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见孙权读后感整理100条-读后感
一、孙权生平:
孙权(182年12月22日-252年),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
公元229-252年在位。幼年跟随兄长孙策平定江东,孙策英年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他仁贤用能、挽救了江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偷袭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章武二年(222年),孙权称吴王,建兴七年(229年)称帝,建立吴国。
252年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大皇帝。
二、孙权成长:
孙权在小时候便跟着哥哥转战各地,见过世面,而且他又很爱读书,历史、文学各方面都广泛涉猎,这使得孙权初步具备了文韬武略。
正所谓知识改变命运,机会给又准备的人。加油读书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孙权有着开朗的性格,也很能容人-----培养孩子的情商吧,孩子成功的决定性的因素之一!
”为了让弟弟早日成材,孙策让他去做了一个县的县长,这时的孙权只有十五岁。孙权很能干,孙策也是个好哥哥(家长)
今天的家长朋友也要让孩子早日当家,接受必要的历练。
三、临危受命稳固江东:
公元200年四月初四,孙策死,临终时,孙策将孙权托付给了张昭,然后又将印信交给了孙权,现在大任已经落到你的肩上,你自己好好努力吧。”孙策死的时候也很年轻,年仅二十六岁。孙权也没有辜负哥哥的希望,在二十七岁时联合刘备在赤壁大战中大败曹操,奠定了自己的霸业。
四、龙图霸业纵横捭阖-----《榻上策》:
能臣鲁肃。他对于孙权就好像诸葛亮对与刘备一样,他也曾经像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那样为孙权分析过天下大势,名为《榻上策》:“现在的汉朝已经无法恢复元气了,但是曹操也很难短期内将他清除。现在将军您最重要的是安定自己的后方,以便对抗曹操。稳固自己的领地之后,再等待有利时机,四处征讨,最终将长江两岸广阔的领地据为己有。到那时便可以称帝号令天下了。
五、剿抚山越稳固后方:
孙权听从了鲁肃的谋略,开始稳固江东,适时地出击,扩充领地。孙权集中兵力终于解决了山越人的'问题,后方得以彻底稳固,这为他下一步对外用兵奠定了基础。
六、攻灭黄祖占领夏口(显现了孙权的知人善任):
解决山越人之后,孙权开始进攻割据在长江上游的江夏太守黄祖。208年,黄祖部将甘宁因不受黄祖赏识,而投奔孙权。孙权知人善任,待他如同旧臣,甘宁于是提出划江而治,二分天下的战略目标战胜了黄祖后,孙权将夏口纳入了自己的版图。
七、赤壁大战三分天下:
在孙权踌躇满志地想继续进兵荆州时,曹操却领兵南下,在他之前进入荆州地界。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同时尽力联合暂时寄居荆州的刘备,共同抗击曹操,然后再寻机夺取荆州,奠定帝王大业。以后孙权的行动基本上是按照鲁肃的计策施行的。鲁肃又提议孙权将周瑜请来商议。周瑜回来之后力主抗曹,这坚定了孙权的信心。刘备和江东终于联合起来做抗曹的准备。周瑜领兵出击,在赤壁和曹操的军队遭遇,周瑜采纳了大将黄盖的计策,用苦肉计取得曹操的信任,说要投降曹操。然后用十艘战船装满柴草、油脂,用火攻烧掉了曹操大营。曹操败走华容道,狼狈北撤,损兵折将,死伤过半。赤壁一战,曹操大伤元气,三国鼎立局面基本上形成。
年仅27岁的孙权就成为顶天立地的英雄,成为一方霸主!
八、智胜关羽谋夺荆州:
虎女不嫁犬子-----骄傲的关羽
白衣渡江:吕蒙和孙权依照计策行事,等吕蒙回来后,孙权便派了一个无名的儒将陆逊去接替吕蒙的职位。
陆逊到任之后,马上给关羽写了一封信,信中极力地吹捧关羽,说他神勇无敌,自己仰慕已久,请以后有机会多多指教。关羽见信后便信以为真,放松了警惕,就像吕蒙他们预料的那样,将荆州的兵力大部分都调到襄樊助攻去了。孙权最后还是将关羽父子抓获,开始不想杀关羽,但众人一致劝说,最后将关羽父子斩首,荆州到此全部夺回。
后来人们便用“过五关、斩六将”来形容成就,而用“败走麦城”形容一个人的失败和挫折。(“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为虚构)
千万,万千,不可骄傲自满也!
