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何玥的事迹读后感集合70条-经典语录

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有感 篇1

感动是内心无比的震撼,爱在这个世界不会少,他无处不在,却细微得让人感受到全身的每一个细胞。

这样的颁奖词:“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这三句话真的打动我了。我在想,陈斌强为什么不拿条新的绑带?回顾那一个镜头,他为痴呆母亲做的详详细细的计划表,他为母亲的照顾和安全,随时陪伴在母亲身边。他用那根绑带,带着母亲工作、生活。在看到他每次为母亲系绑带的画面我就懂得,他系的不是绑带,不是那简简单单的一根绳,是绑在一起的身体,是绑在一起的爱,更是拴住母子的心。

这样的画面总浮在脑海里,久久退隐不去。这让我联想到自己,更懂得陈斌强的那种爱。生活中,我总会害怕自己的父母会出事,想到如果有一天他们将要离我而去,那该怎么办?虽然自己有独立性,但父母的爱对于我永远没有独立性,因为父母代不会有相同重复的爱,是不一样的。所以害怕,害怕失去他们。每个人都会害怕失去所重要的。所以我理解陈斌强对母亲无微不至的爱,那是对母亲的回报,也有对母亲浓浓的爱。

陈斌强所做的一切,让我更加确信,在这世界上爱能填平一切。他为母亲所做的,都让我感受到“孝更绝伦足可矜”。爱能让人放下一切去付出的。生活也许不是艰难困苦,或许那时爱的滋味,需要尝遍每一个味道,便能成就我们的成长。

心怀感恩,把爱放心中。因为爱无处不在,所以需要展现出爱的价值,让爱一直无处不在。

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有感 篇2

“微尘”在印度洋海啸、湖南水灾、喀什地震以及非典时期数次向灾区捐款,多次救助贫困患病儿童和福利院孤儿。大家都觉得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有公益心的人,不一定要有多少钱才可以,重要的是有这样的爱心。微尘是个值得尊重的人,她不图名、不图利,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做善事,同时大家希望微尘这两个字成为青岛公益事业的一个符号。在她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热心公益、无私奉献、关爱他人。

虽然“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但是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而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这也同样感动了我,我们青少年不也应该出一份力吗?

林秀贞,一个普普通通的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30年如一日,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义务赡养了6位与自己及家庭成员无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在精神和物质生活等各方面对6位老人付出了儿女般的照料和孝道。她热心公益事业,积极为村里修路、打机井、文化娱乐队伍建设等公益事业出力。如果是我,我一定做不到。特别是母亲即将去逝,却还不忘去照顾老人。

我看了非常感动,虽然现在的有些人舍弃了亲情,忘记了忠义,背弃了诚信,简直就是一无是处。但是这种人毕竟只是少数的一部分人。毕竟世界是靠人去创造,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在我们观看《感动中国》被感动的时候,同时也不要忘记: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动别人。

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有感 篇3

身边总有一些人,会让你感动;总有一些人,让你感同身受;总有一些物质,能够填满你的心房。在我观看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后,有一种名为“感动”的东西,占据了我的整个心房。最能打动我的,是一个1991年出生,和我们一样都是九零后,一个恪守孝道平凡的女孩子——孟佩杰。

命运的坎坷,使他从小就失去双亲,被养母刘芳英领养后,命运的捉弄又使养父离开了她们。母女俩相依为命。年仅八岁的孟佩杰就靠着她那柔弱的身躯与无限的爱,照顾起因病瘫痪的'养母。十二年来,这四千多个日子,编织成她人生中最美好也最艰辛的过往。转眼的孟佩杰已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当她走上颁奖台时,黑色的马尾,粉红色的羊毛,没有昂贵的晚礼服,没有精心设计的发型,更加没有美丽别致的高跟鞋。有的,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女孩装扮,但却包含着一颗感动了中国十三亿人的孝心,说出了一番朴实动人的言语。她说:“一天一个电话,是妈妈要求的,也是我想要的。”看到这,我的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谁能懂得:为人子女的我们,无论走的多远,飞得多高,也走不出母亲的心,飞不出母亲的牵挂。一天,也许只要一个电话,一句:我很好。就可以让母亲放下那颗牵挂的心。父母的心与我们始终是靠在一起的,是分不开的。

