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内在的从容读后感汇聚76句-经典语录

内在的从容(一)

文中写道:光阴似箭,对于那些把日程表排得满满的,永远有做不完的事的人来说,总觉得时间以逼人之势驱赶着自己,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内在的从容读后感。

的确如此,走在大街上,到处是行色匆匆的行人,从早上边吃早餐边赶路的上班族,各种电话频繁之约的从商人员,晚晚会议不断的各个领域的高层,无不在忙碌中度过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对于他们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沉思就是奢侈,回味就是浪费。

在我曾经近二十年的职业中,我也是奔波在路上的忙碌者,无论是上班还是休假,我从未空闲过,我搞不清哪个景区有无花展,也搞不清哪个景区是否风景宜人,甚至更多的景区我都无从所知。

一位友人曾打电话善意地嘲笑我:听说你在深圳十几年,居然比我更不懂深圳的景点。这句话至今让我想起都汗颜。

文中说,忙有两个界限:第一要忙得愉快,只为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忙;第二要忙得有分寸,做多么喜欢的事也不让自己忙昏了头。我想,这就是一种从容的表现。

从容是一种心境,没有这种心境,我们的一切忙碌只是一机械性的劳作,丝毫产生不了创造性。

所以,从容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才能享受做事的快乐,灵感才会更清晰地显露出来,那么创造也就产生了。

记得曾看到一篇文,作者说他们国家计划准备为火车提速,这个方案遭到作者在内很多人的反对,作者认为,他并不希望快速到达某个目的地,他只是想在缓慢地行驶时,享受窗外的风景,车上人们聊天中的各种趣闻,以及悠然自得的时光而已。

这种从容的心态让人的内心更加平和,试想想,在现代的社会中,人们活得如此忙碌,有多少时间去留意草木荣枯、树叶飘落,小鸟鸣唱,风儿低吟等等意境?

有许多本应值得回忆的往事却付之东流,到头来人生就成了一眼望到头的空白。

天地悠悠,人生短促,用一种心静如水的态度,摆脱功利、欲望、份争的干扰,回归生命的单纯,收获内心的宁静,留住光阴里最美的瞬间,那么,你的从容便会成为永恒!

内在的从容读后感(二)

最近在读周国平的书,单单看到《内在的从容》这个书名就很喜欢。在序言中,作者对书名做了解释:“在今天的世界上,大家都很忙。但是对于忙,应该有一种警惕。第一要忙得愉快,只为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忙;第二要忙得有分寸,做多么喜欢的事也不让自己忙昏了头。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保持一种内在的从容,唯有如此,你才能把你的事业作为你的生命果实来品尝。”作者正是以这样从容不迫的心态,或随感,或短章,把自己对人生、情欲、哲学、文化等的理解娓娓道来。

很喜欢文中的这一句话:“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所以,安静是是内心的丰富,是精神的丰富。泰然处之,谦卑地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安静中,反思自己的不足、缺点;在安静中,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的人生境界宁静简单而又丰富充实,有人说“读书就是读己”。我看到了“残缺”的自己:处在浮躁的名誉、利益的漩涡中。我渴望这样的安静。

在安静中阅读。周国平认为读书是人生的一种享受,读书的快乐一是在求知欲的满足;二是与活在书中的灵魂的交流;三是在自我精神的丰富和生长,读后感《内在的从容读后感》。通过阅读过一种心智生活,使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终处在活泼的状态。有人问一位登山运动员为何要攀登珠穆朗玛峰,他答道:“因为它在那里。”回答得简单而又令人深思。他把阅读好书比作攀登珠穆朗玛峰,优秀的书籍好比宝库,它就在那里,而阅读是占有的唯一方式。

作者认为领略读书的快乐,必须摆脱功利的考虑,有从容的心境。想来,我很惭愧。近年来,我读的大部分是教育教学类书籍,刚参加工作之初,教学理念的贫乏、教学观点的陈旧,都迫使我不得不从专业书籍中汲取营养,应该说读书的功利性太强。在胜任工作之余,我也准备阅读一些哲学、人文历史等方面的著作,只为在安静中丰富精神世界。

