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聋哑人的读后感收集96句-读后感
《张海迪》读后感1
优秀的名人故事总能使人获益匪浅,他们像一颗颗红星,照亮我们的生命,启迪我们的人生。
——题记
那天,妈妈给我带回了一本书——《中外名人故事》,从小就喜欢书的我,立即捧起那本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爱不释手。
翻开第一页,我首先看到题目——《轮椅上的张海迪》,张海迪?以前常听妈妈说起她。她是个残疾人啊?我继续往下看,“五岁那年,她被查出患上了脊髓血管瘤,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她做了三次大手术,……”“天啊,太不可思议了!我不禁叫出声来,五岁的一个小孩子,能经得起这么大的磨难吗?“手术完后,最终高位截瘫。”“最终高位截瘫?”看到这里,我惊呆了,高位截瘫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意味着什么?下地行走永不可能,起居生活要由他人照顾,上学梦想成了泡影……但张海迪仍然忍受着巨大病痛,自己刻苦学习,决定在轮椅上实现大学梦……
读到这里,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张海迪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又忍受着病痛的巨大折磨,完成自己的大学梦,她在病痛中强忍着不叫出声来,实在疼得受不了,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用另一种疼痛来代替。日子一长,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辫子了……我在感动之余,也十分惭愧。我平常的学习,老是没有毅力,做一件事情很难坚持下来,做一会儿就觉得困得不得了,嚷着要休息,平常老是叫着这儿疼那儿痛,写着写着觉得累就把笔一放不干了,我缺乏吃苦精神啊!
自从那天看了张海迪的故事后,我脑袋里时常浮现出张海迪的身影,在学校学习不再懒散,也不再走神;在家里完成作业是坚持着把作业做好才去睡觉;平时复习写作业久了,我也学着张海迪强忍着腰酸背痛坚持了下来。
上个星期五,上体育课时,我累得满头大汗,浑身感觉就像散了架,回到家我把书包往沙发上一放,再也不想起来。这时,张海迪的身影又浮现在我的眼前,她好像在告诉我:要坚强、要有吃苦精神!我猛地一惊,对,不能这样,要坚持,不能浪费时间,于是我强迫自己来到书桌前写起了作业……
现在,我已经变得有毅力,肯吃苦了,爸爸妈妈也说我有进步了,但我知道,是她——张海迪,用她的精神化为一颗闪耀的红星,时刻在提醒我、鼓励我要努力向前,它照亮了我的人生,使我永不停息地永远向前,向前……
《张海迪》读后感2
当代中国,有一个人的名字曾经牵动着亿万人的心。
她不到六岁就不幸患上了脊髓血管瘤,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可她不畏艰难,勇敢地同疾病作斗争,实现了轮椅上的梦想,创造了辉煌的人生。她的名字,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初,响彻中华大地,直到今天,依然矗立在人们的敬仰之中。时光荏苒,二十六个春秋过去了,她依然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同残酷的命运抗争。在命运的挑战面前,她没有沮丧和沉沦,始终对生活充满信心。她学医、写小说、画油画、拍电视、读硕士……她坐着轮椅登上了人生的最高峰。她的名字叫张海迪。
早就听老师介绍说张海迪被誉为中国的“海伦·凯勒”,而“少年红色经典”中的其中一本——《张海迪》,更是让我对这个传奇人物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对张海迪的不幸感到悲伤,但是,更多的还是对她那不向命运屈服和对人生充满信心的精神而感到敬佩!想到她先后动了六次大手术,一次次同死神作着殊死搏斗,动为社会作出了杰出贡献,赢得了众的尊重和赞叹,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钦佩目光,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是什么使张海迪面对困难时能不退缩呢?是她的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想到这里,我又联想到了一个个“特别”的人物。
陈洲,因为13岁时扒火车摔下来后失去了双腿,他却用登山运动证明了自己永不服输的性格。从第一次登山,登上泰山山顶的那一刻,他发现原来失去了双腿的人也同样能做常人能做的事,也同样能经历人生的一切美好,也同样能展示生命强大的力量。在以“险”著称的西岳华山,陈州经过十个小时登上了华山北峰,但他还要继续攀登,向着最高峰南峰攀登,他说那儿才是他的最终目标。在他的行动中,我解读出华山南峰并不是陈州的最高峰,他的最高峰是突破自己,实现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
当聋哑人在台上翩翩起舞,赢得台下热烈的掌声时,我看见他们用自强不息,唱响了生命的赞歌;当失聪的贝多芬在无声的世界里弹奏出美妙的'音乐,成为传世不朽时,我看见他用自强不息,唱响了生命的赞歌;当残奥会上的运动员,在比赛时奋力拼搏,刷新一个又一个纪录时,我看见他们用自强不息,唱响了生命的赞歌……
信念,让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勇气,让人们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自强不息,让人们唱响了生命的赞歌,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