再来看看自己,自叹不如啊—时常跟父母顶嘴,总是让父母为我们担忧。父母头上那几根刺眼的白发,深深刺痛了我的心。曾经也想让父母笑口常开,却总弄得他们眉头紧锁;也懂得推动摇篮的那双手,也推动了整个世界,却总让他们远离了笑容。当看见他们失望的神情,我们的嘴角,再也上扬不起来。我们的一切,牵动父母的世界,他们的一切,又何尝不是呢?俗话说:羊羔有跪乳之义,乌鸦有反哺之恩,《跪羊图》古往今来感动了无数人,父母对儿女的养育之恩深似海,而我们做得再多,比起父母对我们的关爱也只是犹如沧海一粟。孟佩杰对养母都能爱到这般田地,那我们呢?孟佩杰用爱感动了中国,用孝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颗。我们一天天再长大,父母在一天天老去,终有一天他们会离开我们,少了唠叨,少了关怀,少了他们的疼爱,到时的我们只有低头叹息,后悔自己以前为什么没有孝敬他们了。现在不把握住时光,好好孝顺他们,又要等到什么时候呢?真要等到失去了才懂珍惜,才知道自己以前拥有那么多的幸福吗?孟佩杰,谢谢你在我迷茫的时候给了我一盏灯:这个世界,惟有爱,能冲破一切阻碍。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身为炎黄子孙,就该懂得——百善孝为先。从这一秒开始:让我们一起用爱,填满世界;用行动,孝顺父母吧。

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有感 篇4

我每年都会看《感动中国》颁奖典礼,我还会动员学生看,毕竟大部分获奖者还是有催泪效果的,有正面教育意义的。但不是全部,有几个获奖者,我真得很不以为然,想敬佩但无法说服自己。如果其他人也有同感,那就只能说明央视权威不足,犹如也有芮成钢这样的货色一样。其实九成以上初中生从来不看这样节目的,颇为遗憾。

近几年,评选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总是缺少维护正义、坚持真理、追求公平、扞卫法治的典型代表,这是为什么?评选的人物,确实有让我感动的,举一个例子,大概前年吧,广西阳朔有个叫何玥的12岁小女孩无偿捐献眼膜(2012年度),我看后眼睛就湿了,我很感动。但是评选出来的人物,清一色的都是或孝心或助人或敬业或公益的,缺少我前面说的那几种对社会公平正义影响力更大更有震撼力的,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评委会不乏和稀泥的功能,评委会有些东东本身就不具有全民族道德高度的代表性。

最简单一点,那些不畏强权腐官不怕打击报复义务帮助弱势群体维权的律师,才是民族道德的真正嵴梁,但是他们连提名权都会被扼杀。上驷被剔除了,当选的只能是中驷,另外还会一两个下驷不知什么原因(可能是为了行业和地域平衡)混杂其中。

如果一定要说《感动中国》颁奖典礼是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那只能说这是一部残缺不全的历史,挂一漏十。记得还有一个走廊医生兰越峰,故事发生几年了,至今问题还没有解决,那些道貌岸然的评委有谁有骨气敢提名他?新京报南都报等报纸很有一些不畏强势揭真相说直话的铮铮铁骨记者编辑,为何从来不见他们身影?因为这个评选活动,主旨就是树模范,造神,诱导,歌德,为“我”所用,而不是揭疮疤,洗澡,治病,下狠刀动手术,动真格,这就决定了这场活动,先天不足,后天的评选结果自然就只能嬴弱不堪,道德评判一旦被意识形态宣传绑架,盛装隆重贴过金之后,一切变化不大,并不能给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更高标值的道德符号,因为社会公正正义不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与社会公德也不可能升上去。

