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孟非随遇而安读后感汇编66条-经典语录

孟非《随遇而安》读书笔记(一)

这是一本什么书?这是孟非写于不惑之年的一本散文式的自传,读之可全面了解孟非小前半身其人其事。

【第1句】:孟非的前40年:

孟非生于重庆,成长在南京。酷爱重庆美食,尤其小面。由于偏科严重,没考上大学,去印刷厂工作,经历惨痛的工伤,和车间主任的摩擦,痛殴主任后离开印刷厂。后进入江苏电视台当临时工,从帮扛摄像机开始,由于学习能力强,肯吃苦,做别人不愿做的活,很快抓到了机会。

【第2句】:孟非成功的必然和偶然:

读完此书,自觉孟非成功有其偶然与必然。从孟非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家庭影响很大,父母都是电视台工作人员,也许注定他离电视台的工作有着一番天然的优势;起点低,但肯吃苦,不论是印刷工还是扛着摄像机走南创北,为别人不愿为之事,没有眼高手低的臭毛病;学习能力强,不管是摄像、制片、主持,非科班出生,却能做出专业更高的高度,机会来了,没有储备不是什么人都能抓住的,任何经历都是财富,没有基础,什么都是空谈;知识储备和幽默感,是孟非这个文科生自带属性,对于从事文化类型的工作,尤其是他的撰稿和主持能力,有很大的裨益。

读完这本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永远不要对别人的帮助有太高的期许,哪怕是你的父母,凡事靠自己。

孟非《随遇而安》读书笔记(二)

看完了孟非的这本自传后,我觉得很暖心。

孟非的童年隐约带着些“文革”的印记。那时候,天真的他跟着外公外婆生活在重庆那个温暖的筒子楼里。小时候,他因为成绩差没少挨打,喜欢两分钱一碗的凉面,会跟哥哥去三毛五一次的澡堂......那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邻里朋友,带给了他最美好的童年回忆。重庆人那固有的热情、善良、淳朴、义气也深深地烙在了孟非的心里,或多或少了影响了他日后性格的形成。

十二岁,孟非离开他生活了十二年的重庆,来到了南京、跟爸爸妈妈一起住进了“一望无际”的大房子里。黑暗的高中生活折磨了孟非也造就了孟非:一个四年换过三个高中,理化生加起来都不超过90分,没有考上大学的他,就是因为语文特别的出色,便踏出了日后辉煌的人生之路。他也曾失落过,老师的排挤、家庭的破裂;他也曾迷茫过,高考后混沌于深圳,终日做着的懒散的“无业游民”,年轻的他和我们平凡人有那么多相似的地方。

一年的游荡,孟非终是回到了南京,在报社干起了最低等的印刷工,一个月只有四十多块钱。那时他的日子过的真的很一般:不是恶劣的工作环境和异常繁重的工作量,也不是那次异常惨痛、险些要了孟非左手两只手指头的“工伤”,而是车间主任的刻扣工资、恶意刁难,最终导致他一怒之下在打完主任之后潇洒离开了。他投到了江苏电视台——他爸妈工作的地方。最开始的他也只是个不入编的杂工,但是年轻的他在江苏电视台,有父母同事的照顾以及出色的业绩很快让领导眼前一新,慢慢的站住脚跟的他月工资一千多,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最终,已经具备所有成功条件的孟非在《非诚勿扰》一举成名,舞台上睿智从容、自然幽默的他光芒四射。看他的四十年,感觉成功源于三点原因:

一是家庭环境和自身的天赋让他在新闻文学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这是他要成功所要必备的硬实力。

二是面对机遇他努力汲取,不停地学习,从《西域风情》到《奔向亚特兰大》,条件艰苦,他也辛苦异常,但总能坚持完成任务,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最终改变了命运。

最后便是孟非从小养成的那种“随遇而安”的性格,一个乐观的心态总能让逆境中的自己迎来柳暗花明的时刻,生活如此,幸福亦是如此。

孟非《随遇而安》读书笔记(三)

淡定从容,随遇而安。

——题记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故事,而每个故事却又都千差万别,但这个词却有点以不变应万变的味道。随遇而安,是指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它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

孟非从重庆的童年生活,黑暗的高中生活,印刷厂辛苦的工作以及走上电视之路的风风雨雨中坚持了下来。四十年的人和事,四十年的酸甜苦辣,最终被浓缩为四个字:随遇而安。坚持自己的信念,踏实的做着自己手中的一切,这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积攒自己的阅历,磨砺自己的意志。待到破茧成蝶日,终于翱翔在天空。

书中每一句都透露着朴实与平淡。尤其是自序,写的非常谦虚,但却是发自内心,朴实真华。我无法真正领悟到孟非的那些斑驳的记忆,它们在他的脑海中,历久弥新。误解,嘲笑,刻薄……这些恰恰成为了他登上成功的阶梯,斑驳的记忆一步一步地被他的脚步所泯灭。因为聪明的人会把这些当作他们日以发愤的动力,而愚笨的人,选择遗忘,认为那只是一场失误罢了。