《张海迪》读后感3
勤奋是一扇门,打开它,你就开启了全新的道路;勤奋是一盏明灯,照亮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我读过很多的红色经典小说,《张海迪》就是其中一本,在寒假里,我读完了这本书,她的事迹让我深有感触。
张海迪生下来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女孩,聪明、大气、天真、活泼,但在六岁时意外发生了,她得了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在那残酷的命运挑战下,她没有沮丧和沉沦,始终对生活充满着信心。她一次次失败,一次次站起来,她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工作着,学英语、写小说、画油画、拍电视、读硕士、唱歌、学医......不幸并没有把她压垮,通过勤奋和努力,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反而使她走向人生的最高峰——在1983年3月,她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此后,全国各大媒体对这位二十八岁的姑娘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她也获得了“当代中国的保尔”,“八十年代的新雷锋”的称誉。她的名字,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响彻中国;直到今天,依然矗立在人们的仰望之中。
即使她在痛苦时,都笑的十分灿烂,她说“我很痛苦,但我一样可以让别人开心!”。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她发现自己高位截瘫时,并没有放弃,她把痛苦变成动力,不服输的她向命运发起挑战,遭受挫折也不放弃,完成了一项又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她当选了中国第五届残联主席!
在这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当她成为了残联主席时,一定感慨万千,一定体会了辛勤耕耘后收获的喜悦。张海迪当选全国残联主席,树立起了“海迪精神”的丰碑,她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品质,在燃烧的岁月里,不断激励着他们的那一代人,在当下,更是激励了我们这一代的青少年,成为我们的“精神偶像”。
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已经不再年轻,但她的形象依然清晰。同学们,我们要像张海迪一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像她一样,不因命运和挫折而放弃,像她一样,通过勤奋和努力,不断的超越自我。让我们穿越时光,重回30年前重新认识一下那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一起读一读《张海迪》这本书吧。
《张海迪》读后感4
可能有些人比较怜悯残疾人,觉得他们比自己痛苦。可,未必是这样的。
张海迪,她是一个残疾人,但她是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英国约克大学荣誉博士。而这些成就背后,痛苦我们可想而知。
在《张海迪的快乐》这篇文章里,我们好像丝毫没有看出悲伤的气氛,一整个故事没有太多的悲催,只透着一股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气魄。
文中的小女孩一开始和妈妈要东西,但是看了残疾人支撑着腿的竟是木棍,幼小的心灵可以说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我们根本想不到,一个前脚哭着闹着的小女孩,看了震撼人心的画面之后,竟变得懂事。可想而知,小女孩心里可能有些内疚,也有可能有些敬佩。
同样的,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比如说孙长亭,可能大家还很陌生于这个名字。其实他也是一个残疾人。他在1984年失去了他的左腿,但他没有气馁,没有变得颓废,而是刻苦训练,被人们成为“战斗英雄”,这样的美誉,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荣耀啊!然而,他的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
1992年9月的一天,26岁的孙长亭,走进西班牙巴塞罗那奥林匹克体育场,作为一名残疾人运动员,他将代表中国队,参加男子标枪项目。我们可以想到,一个失去左腿的人,是经过多少日日夜夜反反复复的练习才有了这样运动能力。最终他以49米02打破了48米48的世界纪录。这下可把孙长亭美死了。同样嘲笑他的人也在默默为他点赞。
所以,我们正常人是不应该取笑残疾人的。更多的,我们应该去帮助他们,帮他们从痛苦中走出来,从煎熬中走出来,我想,这才是我们对待残疾人的态度。
我们应该知道,当一个人知道他已经残疾了的时候,他有多么崩溃。我曾经看过关于霍金的一个影片,讲述了霍金在上楼梯是突然慢慢失去的活动的能力,只能在地上慢慢地蠕动,他不想让他的朋友看到,因为他自己根本接受不了这样的事。