也有网友说,今年的太政治化了,到现在除了颁奖词很美,他一点没感动。我没看直播,不好对其内容作评论,但是我能理解他的心境。因为不是我们心硬,而是我们是有鉴别能力的,是有思维的,所以我们的眼泪,也不是那么廉价的,那么容易被赚取走的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评选之一丁点聊想:。但是俺们以前也曾经一边看一边流泪的。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何时能真正无门槛提名、全民海选了,那么评选出来的人物,才能保证个个不仅货真价实还人人皆为选手中上驷,自然届时才能让俺等对每一名年度人物膜拜不已地仰视和学习。

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有感 篇5

今天老师让我们观看了感动中国里的一位小女孩的故事,让我们深深地感动。

她五岁那年,父亲因车祸去世,她的母亲把她送给了别人领养,在新的生活里,她不但没有获得到幸福,反而让她的生活变的更加辛苦,她的养母卧病在床,养父承受不了生活的压力而一走了之,母女只能相依为命。她弱小的肩膀不得不支撑起这个家庭,担当起重任。当别人家的孩子在撒娇,享受宠爱时,八岁的孟佩杰早已独自上街买菜,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那时的她个头没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无数次却从未喊过疼,听着孟佩杰养母含着泪感激地回忆,我脑海里仿佛浮现出一个柔弱的小女孩站在板凳上,顶着脚尖吃力地拿起锅铲翻炒的情景,心里不由得阵阵酸痛。孟佩杰每天起早贪黑,帮养母穿衣、洗漱、换尿布、喂早饭,然后才安心地一路小跑着上学。晚上回家后,一大堆家务活等着她,服侍养母睡后,她才开始学习功课,那时已经九点了。就这样,孟佩杰在艰苦的生活中勤奋学习,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由于放心不下养母,她竟下定决心:带着养母上大学!

命运对待孟佩杰是残忍的,无情的,而她却从来没有抱怨过命运的不公,以灿烂如花的微笑回报这个世界。她面对逆境,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她的存在,成为养母生存的勇气。当人们对她惊叹不已时,她澹澹地说了一句:“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

而现在的我,有时还跟妈妈顶嘴,跟妈妈对着干,做作业时,还跟妈妈吵架,和孟佩杰比起来,我实在是太惭愧了。父母从小就为我做过许多事,在我生病的时候,是父母一直在我身边照顾我,是我的疾病快速康复;在我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是父母和我一起攻克难题,带领我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日常生活中,是父母从小一直给我做饭,洗衣,是我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变成现在的高大阳光少年。我暗下决心:要向这位小女孩学习,在生活中要孝敬父母,感激父母,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有感 篇6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举行了,我一次又一次地被这些人物感动着、感动着。

从2003年的春月起,十多年了,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我都坚持收看,认真地聆听着那些感人的故事,认真地品味着每一段颁奖词;十多年了,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段故事,成为我前行中最为重要的催化剂、推动器。

非常感谢中央电视台为我们带来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暨颁奖典礼”,这是一档让人们体味感动、仰望崇高、陶冶情操、培植精神、塑造灵魂的好节目。我一发现他,就把他当做一个滋养自己心灵、软化自己感情、培育并保持自己有一颗能感动的心的好节目;事实上,我的这个想法在观赏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能得以实现。

至今还记得,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还在行进中,我就在感动中写下了“感动中国2008年度人物评选之感动”,记录下对于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彝族老师李桂林、陆建芬贤伉俪二人在天梯小学坚持十八年的感动。

每一次观赏“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是我灵魂得以洗礼、升华的时刻,我自己很清楚: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崇高的伟大的灵魂,都有着一种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这些崇高的灵魂是常人无法企及的,也是我这一辈子无法达到的;正如一位伟人曾经说过的那样:“一个人做的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仔细看看2014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中的“好人们”,那个不是做好人做好事十多年、几十年——陪聋哑儿子读书十六年的爱心妈妈陶艳波、帮助“发小”三十九年的陇海大院的哥们、默默捐款20余年从不留真名的张纪清、十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父亲的孝女朱晓辉等等。