三个月的新疆生活,孟非完全地融入了那块土地,悠久的历史和博大文化让他沉迷。他曾想过有朝一日,放下所有,在茫茫戈壁滩上看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赏人生酸苦,品记忆辛辣。

由一个印刷厂的工人,成为一位知名的主持人,这光鲜的背后,是一个人执着,自信的结果。虽然他的成功不可复制,但他对待人生的态度却可以粘贴。一路走过,风风雨雨不能白白承受。趁着有理想的时候,趁着有热血的时候,趁着还有资本拼一把的时候,尽管放手一搏。

随遇而安也说明了孟非面对人生的心态,四十无惑,这个时候的人就应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承认,虽然我们还是年少轻狂。摸爬滚打的时期,但是人生正因是这样的历程。慢慢地,慢慢地,衰老。所以,如果还有遗憾,趁你还有现在。

孟非《随遇而安》读书笔记(四)

前段时间,一位很要好的朋友送了我一本当红主持人孟非的作品《随遇而安》。碰巧我那天在书店也看到了这本书,随手翻了几页。当时就恰好被孟非书中的一句话吸引了:“我有了一个重要的人生原则:永远不要对别人的帮助有太高期待,哪怕是你的父母,凡事靠自己。”当时就有买书的冲动了。现在还蛮幸运的,朋友送的就是这本。如今读完,还可以吧。就像作者序言说的一样,书本确实没有什么很生动的组织语言和特别深厚的写作功底,但确实是给人很真实的感受。

这本书主要写的是孟非本人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书本内容中间没有什么特别

我认为,孟非的成功与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幽默开朗的性格和对职业的坚守付出是密不可分的。我非常同意孟非对成功的理解:“这个世界上,成功对一个男人而言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未必是唯一重要或者最重要的事情。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我们爱的人和爱我们的人,他们在乎我们的感受,与我们是否成功无关。”好像这表达的就是我们心中最想表达出来的东西,只是自己暂时没有那么强大的组织能力罢了。想想确实如此,是的,作为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父母心底永远都是希望我们健康平安!他们对我们的付出,对我们一生的爱,与我们是否成功真的没有太多联系。

谢谢我的那位朋友送了我这么一本书,我会慢慢去

踏踏实实地做好当下,是我们能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了。如果没有现在辛勤的行动,再华丽和信誓旦旦,梦想都只会显示得那么的空洞无力。如果你还在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忧郁或又在担忧些什么的话,那你就是在浪费自己宝贵而有限的精力,还不如把今天过得再充实一些,把自己变得更强大一些,男人的肩膀应该肩负起一切的。有些人在和别人说自己梦想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很可笑,而有些人,我们会很敬佩。因为做我们在说的事情永远要比说我们想做的事情更有现实意义。

我们成长的环境和孟非那时已经不一样了。如今除了高考,还有什么不需要关系背景来为自己撑腰的呢?除非你是生活在真空里。这反而让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公平的事,至少会让你在百忙中强迫自己抽出一点空闲的时间来思考人生嘛!至少巴神在踢球的时候也是这么做的。你认为呢?如果这样你还活着,为什么不活得更精彩一些呢?对得起自己,我想是对人最基本的要求了。

当你很闲的时候不妨到医院的护理病房转转,你会明白你是多么幸福的了!还有什么想不通的呢?现在你最能做的事情是什么?那你就把它做到最好就可以了。活在自己所认为那种面子里的人,反而我觉得是非常悲哀的,还不如趁早回家种田隐居吧!你羡慕别人的时候却不知有无数个人在羡慕着你,你说你活着的意义是什么?首先对不起你的父母了。我们如今年少的时候应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而有意义的事,我认为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都至少多一些责任感。

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梦想,就算它在现实生活中不堪一击,但我们都不会放弃,因为那是生活的希望。如果你理解我说的这句话,我想我也会理解你。如果某一天你觉得这很可笑,那么请你主动离开我,因为我想我们已经不再是在同一个世界了。随遇而安,我理解的是对生活随和而感恩的积极心态,对自己梦想坚定的追求!与那些所谓名利的成功真的无关。谢谢!

随遇而安读后感1

最近读了孟非老师写的《随遇而安》。正如孟非老师所说的,在书中确实找不到太多的亮点,甚至有点写到哪算哪的感觉。但是,这也正映衬了书的题目“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并不是随波逐流,也不是得过且过。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是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所以说,书中讲述的就是孟非顺应本心,淡定从容,坦然面对一次次改变的一个个故事。

虽然去读书所花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书中有好几个片段确实让我颇有感触,甚至从中找到了不少相似之处。以下就是我的一些感想:

一,家人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孟非的童年是在外公外婆的陪伴下成长的,书中提到,在他重庆的童年岁月中他是完全生活在母系氏族里。我也是这样的。我出生之后,就是由外婆来带。外婆在家中是很强势的,她全程包办我的起居生活,甚至不容其他人插足。外公外婆对我的教导是从平日中进行的。他们的学历都不高,他们的言谈举止却至今让我印象深刻。他们懂得的道理,都是从社会中摸爬滚打得来。在他们的教导下,我从小就要求自己要很懂事,这使我的性格变得谦恭,可同时也为我日后不主动、不自信的性格埋下了祸根。随着自己不断长大,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入,我对自己的家庭有了许多的思考。然而,这丝毫不影响我对外婆的爱,因为自从我出生以来,她就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我的身上。我知道,这是母系氏族对我影响。

随遇而安读后感2

《随遇而安》是孟非的自传,记录了其过往四十多年的岁月。孟非因主持相亲节目《非诚勿扰》而为人所熟知,又因其成名前的坎坷励志经历而形成了“孟非现象”。在书中,度过了童年在重庆的快乐时光,孟非辗转来到南京,人生开始黑暗,中学时代的严重偏科,导致他高考落榜,随后南下淘金碰壁,报社当印刷小工差点残疾,坎坷无数。直到他成为电视台的一名临时接待员后有了转机,从端茶倒水接电话,再成为临时记者,最后终于站在了台前,成为著名的主持人。

其实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好书,但却是一本给人以感悟的书,孟非在自序中就讲到:“直到现在,我仍然不能确定究竟有多少人能看得下去这么平淡的一本书。”不过平淡并非无趣,听别人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抱着这样的态度,我试着融入书中,去感受他的人生。

其实孟非的人生用书名“随遇而安”四个字就可以很好的概括,他的人生可谓大起大落,可是无论面对抉择还是改变,他总是有随遇而安的淡定和从容,面对逆境时他淡然接受,却时刻为潜藏的机会准备着,以改变让他不满的现状,在功成名就之时,他如往常一样,从容的生活。不是懦弱、不是放弃,而是敢于接受、敢于面对,在能努力的时候绝不放弃,在成功时绝不自满,他活得自在而从容,随遇而安。

四十年的人生,从坎坷到精彩,命运总在不经意间转折。顺其自然,淡定从容,坦然面对每一次改变。随遇而安四个字,便是他的人生态度。

随遇而安读后感3

孟非的时评,往往心怀悲悯,他对社会底层人民有种近乎执着地偏爱,在《孟非读报》中,他不止一次谈到房价、农民工、社会留守儿童等各种社会问题。很多媒体人都是知识分子出生,对这些人缺乏了解,所以当他们谈论这些话题的时候往往带着种自以为是的清高和隔阂。而孟非,却总是一针见血,直指人心,真实地关切之情溢于言表,毫不掩饰他面对社会不公时候的愤怒和惋惜,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时评《孟非读报》再次成了节目的收视率最高点。

看了这本书才真正体会到,孟非的深入是出于了解,而非想当然。高考落榜后的他,跟着朋友闯过深圳,做过各种体力活,回到南京之后,招考进了报社印刷厂,又做了一年多的印刷工。每天同其他工人们挤在一起,睡臭烘烘的行军床,值夜班,浑身黑漆漆脏乎乎,打饭洗澡的时候都被人嫌弃。如果不是因为一次工伤,又受到了领导的不公正待遇,孟非也许会一辈子在印刷厂,会实现他成为一个组长或者车间主任的美好愿望,远大理想。

离开印刷厂之后的孟非,在父母的安排下进了电视台,成为了一名临时工。记得当年,初次听到孟非这一段经历的时候,班上的同学大多露出了不屑的表情,意思是:孟非能够进电视台,还不是因为他爸妈都是台里的领导,有什么了不起!如果我爸妈也是台领导,那么我也可能……

直到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父母的职位和关系固然可以为子女提供一个较好的`机遇和平台,但是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还是得靠自己。

我想,孟非的性格里,是有一种勇往直前的果敢和无畏,他不偏激不执迷不轻易妥协,而是顺应本心,尽力去完成他需要做的他想做的每一件事。

随遇而安读后感4

终于将雪藏在手机里的《随遇而安》翻出读完。

一直不喜欢看名人传记,总觉得书会刻意美化他们的一生,比如一个芝麻点的小事变成具有深远教育意义的大事。其实真正的原因是,看到他们璀璨辉煌的一生,让我觉得自己是如此暗淡不堪,内心的自卑嫉妒之心本能排斥而已。

但是,孟爷爷的自传却让我有了别样的体会。

童年篇,孟爷爷通过一个孩子当年最真实的心态和视角,用其磨练至今的文笔,给我们描绘了70年代知识韵味浓厚、邻里情谊深厚的重庆。

中学篇。真的很难想象,如此成熟稳住的孟爷爷,竟然会有一个如此叛逆的中学时代。在这几年,孟爷爷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昏暗,但是孟爷爷却只是轻描淡写地将这些不公、挫折讲述出来。没有抱怨,没有愤愤不平,也没有长篇大论的深远意义,只是讲述了一个懵懂少年随“遇”而安的故事。

工作篇。孟爷爷向我们生动描述了他的工作内容,他的淳朴工友以及个性领导,而对于他自己努力,确甚少描述,向我们展示的更多是一种踏踏实实、随遇而安的工作态度。

探险篇。我将文中孟爷爷拍摄纪录片的经历归纳为探险篇,应为我真的觉得这就是探险。新疆行,热情的民族,凶险的吊桥,广阔的美景,无不勾引着我对新疆的无限向往。尽管希腊、德国、以色列之行,并无凶险,但在孟爷爷独特视角的描述下,对这些国家有了不一样的了解。有似发现新大陆的惊讶,也有似感受新文化的冲击。

尽管对《非诚勿扰》的热度已不再,但是对孟爷爷的倾佩未曾减退。向孟爷爷学习!