在安静中思索。正所谓:“吾日三省吾身。”每个人都要为成为怎样的人负责。作为教师,虽远离官权利诱,但职称晋级、荣誉表彰等也使自己身心俱疲。我总问自己:自己究竟还能做点什么?每天的忙碌只为一些荣誉吗?不,不是的。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就是关心孩子的成长。把孩子当做朋友,基于信任和尊重,凡属孩子自己的事情,既不去越俎代庖,也不横加干涉,而是怀着爱心加以关注,以平等的态度进行商量。教师更需要一种从容的心态。教师是“慢”的'教育,不仅是因为周期长,更是教育的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地显现。工作中,我为学生之间的差异烦心过,因学生屡教屡犯的错误懊恼过……急功近利,最终只会揠苗助长。

文中写道:“无论多么重要、多么喜欢的事情,都要忙得愉快,忙得从容、有分寸;始终保持心灵是清明而活泼的,内在是从容而闲适的。”做一个从容的教师,享受职业那份特有的幸福。这,也许才是教师最应该拥有的生命底色。

作者在书中还强调,拥有“自我”。他认为每个人除了外在的自我以外,都还有一个内在的精神性的自我。这个内在的自我能够健康成长,必须给它充足的营养,而读好书、沉思、欣赏艺术都是拥有丰富精神生活的途径。生活不正是这样细水长流吗?我们不妨在教育之路上从容些,再从容些。

内在的从容读后感(三)

大学为每一个学子提供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浮躁中静下心来去充分把握、利用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仿佛从我们踏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意味着我们寒窗苦读十二年的目标实现。

我们应该学会在浮躁的世态中静下来,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只有认清了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我们才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大学赋予我们足够的时间去认真思考怎样的一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所以我们不应该辜负这段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而是应该沉淀、丰富自己的内涵,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只要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就会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感到充实和踏实。

我们要练就一种定力,无论外界多么喧嚣,我们的精神一定要有一个宁静的核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把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做好,尽量做得完美,让自己满意,这是一种不搀杂功利考虑的纯粹的成功之喜悦。

让我们找回自己曾经逝去、已经养成或正在培养塑造的兴趣,做一个真性情真兴趣的自我,告别过去盲目的生活方式。生命有限,不要把精力投错了地方,致使不再来得及做成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内在的从容读后感1

第一次看到《内在的从容》这个书名,就被这几个有着特殊魔力的字吸引,迫切的买下,前两天又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将它一览无余……

这个看的速度,确实好像和书名以及本书所要传达的人生态度有点不大相符。但我相信,从容并不代表着慢,慢只是从容的一种表现形式,就像充实和忙碌的关系一样。

下面是随便摘录的几句自己自己觉得略有感触的.话。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与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哲学不只是慰藉,更是智慧,二者的区别也许在于,慰藉类似于心里治疗,重在调整我们的心态,智慧调整的却是我们看世界和人生的整体眼光。”“灵魂是一只杯子,如果你用它来盛天上的净水,你就是一个圣徒;如果你用它来盛大地的佳酿,你就是一个诗人;如果你两者都不肯舍弃,一心要用它们在你的杯子里调制出一种更完美的琼液,你就是一个哲学家。”哲学不只是“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这样天马星空的思索,更多的是对周遭一切的探索。

“在观赏者眼中,再美的花只是花而已,唯有当观赏停止,交谈和倾听开始之时,花儿才会对你显灵和倾谈。”当我们用居高临下的万物主人的姿态观赏大自然,所有的风景只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停止观赏,融入自然,用耳朵和心倾听到的,才是真实的自然。

内在的从容读后感2

刚刚拿起周国平的《内在的从容》,仿佛饥渴的人面对一顿自助大餐,可以快活自在的享受一次。

整本书读起来温和又细腻,好像清泉石上流,常常有新鲜的思想,让我打破原有的认识,感到喜悦。

这真是一位优秀的思想者,和他的对话是乐趣。读这本书之后,我把自己关于思考的一些理解写下来,作为对它的推荐。

什么是有价值的思考?思考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一种方法,一种理念,当它能够把我们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就会变成信念。我们只会坚持不得不做、必须要做的事情。

