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沈从文月下小景读后感整理60句-经典语录

《水云》是沈从文先生继《八骏图》、《月下小景》后的又一力作。没有纯粹的感情,没有纯粹的理智,以他自己的话说,偶然和情感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并不是单纯的简单复加。《水云》就是这样一篇作品偶然和情感的复加,而后又走出偶然和情感的圈子,站在人事的顶上看这个世界,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离离合合中需要的仅是一种心境。

海边的那只小螺蚌,马尾松林里的那只麻褐色野兔,桌上的几盏油灯,院子花坛里的珍珠梅似乎包含着清新,又似乎包含着人事。身体力行中发现,用一颗心去为一切光色声音气味而跳跃时的欣慰。回首往事,蓦然发现,情感上积压下来的一点东西,家庭生活并不能完全中和消耗它,它需要一点传奇,一种出于不巧的'痛苦经验,一分从我过去负责所必然发生的悲剧。

人的情感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随着境遇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境遇中,人的情感又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情感与理智的不间断冲突中,能教人很多东西。人嘛,总要学会放弃,总想着获取,虚荣满足不了本心,情感战胜不了灵魂。学会放弃就应选择豁达,在宽容理解中选择最终的自我。沈从文先生拥有这样的心境,拿得起放得下,不为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东西所羁绊,很豁达地对待生活,对待人生。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还相信这个广大的世界,尚有许多形体、颜色、声音、气味,都可以刺激你过分灵敏的感觉,使你变得真正十分年青。

沈从文先生面对大海,面对花鸟虫鱼,面对昏黄的灯光,很坦然,在一种似是而非的迷惑中寻求答案。他选择了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一问一答中显示了一位大家曾有的心路历程。成功与幸福,自信与自立,在思想之外的神给予了圆满解决。我好像还要受另外一种偶然所控制。接近他时,我能从他的微笑和皱眉中发现神,离开他时,又能从一切自然形式中发现他。我还需要回到海边去,回到过去那个海边。在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后,又施及别人,实为君子之为。

所谓人事,即纷繁芜杂的人际关系,不随流,不从众,以自我的修养获得真我的风采。我怎么创造故事,故事怎么创造我。故事是情感的故事,情感是故事的情感。偶然的故事产生必然的情感,情感里面的故事必然有种命定的偶然。在偶然中收获情感,在情感里面对偶然,需要的是一种心境,是豁达,是理解,是宽容,更是一种无畏。

读沈从文,一个乡下人对现代文明的抗议

文/汪曾祺

沈从文是一个复杂的作家。他不是那种“让组织代替他去思想”的作家。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表现方法,乃至造句修辞,都有他自己的一套。

有一种流行的,轻率的说法,说沈从文是一个“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空虚”的作家。一个作家,总有他的思想,尽管他的思想可能是肤浅的,庸俗的,晦涩难懂的,或是反动的。象沈先生这样严肃地,辛苦而固执地写了二十年小说的作家,没有思想,这种说法太离奇了。

沈先生自己也常说,他的某些小说是“习作”,是为了教学的需要,为了给学生示范,教他们学会“用不同方法处理不同问题”。或完全用对话,或一句对话也不用……如此等等。这也是事实。我在上他的“创作实习”课的时候,有一次写了一篇作业,写一个小县城的小店铺傍晚上灯时来往坐歇的各色人等活动,他就介绍我看他的《腐烂》。这就给了某些评论家以口实,说沈先生的小说是从形式出发的。用这样的办法评论一个作家,实在太省事了。教学生“用不同方法处理问题”是一回事,作家的思想是另一回事。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创作本是不能教的。沈先生对一些不写小说,不写散文的文人兼书贾却在那里一本一本的出版“小说作法”、“散文作法”之类,觉得很可笑也很气愤(这种书当时是很多的),困此想出用自己的“习作”为学生作范例。我到现在,也还觉得这是教创作的很好的,也许是唯一可行的办法。我们,当过沈先生的学生的人,都觉得这是有效果的,实惠的。我倒愿意今天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也来试试这种办法。只是象沈先生那样能够试验多种“方法”,掌握多种“方法”的师资,恐怕很不易得。用自己的学习带领着学生去实践,从这个意义讲,沈先生把自己的许多作品叫作“习作”,是切合实际的,不是矫情自谦。但是总得有那样的生活,并从生活中提出思想,又用这样的思想去透视生活,才能完成这样的“习作”。

