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喝茶读后感汇总70句-经典语录
《喝茶》
茶被称为“国饮” 茶与中国作家难分难舍,老一辈更是 , 无论是鲁迅、周作人兄弟俩,还是散文耆宿梁实秋、苏雪林、 杨绛等,都写过《喝茶》的同题散文,尽管感觉迥然,年代 有别,情趣各异,但无疑是散文天地中一道很难得的风景。 鲁迅先生在《准风月谈》的《喝茶》中写道“有好茶,会 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 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的感觉。 ”此段话叫好些人赏心悦目,成 了某类茶文诱导读者演练“特别感觉”必引的语录,仿佛一时 间孺子牛的鲁迅成了养生行家。拦腰切去的是先生随后对这 种“敏锐细腻”的“特别的感觉”所进行的极端尖酸的挖苦,他 说: “假使是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 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 热水有什么区别罢。 ”走笔至此,先生远没有罢休,且毫不手 软: “感觉的细腻和敏锐,较之麻木,那当然算是进步的,然 而以有助于生命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碍, 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引用语录的诸君究竟真看不懂, 或假看不懂,还是似懂非懂?我以为最大的可能是根本没有 看,把一截断章取义的茶语录抄来抄去,反正是大师嘴里的 象牙,哪还会有假?!不过即便是断章取义,清福二字还是 打了引号的,足见语录现货的诱惑,信手拈来时,连初小的 语文常识也可以幸福地闲置脑后。
对“清福茶”体味有加的是周作人,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 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 可抵十年的尘梦。 ”说实话,知堂老道的文字确实很有滋味, “抵十年尘梦”固然乃“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夸张, 但喝茶的闲趣 却清新淡雅,丝丝入扣。鲁迅与周作人难得有同题的文章, 不料清茶一杯,兄弟俩喝出的感觉竟有天壤之别!周作人的 《喝茶》写于 1924 年,鲁迅的写于 1933 年,后者似乎有点 跟老兄“对着喝”的味道。不客气的说鲁迅是不会喝茶的,他如果也有周作人的闲情逸致,他的肝火一定可以减半,而寿命极可能倍增。 ? 无论是会喝茶的周作人还是不会喝茶的鲁迅,笔下的《喝 茶》各有品味,双双不失为茶散文的大家。茶与中国人形影 难离,茶与散文也亲密得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英文中 就有“茶只能产生散文”
《喝茶》读书笔记2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
孩提时,屋里有一把大茶壶,坐在一个有棉衬垫的藤箱里,相当保温,要喝茶自己斟。我们用的是绿豆碗,这种碗大号的是饭碗,小号的是茶碗,作绿豆色,粗糙耐用,当然和宋瓷不能比,和江西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朴实厚重的风貌,现在这种碗早已绝迹,我很怀念。这种碗打破了不值几文钱,脑勺子上也不至于挨巴掌。银托白瓷小盖碗是祖父母专用的,我们看着并不羡慕。看那小小的一盏,两口就喝光,泡两三回就得换茶叶,多麻烦。如今盖碗很少见了,除非是到故宫博物院拜会蒋院长,他那大客厅里总是会端出盖碗茶敬客。
