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只道是寻常读后感汇聚90条-经典语录
【季羡林《当时只道是寻常》内容简介】
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非常明白易懂的话,道出了古今中外人人都有的感觉。
跟季羡林看花开花落,品世事沧桑。
全新选本,季羡林最深情、最感人的文章尽在此书,读者无不动容。
故园之情,父母之思,痛悼师友,忆往述怀……朴素的笔调抒写百岁老人一个世纪的悲欢离合。
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钟敬文
如果我们不能真切体认季羡林先生的文学情缘,那么,我们就不能说真切地理解了一代宗师的生命。季羡林先生不是一个感情外露的人,但是,他的内心世界深
——钱文忠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19 【第11句】: 【第8句】:6~200 【第9句】: 【第7句】:11),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季羡林《当时只道是寻常》读后感】
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国学大师,对待工作、学问,有着坚韧的性格。
但我读过先生的《当时只道是寻常》一书后,认识到先生也有柔情的一面,字里行间流淌出独具韵味的真情怀旧。
这本《当时只道是寻常》,所选皆为季羡林先生的怀旧散文,包括故园之思、父母之思、痛悼师友、人生忆往述怀等。深浅不一的回忆中,清晰再现了那些逝去年代的人和事———衣钵相传,恩德无限;斑驳的场景,多舛的人生……在省察自我、梳理时代脉络的过程中,娓娓道出对幸福的深刻理解与体验,人生的苦悲与辛酸。丰富的情感,浓郁的诗意,淳朴的文笔,催人泪下的诉说,带给人们不尽的遐思与感动。
季羡林的散文以真情为胜,尤其是那些思念母亲的文字,更具有催人泪下的感染力。“夜里梦见母亲,我哭着醒来。
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 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有一次他回家听对面的宁婶子告诉他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不回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包含了多少辛酸、多少悲伤!他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他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正是这份深情,让季羡林的文字打动了那么多人。
季羡林多次以崇敬的心情提到恩师陈寅恪,以示对老师的敬仰和怀念。
书中写到,陈寅恪先生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
国学大师吴宓是季羡林的'老师,但却是一个特立独行、倜傥不群而不为流俗所容纳的人。季羡林用简洁的文字,勾画出吴宓的音容笑貌:“先生是一个 奇特的人,身上有不少的矛盾。他古貌古心,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他反对写白话文,但又十分推崇用白话写成的《红楼梦》,所以矛盾。他看似严肃、古板,但又颇有一些恋爱的浪漫史,所以矛盾。
他能同青年学生来往,但又凛然、
季羡林的散文表现的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他眼中的沈从文,是位可爱、可敬、淳朴、奇特的作家。在所有的并世作家中,文章有独立风格的人并不多见。“除了鲁迅先生之外,就是从文先生。他的作品,只要读上几行,立刻就能辨认出来,绝不含糊。”而季羡林眼中的老舍,谈吐自然,
读完全书,感觉季羡林对老师、对朋友、对家人的怀念文字,是他散文中的精华。季羡林用他真诚的感悟与思索,激发着我们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让我们不断认识自己,这本书应该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共鸣。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纷纷的黄叶于空中恣意飞舞,然后坠落,金黄铺就的大地带着一种温暖的感伤。已是深秋,西风乍起,凉意穿过风的缝隙缓缓走来,凉了季节,凉了天地,凉了词人惆怅的心。
