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谈酒读后感锦集96条-经典语录
说起周作人,人们多会想起什么?是鲁迅的弟弟?是他的人民的文学?是他翻译的希腊文学?还是沦为卖国贼不堪的岁月?不论他的人生的污点,他的冲淡平和之风的确于今时今日深得我心,从中我可以看出他的文学素养,看出他是一个有情趣的,懂生活的,生来就有艺术生活态度的人。
周作人带有极为鲜明的“叛徒和隐士”的个人色彩,叛徒可从他的《谈虎集》浮躁凌厉之风,五四时期的激进可见一斑。而对于隐士,大家的印象是怎么样的呢?是淡然一笑轻摇手,還是无官心最闲的伯夷、叔齐?还是野境结庐诗写意,菊花灿烂醉容颜的陶潜?
周作人的冲淡之风可追溯于幼年时期。周作人出生于温婉多情的江南水乡,过得是清淡简朴的日子。不仅继承了传统生活方式及道德礼仪,更从乡风世俗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乡间那天然去雕饰的景物培养了他的淡泊宁静之美的追求,美文便在那时在心中萌芽扎根。他的故乡经历对他的冲淡平和之风影响极大,使他对故乡心中充满依恋,从他以水墨画般淡雅的笔调回忆水乡田园诗般恬静的《乌篷船》《故乡的野菜》《上坟船》等美文名篇就可见一斑。如此用天地钟灵毓秀眷顾的地方养出的人,也许天生就带有对艺术的见解,对生活的多情,对风雅的向往。
周作人向往的是登上古楼,焚香静坐,有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看夕阳,可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的日子。不为生活苟且,不为权贵弯腰,只吟风月,细嗅蔷薇。散文,记的是闲情,赋的是理想,我手写我心,我文显我意。周作人冲淡平和的文风,镌刻心头,沉吟至今。
周作人的冲淡在各篇文章都有迹可循。茶,在书中从来都是高雅的存在,饮茶,于古老的东方,已成一种风尚,亦为雅趣闲情。茶植于云雾之巅,承雨露之精华,养钟灵之毓秀,秉草木之灵性。《红楼梦》中警幻仙姑给过万艳同杯,千红一窟与宝玉,集仙花洁净之肌骨,妙玉为贾母备好的老君眉,嫩芽制成,清雅逼人;黛玉爱喝的是姑苏的碧螺春,天然温婉,沁人心脾。茶是山水之清欢,茶烟日色,于周作人心中想是逍遥似神仙的生活。
周作人在《喝茶》中认为“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鉴赏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就更不在果腹了”一杯在品,二杯解渴,三杯便是牛饮了,在那个年代,知识分子手执古卷,品一杯清茶,该是岁月静好的模样。但是,国家兴亡,五四激情,冲淡了原本的悠然,每个人都变得慷慨激昂起来。周作人守心里的一方净土,从清茶品自己的哀乐,解自己的闲愁,虽是格格不入,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一股春风拂面般的柔和呢?品着《吃茶》中平水珠茶,赏着朋友送的太平猴魁,闻着横山细茶,于周作人的文字中寻得冲淡平和,谁又能说这不是逍遥游的境界呢?这体现的是周作人平和的精神世界。
《红楼梦》里妙玉的绿玉斗,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品茶栊翠庵,对茶具的描写十分细致,很大程度上就为了为妙玉的清冷脱俗增添几分清雅悠然。同样地,周作人在《吃茶》中的表述也可见其本身对茶艺的追求,对悠然隐士的向往。“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沉梦。”喝茶讲究茶具,但周作人认为环境更重要:“只可惜近来太是洋场化,失了本意,其结果成为饭馆之流”,在他眼中喝茶是高雅事,唯有古风意的环境,才颇有喝茶之意。细想之下,或于室内,凉台空屋、明窗净几,怡然自得,若临山水之畔,更是风雅,又或处林竹之荫,沐清风朗月,承天地芳泽,文人品茶,悟枯荣有定,哀人走茶凉。斜阳庭院,道不尽花开花谢,独求静守一方。在动荡的乱世,周作人依然坚持自己对桃花源的向往,是不是有几分陶渊明逃离宦海,寄居南山,采菊沾花的冲淡,隐士之风呢?
