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1984读后感豆瓣汇编60句-经典语录

★村上春树以《1Q84》向本书致敬

★著名学者刘绍铭经典译本内地首次出版

★62种文字风靡110个国家,全球销量超过5000万册

★《时代周刊》“最好的100本英语小说”

★兰登书屋“100本20世纪最佳英语小说”

★入选英美中学生必读书书目

1936年以来,我所写的每一部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反对极权主义,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 ——乔治•奥威尔(《我为何写作》)

《1984》是一部杰出的政治寓言小说,也是一部幻想小说。作品刻画了人类在极权主义社会的生存状态,有若一个永不退色的警示标签,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历经几十年,其生命力益显强大,被誉为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经典之一。

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1903-1950), 英国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动物农场》、《1984》等。

1903 年出生于印度,1907年举家迁回英国,后因经济原因无力深造,被迫远走缅甸,参加帝国警察部队。终因厌倦殖民行径、痴迷写作而辞去公职,辗转回到欧洲,流亡伦敦、巴黎等地,一边深刻体验下层民众生活,一遍从事文学创作,有多部作品出版。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参加左翼组织,因重伤返回英国,但最终树立社会主义信念。1939年,二战爆发,积极参加反纳粹的活动。由于西班牙内战与二战的苦痛经历,对战争与和平、极权与民主、社会关怀与人类理想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1945年,著名的政治寓言小说《动物农场》出版。1949年,《1984》问世,在全球产生深远影响。作品入选多国中学生必读书目,被翻译成62种文字,总销量超过5000万册。

1950年,因肺病去世,年仅47岁。

精彩书评

天气愈发的冷了起来,中午我都有睡午觉的习惯,于是吃过饭便早早的躺到了床上。温暖的感觉渐渐的占据了被窝,意识陷入模糊。这时,窗外远远传来了歌声,这个小镇连续不断的有歌舞团驻扎演出,在电影院上演有色情噱头的节目。他们的宣传方式千篇一律,总是用几个面包车载着高音喇叭在街上游窜,一面放歌一面大声预告他们“动感刺激、火爆激情”的节目表演。我也因此得以在午睡的时候聆听到目前小镇最为时尚的流行歌曲:《月亮之上》、《老婆老婆我爱你》、《香水有毒》,以及诸如《春天的故事》、《父老乡亲》等经典老歌。长期以来,我一直试图从这些歌曲中寻找到某些规律,我相信他们的泛滥一定是有原因的,也依稀有了几点想法,可一直无法系统的表达出来。这个中午,在模糊的意识中,我聆听音乐的同时,想起了刚读完的《1984》,想起了最近对广电总局的不满和豆瓣网超过100万用户注册使用,并将其与正在吼叫的广告车联系起来。一些被我认为是真相的规律缓缓地浮现了出来。

一个国家的发展依靠国民的聪明和勤劳,他们凭着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持续的劳动热情换来社会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从而有较强的综合国力保证其不被外国侵略与颠覆。因此,对国民的教育是必需的,否则将得到亡国的悲剧;但是一个政权的稳定,却又依赖于大多数人的拥护和支持,所有政府都希望做到这一点。其中最关键的便是要让国民拥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这个信念要坚定、持久,不受情绪与外因的过大影响。爱国主义是这个信念的一个部分,但它与对政权的支持还存在区别。因此,执政者在爱国主义之外还要找到一个信念——比如宗教信仰和主流价值观——并用政权可控的各种方式将此信念的理论灌输给所有的国民,以此来获得长久的稳固的地位。因此,国民在接受科学技术的专业教育同时,必须同时接受执政者的理论教育,以此来巩固执政地位,以此来保证国民在接受了专业知识的教育之后,将才能服务于政权,而不是反过来破坏政权。

而巩固思想的另一个手段,是要破坏政权理论之外的信息进入国民的思想。这些信息即使无法消除,它也必须是破碎的,不成体系的。因此,那些我们嘲笑过的只知道无病呻吟,只知道爱情色情的流行歌曲;永远一个模式,永远虚假空洞的电视剧,我们愤怒过的将那些真实、优秀的电影删改得语无伦次的广电总局。他们的存在便有了必要性。我们并不需要抱怨广电总局的那些老头子们,他们也是要生存的,他们不过是《1984》里面的真理部,我们更不需要辱骂那些歌手、作词作曲者、演员,他们更是无能为力。有了这些流行歌曲,大多数人便可以只想着小情小爱,想着与妻子的性交,与情妇的勾搭,有了这些电视剧,大多数人便可以花掉生活中除了工作之外的大部分时间,并在这个过程中继续潜移默化的接受理论教育,而避免了在这些时间里独自思考,将某些信息成系统的思考和总结,而电影也拥有同样的命运,一旦电影中出现与理论不符的信息,便要无情的被删除,在《1984》的老大哥看来,艺术并不重要,艺术永远应该成为政治的附庸。

有了这样的基础,很多事情便迎刃而解,就像只要你走向镜子的背面,你便能明白幕前的所有现象的原因,为什么一直要灌输“资本主义”是“人吃人”的社会;为什么台海局势永远紧绷,悬而未决;为什么民工几乎成了这个时代的牺牲品和垫脚石;为什么中国教育始终无法更改,把一个个鲜活的灵魂教成一具具死气沉沉的尸体;为什么要在每晚七点,在所有电视媒体上强制播出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是虚假和符号化的新闻,这和“仇恨三分钟”有什么两样?

