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秋虫的地方读后感汇集56句-经典语录
《客语》
“一切都安适了,上岸回去吧,快要到开行的时刻了。”似乎很勇敢地说了出来,其实呢,处此境地,就不得不说这样的话。但也是全不出于本心。梨与香蕉已经买来给我了,话是没有什么可说了,夫役的扰攘,小舱的郁蒸,又不是什么足以赏心的,默默地挤在一起,徒然把无形的凄心的网织得更密罢了,何如早点儿就别了呢?
不可自解的是却要送到船栏边,而且不止于此,还要走下扶梯送到岸上。自己不是快要起程的旅客么?竟然充起主人来。主人送了客,回头踱进自己的屋子,看见自己的人。可是现在──现在的回头呢?
并不是懦怯,自然而然看着别的地方,答应“快写信来”那些嘱咐。于是被送的转身举步了,也不觉得什么,只仿佛,心里突然一空似的(老实说,
倚着船栏,看岸上的人去得不远,而且正回身向这里招手。自己的右手不待命令,也就飞扬跋扈地舞动于头顶之上。忽地觉得这刹那间这个境界很美,颇堪体会。待再望岸上人,却已没有踪迹,大
没有经验的想象往往是外行的,待到证实,不免自己好笑。起初以为一出吴淞口便是苍茫无际的海天,山头似的波浪打到船上来,散为裂帛与抛珠,所以只是靠着船栏等着。谁知出了口还是似尽又来的沙滩,还是一抹连绵的青山,水依然这么平,船依然这么稳。若说眼界,未必开阔了多少,却觉空虚了好些;若说趣味,也不过与乘内河小汽轮一样。于是失望地回到舱里,爬上上层自己的铺位,只好看书消遣。下层那位先生早已有时而猝发的的
实在没有看多少页书,不知怎么也朦胧起来了。只有用这朦胧二字最确切,因为并不是睡着,汽机的声音和船身的微荡,我都能够觉知,但仅仅是觉知,再没有一点思想一毫情绪。这朦胧仿佛剧烈的醉,过了今夜,又是明朝,只是不醒,除了必要坐起来几回,如吃些饼干牛肉香蕉之类,也就任其自然──连续地朦胧着。
这不是摇篮里的生活么?婴儿时的经验固然无从回忆,但是这样只有觉知而没有思想没有情绪,该有点儿相像吧。自然,所谓离思也暂时给假了。
向来不曾亲近江山的,到此却觉得趣味丰富极了。书室的窗外,只隔一片草场,闲闲地流着闽江。彼岸的山绵延重叠,有时露出青翠的新妆,有时披上轻薄的雾
卧室的窗对着山
月亮还在山的那边,仰望山谷,苍苍的,暗暗的,更见得深郁。一阵风起,总是锐利的一声呼啸一般,接着便是一派松涛。忽然忆起童年的情景来:那一回与同学们远足天平山,就在高义园借宿,稻草衬着褥子,横横竖竖地躺在地上。半夜里醒来了,一点儿光都没有,只听得洪流奔放似的声音,这声音差不多把一切包裹起来了;身体颇觉寒冷,因而把被头裹得更紧些。从此再也不想睡,直到天明,只是细辨那喧而弥静静而弥旨的滋味。三十年来,所谓山居就只有这么一回。而现在又听到这声音了,虽然没有那夜那么宏大,但是往后的风信正多,且将常常更甚地听到呢。只不知童年的那种欣赏的心情能够永永持续否……
这里有秋虫,有很多的秋虫,没有秋虫的地方究竟是该诅咒的例外。躺在床上听听,真是奇妙的合奏,有时很
松声与虫声渐渐地轻微又轻微,终于消失了……
仓前山差不多一座花园,一条路,一丛花,一所房屋,一个车夫,都有诗意。尤其可爱的是晚阳淡淡的时候,礼拜堂里送出一声钟响,绿荫下走过几个张着花纸伞的女郎。
跟着绍虞夫妇前山后山地走,认识了两相仿佛的荔枝树与龙眼树,也认识了长髯飘飘的生着气根的榕树,
中秋夜没有月,这倒很好,我本来不希望看什么中秋月。与平常没有月亮的晚上一样,关在书室里,就美孚灯光下做了一点功课,就去睡了。
第二天的傍晚,满天是云,江面黯然。西风震动窗
绍虞似乎有点儿揣度得出,他走来邀我到江边去散步。水波被滩石所挡,激触有声。还有广遍而轻轻的`风一般的音响平铺在江面上,潮水又退出去了。便随口念旧时的诗句:
潮声应未改,客绪已频更。七年以前,我送墨林去南通。出得城来,在江滨的客店里歇宿候船,却成了独客,荒凉的江滨晚景已够叫人怅怅,又况是离别开始的一晚,真觉得百无一可了。聊学雅人口占一诗,藉以排遣。现在这两句就是这一首诗里的。唉,又是潮声,又是客绪!