沈先生是很注重形式的。他的“习作”里诚然有一些是形式重于内容的。比如《神巫之爱》和《月下小景》。《月下小景》摹仿《十日谈》,这是无可讳言的。“金狼旅店”在中国找不到,这很象是从塞万提斯的传奇里借用来的。(神巫之爱》里许多抒情歌也显然带着浓厚的异国情调。这些写得很美的诗让人想起萨萨的情歌、《圣经》里的《雅歌》。《月下小景》故事取于《法苑珠林》等书。在语言上仿照佛经的偈语,多四字为句;在叙事方法上也竭力铺排,重复华丽,如六朝译经体格。我们不妨说,这是沈先生对不同文体所作的尝试。我个人认为,这不是沈先生的重要作品,只是备一招而已。就是这样的试验文体的作品,也不是完全不倾注作者的思想。

沈先生曾说:“这世界上或有热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他对称他为“空虚”的,“没有思想”的评论家提出了无可奈何的抗议。他说他想建造神庙,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什么是他所说的“人性”?

他的“人性”不是抽象的。不是欧洲中世纪的启蒙主义者反对基督的那种“人性”。简单地说,就是没有遭到的外来的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侵略,没有被洋油、洋布所破坏前中国土著的抒情诗一样的品德。我们可以鲁莽一点,说沈从文是一个民族主义者。

沈先生对他的世界观其实是说得很清楚的,并且一再说到。

沈先生在《长河》题记中说:“……用辰河流域一个小小的水码头作背景,就我所熟习的人事作题材,来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 ‘常’与‘变’,以及在两相乘除中所有的哀乐”。他所说的“常”与“变”是什么?“常”就是“前一代固有的优点,尤其是长辈妇女,祖母或老姑母行勤俭治生忠厚待人处,以及在素朴自然景物下衬托简单信仰蕴籍了多少抒情诗气分”。所谓‘变’就是这些品德“被外来洋布煤油逐渐破坏,年青人几乎全不认识,也毫无希望从学习中去认识”。“常”就是“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变”就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常”与 “变”,也就是沈先生在《边城》题记提出的“过去”与“当前”。抒情诗消失,人的生活越来越散文化,人应当怎样活下去,这是资本主义席卷世界之后,许多现代的作家探索和苦恼的问题。这是现代文学的压倒的主题。这也是沈先生全部小说的一个贯串性的主题。

多数现代作家对这个问题是绝望的。他们的调子是低沉的,哀悼的,尖刻的,愤世疾俗的,冷嘲的。沈从文不是这样的人。他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一九四五年,在他离开昆明之际,他还郑重地跟我说:“千万不要冷嘲。”这是对我的作人和作文的一个非常有分量的警告。最近我提及某些作品的玩世不恭的倾向,他又说:“这不好。对现实可以不满,但一定要有感情。就是开玩笑,也要有感情。”《长河》的题记里说:“横在我们面前许多事都使人痛苦,可是却不用悲观。骤然而来的'风雨,说不定会把许多人的高尚理想,卷扫摧残,弄得无影无踪。然而一个人对于人类前途的热忱,和工作的虔敬态度,是应当永远存在,且必然给后来者以极大鼓励的!”沈从文的小说的调子自然不是昂扬的,但是是明朗的,引人向上的。

他叹息民族品德的消失,思索着品德的重造,并考虑从什么地方下手。他把希望寄托于“自然景物的明朗,和生长在这个环境中几个小儿女的性情上的天真纯粹”。

沈先生有时在他的作品中发议论。《长河》是个有意用“夹叙夹议”的方法来写的作品。其他小说中也常常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他的“民族品德重造论”。但是更多的时候他把他的思想包藏在形象中。

《从文自传》中说:

“我记得迭更司的《冰雪因缘》、《滑稽外史》、《贼史》这三部书反复约占去了我两个月的时间。我欢喜这种书,因为他告给我的正是我所要明白的。他不如别的言说道理,他只记下一些现象。即使他说的还是一种很陈腐的道理,但他却有本领把道理包含在现象中。”