但是,人是会变化的,现在的霍金变得坚强,记得之前还参加了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呢!因为他说过: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我有爱和爱我的亲人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没错,身残,志不残。
《张海迪》读后感5
读完张海迪的故事,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她身残志坚,靠着惊人意志与病魔顽强斗争的同时,海在床上自学完成了小学到大学的课程。并成为的一名作家,并且掌握了多种技能。我在佩服她的同时,深深地感觉到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现在的的美好生活,努力做出更好的成绩。
1955年,张海迪出生于山东济南。小时候,她和别的孩子一样,拥有着许多美好的梦想。
而上天的考验却残酷的降临了。张海迪5岁的时候,患上了脊髓血管瘤,胸部以下全部瘫痪了。她只能每天坐在轮椅上看着别的小伙伴开心的玩耍,一起背着书包上学。她那幼弱的心灵,简直要被痛苦给压碎了。她渴望上学。渴望知识的那份急切,让张海迪的妈妈心里直滴血。爸爸妈妈决定说什么也要满足她的心愿。于是爸爸妈妈下班后就亲自教她学习。
终于可以学习了,张海迪是多么高兴啊!她很勤奋,在学习中她体会到了快乐充实。但手术的痛楚时时折磨着她幼小的身躯。有一次她感到十分的疲倦,连作业都无力完成,就对妈妈说:“这些作业明天再做完行吗?”妈妈郑重的对她说:“今天的事情今天必须做完!”听了妈妈的话,她明白,学习贵在坚持和自觉,觉不能拖拉。她告诉自己,也像妈妈承诺:“我要像在学校里的孩子一样每天完成作业!”尽管她非常的有决心,但病情却是无情的。有时实在疼的厉害,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来分散注意力。在她心中一直有一个坚定地信念:我要活着,我要学习!
经过多年的努力,张海迪不仅能够阅读英文书籍,还翻译了多部英文长篇小说:不仅能够像其他人一样学习丰富的知识,还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她的作品《轮椅上的梦》给了无数人奋进的力量。
残缺的肢体,同样可以演绎出华美的人生乐章。张海迪在与病痛的顽强搏斗中不断的创造着生命的辉煌。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时时都会萌生出这份生命的感动:轮椅上精心编著《时间简史》的霍金,病榻中顽强写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奥斯托洛夫斯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饱受病痛折磨的小海迪尚能向自己和妈妈做出这样的承诺,我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奏出属于自己的华彩乐章。
《张海迪》读后感6
读到张海迪的故事,我们自然而然的就会想起“身残志坚”,“顽强拼搏”这样的词语,因为,张海迪本身就已经代表了一种精神。她的故事感染着无数的人,给众多奋进中的人以无尽的力量。
她在五岁时因脊髓病,只能坐在轮椅上面自学那些正常的孩子们在学校里就能学到的知识。不久,她因高位截瘫手术只能一动不动的躺在床上了,甚至连脖子都不能扭一下。她恳求妈妈在桌上支一面镜子,这样她就可以从镜子里面看书了,就这样她学习了小学、初中的知识,更以惊人的毅力开始自学英语,她给自己立下了一条规定:每天背熟10个英语单词,如果背不全,忘了几个就狠狠的咬几下自己的手指。在这样的学习后,她翻译了一部小说——《海边诊所》。十五岁时,张海迪随同父母到农村生活。她看到乡村缺医少药,就立志学医。开始时她专攻针灸,按书上的穴位在自己身上扎针,接下来她又自学了医学院的部分课程,掌握了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方法。后来还自学了日语、德语等,并攻读了研究生的课程,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在残酷的命运的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放弃,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了一个个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在人生的路上绽放着一朵朵成功的花朵。
当张海迪受到挫折时,她没有放弃,而是抬起头来,做生活的强者。当我读完这个张海迪的故事时,我已感受到生命的美丽,我能看到在绝境中一个坚强的身影在前进着。乐观、不屈服、坚强,这些词语远远不能表达出张海迪那些奋斗的日子。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远是一帆风顺,我们始终会遇见大大小小的困难。现在的我们生活在阳光下,享受着父母、老师、学校给我们的呵护,在蜜糖般的生活中远不知什么是磨难,我静心想了想,如果我遇见了这样的苦难,我还会不会像张海迪那般用百折不饶的意志获得生命的光辉?我的答案是:不能。所以张海迪的故事教会了我们,有了生命,就有了希望,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只要有颗坚强的心,只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奋斗,你的生命也可以这样的绚丽。
大作家萧伯纳说:“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张海迪做到了,她说:“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如果你奋斗着,你也可以。因为,人不能选择命运,但能改变命运!
