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疯人院读后感汇合80条-经典语录
麦克要求看棒球比赛的电视转播,挑战了医院严格的管理制度,受到护士长瑞秋(路易丝·弗莱彻 Louise Fletcher 饰)的百般阻挠;麦克带领病人出海捕鱼,振奋了 他们的精神,却让院方头痛不已。院方为了惩处麦克胆大妄为、屡犯院规,决定将他永远留在疯人院。生性自由的麦克再也无法忍受疯人院的生活,他联合病友,高大的印第安人“酋长”,开始自己的计划:飞越疯人院。
《飞越疯人院》
影片一开始,平淡的情节似乎并不能激发我的兴趣,因为看惯了爱情戏,好像没有爱情故事,就觉得没意思。可是看到后面越来越感到震撼。
刚开始时,我并不喜欢麦克默菲
麦克默菲跟精神病院的工作人员谈话时,总是带着一种不屑,总是给那个护士长以尖锐的回击。虽然有时他也不得不屈服,比如必须吃药,但他也能逃脱,因为他将药含在嘴里不吞下去,觉得他真的很聪明,好像他代替自己讽刺了护士长的专制,真是畅快。
为观看世界棒球锦标赛的首场比赛的抗争,这一场戏着实让我振奋,那种不屈不挠的坚持打动了我,看着那一群人都对着空白的荧屏欢呼雀跃,心中泛起一种莫名的痛……这时的护士长在隔壁看着这一群疯狂的人,脸上的表情仍然冷漠,似乎她没有一丁点感情。
比利口吃、胆怯、文弱,这个角色也给了我很大触动,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我想,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会有多少人喜欢他,可是麦克默菲却为了拯救他,付出了很多很多……圣诞节之夜,麦克默菲和病人们在住院大厅举行了一次迪斯科舞会,又跳舞又喝酒,将医院闹了个天翻地覆。为了满足比利对他女友的爱意,他将女友与比利安排至一个屋子后,准备在比利尽兴后完成他的逃跑计划并把比利也带走,第二天,比利在护士长的逼迫下自杀了,听到这个消息时,麦克默菲正准备逃走,如果他决定逃走而不是去找比利,他是有机会成功逃走的,然而他没有逃,而是飞奔去了比利那里,他被护士长的行为彻底地激怒了,直朝护士长扑了过去,双手紧紧扼住她的脖子,他的愤怒有多大,他手中扼住护士长的脖子就有多紧,这一幕我看到心都碎了。愤怒,心底有一个声音在呐喊:掐死她,掐死她……突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如此痛恨一个人。但最后,他被医院护卫打昏,接着受到了惨无人道的"治疗"——额叶切除手术,成了地地道道的"白痴"。当他被放在床上后,印第安人“酋长”抱起麦克默菲的头十分哀伤地望着他,用枕头把麦克默菲闷死了。死一样寂静的黑夜,“酋长”的泪水肆无忌惮的涌出,那是怎样的一种痛。我流泪了为麦克默菲的善良、勇敢和担当,也为了他的被现实扼杀的心愿、更为了那个“吃人”的社会。
最后“酋长”来到浴室,双手抱起沉重的水泥墩,砸坏了医院的铁窗,跳出窗户,带着麦克默菲的愿望逃走了……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第2篇
故事发生在一九六三年间,美国某丛林旁坐落着一所国家精神病院,那儿住着各种各样的精神病人。一天,一个名叫麦默菲的中年男子,被武装的教养院军官押往国家精神病院。麦克墨菲是一个身强力壮、性格豪放的青年,为了逃避在教养院的责任,在教养院的人面前表现出异常,而被送进精神病院。麦克默菲进院后,他原以为可自由轻松一点了,哪知处处受到限制,主治史贝菲医生找他谈话,因为他在教养院有一系列"反常"言行,因为教养院送来的资料说这中年男子在教养院胡作非为,经常打架……
《飞越疯人院》一片根据坎·凯西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拍摄。影片上映后,不仅获五项奥斯卡奖和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两项奥斯卡奖提名,而且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飞越疯人院》也是继《一夜风流》(1934)之后,又一部获五项主要奥斯卡奖的影片。