沈先生那时大概没有读过恩格斯的书,然而他的认识和恩格斯的倾向性不要特别地说出,是很相近的。沈先生自己也正是这样做的。他把他的思想深深地隐藏在人物和故事的后面。以至当时就有很多人不知道他要说什么。他们不知道沈从文说的是什么,他们就以为他没有说什么。沈先生有些不平了。他在《从文小说习作选》的题记里说:“你们都欣赏我的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他说他的作品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这原是难怪的,因为这种热情和悲痛不在表面上。

其实这也不错。作品的思想和它的诗意究竟不是“椟”和“珠”的关系,它是水果的营养价值和红、香、酸甜的关系。人们吃水果不是吃营养。营养是看不见,尝不出来的。然而他看见了颜色,闻到了香气,入口觉得很爽快,这就很好了。

我不想讨论沈先生的民族品德重造论。沈先生在观察中国的问题时用的也不是一个社会学家或一个主教的眼睛。他是一个诗人。他说:

“我看一切,却并不把那个社会价值搅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宇宙万汇在动中,在静止中,我皆能抓定它的最美丽与最调和的风度,但我的爱好却不能同一切目的相合。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联结时的美恶,另外一句话说来,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

有诗意还是没有诗意,这是沈先生评价一切人和事物的唯一标准。他怀念祖母或老姑母们,是她们身上“蕴籍了多少抒情气分”。他讨厌“时髦青年”,是讨厌他们的唯实唯利的庸欲人生观。沈从文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抒情诗的世界。他一直把他的诗人气质完好地保存到七十八岁。文物,是他现在陶醉在里面的诗。只是由于这种陶醉,他却积累了一大堆吓人的知识。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边城》非常有人性没。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沈从文《边城》的乡土精神家园情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沈从文《边城》的乡土精神家园情结

引导语:古往今来,无论历史的风尘如何湮灭,无论时间的流水如何洗涤,总有这样一句话回荡在我们的耳畔:家乡是每个人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是啊,蔚蓝的天空,白云依旧流淌;汹涌的大海,礁石依旧站立;纷繁冗杂的尘世,我们依旧坚守,坚守我们的精神家园,那是一份淡泊,一份宁静,一份心底的欢唱,一份永恒的情结。

1923年沈从文为追寻新的生活和理想走出了湘西来到了北京。久居都市,他对城市争权夺利的政治内幕和文明道德掩饰下的病态人生体察越来越深,对健康质朴自在自为的故乡湘西的一切越是感到眷恋和依恋。由于造化的帮助,一双刚从洞穴中出来的原始初民的眼光被沈从文获得了,这眼光,不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干扰破坏,因此他笔下保留了湘西世界封存在原始自然状态的原汁原味。沈从文在这荒疆边地,搜新捕怪,志异猎奇,所写种种,皆是普通人的生活经验和阅历。沈从文是现代人,却来自半原始状态的湘西,瑶曲和神话在这里还是鲜活的,支配着居民的心理和生活方式。统观沈从文的创作可以发现:在沈从文的情感倾向中,鄙视嘲讽都市文明人病态人生,礼赞远离现代文明的古朴村镇村民原始的道德风尚,这种浓挚的质朴性原始主义情结大都凝聚在他的《边城》小说中。

如果说沈从文笔下流泻的是一曲曲边地牧歌的话,那么《边城》则是其中最优美悠扬的乐章。沈从文笔下的“边城”究竟具有怎样原始诱人的风光风情?

首先是美丽、恬静、和谐的人与自然。“边城”是一座美丽的小城,依山傍水自然形成,山是高山,水是碧水。傍城有一条小溪缓缓流淌,溯流而上,依旧是碧波涟涛绿水青山还有桃杏花里的人家,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如同流淌的溪水一样安详、清明。男子在屋前劈柴,女人穿了自家织就而又浆洗得极硬的土蓝布衣裳,“在日光下一面做事,一面说话,一切永远那么寂静,所有的人每个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这里有梦有期待而更多地是顺其自然,老船夫在这种安详和期待中过着每一个时日,从二十几岁直到死去一直尽心的守着渡口迎来送往,甚至对女儿的死他也不怨天尤人。翠翠在这种安详的环境中形成了单纯质朴、不急不躁而又执着的爱情憧憬与追求,“自然既长养且养育她”,美丽聪慧、天真活泼、从不发愁、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她是大自然的女儿。

