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星星变奏曲的读后感选录100句-经典语录

星星变奏曲读后感1

暑假中的我,曾一度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不停,不停挣扎着;可那仿佛是一个漩涡,越是挣扎就越陷越深。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读完后内心触电般悸动,一阵阵热浪如迅雷不及掩耳,排山倒海般充溢我模糊了不知多少次的双眼。星星勾起了我对外婆的无限思念。是啊!在没有光明的暗夜,星光的微弱虽无法改变黑暗的世界,但也给予了人们希望和鼓舞。正如没有外婆的日子,虽然感到无助,但我有怎么能沉浸在悲伤之中,而打破了原先的生活规律。应振作起来,欣慰星星闪烁的希望之光以为我照亮了通往光明的路。

我是一颗星星,虽然渺小,但我拥有着奋斗的激情和对光明的热爱,我会用我所能尽的一切,去改编着《星星变奏曲》的旋律和命运,用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打败黑暗,为了心中那个美好的愿望,努力燃烧自己,永远在天空闪烁。

我反复咀嚼着这首诗,我感到了这种渴望背后的悲哀,我感到了悲哀背后的悲悯……

星星变奏曲读后感2

我讶然的发现我的身体越来越轻,慢慢飘向一个梦幻的国度,我看见了星星的眼睛,听见了它们的悄悄话,闻到了从远处传来一阵阵丁香花的芬芳。雾气模糊了我的视线,我看不清楚前方,但我心中有一种冲动,想去看清前方的路,我是使劲的往更深处探索,可是,白茫茫的雾气却撩拨着我的视线,还是模糊,但却让我有种期待,有种被着神秘的世界吸引我冲动。这就是我初读《星星变奏曲》的感受。

读诗,一向不是我的拿手好戏。带着一种外行人的好奇和疑惑。我开始一遍又一遍地读这首诗。我不可抑制的喜欢上了它,因为当中的浪漫、模糊、梦幻、企盼与细腻,感情很适合15岁的季节。字里行间,透着作者的阳刚气息,但读久了,发现也有一种女性的美。

或许,这种阴阳结合的手法就是一种毒药,蛊惑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吧!我并未能完全读懂作者的每一滴感情,但正因为有这种读不懂的感受,才迫使我一次又一次的读,再读。我发现,读不懂,不是意味着学这首诗的休止符,它反而是深处的动力,占据了内心和记忆,是一种令人上瘾的药。诗的美好,像触手可及一样的清晰,但又摸索不到。

这首诗像中国的墨水画,浓墨重彩,大肆渲染,第一眼看,好像能勾勒出画想要表达的意境,但往深处想,却发现留白部分让人似懂非懂。这种模糊,对诗而言,究竟象征着什么?我想,如果诗是山,那么它就是雾气。诗是眼睛,它就是盈满眼眶却未能落下的泪,如果诗是夜,那么它就是月华。那种朦胧的美,似有似无,若隐若现,让人浮想联翩,如天马行空,随心所欲。

读诗,就是想象;读诗,就是享受;读诗,就是随心所欲;读诗,就是雾里看花;读诗,就是难得“糊涂”。这就是我的读诗初体验。

星星变奏曲读后感3

从那以后,边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它,那“黑暗中的天使”。在漆黑的夜色中,只有它们瘦小的身躯在寂寞的燃烧,用它们微弱的光芒叙述着一个古老而又凄美的传说。

暑假中的我,曾一度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不停,不停挣扎着;可那仿佛是一个漩涡,越是挣扎就越陷越深。外婆的去世,狠狠地敲击了我的心脏,当看到曾经对我万般呵护、万般疼爱、万般照顾的外婆,转眼间变成了尸体,静静地躺在阴森的棺材中一动不动时,感到的只有天崩地裂。但那时的我,并没有掉下眼泪,眼窝一直是干涸的。才明白一个人真正难过到极点的时候,是没有眼泪掉下来的,心被狠狠刺了下,却发不出任何声音——因为痛苦以张开它那巨大的羽翼,把一切包裹得不留余地;还天真的以为外婆去世后,会变成星星,在天空注视着我们。于是,在夜晚,总是不停地仰望这夜空。无助、孤独、伤心,使我渐渐在黑暗中无法自拔。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读完后内心触电般悸动,一阵阵热浪如迅雷不及掩耳,排山倒海般充溢我模糊了不知多少次的双眼。星星勾起了我对外婆的无限思念。是啊!在没有光明的暗夜,星光的微弱虽无法改变黑暗的世界,但也给予了人们希望和鼓舞。正如没有外婆的日子,虽然感到无助,但我有怎么能沉浸在悲伤之中,而打破了原先的生活规律。应振作起来,欣慰星星闪烁的希望之光以为我照亮了通往光明的路。