本片是美国70年代社会电影的代表作。影片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出色的表现力一举夺得了1975年第四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等五项大奖。影片虽然采用了好莱坞电影中经常涉及的精神病患者这一老题材,却因为其注入了新的社会意义和内涵而大获成功。影片中的精神病院实际上是美国病态压抑的工业化社会的缩影。影片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尖锐的讽刺力。影片表面上是在叙述一个精神病院中所发生的悲剧故事,实则却展现了那种为了个性解放而孤军奋战的英雄,由于找不到正确的解放道路而最后为社会所吞噬的悲惨命运,有着浓重的悲剧色彩。
《飞越疯人院》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作品。影片以精神病院为舞台,着重反映了一种在当时所谓现代化管理的社会中,人们被紧紧束缚而动弹不得的恐怖景象。这种景象深深地抓住了每一位观众的心,使人感受到一种深切的恐怖。主人公麦克默菲的对自由的追求和最终的悲惨遭遇深深地体现了人们所受的压抑和悲剧命运,使影片具有了一种感人至深的效果。影片的结尾是全片的点睛之作,充满了使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气氛,却也是最为感人的一个段落。在昏黄的光线下,“酋长”来到麦克默菲的床边,呼唤着他,而麦克默菲却只能报之以白痴的喃喃自语。“酋长”一边说着“我会把你带出去”,一边用枕头闷死了他。这一场景令人不禁
以商业片而言,《飞越疯人院》表面上对疯人院制度的控诉,是大众所能理解与接受的,而剧情中的欢笑、愤怒等,更是可以吸引住观众至结尾。
就哲学片而言,它更是深刻的反映了人类社会制度、公理、法规的缺陷。她让我沉思:到底什么为“疯”?个别的人的个性行为如果超越社会所能接受就是疯?就如我们有时候会不自觉的抓后脑勺,但当一个人经常抓,他就被定义为疯。凭什么人类能如此“五十步笑百步”地对他人进行裁判?所谓社会共识、社会公理、社会秩序,是不是应该从这片中得到反思?
所谓“疯人”,乃是天生;西方有谓“天赋人权”,然而掌权人甚至社会中大部分所谓“正常人”却以“公理”为由去扼杀一切小群体,或者美其名曰地说:纠正。人类何时起权力竟然大至觉得自己应该改变一个天生应该与他平等的人的行为呢?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第3篇
飞跃疯人院,讲述了一群疯人院的有心理问题的病人中的一部分较正常的人,特别是一个只是因为经常与人发生冲突的病人,给井井有条的疯人院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想要看世界杯,棒球赛,还想出去downtown转一转等等,疯人院给病人的治疗方式,定时吃药,定期心理分析,似乎在给病人治疗,完全合乎医学理论,从医学上评论是优秀的医生护士,在不停地给病人进行着持续的治疗,病人好像也生活的有序,祥和。但,一旦涉及他们的心理本质问题,仍然是停滞不前,典型的,billy一提到他母亲,似乎就开始口吃,甚至有自杀的倾向;但平时,很正常、很平静。几个典型的病人,医生护士没能将他们的内心激发起来,而是在mcmurphy的带领下,心理问题得到了治疗,但billy被所谓的优秀护士扼杀了,心灵还有生命;而另一个则成功了,那就是最后的自由者,chief,治疗好他的不是优秀医护人员,不是医药和心理治疗,而是mcmurphy,另一个病人!
