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为奴隶的母亲读后感合计50句-经典语录

《狂人

悲伤残酷的现实生活往往让我们不得不低头。而这篇小说似乎就有这种慑人的力量,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奴隶制社会的残酷与悲哀。

这篇文章是具体的实例,它描写了一个以民国初年的农村悲剧故事。丈夫染上赌博酗酒等恶习,儿子春宝又久病不愈,无奈之下,丈夫以一百块大洋将妻子出典给渴望能生一个儿子的老秀才。三年中,妻给老秀才生下了儿子秋宝,秀才大娘子不容典妻的存在,三年期满后,妻不得不离开秋宝回家。当她回到依然难改恶习的丈夫身边时,典妻却发现自己的儿子春宝已经奄奄一息……

一个临产的农村女人,在家里产下一女婴,还没来得及抱女儿一下,那个“呱嗒呱嗒”叫声很重的女婴就被她的亲生父亲亲手放进了装满沸水的桶里,看到这里我有些不敢相信,觉得很费解,内心有着说不来的悲凉。而这篇小说处处似刀,稀薄而又锋利,在生活的暗处伸出来,上面写着惨淡的血和血的真实,这里的血有女婴的真实的血,也有母亲精神上碎裂后滴下的无声的血,每流一滴,都是痛的。

妇人是一个既可怜又可悲的角色。三年前,她的`丈夫将悲惨的抉择摆在她面前:去不去?三年后,又一个问题摆在她面前:回不回?抉择归抉择,问题归问题,其实不管是被丈夫典出还是被秀才的妻子踢出,都是由不得她来作主,从始至终她仅仅是一个奴隶,一个生儿育女的工具,她的价值可以用一百元来衡量。母爱是妇女的天性和权利,但她却被折伤了天性,被剥夺了权利,无论哪个时期,她都生活在矛盾中,生活在“不情愿”中,命运似乎也处处与她作对。这所有的一切都导致她的内心极为痛苦,但是她也只是一味地忍让,一味地谨小慎微,没有作半点的反抗,这不得不让我们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这也就是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也!

但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这样一个性格软弱的妇人又如何能不被命运摆弄呢?她有反抗的能力吗?在很大的程度上,又是什么造成她这样的性格呢?一个从旧社会一路走来被剥夺受教育权利的妇女,蒙昧无知,在她的思想里,只有三从四德,她又拿什么去跟命运抗争?

妇人的悲剧,是对其自身命运的习以为常,欲有所动,又无从表述。小说的悲也就悲在这里,这是一个妻子的悲剧,这是一个母亲的悲剧,这更是一个女性的悲剧。而造成妇人这样命运的典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下闭塞农村传宗接代的封建观念,封建的宗法制使女性沦为了传宗接代的工具,反映了封建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在男性中心社会里,女人会被挤压到这样的边缘地带的,这样被践踏的境遇,就不难理解了。

静静地沉思,我们真的应该为自己生存在这个平等、自由、民主的社会而感到幸福,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里,我们可以和男性平分秋色,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抛开物质来讲精神,我们可以非常有尊严地去爱与被爱,我们的命运完全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受任何人支配。

“为奴隶的母亲”,这是一个命运悲剧,这是一个性格悲剧,这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我们应该通过那个时代的悲剧来提醒这个时代的幸福,从而塑造人格魅力来主宰自己的命运。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每一个被束缚的奴隶都可以凭借他自己的手挣脱他的锁链。”有形的锁链容易被打开,可是无形的枷锁一旦将你捆住,你便会深陷自己所构造的囹圄之中,感觉到的是一种压迫,一种被奴隶的痛苦,却无法挣脱。

黑暗的社会,惨淡的人生

在读完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的时候,内心始终被小说中悲剧式的人物和悲剧式的结局所牵动,让我在感觉到悲痛伤感的时候,也有一种悲悯、叹息的感觉,让我不由得慨叹当时那种腐朽没落而又残酷黑暗的社会扼杀了多少人的希望,造成了多少人的悲哀。