“电幕”没有了,但这已转变成了无形的意识屏障,一面反对“资产阶级”的腐化堕落,一面宣扬高档的消费,允许商业行为将商品分成无数个等级供人追求,不在这个社会中追求金钱、名利、权势便是不合时宜的另类。而我们看到的那些中年人,他们将自己束缚在赌博、性行为、口舌之美上,他们根本不敢对这个世界和这个社会有什么思考,并以此告诫后来的年轻人,要冷静,要慎重,要适应社会,这才是成熟。《1984》里的温斯顿相信其实很多人在内心都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在工作时,在“电幕”前,在“仇恨三分钟”时,他们必须装疯卖傻,这是保全自己的唯一方式。社会上只存在两种人,一种是本身已被控制得没有独立思想的人,另一种便是内心具有独立思想却无处倾诉与表达的人,而这也便是中年人口中的成熟。

不知道已经多久了,都没有一本书能让我静下心来细细阅读,更没有哪本书能够让我耗费心思的写一篇书评。

我无数次畅想着能够在纷繁芜杂的世界里,找到慰藉,于我而言,此时的我无疑是幸运的。

《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本书信集,故事其实很简单,海莲·汉芙小姐(这个翻译很好,姓和名的偏旁部首都一样)是生活在纽约的女作家,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没离开过曼哈顿,爱书成痴,弗兰克是一家伦敦旧书店的经理,对各种善本古籍非常精通,温文稳重的英伦绅士。

机缘巧合下,海莲得知查令十字街84号书店在售各类旧书,于是就写信联系购书,书店经理弗兰克负责回信并帮她找书。一来二去两人便熟识起来,除了讨论各种书籍文学之外,书信的内容也渐渐扩展到两人各自的生活,通过弗兰克,海莲更认识了旧书店的其他员工,以及弗兰克的家人们。

由于当时英国还处在二战之后的经济恢复期,食品和各种生活用品还都是配给制,而生活在纽约的海莲,自己的生活也不富裕,住的是「白蚁丛生、摇摇欲坠、白天不供应暖气的老公寓」,但除了尽力卖书支持旧书店的生意,还常常给远在伦敦的这些朋友们寄送各类「不是久未见到,就是只能在黑市上匆匆一瞥」的礼物(火腿、蛋奶食品甚至是丝袜),慢慢的,海莲和弗兰克他们之间,有了家人的感觉。这一场横跨二十载的书信交流,终止在弗兰克去世,可惜的是,直到最后海莲都未能踏足伦敦和这些情同家人的朋友们见上一面。

西安的天气一时间冷的能冻掉耳朵,随便的找了个茶包泡上,一边走神一边犯困的躺在床上,捧着手机读完了这本书。

这本书被书评家冠以“爱书人的圣经”的桂冠,但看完全书,首先是觉得它配不上“圣经”一词。大西洋两端的信件往来让人感动,但是远远不具有普遍的意义,也许对于好书的追寻是一致的,但是H.H.小姐经常清掉自己觉得没有意义的书这样的行为让我很是不同意,这些书都是很值得收藏很值得无数次翻阅的呀,这是我不同意它被称作“圣经”的原因,它并不是一种普世的东西。

接下来的言论可能会偏激一点。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和《玛丽与马克思》这部电影好像啊,一样的长期的通信,一样的相互的.支持,一样的没有见到最后一面,都是那么一致,甚至都被误解为爱情都那么像。豆瓣上的影评很多都给《玛丽与马克思》加上了爱情的标签,这本书的四篇序言无一例外认为H.H.小姐和F.D.先生之间的感情是爱情,可我完全没有看出来这俩人之间有爱情的痕迹,不能是知交好友吗,还是说这些序的四个作者都认为男女之间只有爱情,或者是认为只有爱情才能解释20年间的通信?这四篇序让我对整本书的水平产生了怀疑,尤其是我看到有两篇序的作者居然用星座来认定H.H.小姐的性格的时候我简直觉得他们侮辱了H.H.小姐。

抛开宣传的两大噱头:“爱书人的圣经”和“20年的书缘情缘”,这本书还是挺值得一看的(我并不是在推荐书),实在是很喜欢H.H.小姐,这样风趣有味道的女子我一向是没有什么抵抗力的,并且她还是那么善良。H.H.小姐和书店员工们之间那种纯粹的出于感激、不掺杂一点利益的感情让我十分感动,并且有一些渴望。

这样的感情最集中体现在这句话:

如果你们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书信集这种东西,之前也不是没有读过,至少在读王小波与李银河的《看你就像爱生命时,我就有一种等待既是一种焦虑,又是一种幸福的感觉。

而这种感觉在遇到她之后,更是愈加的强烈。那种逐字斟酌的慎重,等待回复的煎熬,像烈酒一般灼热着我的心。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彼时的期盼,现在想来竟然是那般的美好......

