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文百八课读后感集合100句-经典语录
叶老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点》一文中指出: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第一,必须讲求方法。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解放后,他在讲到
叶老的这一教学思想是合乎教学规律的。它要求我们必须把以自学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现代语文能力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综上所述,我认为:教是为了不教正是叶老语文教学思想的基本点,它充分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重在培养能力这一原则。要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1句】:加强预习训练,提高预习效果吐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方法论中指出:要强调预习,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就是说,预习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环节。是通过学生劳力与心力并进,手与脑并用(徐特立语),以求了解课文,养成读书习惯,训练读书能力的好方法。朱熹所谓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正是这个道理。我在讲课前总是要
【第2句】:废除逐句讲解法,采用讨论教学法叶老在谈及关于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时,曾明确地指出:我认为改进教学方法,必须废除逐句讲解的方法,这是私塾时代的遗产。即,教材是例子,通过指导学生精读教材,养成独立阅读、写作的习惯,使学生终生受用。叶老从教学实践中总结了逐句讲解的危害性:首先,这千篇一律的方法很难突出重点,很难有针对性;这是一种刻板、教条而又无的放矢的'方法。其次,这种方法很难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而养成填鸭吃食、照本宣科的陋习。再次,它造成了学生对课文的厌倦,形同嚼蜡。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所谓学习兴趣,就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究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而学生对逐句讲解的厌倦,是产生不了这种心理倾向的,当然也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与效果。教学不仅是为了给学生讲授知识,更重要地是教给学生自己掌握知识的方法。这种探求知识的方法一旦掌握在学生手中,便如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将使学生终生受用。
十多年来,我曾尝试叶老在学生是报告讨论,在教师是指导订正的课堂讨论方式,其效果如下:
1、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了思维能力。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指出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这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我在给学生讲授《理想的阶梯》时,根据其难点与重点,设计出有指导性的思考题。(1)课文的中心论点;(2)课文在论证中列举了哪些论据?(3)你能再举几个课文以外的事例来证明论点吗?我要求学生在预习、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做好准备以待课堂讨论。对于议
2、学生的口述能力得到了提高。
我班有个学生,很用功,成绩也不错。可他很少主动发言。当老师叫到他时,只见他汗流满面,说话结巴,紧张极了。这样缺少魄力、高分低能的学生,目前在中学生中为数不少。这是值得注意的。我们培养的学生将面临社会的选择,像这样在广众面前不敢或不会说话的学生,怎能去迎接选择、开拓自己的未来呢?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之终生受用,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为此,在组织课堂讨论时,我先让学生在小范内进行说话训练,使其思维得到广泛活动,说话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训练。然后各小组推举代表发言,以发挥学生的最大能量。对于不惯发言或表述能力较差的学生,有意识地推他们为代表发言,给他们以锻炼、提高的机会。至于诗歌、散文、童话等课文,我则将它们放在一起讲授,通过故事会、朗诵会等形式,指导学生阅读,引导他们进入角色,使其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与主题。这样要比老师自我陶醉地讲书效果要好得多。这不仅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还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3、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庸》里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思想,实际上,也是继承和发展了古人这一教学思想。它要求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审问之而明辨之,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和《故宫博物院》都是把方位说明与记叙见闻结合起来的说明文。在教学中,如运用比较阅读,会有效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我的做法是,先讲析《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的说明顺序与结构方式,然后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故宫博物院》,让他们自己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通过对比,找出两篇课文的异同点。学生经过认真阅读、讨论,总结出了课文的空间顺序与结构特点,较好地完成了思考题。整节课大都是学生的活动,老师只是做些指点。结果,不仅每个学生的见解都得以阐发,而且在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基础上,达到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预期目的。
【第3句】:写作训练叶老认为:学习国文,该认定两个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中学国文学习法》)他又说:语文知识的传授,就有一定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问题。即,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集中表现,而
1、仿写训练。