在小说的开头,曾经提到过春宝娘的丈夫皮贩子。他勤劳朴实,每天除去做自己的皮货生意,还在空闲的时候做一些农活,并且做得十分卖力,“假如有五个人同在一个水田内,他们一定叫他站在第一个做标准”。然而当时黑暗的社会总是残酷的,辛勤的劳动却没有使他有多少财富的积累,境遇反而一天天变坏。后来,他逐渐因贫穷而变得堕落,变得凶狠,变得残暴。迫于生存,他竟然亲手用开水烫死了自己刚刚生下不久的女儿。最后甚至被逼无奈,将自己的妻子——春宝娘,用一百元典当了出去。作为一个原本老实本分的农民,他勤勤恳恳地做事,却依然使自己的境遇逐渐困顿下去,而与此相对比的是秀才家,他们这些人每日呆在家中,却依然有万贯家财。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生活在其中的人有如此截然不同的不公正待遇,是造成这一故事悲剧的根源,也是春宝妈被“奴隶”的根源。

回眸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历史,女性的地位一直比较地下,作为“夫权”社会下男性的附庸品,女性甚至被当做一个物品,一种可以买卖的物件,一件只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就像小说中的春宝娘,她没有独立和自由,作为一个奴隶在皮贩子和秀才间来回买卖。或许,他们对她也有过爱,可是这种爱更多的是一种占有,把她所做的一切(包括传宗接代)都看做是一种理所当然。对于当时这样的一种封建社会不由得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曾经在他的第一本白话小说《狂人

正如有人曾经说过的那样,母亲一旦失去了母爱的权利,母爱便成为造成母亲灵魂创伤的直接因素,而这种因素的产生,归根结底在于造成她奴隶地位的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春宝娘如同这个社会制度的不幸牺牲品,她的心逐渐在这种环境下被羁绊、被锁住。

不幸的命运,不争的.性格

如果说当时那种黑暗的社会就犹如一块沉重的幕布笼罩在整个中国上空,但至少我们还有双手可以让我们一起掀起这块幕布,去追寻光明。但可悲的是,有些人沉浸于黑暗中太久了,却反而失去了追寻光明的能力。或许世界上最悲哀便是有些原本可以做到的事,却没有做到;原本可以让自己自救的行为却没有让自己得到救赎。

主人公悲剧式的命运说明麻木、自小的纲常理论已经使他们在潜意识里被物化了。如果一个人自己甘愿被无形的枷锁束缚,甘愿将自己关闭在一个自我构建的牢狱中,那么他自己只能成为一个可悲的奴隶。小说中的母亲善良、温顺,可是却缺乏一种敢于抗争的精神。当她被自己的丈夫看作一件物品,看作一个奴隶,把她卖给秀才家时,尽管她内心痛苦、不愿,可是她只是默默地、发痴似地,带着颤音小心翼翼地问了几句,就对丈夫的要求顺从了,却没有一句反抗的话。甚至当她生下的第二个孩子因为是女婴,被丈夫用热水活活烫死,她也不敢有多少怨言,只是“剜了心一般地昏过去了”。

也许,我们会说是春宝娘太善良了,然而这善良的背后,是一种甘愿忍受痛苦的心酸,()是一种甘愿屈从于当时封建制度的妥协。可是我不禁在想,她为什么不去大胆地冲破这一切,为自己的权力去进行一次抗争,却甘愿做一个心灵被束缚的奴隶呢?

这是一个被中国传统封建观念和自身思想所束缚的母亲,她就像一个身上背负者沉重锁链的奴隶,终将在劳苦中耗尽自己的心力,默默地死去。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当积极地走出内心中的那个囹圄,勇敢地去追寻自由与独立的天堂,就像罗曼?罗兰说过的那样:“多快乐呵,独立不羁,完全自主!多快乐呵,摆脱了他人的束缚,摆脱了往事的纠缠,摆脱所爱所憎的面目的骚扰!多快乐呵,生活而不为生活所俘虏,做着自己的主人!”