再不就是在电视剧中也常看见有盖碗茶,可是演员一手执盖一手执碗缩着脖子啜茶那副狼狈相,令人发噱,因为他不知道喝盖碗茶应该是怎样的喝法。他平素自己喝茶大概一直是用玻璃杯、保温杯之类。如今,我们此地见到的盖碗,多半是近年来本地制造的“万寿无疆”的那种样式,瓷厚了一些;日本制的盖碗,样式微有不同,总觉得有些怪怪的。近有人回大陆,顺便探视我的旧居,带来我三十多年前天天使用的一只瓷盖碗,原是十二套,只剩此一套了,碗沿还有一点磕损,睹此旧物,勾起往日的心情,不禁黯然。盖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
茶叶品种繁多,各有擅场。有友来自徽州,同学清华,徽州产茶胜地,但是他看到我用一撮茶叶放在壶里沏茶,表示惊讶,因为他只知道茶叶是烘干打包捆载上船沿江运到沪杭求售,剩下来的茶梗才是家人饮用之物。恰如北人所谓“卖席的睡凉园”。我平素喝茶,不是香片就是龙井,多次到大栅栏东鸿记或西鸿记去买茶叶,在柜台前面一站,徒弟搬来凳子让坐,看伙计秤茶叶,分成若干小包,包得见棱见角,那份手艺只有药铺伙计可以媲美。茉莉花窨过的茶叶,临卖的时候再抓一把鲜茉莉花放在表面上,所以叫做双窨。於是茶店里经常是茶香花香,郁郁菲菲。父执有名玉贵者,旗人,精於饮馔,居恒以一半香片一半龙井混合沏之,有香片之浓馥,兼龙井之苦清。吾家效而行之,无不称善。茶以人名,乃径呼此茶为“玉贵”,私家秘传,外人无由得知。
其实,清茶最为风雅。抗战前造访知堂老人於苦茶庵,主客相对总是有清茶一盂,淡淡的、涩涩的、绿绿的。我曾屡侍先君游西子湖,从不忘记品尝当地的龙井,不需要攀登南高峰风篁岭,近处平湖秋月就有上好的龙井茶,开水现冲,风味绝佳。茶后进藕粉一碗,四美具矣。正是“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骆成骧聊)有朋自六安来,贻我瓜片少许,叶大而绿,饮之有荒野的气息扑鼻。其中西瓜茶一种,真有西瓜风味。我曾过洞庭,舟泊岳阳楼下,购得君山茶一盒。沸水沏之,每片茶叶均如针状直立漂浮,良久始舒展下沉,味品清香不俗。
初来台湾,粗茶淡饭,颇想倾阮囊之所有在饮茶一端偶作豪华之享受。一日过某茶店,索上好龙井,店主将我上下打量,取八元一斤之茶叶以应,余元不满,乃更以十二元者奉上,余仍不满,店主勃然色变,厉声曰:“买东西,看货色,不能专以价钱定上下。提高价格,自欺欺人耳!先生奈何不察?”我爱其戆直。现在此茶店门庭若市,已成为业中之翘楚。
此后我饮茶,但论品味,不问价钱。
茶之以浓酽胜者莫过於工夫茶。《潮嘉风月记》说工夫茶要细炭初沸连壶带碗泼浇,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我没嚼过梅花,不过我旅居青岛时有一位潮州澄海朋友,每次聚饮酩酊,辄相偕走访一潮州帮巨商於其店肆。肆后有密室、烟具、茶具均极考究,小壶小盅有如玩具。更有变婉?童伺候煮茶、烧烟,因此经常饱吃工夫茶,诸如铁观音、大红袍,吃了之后还携带几匣回家。不知是否故弄虚,谓炉火与茶具相距以七步为度,沸水之温度方合标准。举小盅而饮之,若饮罢径自返盅于盘,则主人不悦,须举盅至鼻头猛嗅两下。
这茶最有解酒之功,如嚼橄榄,舌根微涩,数巡之后,好像是越喝越渴,欲罢不能。喝工夫茶,要有工夫,细呷细品,要有设备,要人服侍,如今乱糟糟的社会里谁有那么多的工夫?红泥小火炉哪里去找?伺候茶汤的人更无论矣。普洱茶,漆黑一团,据说也有绿色者,泡烹出来黑不溜秋,粤人喜之。在北平,我只在正阳楼看人吃烤肉,吃得口滑肚子膨亨不得动弹,才高呼堂倌泡普洱茶。四川的沱茶亦不恶,惟一般茶馆应市者非上品。台湾的乌龙,名震中外,大量生产,佳者不易得。处处标榜冻顶,事实上哪里有那么多的冻顶?
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烟。提起喝茶的艺术,现在好像谈不到了,不提也罢。
感悟:
生活处处皆学问,哪怕是一杯茶,也可有一段回忆或感悟。
说起周作人,人们多会想起什么?是鲁迅的弟弟?是他的人民的文学?是他翻译的希腊文学?还是沦为卖国贼不堪的岁月?不论他的人生的污点,他的冲淡平和之风的确于今时今日深得我心,从中我可以看出他的文学素养,看出他是一个有情趣的,懂生活的,生来就有艺术生活态度的人。
周作人带有极为鲜明的“叛徒和隐士”的个人色彩,叛徒可从他的《谈虎集》浮躁凌厉之风,五四时期的激进可见一斑。而对于隐士,大家的印象是怎么样的呢?是淡然一笑轻摇手,還是无官心最闲的伯夷、叔齐?还是野境结庐诗写意,菊花灿烂醉容颜的陶潜?