Billy,那个说话口吃的人,肯定小时候受到妈妈的高压;到最后,本来他的心里问题已经有明显的改善,却在那个所谓的优秀护士的威吓之下,自杀而亡!这是高压父母种下的恶果。
Mcmurphy,一个没精神病的捣乱分子,充满了活力,能将精神病院的病人调动起来,给一些稍正常的,有某些方面心里疾病的人,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改变,最终被做了脑外科手术,他右额头上的伤疤,和他的痴呆样儿可知这点!他的失败在于:融入社会,遵守规矩方面太特立独行,太锋芒毕露,遭到强权势力的坚决打击!但从他身上,看到了他的智慧力,领导力;每一件事情,有他的存在,总能带来活力,带来惊喜。偷逃出去,带领其他所谓的crazy 开着schoolbus 到港口,开着渔船到近海fishing 。(但我搞不清为何他们又回疯人院去了??)疯人院的夜晚狂欢,给很多压抑的病人带来了久违的欢乐。结果很悲惨,被chief,那个身体像一座大山的病人活活闷死了!但或许也是一种解脱,对chief来说,mcmurphy是他的希望,精神所在,但现在的他,失去了活力,只是一具行尸走肉罢了,chief让他得到了解脱!
电影的末了,chief搬起了大家都认为谁都搬不动的石台子,砸开铁丝网罩着的窗户,奔向自由,而此时,有人为他欢呼,他们看来是适应了疯人院的生活,就像野生动物不愿被放生一样!
教育的本质,很多理论家、教育学者都讲了许多。我,一个普通的父亲,似乎没资格奖。但我还是想说两句,教育的目标,就是没有你我这些父母的存在,孩子能生存,能学习、思考、决策,能和社会、他人和谐相处。爱,真正的爱,是一种我称之为“分离的爱”,有你在和没你在,孩子都能生活得健康、快乐!这是所有父母的期望,内心深处潜意识的期望,只不过大部分人被周围环境裹挟而行,往往没意识到或者忘记了这点!
我一直在思考作为父亲,应该把孩子朝哪个方向引导?健康、独立、快乐!没有人不希望如此,但往往被潮流卷着,忘记了自己的方向!
我也经常思考短期快乐与长期快乐的关系,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先苦后甜云云,不是没道理,往往在实践过程中,太左了。把不该让孩子吃的苦也让他们吃,还打着爱的大旗。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第4篇
电影中的疯人院里,时刻带着一种被遮蔽了的压抑。不经意的看起来气氛似乎是和谐的,光线也是柔和的,连吃药治疗时都放着轻柔的音乐。病人们充分自由的在医院里四处活动,打牌抽烟。表现良好的人,甚至有机会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外出。但只有麦克默菲看出了这看似完美的静谧世界里隐蔽的脆弱环节。
影片开始,他要求把音乐声减弱,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在音乐里乖乖的吞服那些不知名的药片。而这样的举动对于秩序完整、封闭的疯人院来说无疑是一种挑衅。而麦克默菲其实也并不是刻意的去做出这样的反叛,他的行为仅仅是出于天性。他无拘无束的性格必然和严谨的压制格格不入。在麦克默菲撞击下,原来安稳守纪的“疯人”们也开始流露出正常人的天性。他们享受海边阳光的沐浴和跟女人在一起的乐趣,享受争取自我反抗后从未感受过的发自生命本身的愉悦。
麦克默菲实际上破除的是一种仪式。当他到来之后,吃药、开会,心理治疗,所有的程序都遭到了质疑。虽然麦克默菲要求每次都遭到了拉奇德的拒绝,但对于一直机械般重复这些程式的疯子们来说,麦克默菲的举动无疑触动了他们。这使得当他们面临这种非暴力的压抑时,产生了新的反映。一个病人对拉奇德的质问:“既然比利不愿意说,你为什么非要问他。”而查理也开始大声哭泣着要自己的香烟。好比像是在一个坏孩子作了示范之后,所有的好孩子都被诱发了他们“坏”的天性。