九、彝陵之战力挽狂澜:
陆逊火烧了替关羽报仇、发兵来攻的刘备八百里连营,最后使刘备连病带气死在了白帝城。
曹丕为了增强对江东的遥控,要求孙权将自己的儿子送到魏国都城做人质。孙权始终不肯,总是找借口推辞,最后曹丕以此为借口,说孙权心不诚,于是发兵攻打江东。孙权为了对抗曹丕,又派人向刘备请求和好,刘备此时也无法收回荆州,为了集中力量治理好后方,也同意了。
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二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生子当如孙仲谋!
在和曹操激战的时候,孙权亲自乘船观测敌情。曹操手下大将以为是来挑战的,就想出击,曹操则认为是孙权来观察军情的,不准出击,只是增加了防备。孙权观察完了,命令回本部大营,还命人奏乐助威。曹操见孙权竟有如此过人的胆略,江东的战船井然有序,很是惊叹:“以后生儿子就要生个像孙权这样的,如果都像刘表那样的儿子,连猪狗都不如。”
十、真正的草船借箭:
一次,孙权又乘船到曹操军营前来刺探军情,曹操命令放箭阻止。孙权所乘大船的一边因为满是羽箭,船开始倾斜,孙权立即命令将船掉头,这样另一边也很快射满了箭,船又平衡了,孙权这才下令回营。
十一、开发江南:
发展外交,近似于今天的改革开放。
在开展军事、外交活动和扩大地盘的同时,孙权注重发展生产、富国强兵。
孙权为扩大势力,曾于黄龙二年(公元230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亶洲”,吴军势力达到了夷州(即台湾岛),揭开了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历史序幕,孙权还进一步巩固了对交州的统治,积极派人与徼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诸国建立友好关系,以后,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诸国,与印度建立了外交关系。
十二、沟通夷洲(台湾):
根据可靠记载,到了三国时代,台湾明确称为夷洲。三国时的吴国立国于江南,领域包有会稽及东南滨海地带,和海外的关系极为密切,造船事业与海上交通的发达都超过了前代,所以孙吴政权对于海上经营颇为注意。
十三、经略辽东:
首先,是开辟了江左直通东北地区的海上交通。
第二,孙权对辽东的经略,加速了江左与东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可以说,如果没有孙权,南部沿海不会有后来的繁荣。是孙权促进了中国的全面发展(之前的中国,信奉得中原者得天下)
十四、孙权成功原因:
一、读万卷书书,行万里路。形成文韬武略
二、知人善任,任贤用能。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后记:
看过少年英雄孙权:家长的育儿经会有升华吧!孩子们自己的成长路也会自己来选择吧!
