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罕篇读后感细选50句-经典语录
《论语》子罕篇读后感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是历来倍受争议的一句话。学术界对它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何晏《论语集解》说:“罕者,希也。利者,义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行之盛也。寡能及之,故希言也。”
刑昺疏:“此章论孔子希言难考之事也。罕,希也;与,及也;利者,义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行之盛也。孔子以其利、命、仁三者,常人寡能及之,故希言也。”
朱熹则同意程颐的观点: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谈到:“《论语》中讲‘仁’虽多,但是一方面多半是和别人问答之词;另一方面,‘仁’又是孔门的最高道德标准,正因为少谈,孔子偶一谈到,便有记载。不能以记载的多便推论孔子谈得也多。孔子生平所言,自然千万倍于《论语》所记载的,《论语》出现孔子论‘仁’之处若用来和所有孔子平生之言相比,可能还是很少。诸家之说未免对于《论语》一书过于拘泥,恐怕不与当时事实相符,所以不取。”
刘宝楠认为“利命仁三者。皆子所罕言。而言仁稍多。言命次之。言利最少”。
杨树达分析孔子“罕言仁”的原因是“所谓罕言仁者,乃不轻许人以仁之意,与罕言利命之义似不同”。
以上解释均认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应解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在此,“与”被译为“和”的意思。
【第2句】: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如此断句则把此句解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功利,赞许命运,赞许仁德。在这里,“与”被译为“赞许”。
史绳祖《学斋占毕》:“《论语》谓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古注诸家皆以为三者子所希言,余独疑之。利者固圣人深耻而不言也……如命与仁,……尝不言。且考鲁论二十篇问答,言仁凡53条。张南轩已为诛泗言仁,断之曰言矣。又命字,亦言之非一。……孔子罕言者,独利而已,当以此句作一义。曰命曰仁,皆平日所深与,此自别一义。与者许也。”
郭沫若:“‘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他很少谈利,但称道命,称道仁。他既说‘仁者不忧’又说‘知命不忧’。既说:‘君子无终食间违仁’,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命与仁在他(孔子)的思想中俨然有同等的斤两。”
孔子确实很少谈到利。虽然他也很少谈到命运,但他对命运所持的态度与他对仁所持的态度一样,都是正面的。而在《论语》中,孔子提及“仁”的次数多达59处。因而将“与”译成“赞许”也表达了孔子对利、命、仁的态度。“如果以肯定否定论,孔子应该说,子罕言利,但赞同命和仁,后者与讲多讲少没太大关系。”
【第3句】: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讲利少,是因为他重义轻利;讲命也少,是因为天命难言;讲仁很多,是因为他推崇仁。这句话,如果以讲多讲少论,孔子罕言,可不止是利,还应有命,孔子应该说,子罕言利言命,不该把命和仁放在一起,与利对照,或把三者视为一类……”因此将这句话解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功利和命运,他赞成仁德”。第一个“与”字解释为“和”,第二个解释为“赞成”。
读书如果读到这个深度,才可言读,我查了众多注释,个人偏向于第三种,孔子很少直言利益,天命,但赞同仁。我为什么会选择第三种,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利,仁,天,可以把它看做人生的三个层次:一,是利益,如果人活着只为了追逐利益、金钱,那就太低级与悲哀了;二,是仁,孔子一生都在宣传仁,倡导仁,践行仁,可以说论语的`通篇都在讲仁。这里补充一下,原来觉得仁很伟大,离我们很远,我们根本不能做到,其实仁不远人,我们善念一闪,就是仁;我们改正错误了,就是仁;我们努力学习了,就是仁;我们忠于工作了,就是仁;我们孝敬父母了,就是仁;我们帮助别人了,就是仁;打扮的符合自己的身份了,就是仁。。。。。。仁是力行,要自己一件一件的做,而不是看个热闹,或是背上几句。仁不是嘴头工作,是要脚踏实地去做,就像我们每天吃饭,每天就像吃饭一样,做仁德的事儿,一点点儿来,从最简单的做起。我现在每天回家,跟母亲聊天,做让母亲开心的事儿,就是仁。
忏悔一下:有时聊着聊着,就话不投机了。顺言,色难,真是好难好难呀。本着一颗孝顺母亲的心,也常做让母亲生气的事儿,悔之,悔之。