说了茶,就不得不说说酒了。茶清新沁人,美于清,酒芬芳浓烈,美于烈。而在我心里,对酒的印象还停留在《红楼梦》中赏菊螃蟹宴上黛玉喝的合欢花酒,合欢之香,养胃宜人。周作人对酒的考究虽不及茶的深远,但也别有一番见解。在《谈酒》中酒各具特色,酒香醇厚。黄酒家常,白干浓烈,汾酒莲花白不和善,蒲桃酒和橙皮酒可口,日本清酒不静定。各色的酒陪不同的小菜,尽显故乡风情,果然酒是故乡醇,情是故乡浓。
古人烹茶费心思,宝玉用枫露点入茶汤成枫露茶,妙玉煮茶用梅花上的雪,煎茶取决于茶水,气候,煮茶人之心情。酿酒也毫不含糊,是个磨人的活儿,周作人就描绘得绘声绘色:酒用糯米磨,请专人鉴定煮酒的时节,在岗边观察“螃蟹吐泡”,酿酒若干坛,埋在园中,二十年后再掘去,如此方是美酿。
周作人说酒的趣味,在于饮的时候,悦乐在入口的那一瞬,陶然也在入口的那一瞬。醉了,困倦了,于梦魇,呓语中,忘却尘世烦忧。我想这也许就是举杯消愁的意蕴吧。周作人对酒的酿造过程的熟知,享受酒的愉悦,除却对酒的热爱,更多是对生活的享受,用心去发现生活中平淡的精致,在酒中觅得世外仙。我欲乘风归去,携天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是超脱世俗,冲淡平和的谪仙之姿。
做为一个懂得生活,并热爱生活的人,对待美食自是不会辜负的。《北京的茶食》中周作人说“想起德川时代江户二百五十年的繁华当然有一种享乐的流风余韵流传到的今日,虽然比起京都来自然有点不及。京都五百多年的历史,对衣食住方面自是有不同的精微之处”。的确,作为一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度,在锦上添花,烈火烹油的鼎盛时期自是有数不尽的精细佳肴:豆腐皮包子、火腿炖肘子、鸡髓笋、藕粉桂糖糕、茄鲞等等.......但让周作人念念不忘的终是北京正宗的饽饽,可见周作人的冲淡是接近的平民之风,不落奢华的之路的。质朴平易,亲切自然,语言中又有口语的韵味与生气,就像是与家人促膝长谈一样,一扫旧文学矫揉造作的陋习。
《苋菜梗》中周作人引经据典写历史,植地,做法,“抽茎如人长,肌肉充实的时候,去叶取梗,切作寸许长短,用盐腌藏瓦坛中,候发酵即成,生熟皆可食。”令人食指大动。虽后文有部分的暗喻影射之意,但全篇读来,却是极具草木虫鱼的山野之趣。一个不羡锦衣玉食,唯图原野之乐的冲淡文人跃然纸上。
“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的野菜花,菊科植物黄花麦果,花朵状若蝴蝶的紫云英。这三样是周作人浓墨重彩描绘过的故乡的野菜,用作游戏的野菜花,制成糕点的黄花麦果,上坟船上的紫云英,追求用淡笔写淡情,文章达到了他自诩的慕极淡的境界。看起来好像是出于无心,信手沾来,但细细推敲,便知道作者的匠心独运,于无声处将经融入典中。在多年以后还能被写得如此清晰,不仅是文笔的出众可以形容的。从这一侧面也可窥探出周作人对故乡的依恋,也许他住过的地方很多,但恐怕午夜梦回的故乡却只有一个,他的乡愁留在了那个满是野菜,一片锦绣的江南水乡之中,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大概便是如此吧。
不同于别人的轰轰烈烈,写的.都是时代的大篇章,周作人的都是细碎的小事,一杯茶,一壶酒,一碟菜,一枝花,一艘船,记的是浮生若梦,谈的是家常琐事。要是作者没有广泛的生活兴趣和高雅的艺术审美品位,渊博的知识和甚深的艺术功力,怕是也不能在娓娓絮谈中将知识哲理与趣味融于一体。周作人散文的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淡中蕴涵着无穷的韵味的浓,初看平淡无奇,凝神观之,里面蕴涵着无穷的大千世界。周作人的散文不追求文字表面的漂亮和雕琢,而是凭渊博的学识和恬淡的趣味,把文体发展到任心闲话、着手成春的境地。