生命是盛开的花朵,它绽放得美丽、舒展、绚丽多姿;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宛转悠扬;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在我读完三毛——陈平的《撒哈拉的故事》之后,尤其对其中的《哑奴》印象深刻。它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也理解了一些名人的
在撒哈拉,奴隶都是捉来的。沙漠里看见有黑人住着,就去捉,打昏了,用绳子绑一个月,就不逃了;全家捉来,更不会逃,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财产,也可以买卖。
可是,人与人之间不应该平等的吗?人与人之间,不是不应该有高低贵贱之分吗?可为什么这些奴隶要一代一代传下去,永远都不能像普通的人一样活下去呢?难道仅仅只是应为种族的歧视吗?
当我再往下看时,才发现,原来我的理解是多么的肤浅,其实一个人,就算他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卑微,也照样可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也照样可以让自己精彩的活下去。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人,虽然卑微,但是却依然活得精彩。比如,有一些已经得了绝症的人,当他们被告知自己的生命已经要走到尽头时,他们并没有因此而一
在我的理解中,当一个人受到周围人的冷嘲热讽的时候,并没有必要去过多的理睬,因为你就是你,你的生活是怎样的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当连你自己都不肯定自己的时候,你的生活是消极的,面对黑暗的,相反,当你对自己变得自信的时候,你的生活也会是精彩的,面对光明的。著名诗人泰戈尔说过:“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寂。”因此,你应该相信自己一定是最好的,一定可以活得精彩。
生命无分贵贱,只要你做了,纵使它并不完美,纵使它依然平凡,它依然是一首美丽的乐章。你就如一个个音符,人生就如五线谱的痕迹,穿过它,生命就谱写了一首首完整的乐章。有你生命的存在,有你生命的过程,有你生命的平凡,有你生命的意义。就是生命,构成了一首美丽的歌!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500字
茫茫的一片大漠,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向往。那片神秘的撒哈拉沙漠使一位无比勇敢的女子魂牵梦萦。那大概是“前世的乡愁”在呼唤着她。每一粒沙子都见证了她在沙漠上的如歌岁月。最浪漫、最真性情、最勇敢洒脱的三毛来到了撒哈拉,拥抱着、亲吻着这片醉人的土地,用她的手,写她的心,表达她对撒哈拉的无限的崇拜与痴迷。她在这儿创作了一系列风靡无数读者的作品,向我们道来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上发生的无数动人故事。《撒哈拉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真、善、美的光辉,让我们明白就算在贫瘠、落后的地方,有爱,有阳光那么就是天堂。
“等我给自己安排好时间,预备去沙漠住一年时,除了我的父亲鼓励我之外,另外只有一个朋友,他不笑话我,也不阻止我,更不拖累我。他,默默地收拾了行李,先去沙漠的磷矿公司找到了事,安定下来,等我单独去非洲时好照顾我。
他知道我是一个一意孤行的倔强女子,我不会改变计划的。
在这个人为了爱情去沙漠受苦时,我心里已经决定跟他天涯海角一辈子流浪下去了。
那个人,就是我现在的丈夫荷西。”
每每读到这几段话,我就不禁
自幼结缘,却未料会钟情一生。
三毛足足大荷西八岁,身边的男友亦是一换再换,但八年的差距并没有扑灭这团熊熊燃烧的爱情之火。荷西为了三毛,愿意舍弃西班牙安逸的生活,远赴撒哈拉沙漠,在荒凉的大漠中为爱痴狂。
明知道爱情会让人满是伤痕,但仍然选择奋不顾身。
与心爱的人在自己的“皇宫”里踏踏实实地过日子,仿佛就是荷西一生的追求。荷西的工作场所离家有很长的一段距离,但为了见爱妻一面,向她报一声平安,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中挡着无情的风沙一步一步地走回家。一个男子对爱情的执着,对家庭的责任竟到了这种地步,谁不为之感动?