随遇而安读后感5

有这样一个主持人,他没有上过大学,却有渊博的学识;他不是科班出身,却红遍大江南北。起初对他的了解因为他的节目实在是太老少皆宜了,以至于这成为了我们家每个周末的保留节目。直到他在微博上死磕晚点的航空公司、发誓永远不准备去马来西亚,我隐约感到了他并非只是一个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的主持人。

《随遇而安》讲述了孟非的童年重庆、少年南京,不同的文化对他影响深远。中学时代的严重偏科,黑暗得让他看不到未来。临时工的日子辛酸艰苦,却奠定了他往后的不平凡。从摄像、记者、编导、制片人、主持人的不同角色上一一走过。四十年,人生坎坷,从平凡到精彩,命运总在不经意间转折。顺应本心,淡定从容,坦然面对每一次改变。随遇而安,是很多人问起他的心路历程时,他给出的唯一答案。

我有时在想,是不是大脑过度运转产生热量才使他的头发慢慢枯萎,以致变成光头,比如葛优、徐峥、乐嘉、郭德纲等,也许他们称不上智者,但至少说应该是聪明人,孟非凝练语言和精妙的表达能力应足以证明这一点。

孟非是个会讲故事的人。读他的文字,就像是和一个见多识广的朋友,在一个午后坐在咖啡馆里天南海北的聊天。他随和幽默,讲的有滋有味,让你心中充满了向往。

有一个新闻界人士评价这本书,说孟非的经历其实没有那么曲折离奇,他的那些选择也是不得已,不值得大家如此崇拜。但我觉得能说出这样的话,他就已经输了。孟非的经历的确不是他自主选择的,但那些艰难的处境和年头,不是任何人都扛得过去的,过不去,就是粉身碎骨萎靡崩溃,可孟非扛过去了。

看一个成功人士的自传,你总不能指望复制他的经历,又或者说跟随他的脚步,但你可以做的就是体会他的态度,无论是对人、对工作、还是对人生,这种态度都是你所能获得的最大财富。

《随遇而安》读后感1

终于将雪藏在手机里的《随遇而安》翻出读完。

一直不喜欢看名人传记,总觉得书会刻意美化他们的一生,比如一个芝麻点的小事变成具有深远教育意义的大事。其实真正的原因是,看到他们璀璨辉煌的一生,让我觉得自己是如此暗淡不堪,内心的自卑嫉妒之心本能排斥而已。

但是,孟爷爷的自传却让我有了别样的体会。

童年篇,孟爷爷通过一个孩子当年最真实的心态和视角,用其磨练至今的文笔,给我们描绘了70年代知识韵味浓厚、邻里情谊深厚的重庆。

中学篇。真的很难想象,如此成熟稳住的孟爷爷,竟然会有一个如此叛逆的中学时代。在这几年,孟爷爷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昏暗,但是孟爷爷却只是轻描淡写地将这些不公、挫折讲述出来。没有抱怨,没有愤愤不平,也没有长篇大论的深远意义,只是讲述了一个懵懂少年随“遇”而安的故事。

工作篇。孟爷爷向我们生动描述了他的工作内容,他的淳朴工友以及个性领导,而对于他自己努力,确甚少描述,向我们展示的更多是一种踏踏实实、随遇而安的工作态度。

探险篇。我将文中孟爷爷拍摄纪录片的经历归纳为探险篇,应为我真的觉得这就是探险。新疆行,热情的民族,凶险的吊桥,广阔的美景,无不勾引着我对新疆的无限向往。尽管希腊、德国、以色列之行,并无凶险,但在孟爷爷独特视角的描述下,对这些国家有了不一样的了解。有似发现新大陆的惊讶,也有似感受新文化的冲击。

尽管对《非诚勿扰》的热度已不再,但是对孟爷爷的倾佩未曾减退。向孟爷爷学习!

