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读后感聚集70条-经典语录
儿子已经快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便对幼儿教育格外的关注,尤其对近几年幼儿园兴起的蒙式教育方式更感到好奇。前年,身边一个朋友的孩子上幼儿园了,跟她一起交流时得知她的孩子上的幼儿园里的蒙式班,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个新式的教育名词,蒙式班是个什么样的班呢?蒙式班的教育方式和别的普通班的教育方式会有什么不同吗?我上网查找了很多关于蒙式教育的资料,才弄明白何为蒙式教育?原来,“蒙”指的就是蒙台梭利,她是世界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近百年来,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一直对世界幼儿教育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蒙台梭利教育法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及潜能开发的一种优秀教育模式。随着对蒙式教育的了解,我对这种新产生的教育模式越来越感兴趣了,也逐渐明白了为什么蒙式班会这样受到家长们的青睐。一日,在书店闲逛,正好发现了一本关于蒙台梭利早教类的书籍,便不假思索地买下它,回到家中细细品读。
在书中的作者简介里得知,玛丽亚。蒙特梭利是意大利现代教育的先驱,她因蒙特梭利教学法而声名远播流传至今。她是第一个获得罗马大学医学位的女性。毕业后她开始从事心智障碍儿童的教育工作,并在那段期间研究出她的教学法。她的教学法在于让孩童透过感官教育来发展智力,并强调让孩童选择自己的学习工具。她相信儿童透过学习成就并获得自主学习的快乐后,便能产生学习兴趣。她的著作被译成了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读完全书,有这样两点感受:
【第1句】:尊重孩子,给他们自由
蒙台梭利把她办的学校称之为“儿童之家”,她认为儿童有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
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头;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自由是儿童不受任何人约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强制与压抑的情况,可以随心所欲的做自己喜爱的活动,生命力的自发受到压抑的孩子决不会展现他们原来的'本性,就像被大头针钉住了翅膀的蝴蝶标本,已失去了生命的本质。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总会再三强调学生们要守纪律,在课堂上不许随便乱动,或像哑巴一样不作声,也许孩子们会这样去做,但是这只是一种高压政策下的不容辩驳的“不许动”,此时的孩子们只是一个失去自我的人,而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
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为人父母的我们,究竟怎么样才能在给孩子自由的同时教会他们守纪律呢?蒙台梭利指出:只有当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但这里所谓的给孩子自由,不同于放纵或无限制的自由。蒙台梭利说:“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都要受到严厉的禁止,逐渐加以根绝。必须耐心地辅导他们,这是维持纪律的基本原则。”在儿童之家的教室里,我们会看到所有的孩子在教室里自由地走来走去,但都在做一些有益的、充满智力的自觉活动,没有任何的粗鲁行为,这些孩子才是真正遵守纪律的。
【第2句】:让孩子学会独立
没有独立就没有自由,因此,我们必须指导孩子的个性得到自由、积极的表现,使之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独立。蒙台梭利指出:有效训练小孩的所有教育活动,都必须帮助孩子们在独立的道路上前进。我们必须帮助他们学会走路,学会跑,学会上下楼梯,学会捡起掉落的东西,学会自己穿衣服和脱衣服,自己洗澡和吃饭,清楚地表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所有这些,都是独立教育的一部分。可往往在现实生活中,作父母的总是习惯性的侍候孩子。就像我吧,儿子已经二岁八个月了,好多他本应该自己做的事情却都是我帮助做的。实际上很多时候,儿子都特别想独立,好多事情都一直要求自己做,但是作母亲的我总是担心他这做不好,那样不安全,所以好多事情总是拒绝他独立完成。
而这种做法是极端错误的,这不是在爱孩子,用蒙台梭利的话说就是在奴化他们,这样还很危险,因为这将抑制他们有益的、自发的活动。作为家长的我们都倾向于孩子就像木偶,为此我们像对待洋娃娃一样给他洗澡,喂他吃饭。我们从来不会停下来想一想这些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的感受。孩子必须自己做这些事情。大自然赋予了他们进行各种活动的身体条件和学会如何去做的智力因素。作为家长的责任应该是,在任何时候帮助他们征服大自然所赋予他们的有益活动。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这本书,是蒙台梭利博士对自己亲手创立的“儿童之家”的经验总结,她独特的教育观念——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自由地学习,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无论是在儿子今后的成长道路上,还是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做到的是:要给予孩子们充分的尊重与理解,让他们自自由地发展,健康快乐的成长。我想这是我能做到的,也是我应该做到的。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读后感1