叶圣陶先生指出:我们预选定的文话项目有一百零八个,就代表着文章知识的一百零八个方面。(《关于〈国文百八课〉》)每一单元以文话统领文癣文法、修辞以及习问各部分,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以便学生掌握一项文章知识。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对课文从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地归纳出不同的文章知识,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如,学习了《记一辆纺车》,就要求学生学习场面描写特点,仿写一篇类似作文。德国哲学家狄慈根指出:重复是学习之母。这种仿写训练的结果,使学生不仅学习和掌握了课文知识,而且对他们也进行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训练。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教给其观察法。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叶老认为:要写出自己的经验,经验又必须深切、正确。从整个生活里下功夫。有了深切、正确的经验,写作就不愁没有很好的材料。鲁迅也曾经说过: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透彻,方能下笔。可见,观察在写作能力的训练中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生活周围的事物纷繁庞杂,观察时,往往无所措手足。教师要教给他们一些具体的观察方法,方能收到预期效果。由于观察的内容很多,类型不一,方法也就随之而变化。归纳起来,有定点、定序、移步换景观察,也有比较观察、提纲观察、表述观察等。为了指导学生掌握景物的观察与描写,我带学生到滨河路,指导他们有重点、有层次地观察黄河两岸的景色。定点观察滨河公园、河北岸果树林的色彩变化;观察初冬时节河水的流量及清浊程度等。然后以《初冬的黄河两岸》为题,写篇散文。这样做,学生不仅观察、积累了写作素材,而且认识了大自然,增加了知识,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陶冶了情操。
总之,从课前的预习,到课堂的讨论,直至课后的写作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突破了课堂的范围,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这个过程,自始至终都十分清楚地贯穿着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也明确地体现着教是为了不教这一语文教学思想。这种训练过程,循环往复,坚持下去,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提高,直到学生自能阅读、自能写作,那么,教师便可以不教了。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
研究我国现代
这本书侧重于文章形式,按照原定计划,《国文百八课》分六册,每册十八课,合计一百零八课。每个知识点设计一课,后来由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此书只出版了四册,共七十二课。因此,所谓《七十二堂写作课》,是《国文百八课》的别称。20xx年,开明出版社将此七十二文话抽出来,整理汇编,名为《七十二堂写作课——夏丏尊、叶圣陶教你写文章》(简称《七十二堂写作课》),直指文心,生动形象教授文章的写作知识点,极具规范写作指导意义。《七十二堂写作课》从“文章面面观”谈起,使读者清晰地从整体明白文章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因此,第一讲“文章面面观”可视为全书导论,其余七十一讲皆由此生发,紧紧围绕“内容的获取”“形式的训练”“方法的养成”三个方面展开,体现出夏、叶二位先生关于
二位先生本身皆为文章写作高手,熟悉各类文体写作,对“场面的描写”“情感的流露”“抒情的方式”“说明的方法”“议论文的变装”“推理的方式”等常见写作方法可谓信手拈来,绝不会产生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书中的写作方法大多是二位先生的经验之谈,不是冷漠教条的理论宣讲,极易引起读者共鸣。先生的每一篇讲义都围绕一个如何作文的话题来说,有话则多,无话则少,简洁明了,不拖赘。对于做文章的理论说理透彻不深奥,语言朴实不浮夸,给出的方法实用不客套,篇篇读来,课课听去,润物细无声,就像一位长者坐在对面,把自己的所学所得娓娓道来,敦敦教诲,让人感受到亲切自然,受益匪浅。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篇1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千世界是活动的书本,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能增长我们的见识。
就在昨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陕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真令人捧腹大笑!
但我冷静下来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目不暇接”写成“目不睱接”,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现在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传记最后写:“无数的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惊呼,那怎么成?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把小数点算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造成多大损失啊!
读到这里,我顿时愣住了,原来差不多先生只是万千中国人的一个缩影而已,而胡适也只不过是用放大镜去写照中国人民的一言一行罢了。而我,刚开始竟可笑地认为差不多先生仅仅是胡适丰富的想象所缔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搞笑人物。我不为差不多先生的悲惨命运而感到可悲,反而为文中那愚昧的人们感到可悲。
在我看来,差不多先生最终的悲惨命运绝非偶然。即使他没有丧命于牛医的手术刀下,将来也会死在他的“差不多”中。他的一生凡事追求差不多,殊不知事情往往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两件差不多的事情常常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
看来,我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事情才能成功,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篇2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作者是胡适,书名是《差不多先生传》,书里说的是一个名叫差不多的先生,做事不要太精准,只要差不多就行,红糖和白糖差不多,面粉和盐差不多,剃头和剃胡子差不多,就在他死去的时候,佣人请错了医生,请了牛医,他还说人医和牛医差不多,你说这人糊涂不糊涂?
不过虽然差不多先生是虚构的,但是在我们生活中也有不少和他一样的人,我就是一个例子:有一次,在一次考试中我把“切除手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认为差不多,试卷交上去之后,我才想到,如果一个医生粗心,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那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还有一次在家,我想写一个句子给弟弟读,本来想写“太马虎,今后一定要改正”,结果写成了“大马虎,令后一定要改正”,闹出一场笑话。
《差不对先生传》告诉我,马虎必定会酿成大祸,所以我们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马虎,一定要改掉马虎的坏毛病,才能干成大事。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篇3
今天,我读了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差不多先生传》。有一位先生姓差名不多,叫差不多,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是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他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可以了,何必太完美呢?”