《随遇而安》读后感2

最近读了孟非老师写的《随遇而安》。正如孟非老师所说的,在书中确实找不到太多的亮点,甚至有点写到哪算哪的感觉。但是,这也正映衬了书的题目“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并不是随波逐流,也不是得过且过。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是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所以说,书中讲述的就是孟非顺应本心,淡定从容,坦然面对一次次改变的一个个故事。

虽然去读书所花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书中有好几个片段确实让我颇有感触,甚至从中找到了不少相似之处。以下就是我的一些感想:

一,家人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孟非的童年是在外公外婆的陪伴下成长的,书中提到,在他重庆的童年岁月中他是完全生活在母系氏族里。我也是这样的。我出生之后,就是由外婆来带。外婆在家中是很强势的,她全程包办我的起居生活,甚至不容其他人插足。外公外婆对我的教导是从平日中进行的。

他们的学历都不高,他们的言谈举止却至今让我印象深刻。他们懂得的道理,都是从社会中摸爬滚打得来。在他们的教导下,我从小就要求自己要很懂事,这使我的性格变得谦恭,可同时也为我日后不主动、不自信的性格埋下了祸根。随着自己不断长大,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入,我对自己的家庭有了许多的思考。然而,这丝毫不影响我对外婆的爱,因为自从我出生以来,她就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我的身上。我知道,这是母系氏族对我影响。

《随遇而安》读后感3

今天,我看到了《随遇而安》这本书。

《随遇而安》说的是孟非“宏伟远大”的励志故事。他叙述的是另外一种成功模式——踏踏实实做好当下。从这书中我读出了孟非对重庆故乡的深厚感情情,对爷爷及街边的怀念,不堪回首的中学时代,印刷工期间的艰辛,电视台里的逐步成长及在国内、国外做记者时的所感所想。

虽然孟非一再强调这本书里没有励志,但我读后还是感觉很受感动,甚至有点心酸。因为上高中时学习严重偏科,数理化三门还不及100分,他没有考上大学,便跟着哥儿们到深圳贩海鲜,赔得一塌糊涂。后来,他在印刷厂当工人。整日双手黑乎乎的全是油墨,到现在他还下意识的害怕自己的手没洗干净,甚至有次出工伤事故差点把一只手赔上。有一次春晚,主持人说把祝福送给奋斗在工作岗位上的人,孟非就欣慰的跟他的小师傅说:“说的就是我们吧。”

对于在印刷厂当工人的这段时光,孟非认为并不悲苦,他说:“我当时真不知道是自己事业的低谷;说今天是辉煌,有可能明天比今天还好呢?我心里有一句话,这句话就是:都会过去的。无论你的人生有多么落魄,多么绝望,咬咬牙真的很快会过去。人生中总会有瓶颈期,总会遇到困难、挫折,总会走坎坷之路,但,这些终将会过去,回想过去,这些反而是你人生中最充实、最有收获的一个阶段就像徐玲老师说的:当你回想起当年最困苦的时刻,却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所以我们要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岁月给我们的磨砺,感谢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是他们给予我们鼓励,感谢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是他们给了我们向前的动力。

在电视台中孟非也是从一个人人都瞧不起的临时工逐步成为拥有了各种技能的制片人、主持人,他总都是乐观而自信的面对每一个挫折,在当记者四处访问时期他也处处能感受到各个地方的人文及那里人们的真、善、美。

孟非的随遇而安,是一种积极、豁达、进取的人生态度,真实从容,顺应本心,不执迷,不惘然,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每一次改变。

人活在世上,都要面对种种压力。我们要努力调整自己,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然后持之以恒才能通向成功。孟非前半生的经历就告诉人们这一点:不气馁、不放弃,脚踏实地做好自己,你也许会成为下一个孟非。

《随遇而安》读后感4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非诚勿扰,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的孟非和乐嘉,但是我知道我喜欢他们的原因,因为他们身上有很多的品质是值得我学习的。

孟非的《随遇而安》是一本叙事类自传,在整本书中没有什么人生哲理,只是在讲他这半生的经历和生活经验。

孟非出生在重庆,十几岁就随爸妈来到南京,可是在他记忆最深处,还是对重庆的感情最深,记忆也最深。偶尔回到重庆时,还是那么的亲切。我觉得儿时的记忆和生活是那么的纯真,那么的快乐,也是对自己影响最大,所以我想说:有空就常回家,回到自己儿时生活的地方多看看,或许只有这样才能找回最真的自己。

孟非从十几岁到现在,就一直生活在南京,在南京上的初中,高中。孟非没有上过大学,这是我很早就知道的事情,这也是我很佩服他的地方。我觉得你的成功和你的学历没有必然的联系,跟你的人生经历和态度有重大的关系。所以我想要提醒那些学历很高,却态度不端正的人们,醒醒吧,看看现实的社会,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情这才是硬道理啊。

孟非的人生比较的复杂,他做过的工作也是比较多。从印厂的印刷工,到电视台的临时工,到摄像,到拍片,到制作,到编导,到节目主持人,这都是他成功路上不可缺少的经验。所以人生的每一个工作,每一个经验都是有意义的。特别是每一次的冒险都是他走向成功的助力器,比如他拍摄的《西域风情》,当时拍摄的条件非常的差,因为是在新疆拍摄的,所以走的路都是什么沙漠、冰川,高原,在这么艰苦的情况下,他依然没有决定放弃,而且一直坚持到了最后,并深深的爱上了新疆。这次的拍摄让孟非真正的成长起来,在以后的拍摄,制片中都体现了这次历时三个月的新疆拍摄,给他加了很多帮助,能让他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的顺利。

