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读后感2000字集合96条-经典语录
篇一:蒹葭
江南,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韵,而西北地区,在我的印象里,就是狂风吹,尘石飞。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美丽的女人像是静立在水面上,而离她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渐渐弥漫,似雾非雾,牵起缕缕遐想。
又有谁能想到如此缠绵的诗句,竟是出自《诗经·秦风》,所以,当我发现这一点时,惊讶到像强迫症一样反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没有看错。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种隔离似远似近,若隐若现,笼罩着一切,意境空灵而幽渺,一派秋的景象。这里的秋不是满田的金黄与枯黄的落叶,而是水波渺渺,天地空旷。这种天地的空旷是适合相思的,相思就如天地一样的`旷、远,而又有水,那是相思的稠,与纯净……
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这种美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这是粗犷武夫心底掩埋最深的惆怅。它被那些粗犷严峻的男子轻轻的唱出来,如岩石下无人见过的涓涓细流,清凉而温柔地抚摸过戈壁日晒风吹的破裂。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是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朦胧而又伤怀,肠断之感。
篇二:蒹葭读后感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 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 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 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蒹葭》是《诗经》中三百篇中的名篇。在秦风中与《无衣》《小戎》这样表现同仇敌忾、英御外辱、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战争诗相对,风格显得别树一格。其传唱的广泛性几乎不亚于《诗经》开篇《关雎》。诗全文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曦。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此诗意境极美。细品诗中文字,金秋时季,天色将明之时,蒹葭苍苍,白露成霜,瑟瑟秋风的吹皱茫茫的秋水使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远方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旁有位佳人在此处伫立。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不顾多阻难又漫长的路途,苦苦追寻那位佳人。但盈盈一水间隔,()河道阻碍,“ 伊人” 可望而不可及,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的不可言状。正当追求者伤心欲绝时,伊人的身影又在眼前不时闪现晃动,时远时近,时隐时现,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所谓相思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满溢于文字之间。此诗读来令人觉着情调凄婉,意蕴无穷。
篇三:蒹葭读后感
初次接触到顾先生是在中学时候,当时还没有注意到顾先生在古史方面的研究,只是知道点他的皮毛而已,这些日子一直在读顾先生的这篇自序,收获颇多,对于古史辩方面慢慢有了点了解。首先要从顾先生的给我的印象上谈起。
顾先生有很广博的兴趣爱好,少年读书时就坚持宁可不精,不可不博,买书时祖母也说他好象瞎猫拖死鸡一般的不拣择,在学问上野心拉不住,恨不得把什么学问都装进肚子里,有时候想想自己也是的,但多数情况下只有一时的热情,比如老师上课列出十几本重要的书,看到那些自己都不曾读过的书目,又心想这些书还都是那么的有用,当时就像跑到书店把书抱回来,赶紧啃完。可是每次一回到宿舍,就把那些豪言忘记到九霄云外了。依旧大把大把的挥霍自己的青春。
有时候感到自己的学习充斥着无聊和空虚,尤其是在过去的一年里,感到自己在学问上的收获和自己所想的差距太大,可能有点眼高手低的毛病,觉得离自己的要求差得很远,想去拓宽知识面,又怕会影响到专业学习,在矛盾中挣扎的结果是出现最坏的可能,于是又陷入另一种空虚中去,感到自己很堕落,更痛苦的是还留有一丝的清醒。
想起顾先生文章中写道:学问是必须一天一天地实做的,空虚和荒谬乃是免不了的一个阶段,惟其肯在空虚和荒谬之后继续不断的努力,方有充实的希望。我知道学问是一点一滴地积起来的,一步不走便一步不到,绝没有顿悟的奇迹,所以肯用我的全力在细磨的功夫之上,毫不存侥幸取巧之心。
读书心得体会
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像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得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
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探讨。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初了解诗经从小学时期便开始了,那时并不是因为自己亲自去阅读而了解,而是因年幼时,观看电视剧而得知。现如今而是通过一遍又一遍的品读而深入。
其中《蒹葭》令我记忆尤为深刻,不同时期读它总会有不同的理解。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伊人是那心爱之人的化身
起初读的时候,我很快进入了《蒹葭》为我们营造的一种朦胧的意境,不知不觉得眼前便幻化出一幅画面,即,一男子对心上人的执着追求,淡淡的酸,轻轻的甜以及那涩涩的苦,种种滋味应该都在此时男子的心田吧,不由突然想起张爱玲曾经讲过的一句话:于千万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即我想“伊人”所要遇到便是缘分,追求哪怕再困难,如若遇上了,愿像这位男子一般,莫言放弃。
伊人是梦想之门的化身
如今再次读起《蒹葭》,我脑海里又跳出了一个新的想法。不由得思考了起来,“伊人”会不会某个抽象的东西物化出来的一个具体形象呢?由此延伸下去,我想到了“伊人”还可以是梦想的物化,而《蒹葭》的含义,变更加的丰富起来,这男子化身成了追梦者,那字字句句的描写,仿佛是追梦者的.自述与呓语。
如此看来,当今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追梦者,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曾有各种各样的梦想,幼时的我们,梦想可能是当一名可以领略在天空风光的航天员;亦或是梦想着去当可以受到万众瞩目的歌手;又或是…到而当我们被现实打磨,天下攘攘皆为利来,我们是否还会记得年少的梦呢?并为了一个梦想而苦苦追寻呢。做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呢?
上周日,看了《欢乐喜剧人3》常远的那个小品,这小品便反应出追梦者之路。小品中便描写了4个年轻人追求摇滚梦的故事,少年时,他们4个因爱好摇滚音乐走到了一块,每天的在练习成了他们最快乐的时光,即使他们每次录歌时,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骚扰”即门卫的驱赶,小混混的惹事打骂…但4个少年总有离别时,现实中来自父母的压力,让他们最后以团队解散结束了那轰轰烈烈的青春时期。但梦想的火苗,他们并没有因此熄灭,年过中年的他们,因为乐队主唱的一次召唤,他们最终还是克服了现实的不理解的看法走上了他们年少时没有登上的舞台,进而最终实现了他们的梦。看完之后感想颇深,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一个追梦者,难道我们甘心让我们的梦想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我想每个追梦者都会回答:不。
伊人如心爱之人,伊人如梦想之花。无论它终为何指,我都愿化身成男子那般之人,追寻伊人,不言放弃。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2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