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怀鲁迅郁达夫读后感整理100条-经典语录

《沉沦》读后感1

本对郁达夫的东西没什么了解。无意中,看到一句这样的评价:在当时的中国,需要鲁迅这样铁骨铮铮的为人民疾苦疾呼的斗士,需要郭沫若这样讴歌自然,讴歌生命的人……郁达夫却是另外的一种方式,他的《沉沦》一出,给当时的中国文坛无异于一个晴天霹雳……(大致意思就是这样)。郁达夫是谁,《沉沦》又是讲什么的?我好奇了。我去找了来看。

这越读越是熟悉,小时候应该有看过它改编的电影——当时的感觉应该是除了片尾那句“中国,你为什么不强大起来,啊!”之外,就是黑色的夜,只见人的外形以及对白。

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觉得如果撇开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重新来看这部小说,都是很有韵致,很有味道的呢——就是一个留学日本的,无所事事,自卑,怨愤,又自恋,猥琐的堕落渣男,一个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的一段经历和心理活动。

早晨被窝里的罪恶,陷入自己对自己的指责,怨恨,然后又怨恨他人——复仇——复的是自己吧——月底的最后几天或者一星期的最后几天就完全的放纵了自己,跟自己说从下个月重新开始或者下周重新开始,下个初一重新开始,甚至有个形式的去剃了个头,洗了个澡——但实际上就是一切该怎样来的还是怎样来,都没有改变。

撇开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不说,撇开心理的问题不谈。这样的行径不也无时无刻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某些人的身上吗?

《沉沦》里男主角的形象依然是活生生的生活在我们的四周围的。

《沉沦》读后感2

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被学校开除,因而为社会所不容。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着和追求着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的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

大多数作品选和文学史对这部小说都做以上的解读,即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强调小说中主人公爱国的社会意义。事实上,我在读过小说之后,觉得小说中“我”几次写到“祖国”,都和传统意义上的爱国并无太大关系,只是“我”自怨自艾时的一种借口。

大多是由于所谓的“忧郁症”导致的敏感、多疑、偏狭造成的,很难都推到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支那”的歧视上:因为“我”不仅是感到“日本人”对自己的冷淡而发出复仇的呼喊,即使是自己的同胞甚至自己嫡亲的兄长,也会反目成仇,因此与其说是由于祖国弱小,身在海外受到歧视社会原因使“我”产生痛苦,不如说是由于“我”本人的性格弱点使自己产生痛苦,是一种病态的痛苦,作者只是以自然主义的手法将这种痛苦表现出来而已,将小说的主题勉强拉到“爱国主义”上,我以为并不符合小说的真正实质。而从叙述者的语气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对这一点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因此在描写到主人公的某些内心情绪时,会有一些近似调侃的句子出现。

如描写到他与兄长之间发生了龃龉,并写信与兄长]“绝交”,描写他心中“恨他的兄长竟如同蛇蝎一样”,然后写道:他“把他兄长判决是一个恶人,他自家是一个善人。他又把自家的好处列举出来,把他所受的苦处,夸大的细数起来。

他证明得自家是一个世界上最苦的人的时候,他的眼泪就同瀑布似的流下来。”在这一番描述中,作者虽然没有出面分析主人公的极度“自我中心”的错误,但语气显然是不赞同的。

总之,我以为,与其说《沉沦》是一部社会悲剧,不如说它是一部性格悲剧,以“我”的性格,不论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恐怕都不会感到快活。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毫不掩饰地揭示了一个恋慕少女的少年内心的情绪躁动。

而之所以有文学史上那看似严肃的解读,我以为主要是因为“性”的问题是建国后评论者力图回避的话题,但小说的作者却又是一位现代文学史上无法回避的进步作家,《沉沦》也是一部无法回避的代表作,因此只好借着小说中几次出现的“祖国”字样,将小说的主题拉到“爱国主义”上面,对其中显而易见的“性的躁动”避而不谈了。以我之见,这部小说是一部“私人化”极强的作品,如果说它反映了什么时代进步思想的话,那也只是由于作者对“性欲躁动”和内心隐秘的大胆揭示,所展现出来的,对“个性”自由、解放的强烈追求。