我是一颗星星,虽然渺小,但我拥有着奋斗的激情和对光明的热爱,我会用我所能尽的一切,去改编着《星星变奏曲》的旋律和命运,用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打败黑暗,为了心中那个美好的愿望,努力燃烧自己,永远在天空闪烁。

星星变奏曲读后感4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那是怎样的世界呢?光明遍布于万物,万物消融于光明,没有污秽,没有烦恼,没有痛苦,这纯然一个琉璃一样的世界。它该是天堂,该是极乐国土,该是大同世界吧。“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那绝不是太阳的威力!

只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轮太阳,驱尽了心中的一切愚痴、邪恶、肮脏时,那才可能是一个光明的世界。到那时,人类一代代努力建构起的所有的道德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到那时,谁还渴望星星、火点,谁还向往春天,谁还会做光明的梦呢?

然而,这只是“如果”,我们还在寻找星星,我们还在渴望春天,我们还有很多呈现苦难的诗篇,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有很多生于黑暗或潮湿之地的生灵,也许是物质的贫困,也许是灵魂的枯竭。

然而,正是因为黑暗的存在,我们的文明文化才有了意义,我们历代仁人志士的奋斗才有了价值,我们的'生命才有了方向。孔子云: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之所以为人,正在于要在苦难中挣扎蜕变升华,正在于生于黑暗却能迸发出照彻黑暗的光明,正在于虽身处寒冷黑暗中却永远不放弃为自己为他人寻找光明的执着。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撕破黑暗的。个体的黑暗也许并不可怕,但如果它是所有人心中的黑暗呢,但如果它是整个时代的黑暗呢,但假如它是世世代代人的梦魇呢?,为什么“愿意的”却常常是“不愿意的”呢?所以我知道鲁迅心中浓黑的悲凉了,所以我也知道仁人志士的悲哀了。

然而,我要说,这是一颗坚强而独立的灵魂,即使暗夜里漫天乌云,他都不放弃星星点点的希望;即使寒冷里,处处都是黑暗的坚冰,他仍然不屈的寂寞的燃烧;即使没有火的温暖,他也要保持一个冰形的燃烧的姿态。生命,可怕的不是黑暗,而是毫无反抗的做了黑暗的奴隶,不仅做了奴隶,而且为虎作伥,成了黑暗的帮凶,并自鸣得意。

“如果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这其实是一项需要全世界世世代代努力的工程;这其实是每一个国家政府、每一个国家子民永远为之献身的事业。

我反复咀嚼着这首诗,我感到了这种渴望背后的悲哀,我感到了悲哀背后的悲悯,我感到了悲悯背后的一个历尽沧桑而愈美丽愈开阔的灵魂。

向江河先生致礼!向罗京先生致礼!向一切真善美的行为致礼!

星星变奏曲读后感5

有人说过,一个聪明的民族,是耽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发生于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胧诗”运动,就是一批正直而年轻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诗歌方面开始的最沉痛的反思。

江河,是这次运动的主将之一。他的《星星变奏曲》是新时期的“火把”,却更感受着时代的脉搏,它是真正的对于光明的呼唤。

诗人选择“星星”这一意象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因为“星星”是最先点燃诗人灵感源的导火索,但我认为,重要的是,借用人们对星星的凝望,更衬出现实的黑暗和残酷。在这个现实里,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风吹落。星星是“一首诗”,一个“柔软得像一片湖”的晚上,一个胧着鸟语花香的“春天”,是“飘动的旗子”,是“火”。诗人对这一切愈是尽情地讴歌,愈显出愿望与现实的反差,也愈让人于温柔的静穆中体验了咸涩的况味和沉重。“在浓重的失落感中萌发出来的追求与寻找,既给这些诗篇蒙上一片迷悯与感伤的情调,又浸透着不甘湮没与泯灭的内在力的冲击与奔突”(谢冕语)。

在诗的结构上,两节诗的外观构造几乎相同(但内部结构稍有变化),这正像我国古代《诗经》中的某些一唱三叹的诗的结构,意在营造一种浓郁的诗的氛围,来增强诗的内趋力和表达效果,让人于轻松中心灵发生震动。

第一篇:

人类渴望着光明。路灯便是黑夜中的光明。

当夜晚来临,整片水泥森林一片黑暗的时候,只有路灯们静静的在沉寂中发出光芒,有强有弱的光芒。

呵!这黑暗中的光明啊!