《孙权劝学》读后感1
但我学完《孙权劝学》这一课时,我非常惊讶,在文中那个吴国大将吕蒙竟然是一个不爱学习的人。只是被孙权教育一番就开始学习,与原来那个“吴下阿蒙”真是天壤之别。
吕蒙和方仲永相差很大,一个是不爱读书到勤奋读书成为有才之人;一个从小就天生聪明的人,由于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到最后“泯然众人已”。由此可见,一个人是靠后天教育,努力学习来成才的。正如爱迪生所说的:“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正是这样,如果我们把心思都投入到学习上去,你会感觉到学习的快乐、幸福。不要忽视老师所说的话,里头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也不要死读书,要有远打理想,这样,你会觉得生活完美无缺。
的确,再说那句老话,才能的培养是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好像在累沙堆,沙子越多,累得就越高,绝对不可能没有巨大的底盘,而到达超高的顶峰。学习也是这样,学得越多积累地越多,基础越扎实,学得也越好。而且,不努力学习就想要的倒成果,无疑是痴人说梦。
我做为一个学生,自然是以学为主,那么就要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爱因斯坦用自己的智慧征服世界,而我,要用勤奋的汗水浇开成功之花。
《孙权劝学》读后感2
读了《孙权劝学》以后,我有很大的感受。
特别是吕蒙能听从孙权的劝导,虚心接受孙权的批评。
我们也要像吕蒙那样,我们应该虚心接受老师和家长批评。不能有一肚子怨气。我们也要学习孙权不断学习。孙权那么忙,但还能抽出时间学习。难道我们不应该像孙权那样不断学习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增长才干。
我们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墨守成规。
不过为什么吕蒙却能在“三国英雄表”内出现,但天生奇才的方仲永却落个再平庸不过的“庄稼汉”呢?原因就是在于如何看待原来的天分。年轻时游手好闲的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涉猎将往事”,最终学有所成,使得鲁肃能够真心的感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但是瞧一瞧神童方仲永,五岁能做诗,且文理皆有可观者。不过只是因为“父利其然也,不使学”结果泯然众人也。一代神童就是因为父亲的贪图小利而毁于一旦,假如父亲能够找个老师好好调教,说不定也是一位栋梁之才啊!“伤仲永”这个题目的“伤”真的是再恰当不过的表现了王安石的叹息啊!
高尔基曾说过:“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幸福和有意义。”的确,一个人读的书越多,就越能明白事理,也就更能读懂人生,更加珍惜人生。我们说人生是一条路,而这条路确实有无数本书铺成的呀!如果没有了书,那么它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就会永远只是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路,甚至会变成一条被人们遗忘了的路,一条被人们丢弃了的路。培根的一段话尤为精彩:“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数学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变……无非就是让我们博览群书。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相信我们的生活就一定会充实幸福。
至于我自己,平常也酷爱读书。但不像一些文人,捧着书就不肯放手了。我从不刻意的花几个小时来看书,除非那时比较清闲。我喜欢挤小时间,因为我觉得那样利用会比较节省时间。这样,一天算下来,我最起码可以有两个小时看书。但是我知道,在文学方面,我还要更将努力,所以,我会读更多的书。
最后以高尔基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吧: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孙权劝学》读后感3
读了《孙权劝学》,真是有些吃惊,小说中叱咤风云、文韬武略的东吴大都督吕蒙原来是个不爱读书的“吴下阿蒙”啊!确实,和天生奇才的仲永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呐!
不过,为什么吕蒙却能在“三国英雄表”内出现,而天生奇才的仲永却落个平庸不过的“庄稼汉”呢?原因就是在于如何看待原来的天分。年轻时游手好闲的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涉猎见往事”,最终学有所成,使得鲁肃能够真心感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但是瞧瞧方仲永,五岁能作诗,“且文理皆可观者”,不过只是因为“父利其然也,不使学”,结果“泯然众人矣”。一代神童就是因为父亲的贫图小利而毁于一旦,假如父亲能够找个先生好好调教调教,说不定也能是一位栋梁之材啊!“伤仲永”这个题目真的是再恰当不过地表现了王安石先生的叹息呐!
的确,再说那句老话,才能够培养是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好像在垒沙滩,沙子越多,垒得就越高,绝对不可能没有巨大的底盘,而到达超高的顶峰。学习也是这样,学得越多,积累就越多,基础越扎实,学得也越好,而且不努力学习就想要成果,无疑是痴人说梦。
看看身边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人们拼搏、奋斗、努力得来:普通到衣食住行,特别到成明星大腕。都别说,这一切的一切都浸满了人们奋斗的汗水,倒映人们努力的身影。即使选秀得来的成功,那虽然不可否认地有些幸运的成份所在,但是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是没有“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的毅力和耐力,那连上台的.机会和胆量都会没有的。
《孙权劝说》给我莫大的启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耕耘,更无瓜果!