最令我感到可笑的人就是那个护士了。疯子们在旁边发疯的时候,在场只有那个护士自始至终保持了一个冷漠的表情,好似视若无物一样。这个人物简直就是一个教条化的魔鬼,她古板的表情和冷漠的眼神,所折射出她颗麻木不仁的心灵,这和麦克墨菲那张丰富的人物表情和有些疯狂的心态形成了一个非常强烈的对比和对抗,护士长就是这个人群的统治者,就是这个工业社会的代表。如果动摇她的地位,或者违反了她所规定的体制,就要受到严格的处罚!被打,被电激。在这种暴力的统治下,使病人不敢有丝毫的反抗,不敢提任何意见。
虽然处于护士的高压控制状态,但是那些疯子为了争取自由还是不断挑战着她的权威。片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甚至出现了在反抗无效的情况下,几个疯子采取了精神胜利法的方式来达到满足自己欲望的目的。这从反面点出了疯人院的专制统治的可怕,影射出一个更令人感到恐怖的社会现实。试想,在这样充满着束缚和捆绑的社会条件下,又能出现多少个真正正常的人。在我看来,这样的条件,只能培养出一大批麻木者和一些为了自由而奋斗的可悲的疯子了。
导演的用意很明显,把疯人院比喻成一个小社会,就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把那群疯子比喻成人民,就是被统治的阶级,而护士和医生则是统治者,医院的规定就是教条,就是宪法,丝毫不润许任何人违背,说句俗话,就是只许我点灯,不许你放火。在教条的规定下,你必须要严格的服从,没有民主,没有自由。当片中的这些疯子,就象机械一样所不停的重复着每天所做的事情的时候。
最后酋长那个人物,或许在杀死那个疯子的同时就已经把他争取自由的思想传输到了自己的思想当中去了。在酋长逃跑的时候,疯人院里疯子们渴望独立自由的心情也被带到了广阔的大自然当中去了。从这个结尾当中,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恐怖社会的一丝光明。
本片确实有很多有待挖掘的深刻含义。我看了这部片也了解到了许多西方社会无奈的现实,但愿通过以后的努力,社会上能够少些疯子,多些真正独立自由的人。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第5篇
当我看完《飞越疯人院》走出教室的时候,脑子里一直沉浸在伤感与思考中。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美国最好的电影之一。平静的表面下,有一种疯狂欲待爆发;令人窒息的环境中,潜藏着对压抑人性的现代工业社会的重创。一个为了个性解放而孤军奋战的英雄,找不到正确的道路而最终为社会所吞噬,悲惨的命运令人
作为一部富有内涵的政治片。《飞跃疯人院》有它的时代背景,代表了一个特定时代的事情,代表了那一整代人。本片是根据美国作家肯克西于1962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所改编。作者借助疯人院,来讽刺当时的美国工业化社会,全文充满了浓烈的反教条化主义,提倡个人自由解放思想。我深知西方世界在二战后在思想界出现的自由主义、追求个人幸福的潮流。6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二战带给人民的'创伤还未消退。紧接着就是东西方冷战,出现了麦卡锡主义、黑人民权运动、肯尼迪遇刺、越战泥潭等等。随着一系列的社会动荡和社会矛盾,在美国的文学界诞生了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以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所代表的“垮掉的一代”。在这种大时代的背景下,就催生一种追求个人主义思想的潮流,这种思想体现就是这部导演米洛斯福尔曼于1974年拍摄的电影《飞跃疯人院》。