其次是古风犹存的地方风俗与人际关系。老船夫在渡口摆渡,渡船属大家所有,过渡人本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把钱掷到船板上时,老船夫又塞回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一方面是乐善好施,一方面是安贫乐道,忠于职守,知足常乐。“由于边地的风俗淳美,便是作失足妇女,也永远那么浑厚”,她们重义轻利、守信自约。这里还有盛酒的大瓮,大个的土碗,器皿是土制粗糙的,人心人情是单纯古朴的,充满了友善质朴的原始遗风。纯朴的地方风习熏陶着村民,并以此养成了古道热肠的性格,二者互为影响,成就了这一方热土特有的风俗风情。

边城有“聪明、正直、勇敢、耐劳的年青人”,如天宝和傩送;有聪慧娴静美丽的翠翠;有“又正经又大方”的老年人,如老船夫;有济危救难慷慨好义的中年人,如顺顺。边城人纯朴、自然、和睦相处:邻里之间慷慨解囊与友好往来,祖孙之间相依为命,父子之间和气,父女之间理解永存,兄弟之间浓厚亲情,男女之间真挚而野性的爱情。这一切关系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田园诗般和谐而自然的关系,善良而诚挚的百姓之间,只有误会,没有敌意,只有谅解和宽容,没有狡诈与欺瞒,人与人融洽和谐,构成了令人神往的人间佳境,因而有人称《边城》是田园诗的杰作。

再次是灵性相通、神秘互通的人与动物。老船夫“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在这里,黄狗象一个家庭成员一样和主人公一起介绍给读者。有时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前的故事。这里的黄狗温顺乖巧,可听故事可做事情,既不是人的对立也不是人的玩物,象翠翠的伙伴又像爷爷的孩子,还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助手”,“茶峒附近村里人不仅仅认识弄渡船的祖孙二人,对这只狗也充满了好感”。

小说中还多次把作者心爱的人物翠翠、傩送、天保比作小兽物。天保、傩送、“两个青年人结实如小公牛”。在自然界里长养的翠翠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巧,有时川东过来小羊和小牛在此过渡,翠翠必跟着学。这里人与动物亲密相处,灵性共通,神秘互渗,翠翠学小羊与母牛叫是一种纯真情感的流露。

“边城”有诗一样美丽的自然山水和风土人情,有诗一样的秀美、随顺、自然的男女老少,有诗一样凄婉缠绵的爱情故事,有诗一样的情感和语言。但这一切又象梦,可见作者以如诗如画的故事与人物和山水风情圆了自己一个梦——回归自然质朴本真健康的梦。可以说,《边城》是作者情结的一个载体,是人类社会曾有过或作者理想中该有的生活图景的一个缩影。沈从文给自己,也给读者留下一个如诗如画的梦一样的精神家园。

湘西多山多水,风景十分优美,作者常常笔端带情感,写出山川的灵性。对于社会风貌的描绘,更富生活情趣。沈从文叙事与写景,自然景色与世态习俗融为一体。他的作品是一幅幅风俗画,也是美丽的抒情小品。《月下小景》就是用美丽的'月夜作背景,描写两个青年男女在蛮性习俗迫害下演出的爱情悲剧。沈从文把风俗画的描绘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揉在一起,于是风俗画的背景上,反映了作品中人物的生活理想与道德情操。

沈从文继承了废名用抒情笔调写小说的特点,同样是描写人情人性的美,但题材更广,人物道德探索更深。他用诗意的语言教给读者用一种新的眼光去感受生命的诗意和存在的尊严,于记忆的源头接近楚巫文化,充分展示了由闭塞而保留原始清新感和神秘感的民间风情,是他把这类以诗意笔触写田园的文学带入一个新的境界。总之,他的小说的牧歌情调不仅具有陶氏的闲适冲淡之风,而且具有屈原《九歌》式的凄艳幽渺。由此,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河流是一个常见意象,更是一个象征,象征纯真美好的人性,也象征边地带有质朴民风的原生态的生活,同时也象征了沈从文一个向往已久的精神家园,而他就是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编后语:在当下文化快餐化的网媒体时代,坚守我们的精神家园,是坚守一份热情与执着,也是坚守一份从容与安详,更是坚守一份淡泊与清净。固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吧,抛却假、恶、丑,弘扬真、善、美,让这个世界少一份污浊,多一份纯净。因为精神家园才是永恒的情结!