他们照亮了夜行者们的路。给他们提供着光明。城市是没有黑夜的,有的只是短暂的安静而已。而路灯们就是这短暂安静中的活跃者。陪伴他们的是一些夜游精灵——小巧的各种小飞虫,他们围在路灯旁,和光芒一起舞蹈。而为什么偏偏没有萤火虫呢?也许是有的,可能是他们的光芒隐藏在了灯光下了罢。

城市里见不到萤火虫。那星星呢?他们的光也被吞没了。于是,路灯便成了黑暗中唯一的光明守护者。——刺眼的光。温暖呢?

如果停电的怎么办?他们也要被黑烟吞噬吗?这时候的路灯又算作是什么呢?

只有这时,萤火虫和星星才会出现罢。在光明中等待到不知和时,终于迎来转瞬即逝的黑暗,终于看清了自己的光芒。

我喜欢路灯,喜欢光明。我的脑海里常常浮现出一个情景:一盏路灯兀地立在路边,发出柔和的光,昏黄的光线,在地面投下金黄的影子,照亮这周围的黑暗.这时一个从黑暗中走出来的夜归人走到路灯下,停住了脚步,凝视着这温暖的光芒。

呵!这黑暗中的光明啊!

第二篇:

我讶然的发现我的身体越来越轻,慢慢飘向一个梦幻的国度,我看见了星星的眼睛,听见了它们的悄悄话,闻到了从远处传来一阵阵丁香花的芬芳。雾气模糊了我的视线,我看不清楚前方,但我心中有一种冲动,想去看清前方的路,我是使劲的往更深处探索,可是,白茫茫的雾气却撩拨着我的'视线,还是模糊,但却让我有种期待,有种被着神秘的世界吸引我冲动。这就是我初读《星星变奏曲》的感受。

读诗,一向不是我的拿手好戏。带着一种外行人的好奇和疑惑。我开始一遍又一遍地读这首诗。我不可抑制的喜欢上了它,因为当中的浪漫、模糊、梦幻、企盼与细腻,感情很适合15岁的季节。字里行间,透着作者的阳刚气息,但读久了,发现也有一种女性的美。

或许,这种阴阳结合的手法就是一种毒药,蛊惑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吧!我并未能完全读懂作者的每一滴感情,但正因为有这种读不懂的感受,才迫使我一次又一次的读,再读。我发现,读不懂,不是意味着学这首诗的休止符,它反而是深处的动力,占据了内心和记忆,是一种令人上瘾的药。诗的美好,像触手可及一样的清晰,但又摸索不到。

这首诗像中国的墨水画,浓墨重彩,大肆渲染,第一眼看,好像能勾勒出画想要表达的意境,但往深处想,却发现留白部分让人似懂非懂。这种模糊,对诗而言,究竟象征着什么?我想,如果诗是山,那么它就是雾气。诗是眼睛,它就是盈满眼眶却未能落下的泪,如果诗是夜,那么它就是月华。那种朦胧的美,似有似无,若隐若现,让人浮想联翩,如天马行空,随心所欲。

读诗,就是想象;读诗,就是享受;读诗,就是随心所欲;读诗,就是雾里看花;读诗,就是难得“糊涂”。这就是我的读诗初体验。

每每想起海德格尔“人”,诗意的栖居,心中便荡漾着一种幸福感。我喜欢诗,偶尔也能溜上几句。后来当了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更对诗歌教学情有独钟。我通过配乐朗诵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利用多媒体课件来丰富他们的视觉感受,目的就是让学生品味到诗歌的魅力,走入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精练传神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感情。但学生好象并不领情,为此我苦恼不已,直到有一天翻开学生的一则周记──一首学生自己创作的小诗,我才恍然大悟:孩子们愿意借助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来反映他们熟悉和渴盼的生活,并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一种或多种形象来表达另一种形象或情感。我终于明白我该为孩子们找到诗意的美感而做点什么了。

一天,我们正在学习一首现代诗《星星变奏曲》(九年级上)听完了著名播音员丁建华真挚投入的朗读,学生们的情绪受到了感染,他们能够借助星星这一意象来理解作者渴望光明、憎恶寒冷与苦难现实的情感,而且他们都特别喜欢作者对理想境界的那段精彩描写。

“那么”,作者是怎样把他的这种情感表现出来的呢?“我问道。

“借助诗、星、蜜蜂表现了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

“还有柔软的湖、萤火虫、星星、睡莲丛这些事物来反映夏夜的柔美;

“鸟、树、白丁香也是很美的事物,它们描绘了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学生们各抒己见。