首先,导演的用意很明显,把疯人院比喻成一个小社会,就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把那群疯子比喻成人民,就是被统治的阶级,而护士和医生则是统治者,医院的规定就是教条,就是法律,丝毫不允许任何人违背,这和当时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很相似。在教条的规定下,你必须要严格的服从,没有民主,没有自由。当片中的这些疯子,就像机械一样所不停的重复着每天所做的事情的时候,片中的一位主人公出现了,他就是麦克墨菲。
这个人物的到来有两个意义,首先他不是一个疯子,他是一个正常人。他不是疯子当中的叛逆者,他本性中就有一种不受约束、向往个人自由的精神。他的到来,可以说很严重地动摇了统治者的地位。同时把自由主义的精神传播给了每一个病人。一开始,麦克墨菲就不停的启发这些病人,鼓励他们做一些正常的人的事情,让他们每人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比如片中打篮球一幕,麦克墨菲就很好的利用了酋长的身高优势,带领一群疯子赢得了胜利。从这些疯子的表情上,体现出了一种自信和高兴,因为他们在教条主义的管理下,早已经失去了自我和自信。然后麦克墨菲又带着他们去钓鱼,让他们去享受正常人的生活。渐渐的这些人找到了自我,找到了正常人的思维。当回到疯人院中,这种自由思想的体现,就于教条的管理产生的巨大的矛盾和冲击,首先就影响了拉奇德护士长的统治地位。
拉奇德护士长简直就是一个教条化的魔鬼,她古板的表情和冷漠的眼神,所折射出她麻木不仁的心灵,这和麦克墨菲丰富的人物表情和有些疯狂的心态形成了一个非常强烈的对比。护士长就是这个人群的统治者,就是这个工业社会的代表。如果动摇她的地位,或者违反了她所规定的体制,就要受到严格的惩罚。被打,被电激。在这种暴力的统治下,使病人不敢有丝毫的反抗,不敢提任何反对意见。电影中有一个经典的镜头,当麦克墨菲提出以民主投票的方式来决定是否收看一场重要的
虽然处于护士的高压控制状态,但是那些疯子为了争取自由还是不断挑战她的权威。片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甚至出现了在反抗无效的情况下,几个疯子采取了精神胜利法的方式来达到满足自己欲望的目的。这从反面点出了疯人院的专制统治的可怕,影射出一个更令人感到恐怖的社会现实。试想,在这样充满着束缚和捆绑的社会条件下,又能出现多少个真正正常的人。在我看来,这样的条件,只能培养出一大批麻木者和一些为了自由而奋斗的可悲的“疯子”。
电影中的酋长也是导演刻意安排的,他在本片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负责传播麦克墨菲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的作用。这个作用在本片的结尾所体现。当逃跑失败后,影片到了最后的结尾,结尾充满了暗寓,也很巧妙,导演没有刻意的安排一个戏剧中常见的美好结局,而是编排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寓言。酋长来到麦克墨菲的床前,此刻的麦克墨菲已经成了一个废人,他的小脑已经被医生破坏,彻底成了废人,所以眼前的麦克墨菲只是一个没有思想的躯体而已。酋长用颤动的双手把麦克墨菲活活捂死,而后搬动了水箱砸开了铁窗,跑到了属于自由的大地中去。麦克墨菲的死,其实并不让人悲痛,一具没有任何思想肉体死亡,代表了灵魂的解脱,酋长的逃跑,实际上已经把麦克墨菲的思想民主和自由主义所带走,传播到远方去。当一个病人被巨大的声音所吵醒,看到酋长的逃跑,从心底发出了真正的呐喊和尖叫,那种叫声就像威廉·华莱士在就义的时刻所发出的呼唤——为自由而战!从这个结尾当中,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恐怖社会的最后一丝光明。