每一次观赏“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是让我的心与情得以进一步软化、激发、培育和提升的好时刻;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的故事,让我的心更加温婉、温润,更能被感动、感化。至今,我还能有一颗似乎与年龄不符的能够感动的心;至今,我还有一些能够让自己骄傲的激情,我要感谢诸如“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之类的节目、影视剧和文学作品。我会很好地珍惜这些人物、这些故事带给我的精神滋养、文化陶冶,我会继续努力地让自己有一颗能够感动的心,有一份能够有一定热度的激情,思考每一天、努力每一天、快乐每一天、享受每一天。

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有感 篇7

2018年2月27日晚,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201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一台深情呈现,观众无不被他(她)们的事迹所感动。

在获选的人物中,有一生隐姓埋名,扎根中国大西北沙漠,为国家的“氢弹”研发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于敏;有退休不在大城市安享晚年的外交官夫妇,他们为了祖国的未来,主动到贫困的贵州山区进行支教,一干就是十年,最后病倒在教学岗位上的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夫妇;有卖掉了住房、辞去了工作、失去了家庭、一心照顾卧床三十年的病父,仁孝行于家的大孝之女朱晓晖;有三十九年如一日,照顾截瘫病人高新海,使他坚强活了下来的陇海大院的街坊邻居群体……他(她)们无论是为国家、为社会、为至亲几十年所做的坚持,所付出的真情、所奉献的大爱、所做出的贡献,无不坚守着、继承着、发展着、彰显着我们中华民族“德仁善孝”的优秀品质,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演绎着人间大爱,人间真情。是优秀品德,感恩之心,使他们做出了感人善举,事迹感动了中国。

羊有跪乳之思,鸟有反哺之意,人有感恩之心。“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要感恩父母亲的养育,感恩学校的教育,感恩工作单位的培育,感恩朋友的相助,感恩花草树木的养眼与悦心,感恩日月每天的升落相伴。有了这样的情怀,终身付诸实践,你就会成为一个品德优秀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一个无怨无悔的人,一个积极快乐的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单位、对家庭勇于担当,积极贡献的人。

感恩是一种美德,感恩是一种责任,感恩是一种义务,感恩是一种力量。只要我们的社会人人都拥有了感恩之心,助人之举,我们的社会将变的无限温暖,无限美好!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写一篇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1

看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后,我几乎可以泪流满面了,一个个感动人物,一件件感动的事都涌现在我的脑海中。

一个总为他人着想,又十分仔细细心、批改文件时总是一丝不苟,他对科学的热爱,他就是——朱光亚。他2011年逝世。他对以前充满遗憾,对未来充满向往。当我看到朱光亚的一幕情景之后,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直流着。

一个肝胆医生,不畏手术的风险,执意的来策划手术计划。当一个女孩生命垂危时,众多医生都不敢为她医治,而他却不管如何都要试试,进行了9个小时的手术终于结束了,女孩已经好了起来;他还常常为别人着想,为病人们摆鞋怕病人晚上下地时找不到鞋……他就是吴孟超,把病人当做是自己的亲人一般对待,而且他要求的手术费是十分便宜的。

刘伟对未来的向往,使他一次又一次的击破了他面前所存在的困难。他这种向往使他有了自己的天空。最后用脚弹出了一首首优美动人的钢琴曲。

这三个人物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他们是我最敬仰、最崇拜的感动人物。不论是残疾人还是四肢完好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空。为别人所着想、为他人创造美好的未来:这是吴孟超和朱光亚。而刘伟是为了自己的信念、自己的坚持不懈闯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想。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2

看了感动中国后,总觉得那些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在2014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感动我的人有十个,有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有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有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还记得那撼动心灵的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是他让我感受到了崇仁厚德!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

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用心去看世界,去发现细节的感动吧!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3

昨晚,我坐在电视机前看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看的我哭的稀里哗啦的,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主动捐献器官的小学生——何玥。

“虽然我们的女儿没了,但我们帮她完成了心愿,我们很欣慰!”在演播室,何玥的父母从走上舞台的那一刻起,就几度泣不成声。

去年4月,何玥即将小学毕业之时,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9月初,她的病情突然复发,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在听说生命只剩3个月时,何玥做出了父母亲人都难以理解的决定……