周作人的冲淡之风可追溯于幼年时期。周作人出生于温婉多情的江南水乡,过得是清淡简朴的日子。不仅继承了传统生活方式及道德礼仪,更从乡风世俗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乡间那天然去雕饰的景物培养了他的淡泊宁静之美的追求,美文便在那时在心中萌芽扎根。他的故乡经历对他的冲淡平和之风影响极大,使他对故乡心中充满依恋,从他以水墨画般淡雅的笔调回忆水乡田园诗般恬静的《乌篷船》《故乡的野菜》《上坟船》等美文名篇就可见一斑。如此用天地钟灵毓秀眷顾的地方养出的人,也许天生就带有对艺术的见解,对生活的多情,对风雅的向往。
周作人向往的是登上古楼,焚香静坐,有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看夕阳,可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的日子。不为生活苟且,不为权贵弯腰,只吟风月,细嗅蔷薇。散文,记的是闲情,赋的是理想,我手写我心,我文显我意。周作人冲淡平和的文风,镌刻心头,沉吟至今。
周作人的冲淡在各篇文章都有迹可循。茶,在书中从来都是高雅的存在,饮茶,于古老的东方,已成一种风尚,亦为雅趣闲情。茶植于云雾之巅,承雨露之精华,养钟灵之毓秀,秉草木之灵性。《红楼梦》中警幻仙姑给过万艳同杯,千红一窟与宝玉,集仙花洁净之肌骨,妙玉为贾母备好的老君眉,嫩芽制成,清雅逼人;黛玉爱喝的是姑苏的碧螺春,天然温婉,沁人心脾。茶是山水之清欢,茶烟日色,于周作人心中想是逍遥似神仙的生活。
周作人在《喝茶》中认为“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鉴赏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就更不在果腹了”一杯在品,二杯解渴,三杯便是牛饮了,在那个年代,知识分子手执古卷,品一杯清茶,该是岁月静好的模样。但是,国家兴亡,五四激情,冲淡了原本的悠然,每个人都变得慷慨激昂起来。周作人守心里的一方净土,从清茶品自己的哀乐,解自己的闲愁,虽是格格不入,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一股春风拂面般的柔和呢?品着《吃茶》中平水珠茶,赏着朋友送的太平猴魁,闻着横山细茶,于周作人的文字中寻得冲淡平和,谁又能说这不是逍遥游的境界呢?这体现的是周作人平和的精神世界。
《红楼梦》里妙玉的绿玉斗,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品茶栊翠庵,对茶具的描写十分细致,很大程度上就为了为妙玉的清冷脱俗增添几分清雅悠然。同样地,周作人在《吃茶》中的表述也可见其本身对茶艺的追求,对悠然隐士的向往。“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沉梦。”喝茶讲究茶具,但周作人认为环境更重要:“只可惜近来太是洋场化,失了本意,其结果成为饭馆之流”,在他眼中喝茶是高雅事,唯有古风意的环境,才颇有喝茶之意。细想之下,或于室内,凉台空屋、明窗净几,怡然自得,若临山水之畔,更是风雅,又或处林竹之荫,沐清风朗月,承天地芳泽,文人品茶,悟枯荣有定,哀人走茶凉。斜阳庭院,道不尽花开花谢,独求静守一方。在动荡的乱世,周作人依然坚持自己对桃花源的向往,是不是有几分陶渊明逃离宦海,寄居南山,采菊沾花的冲淡,隐士之风呢?