看到孩子们把作者的情感与诗中的意象联系起来了,我心中兴奋异常,他们感觉到了诗歌的灵魂。“非常好,作者借助这些美好的事物表现出他心目中向往的光明世界。生活中,许多事物都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寄托着人们的理想、信念。能说出一些这样的事物吗?”我抓住机会,因势利导。

一阵嘁嘁喳喳之后,大量的事物列在黑板上:青松、腊梅、荷花、牡丹、菊、蜡烛、流水、月亮、红豆、杨柳……美好的情感与理想这些事物的呈现在孩子们心中涌动。有的同学还不自觉地吟咏起儿时成育诵的诗句和歌谣。

“所有这些来自人们生活中的感受和积累,我们平时如果用心灵去生活,丰富自己的感受,我们也能写出美好的诗句。下面就是我们的同学自己写的一首小诗,让我们一起分享吧。”学生读得很投入,同学听得很凝神,很多同学都站起来谈了感受。

“我们当中其实就有许多小诗人,如果我们能用诗的语言表达我们的心灵,就能写出很多好诗来。不信?来试试吧?你用‘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出一种企盼,你准备使用哪些事物表现自己的情感?”

我的建议使孩子们异常兴奋,他们开始跃跃欲试,短暂的交流后,教室里安静下来。我期盼着与学生们一同获得放飞心灵后的那种解放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一刻钟后,我请起了第一位自告奋勇者:“谁不愿意/梦醉在母亲的摇篮/每分每秒/谁不愿意/在她温柔的掌心/快乐地蹒跚/谁不愿意/倾听着熟悉地童谣/在母亲的臂弯中/甜甜睡去/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愿/再回到珍贵的童真花园”他声情并茂的朗诵博得了一片赞叹声。多美的一曲怀念童年生活的恋歌。

又有一个孩子举起了手:“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幅画/每抹都是厚重的油彩/漫步在大片的向日葵田/眺望着海天相吻的弧线/时钟/就这样慢慢停下来/

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支歌/每个音符都是生活唱出的最强音/太阳/每天升起的都是灿烂的/

谁不愿意/每天/都有一个新的故事/每个章节都充满浪漫和传奇/背上行囊去寻找我的梦幻/生命/这样才不会空白”

这是15分钟创作出来的?我真的有些吃惊,但更多的还是激动。孩子们心中的梦想真是色彩斑斓啊!我甚至开始责备自己为什么不早点儿给这些极具想象力的孩子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

我接着又请了几个同学朗读他们的作品,一个平时很内向的女孩读道:“谁不愿意/躺在柔软的草地上/感受着蝴蝶飞舞的软快/在青草味儿的包裹下/享受着暖洋洋的春意/谁不愿意/坐在细软的沙滩上/看潮起潮落/嗅着咸咸的海腥味儿/体味着夏的凉爽……

我正听得入迷,她停住了,“老师,我没有写完,我还想写秋天和冬天的期盼。”

“四季的景色不同,四季的梦幻也不同,很好的.构思,很美的语言,我仿佛已经嗅觉到了春天和夏天的气息!”这时我看到她笑了,坐下后,便抓起笔,我知道灵感又来找寻她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在人的心灵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他们就会释放出惊人的创造能力,以及在这份创造背后所隐藏着鲜明的个性。

下课了,我收起了他们的企盼──一张张带着诗意与灵动的小纸片。我说不出哪一篇更精彩,在我心中他们都是最好的,我愿意替他们珍藏这些梦想,希望未来我们能共同品味收获后的喜悦。因为梦想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宽。我曾经那样地为孩子们诗意的稀薄感到寒心,又为他们贫瘠的想象力感到忧虑。但这堂课以后,我领悟到,我们真正解放他们的手,解放他们的心,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话,让他们的笔尖流淌出诗意与真情!这何尝不是孩子们的渴望?给学生一个创造的机会,他们就会还我们太多的惊喜和自信。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逐渐由知识性教学转向发展性教学。教师正由原先的教书匠逐渐转向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这给了教师一个发挥自身优势与创造力、激发潜能、张扬个性的舞台。上课成为了教师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教法的改变自然会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应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让知识与能力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放学生,大大释放他们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

最喜欢在课堂上看学生们凝神思索问题的神情,我觉得那是让人心动的画面;还喜欢听他们深入探讨问题的声音,我深知只有合作与深入会迸发更多的灵感火花、汇成更多的真知灼见。但如何处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使二者不可偏废;如何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课堂教学仍旧然是我今后需要深思和回答的课题。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305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