那天,何玥对刚打工回家的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我想把器官捐出去,行不行?”吓了一大跳的父亲把何玥骂了一顿,因为按桂林老家的风俗,人死后尸体被剖开无异于大逆不道。何玥哭了:“我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最终,爸爸妈妈含泪同意了。11月17日凌晨0时10分,小何玥在医院里走完了短短12年的人生路。凌晨4时,她的两个肾被送到解放军第181医院捐给了两名患者,她的肝也救助了需要的病患。

在旁人眼里,何玥一直是个品学兼优有爱心的孩子。家里满满一面墙贴着“三好学生”之类的荣誉奖状。2008年汶川地震时,她曾让父母捐出一个月的工资。被查出脑瘤后,学校为她捐钱,她却要把钱捐给更需要的人……

为了给小何玥治病,何玥父母已经欠下了10万元的债务。但为了完成女儿的遗愿,他们拒绝了器官捐献的补贴,也从未主动找过接受何玥器官救助的患者。他们想以最美的方式,实现女儿的“最美愿望”。

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4

今天下午的第二节课,我们观看了《感动中国》栏目。

在这些感动人物中,让我最感动的是朱敏才和他的妻子孙丽娜。朱敏才以前是赫赫有名、大名鼎鼎的外交官,退休后,人们认为他们夫妇俩会回北京安享度日,但他们没这么做,他们去了贵州山区去教那里的小朋友。朱敏才和孙丽娜在那里教书十年,山里很贫穷。孙丽娜睡觉的小屋连着学校的厕所,一开后窗户,臭味就从后窗户里飘出来,臭的晚上孙丽娜带两个口罩还睡不着。

他们最快乐的时光是和山区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光,可是这十年里他们却没有和自己的亲生女儿吃过一顿团圆饭。虽然山里什么都没有,但朱敏才和孙丽娜还是去那里教书。他们没有到北京去安安心心的养老,而是跑到贵州山区里去教书。

读了朱敏才和孙丽娜的故事,我很感动。比起我自己,我差的很远:我不愿意到山区那里,因为那里很穷,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玩具、没有卫生所……那里有可能吃不上蔬菜、那里的孩子脏……但朱敏才爷爷和孙丽娜奶奶却跑到那里主动教书,不畏条件恶劣(因为山里没有蔬菜,所以孙丽娜奶奶患上了眼疾,朱敏才爷爷因为不适气候患了很严重的病。朱敏才爷爷说过,即使退休了,也要对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这使我很佩服,我要好像朱敏才爷爷和孙丽娜奶奶一样,不嫌弃山区的小朋友,还要做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不管是老人还是青年。

我要向他们一样,对社会作出贡献。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5

感动,它好像一把火,给我们送来了温暖;感动,它好像一根蜡烛,给我们带来光明;感动,它好像一把伞,为我们遮风挡雨;感动,它好像……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都让我们感动。那些感动“惊天地泣鬼神”让我们为之震撼。

今天,我们看了《感动中国》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胡忠、谢晓君夫妇的所作所为。他们在藏区坚守指教12年。在这之前,他们都在成都中学当老师。2000年,胡忠的事四川一所福利学校急需老师,当时他想都没想,毅然决然地前去支教。3年后,谢晓君带上年幼的女儿,也去四川支教了。高原的天气让谢晓君腰酸背痛,可她却不肯去看病,依然坚持着。

他们带上三岁半的女儿,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

这一件感人至深的事情,怎能不激励我们我们的奉献自己呢?事实上,感动不仅仅是舍己为人,在公交车上给老人。孕妇让座,同学有问题时,专心致志的帮助他们一起度过难关,甚至弯腰捡起地上的垃圾……这些小事虽然看上去微不足道,也不足以堪称伟大,但是却能温暖我们的心,让我们沐浴在美德之中。

胡忠夫妇是平凡人,但是他们却做了不平凡的事。他们是伟大的,值得我们学习!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6