《论语》子罕篇原文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如今也? 【第40句】: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子罕篇读后感1
《孟子》中说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对这一点,我深表赞同,咱们读经其实也一样,“独读经,不如众读经”。大家一起读经可以各抒己见,辨明是非,发现一些自己难以自查的错误。比如今天读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我一直理解成“天气冷了,我们就知道松柏凋谢了”,犹如“一叶知秋”。其实不然,经过大家一起解读后,我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天气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树。比喻,苦难能历练一个人”。真真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呀。因此,我很高兴能与那么多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心得,并发现自己的错误,一起进步。
今天我们读了《论语》第九篇《子罕》。这篇文章中阐述了好几方面的道理,主要包括处事原则、做事恒定、如何对待他人的批评,以及自信心、时间观念等。其中不乏名句,例如“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上面哪句都是朗朗上口的名句。但我最钟情的句子却是一句不起眼的——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达巷这个地方的人说孔子博学多才,却无专长。有嘲讽孔子,其实是大而无当,并无真才实学的意思。听了这个话以后,孔子对弟子说:“我有什么专长呢?是射箭呢?还是驾驶马车呢?就算是驾驶车马吧。”
孔子最大的才能显然不是驾驶车马。可是为什么他要这样贬低自己呢。把自己从一个大学士贬为一个马夫。这显然是有隐情的。南怀瑾先生对此的理解是,驾驶马车,寓意孔子想做引领时代的先锋。我的理解倒是有些不同。我觉得孔子可能并没有那么多深意。因为我们知道孔子年少的时候从事过很多低贱的工作,包括当马夫。因此跟射箭比起来,他可能更擅长驾驶马车。但是为什么他不说自己擅长文学呢。我觉得他故意用自嘲的口吻风趣幽默地来回应达巷党人的质疑。对于达巷党人的刁难,孔子没有暴跳如雷,也没有忧心忡忡,他也不屑于跟无知者去辩论。但他又不能对自己的*谤置之不理。因此,他用这种幽默风趣的自嘲方式反击对方,既显示了自己的大度,又自证了清白,可谓是高明呀。此时,一个优雅、淡定且不失风趣的儒雅的形象顿时跃然纸上。孔子的形象在我心目中瞬间变得鲜活可爱起来了。
你看,像孔子这样的圣人都会被人议论,甚至被人*谤,何况我们这种凡夫俗子呢。世间哪有背后不被人说的,也没有背后不说人的。就像范冰冰和赵薇刚红的时候被人都快骂死了,赵薇甚至在一次演出的时候被人泼大便。可现在呢?人家多淡定呀,都被称为人生大赢家。而好些人会对他人的非议则表现出愤愤不平,甚至怀恨在心,严重者伺机打击报复。如果真的那样做就略显胸怀狭隘了。面对别人的非议,我们应该像孔子一样淡然处之,不必言辞激烈地要与对方大吵一场,用一句玩笑回应即可。若是你越是要与对方争论不休,越能证明对方说得有理。这种时候释然了,反而是最好的争辩。总有一天,清者总会自清。以前也有被人误会为奸佞小人的时候,也有被人看作为大傻瓜的时候。但是,我不愿意去辩解,我相信时间可以证明一切。
上面谈到的是孔子对不当指责的态度。其实《子罕》篇还有一句话也涉及到对他人意见的态度。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意思是“严肃说出来的话,能不顺从吗?以能够帮助自己改正错误为可贵。谦逊恭维的话,能不让人高兴吗?以能分析一下是否正确,是否对自己有帮助为可贵。只知道高兴却不去分析,只知道顺从却不改正错误,这种人我也没什么办法。”
俗话说:“人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别人纠正了你的错误,你只是表面上唯唯诺诺,实际上,还是老样子。这样做毫无意义。错就是错,该改就改。既然都认错了,为什么还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既然不认错,又何必唯唯诺诺。也许有人说唯唯诺诺只是出于礼节,出于尊重。对比自己年长的和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直接顶撞可不是一个好主意,不如阳奉阴违。但是,时间久了,阳奉阴违还是遮不住自己的态度,到时候提意见的人不但会因为你不改变错误而感到愤怒,而且会因为你的不真诚而觉得被欺骗,后果岂不是更严重。我想,如果你觉得自己没错,你大可以笑而不答,既表明了你的立场也表现出了你的尊重。若是自己真的错了,那还有什么好说的.?改呀。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呀!