差不多先生,因为凡事只要求差不多,把自己的命都送了。可最让我心寒的是,他死后,大家居然都称他为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还送他一个法号“圆通大师”。
我觉得,“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不是一种好德行,是一种懒人的行为。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些小朋友做题目时,只要答案差不多,也不问为什么要这么做,交上作业就完事了,可到了考试时,题目稍稍有一点改变,就不会做了。还有些小朋友,像我,做完了作业也不检查,差不多就行了,不用追求那么完美,关键时候就闹笑话了。这不有一次我就把“俄罗斯”写成了“俄罗欺”,把“太阳”写成了“大阳”,差不多先生真害人不浅啊!
胡适先生写得真精辟,如果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中国就成了懒人国。
我希望我不会成为懒人国的一员,我希望差不多先生的“美德”随着差不多先生的逝去而永远消失。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篇4
读完《差不多先生传》后,我觉得他真是可悲又可笑。令人哭笑不得。笑过之后,觉得这篇文章有让人回味的地方。他照出了那些有“差不多”来掩饰自己错误的人的可悲可笑之处。一些小差错,虽然只不过是少了几秒,小了几斤,错了一个小数点……但绝不能用“差不多”来敷衍。
我身边的“差不多”可真多!自己说,别人也说。其实,我感觉我就是名副其实的“差不多先生”。只不过我没有他那样严重罢了。有一次,我学会了一道“炸沙丁鱼”,想给大家露一手。沙丁鱼是要放盐的,我不小心放多了,自己却自言自语地说:“盐差不多就放这么多吧!”结果,一天晚上光让大家喝水。
不光我自己是“差不多先生”,就连我的同学也是“差不多先生”。昨天,我在做六角虫,有一个地方不会做,就请一位同学帮忙。其实,他那个地方也不会。只听他喃喃自语地说:“就是这样,差不多是这样。”可是,第二天早上我的六角虫就散架了。还有一次,我妈妈帮我检查作业,她说:“差不多是这样吧!”结果,第二天我的作业本上有好几个“X”。
“差不多”,有人把它挂在嘴边。可往往就是因为“差不多”,最后却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媒体曾经报道,一个工程队挖隧道,承包人将水泥柱改成了木桩,以为这样“差不多”,可不久,隧道塌了!不光死了人,还损失了几百万元。这个“差不多”换来了惨重的损失。
“差不多”其实是差多了。“差不多”的思想不能要。如果你仍然把“差不多”挂在嘴边,那你必定要吃苦头的'。作为一个国家,大家都“差不多”,那么,这个国家必定走向毁灭。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篇5
中国有名的人是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差不多先生了,他是全中国人的代表。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有精明呢?”这是他做事,做人的宗旨。
小时候,他妈叫他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在学校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是山西答了陕西;他在钱铺做伙计时,“十”字写成“千”字,“千”字写成“十”字;有一天,他赶火车迟了两分钟,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有一天,他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王大夫请来了,而牛医错把人当成牛来医,结果差不多先生死了。他死后,大家都称赞他样样事情看得破,又把他叫作“圆通大师”,他的名声越传越远,无数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这篇文章通过刻画差不多先生的形象,批评民族性格中做事不够认真的缺点,唤起国人的注意,人人都有这种不良习惯,中国就再也没有成功,亮丽、辉煌的时刻了,而懒惰使中国的路黯然失色。
劳动,是人类的美德,有人鄙视农业劳动,觉得那是下等人干的,这种观念是不可取的,它助长了人的懒惰思想。的确,劳动过后,迎接你的是奇迹,让我们热爱劳动吧!摒弃一切懒惰思想,行为,劳动会使你的未来充满骄傲!
五千年来,勤劳的中国人民靠不懈的劳动创造了许多奇迹,而到了现在,中国已变成了懒人国了,不再出现什么奇迹了,这样,中国会成为世界的强者吗?
醒醒吧……中国人,我们要让懒人国变成勤劳国,我们要在以后的日子里再创奇迹和光辉!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篇6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可笑:白糖和红糖差不多,山西和江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自己找错了医生,请来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明。”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的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课外
文章最后写道:“无数的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为了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么能成呢?如果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这时如果有人动一下,如果咳嗽一声或倦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却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我们不能成为“差不多先生”!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5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