梁万俊的生死8分钟,使我们惊讶。在万米高空上,面对飞机漏油,他仍能英勇镇定,将飞机平安降落在机场,他创造了奇迹!田世国的孝心又感动了天下,他毅然将自己的肾移给了母亲,身体较为虚弱的38岁的田世国用孝顺与真诚感动天下,他让所有的母亲都收获不小。还有两位敬忠职守的警察,任常霞、明正彬;为人民奉献出生命的牛玉孺;有着医生良知的桂希恩;中国奥运的骄傲——刘翔,女排;中国的伟大外交官孙必干;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一个为山区孩子开创美好未来,放弃学位的年轻人——徐本禹。

徐本禹的感人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我不得不从心底里敬佩他。他小时侯也很穷,靠别人的资助才读上了大学,到了北京,他又考上了硕士,但他却放弃了。因为他看到山区里的孩子也渴望读书,所以他去了没有水、没有电的贫困地区教那些孩子学习、读书,母亲也希望他能做一个会感恩的人。他做到了,他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了自己的的手。他点燃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双眼,他扛起了一个不属于他的责任。

还有很多很多感人肺腑的事迹,他们给我们带来了真诚、勇敢、敬业、孝顺、努力、奉献等许多宝贵的人生财富,他们也将我们富有情感的泪水一滴滴滴落,他们的生命光辉照耀着整个中国,他们的高尚心灵永远是我们的人生指南。2004年度感动中国的人物,感动我心!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7

《感动中国》,它让我们知道了很多英雄事迹,每一个都催人泪下,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陈斌强和张莉丽。

陈斌强,一名伟大的教师,因为母亲得老年痴呆,所以,他决心将母亲绑在身边,骑着电瓶每周往返于30公里的山路中,照顾母亲5年如同照顾1日,他的事迹经过广泛传播后,学校深被感动,决定将陈斌强的工作地点从乡下调到了县城。

看了他的故事,我的眼眶已经有泪水在打了,我很敬佩他的孝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要是换作别人,5个星期恐怕就不行了,而他却坚持了5年,他说过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最深“孩子是可以等的,可是妈妈,她却没有时间可以等了。”让我霎时潸然泪下。

小时候,这根布条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根布条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张莉丽,一个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的教师,她爱孩子胜过爱自己年5月8日,她在失控的汽车冲向孩子时,猛地推开两个孩子,自己却被车轮碾压造成全身多处骨折,双腿高位截肢,不过,现在已经逐渐康复。

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很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在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8

2月8日晚,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上,江西农村最美乡村教师代表支月英当选“20xx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平凡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们让我们由衷感动,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温暖心肺。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的《感动中国》,就为我们挖掘了一批榜样人物。这些榜样人物虽然平凡普通,但却提供了生命可以企及的高度,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指引。他们身上的勇敢、善良、担当、坚强,让13亿人民看到了人性中最美丽的光辉。

在大山深处教书育人36年的支月英,就深刻诠释了执着和奉献。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就曾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36年来,支月英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教育了大山深处两代人。

“支姐姐”到“支妈妈”,变的是称呼,但不变的却是执着和奉献。她关爱孩子,资助贫困生,不让一个孩子辍学,更是展现了筑梦路上炎黄儿女的精气神。也不仅仅是支月英,不仅仅是评选出来的《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无数炎黄儿女为了心中的梦想,也正在日以继日善行义举,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融入工作、生活、学习中。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9

中央电视台虽然年年都有举办“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就是在为这些曾经奉献过的人送上一束花、端上一个奖杯。这个有意义的节目虽然已经举办十年了,但这才是我看到的第一次,我对此有很大的感触。

在这个简单却又美丽的舞台上,走上去的人的事迹各有不同,但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动,是因为这里包含了责任、理想、大爱……

胡忠和谢小君是一对夫妻,他们和女儿一起来到了草原。胡忠在孤儿院里教书,一旦他知道哪里有孤儿,他就会不辞辛苦地把这些孩子接回来,教他们知识、给他们人间真爱。胡忠说:“我是个志愿者,我喜欢这些孩子,这些孩子也非常需要我们。在做这份工作时,我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因为这是我的责任。”这对夫妻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叫责任、什么是人间真爱。

吴孟超是个医生,他有个病人叫王甜甜,她的肝上长了一个肿瘤,吴孟超考虑到甜甜的肿瘤是良性的,用肿瘤切除的方案是可行的,但他同时也知道,肿瘤所在的位置很危险,一不小心就有生命危险,别的医生都不愿意为甜甜做手术。可吴医生说:“这是我们医生的职责,我应全力以赴地去做这个手术。”最后手术成功了!