所谓客绪,正像冬天的浓云一般,风吹不散,只是越凝集越厚,散步的药又有什么用处。回到屋里,天差不多黑了,我们暂时不点火,就在昏暗中坐下。我说:“介泉在北京常说,在暮色苍茫之际,炉火微明,默然小坐,别有滋味。”绍虞接应了一声就不响了。很奇怪,何以我和他的声音都特别寂寞,仿佛在一个广大的永寂的虚空中,仅仅荡漾着这一些声音,音波散了,便又回复它的永寂。
想来介泉所说的滋味,一定带着酸的。他说“别有”,诚然是“别有“,我能够体会他的意思了。
点灯以后,居然送来了切盼而难得的邮件,昨天有一艘轮船到这里了。看了第一封,又把心挤得紧一点。第千封是平伯的,他提起我前几天作的一篇杂记,说:“……此等事终于无可奈何,不呻吟固不可,作呻吟又觉陷于怯弱,总之,无一而可,这是实话。……”
似乎觉得这确是怯弱,不要呻吟吧。
但是还要去想,呻吟为了什么?恋恋于故乡么?故乡之足以恋恋的,差不多只有藕与莼菜这些东西了,又何至于呻吟?恋恋于
呻吟的心本来如已着了火的燃料,浓烟郁结,正待发焰。平伯的信恰如一根火柴,就近一引,于是炽盛地燃烧起来了……
蒲松的著作《聊斋志异》读后感【篇一】
我读了一本书,名叫《聊斋志异》,作者是清朝的蒲松龄。
书中有许多故事,每个故事都不长,但却有深刻的意义。
每个故事里都会有一些仙、鬼等有魔力的一些人或妖怪。这些妖怪主要是狐狸,夜叉;人主要是死尸、道士、和尚。死尸一般是坏的,道士、和尚一般是好人。妖怪也是像人一样有好的也有坏的,书中的凡人一般都是书生。
这些妖怪一般爱扮成美女的模样去吸引书生。如果书生遇到一个好妖怪就算他幸运;如果遇到不好的总会招来祸害。有的人之所以倒霉是因为他只被人物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并没有看清人物的内心。所以我们要看清事物的本质。
像陆判官、王六郎、绿衣女等故事都告诉了我们好人有好报的道理。书中还有许多故事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像续黄粱、崂山道士、刁梨贩等故事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贪婪,无理,腐败的社会现象。其实这不仅是当时的状况,现在有时也会出现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所以读书不能只图一时的开心,要去
很短的故事却有这么多内涵,这就是《聊斋志异》的绝妙之处。
蒲松的著作《聊斋志异》读后感【篇二】
《聊斋志异》是清初作家蒲松龄的短篇文言志怪小说集,书中多记叙各种鬼怪的奇闻逸事。不同于通常人们印象中邪恶、恐怖的妖魔鬼怪,蒲松龄笔下的鬼常常各具特色,有丰富的性格特点而非单一的扁平人物。《聂小倩》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聂小倩》讲述了被妖物胁迫的鬼魂聂小倩诱惑书生宁采臣不得,而后与其产生爱情的浪漫故事。其中的聂小倩富有人情味,以至于后来她重回人间,变得和常人无异。选段截取自《聂小倩》的开头,起于最一开始宁采臣登场,止于聂小倩第一次诱惑宁采臣被断然拒绝。其中先后出现的三个主要人物——宁采臣、燕赤霞与聂小倩,是选段中的亮点。文中的环境描写与情节铺垫也辅助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为小说增添了魅力。
鲜明而对立的人物形象是选段的重点。最先出场的是书生宁采臣。他的性格特点作者在开头就开门见山地指出了——“生平无二色”,并且性格慷爽,使得读者一下就对宁采臣的为人有了概念,在读到下文他的一系列反应时也觉得合情合理。
当宁采臣面对聂小倩的诱惑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惊”,然后“正容”,体现出宁采臣的正直与洁身自好,同时与上文“生平无二色”产生呼应。接着,宁采臣道出了“卿防物议,我畏人言。略一失足,廉耻道丧”。别看这一句话十分简短,但这四个四字词语的并列不仅语言工整、富有书生气与宁采臣的身份相呼应,而且简短有力,表现出宁采臣坚定的拒绝态度。这里,读者可以更进一步地感受到宁采臣的刚正不阿。紧接着,面对聂小倩的一再勾引,宁采臣先是“咄之”,然后命令聂小倩“速去”,面对黄金,宁采臣更是“掇掷庭墀”,毅然决然地将它扔到了庭院里。这一系列动作描写无不体现出宁采臣内心的坚决。同时,此处的语言多为短语或词语,精练而又给人一种急促的感觉,更可以强调出宁采臣心中没有丝毫的犹豫,果断而坚决。除了以上对宁采臣的正面描写,聂小倩的话“此汉当是铁石”体现了聂小倩对宁采臣的敬佩之情,侧面烘托出了宁生的正直形象。