周作人的冲淡之风在当代并不过时,而极具现实意义。近年来,鲁迅的课文不断从语文课本中删减,引发了鲁迅的撤退热潮。有人说鲁迅的尖锐讽刺已然不适合于如今的和平年代,相反周作人的冲淡平和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且不论鲁迅与当代的问题,但我个人认为周作人的冲淡平和符合当代人审美这一个观点还是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的。
当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皆行色匆匆,更别说发现美,感受美了。这时候人们内心渴望的是慢节奏,精致的生活,周作人的冲淡平和无疑就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他以幽远明静的心态,侃侃而谈,文字质朴清淡又富有诗意。兜兜转转,朝花夕拾,跨越几十年的山河岁月,跟着一代文人一起,品茶,观花,游船,赏曲,在自己的港湾里停泊,享尘世之清欢,偷浮生之闲适,与他的冲淡平和共眠,我想,这该是人间好时节。
《人的文学》读后感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几颗星之一。很多学者在研究这段文学史时,都无法将周作人置之于这段文学史之外,再者周作人这个人在中国现代历史上也是比较吸引人的眼球的。其一,源自于他的“汉奸”身份。其二,源自于他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其三,源自于他文学天赋的无可比拟性。受特定社会环境的制约,周作人的散文并未被大众所熟知。较之于散文,他的文学评论文更为流行。写于1918年12月7日的《人的文学》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文章开篇就指出了现代文学发展的任务,即提倡,发展新文学,也就是人的文学。相应的,也就指出了当前排斥,反对的对象,即非人的文学。在提倡,发展新文学的同时,必将受到来自非人的文学所代表的旧势力的阻挠。随后,对于新旧两个字,周先生又做了分别的阐述。他指出在太阳底下,没有什么东西是“新”的。如果我们非得说“新”,那也只是“新”发现的“新”。又例举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富兰克林发现电来说明自己对“新”与“旧”的观点。当然,周先生在这里所论述的“新”与“旧”,主要还是通过时间来作为评判依据的。按照这个逻辑,那就是所有的事物曾经也“新”过,没有什么事物永远是“新”的,也没有什么事物永远是“旧”的,“新”与“旧”也仅仅只是相对与时间而言的。或许周先生在这里只是想让人更好地接受“新旧”这个概念,为“人的文学”观念的推广减少阻力。但在哲学上,“新”与“旧”的划分却与周先生的划分有着本质的区别。哲学上对新事物的判断并不是单纯的凭时间为依据的。哲学上的新事物指的是符合事实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因此在“新”事物与“旧”事物的阐述上,周先生是有悖于哲学的。随之,周先生再从“新旧”问题连接到“人的文学”这一中心问题上去,顺着前面对“新旧”问题的阐述,进一步说明了“人的文学”产生的长久性。至于现在我们对“人的文学”一词的陌生性,周先生将原因归结于人类的愚昧性。人道的产生伴随着人的出生,但就是因为人类愚笨,不肯按照人的意志走正路,却迷上了人兽鬼道,彷徨多年,才艰难的从心的围城中走出来,从而也拖长了自己发现真理的时间。就像一个人蒙着眼睛在太阳光下乱闯,事后才发现世界上居然有这样的好阳光。周先生用的这个比喻是很生动形象的,一方面指出了人碰壁的有意性,主观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了人在获得真理道路上选择的多样性,盲目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想要提倡“人的文学”,就要改变人的思维方式,破除人的愚昧性,使人变得聪明起来。