当一种理念只代表了美好的愿望,甚至只代表一种理解认识,它就不具备让我们坚持的动力。

如果我们不能发现问题,发现困境,那只是自我蒙蔽,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智慧。

要很好的生存,必须要了解外部世界。

怎么看待世界,决定了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生存。内心世界就是我们的发动机。解决了内部的问题,才能解决外部问题。

思考者才能成功。有时候我们会稀里糊涂的成功,仿佛自己是天之娇子,那其实不过是走了狗屎运。一段时间之后,环境变化,心情变化,往往又稀里糊涂跌入谷底。如果不能找到成功的方法和理由,就只能做随波逐流的可怜虫。

成功者未必完善。世界包罗万象,我们无法完全理解、掌握。许多优秀的人,在生活里面也有失败和弱小的方面。比如克莱尔和默多克,他们一个不能遵循道德,摧毁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政治形象;一个选错老婆,被迫成为一出闹剧的主角。成功的人不见得完善,只是某方面优势突出罢了。

我们更应该清楚的认识自己。像国平书中列出的关键章节:我们如何看待人性?如何看待精神生活和物质欲望?如何看待困难、成功、压力?如何看待两性、爱情、情欲、婚姻?

这些都是精神世界里面的重要课题,我们得学会触摸自己的内心,时常询问它对于各种行为的感受,这才能建立起符合内心情感的价值观,这才是真正的自我,这才可以避免无知无觉,避免人云亦云,具有真正的智慧。

书中说,最高明的精神境界,应当是达到“丰富的单纯”和“内在的从容”。对照我自己,“丰富的单纯”应当是做到了,我心志专一,即“单纯”,我努力增广见识,即“丰富”,这很好。然而,“内在的从容”却远没做到。平时忙忙碌碌,心情仓惶,哪有一点从容的姿态呢?

我理解生活像是爬山,既要速度,又要快乐,最好是边走边唱,酣畅淋漓而又不伤身体。这里面的尺度,真是很难把握。如果做到“内在的从容”,才可以尽情的享受生活吧,这是我改进的目标。

因为生存,所以思考;因为思考,所以生存。

本周阅读的是《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其实是写给心理咨询师看的一本书。它说道,人类的心灵恰如一座冰山,小小的一角显露在外,庞大的部分却隐藏在未知的神秘中。呈现出来的痛苦,无论愤怒、委屈、恐惧抑或是悲伤,或许你从来都不曾知道,它们背后隐藏的真正原因。

书中说在成年人的故事背后,一般都潜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童年时在和父母的'关系中体验到的情感受挫和理想破灭,会在负性移情中重建,创伤是留在心底的抛弃或是背叛,是曾经被拒绝或压抑的冲动的延伸。

这本书我觉得读起来很难受,很想曾经看过得一本《卡耐基大全》,都是和我们讲述一个道理,然后举一些案例来论证它。但是问题在于它给出的这个道理或者看法读者已经赞成了,那这样看来,这本书是不是已经没有写出来得必要了呢?作者显然是将自己得一个经历或者找他求助咨询的案例写在了这本书当中,但并没有给出解决的办法,这样就显得很苍白无力,就像呼吁也只有呼吁。

作者将目前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或者一些反应一步步归结为童年的遭遇,在我这里只能得到三分之一的票数。哪怕我们岁数再大,我们的内心中依然会有一个小孩,它可能再继续否定你自己的本身,或者带走你的一些自信心。就我自己举个例子,我童年时期是在我舅舅家度过的,父母不在身边。我舅舅是小学老师,同时也教我课程,负责我的学业教育。他是一个很严苛的人,生起气来很恐怖,周一到周五是不许我看电视的,晚上七点就得回房间睡觉,考试考的不好或者其他令他不满意的事情还会打骂我。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对我成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是因为他的严苛,我才会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因为没有电视可看,只有看书。但与此同时,

说到这里,我觉得已经发生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没必要再去追着不放。今天一位同学说的很好,她说爱的对立面其实不是恨,而是漠然,就是你内心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已经没有任何的反应的状态。我想想也是,恨是带有感情的,说明还在意,而漠然是真的没有感情了。说到创伤,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治愈,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夏目友人帐》这部动漫的原因。我希望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和世界都是温暖的,就想夏目里面说的:“我想称为一个温柔的人,因为曾被温柔的人那样对待,深深了解那种被温柔相待的感觉。”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075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