麦克墨菲终于死了。他的死在当时这个社会是必然的命运。我在看电影时,对影片前半部分感觉非常压抑,直到最后结尾的高潮,突然豁然开朗,找到了全剧的意义所在。影片借酋长之手宣告了独裁、暴政的末日,宣扬了自由、民主的重生。正是酋长砸碎了禁锢的窗户,才使整个疯人院里受到痛苦折磨的人们重新寻求自由的价值。也唯有如此,麦克墨菲才不会白白死去。
《飞越疯人院》将成为我记忆中不可抹去的光辉。
电影飞越疯人院观后感篇【一】
观看《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给我带来很大的感触和思考,许多隐喻在其中引人深思,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我对部分内容不甚理解,在此主要谈论一下酋长的人物形象还有对这部电影的理解。
酋长在麦克墨菲来到这个疯人院前,甚至在麦克墨菲知道之前,他一直都装作聋哑人,其他人也都认为他听不见也不会说话,没有人理他,没有人和他交流。他只是一个人在那儿默默的生活,几乎不参加任何活动,规规矩矩做一个疯人,按时间安排表做事,没事时拖地、发呆等。其实,很多人肯定都觉得他很没趣,更加不正常,但我认为,在疯人院装聋装哑却很好地保护自己,不会和他人起冲突,也不会受惩罚,如果他还比较正常的话,这未免不是一个好方法。
当麦克墨菲来了之后,他试图改变这里的一切,相信酋长可以明白他的意思,帮助他,也以为他俩可以一起逃脱出去。所以,对于他们两人来说,对方都是疯人院里特别的人,特别的朋友。对于酋长,麦克墨菲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他不服输于环境,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很耐心、好心的教他带篮球,酋长有一丝感动,也在尽力帮助麦克,生活瞬间充满光明,脸上渐渐有了笑容--这是前后的巨大改变。
当比利受侮辱自杀后,麦克和护士长厮打被切除了脑白质,变成了白痴。当麦克终于回到普通病房时,酋长已像一座大山,充满力量,准备好逃出去,但当他看到麦克已变成这样,非常痛苦,大家还有我可能都以为他会带着麦克一起逃出去,却没想到他用枕头闷死了麦克,用之前麦克原来设想的方法“带着他”砸破窗户,逃离了疯人院。是麦克带给这个印第安人突破束缚的勇气和力量,最后他撼动并举起沉重无比的石台,这是麦克之前的想法并没有实际做到的,酋长完成了他的梦想,确是以死这种方式。让麦克灵魂解脱、让他灵魂自由,也许是西方人的价值观和宗教信仰,也算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酋长原本是疯人院里病得最严重的一个,在最后找到真正的自己,一个摆脱墨菲的自己。
可以说,是麦克给大家带来乐趣和生机,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权力,他改变了大家的观念,变得想要离开疯人院,即使要受到惩罚,即使明知这个不可为却愿意为之,这是麦克的勇气和执着,并感染到疯人院里的每一个人。但正如酋长其中某天晚上说的那样,他的父亲很粗壮,随心所欲,所以每个人都利用他,因喝酒太多变得谁都不认识他;酋长也许正是因为他的父亲的经历影响到他,不想和他父亲一样,因此尽管高大粗壮却装聋作哑,以防别人利用他。但是一直到最后,大家除了比利自杀外其他人可能都逃脱出去,而只有麦克变成白痴,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麦克在一开始表现的很不同,会为不公抱不平,在大家的眼中高大无比,不得不说大家对他有利用的成分,想要通过他,获得趣味、开怀甚至逃脱疯人院。
疯人院里的大部分人都是自愿来的而不是受逼迫,他们没有精神失常,只是厌倦了现实生活,来此逃避,逃避工作,逃避压力,逃避感情,逃避自己的内心。在疯人院里,每天重复着无聊受人管制的生活,时间久了,他们没有克服自己,也不想回到正常的生活,但又无法改变疯人院的时间表,没有像麦克一样反抗,只是逆来顺受。比利在割腕收到护士长刺激之前,他很开心,可以说在麦克的鼓励下,克服了自己的恐惧,却因为护士长的侮辱割腕自杀。