一个寂寥的寒秋,一道将逝的残阳,一扇孤独的窗口,一双忧郁的眼神。寂寞孤苦的思念静静袭来,相思满地,与诗为伍。原来,怀念是一份苦痛的诗意与旧日时光的缠绵。忧伤却美丽。
曾经,那个人那么深刻地走进生命的最深处。一起陪伴走过春夏秋冬,穿越风霜雨雪,踏遍万水千山,历经悲喜荣辱。这份陪伴,早已变成习惯,刻入骨髓。但,命运总是在人习惯了之后用尽一切办法打破一切。是不是,我们同时拥抱习惯之时,也在慢慢抛弃习惯。然后在我们走了很久之后,在一个秋日的黄昏或某个特定的场合,从旧时光的储存囊里将那份习惯取出,甜蜜夹杂着伤感默默怀念。
有时候,怀念有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让人穿越时光隧道,与过去久别重逢。明明是在一个寂寥的'寒秋,思绪却因怀念的力量活在了明媚的春天。重逢那些属于那个春日的人和事。在现实中历经沧桑,人和物不复当初。只有在怀念中,物是人亦是,容颜不改,在岁月里定格了最初的模样。“被酒莫惊春睡重。”在一个春日的傍晚,与心爱的人一起把酒临风,喝醉了,就相拥而眠。“赌书消得泼茶香。”一个才子,一个佳人,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一起吟诗作赋,一较高低,尽兴之时,不小心打翻热茶。清香四溢的茶水与墨汁书香,互相交融,弥久不散。然而,“当时只道是寻常。”寻常小事已不能再做,因为佳人已逝,而空留才子一人在秋日黄昏下怀念定格在一段时光里最初模样。而后感慨一句,无奈中的轻描淡写“当时只道是寻常。”
一个季节,不变如初,一段回忆,不改容颜,一种忧伤,不乏美丽。于时光深处发现一段早已知晓的秘密。一阵风过,一首华美匿藏热泪的诗句悄然凝成。
人生度过的每时每刻,都是独一无 【第2句】:永远不再的生命际遇。
为人懂得珍惜,切不可如同抛物一样,轻易地“遗弃”亲人的情感和自己的经历。
否则,一切“当时只道是寻常”的人和事,当事过境迁,尤其是回首往事时,你会痛心疾首感到,光阴虚度,印象不深,事如春梦,飘渺无痕。
最近搬家,在整理亡妻文稿时,发现在上千张科研卡片中,有一张特殊的卡片,抄录了明代爱国将领于谦的题为《石灰吟》的小诗,写道: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粹骨全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她在诗的后边,又加上了八个字的批注:人生苦短,岁月留痕。
我不敢说,于谦的《石灰吟》小诗,可以用来概括亡妻质朴无华的品质;但我敢确认,那八个字的批注,却是她短促而充实一生的写照。
她因脑溢血客死在出差途中。作为化学系教授,她在临行那天上午,还在实验室工作,下午还在整理申报科研基金论证资料,晚上匆忙上路,谁料想从此就走上了无归路。
她的一生是短暂的,她的一生是充实的。她将自己的才智和心血,都奉献给事业和家庭了。
与过世的爱人相比,我已经多虚度了十几年了。使我感到惭愧的是,我经常遗弃自己——把自己无情地遗弃在远逝的如烟似雾的岁月里。
说“无情”地“遗弃”,是因为自己满不在乎、毫不痛心地任凭着那些浑浊不清的日子随意地流淌着,让人生的有限时间无声无息地逝去……
其实,不仅是我,别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总是关心充满物欲、争强好斗的自己,而抛弃具有诗情画意的.温和善良的自己。
因此,人总是听不见自己的犹如弃婴般的真实自我的悲苦无助的哭声,也看不见自己的形影相吊、孤独徘徊的身影;一味迷恋眼前的荣华富贵,狠心地让精神空虚的自己,在蝇争血般的名利倾轧中,消失在无痕的岁月里。
然而,人们总是受瞬间的欺骗,误把瞬间美好的场景,当做真实的永恒;其实,那瞬间印象停留的短促和变化的迅速,恰似过眼烟云、如梦似幻。
那么,是不是人世间只有永恒的虚幻,没有永恒的真实呢?或者说,是不是人们注定无法逃脱抛弃自己的厄运,必定将自己迷失在如烟似梦的岁月里呢?
不是的,只要用辛勤的劳动,不断地给时间打上点儿真实的标记,那么,流逝的时光就会被定格为凝固的形象,就像照相底片那样留住瞬间时光。
有时我想,爱人并没有死,她活在几部学术著作中,活在上百篇科学论文里,活在家庭每种事物中:抽屉里的针线盒、厨房里的炊具、窗台上的花盆,庭院里的草木……人们可以从这些遗物中,去寻找她逝去的岁月,因为那里凝聚着她生命的时光,而这些遗物就像洁净的石灰那样,是她留给人间的青白,也是她短暂生命留下的痕迹……
像她那样平凡而又实在地活着,一直是我余生不变的梦想……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5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