拓展阅读:《边城》的读后感

漠漠水乡,褪去了几缕雾色,小船泊在河边,水波随着风,泛起阵阵涟漪。对岸是寂寞的旅途,依稀的背影逐渐消失:至于去哪里、什么时候回来、是否还会回来,暂且,且随它去。

——题记

一个多雨的江南……

曾经,有一位老人,悠悠地在岸边,正饮着葫芦中的酒。

“爷爷,爷爷。”

老人缓缓的放下了葫芦,不远处的小船上一个女孩在叫他。

女孩叫翠翠,很小就随他撑船。

他,仿佛已经习惯了孤独。

多数人从沈从文作品的只看到了清新秀丽的词藻、婉转多情的故事,却无法发觉那朴实背后隐藏的悲痛,那作者心中深深的伤痕。因为沈从文文章往往用极冷静的手法,将善恶美丑轻轻掠过,但越是轻描淡写,就越给人一种发自灵魂的压抑。无论是咬牙切齿的忿恨,或是热情激荡的快乐,在沈从文的笔下,也永远是和风细雨般的柔和。灰蒙蒙的雨中藏着朦胧而淳朴的美感,也藏着作者无奈的悲痛。

但是,对情感木然的都市人却多把沈从文的作品当作乡俗文学,因为欲望的充斥使他们无法透过薄雾看出那一缕明媚的忧伤。那一缕明媚,是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对真善美的赞扬,那一缕忧伤,更是对沉沦日下的社会沉重、伤感的批判。其写作手法将优美与悲悯恰当的融合,让美丽如水般沁透读者的心田,又让悲哀如石般压抑着人的灵魂。

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讲述的就是一个处在湘西的桃源之地,在时代变迁,社会风气开始污浊的时候,有那样一段纯真而悲哀的爱情。

大老与二老,两个朴实的青年,在金钱面前他们毅然的选择了爱情,他们不会为一间大磨房心动,宁愿为了心爱的女子痴狂的唱三年的歌。而这种形象,也正是这乡间小城最纯朴的象征,他们是这个小城的灵魂,最纯朴的灵魂。

祖父是纯朴、善良、勤俭、乐观的精神象征,是茶桐人美好品质的代表,这里的人们对这种精神的向往,就被人们对白塔的态度反映出来,白塔坍塌以后,茶桐百姓慷慨解囊,协助重修白塔,但似乎修建白塔的目的并不是还原一个样子,而是茶桐百姓对美好品德的最真切追求的寄托

翠翠对爱情天真的渴望,是何等的平凡,她只想嫁个心爱的人,踏踏实实的过一辈子。决不曾想过什么“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更不会理解什么是所谓的爱情。也正是因为如此,一份纯真的爱,不曾粉饰,热烈而羞涩的追求过,追求一个她爱的臂膀,直至梦的消逝……

梦逝之时,她并不曾知道二老对她的忌惮,更不曾知道二老对她的爱,她不会知道,只是默默地等待。这样的写作手法,使得读者对这段悲剧感到深深地惋惜。

山竹林是翠翠的心灵之家,每当她遇到些陌生人或是遇到了婚姻上的问题,他总是跑进竹林,选择默默地逃避。即使她心爱的人曾经想要渡河,她一样远远的逃开到竹林里。这竹林更仿佛是她心灵的避难所,也是她的纯真世界的象征。可惜爱情没有降临她的身边,或许是无缘罢。

记得祖父与翠翠谈起终身大事时,翠翠总是变出一脸严肃或是沉吟不语的样子,使得祖父没有办法继续说下去,而一旦祖父提起了她所心爱的人时,在严肃的表情下掩藏着一种莫名的喜悦,一个羞涩而天真的小女孩,没有做作,洋溢着自然的精华,自然的秀美。

景色、民俗风情,点缀上鲜活的人物,使得人仿佛置身江南小镇,亲眼目睹了一场悲剧,又怅然所失的回到现实世界,轻叹一声,久久不能忘怀。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692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