相比于中国对于“人”真理的发现,周先生指出欧洲则更早。在欧洲历史上,对“人”真理的大讨论总共有三次。具有代表性无疑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法国大革命。文艺复兴初步将人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为人尊严的树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宗教改革则彻底的将人封建神学中解放出来。法国大革命则给了人来自于精神,行动上的`多方面的自由。其实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曾经引导了人对人自身的认识启蒙。“认识你自己”则成为了苏格拉底在表述这类问题上的经典名句。但是这种自由仅仅是对于欧洲成年男性的自由,至于女人与小儿的自由发现确实姗姗来迟的,到了19世纪才始有萌芽。周先生在这里回顾了女人和小儿在历史中的地位。在欧洲,古来女人不过就是男子的器具与奴隶。在中古时代,教会还曾讨论女子的灵魂有无问题,算不算的上一个完整的人。小儿则是父母的附属品,在他成为成人前的那一段日子里,不知被酝酿了多少悲剧。然而可喜的是自从弗洛塔尔与戈塔文夫人之后,才有了光明的出现。反观中国,对于这类问题从来就得不到正面的回答,以至于到现在还是一片空白。其后,周先生进一步阐述了提倡人的文学的原因,大致是希望在文学上提倡“人的文学”,提倡人道主义思想,用思想指导实践,净化心灵。
《人的文学》读后感2
周作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翻译家。浙江绍兴人,鲁迅的二弟。一生著述很多,但作为一个散文家,真正彰显其创作个性,并成为他对中国现代散文艺术独特的贡献的,却是他的冲淡平和、闲适清雅的小品文。这类散文主要描写生活风貌、乡风民俗.。
周作人的散文属于絮语式散文,大都取材琐碎,文字看似质朴,有一种特殊的“苦涩”味道,极其隽永而富有韵味,就这点而言,与其兄鲁迅先生的文章有较大区别。胡适评说他的散文是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周作人的散文影响极大,景从甚众,惜乎其人曾经附逆而为人所鄙,连带其作也少有提及了。近年又渐有复苏之势。对此,卞之琳关于其师徐志摩的评论移录于周作人似乎也是恰当的。卞之琳说:“做人第一,做诗第二。诗成以后,却只能就诗论诗,不应以人论诗。”论人论文大概也应如此。
周作人的文学功底深厚,学识渊博,并不在鲁迅之下,但两者走的文学道路有所不同。“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地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其中能看出周作人比较“时髦”,从他所处的年代看世界、看人。他在《燕知草跋》一文里说:“明朝的名士的文艺,诚然是多有隐遁的色彩,但根本却是反抗的,有些人终于做了忠臣,如王谑庵到复马士英的时候,便有‘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的话,大多数真正文人的反礼教的态度也很显然,这个统系我相信到了李笠翁、袁子才还没有全绝,虽然他们已都变成了清客了。中国新散文的源流我看是公安派与英国的小品文两者所合成,而现在中国情形又似乎正是明季的样子,手拿不动竹竿的文人只好避难到艺术世界里去,这原是无足怪的。”
《周树人经典作品选》一书运用了许多小品文的格调来塑造散文,用质朴的文字给营造一种美的意境,以大量的小品散文塑造一种潮流,周作人以非常休闲的形式,说出文学自娱自乐的精华,在《周树人经典作品选》的大多数文章中都能体现。
周作人的作品具有相当高的文学内涵。其手法与格调独辟蹊径,其平民文学的提出也是其多年写作的精髓。读完《周树人经典作品选》,给阅读者精神上的振奋,是一本经典之作。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7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