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读后感细选56句-经典语录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范文1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文章以记言为主,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尖锐,人物个性鲜明,言辞颇有深意,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
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我自认为对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还是比较值得一提的。
在导入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尼克松与周恩来的精彩对话,让学生在进入新课之前就对如何得体、巧妙的说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当学生为周恩来机智的回答叫绝时,我顺势引人了古代外交家——唐雎,连带着介绍了课文背得。打铁要趁热,我这开头一个高潮,让学生觉得作品中的人物不那么讨厌,文言文也不都是枯燥无味的了,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接下来的“读——译”均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先让学生认真听老师范读,给自己不懂的字注音,然后考考大家的记忆能力,再让学生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有了这个激励,学生在听课文录音时就格外认真,特别是一些后进生更认真,这可是以前从未有过的现象。另外,《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言文字面障碍较大,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几堂课里掌握重点字词句,这是一个需要教师仔细斟酌的问题。因此我在设计这个环节时就采用洋思的文言文教学模式,采取了让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让学生先借助工具书自己翻译,接下来一人一句进行翻译,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再发言,最后教师评讲并将重点词语的意思板书在黑板上。我们都知道,学生都是好胜的,哪怕是成绩很困难的学生,他也期盼能在课堂上答对一个问题,得到老师的微笑。从教学结果看,这个方法还是比较得当的,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趣味盎然的,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积极性。因此,当我课文学习结束时,学生也能流利地翻译课文了,甚至还包括那些学困生。
关于文章分析我着重从文章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入手分析,让学生先按导学稿的内容进行自学,然后小组进行交流。 构建了一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学习框架。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再有,本节课在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故事复述、分角色朗读课文、为人物设计神态、动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学生在感悟唐雎这种刚正不阿的精神的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即唐雎在文中所提到的“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以及与秦王同归于尽的想法是否值得提倡。由此在课外活动时学生又展开了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恰到好处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生学会了学习。当然也有遗憾之处: 【第1句】:学生的层次不同,讨论时层次低的学生因有老师听课而不好意思举手发言部分丧失了话语权,学得相对被动。 【第2句】:分角色朗读不够充分,学生未能读出秦王的语言特点。 【第3句】:时间分配欠合理化,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朗读。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同时,更要加强时间分配方面的学习,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生机。
总之,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我明白了教学相长,相辅相成的道理,同时,也为我进一步探索课程改革的奥秘提供了一个鲜活的示例。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范文2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战国策,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是文章情节曲折,矛盾尖锐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本节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凸显三生课堂理念,学生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
一妙用导语~解题导入是至关重要因素。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吸引过来,好的导语又像思想的电光火石,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它像一座桥梁,架在学生通向理解课文内容获取知识的必经路上,在必经的路上这座桥梁架宽了,架牢了,学生就能轻松愉悦的到达下一站。这节课上我是这样设计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无数英雄。但岁月的长河永远淹没不了一些英雄群体的光芒。 他们为捍卫国家领土舍生报国浩气长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千古英雄---唐雎。,。巧妙借用荡气回肠的三国主题曲引入,既给学生丰富了语言积累,又设置悬念无形中引起学生好奇心,这位英雄是谁的猜想,很快进入课堂情境。
课题是文章的文眼,通过这个文眼可以了解和文章相关的许多知识。教师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根据课题了解文章有关信息,学生抓住不辱这个词语剖析人物性格有胆有识,故事情节曲折扣人心弦。这样自然走进阅读教学。
二注重知识落实,检测方式灵活多变。
三以读促悟,多种形式朗读有效展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分文章七分读。本文主要通过任务对话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必然要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引出针对本课教学,我采用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学生评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人物个性文章内容及写作方法的理解。要读出人物个性,必须要弄清楚人物对话时的心理语气。如“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也”朗读这句时,学生根据秦王身份判断应读出秦王骄横的语气,要重读其许。而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t徒以有先生。应读出秦王的心虚外强中干。与前文不悦怫然怒形成鲜明对比。以读促悟环节中,自读感悟——对读揣摩——演读欣赏——评读升华的过程中,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展现自我,学习目标实现。
四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这节课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运用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学生在感悟唐雎这种刚正不阿的精神的`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在心灵碰撞角色转换环节中,老师抛出如果你是唐雎,你怎样不辱使命?有学生就提出以死相拼根本改变不了秦王吞并安陵的结局,应该示弱满足秦王虚荣心。这样一来课堂上又展开了一个小小的辩论赛,大家各抒己见,见解新颖独到。
当然,这节课有不足之处:课堂容量大,面面俱到,忽略了点的重要性。如朗读指导中,学生始终没有很好人物语气心里就进行下一个环节。赛译重点句子有一部分同学临时抱佛脚抱着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范文3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文章以记言为主,言辞颇有深意,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虽然有些文字有一定难度。但是由于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尖锐,人物个性鲜明,再加上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的积累,所以教学设计时,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上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现在看来这个方法还是比较得当的,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趣味盎然的。
新课程改革以来,让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教师的一个目标性的提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学习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我自认为对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还是比较值得一提的。
首先,我由历史谈起,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下来的 “读——译”均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关于文章分析由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先提出问题,加以整理,然后班级进行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第1句】:虽然我们知道“秦王以五百地易安陵”不是出于好心,但是我们不理解这中间究竟有什么样的背景?