从“感到中国”的节目中我感受到了责任和努力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象他们那样,永远肩负着责任、背负着理想,传播着人间大爱,那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10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一起观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视频节目,十位各行各业的人物故事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和力量。与其他娱乐节目不同,这些人物给我们树立了浩然正气的榜样,他们用人生的闪光点,用自己一生的执着坚持,用为事业的默默付出,用危急时刻的冒死拼搏……给我们做出了表率。

虽然我不是太明白这些人物为国家、为社会作出的贡献有多么巨大,但我能够

桑老师经常教导我们,做一时并不难,难的是坚持做。而我常常做不到,比如背诵默写、体育锻炼、记忆单词等,这些事情做一天并不难,很容易做好,但要天天背、天天练、天天记就很难,难就难在自己的惰性,自己的随意,自己的毅力不够,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长跑,要做好一件有意义的事必须花很大的力气才行。

如古代思想家荀子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通过今天的观影让我更加明白坚持的重要性。我现在已经是中段懂事的大孩子了,从现在开始要向那些懂得坚持的人物学习,日积月累做好每件事。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11

每年的春节过后,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都会牵绕着我,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让我感动好久,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那思绪牵绕着我又回到了今年的颁奖台上……

我静静地坐在电视机前,手拿着笔认真记下他们的名字,有牵动国人心的排雷战士杜富国,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吕保民,勤俭节约、分毫积攒,千万捐赠家乡的八旬老人马旭……。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我们河南人——担起乡村未来的八零后教师张玉滚。张玉滚师范毕业后,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从一名每月拿三十元钱的民办教师干起,一干就是十七年。学校地处偏僻,路全是山路,山路曲曲折折,处处布满泥泞荆棘,他靠一根扁担把学生的课本,文具挑进了大山,挑进了学校。看着电视上张玉滚挑着重重的课本,在山路上艰难地行走,我的眼睛湿润了,他挑的不仅仅是课本,是大山里孩子们的希望啊!由于常年操劳,八零后的他脸上布满皱纹,比同龄人老了好几岁。最后听着白岩松为他念颁奖词,它是这样写的:扁担窄窄,挑起山乡的未来;板凳宽宽,稳住孩子们的心。

是啊,多好的颁奖词,张玉滚,我永远记住这个名字,你是我们河南人的骄傲,你虽普通但最伟大,你展现人性最高尚的精神境界,你的精神会一直鼓舞着我们每一个国人,激励着我,努力,追梦!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12

今天,我看了《感动中国》,那一幕幕感人的事迹、感人的创造、感人肺腑的场面让我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让我敬佩的是一个12岁的小女孩。何玥即将小学毕业,却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住院进行了第一次手术。9月初,病情突然复发二次入院,肿瘤已扩散至脑部组织。当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三个月时,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11月17日,小何玥脑死亡,父亲根据她的遗愿将她的两个肾和一个肝捐给了三个人。

在亲人眼里,何玥是个爱学习、有爱心的孩子。今年4月,做完手术第三天,她就回到学校上课了。她的家里满满一面墙都贴着她的“三好学生”之类的荣誉奖状。08年汶川地震时,她硬逼着父母捐出了一个月的工钱。她被查出脑瘤后,学校为她捐钱,她要父亲捐给更需要的人。

9月中旬,爸爸从广东打工回来,她第一句话就说:“爸爸,我想把自己的器官捐出去,行不行?”她说,她只剩下三个月的生命,她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由于是何玥最后的心愿,亲戚们最终同意了何玥的想法,决定帮助她完成遗愿。

我以后也要向何玥学习,学习她做一个对社会有很大作用的、有爱心的人。

相信每个看了感动中国的人都会有有一种真实的清洁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时,走路的脚也更结实一分,就像是一次年度的充电,一个缺点的电池再度内心充实,于是,又可以支撑自己,也希望可以帮助别人。这,正是感动的一种力量……