日暮宁生在寺中散步时,有一士人前来,这便带出了另一位正面人物——燕赤霞。从“惟南一小舍,扃键如新”,读者就可以感觉到有一些不寻常。果不其然,南舍住着的就是这位燕赤霞。他“语甚诚朴”,一下就奠定了燕生的正面形象,也昭示着他乐意出手相助的性格。另一个让人感到不同寻常的地方是“听其音声,殊不类浙”,他“自言秦人”,外地人到兰若寺做什么?读者不免心生疑问,这其实也是为下文燕赤霞的剑客身份作了铺垫。当宁采臣威胁聂小倩“当呼南舍生”时,小倩十分害怕。由后文可知,此时聂小倩已知道燕生的身份,而宁采臣不知道,这再一次为燕生的身份埋下了伏笔,暗示出燕生的不同寻常。
与前两个正面人物形象相对立的,是一开始处于邪势力的聂小倩。小倩的出场先是由月夜下低语的老妇口中提到,为小倩这个人物蒙上了一层神秘感。老妇说她“意似蹙蹙”,似乎在暗示她在鬼界的不顺。宁生第一次隐约看到小倩时,觉得她“仿佛艳绝”,侧面烘托出了小倩的美貌,同时也为下文他们之间的爱情埋下了伏笔。而老妇口中的“遮莫老身是男子,也被摄去”同时印证了小倩的美丽和她所做的差事。在勾引宁采臣时,小倩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她先是“笑曰”,好像她在利用人们弱点勾引他们这方面已是老手。而后遭拒,她也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表示“夜无知者”。“女逡巡若复有词”似乎在暗示着聂小倩心里也有苦衷,可能是她本意不愿在人间作恶,但又无奈被胁迫。之后,在宁生的警告和斥责之下,小倩“惧”,而后“惭”,她被宁生的刚正不阿所折服,开始反思自己。这里一方面为下文她向宁生表明身世、寻求帮助作出铺垫,另一方面也侧面突出了宁采臣的性格耿直,有人格魅力。
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往往需要通过环境描写进行烘托。在小说开头,“寺中殿塔壮丽,然蓬蒿没人,似绝行踪”就是作者精心设计的环境描写,雄伟的寺庙与荒凉的环境形成了对比,渲染出了兰若寺诡异的气氛,为下文在此上演的人鬼相遇做出了铺垫。同时,此处的描写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由整体到细节,从整个寺的环境写到南舍,增强了小说的代入感。“巨池野藕”等奇异的景象更渲染出了诡异、幽杳的氛围。“月明高洁,清光似水”是宁生和燕生对话时的环境,衬托出了他们二人的高雅品格。
选段中的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与情节设计围绕着人鬼不同的性格特点而展开,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为即将要上演的一出跨越生死的人鬼之恋埋下了种子。
蒲松的著作《聊斋志异》读后感【篇三】
《聊斋志异》,俗名《鬼狐传》,洋洋四十余万字,在那个使用毛笔、草纸和文言文的年代,蒲松龄集腋成裘,用了四十二年的时间完成此书。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方法认为,《聊斋》的艺术成就在于有阶级先进性:刺贪刺虐,除恶扬善,寒士逆袭,义人善终,总之各种“政治正确”。在我看来,这些恰恰是《聊斋》的减分项,是蒲松龄的不正之三观。
按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明末清初志怪书亦多有之,然而“大抵简略,诞而不情”,即为志怪而志怪;而《聊斋》的魅力,和一切有生命力的文艺作品一样,在于人的情和作者的志,在于“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