最初我是想将这一部影片定义为“中国古代女性的又一个悲剧”的,但后来想想总觉得不妥,毕竟故事改编自柔石的同名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然该故事发生的年代既非奴隶制社会,亦非封建制社会,而是中华民国年间。再回顾下《神女》和《一江春水向东流》讲述的都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实社会里女性的悲剧形象,而如果用了“古代”一词,确是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故省略之,曰《为奴隶的母亲》——中国女性的又一个悲剧。

影片的故事情节大概分为四幕。第一幕,李秀才一家在当地乃一户大人家,然而太太自得一子夭折后再未有生育,李家族人为此想方设法,只为李氏的香火得以传承,后经乡下一婆婆的推介,识得了嫁给了一穷困农民阿祥,且育有一小孩的阿秀。第二幕,农民阿祥一家三口家徒四壁,其本人又患有严重肺病而无钱医治,先前又债台高筑,催债者频频上门逼迫还钱,“穷使人疯”最终阿祥在婆婆的利益说动下选择了将其妻阿秀按三年期限“典”给了李秀才一家作“生育工具”。第三幕,阿秀被典给了李秀才一家后身份由最初的“上宾客”到后来“沦为奴才”这一“渐变”的过程。最后一幕,在李家当了两年多生育工具的阿秀由于不敌李秀才的太太的“心狠手辣”,最终提前从李家被赶回了原来自己的那个家,结果是丈夫冷落,儿子春宝“不识娘”。

李秀才一家算是地主,而阿祥的一家确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代表。在如此的一个现实的贫富差距里面,金钱与权势永远会使人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也正是在那样的一个年代,“有钱使得鬼推磨”和“钱是万能的”得以“淋漓尽致地诠释”——因为有钱,我可以随意买人家的媳妇;因为没钱,我不得不将自个的媳妇“典”出去;因为有势,旁人对你“低三下四”;因为家徒四壁,就连别人家的孩子都看不起你;因为懂的耍心机,你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发言地”;因为你老实,却沦为了人家的奴隶……

这就是那个年间贫者与富者异样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看不惯富者的“势利眼”;看不惯穷者的“自甘堕落”;更看不惯穷苦女人似乎与生俱来的“奴性”。

影片中的女主阿秀,原本是一个秀丽、勤快又能干的贤妻良母,最终落得一个“祥林嫂”般的结局,能不让人慨叹“奴性,毁了一个女人幸福的一生”?

有人说,导致阿秀悲剧形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非仅只有她奴性一方面。

是的,但现实告诉我,恰是她的奴性,造就了她的最后的悲惨命运。

她的奴性体现在哪?

甘愿被“典”。“家里穷,丈夫又患重疾,债台高筑”等这些可以作为选择“被典”的理由?她不是很勤快的么?勤劳不是可以致富的么?若是一个积极主义者,或者说她不屈从于“男权主义”,还甘愿被典吗?孰不知接受“典”成了最终悲剧的起始点。接受“被典”恰是她的一个奴性体现。

心智未开。她既然已经知道自己是“典”到人家作生育工具的,且命运是有意眷顾她的,让她得以在富人家里的头一年就成功诞下了一胎男婴,原本这个时候,隐约意味着她原本穷苦的命运即将要发生转变。可结果呢,一心既念着自己那边的孩子“春宝”,一心又挂着那个虽亦为自己的骨肉,实则不属于自己的“秋宝”,有人说“骨肉情难舍”这是很正常的呀!孰不知正是这种处境认知的缺乏致使“被人算计”,终落败。这种“心智不开”不正是奴性的又一体现?

《为奴隶的母亲》,母亲是伟大的,而如此伟大的母亲,命运却又是凄惨的,这得归咎于什么?女人所处的那个年代,还有她们固有的奴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272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