《孙权劝学》读后感4
《孙权劝学》,顾名思义,这篇文章一定与学习有关,当我了解了这篇课文的意思时,这引发了我的深思。
我们最近考了一份语文试卷,我的成绩很不理想,许多学过的知识没有答上来,课下的词语解释错的一塌糊涂,翻译文案也出现了错,而且,我没有审好作文题,没用横线划出修辞句没有采用总分总结构,导致作文扣了十分。考得太差,我认为原因是自认为没有需要背的东西,没有认真背,审题不仔细,太马虎,还有基础知识不扎实。
想到这里,我不由得后悔和叹息,卷子上鲜红的叉和分数使我的心好像被针扎了似的刺痛。想想当初,孙权要吕蒙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而我却以自己学得不错为理由来推辞……难过和后悔涌上我的心头。在想想,吕蒙在接受孙权的劝诫后努力学习,不久就学有所成,让鲁肃为之敬佩。我也要学习吕蒙的精神,努力学习,争取让人刮目相看。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以孙权劝诫吕蒙学习,之后吕蒙学有所成的事情,来告诉我们,学习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不可以不学习,学无止境。
《孙权劝学》读后感5
在七年下册的语文书中,我们学习了两篇相反的文章《伤仲永》与《孙权劝学》。
《伤仲永》主要讲:方仲永是一个天资聪明的孩子。他拥有超出常人的天赋,七岁所作的诗被全县秀才称赞。然而急功近利的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于是,仲永的天赋一天天消磨,最终“泯然众人矣”。
《孙权劝学》讲的完全相反。吕蒙是吴国大将,但是他却不想学习但孙权想重用这个人才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是不是只是想让他“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听了孙权的话,”蒙乃始就学“鲁肃到浔阳时与他谈论时夸奖他卿今才略非服吴下阿蒙!而吕蒙回调侃他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方仲永和吕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方仲永天资聪明却缺乏后天的教育。而吕蒙因为后天的努力奋斗,超越了人生,突破了自己。
读了这两篇文章我懂了:决定人一生的不仅仅只有天资学赋。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勤奋和努力。先天得的,只能算是起点,而后天的奋斗却决定人生的超越。
《孙权劝学》读后感6
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是的,即使你很笨,只要你肯学,肯挤出时间去学习,你终究会学有所成的。
孙权是一个君主,他虽然平易近人,但也严格要求部下。鲁肃则是一个年长的有才之人,他似乎“惜才如金”呢!而吕蒙作为一个部下,机智幽默,还谦虚好学,是一个不错的人才。作文
虽说吕蒙是“老来成才”,但他终究努力了,他抓住了学习的机会,而我们呢?哦,我们放着学习的机会,千方百计地想要去玩,即使你玩厌了,你也绝不会想要学习。但是,不学习是不行的,因为学习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是一个化平淡为神奇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积累财富的过程。
开卷有益。对,但是我们要有选择地去看对自己有用的书,但也不能一成不变的去学习,要让学习充满了乐趣,你就可以用你变着花样去玩的时候的方法放咋学习上,那么,学习就不会枯燥无味了。作文
在现实生活中,是不会有愚蠢的人的,只要你认真学习,就会变成有用的人。相反的,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会有人人羡慕的天才,正如伟大的爱因斯坦所说的“天才=百分之一的天分+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那么,你又流了多少汗水呢?
不积畦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啊,学习是必须一步一步,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学,而且,学习非一日之功,要活到老学到老。
爱因斯坦用自己的智慧征服了世界,刘翔用勇飞的冲击力成为了世界飞人,而我,要用勤奋去浇开成功之花。
《孙权劝学》读后感7
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自己严格要求,足够优秀,才有资格给别人提意见。
我曾学过一篇文章——《孙权劝学》,让我受益匪浅。《孙权劝学》出自司马光的著作《资治通鉴》。在老师的引导和我个人的思考下,我发现这篇文章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孙权劝学》中,孙权作为吕蒙的顶头上司,劝说吕蒙多读读书,使得吕蒙从一介武夫,成为了一个能文能武的大将军,个人修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也许会有人认为,这只是吕蒙自身的学习能力强,又能虚心地听取别人意见的结果。但我却认为,劝说吕蒙的人是关键,劝学的是孙权。可以试想,若当初孙权不拿自己的亲身经历摆在吕蒙面前,吕蒙怎么可能轻易地改变?促使吕蒙改变的,正是孙权勤奋好学的榜样。因为孙权有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成功的履历,才能够成功劝说吕蒙。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如此。就拿我个人来说吧,在班级,我是团支书,若我没有足够的能力,又怎么能让同学们心服口服?在家里,我是弟弟的好姐姐,若我不会照顾别人,不够优秀,我又怎么成为弟弟的榜样?在社会,我们是青少年的一分子,若我们不努力上进,又怎么让大家不看低我们青少年?