近一段时间,抽空阅读了《蒙台梭利教育法》一书,感受颇深。
蒙台梭利的教育法在世界各地实践、开展了多年,强调通过创设某些适宜的语言环境,来逐步培养孩子听、说、写、读的能力与习惯。人之所以有学习的欲望,就是受到与生俱来的智能所驱使,也就是孩子内在有一种执著追求知识和求发展的冲动。那是内部发生的原动力,透过人格的选择及行动而表现出来。如孩子热衷做某一件事时,大多会不知不觉地进行“分析、比一比、合起来、集在一起”的工作。如果这种内在冲动不通过教育去启动他,将会使幼儿本身存在着的巨大能量迟滞、消磨。蒙台梭利认为手的活动及语言在不断地保持调和,最后才能培养出孩子自己的人格,而人格在成长过程中发挥各种创造能力。
蒙台梭利是以儿童的需要为主要依据,因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或“内在潜力”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能”,并使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早教是启迪儿童智力开发的关键。成人给儿童的教育是协助儿童自我发展,是给他出一己之力;传统的教育则是成人在那里不断地教导儿童怎样去做,儿童就遵命式地去服从。那么,蒙台梭利教育就是让儿童发挥他自身的生命潜能,通过自身的实际的这种活动来发展自己各个方面,包括人格的养成,这是教育的真谛。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慢慢形成独立意志。成人最大、最经常的错误就是破坏孩子的独立意志,造成孩子的胆怯、依赖、顺从、懒惰,抑或是反叛、乖戾、任性。这一点,我非常赞同。蒙氏教育有一项准则:教师讲解务求简洁、明了和客观,让孩子自己去联想和思考,教师不做过多的展开。
这实际是蒙氏核心思想“孩子的成长靠自己,教育的作用是辅助性”的落实。其中一段文字非常好:“好像一个人独自走过一片寂静的树林,宁静而幸福,任凭自己的内心世界自由地舒展开里。这时,远处忽然传来悠扬的钟声,将他从思绪中唤醒,这使他更加强烈地感受到此时此地的安宁的美丽。”
蒙氏的思想从最人性的方面关爱、尊重人的初生时期,保护人生而所具有的权利不受侵犯,并相信这是成为具有完善人格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成人的主要作用是创造合适儿童发展的环境,并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做那“钟声”。
不幸的是,绝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教育不是这钟声,而是摇滚乐。
曾经听到一个养猪的故事,在一个现代化猪圈,给猪喂水不再用猪槽,而是装了现代化水管,猪的嘴巴咬住水管头,水就会流出来。但是你不能去给猪讲,要这样喝水了,我教教你。只能让它们自己去找,就出现了这样的状况:猪渴了,满圈转,找不到猪槽,有的猪就放弃了,但有的猪就坚持找,发现了水管,咬住,流水了。那些没找到的猪,一会儿,又渴了,还找,在不断的放弃、寻找、再放弃、再寻找的过程中,这些猪都喝上了水。
教育有时和这个很像,学生在不断的寻找、探索,有的快,有的慢,等不及我们就直接告诉他们了,是我们亲手破坏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和成就感,渐渐的,他们不再动,就直接等着你来告诉他。这个故事很值得我们反思,我们应该多一些耐心,要能够等待。并且相信孩子。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读后感2
前段时间我读了《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这本书。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二十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这本书,是蒙台梭利博士对自己亲手创立的“儿童之家”的经验总结,她独特的教育观念——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自由地学习,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好书,一本有思想的书。
本书共22章,从第一章的新教育和教学方法起始到让孩子成为优秀的自己结尾,240页的内容却值得无尽回味。蒙台梭利指出:有效训练小孩的所有教育活动,都必须帮助孩子们在独立的道路上前进。我们必须帮助他们学会走路,学会跑,学会上下楼梯,学会捡起掉落的东西,学会自己穿衣服和脱衣服,自己洗澡和吃饭,清楚地表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所有这些,都是独立教育的一部分。可往往在现实生活中,作父母的总是习惯性的侍候孩子。
孩子是伴随着玩长大的,在玩中,他们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长处和短处,只要不断努力,就会有进步,就值得赞赏。我班的欣然是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她善于与人交流,为此欣然赢得了许多的`好朋友。有一次欣然拿了她最喜欢吃的巧克力来到了幼儿园,她的妈妈希望欣然把巧克力和班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等妈妈走了以后,欣然拿出巧克力,她看了看班中来的这五六个小伙伴,跑过来对我说:“老师,小朋友太多了,巧克力不够分的,怎么办?”我说:“那你自己想个好办法吧!”我在一边静静地观看,看她歪着小脑袋想了半天,最后决定:“给露露和欣欣吃一块吧,你们都不要吃了,因为她们是我最最好的朋友了。”我看着围着她的其他孩子都很失望地转身玩去了。孩子毕竟是孩子,当着小朋友的面我没有说她。