也就是在昨天,蓦然的想起了木心先生,对她如是说道: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在这里的少年,还愿意给你述说,原本只说给自己的故事。

愿你归来,我们未完待续......

这是1968年的冬天。伦敦的天空一如既往地灰蒙蒙。广场上的骑士塑像和狮子像在计程车的窗外缓慢地倒退而过,她点燃一支烟,在朦胧的雾气里笑容满面,新奇如同幼孩。错落无序的枝桠下是裹着大衣低头匆忙行走的英国绅士。她从美国来到伦敦,顶着一头白发走进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缓缓入眼的是散落在地的纸页,和落满灰尘的书柜。

弗拉克,我终于,终于还是来了。可是你却,你却不在了。

《84 Charing Cross Road》初见于一年前。本是不打算重新审视这样一部小众电影,我一向是得过且过的人,总以为捧出记忆不如尘封记忆,因而没做好回忆的准备时都会大肆地将它短暂性遗忘。若非不是碍于一篇影评没写,我便不会再细细地看它。而这一下,倒真像是泉眼里汩汩而出的流水,瞬间就温情脉脉地霸占了我所有的血脉。

没错,温情脉脉便是贯穿了整个影片的关键词。那么二十多年,主人公Helene从及肩短发带着圆框眼镜的困苦女青年苍老成皱纹如壑白发苍苍的老妇,而温厚风度的英国传统绅士Frank逝世于这二十年以后的冬天,逝世于一个还未完成的圆满之中。他们相识的时候,她是恋古书成癖的美国潦倒作家,他是英国一家书店的老板,她通过报纸上的广告写信向他求书,他尽心尽力达成她所愿。

他们有他们的相处的方式,从拘谨的尊称到亲昵的“弗兰克”,从单一地寻求珍贵读本,到越来越多的交谈和关爱。更在之后通过寄包裹给予弗兰克一家莫大的.支持。就这样,英美两国的邮政见证了他们默契的二十年,他们只通信不见面的二十年。

彼时突兀地瞧见电影分类里将它分类为爱情之时,总觉得生涩别扭。他和她之间的感情,不掺杂任何爱情固有的欲望,不炽烫不激烈,平淡至此,淡成一种天涯中司空见惯的清风细雨。说是友情,却又多了一种不能参透的情愫,成为心甘情愿的尽心尽力和不可或缺。他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嚼着单调的早餐还不忘夸赞妻子,圣诞节与孩子们玩耍嬉戏;她一定也是一个好妻子,若非,就不会在柜子上摆着已逝丈夫的照片,喃喃地写上一句,你喜不喜欢(这张照片)?

他们磊落而坦诚因而得到周围所有人的承认。因而他的妻,羡慕地都想撇开自己的丈夫独独与她通信。这是她的魅力,也是他们的光风霁月。

我在距离1968年将近四十五年后的今天,在午夜街头微熏的路灯下看倦速食爱情友情,就倍加羡慕他们一生的情长。真让人羡慕,君子之交淡如水,心有灵犀才是此间最让我神往的东西。昨日收到千里之外M的信件,因了信中一句“这个世间存在的另一个我”竟生出不枉此生这样本该落在生命末尾时的感慨。而我是那么贪心那么苛刻的一个人,一席白米清汤以后总还想着有一阵泼茶香。说回他们。中国古话总是说,距离产生美。Helene和Frank生前不得相见,是一种缺憾却亦是一种圆满。其实见与不见又有何不同,她知道他在那儿,从不曾给她失望,他知道她总会惦念着他便知足。这样隽远而没有欲望的相知,因为纯净无邪才更温情,因为不曾激烈地燃放就不会有凋谢。这样古老的一种方式,却最是恒长。时代快速飞转带来的是日益浮动的人心和对欲望的极端放大。人们渴望以最快的方式满足心中澎湃的而出的欲望。而不知过程的缓长恰恰才能积淀深厚和难以倒坍的感情。感情就是一张网,需要各自的细细地缝合才能相交相织,才经得起往后的撕扯。有多少人耗得起二十年陪伴一个触手不得的莫逆,却能换回一种灵魂的共生和自由。

影片的最后Frank逝世,她哭着说:“……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 kiss it for me! I owe it so much.”我忽的又想起影片开头飞机上老年Helene与身边的旅客交谈,她说,我是来完成一个未完成的心意。Helene一直在笑。

我突然觉得,这不是孤独的旅途,这是一场共赴。这远远称不上悲伤。

查令十字街84号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760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