我认为,不管在哪里,不管作为什么人,我们都应该像孙权一样,在教导别人之前,先做好自己。
《孙权劝学》让我真真切切地明白,先律己,后才能诲人。
《孙权劝学》读后感8
今日我学习并背过了一篇古文《孙权劝学》,受益匪浅。
课文《孙权劝学》是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写的,选自于《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向我们讲述了孙权劝手下将领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不仅自己好学,还鼓励手下将领学习,了解历史,不能光会打仗。
吕蒙在孙权的鼓励下用功学习,博览群书,终于文武双全,成为名将。等到鲁肃再见到吕蒙时,已经不是原来的吕蒙了。吕蒙令鲁肃刮目相看,鲁肃对吕蒙非常佩服,并与之结为好友。这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一定要多读书,认真读书,提升个人文化修养。
108字的《孙权劝学》竟能把故事讲得如此清渐,人物的性格对话也十分明显,司马光太有才了,而我呢?学习意志没有吕蒙那样坚定,文章没有司马光那样简洁明了,作文再长也看不出自己的思想主张,司马光的每篇文章都短小精炼,可篇篇经典,句句都是名言。孙权鼓励吕蒙学习,让吕蒙变成个有勇有谋的人,父母也成天鼓励我,可我就是成不了才,所以我要学习吕蒙吃苦好学的精神。还要学习孙权一有时间就读书,珍情宝贵时间的精神。
这篇古文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两千多年前的古人都知晓学习的重要性,现在的社会也都是用知识来推动发展的。所以我要不断学习,才能造应这个社会。
《孙权劝学》读后感9
《孙权劝学》这一篇文章讲述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最终吕蒙有了很大的改变,鲁肃也与他结为好友。读了这一篇文言文,我有了很大的收获,从三人里任意一人的角度出发,都获益很多。
孙权:作为一国之君劝人读书善用人才
在文章中,孙权作为一国之君,能够放下架子来劝吕蒙读书,说明孙权爱惜人才善用人才,君王最重要的就是这一点。历史上还有很多这样的君王,例如曹操,当初他看中关羽,想留他在曹营,但关羽不肯,硬是从曹营杀出去,落下一个“过五关斩六将”的美名。其实是曹操将他放走的,不然关羽不可能活着回到蜀国。再比如汉武帝,当初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他采纳董仲舒的“推思”建议,实施了“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从而使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由此可见,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懂得善用人才,这样更有益于我们管理。
吕蒙:读书增长才干和谋略
吕蒙开始学习后,有了很大的改变,不但增长了才干和谋略,也结识了新的朋友,这足以说明学习的好处。古代有很多勤奋好学的例子:凿壁偷光,苏秦头悬梁锥刺股,囊萤夜读,程门立雪.....这些人都成为了大伟人。可见,读书没有坏处,努力读书的人最终都一定会获得收获。一些伟人用一生去读书,我们更不能懈怠,应更努力读书。
鲁肃:看待别人的进步,我们要有发展的眼光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意思为跟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常见,身边的人每天都在一点一点地进步,从开学到现在,大家的字写得更漂亮了,写作水平提高了,做题速度更快了。每一天都要用新的眼光去打量,相信假期结束了,一定会有很多人突飞猛进,我们应“即刮目相待”,重新定义别人,不活在过去。
《孙权劝学》这一课从任何一人的角度想,都会有很大的收获。我们应多读书,扩大阅历,勤勤恳恳定能有所回报!