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始终是在所有人的期盼中迟迟播放,它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其中的人物事迹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而期盼已久的《感动中国20xx颁奖典礼》在20xx年2月19日晚在央视隆重播出了,每一个人都急切的等待着这一时刻的到来,看似平静的外表下都是一颗激动的心。短短的两个小时却让人心潮迭起,泪流满面,是我们的同胞,是他们伟大的事迹、他们的精神感动着亿万人。

今年的感动中国的获奖者都中,有从事国家高端行业的工程院院士、事无巨细的照顾年迈患有老年痴呆的母亲的人民教师、朴实无华的农村妇女、75岁高龄的耄耋老人、更有年仅12岁的青春花季少女。我们是一个人口大国,更是一个有着中华传统美德的民族,感动我们事,感动我们的人多的数也数不清,他们是我国十几亿人中中默默奉献者的缩影,在漫长而短暂的人生路中,不知有多少人时时刻刻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方式和行动诠释着属于我们感动。听着他们的故事,看着属于他们的不平凡,才觉我们的生活是有多么的平淡无奇,此时的我们早已泪流满面,用无声的抽噎表达着我们的祝福与感动。

我为12岁妙龄的“最美女孩”感动。不知是怎样的教育让一个还不知世事的孩子有这样的举动,面对生死的不畏惧和坦然师叔难能可贵,可是她的在病痛中的不忘济世救人的举动更让我们为之称赞。在世界上仅仅生活了12年,而这一场短暂生命的最后的告别,不知牵动了多少人的心灵,平凡的善举,不平凡的告别又开启了一个爱的未来。生命是如此的脆弱,病魔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我们,但是我们精神的力量是伟大的,连一个这么弱小的生命都可以用善良美好的心灵去抗拒它,我们还有什么可惧怕的。

当我们在怀着悲伤想起最美女孩何玥时,更为她的生命能够和另外两个生命和二为一二感到惊喜。何玥她走了吗?没有,她始终活在我们的心中,她在病痛中灿烂的微笑,她小小的身躯所拥有的博大的胸怀,是留给我们最美好纪念、最大的礼物,所谓离去的重于泰山也是如此了。只是可怜了天下父母心,送走了心爱的女儿,留下了一份感动给我们。

百善孝为先。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去爱,不去孝顺,怎么将他的爱给予其他人呢。在我们出生,在我们年幼时,是父母不怕脏不怕累的没日没夜照顾我们,在我们的心里这是理所当然的。当我们能够生活自理,能够养活自己的时候,父母老了,但他们叮嘱我们:不必为他们担心,只管过好我们的生活就好。在他们心中我们永远是那个长不大需要照顾的孩子,难道只有我们需要照顾吗?难道父母真的就如他们自己所说不需要照顾吗?难道他们是铜墙铁壁吗?

孝顺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我们没有理由不去传承。他为人师表,更是我们学习孝道的榜样之一。陈斌强一个平凡的人民教师,在妈妈换了老年痴呆症之后,事无巨细的照顾着“不懂事”的母亲。他完全把母亲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个需要时时刻刻陪伴,需要关怀的孩子。这位为人师表的老师,在他的身边随时都有一张作息时间表,但这是一张母亲的作息时间表,什么时候给妈妈喂饭,什么时候伺候妈妈睡觉,上厕所等等,除了上课,他就是母亲的左右手。小时候,一根布带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孩子,长大了,这根布带是儿子的深情,是儿子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见证,用它背着母亲,走了无数山路。

每年《感动中国》节目,我们们坐在电视机前都会接受一次灵魂的洗礼,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心情时而沉重时而激动。典礼过后,我们都会陷入深深的思考,精神的觉悟,榜样的力量终将激励我们不断前行。如果说学雷锋离我们太远,那我们可以学习他们,正因为有了他们的热情,这个世界才变得不再冷漠。其实我们无需伟大,我们只需付出一点责任之心、一点关爱之心、一点感恩之心,回报家人,来回报社会就足够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980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