从那以后,他做了南京零距离等节目,现在又在做非诚勿扰和非常了得,这两期节目的收视率也非常的高,这都是他成功的见证啊。有时候我在想如果孟非因为拍摄工作的辛苦,而放弃当时的工作,或许他的人生轨迹就不是现在这样了,这应该都归结于他的坚持吧。所以他的精神也一直影响着我,让我在辛苦的工作中坚持下来,非常谢谢孟爷爷。

希望我也能像孟非那样—————随遇而安(貌似我也是这样性格的人啊),过属于自己的小生活。

《随遇而安》读后感5

之所以对这本书有兴趣,还是因为非诚勿扰。这是我第一次写一本书的读后感,刚开始时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对于孟非,我也只是通过非诚勿扰有了较少的了解,《随遇而安》这本书是他的第一本写自己的书,简单的说就是自传吧,这让我对他的了解又更进了一步。

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一本十分寡淡的书,如果有人肯读完并由衷的感到有意思,他只能认为那是一个奇迹。我觉得他太过谦虚了,但我却认真的读完了。

从重庆到南京,从社会闲散人员到印刷工,再到一名著名的主持人。或许在他自己看来,这很平淡,平淡中夹杂着一丝幸运。然而,在我看来,他生命中这一件件看似平淡的事却组成了一番别有滋味的生活。十二年的重庆生活成为了他最宝贵的童年回忆,是他生命中无法忘记的宝贵财富。对于重庆,他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觉得,南京与重庆差别十分的大,这也对他后来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我来说,我对重庆的体会没有他那么深刻,这也许和我的童年在广东度过的原因有关。但每当我去到重庆,都能感受到到家乡人特有的热情和“粗犷”,这是和重庆”袍哥“文化密不可分的。孟非眼中的重庆,就如同他所说的那样,筒子楼,大雾茫茫。然而,对于现在的重庆来说,那些流传了许久建筑文化,特有的人文风情,仿佛都在慢慢的被抹去。

这本书写了他的童年,写到了家人,就像在讲故事一样慢慢诉说着他四十年来一些不大不小的事。

印刷厂的经历让他记忆犹新,从那一刻起他懂得了劳动人民,也让他清楚的知道了自己处在社会的哪个阶层。他一度堕落过,但他始终相信自己跟别人不一样,或许正是这种信念,让他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我在想,如果他的父母没有离婚,理科差的他当时要是读了文科,或许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但不管怎么样,用他的话说,一个岔路口就能改变人的一生。

我很欣赏他面对事物的心态,就如同这本书名一样,随遇而安。书的自序中写道:“我既没有到写自传的岁数,更没有可以写自传的资本,只是因为今年正好无可避免的迈入不惑之年的门槛,似乎要做一些稍微特别点儿的事才比较像样,这才有了这本书。”对于他的谦虚,我很佩服,也可以看出他的生活很平淡,就像一潭清水,偶尔泛起一丝波澜。淡定从容,随遇而安是他生活的写照,或许他的成功也是基于此吧。

四十年是一段似长非长的时间,他用轻松的笔调,朴素的语言,以及最真挚的感情讲述着自己的经历。我向往他随遇而安的心境,颇有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感觉,他幽默的文字不止一次在我心中泛起波澜,尽管我正处在年少轻狂的年纪,18岁。但我依然能感受到四十年来他的酸甜苦辣。

生活中的孟非回一个十分有爱心的人,在他家里最多养过一只狗,六只猫。他说:“一进门就有一种动物园的感觉,我不介意。”可见他已经把它们当做亲人一样看待。在“我爱养狗”一节中,他谈到《动物保护法》,他希望中国人对待动物的态度能改变,而不像现在这样。孟非觉得:只顾自己,不顾一切,那是野兽的'生存法则。

风轻云淡,随遇而安,孟非四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人生没有什么过不去的,把一切都看淡点,不去计较过去,不去折腾未来。

《随遇而安》读后感6

孟非的时评,往往心怀悲悯,他对社会底层人民有种近乎执着地偏爱,在《孟非读报》中,他不止一次谈到房价、农民工、社会留守儿童等各种社会问题。很多媒体人都是知识分子出生,对这些人缺乏了解,所以当他们谈论这些话题的时候往往带着种自以为是的清高和隔阂。而孟非,却总是一针见血,直指人心,真实地关切之情溢于言表,毫不掩饰他面对社会不公时候的愤怒和惋惜,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时评《孟非读报》再次成了节目的收视率最高点。

看了这本书才真正体会到,孟非的深入是出于了解,而非想当然。高考落榜后的他,跟着朋友闯过深圳,做过各种体力活,回到南京之后,招考进了报社印刷厂,又做了一年多的印刷工。每天同其他工人们挤在一起,睡臭烘烘的行军床,值夜班,浑身黑漆漆脏乎乎,打饭洗澡的时候都被人嫌弃。如果不是因为一次工伤,又受到了领导的不公正待遇,孟非也许会一辈子在印刷厂,会实现他成为一个组长或者车间主任的美好愿望,远大理想。