开篇的《聊斋自志》即是此书第一篇美文,气场直追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自鸣天籁,不择好音”;“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蒲松龄长命不犹,老而不达,既是命运,又是性格使然。“自鸣”“狂”“痴”这些浪漫的特质岂能适合八股文?但也因了这些执拗,让蒲松龄在钦定的“平天下”价值体系之外,成就了他的普世价值,“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成此孤愤之书。几百年过去了,谁还知道曾令蒲松龄艳羡的状元是谁?帽插宫花、春风得意、衣锦还乡的状元是谁?但我们却记得蒲松龄这个孤独的人,“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青林黑塞间,想必蒲松龄已是无冕之王;而车马人境之中,王世祯算得上是蒲松龄的一个知己。王世祯,顺治年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有《题聊斋志异》一诗: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因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豆棚瓜架”(疑为花架)是《聊斋》卷二《婴宁》篇中的出现的场景。男主王子服在上元佳节偶遇婴宁,自此神魂丧失。历曲折寻得婴宁芳所,只见“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堕阶上;曲折而西,又启一关,豆棚花架满庭中,”加之婴宁此处出场是“执杏花一朵,俯首自簪”,杏花之白,白里透粉,香草美人,如画如诗。巴山夜听雨,把酒话西窗;妄言鬼狐,聊听精怪,亦是一大乐事。百年以降,我也和诗一首:
人亦画皮鬼,言语不能吐。
鬼是旧相识,辗转入梦来。
嘤嘤狐说情,磊磊鬼唱诗。
青林黑塞间,若遂平生志。
《聊斋志异》描人状物水准极高,寥寥数笔,彼时情状跃然纸上,阅读时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在此之外,从聊斋中亦能读到清代的生活实际,我起名叫《聊斋风物》,在后续的文章中,希望能介绍一些古代百姓的家长里短,价值取向,风土人情,也是另有天地。
引导语:冰心的散文风格清丽典雅、隽永精致,那么下文的《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是什么样的?主要是讲什么事情的呢?我们通过下文了学习相关的知识。
二十一日早晨,我以代表的名义,到审判厅去听北大学生案件的公判。我们一共有十一个人,是四个女校的代表。那时已经有九点多钟,审判厅门口已经有许多的男学生。以后陆续又来了好些。我们向门警索要旁听证,他们说恐怕女旁听席太仄,不过有一条长凳子,请我们举四位代表进去。我们谁也不愿意在被摈之列,就恳切对他们说,“地方如实在太仄,我们就是站着,也愿意的。”他们无法,就进去半天,又出来对我们说,“只限你们十一个人了。再来的代表可真是没有地方了。”我们就喜喜欢欢的进去。可怜那些后来的代表,真是不幸望门而不得入了。开审以后的情形,虽然我也有笔记,但是各报纸上都记载得很详细,便不必我再赘了。
①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爱国运动,北京协和女子大学理化预科一年级学生谢婉莹参加了学生的爱国运动,她被选为学生会的文书,参加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担任文字宣传工作。“五四”运动的深入开展,军阀政府被迫接受了学生的爱国要求,但仍未放弃镇压学生的企图。7月间又借故逮捕爱国学生。8月议当局逮捕无辜的学生,要求立即释放。谢婉莹作为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的成员参加旁听,旁听后,根据宣传的要求,写了这篇文章。
旁听证后面写着各条的禁令,内有一条是“不准吸烟吐痰”,但是厅上四面站立的警察不住的吐痰在地上。我才记得这条禁令,是只限于旁听人的。
刘律师辩护的时候,到那沉痛精彩的地方,有一位被告,痛哭失声,全堂坠泪,我也很感动。同时又注意到四位原告,大有“不安”的样子,以及退庭的时候,他们勉强做作的笑容。我又不禁想到古人一句话,“哀莫大于心死。”唉!可怜的青年!良心被私欲支配的青年!