下午上活动时,正好有一节是熊宝宝的叔叔到小熊家做客的活动,讲完活动后,我告诉孩子们:“我们来演小品怎么样?”“太好了!”欣然一听兴奋极了,欣然和其他几个女小朋友扮演姐姐,我扮演小熊的妈妈,分别招待他们。我把欣然他们平时喜欢吃的苹果分了分。我把苹果端到小熊“姐姐”们面前说:“苹果太好吃了,但不太多,你们是小熊最最好的姐姐,就你们吃吧,其他人就不要吃了。”当然这个“其他人”指得是欣然。欣然一听,忘了是演戏,生气地说:“不吃就不吃,有什么了不起。”我一听,机会来了,就说道:“伤自尊了吧,想一想你早上分巧克力时,你是怎么对待小朋友的?既然都是好朋友,虽然巧克力不多,你可以每人分一小块,只要动动脑筋想办法,问题就一定能解决,对不对?”欣然一听,恍然大浯,红着脸点点头。孩子在玩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我们用心注意技巧方法,就会让孩子自己学会怎样与人相处。
蒙台梭利博士曾说过成人无法直接帮助儿童形成自己,因为那是自然而成的工作;但是成人必须懂得细心地尊重这个目标的实现,也就是提供儿童形成自己所必要的而他自己却无法取得的材料。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做到的是:给予孩子们充分的尊重与理解,让他们自由地发展,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1句】:尊重孩子,给他们自由
蒙台梭利把她办的学校称之为“儿童之家”,她认为儿童有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头;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自由是儿童不受任何人约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强制与压抑的情况,可以随心所欲的做自己喜爱的活动,生命力的自发受到压抑的孩子决不会展现他们原来的本性,就像被大头针钉住了翅膀的蝴蝶标本,已失去了生命的本质。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总会再三强调学生们要守纪律,在课堂上不许随便乱动,或像哑巴一样不作声,也许孩子们会这样去做,但是这只是一种高压政策下的不容辩驳的“不许动”,此时的孩子们只是一个失去自我的人,而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为人父母的我们,究竟怎么样才能在给孩子自由的同时教会他们守纪律呢?蒙台梭利指出:只有当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但这里所谓的给孩子自由,不同于放纵或无限制的自由。蒙台梭利说:“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都要受到严厉的禁止,逐渐加以根绝。必须耐心地辅导他们,这是维持纪律的基本原则。”在儿童之家的教室里,我们会看到所有的孩子在教室里自由地走来走去,但都在做一些有益的、充满智力的自觉活动,没有任何的粗鲁行为,这些孩子才是真正遵守纪律的。<1><2>
【第2句】:让孩子学会独立
没有独立就没有自由,因此,我们必须指导孩子的个性得到自由、积极的表现,使之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独立。蒙台梭利指出:有效训练小孩的所有教育活动,都必须帮助孩子们在独立的道路上前进。我们必须帮助他们学会走路,学会跑,学会上下楼梯,学会捡起掉落的东西,学会自己穿衣服和脱衣服,自己洗澡和吃饭,清楚地表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所有这些,都是独立教育的一部分。可往往在现实生活中,作父母的总是习惯性的侍候孩子。就像我吧,儿子已经二岁八个月了,好多他本应该自己做的事情却都是我帮助做的。实际上很多时候,儿子都特别想独立,好多事情都一直要求自己做,但是作母亲的我总是担心他这做不好,那样不安全,所以好多事情总是拒绝他独立完成。而这种做法是极端错误的,这不是在爱孩子,用蒙台梭利的话说就是在奴化他们,这样还很危险,因为这将抑制他们有益的`、自发的活动。作为家长的我们都倾向于孩子就像木偶,为此我们像对待洋娃娃一样给他洗澡,喂他吃饭。我们从来不会停下来想一想这些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的感受。孩子必须自己做这些事情。大自然赋予了他们进行各种活动的身体条件和学会如何去做的智力因素。作为家长的责任应该是,在任何时候帮助他们征服大自然所赋予他们的有益活动。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这本书,是蒙台梭利博士对自己亲手创立的“儿童之家”的经验总结,她独特的教育观念——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自由地学习,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无论是在儿子今后的成长道路上,还是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做到的是:要给予孩子们充分的尊重与理解,让他们自自由地发展,健康快乐的成长。我想这是我能做到的,也是我应该做到的。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9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