如果你要去撒哈拉,那么我也愿意跟随你的脚步,让我陪你浪迹天涯。
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了。
在现代生活中很难找到这样单纯地为爱而爱的感情。不少女子都选择嫁给“高富帅”,“爱情”和“面包”真的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三毛说,家,对每一个,都是快乐的源泉,再苦也是温暖的,有你的地方就有家。如今人们对“家”的定义,更多的偏向于“房产证”上。属于自己的房子才是最可靠的,就算一辈子当“房奴”也是心甘情愿的。为了房子,日夜奔波,又有什么闲暇去浪迹天涯。
爱情是人类最璀璨的一种感情,物质就算再丰富也始终比不上爱情的美好。或许今天的我们更多的关注在物质生活上,但是我想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终究是有那么一个人,让你愿意陪他走遍千山万水,一辈子浪迹天涯。当你遇到这么一个人的时候,请好好珍惜他,或许他就是你的“荷西”,就是那个改变你一生的至爱。
一、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今天去红袖,看到这么一篇文章《瞎子与哑巴》。我很佩服作者那能够触及心灵的细腻文笔和提炼概括生活的能力。在这种粗与细的结合中,作者阐述了一次难忘的游戏经历,并完成了对国人各种培养孩子方式的思考。
如何培养与教育孩子,这是每个做父母必须操心的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是孟母教育孟子的故事,与日月齐辉。岳母刺字,勉励岳飞精忠报国。这也成就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和一个伟大的儿子。华盛顿的父亲,从儿子敢于承认自己砍断樱桃树的事看到了儿子诚实的品质。曾子杀猪是因为他明白,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品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教育孩子毕竟不是做一幢房子,它没有图纸,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成长经历与成功,不是别人能够模仿的。她的成长只能给你以启示,如果你刻意临摹,则极有可能陷入“邯郸学步”的泥潭里,无法自拔。丁俊辉是另一种培养孩子的方式,它打破了传统,有力证明了人才的多元化,和培养人才方式的多元化。但是,这种式的培养方式,还是让我觉得思路太窄。如果不成功,毁掉的是孩子的一辈子,付出的代价还是太大。我们在评价一种教育模式的时候,我们只能通过结果去衡量,但是教育毕竟是一个过程,等你发现结果不尽人意时,一切都已经晚了。光阴已经消逝,永远无法追回。
正是由于个人具有显著的个性,大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从孔子之后,教育成了一门职业,教育理论也开始被总结。在孔子之前,教育应该还没有成为规模,学习的方式应该像现在民间学手艺一样,一个师傅手把手教着一个或几个徒弟,用语言教导着他们,用行为影响着他们。老师和学生,在数年里,衣食住行全在一起。于是,学生的个性被老师很好的理解,甚至得到尊重。老师有精力也有方法去纠正学生不好的秉性。但是,一旦教育上了规模,几十人同处一室,学着同样的功课,老师对学生的教导就只是停留在语言的教导上了,行为的影响不再像过去那样深刻。这一点就像现在的学校一样。学校教学就是组织几十人一起上课,一起学习。它不提供个性的发展空间,强调的是纪律,讲究的是秩序。试想,要想几十人同时发出同样的声音,没有纪律做保障能行么?
在现实中,我们很容易发现,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有时很难实现。其原因有二:
原因一: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能力。
人一定有个性,所以不论身体上、智力上和心理上都具有特异性,刘亦婷的成长模式不一定适合丁俊辉,同理,丁俊辉的成长模式不一定适合刘亦婷。当父母身边走出一个成功的孩子时,他们也想自己的孩子能复制这种成功,于是,他们忽略了孩子的个性,一定要孩子按自己的思路去发展。
原因二:学校的教育模式也不适合学生的个性培养,除非你让孩子上特训班,或者参加课外辅导。
现在非常流行素质教育。什么叫素质教育?我教了十几年的书,一直没有弄懂这个概念,只是别人跟着唱我也必须跟着唱。在我们中国,素质教育的口号也叫上了好几年,但对照自己小时候上学的情景,特别是乡下,还是那批老师,还是那块黑板,还是那张讲台,唯一有点区别的只是教室变得宽敞明亮了些,地面变得平整了些。但有的地方并没有丝毫改变。还是破旧的房子,坑坑洼洼的土地面。每个官员都不愿意在教育上的投入过大。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的一位领导说,市领导在对该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进行检查时明确表示,对建新房、修油路等“地面工程”很满意,对埋在地下的、被老百姓称为“民心工程”的节水工程很不满。原因是“地下工程”看不见。“地下工程”尚如此,那一百年才一个周期的树人工程就更不需去说了,当官的更没有耐心去等待。官员的不负责任让素质教育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最终受害的还是学生,还有整个国家和民族。