【第2句】:安陵君和唐雎都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分别是如何反驳的?表现出了二人有什么不同? 【第3句】:秦王在文中分别有什么行动和语言?表现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4句】:唐雎既然想刺杀秦王,为什么不直接说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却绕圈子说了三个刺客的事?学生在感悟、赏析词句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
再有,本节课在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故事复述、分角色朗读课文、为人物设计神态、动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学生在感悟唐雎这种刚正不阿的精神的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即唐雎在文中所提到的“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以及与秦王同归于尽的想法是否值得提倡。由此学生又展开了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恰到好处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生学会学习。唯一遗憾的是,时间分配欠合理化,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小练笔: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同时,更要加强课堂程序、时间分配等方面的学习,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生机。
《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大致的内容主要是: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原文:
唐雎 1不辱使命
秦王 2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 3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 4唐雎曰:“寡人欲 5以 6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 7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 8受地于先王而守 9之,虽千里不敢易 10也,岂直 11五百里哉?”
秦王怫(fú) 12然怒,谓唐雎曰:“公 13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 14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 15。”唐雎曰:“此庸夫 16之怒也,非士 17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18;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 19;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20。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21。若 22士必 23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 24,今日是 25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 26,长跪而谢之 27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 28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 29五十里之地存 30者 31,徒 32以 33有先生也。”
注释译文:
【第1句】:唐雎(jū),也作唐且,人名。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第2句】: 秦王:即秦始皇 嬴政,当时他还没有称皇帝。
【第3句】: 使:派遣,派出。
【第4句】: 谓...曰:对...说。
【第5句】: 欲:想。
【第6句】: 以:用,用作介词。
【第7句】: 之:的。
【第8句】: 安陵君: 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在河南鄢(yān)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战国时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第9句】: 守:守护。
【第10句】:易:交换。
【第11句】:直:只,仅仅。
【第12句】:怫然:盛怒的'样子。
【第13句】: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客气称谓。
【第14句】:布衣:指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第15句】: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抢,撞。徒,光着。
【第16句】: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第17句】: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第18句】: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专诸刺杀 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
【第19句】: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 聂政刺杀 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
【第20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要离刺杀 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仓,通“苍”,苍鹰。
【第21句】: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jiāng)四矣: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这是唐雎暗示秦王,他将效仿专诸、聂政、要离三人,刺杀秦王。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于,从。
【第22句】:若:如果。
【第23句】:必:将要。
【第24句】:缟(gǎo)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第25句】:是:此,这样。
【第26句】:秦王色挠:秦王变了脸色。挠,屈服。
【第27句】:长跪而谢之:长跪,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如果跪着则耸身挺腰,身体就显得高(长)起来,所以叫“长跪”。谢,认错,道歉。
【第28句】:谕:通“喻”,明白,懂得。
【第29句】:以:凭借。
【第30句】:存:幸存
【第31句】:者:原因。
【第32句】:徒:只。
【第33句】:以:因为。
闲来翻阅《战国策》,不禁为这部历史巨著中的能人志士之成就所折服,其中《唐雎不辱使命》更是被编入初中教材,可谓经典。可当再次阅读后,我却多了一丝疑惑:唐雎在真实的历史中究竟有没有“不辱使命”,到秦国潇洒走了一回呢?
在查阅其他史料,并个人“妄自揣测”一番之后,我得出的结论竟是:没有。至于为何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诸君请听我细细道来。
首先,后世之人多为《唐雎不辱使命》引人入胜的情节与生动的人物形象描写所倾倒,却少有人注意到其中的一个细节:唐雎“挺剑而起”。要知道,在高中教材中,同出于《战国策》的《荆轲刺秦王》中明确写着:“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莫非深谋远虑、老奸巨猾的秦王。视己命如草芥,竟允许唐雎这样一个小国使者带剑进宫?又莫非荆轲也是可以带剑的,那他何以只持图穷而见的“徐夫人之匕首”,难道是为了增加行刺的难度?其实在古代,就算是一个小小的官吏也不会随便和一个携带武器之人会谈。更何况是强秦之君。所以,秦王会见荆轲时尚且带着剑,会见唐雎时,不仅任他手持兵器,而且自己还手无寸铁,这样的隋节未免过于荒谬。
其次,在《唐雎不辱使命》中,没有对秦王身边的侍卫有任何描写。唐雎都说要“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了,我们却没有看到秦王的侍卫们一拥而上把这大逆不道的狂徒砍了,我们只看到“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秦王居然被唐雎的一番话吓傻了,不仅赔礼道歉,还顺带奉承了唐雎几句,甚至连易地的事也就这么算了。与唐雎会面的真的是秦王吗?我深表怀疑。秦王赢政是什么人?“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荆轲刺他,他拔剑“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这样一位君主竟会为唐雎的.一番空话所“折服”,不知道各位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
最后,我认为唐雎的这个“使命”是否真的存在都值得怀疑!因为《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最大的漏洞在开篇就已经出现了:“秦灭韩亡魏”,秦王却在想吞并安陵这个弹丸小国时,向安陵君提出“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请求,并还假惺惺地表示“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我就想不明白,以秦国的实力,秦王明明可以“挥一挥衣袖”,带走安陵这个小国所有的“云彩”,可他偏偏不这么做,非要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地通过“易地”的把戏来行骗。也许有人会说,秦王这是要将自己包装成一个仁义之君。可他既然要当仁义之君,为何又要“灭韩亡魏”呢?所以说,《唐雎不辱使命》这个故事。有很大的可能性是作者虚构的。
综上所述,我们在阅读古代典籍时一定要分清正史与文学的区别。对于《唐雎不辱使命》这样的故事,我们就千万不能把它当成真实的历史,只需把它当作小说看看就好。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0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