那个地方看见了几把旧扇子,回家看家里所有收着的这些好扇子都不中用了,立刻叫人各处搜求。谁知就有一个不知死的冤家,混号儿世人叫他作石呆子,穷的连饭也没的吃,偏他家就有二十把旧扇子,死也不肯拿出大门来。二爷好容易烦了多少情,见了这个人,说之再三,把二爷请到他家里坐着,拿出这扇子略瞧了瞧。据二爷说,原是不能再有的,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皆是古人写画真迹,因来告诉了老爷。老爷便叫买他的,要多少银子给他多少。偏那石呆子说:‘我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老爷没法子,天天骂二爷没能为。已经许了他五百两,先兑银子后拿扇子。他只是不卖,只说:‘要扇子,先要我的命!’姑娘想想,这有什么法子?谁知雨村那没天理的听见了,便设了个法子,讹他拖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价送了来。那石呆子如今不知是死是活。老爷拿着扇子问着二爷说:‘人家怎么弄了来?’二爷只说了一句:‘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老爷听了就生了气,说二爷拿话堵老爷,因此这是第一件大的。这几日还有几件小的,我也记不清,所以都凑在一处,就打起来了。也没拉倒用板子棍子,就站着,不知拿什么混打了一顿,脸上打破了两处。我们听见姨太太这里有一种丸药,上棒疮的,姑娘快寻一丸子给我。”宝钗听了,忙命莺儿去要了一丸来与平儿。宝钗道:“既这样,替我问候罢,我就不去了。”平儿答应着去了,不在话下。
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瑒,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黛玉听说,便命紫娟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正说着,宝玉和探春也来了,也都入坐听他讲诗。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宝玉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越发倒学杂了。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探春笑道:“明儿我补一个柬来,请你入社。”香菱笑道:“姑娘何苦打趣我,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顽罢了。”探春黛玉都笑道:“谁不是顽?难道我们是认真作诗呢!若说我们认真成了诗,出了这园子,把人的牙还笑倒了呢。”宝玉道:“这也算自暴自弃了。前日我在外头和相公们商议画儿,他们听见咱们起诗社,求我把稿子给他们瞧瞧。我就写了几首给他们看看,谁不真心叹服。他们都抄了刻去了。”探春黛玉忙问道:“这是真话么?”宝玉笑道:“说慌的是那架上的鹦哥。”黛玉探春听说,都道:“你真真胡闹!且别说那不成诗,便是成诗,我们的笔墨也不该传到外头去。”宝玉道:“这怕什么!古来闺阁中的笔墨不要传出去,如今也没有人知道了。”说着,只见惜春打发了入画来请宝玉,宝玉方去了。香菱又逼着黛玉换出杜律来,又央黛玉探春二人:“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
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宝钗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帐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笑道:“好姑娘,别混我。”一面说,一面作了一首,先与宝钗看。宝钗看了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香菱听了,便拿了诗找黛玉。黛玉看时,只见写道是: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玉不答。
只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探春笑道:“咱们跟了去,看他有些意思没有。”说着,一齐都往潇湘馆来。只见黛玉正拿着诗和他讲究。众人因问黛玉作的如何。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众人因要诗看时,只见作道:
非银非水映窗寒,拭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宝钗笑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宝钗道:“可真是诗魔了。都是颦儿引的他!”黛玉道:“圣人说,‘诲人不倦’,他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李纨笑道:“咱们拉了他往四姑娘房里去,引他瞧瞧画儿,叫他醒一醒才好。”
说着,真个出来拉了他过藕香榭,至暖香坞中。惜春正乏倦,在床上歪着睡午觉,画缯立在壁间,用纱罩着。众人唤醒了惜春,揭纱看时,十停方有了三停。香菱见画上有几个美人,因指着笑道:“这一个是我们姑娘,那一个是林姑娘。”探春笑道:“凡会作诗的都画在上头,快学罢。”说着,顽笑了一回。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且听下回分解。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0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