离开印刷厂之后的孟非,在父母的安排下进了电视台,成为了一名临时工。记得当年,初次听到孟非这一段经历的时候,班上的同学大多露出了不屑的表情,意思是:孟非能够进电视台,还不是因为他爸妈都是台里的领导,有什么了不起!如果我爸妈也是台领导,那么我也可能……

直到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父母的职位和关系固然可以为子女提供一个较好的机遇和平台,但是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还是得靠自己。

我想,孟非的性格里,是有一种勇往直前的果敢和无畏,他不偏激不执迷不轻易妥协,而是顺应本心,尽力去完成他需要做的他想做的每一件事。

《随遇而安》读后感7

孟非,我很喜欢的主持人之一。知道孟非,完全是因为他主持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台上的男女嘉宾形形色色,展现在大家面前的价值观也是各种各样,但孟非总能以他良好地表达和他积极正面的价值观给人以引导或思考。所以我很喜欢这个骨子里总是带着一股力量的男人。早就听说他的经历不一般,知道他走到现在路途坎坷,但对于他的经历不甚了解。正好模范的读书会上看到了他的著作,就毫不犹豫的借了来。

初读此书,平时的文笔叫我不禁觉得这不该是孟非所做。因为有的地方,说实话,觉得说的好啰嗦,像是小学生作文。但慢慢读来,内心充溢着对这个男人的钦佩之情。《随遇而安》这本书是孟非对过往四十年岁月的动情回顾、从容讲述。童年重庆、少年恋爱,不同的文化对他影响深远。中学时代的严重偏科,黑暗得让他看不到未来。临时工的日子辛酸艰苦,却奠定了他往后的不平凡。他从摄像、记者、编导、制片人、主持人的不同角色上一一走过。四十年,人生坎坷,从平凡到精彩,命运总在不经意间转折。顺应本心,淡定从容,坦然面对每一次改变。

随遇而安,是很多人问起他的心路历程时,他给出的唯一答案。孟非在自序中写道“这本书算是我一些人生片段的回忆,并不怎么精彩,但对于人们全面了解我这个人或许有点儿作用—如果真有这样的人的话。之前有些媒体把我的人生描述得相当苦逼和励志,这让我一直感到相当难堪。于是产生了一个朴素的想法:与其让别人去“创作”,不如自己老老实实地写出来,算是“以正视听”。在我这个年纪已经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写作的愿望和写作的能力完全是两件事情。而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各种愿望和能力都会一并下降。所以,现在还有人愿意撺掇我写点儿关于自己的东西,也就半推半就地答应了。由此也可见我的性格之一,容易被说服,随遇而安。”正孟非这种将人生老老实实的讲出来的平淡的故事,反而更给我们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因为在他们纯粹的“人生”中,我们仿佛可以看见自己的背影。正是这样的背影存在才让我们和这本书和孟非产生强大的共鸣。

我和孟非生的时代不同,因此带有特定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的故事我可能无法理解。但我认为我有着同龄人的不同的时代感。因为爸爸经常给我讲他那个时代的故事,所以小时候在小伙伴们不知道“文革”为何物时,我却对这样的名词有“老相识”的感觉。呵呵,我不是想说孟爷爷的感受我都能理解,我只是想说,也许我会比同龄人要理解的多一点点。仅此而已。

《随遇而安》读后感8

《随遇而安》是孟非的自传,记录了其过往四十多年的岁月。孟非因主持相亲节目《非诚勿扰》而为人所熟知,又因其成名前的坎坷励志经历而形成了“孟非现象”。在书中,度过了童年在重庆的快乐时光,孟非辗转来到南京,人生开始黑暗,中学时代的严重偏科,导致他高考落榜,随后南下淘金碰壁,报社当印刷小工差点残疾,坎坷无数。直到他成为电视台的一名临时接待员后有了转机,从端茶倒水接电话,再成为临时记者,最后终于站在了台前,成为著名的主持人。

其实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好书,但却是一本给人以感悟的书,孟非在自序中就讲到:“直到现在,我仍然不能确定究竟有多少人能看得下去这么平淡的一本书。”不过平淡并非无趣,听别人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抱着这样的态度,我试着融入书中,去感受他的人生。

其实孟非的人生用书名“随遇而安”四个字就可以很好的概括,他的人生可谓大起大落,可是无论面对抉择还是改变,他总是有随遇而安的淡定和从容,面对逆境时他淡然接受,却时刻为潜藏的机会准备着,以改变让他不满的现状,在功成名就之时,他如往常一样,从容的生活。不是懦弱、不是放弃,而是敢于接受、敢于面对,在能努力的时候绝不放弃,在成功时绝不自满,他活得自在而从容,随遇而安。