《沉沦》读后感3

前不久,我看了一篇叫《花季少年沉沦路》的文章。文章讲述了一个叫昆鹏的少年,原本是一个好孩子,因为家庭和社会的原因,最终不慎走上犯罪道路的故事。

昆鹏原来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他的爸爸是一家公司的CEO,年薪上百万;他的母亲在一家服装厂工作,担任中层领导。小时候,昆鹏是爸爸妈妈手心里的宝。昆鹏乖巧好学,伶俐可爱,爸爸妈妈一有空就陪他,还时不时带他出去旅游。一家人生活得幸福而快乐。

后来,爸爸妈妈的工作越来越忙,陪昆鹏的时间越来越少,他们唯一能给昆鹏的,就是给他很多的零花钱。零花钱多了,陪伴少了,昆鹏开始用钱去给自己“找乐子”,旷课,逃学,去舞厅,逛酒吧……。

天有不测风云,昆鹏爸爸上班的公司垮了,妈妈也下岗了。没过多久,“闲不住”的爸爸妈妈受不了天天的“战争”,离婚了。昆鹏判给了爸爸。离婚后,爸爸性格越来越暴躁,对昆鹏不是打就是骂,昆鹏再也受不了,只好“逃”到姥姥家。

姥姥家太清贫,无法给昆鹏很多零花钱。昆鹏再次离家“混社会”:打架、偷盗,混迹于各种不良场所……。直到有一天,一个贩毒头目看上了昆鹏,昆鹏的人生再次改变。

尖利的警笛声,冰凉的手铐,还有昆鹏悔恨的泪水……。后面的故事我不说你也应该猜得出来!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们少年儿童要学好,不要做那些不应该做的事情。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平时做个遵规守纪的好孩子,不要被社会上的人带坏了。我还觉得,有一个团结温暖的家,有爱你的爸爸妈妈比什么都重要!

希望故事中的悲剧在现实中不再重演!

《沉沦》读后感4

大家一直都说《沉沦》这篇文章好,怀着崇敬、好奇的心理,我一口气读完了它。可读完之后,留给我的却是几分忧伤,几分气愤,还有几分迷惘。。。。。。

文章的主人公是个在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诗人。按当时的情况来说,他的条件是很不错的,不仅能吃饱穿暖,还能去学习,甚至可以去留学。但谁想到,这些令大多数中国青年眼红的条件却让他一步步沉沦。我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没用的人,是一个懦夫!作为一个男子汉,却不能说到做到,做为一个炎黄子孙,却不能为祖国争光。明明在心里痛骂那些沉迷酒色、俗事的人,自己却同样不能抵制住她们的诱惑或者不如说是他自己的"想入非非"。羡慕别人的交际广,人缘好,而自己却不学着去做,还在背地里把人家当成是仇敌,认为别人故意这样对他,甚至把这件事归咎于祖国。。。。。。最后终于跳海自杀了。我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他是个极不争气的人。我觉得他最不争气的一点就是把什么事都归咎于国家,一遇到挫折、困难就说:"祖国啊,你什么时候富强起来啊?你快强大起来啊。。。。。。""祖国,这是你害我的!"说真的,他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一个国家、民族不能富强,他的子民同样不能够抬起头来做人!可是,我们也应该想一想,国家的强大就是需要全体国民的努力啊――如果大家都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负责,那国家怎么才能强大呢?有付出才能有获得,如果大家都来拿国家的,那国家往哪拿?这个简单的道理想必大家都明白,更何况一个留学生。可是既然懂得这一个道理,他就应该更加努力,更加刻苦的啊,为什么,他还是一再沉沦。。。。。。

不说他了,就拿我们现在来说,学了那么久的知识,我想大家都应该知道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按理说我们应该运远强大于欧美、日本等"小辈"啊,可是为什么,在那些"小辈"面前,我们还得忍气吞声?为什么对人家的经济还是望尘莫及?中华民族是个聪明的民族,脑力方面并不比别人差!我们之所以不能富强,就是因为中国有太多只懂拿国家的人啊!难道这个道理大家真的不明白?