其实,每个人都有阴霾的一面,有些人明显,而有些人不明显,当环境改变逼迫时,有可能会显现出来,形成反常的行为,造成对自己或他人的伤害。比如,之前出现的复旦大学投毒案,林森浩经事先预谋,在3月31日将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到寝室,注入饮水机槽,最终致黄某死亡,4月1日黄某饮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送医救治无效于4月16日去世。仅仅因如此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心存歪念,就犯下此重大错误。他家境平寒,平时好强,其实很优秀,没有必要因为嫉妒黄某读博或者其他原因生杀念。任何一个在其他人看来不正常的行为,因为性格和追求,在外界有事激发起情绪时,容易引起一个人的行为偏激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电影飞越疯人院观后感篇【二】
昏睡了几乎一个下午的周日晚上,实在是没有心情再去做其他的事了,抱着电脑趴在瑜伽垫上开始看电影,之前在电脑里下载了很多经典电影,点开了一部想看去一直没看的经典之作《飞越疯人院》。
影片的开头是对着精神病院的一群患者,基本上给每个人一个特写。然后是麦克被警察带到精神病院。医生在讨论他是不是真的有病,还是只是借口逃脱劳动。麦克在院中带着其他患者打球,赌博,向瑞秋护士要求放电视看棒球比赛,但是遭到了瑞秋的拒绝,她以投票的方式决定,结果第一次只有几个人举手,第二次投票只有九个人,投票结束时,麦克去游说病友,但都没人理他,出乎意料的一直不说话的大块头酋长却举手了。
麦克欢呼着叫瑞秋护士看,她却说投票已经结束。麦克看着电视里反射出的自己的样子,开始自己解说球赛,把病人全部吸引,并随着他的解说词一起跳跃激动。麦克带着一群疯子打球赛,让酋长守着篮筐不让对方进球,酋长充分发挥身高的'优势,拦截进球,轻松地投球。印象深刻的一幕是酋长最后带着微笑在球场上奔跑起来。
麦克似乎就是进来打破疯人院的一切规则和秩序的。他对抗冷酷教条的瑞秋,翻墙出去开着疗养车带着他们一起出海捕鱼,通过女友凯蒂在院里狂欢办派对。本来狂欢派对那次他可以出逃,但是酋长不愿意跟着他走。酋长说,出去了也是被利用,就像他们利用麦克一样。酋长沉默的生活在疯人院里,让别人一直以为他又傻又笨,就像麦克说的,原来他才是最聪明的人,一直在耍他们。比利在出海捕鱼那次爱上了凯蒂,狂欢夜麦克让凯蒂去跟比利一起度过,最后所有人都喝多了趴下。
第二天瑞秋来了看到的是一片狼藉,她很愤怒,她的规则被打破,权威被挑战。她威胁比利说要把发生的事情告诉他妈妈,让他说出是谁干的事情。比利最后屈服了,但瑞秋没有遵守她的约定,还是要把比利带走。比利最后用玻璃碎片割断自己的颈动脉自杀了。瑞秋出来说,已经发生的事情无法改变,所有的要尽快回到原来的位置。麦克在这个时候爆发了,他冲上去,死命的掐住瑞秋的脖子,想要杀死她。最后被疯人院的保安制服。
影片的最后一切回到了原样,瑞秋依然同志着这里。两个保安带着麦克回来了,酋长在他们走开的时候去看麦克,说现在他愿意跟他走了,他知道麦克不会抛下他,但是麦克却没有像以前那样对他眨眼睛,却装傻骗过所有人。这次麦克是真的变傻了,额头的两侧做手术摘除了什么东西。酋长抱着麦克,说他也不会抛弃他,会带上他一起走。麦克艰难的回答了“ok”。酋长拿起枕头捂死了麦克,搬起了压力水箱。当初麦克打赌时,也曾搬过水箱,但以失败告终。麦克说至少我试过了不是吗?用它砸碎了医院的铁窗,在晨曦中慢慢消失。那些疯子都为他欢呼,但是自己却没有走出去的勇气。
故事的结尾出乎我的意料,麦克本是疯人院里最正常最健康的一个人,在最开始的总是做些疯狂的事情来证明自己有病,到最后想尽办法要逃离。在狂欢夜的时候我以为他会带着酋长一起离开,跟着凯蒂一起走。但是却都醉死了。最后被医院做了手术活生生地变傻,变成不正常了。一切想逃离的,最后还是无法逃离。反而是一直冷静沉默的酋长最后带着麦克默菲的自由的灵魂一起飞越出疯人院了。