丑话大家都不爱听,不过甜言蜜语谁都爱听。谁不喜欢别人恭维自己,谁不喜欢被拍马屁呢。可是,千万别忘了“巧言令色,鲜矣仁”。别人恭维的话,有几句是真的,有几句是假的,你一定要学会分辨,别都照单全收。一个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若是被人夸几句,就飞上天了,不知道天高地厚了,一定会摔得很惨。古代有多少帝王就是被淹没在这种甜言蜜语中。昔日,乾隆写了几首歪诗,就被臣下夸得天花乱坠,简直就是李白再现。所以英明神武的乾隆处处留诗,来夸耀自己的才华,须不知赤裸裸地把短板展现在别人面前了。就像童话里的那个没穿衣服却招摇过市的皇帝,明明是赤裸着身体,还以为自己身着盛装。全世界的人都在骗他,他却不自知。
越是地位高的人,越是容易犯这个错误。因此当你身边的人都在夸你的时候,你该反思了,你该分析了。这时更应该清醒的认识自己,而不是醉死在甜言蜜语的酒缸子里。
总之,对于别人提的建议,不管是对是错,是好听还是难听,先别有情绪波动,心态平和地分析,辨别。最终再决定何去何从。
子罕篇读后感2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是历来倍受争议的一句话。学术界对它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何晏《论语集解》说:“罕者,希也。利者,义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行之盛也。寡能及之,故希言也。”
刑昺疏:“此章论孔子希言难考之事也。罕,希也;与,及也;利者,义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行之盛也。孔子以其利、命、仁三者,常人寡能及之,故希言也。”
朱熹则同意程颐的观点: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谈到:“《论语》中讲‘仁’虽多,但是一方面多半是和别人问答之词;另一方面,‘仁’又是孔门的最高道德标准,正因为少谈,孔子偶一谈到,便有记载。不能以记载的多便推论孔子谈得也多。孔子生平所言,自然千万倍于《论语》所记载的,《论语》出现孔子论‘仁’之处若用来和所有孔子平生之言相比,可能还是很少。诸家之说未免对于《论语》一书过于拘泥,恐怕不与当时事实相符,所以不取。”
刘宝楠认为“利命仁三者。皆子所罕言。而言仁稍多。言命次之。言利最少”。
杨树达分析孔子“罕言仁”的原因是“所谓罕言仁者,乃不轻许人以仁之意,与罕言利命之义似不同”。
以上解释均认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应解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在此,“与”被译为“和”的意思。
【第2句】: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如此断句则把此句解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功利,赞许命运,赞许仁德。在这里,“与”被译为“赞许”。
史绳祖《学斋占毕》:“《论语》谓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古注诸家皆以为三者子所希言,余独疑之。利者固圣人深耻而不言也……如命与仁,……尝不言。且考鲁论二十篇问答,言仁凡53条。张南轩已为诛泗言仁,断之曰言矣。又命字,亦言之非一。……孔子罕言者,独利而已,当以此句作一义。曰命曰仁,皆平日所深与,此自别一义。与者许也。”
郭沫若:“‘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他很少谈利,但称道命,称道仁。他既说‘仁者不忧’又说‘知命不忧’。既说:‘君子无终食间违仁’,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命与仁在他(孔子)的思想中俨然有同等的斤两。”
孔子确实很少谈到利。虽然他也很少谈到命运,但他对命运所持的态度与他对仁所持的态度一样,都是正面的。而在《论语》中,孔子提及“仁”的次数多达59处。因而将“与”译成“赞许”也表达了孔子对利、命、仁的态度。“如果以肯定否定论,孔子应该说,子罕言利,但赞同命和仁,后者与讲多讲少没太大关系。”
【第3句】: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讲利少,是因为他重义轻利;讲命也少,是因为天命难言;讲仁很多,是因为他推崇仁。这句话,如果以讲多讲少论,孔子罕言,可不止是利,还应有命,孔子应该说,子罕言利言命,不该把命和仁放在一起,与利对照,或把三者视为一类……”因此将这句话解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功利和命运,他赞成仁德”。第一个“与”字解释为“和”,第二个解释为“赞成”。
读书如果读到这个深度,才可言读,我查了众多注释,个人偏向于第三种,孔子很少直言利益,天命,但赞同仁。我为什么会选择第三种,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利,仁,天,可以把它看做人生的三个层次:一,是利益,如果人活着只为了追逐利益、金钱,那就太低级与悲哀了;二,是仁,孔子一生都在宣传仁,倡导仁,践行仁,可以说论语的通篇都在讲仁。这里补充一下,原来觉得仁很伟大,离我们很远,我们根本不能做到,其实仁不远人,我们善念一闪,就是仁;我们改正错误了,就是仁;我们努力学习了,就是仁;我们忠于工作了,就是仁;我们孝敬父母了,就是仁;我们帮助别人了,就是仁;打扮的符合自己的身份了,就是仁……仁是力行,要自己一件一件的做,而不是看个热闹,或是背上几句。仁不是嘴头工作,是要脚踏实地去做,就像我们每天吃饭,每天就像吃饭一样,做仁德的事儿,一点点儿来,从最简单的做起。我现在每天回家,跟母亲聊天,做让母亲开心的事儿,就是仁。
忏悔一下:有时聊着聊着,就话不投机了。顺言,色难,真是好难好难呀。本着一颗孝顺母亲的心,也常做让母亲生气的事儿,悔之,悔之。
原文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如今也? 【第40句】: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译文
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作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大家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子牢说:“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去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
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虽然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门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负责料理后事,)后来,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说:“仲由很久以来就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没有家臣,却偏偏要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骗上天吧?与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宁可在你们这些学生的侍候下死去,这样不是更好吗?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礼来安葬,难道就会被丢在路边没人埋吗?”
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位,就不闭塞落后了。”
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以后,乐才得到整理,雅乐和颂乐各有适当的安排。”
孔子说:“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被酒所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孔子说:“听我说话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孔子说:“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孔子说:“符合礼法的正言规劝,谁能不听从呢?但(只有按它来)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谁能听了不高兴呢?但只有认真推究它(的真伪是非),才是可贵的。只是高兴而不去分析,只是表示听从而不改正错误,(对这样的人)我拿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子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
古代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摇摆。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孔子说:“他还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719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