上星期我在班上做了个游戏,是仿照中央台《实话实说》里做的。我先让学生写下最亲的五个人,然后让他们逐个画去一个,画去意味着永远离开了自己。我之所以做这个游戏是因为班上有学生在中午期间私自下河游泳,而且还有一个差点被淹,幸亏有大人在附近。但这个学生并没有为此警觉,依然偷着下河。这个游戏让学生很难受,即使是游戏,也让他们左右为难,不管他们怎么努力,我怎么严厉,但还是有学生不愿意落笔。在面临着与自己最亲的人的生离死别时,谁的心都是脆弱的,就算他们知道这只是个游戏。
最后,有些学生似乎明白了我安排这个游戏的意义。我看时机成熟了,就对他们说,如果你们最亲的人就在教室里,我也让他们做一样的游戏,他们的感受应该和你们一样的。你们不知道爱惜自己的生命,私自下河游泳,如果发生了意外,你所伤害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心。我试图让学生理解:他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维系着很多人的生命,不懂得爱惜生命的人,一定是个没有责任心的人;没有社会责任心,没有家庭责任心。
在孩子的周围,一定围满了疼爱他的人。但这些大人谁也没有教过他如何去关心别人,体会别人,教他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我认为,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才是最基本的素质。在充满爱的环境里,一个人往往总会忽略爱,如果他们将爱视为理所当然,那么他们就不会去珍惜身边的爱;他们的行为一旦出格,悲痛欲绝的一定不是他自己。马加爵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了生命,那些失去生命的同学是受害者,这些同学的父母也是受害者。但是,马加爵的父母又何尝不是受害者?这对白发苍苍的父母冒着绵绵细雨,在受害人家属门前近一小时的一跪,又何尝不能震撼人的心灵呢?他是想替儿子赎罪,为儿子的罪行忏悔,那么谁又该向他们赎罪呢,谁又该向他们忏悔呢?
作者“a祈晴娃娃b”在文章的结尾说道:“在生活中,父母们对子女的关心和疼爱都或许一样也或许不一样,就如同那些‘哑巴’们,有的人选择背着过有的人选择抱着过,也有人选择牵着过,有人选择只拉着衣袖过,父母们有的可能会在从小为你打点一切,有的会在耳边念着关心的话语,有的会花钱给孩子买一切想要的东西,有的会把孩子放在怀里不让受任何一点风雨。而我父亲这一切他都不会,他会让我按自已的意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会在旁边给我建议。却从来不强迫我做任何我不想做的事情,而不管我做的对还是错,他都默默的承受着一切我为他带去的任何烦恼与忧伤。为我处理一切我不能处理的事情。然而这一切我却浑然不知。”
作者在文章里明显流露出了一种忏悔,一种对曾经关心过、爱护过他,而他自己又忽略了这种关心与爱护的人的忏悔。父母是自私的,父母又是无私的。这种自私与无私都是因为对自己孩子的爱。自从母亲怀上孩子的一刻,父母就将他视为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关爱他,呵护他。
《东周列国志》中记载了管仲对齐桓公的一段对话:
桓公曰:“易牙烹其子,以适寡人口,是爱寡人胜于爱子,尚可疑耶?”仲对曰:“人情莫爱与子。其子且忍之,何有于君?”桓公曰:“竖刁自宫以事寡人,是爱寡人胜于爱身,尚可疑耶?”仲对曰:“人情莫重于身。其身且忍之,何有于君?”桓公曰:“卫公子开方去其千乘之太子,而臣于寡人,以寡人之爱幸之也。父母死不奔丧,是爱寡人胜于父母,无可疑矣。”仲对曰:“人情莫亲于父母。其父母且忍之,又何有君?且千乘之封,人之大欲也。弃千乘而就君,其所望有过于千乘者矣。君必去之勿近,近必乱国!”
依管仲之言,不爱子,不爱身,不爱父母的人,一定是大奸之人。父母已经用自己疼爱孩子的言行告诉了孩子“爱子”的道理,但“爱身”、“爱父母”的道理孩子还不一定理解。只有父母的爱由自私变成无私时,孩子的爱也会变得无私了!爱只有在无私时,才能转化成一种责任!有责任感的人,才会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培养孩子,就是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这就是素质教育!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79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