《沉沦》读后感5

在很久以前就听说《沉沦》这部作品了,但不知道是出自哪家,而且对这"沉沦"二字充满了迷惑和不解,也许是好奇吧,想知道这部书到底告诉我们什么故事。

读了《沉沦》和对郁达夫个人生平的了解,我知道了这里面有很大的个人经历自序的成分。感觉到里面的语言风格是凄凉的、悲苦的、感伤的,而且随处可见。我知道有很多人对郁达夫先生的评价是不高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好的,低劣的。但我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在心中翻腾,这感觉却是最起码的深沉和严肃。我想说一个人只有在心情和作者在写作品时的心情相似的时候,才会引起共鸣。

提到郁达夫就不能不说他的小说,而在他的小说中又不能不提到《沉沦》,提到《沉沦》呢,又不能不说《沉沦》中表现出来的`性苦闷,性压抑,以及故事里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忧郁证和精神衰弱症。还有这些给他们带来的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痛苦。

以往的中国向来是谈性色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现象似乎稍有好转。因为稍有不慎就会被划到色情那一面去了,而这中间的尺度又似乎只有"大家"才能娴熟的把握。普通的作家似乎是望尘莫及的。

但因为郁先生所处的时代便赋予了他的作品的新的生命和内涵。毕竟那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时代中的一个时期。就《沉沦》中的"我"而言,性苦闷是有原因的,首先,是身处异国而同时遭受着日本人的凌辱,被人看不起。其次,是因为对真挚爱情的追求的愿望始终得不到满足。由于文中的"我"是没有朋友的,没有亲人的,没有恋人的。所以就谈不上什么友情、亲情、爱情了。所以"我"变得忧郁、孤独、深沉。

"我"在文中第一次犯下了罪恶的时候,是无意识的,然而第二次、第二次。。。。。。却是在有意识的情况下犯下的。而在这过程中"我"是无法自控的,可以说是无法自拔的。"我"之所以在文中仇视一切,觉得身边的人都是看不起自己的,是自己的敌人,而自己虽然是自卑的但在"我"的内心深处又有些瞧不起周围的人,也就是说这种极度的自卑当中有一点点自恋的成分。

文中多次提到"祖国啊,你何时才能富强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文有一定的爱国主义色彩。我不知道到底是由性苦闷导致的忧郁和精神衰弱,还是因为自卑和忧郁导致的性苦闷。或许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问题,但我不得而知。

文中的心理描写可以说是非凡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我"的心理矛盾的斗争是多么的激烈,一种向善的焦躁与贪恶的苦闷之间紧张的内心冲突,时而冲动但尚思克制,但最后终究得到解脱达到更高的境界,使灵魂得到一次次的净化和升华。但文中的自我暴露和剖析是惊人的,是坦诚的。"我"在文中的行为是奇异的,是被大家所接受不了的,这其实是他对周围人和环境以及整个社会的畸形的反抗和深沉的的抗诉。

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读后感1

自古至今,“秋”总是代表着一层淡淡的忧伤,而《故都的秋》却打破这永恒不变的韵律,作者穿过大半个中国,就为一睹故都“秋”的味道。

“江南的秋固然存在,但却没有北方秋的诗意,草木凋零的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作者给出了这样的回答,而在北国秋的描写上,作者草草几笔,就足以将北方的秋表现的淋漓尽致。“碧绿的天的颜色,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作者的笔尖似乎又转到北方的秋与南方的秋的“较量”上。

作者的笔还不完全的停在“秋”上而是专注于北国的槐树,蝉,雨这些平常物体上,而对南方景物的描写却是少之又少,深沉中有点落寞的槐树,享誉“北国特产”的秋蝉,下得奇,下得有味的秋雨,这一切似乎都在说明北国秋的特点,接下来作者又稍降写了北方的一大奇景——果树,而又在果树分别撰写了枣子树,柿子,葡萄,而在这里呢!作者又只字未提南方的……

中国的文学似乎与这篇秋并无关联,可仔细一回味,却惊奇的发现其实里面却蕴藏太多太多的相似,中国的秋,北国的秋总是能够引起深沉,幽远,萧索的感触,并且在这段末尾强调,能体会到这最深味的秋,只有在中国的北方。

在这里,作者最终把笔指向南国的秋,用“甘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来变相的说明南方的秋与北国秋是不在一个层次上的,而作者却生动形象的用比喻句来形容南方的秋的浑浑沌沌,不适合。

文章的最后,作者愿用生命来换取三分之一的零头,就越发的表明作者对北方秋的赞誉,一种心灵,精神上的寄托。

作者对北方秋至深至爱,令我感动,令我懂得一种超出灵魂之外的脱俗感受,面对他的'感情,我们能做得就只有叹息,叹息这古都秋的伟大,以及作者由衷的感受。

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读后感2

“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的静,来得悲凉”这是《故都的秋》中的一句话。或许是我的家乡接近北国,因此对于秋的理解,我的思想倾向于郁达夫先生笔下的“清”“静”“悲凉”。作者说“秋并不是明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字领略秋的意境呢?