说了茶,就不得不说说酒了。茶清新沁人,美于清,酒芬芳浓烈,美于烈。而在我心里,对酒的印象还停留在《红楼梦》中赏菊螃蟹宴上黛玉喝的合欢花酒,合欢之香,养胃宜人。周作人对酒的考究虽不及茶的深远,但也别有一番见解。在《谈酒》中酒各具特色,酒香醇厚。黄酒家常,白干浓烈,汾酒莲花白不和善,蒲桃酒和橙皮酒可口,日本清酒不静定。各色的酒陪不同的小菜,尽显故乡风情,果然酒是故乡醇,情是故乡浓。
古人烹茶费心思,宝玉用枫露点入茶汤成枫露茶,妙玉煮茶用梅花上的雪,煎茶取决于茶水,气候,煮茶人之心情。酿酒也毫不含糊,是个磨人的活儿,周作人就描绘得绘声绘色:酒用糯米磨,请专人鉴定煮酒的时节,在岗边观察“螃蟹吐泡”,酿酒若干坛,埋在园中,二十年后再掘去,如此方是美酿。
周作人说酒的趣味,在于饮的时候,悦乐在入口的那一瞬,陶然也在入口的那一瞬。醉了,困倦了,于梦魇,呓语中,忘却尘世烦忧。我想这也许就是举杯消愁的意蕴吧。周作人对酒的酿造过程的熟知,享受酒的愉悦,除却对酒的热爱,更多是对生活的享受,用心去发现生活中平淡的精致,在酒中觅得世外仙。我欲乘风归去,携天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是超脱世俗,冲淡平和的谪仙之姿。
做为一个懂得生活,并热爱生活的人,对待美食自是不会辜负的。《北京的茶食》中周作人说“想起德川时代江户二百五十年的繁华当然有一种享乐的流风余韵流传到的今日,虽然比起京都来自然有点不及。京都五百多年的历史,对衣食住方面自是有不同的精微之处”。的确,作为一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度,在锦上添花,烈火烹油的鼎盛时期自是有数不尽的精细佳肴:豆腐皮包子、火腿炖肘子、鸡髓笋、藕粉桂糖糕、茄鲞等等.......但让周作人念念不忘的终是北京正宗的饽饽,可见周作人的冲淡是接近的平民之风,不落奢华的之路的。质朴平易,亲切自然,语言中又有口语的韵味与生气,就像是与家人促膝长谈一样,一扫旧文学矫揉造作的陋习。
《苋菜梗》中周作人引经据典写历史,植地,做法,“抽茎如人长,肌肉充实的时候,去叶取梗,切作寸许长短,用盐腌藏瓦坛中,候发酵即成,生熟皆可食。”令人食指大动。虽后文有部分的暗喻影射之意,但全篇读来,却是极具草木虫鱼的山野之趣。一个不羡锦衣玉食,唯图原野之乐的冲淡文人跃然纸上。
“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的野菜花,菊科植物黄花麦果,花朵状若蝴蝶的紫云英。这三样是周作人浓墨重彩描绘过的故乡的野菜,用作游戏的野菜花,制成糕点的黄花麦果,上坟船上的紫云英,追求用淡笔写淡情,文章达到了他自诩的慕极淡的境界。看起来好像是出于无心,信手沾来,但细细推敲,便知道作者的匠心独运,于无声处将经融入典中。在多年以后还能被写得如此清晰,不仅是文笔的出众可以形容的。从这一侧面也可窥探出周作人对故乡的依恋,也许他住过的地方很多,但恐怕午夜梦回的故乡却只有一个,他的乡愁留在了那个满是野菜,一片锦绣的江南水乡之中,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大概便是如此吧。
不同于别人的轰轰烈烈,写的.都是时代的大篇章,周作人的都是细碎的小事,一杯茶,一壶酒,一碟菜,一枝花,一艘船,记的是浮生若梦,谈的是家常琐事。要是作者没有广泛的生活兴趣和高雅的艺术审美品位,渊博的知识和甚深的艺术功力,怕是也不能在娓娓絮谈中将知识哲理与趣味融于一体。周作人散文的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淡中蕴涵着无穷的韵味的浓,初看平淡无奇,凝神观之,里面蕴涵着无穷的大千世界。周作人的散文不追求文字表面的漂亮和雕琢,而是凭渊博的学识和恬淡的趣味,把文体发展到任心闲话、着手成春的境地。
周作人的冲淡之风在当代并不过时,而极具现实意义。近年来,鲁迅的课文不断从语文课本中删减,引发了鲁迅的撤退热潮。有人说鲁迅的尖锐讽刺已然不适合于如今的和平年代,相反周作人的冲淡平和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且不论鲁迅与当代的问题,但我个人认为周作人的冲淡平和符合当代人审美这一个观点还是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的。