《孙权劝学》读后感10
《孙权劝学》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共有三位人物――孙权、吕蒙、鲁肃。吕蒙是孙权手下的一员大将,他百战百胜却不肯读书,经过孙权一番有情有理的劝导后,吕蒙明白了自己身负重任则更需要好好读书的道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换得了鲁肃的“非复吴下阿蒙”的评价。我也由此想到了我的经历。
记得我上小学时,尤其是六年级,我的语文成绩很不理想,每次都在七十分左右徘徊。自从上初中第一天报名开始,我就下定了决心――把在小学的成绩、经历忘掉,从零开始,认真地拼一次,拿一次满意的成绩,让自己乐一乐。
我开始在语文学习上下功夫。妈妈对我说要先从练字开始。的确,我的字一直不容乐观。以前,我一直认为把字写对就行了,完全没有练字意识。上了初中,潘老师有一个奖励措施:她会把亲手写的字帖发给优秀的人或是进步大的人。我称不上什么优秀,但我也想以我的努力来换得一本字帖。我便利用每天写完作业的时间来读书练字。中途,有好几次我想放弃,但又暗自对自己说:成功需要努力,假勤劳换不来真成绩!终于,终于,我终于用自己的努力换来了潘老师的亲笔字贴!我感受到了努力总有回报的快乐。
不过,我的学习之路才刚开始。我劝说自己:字虽然有进步,但是当下更应该加强的是阅读和作文。至于这两点,在每天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基础上,我也给自己列了一个计划:做一些语文小任务。如“每天读一篇文章”“每天背一个成语”“每天背一首小诗”等等。看起来简简单单,但做多了,就可以真切地体会到变化。我坚持一边巩固基础,一边完成语文小任务,终于我的语文成绩比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妈妈的鼓励。
古有孙权劝吕蒙,我是自己劝自己,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做更好的自己。
孙权劝学读后感1
今天学了《孙权劝学》,在本文中,孙权、吕蒙、鲁肃是三位不同的角色。
孙权,作为君主,平易近人,严格要求部下。鲁肃,作为年长者,惜才爱才。吕蒙,作为部下,谦虚好学,机智幽默。
我由此感悟到,生活就像一部电视剧,每个人在这部电视剧里扮演不同的角色。而我,也在扮演不同的角色。
学生:学生,自然是以学为主,那么就要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爱因斯坦用自己的智慧征服世界,刘翔勇猛飞的冲击力成为世界飞人,而我,要用勤奋的汗水浇开成功之花。在学校里,我尊重师长,和同学互帮互助。
女儿:在家里,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我,父母的怀抱是我避风的港口,父母给我们无私的爱。那么我就在家里做一个让他们放心、欣慰的女儿。
孙权的角色是他得到更多人的拥戴,吕蒙的角色是他学识渊博。而我呢,也要让老师、同学、父母开心。
孙权劝学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孙权劝学一文。文章篇幅虽短,但文中吕蒙虚心接受别人意见,谦虚好学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说的是这样一件事:吕蒙当权掌事后,还是不愿意学习,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孙权对吕蒙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往事罢了。吕蒙于是就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开始学习。一段时间后,当鲁肃与吕蒙论议时,非常吃惊地对吕蒙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经不再是那个吴下阿蒙了!
文章叙述到这里,吕蒙虚心接受别人意见,谦虚好学的品质已经完全体现出来了。因为他虚心接受别人意见,所以才会去学习。因为他谦虚好学,所以才能博得鲁肃的赞叹。总而言之,吕蒙现在的才略是建立在具有虚心接受别人意见,谦虚好学这种品质上的。
同样,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是也应该具备这种品质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质,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成为士,让别人刮目相待。
孙权劝学读后感3
文章讲述了孙权劝大将吕蒙读书的故事,从中我们得到了很大的受益,我们从中受到了启发。
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和孩子共同学习,给孩子做一榜样,让孩子懂得学习的好处,积攒更多的知识,用知识换得将来的财富,学习上的困难须要付出很多努力和汗水,懂得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在学习的生活中听去别人的意见,不断的创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扎实自己的学习基础,才能规划自己的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只有不断地积累知识,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缺点,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让社会接受自己,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30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