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阅读的中国人读后感精练56句-经典语录
每次出差,无论是东京还是国内,在机场和飞机上总能遇到很多中国人,他们有的是出公差,有的是旅客,有的是学生,但无论何时何地,这些中国人无疑都是同行者中最忙碌的,最劳累的,同时也是最引人注目的。
他们最忙碌。飞机起飞前和着陆后的一段时间是不让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以避免手机信号干扰响飞机的通讯和导航系统。乘务员的'广播可谓“一听了然”。但他们好像听不懂乘务员的广播,毫无顾忌地在向亲朋好友或同事汇报着最新情况。
“飞机要起飞啦。你们回去吧。”(是啊,不知有多少人前来送行,再不回去,该给公司或家庭带来多大的损失呀。看来这个电话有理由打。)
“那个合同,我回来后签字。”(是啊,一个合同,说不定能带来多少个就业机会,说不定GDP能拉起几个百分点呢。看来这个电话应该打。)
“飞机刚落地。车子到了吗?”(是啊,比尔·盖茨级人物的时间是按秒计算的,晚一秒,股市要跌停的。看来这个电话必须打。)
“宝宝,你想妈妈么?”(是啊,公司少了你一个人,第二天就有一群人来面试。而家庭少了你,这个宝宝乃至这个家庭就完蛋了。看来这个电话非打不可。)……
他们最劳累。在回国前的最后几个小时,他们穿梭于机场内的免税店和礼品店,恨不得花尽最后一分钱,买上一切能带走的东西,但从不忘记重要的一点--砍价,有时甚至是用手机与国内的亲戚朋友细致地确认价格!
除托运的行李之外,他们还要手提肩扛,一个人的行李舱位根本不够用。乘务员最重要的一项本职工作就是为他们清理、摆放超带的行李。
他们最引人注目。谈吐豪放,笑语回荡。你不想听也得听他们的各种珍闻--什么这个名牌坤包比在国内买的那个便宜多少钱,顺便又给亲戚买了几个啦;什么在某个商店发现了便宜货,几个人全部买光啦,等等。看看他所带的行李,你就能领略他们的购买力无疑是当今全球最强的。
他们不甘寂寞,“大呼而成群,环视而成纵。”凭乡音,你就能知道周围国人的人口密度有多大,而且他们的来去也宛如潮起潮落,那势头是无法阻挡的。
回想以前在北京见到的外国游客,他们除了“白天看庙,晚上睡觉”之外,采购的大多是些文房四宝、条幅字画、工艺品之类的,有很多人专门去买古董、古书。
飞机,空中飞行的国土。但愿这片国土清净、庶饶。
不阅读的中国人原文:
我坐在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蹑手蹑脚地起身去厕所。座位离厕所比较远,我穿过很多排座位,吃惊地发现,我同时穿过了很多排iPad。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
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部Kindle、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中也有阅读和工作的,但不太多。大部分人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
中国是一个有着全世界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但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一次我和一位法国朋友一起在虹桥火车站候车,这位第一次来中国的朋友突然问我:“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
我一看,确实如此。人们都在打电话(大声谈话),不打电话就低头发短信、刷微博或打游戏。或喧嚣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唯独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在欧洲,火车的速度也许已经没有中国快,火车站的现代化程度也许不再领先,但大部分人还是在阅读中度过等待的时间,即使打电话也是轻声细语的,生怕吵到了身边正宁静地阅读着的乘客。
当然,我知道中国人并不是不阅读,很多年轻人几乎是每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但微博和微信太过于流行也让我担心,它们会不会塑造出只能阅读片段信息、只会使用网络语言的下一代?
真正的阅读是指,你忘记周围的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快乐、悲伤、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不是那些碎片式的讯息和夸张的视频可以取代的。
当然,网络侵蚀阅读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并不只是中国才有。但有阅读习惯的人口在中国庞大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很低的。
我其实更想说的是,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对话的空间。生活总是让人疲倦,我们都需要有短暂的“关机”时间,让自己只与自己相处,阅读、写作、发呆、狂想,把灵魂解放出来,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里。
或许我们对于一个经济正在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不应过分苛责,过于忙碌是压力所迫,并不是一种过错。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宁可慢一点,松一些……
①我坐在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蹑手蹑脚地起身去厕所。座位离厕所比较远,我穿过了很多排座位,吃惊地发现,我同时穿过了很多排iPad――不睡觉玩 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
②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部kindle、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中也有阅读和工作的,但不太多――大部分人或者在穿梭购物,或者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
③中国是一个有全世界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但现在的中国人却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一次我和一位法国朋友一起在虹桥火车站候车,这位第一次来中国的朋友突然问我:“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
④我一看,确实如此。人们都在电话上(大声谈话),不打电话就低头写短信、刷微博或打游戏――或喧嚣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唯独缺少了一种满足的安宁。
⑤在欧洲,火车的`速度也许已经没有中国快,火车站的现代化程度也许不再领先,但大部分人是在阅读中度过等待的时间,即使打电话也是轻声细语,生怕吵到了身边乘客宁静的阅读。
⑥当然,我知道中国人并不是不读――很多年轻人几乎是每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但微博和微信的太过流行也让我担心,它们会不会塑造出只能阅读片段信息、只会使用网络语言的下一代?
⑦真正的阅读是指,你忘记周围的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快乐、悲伤、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不是那些碎片的讯息和夸张的视频可以取代的。
⑧当然,网络侵蚀阅读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并不只是中国才有。但有阅读习惯的人口比例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当中,显得尤其稀少。我其实更想说的是,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对话的空间。
⑨生活总是让人疲倦,我们都需要有短暂的“关机”时间,让自己只与自己相处,阅读,写作,发呆,狂想,把灵魂解放出来,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里。
⑩或许我们对于一个经济还在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不应过分苛责――过于忙碌是压力所迫,并不是一种过错。但我只是担心,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宁可慢一点,松一下……
1.根据文章内容填表。
序号地点中国人的表现外国人的表现1飞机上不睡觉玩 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1) 2法兰克福机场(2)3虹桥火车站(3)2.文章第②段运用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3.作者在文章第⑥段中对中国人阅读微博或微信持什么态度?结合上下文说说理由。
4.赏析文章画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5.读后你有什么感想?
参考答案:
1.(1)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部kindle、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2)中国乘客中也有阅读和工作的,但不太多――大部分人或者在穿梭购物,或者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3)人们都在电话上(大声谈话),不打电话就低头写短信、刷微博或打游戏――或喧嚣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唯独缺少了一种满足的安宁
2.作对比。用德国乘客和中国乘客的不同表现作对比,突出了中国乘客的“不阅读”。
3.担心。理由:①塑造出只能阅读片段信息、只会使用网络语言的下一代;②不是真阅读,不能获得完整的生命体验。(意思对即可)
4.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议论的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说明在生活的重压下,我们需要有短暂的休息,通过独处、阅读、写作等解放灵魂,获得休整。(意思对即可)
5.示例:阅读对于个人、对于国家都很重要。然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网络的发达,我们变得浮躁,不去阅读,这是很危险的,长此以往,中国将要付出代价。所以我们要重视阅读,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做一个阅读的中国人。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893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