当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皆行色匆匆,更别说发现美,感受美了。这时候人们内心渴望的是慢节奏,精致的生活,周作人的冲淡平和无疑就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他以幽远明静的心态,侃侃而谈,文字质朴清淡又富有诗意。兜兜转转,朝花夕拾,跨越几十年的山河岁月,跟着一代文人一起,品茶,观花,游船,赏曲,在自己的港湾里停泊,享尘世之清欢,偷浮生之闲适,与他的冲淡平和共眠,我想,这该是人间好时节。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广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但是,数十年来,喝过不少茶,北平的双
孩提时,屋里有一把大茶壶,坐在一个有棉衬垫的藤箱里,相当保温,要喝茶自己斟。我们用的是绿豆豌,这种碗大号的是饭碗,小号的是茶碗,作绿豆色。粗糙耐用,当然和宋瓷不能比,和江西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朴实厚重的风貌,现在这种碗早已绝迹,我很怀念。这种碗打破了不值几文钱,脑勺子上也不至于挨巴掌。银托白瓷小盖碗是祖父母专用的,我们看着并不羡慕。看那小小的一盏,两口就喝光,泡两三回就得换茶叶,多麻烦。如今盖碗很少见了,除非是到故宫博物院拜会蒋院长,他那大客厅里总是会端出盖碗茶敬客。再不就是在电视剧中也常看见有盖碗茶,可是演员一手执盖一手执碗缩着脖子
茶叶品种
其实,清茶最为风雅。抗战前造访知堂老人于苦茶庵,主客相对总是有清茶一盅,淡淡的、涩涩的、绿绿的。我曾屡侍先君游西子湖,从不忘记品尝当地的龙井,不需要攀登南高峰风
初来台湾,粗茶淡饭,颇想倾阮
茶之以浓
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烟。提起喝茶的艺术,现在好像淡不到了,不提也罢。
【品读】
我记得有位哲人曾说过:西方文化是咖啡文化,东方文化是茶文化。此语不虚,你看从东汉陶茶碗,因年代久远而非常值钱,但它到底仍是一个粗糙茶碗,而河南偃师出土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穆
梁实秋的这篇《喝茶》,有机地将书里知识与活的知识联系起来,同时,又形象地抒写了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文中涉及了有关茶叶的多方面知识如:茶的品种、茶具,喝茶的艺术等,我们就来细呷一下。
在文章的开篇梁先生写道: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其实不然,先看看梁先生喝过的茶有北平的双
梁先生对各种沏茶及茶香味的描写也有特到的地方。他首先描写了私家秘传之茶--玉贵,一半香片一半龙井混合沏之,有香片之浓
关于茶具梁先生是这样描写的:孩提时,我们用的是绿豆碗,这种碗大号的是饭碗,小号的是茶碗,作绿豆色,粗糙耐用,当然不能和宋瓷比,和江西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朴实敦厚的风貌;银托白瓷小盖碗是祖父专用的,我们看着并不羡慕;如今盖碗很少见了,我们此地(指台湾)见到的是盖碗,多半是近年来本地制造的“万寿无疆”的那种样式,瓷厚了一些;日本制的盖碗,样式微有不同,总觉得有些怪怪的;近有人回大陆,顺便谈是我的旧居,带来我三十多年前天天使用的一只瓷盖碗,原是十二套,只剩此一套了,碗沿还有一点
梁先生对喝茶的方法也极为讲究,从他的文中可以看出,在他孩提时,是用绿豆碗喝,他看祖父的银托白瓷小盖碗,“小小的一盏,两口就喝光了,泡两三回就换茶叶,多麻烦”,一点都不羡慕。长大后他就知道了“上焉者细
"但论品位,不问价钱"。这是梁先生对多年喝茶的精辟总结,足以看出先生在茶道上的功夫。
当然,除了茶道上长了知识以外,先生还教会我几个字,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4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