那个朝着瑞秋大叫,说我不是小孩子,不要把我当成小孩子,你不能控制我的烟就像控制小孩子的饼干一样,在你高兴地时候才会给一点的巴提尼最后还是接受了瑞秋的控制,安然的到影片最后还是呆在疯人院里。
有些人的反抗是因为有人带领,一旦没有了别人的指引,自己就会失去改变的勇气,让一切龟缩到原状。百度上说这部是美国电影历史上最经典的电影之一,被称为“影视表演的必修课。每个经典的电影看完之后都会让你久久不能平静,带给你思想的冲击,让你开始反思自己。
当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
最近看完的书只有一个《飞越疯人院》,怪诞而不输逻辑,是这个书给我唯一的感受。有点可惜的是并没有拿到全本,貌似只是书的一小段,却也足够向我展现此书的奇妙。
很久以前,就被被人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被抓进精神病院,你要如何去证明你是一个正常的人?
想来想去没有任何的办法,似乎只有服从医生的管理,逐渐让他相信我是一个正常的人。
在他管理的过程中,不会反抗,不会吵闹,不会拒绝,有的只是配合,就仿佛生活在一片雾中,生活不是我们自己的,只是别人安排下的成果。
那么我们的主人公,就是一个被当做精神病关进来的正常人。他所做的,是挑战这里的权威,挑战这里的制度,为了去证明自己是一个正常人,最终却变成了一个不正常的人。
他的渴望,就是推翻大护士的统治,不让一切压迫。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他从来没有认为谁有病,大家都是相同的,他认为的,大家只是软弱,就像是兔子一样。
他以为自己会是狼,最终,却也是兔子中比较凶猛的那一个。
有时候又会觉得,可能他们之中根本就不存在狼,只不过是相同的个体的自相残杀,就像是千百年历史的轮演。
在看到一半的时候,偶尔也会觉得有点恍惚。我感觉到的是,他们都像是一群正常的人,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行为,有自己的意识,有自己的趋利避害。他们也会为相互检举下的生活感到不齿,他们也会自觉地维护同伴的行为。
他们会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他们会去想每一个行为的后果。哪一个有害,哪一个有利。
他们也曾经抗争过,只是抵不过这茫茫岁月的捱过。他们放弃,他们堕落,直到一束光的出现。
他们看到的是希望,比以往都要灿烂的希望的火光,只是被扑灭时的失望也更加多。
毫无意外,他们日后的生活终将恢复平静,就像没有过一个石子掉入波澜。
抗争无果,由于制度,由于天性。
恢复了原本生活的他们,只能够任人摆布,只能够被人认为精神失常,度过一生。
没有对这方面有过太多的了解,却是真心的希望,所有的误解都是一种欺骗。真的有人没有办法掌控自己的行为,灵魂的`另一半是一头野兽。
我们负责安抚他,照顾他。
如果说,他们中有的人注定是来自于另一个世界的天使,那么我们做的,就应该是保护好这个天使。不曾经受外界思想的强压,不曾经过世人的指责。
如果,只是一生都生活在梦中。
现实中的我们或许也是一群呆在医院里的精神病。固执地抗争,换来的是社会的打磨。别人的告诫,外人的指责,强行的灌输,最终造成的是服从于命令的棋子,一个制度下的傻子。
少了一份多样,少了一份天真,少了一份自我,少了一份疯癫。
我不曾希望自己就像这样,最终没落,沉寂。打破黑暗的光只是一瞬间,却会给看到它的人,留下亘古不变的印象。
那么,这也就是我们抗争的意义。
不盲从,不丢失自我,保留一份疯。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0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