审判的中间审判长报告休息十五分钟。这个时候,好些旁听人,都围在被告的旁边招手慰问,原告那边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我想被告的自有荣誉,用不着别人的怜悯,我们应当怜悯那几个“心死的青年”。自开庭至退庭一共有八点钟,耳中心中目中一片都是激昂悲惨的光景。到了六点钟退庭的时候,我走出门来,接触那新鲜清爽的空气,觉得开朗得很。同时也觉得疲乏饥渴,心中也仍是充满了感慨抑郁的感情。
晚饭以后,我在家里廊子上坐着。墙阴秋虫的鸣声,茉莉晚香玉的香气,我也无心领略,只有那八点钟的印象,在脑中旋转。
忽然坐在廊子那一边的张妈问我说,“姑娘今日去哪里去了一天?”这句话才将我从那印象中唤出来,就回答她说,“今天我在审判厅听审。”随后就将今天的事情大概告诉她一点。她听完了就说,“两边都是学生,何苦这样。”又说,“学生打吵,也是常事,为什么不归先生判断,却去惊动法庭呢!”
我当时很觉得奇怪,为何这平常的乡下妇女,能有这样的理解。忽然又醒悟过来说,不是她的理解高深,这是公道自在人心,所以张妈的话,与刘律师的话如出一辙。
我盼望改天的判决,就照着他们二人所说的话。因为这就是“公道”,这就是“舆论”。
冰心散文集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冰心散文集》,其中我最喜欢《母亲节》这篇文章,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
《母亲节》讲的是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对失去了父母的贫穷小姐妹,在母亲节那天,受到了一些无知的同学的冷嘲热讽,她们一颗伤心、寂寞的童心变得更加无依无靠,但她们没有因此而被命运所打垮,而是重新振作起来。读了这篇文章,我不禁流下了热泪,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她们失去了爸爸妈妈,只有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姐姐为了妹妹,只得靠自己的一双手出去赚钱,来养活自己和妹妹。比起她们,我们的生活实在是太优越了。我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有爸爸妈妈精心的呵护,还有良好的学习条件。我们不应该生在福中不知福,而应努力认真学习。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更是人身中不可或缺的的一部分,文中的母亲也像天底下的母亲一样,关爱着自己的孩子,但却显得平淡无奇,就像书中说的就像山上一株不起眼的小野花,没有玫瑰花的热情奔放,也没有茉莉花的迷人芳香,但却自然纯洁,用自己的纯朴默默的装点这个世界。无论是谁,没有了母亲,就会无依无靠,就像文中开头所说的没妈的孩子像棵草,所以我们要经常关心这些没有母亲的孩子,让他们的感到温暖和快乐。
文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对小姐妹,在命运前不低头,在困难前不弯腰。他们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自尊和坚强的小女孩从妈妈的临终前的遗言里,获得的生活的勇气和信念。“不要怕!振作起来,妈妈的遗愿就是我们能够茁壮成长力量!”姐姐用这样的话激励着自己和自己的妹妹,让妹妹重新振作起来。我相信,姐妹俩心中的太阳重新升起来,把光明带给所有的人。我们也要向她们两姐妹学习,学习她们的坚强,记住,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社会。更要报答咱们的妈妈!
我读了冰心散文集里面的腊八粥一文,感受到了冰心奶奶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来纪念自己的长辈,她很懂得感恩。她在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的时候煮上腊八粥。这腊八粥不仅很美味,还纪念着周总理,和她的外婆、妈妈。而且,你可别小看这腊八粥,它可传给了冰心奶奶一家五代人!
但我却没有像冰心奶奶那样懂得感恩。夏天的时候,妈妈会给我送来可口的水果,并削好了皮,切成小块,插上牙签;冬天在我写作业或看书的时,她会为我端来温暖的红豆汤和热牛奶。365天,每天都不会忘记,而我有时还会觉得她天天这样很烦。夏天准备好的水果都没有吃完;冬天的红豆汤喝了几口就放在旁边……
现在,我读了冰心奶奶写的腊八粥,觉得以前对妈妈做的事,一点也不体谅妈妈,一点也不懂得感恩。我想:作为四年级的小学生,应该要学会感恩,懂得感恩,这样才会有一颗感恩的心。
以后,我一定要想冰心奶奶一样,拥有感恩的心,拥有最高尚的品质。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2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