四十年的人生,从坎坷到精彩,命运总在不经意间转折。顺其自然,淡定从容,坦然面对每一次改变。随遇而安四个字,便是他的人生态度。

《随遇而安》读后感9

有这样一个主持人,他没有上过大学,却有渊博的学识;他不是科班出身,却红遍大江南北。起初对他的了解因为他的节目实在是太老少皆宜了,以至于这成为了我们家每个周末的保留节目。直到他在微博上死磕晚点的航空公司、发誓永远不准备去马来西亚,我隐约感到了他并非只是一个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的主持人。

《随遇而安》讲述了孟非的童年重庆、少年南京,不同的文化对他影响深远。中学时代的严重偏科,黑暗得让他看不到未来。临时工的日子辛酸艰苦,却奠定了他往后的不平凡。从摄像、记者、编导、制片人、主持人的不同角色上一一走过。四十年,人生坎坷,从平凡到精彩,命运总在不经意间转折。顺应本心,淡定从容,坦然面对每一次改变。随遇而安,是很多人问起他的心路历程时,他给出的唯一答案。

我有时在想,是不是大脑过度运转产生热量才使他的头发慢慢枯萎,以致变成光头,比如葛优、徐峥、乐嘉、郭德纲等,也许他们称不上智者,但至少说应该是聪明人,孟非凝练语言和精妙的表达能力应足以证明这一点。

孟非是个会讲故事的人。读他的文字,就像是和一个见多识广的朋友,在一个午后坐在咖啡馆里天南海北的聊天。他随和幽默,讲的有滋有味,让你心中充满了向往。

有一个新闻界人士评价这本书,说孟非的经历其实没有那么曲折离奇,他的那些选择也是不得已,不值得大家如此崇拜。但我觉得能说出这样的话,他就已经输了。孟非的经历的确不是他自主选择的,但那些艰难的处境和年头,不是任何人都扛得过去的,过不去,就是粉身碎骨萎靡崩溃,可孟非扛过去了。

看一个成功人士的自传,你总不能指望复制他的经历,又或者说跟随他的脚步,但你可以做的就是体会他的态度,无论是对人、对工作、还是对人生,这种态度都是你所能获得的最大财富。

《随遇而安》读后感10

如果说一定要对一个人进行分类的话,我想我是很纯粹的文艺派。可能因为这个缘故,我对孟非一直都很崇敬,同样有着与生俱来的文学热情。

他的自传体《随遇而安》很真实,让我看到了最真的喜怒哀乐,字里行间,我会随着他的文字时喜时忧,其实,看别人人生的同时,就像是试演他的角色,用心去体味了所有的酸甜苦辣。

人这一生也就是一本书,翻阅后意犹未尽也好,毫不动情也罢,也只能是一本书。

或者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人这一生中总有一段故事是刻骨铭心的,孟非也是如此。他最难忘的12年重庆童年生活,没有多绚烂,可是却深深地烙在脑海里了。足可见一个事实,人之初,性本善。最单纯的才是最美好的。

乐的最开心的地方就是他的学生时代。是的,学生时代本来就是最有价值的回忆,加上这个文理偏科特别严重的家伙,学生时代更是丰富多彩。理科老师告诉父亲,他的孩子正在发育期,需要补脑,而文科老师说他简直就是个文学奇迹。学校的红黑榜都有他,也算是个风云人物。他说,一般考理科,成绩好的同学最快要一个小时完成,而他会做的只用二十分钟,剩下时间留着发呆。只要不是考汉字的他都几近崩溃……现在想来是茶余饭后的笑料,可是当年的他想必也是很痛苦的。

他这一路走来,不是天上掉馅饼的好运,也受了很多磨难。他说想起曾经的不堪,自己都很心疼。可是,很欣慰,他总算苦尽甘来了。

四十年,就像昨天的事一样,而生命已然告诉你,沧桑是感叹不来的。

如果你到了四十,你会为自己逝去的四十年写部自传体吗?

就拿我来说,内心总是不安和忧愁,或许活得太过透彻。我这辈子最难忘的记忆,不是童年,不是现在,是半懵懂半成熟的那个阶段,而那个阶段,我在南京。所以,提到南京,我那种复杂的心情真的无法言喻,直到现在,对南京这份特殊的感情依然无法释怀,或多或少也影响了我现在的生活。

其实很喜欢孟非的这个书名,随遇而安,则人生本来就该随遇而安,顺其自然。这让我想起《步步惊心》里面四爷对若曦说的话:既来之,则安之。可以说,这是一部我最欣赏的电视剧了,没有浮杂的东西,真真切切地看人生无常。情到深处,为此流过的泪已多得记不清了。若曦为什么每日都忧愁,以至于过早地油尽灯枯?因为,她是穿越过来的,所有历史的结局她都知道,所有的人生变化她也都很清晰明了。这样活着,是痛苦万分的。所以,人还是糊涂点好。

随遇而安也说明了孟非面对人生的心态,四十无惑,这个时候的人就应该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曾经的语文老师这样告诉过我们,等我们过了四十都会明白这种心态的。我承认,至少我还是年少轻狂。

摸爬滚打,人生就是这样的历程。慢慢地,慢慢地,衰老。

如果还有遗憾,趁你还有现在。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573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