如果说雨是可以引起人的一点淡淡的思乡情怀的,那么秋便可以将人的`思绪都带到过去的回忆中去的,或许是在怀念的美好,或许是在感叹时光的易逝,总之一切浓郁的感情都卷在秋的萧疏中,随风而飘。秋,无论是在彩色上,还是在姿态上,总给人一种寂寥的感觉,如文中描述的“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秋蝉的哀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秋雨等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似乎看到了这些景物,听到了那些声音,我的心里有点软软的感觉。

我的家乡虽然接近北方,但有些秋天的景色并不像故都的秋景。

我们这里秋季的天空很高,不是有个“秋高气爽”的成语吗?天是淡蓝色的。云很轻很柔。我很喜欢看着那张大的蓝幕上,抹着两撇轻云,如丝如纱,让人的心里很平静。这里没有驯鸽的飞声,但我曾听过,那是四季都有的声音,但在秋天却显得格外的空荡。想作者在看着“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时心里也一定异常平静吧!

入秋以后,树叶就越发显得苍黄了,随着一阵阵的秋风,树叶便在空中旋转,然后落地,如一只只疲倦的蝴蝶。此时我也能“从槐树叶底,朝动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然而我们这里的槐树并不多见,常见的是杨树,一条路通向多远,路两旁就一真是杨树,看不到尽头,很幽远。我喜欢踩着厚厚的落叶走路,透过凋零的树枝看着天空。那种感觉就像作者所说“脚踩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也是种很静的感觉。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这样的秋雨总是萧条的。一场秋雨过后,空气都变的透明的了。我常在窗前看着秋雨悄然而落,也常夜晚静听秋雨落在残败的树叶上。那种心境,是非不在秋天素不能体会的。更如作者在文中所述“一层秋雨一层冻”,渐渐地我会感到有些寒意。

秋的景色如此之多,还有作者笔下的北方的果树,如枣子,柿子,葡萄等,也是我最深的记忆。我想郁达夫先生写的这篇《故都的秋》只是想用文字留住他对故都最深的爱和眷恋。那独特的北国的秋景,让他在结尾中感叹“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我放下笔,抬头看着窗外正是一片深夜的景象。

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读后感3

那么,“清”“静”“悲凉”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呢?文章的情感主旨到底是什么呢?

“清”字当为“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之意。“来得清”,即是指这秋来得纯正,来得彻底。你看,且不说“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玉泉的夜月”,也不说“西山的虫唱”“潭柘寺的钟声”,就说故都的任何一所院落,任何一处“破壁腰中”,不全都是“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吗?正因此,这故都之秋,才会被称为具有“十分的秋意”而令人“想饱尝一尝”。

“静”字当为“没有声音”之意。“来得静”即是指这秋来得悄无声息,既不像春天的到来有“春雷”作“鸣”(明)证,也不像夏天的到来有“瓢泼的大雨”相伴随,更没有冬天到来时吼叫的北风、整夜的风雪。秋的到来是无声的,你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从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不再刺眼了,也不知道哪天早晨那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会铺得满地……总之,这故都的秋,就在你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你的身边,使你听得见,摸得着,嗅得到。

“悲凉”的确是人的一种感觉。“来得悲凉”是说这秋的到来能够使人产生悲凉之感。请注意,只是“能够”使人产生悲凉之感,而不是人们一定都会产生悲凉之感。因为草木本无情,喜怒哀乐,皆源于人之多情。

因此,郁达夫在这篇文章中所表现的并不是“悲凉”之感,而是一种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一种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开篇第一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便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而对五幅秋景图的描绘,无不充斥着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你看,即使住着“一椽破屋”,却有心情在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去看那“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去听那“青天下训鸽的飞声”,去细数那“从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这不是一种闲适吗?如果说作者描绘的“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四幅图还能勉强和“悲凉”搭上界,那么第五幅图画“胜日秋果”却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悲凉”的影子了。在这里我们只能看到一种秋日的美好,生活的美好。且看作者对枣树的描述:“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生活在这样的庭院中,面对着触手可及的秋果,享受着秋日的清爽,怎能不赞美这秋天的美好,怎能不说这是一种令人向往的闲适生活呢?所以,作者在文末真挚地赞叹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由此看来,作者要留住的是这北国的秋天,更是与这北国的秋天紧密相连的闲适的生活。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061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